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三明供电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00
颗粒名称: 第八节 三明供电区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4
页码: 121-1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明供电历史发展,从民国初期开始至今,经历了设备改造、电网扩建、供电范围扩大等多个阶段,供电能力不断增强,为三明市及周边地区的工业和民生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
关键词: 三明供电 发电设备 电网扩建

内容

三明供电开始于民国29年(1940年)三元县(三明市前身)设立福建省公训服务社电气厂发电。该电气厂分设三元电厂(单机45千瓦)和梅列电厂(单机25千瓦),各自就地供电,白天用于锯木碾米,夜晚用于照明,共有200多用户。民国31年,三元电厂由于电费难收而倒闭。当年,县政府与省保安处共同出资购置1台7.5千瓦直流发电机组,安装于三元电厂原址维持供电。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元电厂由三元县接办,改名三元县电厂。民国35年初,梅列电厂的发电机组迁走。1949年三元县供电中断。
  1950年1月28日三元县解放,6月在县人民政府帮助下,三元县电厂7.5千瓦机组恢复发电。1953年,增加1台机组合计容量21千瓦,用户达370户,转为地方国营。1956年三元县与明溪合并为三明县,当年更换1台4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957年,供电扩大到列西,照明用户增至400余户。
  1958年2月三明建市,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进行建设,三明钢铁厂(以下简称三钢)、三明化工厂(以下简称三化)和机器厂等省属骨干企业相继动工兴建,用电负荷激增至1000千瓦,三元县电厂与少数基建单位自备电源合计不及500千瓦,远不能适应供电需要。为了应急,1959年1月租用第11列车电站(装机4000千瓦),以临时线路向三钢送电。不久,从列车电站至三钢和城关的两条6千伏线路架通,开始正式供电。因负荷低,发电不稳定,7月调来装机2500千瓦的第27列车电站替换第11列车电站。9月至11月三明热电厂2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相继建成与列车电站并列发电,该厂系发供电合一企业。至年底发电1067万千瓦时,售电858万千瓦时,基本满足了当时三明基建和生产的用电需要。
  1959年底,为了把古田溪水电站电源送到三明,以适应三钢、三化等厂高耗能车间即将投产的用电需要,全省第一条220千伏古(田)南(平)三(明)输电线路的南三段78.1公里和三明市第一座110千伏列西变电站(容量1.5万千伏安)相继建成。次年3月,南三段南平侧与110千伏古南线“T”接,古田溪一级电站以110千伏电压向列西变电站送电,三明市开始联入闽北电网。11月列西变电站增容至3万千伏安。
  1961年,在三明市区建成3条35千伏专用线路,由列西变电站直供三化电石车间、三钢轧钢车间等用电。由三明热电厂直配的6千伏线路增加到23.5公里,供电区域扩大到南至台江,北至碧口,东达列东,西抵三化和三钢,售电量增长迅猛,当年达6115.13万千瓦时,比1958年增长6倍多。1962年,由于缩短基木建设战线,三钢、机器厂等工程相继停建,年售电量下降到5963.21万千瓦时。经过1年多的国民经济调整,1963年后三明工业又开始蓬勃发展,当年售电量迅速回升到8709.9万千瓦时。1966年3月,三明热电厂3号机组(1.2万千瓦)投产,统一管理全市电力供应。当年,售电量达,到2.23亿千瓦时。
  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许多工厂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售电量出现大滑坡,下降至1.05亿千瓦时,1968年再跌至5609.79万千瓦时。在此期间,由于“小三线”军工建设需要,输变电工程仍有所发展,先后建成35千伏陈大(容量1800千伏安)、台江(容量5600千伏安)两座变电站,供电范围扩大到郊区。110千伏三(明)清(流)线于1967年全线架通,沿线的明溪、清流、馆前三座11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为2.06万千伏安),因“文化大革命”影响,延至1970年全部竣工投运。供电范围达到明溪、清流、宁化和长汀县,满足了军工企业和闽西北地区城乡的用电需要。
  1969年,工业生产开始好转。当年3月,古田溪二级电站1台6.5万千瓦机组和三明列西变电站扩建(容量增至6.15万千伏安)投产,以35千伏双回路直供三化、三钢等厂,保证了电石炉投产及大氨增容的用电需要。1971年1月,35千伏荆东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建成投运,供电扩展至南郊荆东。同年,110千伏三(明)永(安)线44.51公里和110千伏坑边变电站(容量1.5万千伏安)建成。电网开始向永安方向送电。1969年至1973年,三明供电区售电暈连续5年以年均46%的速度增长,1973年达3.7亿千瓦时。
  1974年1月14日,220千伏后山变电站(容量9万千伏安)建成投运,南三线从列西变电站延伸3.56公里改接于后山变电站,全线按设计升压220千伏运行,110千伏线路分两路从后山变电站送至永安坑边和列西两座变电站,35千伏侧与三明热电厂联络,并以双回路专线向三化电石厂供电,台(江)荆(东)线也就近改接于该站。从此,三明市供电中心由列西变电站转到后山变电站,提高了输电能力。但由于受“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响,当年售电量反而下降至2.96亿千瓦时。
  1975年以后,闽北电网新的骨干电源相继投产,三明市负荷流向开始变化,即原从古田溪水电站输送转为由永安火电厂、安砂水电厂经三明向系统输送。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变化,1978年110千伏列西变电站升压220千伏,后山变电站相应增加220千伏母线,并将220千伏线路按两座变电站的位置进行调整。当年7月5日,调整后的接线一次送电成功,使列西、后山两座变电站并列成为三明地区供电中心。至此,三明供电区进入多电源供电的新阶段。
  1978年3月,随着电网结构的变动,三明热电厂撤销(发电部分划归三明化工厂管辖),成立三明供电局,全面负责三明市供电业务。5月,清流5103厂撤销,清流供电所成立,归三明供电局管辖。该所拥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容量1.68万千伏安,输电线路64.7公里,年售电量2938.7万千瓦时,最高负荷5800千瓦,供电范围达清流、明溪、宁化、长汀、连城5县。
  1980年10月,池潭水电厂并网发电,220千伏池(潭)三(明)线80.5公里投运。次年6月,列西变电站扩建增容至15.3万千伏安,并扩建220千伏U组母线,延伸220千伏I组母线60米。1982年1月,永安供电所划归三明供电局管辖,三明供电区进一步扩大到永安及其供电范围。该所并入时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容量8.05万千伏安,线路270.7公里,年售电量2.86亿千瓦时,供电永安市和大田县。至年底,三明供电局供电范围扩大到三明市和永安、清流、明溪、宁化、大田、长汀、连城7个县市。供电区最高负荷达19万千瓦,用户3882户,售电量9.7亿千瓦时,艽中工业用户478户,售电量9.37亿千瓦时,占总售电量97%。主要工厂三化、三钢、福建化纤化工厂和福建水泥厂年用电量共达6.36亿千瓦时,超过全供电区工业用电量的三分之二。
  随着安砂、池潭水力发电厂,特别是永安火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闽西北成为福建电网电源中心。为了把电力向东南沿海输送,从1983年至1987年建成220千伏永(安)漳(平)线96.41公里,使福建电网环路运行;建成作为220千伏永(安)福(州)线组成部分的永(安)列(西)线48.83公里和列(西)马(站)线77.7公里,使永安到福州实现220千伏双回路运行;220千伏南(平)三(明)I回路在沙溪口附近开断,接通沙溪口水电厂和列西变电站,从而提高了三明供电区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在网架不断加强的同时,三明供电局靠自己的力量,从1985年至1989年进行了输电、变电、配电网络增容升压改造;对长汀馆前、永安坑边和清流等3座110千伏变电站和220千伏后山变电站进行增容扩建,共计增容18.5万千伏安;新建110千伏岩前变电站(容量7500千伏安)和35千伏台溪变电站(容量1万千伏安);另行选址重建110千伏明溪变电站(容量1.6万千伏安);对三明市区的台江、白沙、陈大、列东等4座35千伏变电站更换变压器,把变压比38.5/6.3千伏换为38.5/10.5千伏,使三元、陈大、梅列三片配电网由6千伏升压为10千伏运行,共史换变电站主变压器6台计6.52万千伏安,增容2.2万千伏安;更换配电变压器206台共3.23万千伏安。在永安市内对城关、黄历2座35千伏变电站,也先后调换2台主变压器,容量共1.3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44台共8060千伏安,连同线路65.07公里,升压至10千伏运行,约占全市配电网的50%。
  1988年初,110千伏永(安)漳(平)段4条鹰厦铁路电气化专用输电线路58.1公里相继建成,7月28日同时向永安、西洋、麦园3座牵引变电站送电。次年6月,110千伏三明至沙县2条专用线长52公里及后山变电站出线间隔也相继建成,12月同时向荆东、沙县2座牵引变电站送电。三明供电范围扩大到鹰厦铁路200公里的牵引用电。
  三明供电区经过80年代的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供电区之一。由于加强管理,安全生产逐步好转,1982年至1989年创8个100天安全无考核事故。最高安全记录达197天。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供配电设备,增加营业网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取得显著成绩。1989年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中国水利电力工会授予全国供电系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但由于三明市区负荷日益增长,台江、白沙、陈大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容量已经超载,输送能力受到限制,特别是三清线的线路长、截面小,负荷大,出现严重“卡脖子”现象。
  至1990年,三明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7条、长363.25公里,110千伏13条、长355.68公里,35千伏38条、长280.04公里,配电线路长404.33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2座、容量36.3万千伏安,110千伏6座、容量15万千伏安,35千伏10座、容量12.92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537台、容量15.8万千伏安。供电区内以220千伏联接沙溪口、池潭水电厂和永安火电厂;110千伏联接安砂水电厂自成系统,作为福建电网辅助网架,向闽西和永安、大田输送电源。全区供电范围:直供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趸售供电明溪、清流、宁化、大田、沙县、长汀、连城等7个县。全供电区年最高负荷30万千瓦,年供电量17.87亿千瓦时,售电量17.6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1.49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1.4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