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漳州供电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9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漳州供电区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4
页码: 113-1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州供电历史发展,从1918年民营公司成立到1980年代建立完善的电力网络,服务范围扩大至多个县市,电力供应得到显著改善。
关键词: 漳州供电 发电机组 电网建设

内容

漳州供电,始于民国7年(1918年)1月民营龙溪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台直流三线式3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投产。从发电所(现新华东路)分5路出线,总长3.5公里,以220伏电压直配用户,供市中心夜间照明,共有16瓦电灯5000盏。同年增装1台直流三线式5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民国10年10月,又新装1台直流三线式9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照明电灯增至7000盏。20年代中期后,由于地方政局动荡,窃电成风,公司营业萧条,亏损严重。民国25年,因机组运行年久,出力下降,照明减至2000盖左右,次年被省建设厅折价接管,改名省建设厅漳州电厂。
  民国28年(1939年)秋,因漳州靠近日本侵占区厦门,省建设厅将30千瓦和50千瓦发电机组内迁龙岩县,留90千瓦机组维持供电。次年燃煤供应困难,改燃木炭发电,保留1路出线供电,平均每月售电量仅1.3万余千瓦时。当时漳州为闽南商业中心,供电出现紧张。民国30年间,三民主义青年团龙溪分团部开办青年电厂,安装1台9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开辟南区供电;漳州电厂也相继租用3台煤气发电机组共18千瓦,供北区用电。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民营龙溪电灯公司部分股东,就漳州电厂产权归属问题向省政府交涉,民国37年(1948年)4月获准转为民营。次年2月,又先后租用2台计30千瓦交流发电机组供南区用电。当年,漳州市区发电机组总容量228千瓦。由于青年电厂停机及窃电等原因,年售电量下降至6.05万千瓦时,线路损失率23.35%,供电区域东至巷口、西抵肃清宫(现建设路),南达蜈蚣山、新桥头,北到大同路。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0年2月,龙溪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进驻漳州电厂。4月,该厂成为漳州第一个转为公私合营的企业。因机组老旧,事故频发,1954年发、供电事故多达115次。为此,当年新装1台64千瓦煤气发电机组。1955年改为地方国营后,为适应军用机场建设用电需要,新装1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架设从新华东路发电所到机场的6.3千伏线路10.8公里,在机场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总容量250千伏安。同年8月,成立南丰山发电所,至1956年5月先后安装投产2台35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新华东路发电所升压6.3千伏与南丰山机组并列运行,把直流供电改为交流供电。并在市区洋老洲和北京路等12条街道安装了配电变压器及架设线路,初步形成6.3千伏的市区配电网络,供电状况明显好转。1957年建成6.3千伏的漳(州)郭(坑)线7公里,开始跨出市区向龙海县的郭坑火车站及郊区供电。当年又建成6.3千伏线路3条计27.8公里,相继向郊区农药厂、雷达部队、6647部队供电。并开始进行调整负荷,实行星期天轮休制,初步实现均衡供电。同年底,漳州电厂发电机组总容量1058千瓦,拥有6.3千伏线路42公里,0.4千伏配电线路30公里,配电变压器29台、总容量840千伏安;供电最高负荷535千瓦,年售电量96.17万千瓦时,相当于1949年的15.9倍,线路损失率14.03%。
  1958年,漳州市区建成6.3千伏南坑线,向南坑钢铁厂、火车站一带供电。为了适应地方新兴工业用电的需要,经省工业厅决定把筹建中的漳州糖厂发电车间规模扩大为3台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以承担市区供电。1959年10月和次年4月漳州糖厂发电车间两台3000千瓦机组先后投产,同时配套建成市区第一座35千伏市后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新建35千伏漳(州)郭(坑)线,向郭坑钢铁厂供电,基本上满足了当时漳州经济发展的用电需要。1960年初,漳州电厂发电机组全部停役。3月成立龙溪专署漳州供电所,经营供电业务。1962年1月供电所划归省管。为适应战备需要,当年在南丰山发电所原址建成703电厂(2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从1962年10月至1963年12月,为保证漳州大水港1、2、3级电力排灌站(受益耕地6.78万亩)的用电需要,架设35千伏线路18.6公里和6.3千伏线路7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总容量5600千伏安,供电区扩展到漳州市东南郊、西北郊和龙海县的3个公社。
  1966年1月,漳州糖厂发电车间第三台3000千瓦机组投产,但由于中小型工业用电剧增,电力供需矛盾再度突出。当年2月,建成杏林至漳州110千伏(先以35千伏运行)输电线路,市后变电站也相应增容至7500千伏安,漳厦电网形成,厦门的富余电力输入漳州,开始改变单电源供电状况。9月地方自筹兴建35千伏总山变电站(容量1000千伏安)竣工投运,逐步扩展市郊农村供电。当年底,漳州供电所拥有35千伏线路3条、长62.36公里,6.3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153.7公里;35千伏变电站5座、总容量1.41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总容量1.78万千伏安。供电最高负荷8500千瓦,年售电量3498万千瓦时,比1957年增长35倍,其中工业用电占71.19%。线路损失率5.33%。
  1967年4月,龙海县自建的35千伏东美变电站(容量2400千伏安)和35千伏江东线联入漳厦电网,成为供电区第一个电力趸售县。1969年10月,南靖船场溪水电厂1号机1.25万千瓦、漳州第一座110千伏东屿变电站(容量1万千伏安)和第一条110千伏南漳线(62.24公里)同时投产并网运行,漳州增加了新电源。1970年至1972年,长泰、漳浦两县分别自建35千伏郭泰线(8.7公里)及漳浦线(50.3公里)先后联入漳厦电网;漳州市郊35千伏金砂变电站(容量560千伏安)和35千伏金砂线建成投运,向浦林公社和华安县丰山公社、713油库供电。1972年12月,为缓解网内枯水期供电不足,租用第46列车电站(机组容量2500千瓦)发电。1973年4月,建成110千伏龙(岩)南(靖)线(61.24公里),闽西电网与漳厦电网相联,形成闽西南电网。但因成为电网中心枢纽的东屿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不足,造成供电“卡脖子”。经1974年、1975年两次扩建,容量达到5.15万千伏安,保证了电力的正常输送。1977年12月,平和县自筹建成的35千伏平和线并网。1978年2月至1979年9月,船场溪水电厂2号机组1.25万千瓦、华安水电厂1、2号机组各1.5万千瓦和110千伏华(安)漳(州)1回(56.76公里)输电线路先后并网运行,漳州供电条件显著改善,停租第46列车电站。
  70年代中期,龙溪地区所属各县普遍兴建小型水电站。至1979年底,6个县的小水电联入闽西南电网,总容量4.75万千瓦,对缓解漳州供电紧张起了一定作用。从70年代后期开始,漳州着手改善市区配电网络。1977年8月新建35千伏桥南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和东(屿)桥(南)线投运,1979年桥南变电站扩建增容8000千伏安,改变了桥南一带长期输送超远、降压过大的状况,当年市区对6.3千伏配电网络开始升压10千伏。到1979年底,漳州供电区拥有输电线路110千伏2条、长117.26公里,35千伏9条、长69.56公里,配电线路10千伏58.42公里,6.3千伏411.75公里,低压58公里。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容量5.1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7座、总容量2.68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534台、总容量6.27万千伏安。供电区形成以漳州市区为中心的直供范围方圆20公里,趸售供电达漳浦、长泰、平和、龙海、华安和南清县。全区供电最高负荷3.4万千瓦,年售电量1.35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74.23%,线路损失率7.24%。但网架和设备配套还不完善,配电网络改造刚刚起步,供电可靠性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980年2月,闽西南电网与闽北电网联成福建电网。2月至4月,华安水电厂3、4号各1.5万千瓦机组和110千伏华(安)漳(州)Ⅱ回路(57.13公里)相继并网运行,漳州供电条件进一步改善。8月,新建35千伏郭坑变电站(容量8000千伏安)和35千伏东(屿)郭(坑)线投运,供郭坑新建的化肥、水泥、轧钢、火车站等企业及农业生产用电需要。1981年3月,漳州供电所改组为漳州供电局。从1982年至1985年,对供电区内网络进行一系列的改造、调整和完善:110千伏东屿变电站扩建增容至8.15万千伏安,进一步提高了交换功率;在直供区内,新建35千伏南坑变电站(容量2.85万千伏安)和35千伏石亭变电站(容量6300千伏安),扩建35千伏郭坑变电站(增容至1.43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东(屿)南(坑)、东(屿)石(亭)2条线路;全部完成6.3千伏437公里升压10千伏的改造任务。至此,市内10千伏和35千伏线路实现环网,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配套较完整的网络。在调整过程中,原有35千伏市后、大水港、总山、金沙等变电站相继退役。趸售供电增加云霄、东山两县。1985年,各县联网的小水电达到10.01万千瓦。
  为适应闽南经济开发区的用电需要,当年10月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漳州第一座220千伏总山变电站(容量12万千伏安)建成投运。该站各有两回220千伏线路与漳平、厦门相联接,增强了漳州的供电能力。由此,也带动了联网各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建设。从当年11月至1990年,新建东屿至云霄县常山、总山至龙海县海澄、总山至南坑3条110千伏线路,漳浦县也建成110千伏长脚营变电站,从东常线开断引进。35千伏南坑变电站扩建升压为110千伏(增容至4.4万千伏安)。由于这些工程的相继建成,1990年供电量比1986年增长95.39%。特别是沿海的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和龙海等县的趸售电量占总售电量的45.05%,对促进漳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全供电区从1980年至1990年的售电量年递增率达13.2%,10年中创造了17个百日供电安全无事故记录,最高安全天数313天。但220千伏网架只有总山变电站单电源和单台主变压器运行,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严重后果;10千伏配电网络的部分线路存在线径过小、半径过长等缺陷,影响了供电质量的提高。
  至1990年底,漳州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2条、长120公里,110千伏5条、长190.92公里,35千伏8条、长72.39公里,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727.69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1座、12万千伏安,110千伏2座、11.3万千伏安,35千伏3座、5.11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042台、总容量17.54万千伏安。供电范围达漳州市及所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南靖、长泰、华安、平和、诏安等9个县,年供电最高负荷12.75万千瓦,供电量5.68亿千瓦时,售电量5.37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2.83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5.4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