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泉州供电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9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泉州供电区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4
页码: 110-11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供电从20世纪初的民营公司到逐步发展壮大的公营企业。通过不断的设备改进和电网扩建,供电能力不断提升,为泉州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
关键词: 泉州供电 电厂建设 电网扩建

内容

泉州供电,从民国6年(1917年)9月发供合一的民营泉州电气公司菜洲发电厂6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投产开始,输电电压3.3千伏,以110伏低压供市中心照明用电。后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于民国21年由华侨集资接办,改名泉州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泉州电灯公司),经改组整顿后,开始盈利,营业日渐发展。民国22年11月、民国26年8月分别安装1台14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和1台18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用户从接办时800多户增加到1400户。照明用电发展到市区主要街道。抗日战争爆发后,泉州常受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工商业萧条,柴油供应中断,以致140千瓦柴油机组停发,供电范围缩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发动内战,泉州工商业仍然不景气,供电业务也处境困难。1949年8月泉州解放前夕,中共泉州地下组织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撤退前破坏发供电设施,组织进步职工保护电厂,贮藏燃料,保证了泉州解放后的正常供电。1949年底,拥有3台发电机组,总容量380千瓦;配电变压器34台,总容量330千伏安;3.3千伏线路9公里,110伏线路11公里。年供电量44.39万千瓦时,年售电量31.74万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280千瓦。供电范围仍限于市区街道,用户1470户,其中包灯户363户。每夜仅供5至7小时照明用电。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泉州电灯公司组织职工对发供电设备进行检修,开展反窃电斗争,提高了供电质量,改变过去经常停电、断电的现象。1952年11月7日私营泉州电灯公司转为公私合营企业。从1953年12月至1955年5月间,先后将输电电压等级由3.3千伏改为10千伏,低压由110伏改为220伏,扩建三相四线配电线路,安装100千瓦、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各1台,架设了公共路灯控制专线。1954年7月开始供应动力用电,次年实行全天供电。1955年5月,泉州电灯公司改名泉州电厂。1957年2月至8月新建北门发电所的2台5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泉州电厂发电能力达到1680千瓦。当年供电范围从市区中心扩展到近郊的乡、镇,年供电量175.1万千瓦时,售电量150.17万千瓦时,线路损失率14.23%。
  1958年,泉州电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当年全市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为了满足新建的机械、化肥、纺织、制糖等工厂生产用电,从1959年到1966年3次扩建北门发电所,安装3台汽轮发电机组,总容量6500千瓦,并建成4台总容量14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的“701”山洞电站;架设了配电线路70公里,供应郊区农村和驻军、学校、科研等单位用电。1965年1月,建成第一条35千伏泉(州)青(阳)线(初期以10千伏直供),开始对晋江县以趸售方式供电,使晋东南大片农田得到电力排灌。1971年10月,新建的清源发电所安装1台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至年底,泉州电厂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09万千瓦,比1949年增长27.68倍。拥有配电变压器170台,总容量2.21万千伏安;配电线路99条,总长224.52公里。供电最高负荷7300千瓦,供电范围从泉州市区扩展到晋江县的青阳、石狮、安海镇及南安、惠安县的部分地区。当年供电量3736.17万千瓦时,售电量3405.2万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占11.12%,线路损失率8.86%。1972年9月,南安山美水库电站配套工程110千伏山(美)泉(州)输电线路和泉州第一座110千伏后茂变电站(容量2万千伏安)相继建成。9月30日,山美水电站第一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向泉州送电,并相继向南安、永春县供电,初步形成山泉电网。次年10月,山美水电站第二台1.5万千瓦机组投产。1975年,后茂变电站总容量增至3.5万千伏安,并通过该站向惠安、晋江灌区及青阳、安海、石狮等乡镇供电。南安、永春、惠安3县的小水电总容量1.88万千瓦,先后并入山泉电网。1976年10月,110千伏厦门杏林电厂至泉州后茂变电站输电线路建成,当年11月山泉电网联入闽西南电网。由于对联网运行中水能利用和调度权限等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先后四次联网四次解列,直至1979年6月才商妥解决办法,正式联网运行。联网后使泉州供电区的水火电得到较合理的调剂,既改善了供电质量,也提高了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当年供电最高负荷2.6万千瓦,年供电量1.2亿千瓦时,售电量1.1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占60%,线路损失率8.33%,用户7665户。
  1980年2月,泉州后茂变电站至莆田筱塘变电站的11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并对后茂变电站主接线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使闽北与闽西南两个电网在泉州联接形成福建电网。当年4月,泉州电厂改组为泉州供电局,从以发电为主,转为以供电为主,原泉州电厂的北门、清源、东岳3个发电所的发电机组于1982年至1985年先后退役。在此期间,为了适应供电发展的需要,针对供电区的网络简单、导线截面小、供电半径大、设备“卡脖子”的状况,对后茂变电站再次进行增容改造,从3.5万千伏安增至6.3万千伏安。同时新建、扩建直供的东郊、江南、华大等35千伏输变电工程,从而构成以后茂变电站为中心的35千伏直供网络,1985年供电范围扩大到安溪县。年供电最高负荷7.8万千瓦,比1979年增长2倍,年供电量3.25亿千瓦时,售电量3.05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占55%,线路损失率6.15%。直供用电户总数10497户,其中工业用电户1786户。
  1985年,泉州市列为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后,泉州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三资”(外资、合资、侨资)企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用电急剧增长,供求严重失调,经常采取限电、压电的措施。1987年5月,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220千伏井山变电站(容量24万千伏安)工程动工兴建。次年6月,220千伏井(山)(笏)石、井(山)李(林)I回路和井山变电站工程建成投运,使福建电网经过泉州的网架由110千伏上升为220千伏,井山变电站成为泉州供电区新的供电中心,全市用电始得较充裕的供应。1987年3月,德化县电网以35千伏线路经永春县至山美水电站联入泉州供电网络。同年7月,随着泉州北郊马甲的35千伏变电站及输电线路投运后,结束了罗溪、马甲、河市等贫困乡长期严重缺电的历史。为了满足湄洲湾建设炼油厂的施工用电需要,1988年4月惠安县仙境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1989年1月至1991年1月,220千伏井山至李林及井山至笏石的第二回输电线路先后投产,从而形成220千伏双回路运行,保证了供电可靠性。
  1988年10月,福建省第一家由省电力工业局和石狮市政府合资创办的供电企业——石狮电力联营公司成立,经营石狮市输、变、配电工程建设和供用电等业务。1990年7月,220千伏山兜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至年底,该公司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1条、长37.07公里,35千伏2条、长25.06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1座、容量12万千伏安,35千伏2座、容量2万千伏安。公司成立后为石狮市开放改革、经济发展的用电需要提供了良好条件。
  1988年8月至1990年9月,泉州市院前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南安水头、泉州后茂等7个110千伏输变电设施相继建成,并接入井山变电站。至此,泉州市供电网络由35千伏上升为110千伏为主,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有了明显提高。从1986年至1990年共创14个百日供电安全无事故记录,最高连续供电安全运行462天,进一步满足了泉州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用电需要。泉州供电区联入福建电网以来,供电业务发展迅速。从1985年到1990年供电量年均增长率达23.7%,尤其是“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发达的晋江、石狮两县(市),1990年用电量增加到4.43亿千瓦时,比1985年增长2.7倍。但从网络总体看,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如永春、德化两个县网,经山美水电站35千伏联入福建电网,电压等级低,输入电量受限制;泉州市区10千伏配电网络,尚有大量改造工作未完成,影响供电质量进一步提高。
  至1990年底,泉州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4条、长322.61公里,110千伏6条、长178.76公里,35千伏4条、长24.61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总长498.81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1座、容量24万千伏安,110千伏2座、总容量9.45万千伏安,35千伏4座、总容量5.96万千伏安。供电范围覆盖泉州市区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石狮等7个县(市)。年供电最高负荷达18万千瓦,供电量9.41亿千瓦时,售电量8.95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6.19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4.9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