第三节 福建电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0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福建电网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4
页码: 133-136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电网的发展历程,包括闽西南电网与闽北电网的联网形成福建电网,电网调度和网络建设的发展,以及电力短缺和调峰困难等问题。
关键词: 福建省 福建电网

内容

1980年2月,建成莆田大型中波广播电台备用的110千伏莆(田)泉(州)线,使闽北电网南端莆田与闽西南电网北端泉州相接,从而形成福建电网。电网形成后,南网调峰困难及电压大幅度波动有所缓和,当年减少雨季弃水,增发水电2650万千瓦时,枯水季得到北网电能补充,少开或停开高耗机组;莆田、泉州及邻近地区因有2个系统供电,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但电网是以110千伏联接,属弱联系型,线路交换功率仅有2—3万千瓦。联网当年,北网、南网都有发展。北网增加池潭水电厂10万千瓦机组,同时建成池潭至三明220千伏线路和福州东郊变电站、池潭水电厂等处220千伏变压器27.3万千伏安,并扩建南平马站变电站220千伏母线。南网增加华安水电厂、厦门电厂共5.5万千瓦机组,建成华安至漳州110千伏Ⅱ回路。至1980年底,全网共有装机容量111.37方千瓦,其中水电占66.75%(含联网小水电22.2万千瓦);220千伏线路6条、361.9公里,110千伏线路36条、1538.3公里;220千伏变压器13台、116.6万千伏安,110千伏变压器52台、114.9万千伏安,无功补偿设备13万千乏。年发电量39.07亿千瓦时(水电占56.8%),最高负荷北网为45.1万千瓦、南网为16.4万千瓦。供电范围达40个市县,电网基本适应社会用电需要。但原来2个电网存在的弱点,如网架、电源结构不合理,出力变化大,主要电源远距负荷中心等均未改善。
  为了加强电网管理,1981年1月1日,实行全电网统一调度,网络建设继续发展。至1983年,新增110千伏永安至漳平(按220千伏架设)、福州至马尾线路2条共64.1公里;新增三明、厦门、泉州、漳州、龙岩、邵武及福州马尾等处110—220千伏变压器17.9万千伏安。永(安)漳(平)线送电至漳平变电站,连通龙岩、漳州、厦门,使全网输电干线构成单回路220—110千伏电磁大环网,环路总长867.5公里,调度比较灵活;110千伏福(州)莆(田)线在永泰城关开断,并联进1万千伏安的永泰变电站.永泰县小水电联入电网。电网延伸至永泰、华安、沙县等3县。其间,为了缓和闽南沿海城市供电紧张局面,1982年对福州一莆田一泉州110千伏线路的输送功率,经采用电子计算机计算,提高到5—6万千瓦;1983年经系统实际静稳定试验,又提高到7—8万千瓦。但在这3年中,全网没有大中型发电设备投产,电网发电量增长远跟不上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明、泉州、漳州等地最高负荷分别急剧增长67.4%、59.1%和48.1%,而电网发电量和供电量仅上升21.4%和15.18%,供求矛盾尖锐,以致1981年首次取消限电不久又恢复限电。1982、1983两年,在全省来水量正常偏丰的情况下,对计划内用电还限电2.5亿千瓦时。同时,由于采用单回路电磁大环网供电等原因,造成4次系统振荡破坏运行稳定性。
  1984年后,为了缓解严重缺电状况,加速电网建设。1984年、1985年永安火电厂扩建投产2台各10万千瓦机组,新建的漳平电厂于1986年、1987年相继投产10万千瓦机组各1台。同时,福州市和厦门市各建1座7.5万千瓦和9.8万千瓦的燃气轮机电厂,于1985年、1986年先后投产。1987年,沙溪口水电厂第一台7.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1984—1987年,电网装机容量增长69.24%。其中联网小水电增加20.7万千瓦,而且水火电比例开始改善。
  全网输变电建设的进展也较快,1984—1987年共建成220千伏线路5条(永安至厦门,以及永安至三明、三明至南平、南平至福州、漳平至漳州等Ⅱ回路),220千伏变电站3座(厦门李林、漳州总山、福州北郊),总容量48万千伏安。1985年,福州东郊变电站新建的本省首次出现的2台3万千乏调相机投入运行,电网运行状况开始有了改善。220千伏永(安)厦(门)线送电后,电磁大环网打开,稳定性得到加强。1987年10月,龙岩、漳州等地再改为由220千伏总山变电站供电,可靠性有了提高。1987年与1983年比较,全省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6.87%,电网发电量增长率为14%(1986年火电发电量超过水电,水电仅增长1%),最高负荷增长率为12.7%,供电量增长率为12.2%。电力发展速度逐步接近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供电紧张状况趋向缓和,供电范围增加云霄、东山、诏安、建阳、大田、德化、平潭等7个县。但是,整个电网调峰出力仍然不足,一些火电厂甚至高温高压机组也参加调峰,运行比较困难,影响了节能效益。1986年,福州燃气轮发电机组利用625小时(1989年该厂3台机组拆走)。1987年,由于工业生产“过热”的影响,水电超发过头,造成古田溪一级水库消落至死水位。这4年共限电12.52亿千瓦时,退役机组3.98万千瓦。
  1988—1990年电网建设发展进一步加快。华能福州电厂、沙溪口和范厝水电厂等新投产的发电设备有%.1万千瓦,联网小水电增加26.1万千瓦,尤其是华能福州电厂的2台3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改善了电网水火电比例结构,火电装机容量超过水电,并使沿海城市主要负荷中心得到有力的电源支撑,电网多年存在的缺电矛盾得到缓解。1989年,达到“限峰(高峰用电)不限电”的水平。新建220千伏线路17条(华能福州电厂至林中I、Ⅱ路,东郊、红山,林中至笏石I、Ⅱ回,北郊至红山、东郊,李林至井山I、11回、半兰山、总山,东渡至半兰山,漳平至曹溪,井山至笏石、山兜,沙溪口至故县)总长799.2公里,其中有本省第一条高压海陆电缆(厦门集美到斗门)7.29公里。新建220千伏变电站9座(井山、林中、笏石、红山、半兰山、东渡、曹溪、山兜、故县)及华能福州电厂、沙溪口水电厂新增220千伏变压器,总容量252.2万千伏安。全省6个省辖市及5个县级市均由220千伏送电。全网除永(安)漳(平)第2回路未建外,基本形成220千伏双环网网架,电网稳定性、供电连续性都有提高。电网供电范围扩大到建宁、安溪、尤溪、屏南、武平等县。鹰厦铁路电气化供电工程永安至漳平段110千伏94公里线路,4座计18.3万千伏安牵引变电站,永安到来舟段110千伏100.3公里线路,3座计7.15万千伏安牵引变电站先后于1988年7月,1990年10月开始由电网供电,使铁路运输量大幅度上升。
  但是,电网也出现了新情况,最突出的是华能福州电厂单机容量占总负荷20%以上,形成“大机组、小电网”的结构,系统面临可能因某些偶然事故而引起频率电压大幅度下降,电网瓦解的严峻局势。为此采取了包括加强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该厂投产当年,电网经历4次有关事故的考验,情况良好。为适应大机组投运必须严格控制电网频率变动范围的要求,电网把频率调整从50±0.5赫兹改为50±0.3赫兹。同时,由于铁路电气化用电为非线性三相不平衡负荷,使电网谐波分量激增,影响附近电厂机组安全和电能质量;由于系统负荷率低,调峰容量不足,1989年在负荷增长不多情况下,压峰5万千瓦,限电4.2亿千瓦时。同时,配电设施不足,对用户停电机率偏高。
  1990年底,福建电网拥有装机总容量314.77万千瓦,其中水电占48.1%(含小水电80.87万千瓦);输电线路220千伏31条、1771.34公里,110千伏101条、2663公里;主变压器220千伏38台、492.8万千伏安(其中电厂升压变压器16台、246.50万千伏安),110千伏121台、305.33万千伏安(其中电厂升压变压器38台、90.10万千伏安);无功补偿设备84.64万千乏。供电范围达6个省辖市(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三明)及51个县、市(福清、闽侯、闽清、连江、罗源、长乐、永泰、平潭、同安、莆田、仙游、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永春、德化、安溪、南靖、漳浦、长泰、平和、龙海、华安、云霄、东山、诏安、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漳平、武平、永安、明溪、清流、宁化、将乐、泰宁、沙县、大田、建宁、尤溪、南平、邵武、顺昌、光泽、建阳、古田、屏南),占全省市县总数(含金门县)的81.4%。1990年全网发电量117.49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占50.3%),最高负荷186万千瓦,部属单位年供电量90.53亿千瓦时,与1980年相比,发电量、供电量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1.64%、10.1%,同期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4%,基本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大田县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
平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