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福州供电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福州供电区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3
页码: 102-104
摘要: 该文介绍了福州供电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清朝时的耀华电灯公司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福州电气公司的接办,再到建设各类变电站和输电线路,逐步形成供电网络并提高供电能力。
关键词: 福州电气公司 发电量 供电网络

内容

福建省会福州供电,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福州耀华电灯公司,以100伏电压供福州南台洲边附近照明用电,外线有18根电杆。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由刚组建的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州电气公司)接办耀华电灯公司,次年11月安装2台1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以3条馈线共1497根木杆向市区城内和万寿桥的桥南、桥北供应575户照明用电。电压一次为2300伏,二次为110伏和220伏两种。从民国3年(1914年)至民国13年,为适应供电业务发展,先后安装1台500千瓦和2台1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当年末,供电负荷增至1560千瓦,开始供应动力用电,用户发展到11743户。
  随着福州工商业的发展,用电量日益增加,福州电气公司于民国23年(1934年)又安装1台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合计装机容量5500千瓦,当年最高供电负荷达到3470千瓦,年发电量1033.2万千瓦时。次年在省建设厅协助下,架通了福州至长乐莲柄港33千伏输电线路22.6公里,供5万亩农田灌溉用电。民国25年6月,开始向长乐县城关供电。
  民国26年(1937年),福州电气公司年发电量1120万千瓦时,售电量536.85万千瓦时,均为公司成立以来的高峰。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从次年春天以后,福州受到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时局紧张,当地政府机构、大中学校,以及许多居民、商户,陆续向内地疏散,市区顿时萧条,公司营业也日益衰落,用电量迅速锐减。到民国28年,年发电量和售电量分别降低至887.74万千瓦时、392.11万千瓦时,只有民国26年的79.3%、73%。而且以后历年都有明显下降。特别是民国30年、民国33年福州两次被日本军队侵占时,供电事业受到严重的摧残。福州至莲柄港输电线路的铜线、电杆,被破坏、盗窃殆尽。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燃料供应困难,且窃电、欠费情况严重,只好改为每天上午8时到次晨2时供电。民国37年,福州电气公司因经营处于困境,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台湾电力公司合营,改称福州电力公司,但供电状况犹未改善。1949年福州解放前夕,该公司发电装机容量5000千瓦,供电范围仍限于市区内,日供电时间仅数小时,且实行分区轮流供电。当年,供电负荷3500千瓦,供电量582万千瓦时,售电量277.96万千瓦时,其中动力用电仅占8%,线路损失率高达52.24%,不但电能质量低劣,而且事故频繁。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23日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刘燄等接管了福州电力公司,立即着手恢复整顿。1950年5月,组织100多名职工对所管辖的发供电设备、线路进行检查清点,全面整修,既保证安全供电,又提高了电能质量。当时,福州经常遭受国民党飞机轰炸破坏,该公司职工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坚守生产岗位,投入反轰炸斗争,创造出许多先进事迹。线路工人游德铭在敌机多次轰炸三保街、江滨路、中亭路时,都不顾危险带领工人一道英勇抢修被炸坏的输电线路,使炸区周围及时恢复供电。当年9月,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底,重新兴建被毁的福州至长乐莲柄港输电线路。到1952年5月,建成全省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24.8公里及第一座35千伏三叉街变电站(容量1800千伏安),使停电11年的莲柄港灌溉区又恢复了供电。当年5月,继取消分区轮流供电后,恢复全日24小时供电,并把原来部分2.3千伏的高压线路改为6千伏。历史上遗留的窃电现象逐步减少,1953年线路损失率从1950年的30.83%下降到11.5%。
  1953年,福州供电区供电量948万千瓦时,售电量838.3万千瓦时,超过1937年的最高水平。1955年4月,供电区拥有35千伏变电站1座18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1条24.8公里,6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500公里。供电负荷4800千瓦,年供电量1589万千瓦时,售电量1419万千瓦时,分别比1949年增长37%、139%和366%。线路损失率10.69%。
  1956年3月,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2台6000千瓦机组投产,省内最早的一条110千伏古田至福州86.3公里输电线路和第一座110千伏福州西郊变电站(容量1.26万千伏安)同时建成,先以66千伏投入运行。同年11月,古田水电与福州火电并列运行,构成全省第—个跨地区的电网——闽北电网的雏形,有力地促进了福州新兴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配电网络的完善和发展。1956年至1962年,为适应福州工业路西工业区、仓山区和八一钢铁厂等用电需要,先后建成35千伏义洲、八一钢铁厂等4座变电站和西(郊)三(叉街)、西(郊)义(洲)等10条35千伏输电线路共75.07公里。并建成洋(门)长(乐)35千伏输电线路,开始向长乐城关供电。
  1963年,由于闽北电网后继电源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限电、压电措施。1964年5月,按220千伏设计、110千伏运行的古福Ⅱ回路(古田溪二级电站至福州东郊)和110千伏东郊变电站(容量3.15万千伏安)相继建成,增强了福州的供电能力。从1963年至1970年,先后建成35千伏的白沙(容量1800千伏安)、鼎屿(容量2万千伏安)两座变电站及6条35千伏输电线路计58.69公里,从而改善了东工业区的福州第一化工厂、第二化工厂和氮肥厂等用电大户以及东至鼓岭、南至福马路、北至三八路一带的供电条件。
  1971年至1978年,由于闽北电网水火电源有较大增长,福州市输变电设施也有新的发展,先后在城门、中房、洋洽、下岐、鳌峰等处新建扩建35千伏变电站10座、总容量4.6万千伏安和35千伏输电线路2条、长30.53公里。古福Ⅱ回路和东郊变电站(主变压器扩建为9万千伏安)均于1977年升压220千伏运行。同时,全面进行了配电网络改造,把市内配电电压从6.3千伏升至10千伏,木杆改为水泥杆4500根,更换主干线导线截面。升压改造范围包括35千伏变电站12座、主变压器19台、总容量16.77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325台、容量13.94万千伏安,配电线路长643.5公里,使全区供电质量明显提高。
  1978年,全区35千伏及以上的变电站15座、总容量23.92万千伏安,输电线路406.41公里,配电变压器总容量15.99万千伏安,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线路821.3公里;供电范围从福州市区扩大到长乐、连江、罗源、闽侯、闽清等县,市郊也延伸到亭江、福马路的魁岐一带。全区供电最高负荷11.92万千瓦,年售电量6.37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5.9%。但由于市区35千伏变电站布局未能适应工业分布较散的特点,配电网络结构不能满足负荷增长要求,部分地区存在设备“卡脖子”的现象。当年12月,东郊变电站因带地线合闸误操作,造成福州地区大面积停电事故。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进展,1979年1月福州市供电公司改名为福州供电局。1980年2月,福建电网形成,该局组织力量编制了“福州市供电网络发展规划”,并开始逐步实施:1984年2月,扩建220千伏东郊变电站,变电容量从18万千伏安增容到21万千伏安,以承担福州地区近20万千瓦的主要负荷。1986年7月,建成220千伏北郊变电站(容量24万千伏安),以连接南平马站变电站的电源,向永泰县和福州地区的西郊、义洲、五四3个110千伏变电站供电。1988年7月,华能福州电厂输出配套工程220千伏红山变电站建成,开始以110千伏电压向长乐、连江县供电。同时,先后架通220千伏北东Ⅱ回路(北郊变至东郊变)、马北线(南平马站变至福州北郊变)、福红线(华能福州电厂至红山变)、福东线(华能福州电厂至东郊变)、北红线(北郊变至红山变),总长144.46公里,全区形成为220千伏主网架。
  按规划进行110千伏的近郊环网建设,1984年建成鳌峰洲变电站(容量3.15万千伏安),解决了东工业区和台江区市政及生活供电不足的问题。1987年2月,扩建马江变电站完成(容量从3.15.万千伏安增至6.3万千伏安),使马尾开发区有了较充裕的电源保证,为外商投资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建成了大箬变电站(容量2万千伏安),以保证水口水电站工程施工用电。1987年至1988年,先后新建和升压扩建福州110千伏五四和义洲2座各为6.3万千伏安的变电站,使110千伏输电线路进入市区,把福州的供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改变了市区中心的八一、鼎屿、西郊、南门变电站的主变压器过负荷的局面,缓和了西工业区的用电紧张状况。1989年,建成110千伏高湖变电站(容量6.3万千伏安),解决了仓山区长期以来严重超负荷的问题。
  福州供电区经过1979年到1990年的建设,特别是后7年的城市电网规划的实施,市区外围已形成220千伏环形供电网架并和福建电网联络。已建成的3座220千伏变电站,以辐射型输电线供电给分布于市区的7座110千伏变电站,其中2座110千伏变电站直接降压成10千伏馈电给用户。整个供电区从网架到配电网络,在供电的能力、质量、范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但由于建设110千伏输变电的资金未能落实,使配套工程跟不上,以致市内局部地区仍存在设备“卡脖子”,用电受到了制约。1979年古福n回路发生两次因雷击跳闸而造成福州地区大面积停电事故。
  至1990年末,福州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8条、长386.51公里,110千伏23条、长244.18公里,35千伏37条、长245.99公里,10千伏及以下长1321.6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3座、容量57万千伏安,110千伏7座、容量42.15万千伏安,35千伏12座、容量20.22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902台、容量29.26万千伏安。供电范围:直供的有福州市区及郊区东达马尾、亭江,南至螺洲、乌龙江两岸,西抵淮山、金山、湾边,北到鼓岭、北峰以内;趸售的有闽侯、长乐、闽清、连江、罗源、古田6个县。年供电最高负荷34.9万千瓦,供电量20.09亿千瓦时,售电量19.15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3.55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4.64%。安全运行从1980年至1990年,创造8个百日安全无事故记录,最高安全运行天数为236天。1989年福州供电局获得能源部授予全国供电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