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闽西南电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0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闽西南电网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闽西南电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漳厦电网和闽西电网的联网,以及随后与山泉电网的联接。该电网的形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电源不足、防洪措施不当等。
关键词: 福建省 闽西南电网

内容

闽西南电网,系由漳(州)厦(门)电网和闽西电网在1973年4月联网形成的。其中,漳厦电网由厦(门)杏(林)电网延伸至漳州而成;闽西电网由龙(岩)漳(平)电网扩展而成。
  厦杏电网始建于1961年6月,当时为缓解厦门市供电紧张状况,由厦门岛内的厦港(2500千瓦)、莲坂(2500千瓦)2个电厂,通过35千伏厦(门)杏(林)线和厦门将军祠变电站7500千伏安(35/6.6千伏)与杏林电厂6000千瓦机组联网运行。至1965年末,厦杏电网装机容量1.95万千瓦,年发电量1329.63万千瓦时,最高负荷9510千瓦。
  1966年2月,为了调剂漳州、厦门2市供电,漳州扩建市后变电站为7500千伏安(35/6.3千伏),杏林至漳州市后变电站110千伏线路建成投产(以35千伏运行),漳州糖厂自备电厂3台3000千瓦供热式发电机组,联入厦杏电网运行,形成漳厦电网。当年底,电网装机容量2.99万千瓦,年发电量8559万千瓦时,最高负荷2.14万千瓦。漳厦联网后,促进了2市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用电急剧增加,供电逐步紧张。1969年10月,漳州东屿变电站1万千伏安(110/38.5/6.6千伏)主变压器和南(靖)漳(州)110千伏线路建成,漳厦电网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投入运行,电网延伸到南靖县,南靖船场溪水电站1号1.25万千瓦机组并网运行,电网供电状况有所好转,负荷继续发展。但由于后继电源跟不上,1972年厦门、漳州分别租用第15和46列车电站(各2500千瓦)接入电网,补充供电。1972年末,漳厦电网装机容量4.47万千瓦,水电占26.37%,年发电量2.24亿千瓦时,最高负荷4.03万千瓦,有110千伏输电线路2条97.6公里,110千伏变压器2台2万千伏安,供电范围扩展到南靖、龙海、同安、长泰、漳浦县。
  为解决龙岩地区“小三线”建设的用电需要,调节龙岩、漳平之间的供电,1969年7月,龙岩红炭山变电站3200千伏安(35/10千伏)和龙(岩)漳(平)110千伏线路(以35千伏运行)建成,龙岩中粉电厂1号3000千瓦机组与漳平电厂2台1500千瓦机组,第7列车电站2500千瓦机组联网运行,形成闽西电网的前身——龙漳电网。联网时装机容量8500千瓦,年发电量3337万千瓦时,最高负荷5800千瓦。1970年7月,龙岩中粉电厂2号6000千瓦机组并网发电。1972年12月,龙岩至永定芦下坝水电站110千伏线路建成,以35千伏供水电站施工用电,电网扩大到永定县。
  1973年1月,龙岩龙门变电站1.5万千伏安(110/38.5/10千伏)主变压器,上杭矶头至龙岩110千伏线路投产(以35千伏运行)接入龙门变电站35千伏母线,把连城庙前2台750千瓦机组,矶头水电站2台6500千瓦机组与龙漳电网并网运行成为闽西电网。联网时,装机容量2.9万千瓦,水电占44.8%,年发电量8793万千瓦时,最高负荷1.46万千瓦,供电范围扩大到上杭县和连城县庙前镇。
  1973年4月,龙(岩)南(靖)110千伏线路建成,龙门变电站同时升压110千伏运行,闽西电网和漳厦电网联网,闽西的富余电源向厦门、漳州输送,形成了以南靖船场溪、上杭矶头2个水电厂和厦门杏林、龙岩中粉2个火电厂为主要电源的的闽西南电网,全网装机容量7.64万千瓦,水电占37.37%,火电占62.63%。
  闽西南电网形成不久,1973年5月,龙岩铁石洋电厂1号1.2万千瓦机组建成并网发电,漳厦地区供电状况进一步好转。但在当年6月1日,矶头水电站遇到33年一遇的洪水,由于防洪措施不当,造成厂房受淹的重大事故,2台6500千瓦机组停机检修处理,直至9月12日才修复发电,使电网供电一度出现紧缺状况。从当年9月至1974年9月,容量均为6500千瓦的永定芦下坝水电站1、2号机组和矶头水电站3号机组先后投产。1973年11月,矶头到龙门变电站线路从35千伏升压110千伏运行。1975年11月,铁石洋电厂2号1.2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电网装机容量增长65.5%,改善了闽西南地区电力供应状况。当年底,闽西南电网装机容量达12.83万千瓦,其中水电占41.12%,年发电量4.65亿千瓦时,最高负荷7.36万千瓦,供电范围达2个省辖市(厦门、漳州)和10个县市(龙岩、同安、南靖、漳浦、长泰、平和、龙海、上杭、漳平、永定)及连城庙前镇。
  1976年10月,厦门东渡变电站3.15万千伏安(110/38.5/10千伏)主变压器和泉州至厦门杏林110千伏线路建成,形成于1972年的山(美水电站)泉(州)电网开始联入闽西南电网。但由于山泉电网骨干电源——山美水电站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对调度原则和调度权限末妥善解决,以致从1976—1979年4年间4次联网运行4次解列,使这个库容3.7亿立方米,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水库,未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为了进一步改善闽西南供电状况,1977年12月,漳平变电站1.5万千伏安(110/35/6.3千伏)主变压器建成投产,龙(岩)漳(平)线由35千伏升压到110千伏运行,接入龙门变电站110千伏Ⅱ段母线。1978年2月至1979年10月,南靖船场溪水电站2号1.25万千瓦机组、杏林电厂3号2.5万千瓦机组和华安水电站1、2号机组各1.5万千瓦先后投产并网发电。1979年6月10日,山泉电网联网问题经省、地有关部门协商,对调度原则和调度权限取得一致意见后,正式并入闽西南电网运行,通过合理调节,原山泉电网供电区域的缺电状况也得到缓解。至1979年末,闽西南电网装机容量达到27.82万千瓦,其中水电占59.3%(包括联网小水电7.56万千瓦),年发电量8.9亿千瓦时,最高负荷14.49万千瓦,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1条共518.97公里,变压器15台33.05万千伏安,形成以华安、船场溪、山美、矶头4个水电站和杏林、龙岩2个火电厂为骨干电源,110千伏单回路供电的网架。供电范围达3个省辖市(厦门、漳州、泉州)及15个县市(同安、南靖、龙海、长泰、平和、漳浦、华安、龙岩、漳平、上杭、永定、晋江、南安、永春、惠安)。
  闽西南电网发展过程中,对改善闽西南地区供电条件,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统盘规划,电源不足,比例失调,网络结构薄弱。全网火电单机容量偏小,煤耗很高;水电除山美水库为多年调节外,其余均为径流开发,汛期大量弃水,枯水期出力很小(保证出力仅为装机容量27.1%);电网东西端相距303.8公里,输变电布局不合理,有的不配套“卡脖子”,影响网内余缺电的合理调节。从而使闽西南电网长期电源紧缺,频率与电压经常处在下限运行,电能质量不稳定。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机构

龙岩中粉电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同安区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长泰区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龙海区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永定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