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0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电网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12
页码: 125-136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电网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闽北电网、闽西南电网、福建电网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电网 电力工业

内容

1956年,福建省第一个区域电网——闽北电网,从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2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向福州送电开始形成。到1979年末,电网发展以古田溪水电厂、永安火电厂、安砂水电厂为主要电源,具有65.52万千瓦装机容量,220千伏主网架,供电达23个市县的供电网络,成为以后福建电网的主干部分。
  在闽西南地区,60年代初,厦门首先出现厦(门)杏(林)电网,1966年延伸到漳州,成为漳厦电网。60年代末,闽西开始形成龙(岩)漳(平)电网,1973年扩展成为闽西电网,当年又与漳厦电网连接,构成闽西南电网。1979年6月,闽西南电网正式接纳山(美)泉(州)电网联网运行。至1979年末,闽西南电网形成以华安、杏林等6个水火电厂为主要电源,具有27.82万千瓦装机容量,110千伏网架,供电达17个市县的供电网络。
  1980年,闽北电网与闽西南电网相联接而成为福建电网。到1990年末,福建电网发展为具有314.77万千瓦装机容量,水火电源比较协调,主网架接近实现220千伏双回路环网运行,供电57个市县,限峰不限电量的供电网络。
  第一节 闽北电网
  闽北电网是福建最早形成的一个区域电网,始于古田溪水电站向福州送电。
  1956年3月,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工程2台6000千瓦机组,全省第一条110千伏福州至古田输电线路(暂以66千伏运行)和福州西郊变电站(3台4200千伏安)同时竣工,古田溪水电通过3台单相双线圈变压器(3台4200千伏安),升压至66千伏送电福州(主变压器中性点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11月,福州电厂两个发电所3台火电机组改频成功(60赫兹改为50赫兹),其中排尾发电所1台2400千瓦机组通过西郊变电站与古田溪水电并网运行,形成闽北电网雏形。当年发电量0.33亿千瓦时,最高负荷1.33万千瓦。
  闽北电网形成时,“二五”计划将要开始,闽北地区工业建设正在逐步展开,工业用电负荷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为了适应用电需求,1958年7、8月先后建成110千伏古(田)南(平)线路和南平黄墩变电站1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10/38.5/6.0千伏),先以66千伏运行送电到南平市。南平地区的后谷发电所和第11列车电站等5000千瓦火电机组和西芹水电站132千瓦机组并入电网运行。10月,南平造纸厂自备电站3000千瓦机组并入电网运行。12月,第11列车电站4000千瓦机组退出电网。1959年10月,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二期3号1.25万千瓦机组和4.65万千伏安的110千伏三相双线圈升压变电站投产(主变压器中性点采用直接接地方式),福州西郊、南平黄墩变电站分别增容至2.5万千伏安和1.75万千伏安(110/38.5/6.3千伏),福州一古田一南平线路从66千伏升压至110千伏运行。当年底建成220千伏的古田至南平、三明输电线路。
  1960年3月,三明列西变电站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10/38.5/6.3千伏)投产,闽北电网以110千伏延伸送电至三明市,三明热电厂1.2万千瓦机组并网运行。同年8月,古田溪一级电站6台机组6.2万千瓦全部投产并网发电,与此配套的110千伏升压站六角形开关母线形成。
  闽北电网初创的4年多,基本适应了福州、南平、三明市工业发展用电需要。至1960年末全网装机8.35万千瓦,其中水电占78%(含联网小水电0.43万千瓦),年发电量3.32亿千瓦时,最高负荷5.7万千瓦,有220千伏输电线路1条143.5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2条165.91公里,110千伏变压器7台12.05万千伏安,装机容量、发电量、最高负荷分别比刚建网时增长4.34倍、9.06倍和3.28倍。
  1961年以后,闽北电网负荷继续增长,输变电工程也有所发展,但新电源投产不多。1963年电网负荷达到6.42万千瓦,供电开始紧张。1964年1月,福州、三明分别租用一艘船舶电站4000千瓦机组和第27列车电站2500千瓦机组应急。当年5月,220千伏古(田)福(州)线路建成。至此,福州一古田一南平一三明220千伏线路全线架通。6月,福州东郊变电站3.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10/38.5/10千伏)和联接东、西郊变电站的110千伏线路投产,使电网向福州送电有了东、西郊2座变电站,但由于古田二级电站尚未建成,古福Ⅱ回路和将东线“T”接古福I回路,都由古田一级电站送电,遇有故障可能同时跳闸,可靠性较低。
  1965年至1968年,古田三级电站2号1.6万千瓦机组,青州纸厂自备电厂2台6000千瓦机组先后并网发电;福州船舶电站、三明第27列车电站先后退出电网;南(平)青(州)线、三(明)清(流)线2条110千伏线路相继建成。在此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电网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1969年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工农业生产略有回升,电网继续发展。当年3月,古田二级电站2号6.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采用3台单相6万千伏安双线圈(220/110/10.5千伏)自耦变压器,以110千伏向古(田)福(州)Ⅱ回路送电,改变了原来古福I、Ⅱ回路“T”接运行方式,使古福I、11回路分别由古田一、二级电站出线,提高了福州供电可靠性,缓解了供电紧张状态。1969年至1970年,闽北电网相继扩展到清流、明溪、长汀、连城、宁化等5县向军工生产单位供电。
  1971年,电网用电负荷增加到20.3万千瓦,供电又开始偏紧。5月,福州再度租用第37、46两个各2500千瓦的列车电站。同月,古田四级电站2号1.7万千瓦机组投产并网。6月,南平马站变电站8万千伏安(220/115/11千伏)自耦有载调压变压器投产,以110千伏运行,受电黄墩变电站,220千伏侧空载运行。7月,110千伏的三(明)永(安)线和永安坑边变电站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10/38.5/10千伏)投产,电网延伸到永安县,永安(兴坪)电厂3000千瓦机组,桂口水电站264千瓦机组并网运行。到7、8月间,古田溪遇到特枯水年份,一级电站水库降到死水位运行,古田溪梯级电站装机16.04万千瓦,只能带8万千瓦运行,水电出力大减,火电调节能力不足,电网出现严重缺电局面,当年闽北电网缺电2.5亿千瓦时,压缩负荷12万千瓦。下半年因缺电引起福州、三明、南平、永安等主要工业城市的工矿企业长时间停电压电,并停止照明用电,最严重时压缩工业负荷40%—50%。为了迅速扭转这种状况,省革命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以会战形式,分段架设110千伏的邵(武)顺(昌)线路85.72公里。9月,邵武电厂2.7万千瓦及第27列车电站2500千瓦火电机组并网运行,把邵武约2万千瓦的富裕电源输入电网,使供电紧张状态略有缓解。
  1971年末,闽北电网装机容量达27.04万千瓦,其中水电占64.46%(包括联网小水电1.39万千瓦),年发电量10.12亿千瓦时,最高负荷20.3万千瓦,有220千伏输电线路3条237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18条645公里,220千伏变压器4台26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器18台34.55万千伏安;基本形成以古田溪梯级水电站为中心,以110千伏线路为骨干的幅射网络向福州、南平、三明、永安、邵武等地伸展,供电范围达到2个省辖市(福州、三明)及15个县、市(南平、永安、邵武、顺昌、光泽、古田、闽侯、闽清、长乐、连江、宁化、明溪、清流、长汀、连城)。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电网在发展过程中后备电源不能及时跟上,水、火电结构不合理,水电调节性能较低,以致几度发生缺电的被动局面。同时,还存在着主要电源远离负荷中心,网架薄弱,调压手段缺乏,无功补偿不足,调度通信落后等问题,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为了加强闽北电网的网络建设,1972年10月,古田溪二级电站220千伏升压站初步建成,原古(田)南(平)三(明)线路在古田二级电站至南平马站变电站线路开断,由110千伏升压至220千伏运行,作为古南Ⅱ回路,成为全省第一条运行的220千伏线路,这条线路采用单相重合闸装置,南(平)三(明)线路改接在南平马站变电站中压侧,暂以110千伏送电三明市。1972—1973年,电网向顺昌县埔上和富文、福清县、闽侯县南屿镇延伸。在这期间,闽北电网电源也有较大增长,古田四级电站1号1.7万千瓦机组,二级电站1号6.5万千瓦机组和三级电站1号1.7万千瓦机组先后投产。至此,古田溪4个梯级电站12台机组25.9万千瓦全部建成。在福州的第37、46两个列车电站先后退出电网。
  1974年1月,三明后山变电站9万千伏安主变压器(220/121/38.5千伏)投产,南(平)三(明)线路在南平的开断点重新连接,升压到220千伏运行,但与南平马站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共用一个开关,形成“T”接布局,可靠性较低。1975年,永安火电厂一期2台2.5万千瓦机组、安砂水电厂1号2万千瓦和3号7.5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并网发电。
  1976年以后,闽北电网开始加强火电建设。1977—1979年,永安火电厂二期扩建工程2台5万千瓦机组,安砂水电厂2号2万千瓦机组先后并网发电。1977年10月,福州东郊变电站增容扩建到9万千伏安(220/120/38.5千伏),古福Ⅱ回路(古田二级电站至福州东郊变电站),升压至220千伏运行,古田二级电站升压站四角形开关母线形成。同年12月,220千伏三(明)永(安)Ⅱ回路(三明后山变电站至永安火电厂)建成投产,永安火电厂改由这条线路联入电网,原经坑边变电站的110千伏线路开断运行。1978年1月,三明列西变电站增容扩建为6.3万千伏安(220/110/38.5千伏),220千伏南(平)三(明)线路开断接入这个变电站220千伏母线,从列西变电站至后山变电站220千伏3.56公里线路成为后(山)列(西)Ⅱ回路。1979年1月,福州至莆田110千伏线路和4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10/38.5/10千伏)莆田筱塘变电站建成投产,电网改为110千伏向莆田送电。
  从1972—1979年,电网装机容量增加34.7万千瓦,比1971年增长1.28倍。网络不断发展改善,网架得到加强。1978年,福州一古田一南平一三明一永安全线实现220千伏运行,输送能力、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都有较大改善,基本上适应社会用电的需要。
  1979年末,闽北电网装机容量达65.52万千瓦,其中水电占64.48%(含联网小水电5.0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5.83亿千瓦时,最高负荷39.9万千瓦,有220千伏输电线路5条280.48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23条885.26公里,220千伏变压器10台89.3万千伏安,110千伏变压器30台70.94万千伏安,基本形成以古田溪梯级电站和永安火电厂、安砂水电厂为主要电源,以220千伏线路为骨干,110千伏线路相配合的网络骨架,供电范围达到2个省辖市(福州、三明)、21个县市(南平、永安、邵武、顺昌、光泽、古田、罗源、闽清、长乐、连江、宁化、清流、明溪、长汀、连城、闽侯、莆田、福清、仙游、将乐、泰宁)和2个镇(沙县青州镇和建阳麻沙镇)。
  闽北电网形成23年,装机容量年均增长率17.5%,发电量年均增长率20.8%,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仍存在总体规划不够,电源远离负荷中心,水火电比例失调,水电调节性能低等结构性弱点。网架个别地方如南(平)三(明)线路与古(田)南(平)线路还是采用“T”接布局,给南平、三明、永安系统的安全供电留下一定隐患。
  第二节 闽西南电网
  闽西南电网,系由漳(州)厦(门)电网和闽西电网在1973年4月联网形成的。其中,漳厦电网由厦(门)杏(林)电网延伸至漳州而成;闽西电网由龙(岩)漳(平)电网扩展而成。
  厦杏电网始建于1961年6月,当时为缓解厦门市供电紧张状况,由厦门岛内的厦港(2500千瓦)、莲坂(2500千瓦)2个电厂,通过35千伏厦(门)杏(林)线和厦门将军祠变电站7500千伏安(35/6.6千伏)与杏林电厂6000千瓦机组联网运行。至1965年末,厦杏电网装机容量1.95万千瓦,年发电量1329.63万千瓦时,最高负荷9510千瓦。
  1966年2月,为了调剂漳州、厦门2市供电,漳州扩建市后变电站为7500千伏安(35/6.3千伏),杏林至漳州市后变电站110千伏线路建成投产(以35千伏运行),漳州糖厂自备电厂3台3000千瓦供热式发电机组,联入厦杏电网运行,形成漳厦电网。当年底,电网装机容量2.99万千瓦,年发电量8559万千瓦时,最高负荷2.14万千瓦。漳厦联网后,促进了2市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用电急剧增加,供电逐步紧张。1969年10月,漳州东屿变电站1万千伏安(110/38.5/6.6千伏)主变压器和南(靖)漳(州)110千伏线路建成,漳厦电网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投入运行,电网延伸到南靖县,南靖船场溪水电站1号1.25万千瓦机组并网运行,电网供电状况有所好转,负荷继续发展。但由于后继电源跟不上,1972年厦门、漳州分别租用第15和46列车电站(各2500千瓦)接入电网,补充供电。1972年末,漳厦电网装机容量4.47万千瓦,水电占26.37%,年发电量2.24亿千瓦时,最高负荷4.03万千瓦,有110千伏输电线路2条97.6公里,110千伏变压器2台2万千伏安,供电范围扩展到南靖、龙海、同安、长泰、漳浦县。
  为解决龙岩地区“小三线”建设的用电需要,调节龙岩、漳平之间的供电,1969年7月,龙岩红炭山变电站3200千伏安(35/10千伏)和龙(岩)漳(平)110千伏线路(以35千伏运行)建成,龙岩中粉电厂1号3000千瓦机组与漳平电厂2台1500千瓦机组,第7列车电站2500千瓦机组联网运行,形成闽西电网的前身——龙漳电网。联网时装机容量8500千瓦,年发电量3337万千瓦时,最高负荷5800千瓦。1970年7月,龙岩中粉电厂2号6000千瓦机组并网发电。1972年12月,龙岩至永定芦下坝水电站110千伏线路建成,以35千伏供水电站施工用电,电网扩大到永定县。
  1973年1月,龙岩龙门变电站1.5万千伏安(110/38.5/10千伏)主变压器,上杭矶头至龙岩110千伏线路投产(以35千伏运行)接入龙门变电站35千伏母线,把连城庙前2台750千瓦机组,矶头水电站2台6500千瓦机组与龙漳电网并网运行成为闽西电网。联网时,装机容量2.9万千瓦,水电占44.8%,年发电量8793万千瓦时,最高负荷1.46万千瓦,供电范围扩大到上杭县和连城县庙前镇。
  1973年4月,龙(岩)南(靖)110千伏线路建成,龙门变电站同时升压110千伏运行,闽西电网和漳厦电网联网,闽西的富余电源向厦门、漳州输送,形成了以南靖船场溪、上杭矶头2个水电厂和厦门杏林、龙岩中粉2个火电厂为主要电源的的闽西南电网,全网装机容量7.64万千瓦,水电占37.37%,火电占62.63%。
  闽西南电网形成不久,1973年5月,龙岩铁石洋电厂1号1.2万千瓦机组建成并网发电,漳厦地区供电状况进一步好转。但在当年6月1日,矶头水电站遇到33年一遇的洪水,由于防洪措施不当,造成厂房受淹的重大事故,2台6500千瓦机组停机检修处理,直至9月12日才修复发电,使电网供电一度出现紧缺状况。从当年9月至1974年9月,容量均为6500千瓦的永定芦下坝水电站1、2号机组和矶头水电站3号机组先后投产。1973年11月,矶头到龙门变电站线路从35千伏升压110千伏运行。1975年11月,铁石洋电厂2号1.2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电网装机容量增长65.5%,改善了闽西南地区电力供应状况。当年底,闽西南电网装机容量达12.83万千瓦,其中水电占41.12%,年发电量4.65亿千瓦时,最高负荷7.36万千瓦,供电范围达2个省辖市(厦门、漳州)和10个县市(龙岩、同安、南靖、漳浦、长泰、平和、龙海、上杭、漳平、永定)及连城庙前镇。
  1976年10月,厦门东渡变电站3.15万千伏安(110/38.5/10千伏)主变压器和泉州至厦门杏林110千伏线路建成,形成于1972年的山(美水电站)泉(州)电网开始联入闽西南电网。但由于山泉电网骨干电源——山美水电站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对调度原则和调度权限末妥善解决,以致从1976—1979年4年间4次联网运行4次解列,使这个库容3.7亿立方米,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水库,未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为了进一步改善闽西南供电状况,1977年12月,漳平变电站1.5万千伏安(110/35/6.3千伏)主变压器建成投产,龙(岩)漳(平)线由35千伏升压到110千伏运行,接入龙门变电站110千伏Ⅱ段母线。1978年2月至1979年10月,南靖船场溪水电站2号1.25万千瓦机组、杏林电厂3号2.5万千瓦机组和华安水电站1、2号机组各1.5万千瓦先后投产并网发电。1979年6月10日,山泉电网联网问题经省、地有关部门协商,对调度原则和调度权限取得一致意见后,正式并入闽西南电网运行,通过合理调节,原山泉电网供电区域的缺电状况也得到缓解。至1979年末,闽西南电网装机容量达到27.82万千瓦,其中水电占59.3%(包括联网小水电7.56万千瓦),年发电量8.9亿千瓦时,最高负荷14.49万千瓦,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1条共518.97公里,变压器15台33.05万千伏安,形成以华安、船场溪、山美、矶头4个水电站和杏林、龙岩2个火电厂为骨干电源,110千伏单回路供电的网架。供电范围达3个省辖市(厦门、漳州、泉州)及15个县市(同安、南靖、龙海、长泰、平和、漳浦、华安、龙岩、漳平、上杭、永定、晋江、南安、永春、惠安)。
  闽西南电网发展过程中,对改善闽西南地区供电条件,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统盘规划,电源不足,比例失调,网络结构薄弱。全网火电单机容量偏小,煤耗很高;水电除山美水库为多年调节外,其余均为径流开发,汛期大量弃水,枯水期出力很小(保证出力仅为装机容量27.1%);电网东西端相距303.8公里,输变电布局不合理,有的不配套“卡脖子”,影响网内余缺电的合理调节。从而使闽西南电网长期电源紧缺,频率与电压经常处在下限运行,电能质量不稳定。
  第三节 福建电网
  1980年2月,建成莆田大型中波广播电台备用的110千伏莆(田)泉(州)线,使闽北电网南端莆田与闽西南电网北端泉州相接,从而形成福建电网。电网形成后,南网调峰困难及电压大幅度波动有所缓和,当年减少雨季弃水,增发水电2650万千瓦时,枯水季得到北网电能补充,少开或停开高耗机组;莆田、泉州及邻近地区因有2个系统供电,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但电网是以110千伏联接,属弱联系型,线路交换功率仅有2—3万千瓦。联网当年,北网、南网都有发展。北网增加池潭水电厂10万千瓦机组,同时建成池潭至三明220千伏线路和福州东郊变电站、池潭水电厂等处220千伏变压器27.3万千伏安,并扩建南平马站变电站220千伏母线。南网增加华安水电厂、厦门电厂共5.5万千瓦机组,建成华安至漳州110千伏Ⅱ回路。至1980年底,全网共有装机容量111.37方千瓦,其中水电占66.75%(含联网小水电22.2万千瓦);220千伏线路6条、361.9公里,110千伏线路36条、1538.3公里;220千伏变压器13台、116.6万千伏安,110千伏变压器52台、114.9万千伏安,无功补偿设备13万千乏。年发电量39.07亿千瓦时(水电占56.8%),最高负荷北网为45.1万千瓦、南网为16.4万千瓦。供电范围达40个市县,电网基本适应社会用电需要。但原来2个电网存在的弱点,如网架、电源结构不合理,出力变化大,主要电源远距负荷中心等均未改善。
  为了加强电网管理,1981年1月1日,实行全电网统一调度,网络建设继续发展。至1983年,新增110千伏永安至漳平(按220千伏架设)、福州至马尾线路2条共64.1公里;新增三明、厦门、泉州、漳州、龙岩、邵武及福州马尾等处110—220千伏变压器17.9万千伏安。永(安)漳(平)线送电至漳平变电站,连通龙岩、漳州、厦门,使全网输电干线构成单回路220—110千伏电磁大环网,环路总长867.5公里,调度比较灵活;110千伏福(州)莆(田)线在永泰城关开断,并联进1万千伏安的永泰变电站.永泰县小水电联入电网。电网延伸至永泰、华安、沙县等3县。其间,为了缓和闽南沿海城市供电紧张局面,1982年对福州一莆田一泉州110千伏线路的输送功率,经采用电子计算机计算,提高到5—6万千瓦;1983年经系统实际静稳定试验,又提高到7—8万千瓦。但在这3年中,全网没有大中型发电设备投产,电网发电量增长远跟不上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明、泉州、漳州等地最高负荷分别急剧增长67.4%、59.1%和48.1%,而电网发电量和供电量仅上升21.4%和15.18%,供求矛盾尖锐,以致1981年首次取消限电不久又恢复限电。1982、1983两年,在全省来水量正常偏丰的情况下,对计划内用电还限电2.5亿千瓦时。同时,由于采用单回路电磁大环网供电等原因,造成4次系统振荡破坏运行稳定性。
  1984年后,为了缓解严重缺电状况,加速电网建设。1984年、1985年永安火电厂扩建投产2台各10万千瓦机组,新建的漳平电厂于1986年、1987年相继投产10万千瓦机组各1台。同时,福州市和厦门市各建1座7.5万千瓦和9.8万千瓦的燃气轮机电厂,于1985年、1986年先后投产。1987年,沙溪口水电厂第一台7.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1984—1987年,电网装机容量增长69.24%。其中联网小水电增加20.7万千瓦,而且水火电比例开始改善。
  全网输变电建设的进展也较快,1984—1987年共建成220千伏线路5条(永安至厦门,以及永安至三明、三明至南平、南平至福州、漳平至漳州等Ⅱ回路),220千伏变电站3座(厦门李林、漳州总山、福州北郊),总容量48万千伏安。1985年,福州东郊变电站新建的本省首次出现的2台3万千乏调相机投入运行,电网运行状况开始有了改善。220千伏永(安)厦(门)线送电后,电磁大环网打开,稳定性得到加强。1987年10月,龙岩、漳州等地再改为由220千伏总山变电站供电,可靠性有了提高。1987年与1983年比较,全省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6.87%,电网发电量增长率为14%(1986年火电发电量超过水电,水电仅增长1%),最高负荷增长率为12.7%,供电量增长率为12.2%。电力发展速度逐步接近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供电紧张状况趋向缓和,供电范围增加云霄、东山、诏安、建阳、大田、德化、平潭等7个县。但是,整个电网调峰出力仍然不足,一些火电厂甚至高温高压机组也参加调峰,运行比较困难,影响了节能效益。1986年,福州燃气轮发电机组利用625小时(1989年该厂3台机组拆走)。1987年,由于工业生产“过热”的影响,水电超发过头,造成古田溪一级水库消落至死水位。这4年共限电12.52亿千瓦时,退役机组3.98万千瓦。
  1988—1990年电网建设发展进一步加快。华能福州电厂、沙溪口和范厝水电厂等新投产的发电设备有%.1万千瓦,联网小水电增加26.1万千瓦,尤其是华能福州电厂的2台3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改善了电网水火电比例结构,火电装机容量超过水电,并使沿海城市主要负荷中心得到有力的电源支撑,电网多年存在的缺电矛盾得到缓解。1989年,达到“限峰(高峰用电)不限电”的水平。新建220千伏线路17条(华能福州电厂至林中I、Ⅱ路,东郊、红山,林中至笏石I、Ⅱ回,北郊至红山、东郊,李林至井山I、11回、半兰山、总山,东渡至半兰山,漳平至曹溪,井山至笏石、山兜,沙溪口至故县)总长799.2公里,其中有本省第一条高压海陆电缆(厦门集美到斗门)7.29公里。新建220千伏变电站9座(井山、林中、笏石、红山、半兰山、东渡、曹溪、山兜、故县)及华能福州电厂、沙溪口水电厂新增220千伏变压器,总容量252.2万千伏安。全省6个省辖市及5个县级市均由220千伏送电。全网除永(安)漳(平)第2回路未建外,基本形成220千伏双环网网架,电网稳定性、供电连续性都有提高。电网供电范围扩大到建宁、安溪、尤溪、屏南、武平等县。鹰厦铁路电气化供电工程永安至漳平段110千伏94公里线路,4座计18.3万千伏安牵引变电站,永安到来舟段110千伏100.3公里线路,3座计7.15万千伏安牵引变电站先后于1988年7月,1990年10月开始由电网供电,使铁路运输量大幅度上升。
  但是,电网也出现了新情况,最突出的是华能福州电厂单机容量占总负荷20%以上,形成“大机组、小电网”的结构,系统面临可能因某些偶然事故而引起频率电压大幅度下降,电网瓦解的严峻局势。为此采取了包括加强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该厂投产当年,电网经历4次有关事故的考验,情况良好。为适应大机组投运必须严格控制电网频率变动范围的要求,电网把频率调整从50±0.5赫兹改为50±0.3赫兹。同时,由于铁路电气化用电为非线性三相不平衡负荷,使电网谐波分量激增,影响附近电厂机组安全和电能质量;由于系统负荷率低,调峰容量不足,1989年在负荷增长不多情况下,压峰5万千瓦,限电4.2亿千瓦时。同时,配电设施不足,对用户停电机率偏高。
  1990年底,福建电网拥有装机总容量314.77万千瓦,其中水电占48.1%(含小水电80.87万千瓦);输电线路220千伏31条、1771.34公里,110千伏101条、2663公里;主变压器220千伏38台、492.8万千伏安(其中电厂升压变压器16台、246.50万千伏安),110千伏121台、305.33万千伏安(其中电厂升压变压器38台、90.10万千伏安);无功补偿设备84.64万千乏。供电范围达6个省辖市(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三明)及51个县、市(福清、闽侯、闽清、连江、罗源、长乐、永泰、平潭、同安、莆田、仙游、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永春、德化、安溪、南靖、漳浦、长泰、平和、龙海、华安、云霄、东山、诏安、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漳平、武平、永安、明溪、清流、宁化、将乐、泰宁、沙县、大田、建宁、尤溪、南平、邵武、顺昌、光泽、建阳、古田、屏南),占全省市县总数(含金门县)的81.4%。1990年全网发电量117.49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占50.3%),最高负荷186万千瓦,部属单位年供电量90.53亿千瓦时,与1980年相比,发电量、供电量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1.64%、10.1%,同期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4%,基本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