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南平供电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99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南平供电区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平供电历史发展,从民国初期开始至今,经历了设备改造、电网扩建、供电范围扩大等多个阶段,供电能力不断增强,为南平地区的工业和民生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
关键词: 南平供电 发电设备 电网扩建

内容

南平供电,始于民国20年(1931年)发供合一的民营南平电气公司西芹水电站32千瓦机组投产。最初以6.3千伏、12.5公里输电线向南平城关日夜供电照明。民国27年,装机容量增至132千瓦。民国29年,省建设厅折价收购南平电气公司全部资产,改称省建设厅南平电厂。当年,有照明用户444户,动力用户10户,售电量23.3万千瓦时。为缓解抗战爆发后福州部分机关、工厂迁至南平所造成的电力供求矛盾。民国33年,南平电厂建立北门、水南、中山路、东门发电所,共装柴油、煤气发电机组5台,计151千瓦。各发电所在晚间负荷高峰期以单机形式分片供电。次年,售电量70.15万千瓦时,线路损失率29.5%,为民国时期最好水民国35年以后,内迁的工厂、机关陆续搬回福州,售电量逐步减少。1949年,南平电厂管辖西芹、北门、中山路3个发电所,装机268千瓦,总用户756户,用电量22.33万千瓦时,其中动力用户9户,占用电量的24.4%。城内供电范围北至卫武仓坊、南至昼锦坊、东至中山路、西至明远路,还向城外的水南供电。配电设备有变压器11台、容量285千伏安,380/220伏线路5.9公里。由于设备严重失修及窃电等原因,线路损失率高达50%以上。当年4月,农民进城迎神,有3人持伞碰到低垂的电线,当场触电致死。
  1949年9月,人民政府接管南平电厂后,组织全厂职工抢修发供电设备,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次年,供电扩大到西芹镇和近郊的军区医院、十兵团仓库等单位。1952年,装机总容量328千瓦,售电量47.98万千瓦时。1953年南平造纸厂、水泥厂动工建设,带动了南平供电事业的发展。1955年,为供应水泥厂用电的后谷发电所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1957年,为弥补城关用电不足,北门发电所2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相继投产。同年,后谷、北门、西芹机组并列运行,形成南平供电网络,供电最高负荷约900千瓦,用电量762万千瓦时,是1949年的34倍,其中工业用电量占83.6%,线路损失率7.86%。供电范围延伸至南平北郊92医院、南郊西芹镇。当时因处于输电线路末端,电能质量差,主力电源后谷火电机组运行不稳定,事故较多。
  1958年8月,南平联入闽北电网,古田水电站向110千伏黄墩变电站(容量1万千伏安)送电,促进供电业务进一步发展。1959年,用电量上升至6461.4万千瓦时。新投产的南平造纸厂用电量占全供电区工业用电量5889万千瓦时的84%。1960年,35千伏后谷变电站(容量5600千伏安)、葫芦山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安丰桥变电站(容量1000千伏安)相继投运,工业用电量猛增至8413万千瓦时,网供最高负荷1.7万千瓦。1961年起,因国家经济困难等原因,建溪水电站和铁矿厂、铝厂先后停建缓建,“大跃进”中一轰而上的小厂大都下马,工业用户从1960年的184户降到1963年的60户,葫芦山和安丰桥变电站撤除,供电区大大缩小。经过3年经济调整,南平工业又逐渐发展,西芹先后新建、扩建了合成氨厂、水力发电设备厂、市造纸厂、磷肥厂、化工厂等,位于安丰、马站的针织厂、钢厂、铝厂和沙县境内的青州造纸厂先后投产,以及来舟火车站场扩建。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用电的需求,从1965年至1968年相继建成35千伏西芹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来舟变电站(容量1000千伏安)和110千伏青州变电站(容量7500千伏安)。1970年,全区用户3052户,其中工业用户97户,网供最高负荷3.5万千瓦;年用电量2.23亿千瓦时(包括企业自备电站的电量),售电量1.88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3.73%。拥有35千伏及以上的变压器容量7.09万千伏安、输电线路228.3公里;6千伏配电变压器容量8855千伏安。供电范围扩大到北至安丰、南至青州、西至来舟、东至大洲。这时期的南平供电只靠古田溪水电站单电源供电(后谷火电基本停发),而且受丰枯水季节影响。1971年夏,旱情严重,闽北电网大量压缩负荷,南平供电区为保证生产用电,停供照明用电。但这时邵武电厂尚有富余电力,1971年9月突击架通110千伏邵武至顺昌输电线路,经110千伏青(州)顺(昌)线将邵武余电输入闽北电网,使南平以至整个闽北电网电力供求矛盾得到缓解,1972年,220千伏马站变电站(容量8万千伏安)投运,古田溪二级电站电源送到南平,供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同年8月,110千伏顺昌变电站(容量7500千伏安)投运,向顺昌县城关和富文化工厂、埔上合成氨厂、石溪水泥厂等用电大户供电,并先后供电建西镇和将乐县。
  1973年至1979年间,南平城关和近郊的6千伏配电网络升压改造为10千伏,共计改造配电线路78.94公里,更换配电变压器112台(不含用户自备变压器)、容量1.92万千伏安。配电网络升压改造后,线路载荷量增大1.73倍,并提高了电压质量。
  1979年4月,南平电厂改组为南平供电局。当年底,供电范围达南平市、顺昌县、将乐县和沙县青州镇。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20.07万千伏安,输电线路278.1公里。网供最高负荷4.65万千瓦,年用电量4.32亿千瓦时,年售电量3.14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3.37%。但由于主网架薄弱,安全总体水平不高,从1971年到1976年青州至顺昌110千伏输电线路共有26基杆遭雷击跳闸;马站变电站由于“T”接古田至三明220千伏输电线路,电源进线开关兼作主变压器高压侧开关,仅1974—1975年就跳闸断电达12次之多。
  1980年7月,220千伏古(田)南(平)三(明)线在南平开断,接入马站变电站220千伏系统,古田溪二级电站直接送电至马站变电站,增强了南平供电区110千伏网架的整体性和运行稳定性。1981年1月1日,邵武供电所划归南平供电局,南平供电区扩大到邵武及其供电范围光泽、泰宁县和建阳县麻沙镇。当年底,全区网供最高负荷8.5万千瓦,总用户6540户,年用电量6.07亿千瓦时。
  南平供电局与邵武供电所合并后,形成了110千伏南平一青州一顺昌一邵武一泰宁一池潭网架,供电业务发展较快。至1985年末,全区网供最高负荷10万千瓦,总用户10976户,年用电量8.52亿千瓦时(工业用地占94.3%),比1981年增长40.3%,其中乡镇企业用电量大幅度上升,比1981年增长8.7倍。1986年至1990年全区用电量剧增,仅南平铝厂和顺昌水泥厂分别新增负荷1.8万千瓦和8000千瓦,全区网供最高负荷和用电量年均分别以12.5%和10.6%的速度增长。距南平市区12公里的沙溪口水电厂4台7.5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向马站、黄墩和新建的110千伏长沙变电站(容量3.15万千伏安)送电,使南平地区有了可靠的电源。为适应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南平供电区加强网络建设,加上鹰厦铁路电气化供电工程的展开,全供电区网络渐趋完善:形成了220千伏的南平马站变电站一沙溪口水电厂一邵武故县变电站网架,使南平与邵武以220千伏线路相连;220千伏故县变电站(容量9万千伏安)于1990年1月投运,进一步改善邵武地区的供电环境;邵武县城郊实现35千伏线路邵武电厂一城南变电站(容量9300千伏安)一晒口变电站(容量7400千伏安)一红星变电站(容量5600千伏安)一邵武电厂环网运行,110千伏线路横贯邵武一泰宁一池潭;南平城郊实现110千伏沙溪口一黄墩一马站一长沙一沙溪口环网和35千伏黄墩一长沙一西芹一黄墩环网运行;建成110千伏沙溪口至顺昌变电站输电线路(110千伏邵顺线改为该区间的电气化铁路供电专用线),顺昌变电站继续保持双电源。同时,各变电站相继增容,输电线路也逐步延伸。南平供电局继1982年获得水利电力部授予全国供电系统为用户服务优秀集体称号后,1986、1989年分别获得水利电力部、能源部授予全国供电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但是,这一时期安全生产存在着薄弱环节。1989年11月20日,220千伏马站变电站发生一起特大设备损坏事故,烧毁1台8万千伏安的主变压器及部分附属设备,少送电量7.5万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72万元。事故发生后,该局立即组织职工抓紧安装新的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2月20日马站变电站恢复供电。为吸取教训,省电力工业局召开了现场会议,针对事故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加强了安全工作。
  1990年末,南平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4条、长267.05公里,110千伏23条、长664.55公里,35千伏19条、长182.84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2座、容量21万千伏安,110千伏5座、容量22.75万千伏安,35千伏5座、容量7.75万千伏安。供电范围:直接供电南平市区和邵武市;趸售供电至顺昌、建阳、光泽、将乐、泰宁、建宁、尤溪等7县和沙县青州镇。年供电最高负荷20万千瓦,供电量10.94亿千瓦时,售电量10.68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1.5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2.38%。从1987年至1990年底该局共创6个安全生产100天,最高安全记录达360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