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输电线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7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输电线路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19
页码: 67-86
摘要: 该文介绍了福建省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情况,从福州至长乐县的33千伏输电线路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35千伏和110千伏输电线路的建成,以及闽北电网和闽西南电网的形成。
关键词: 福建高压输电线路 长乐县 闽北电网

内容

福建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始于民国24年(1935年)9月建成福州至长乐县莲柄港33千伏输电线路(长22.6公里)。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5月建成35千伏福州三叉街至长乐莲柄港24.8公里输电线路。随着闽北电网的形成,1956年3月建成第一条110千伏古田至福州86.3公里输电线路,1960年3月建成第一条220千伏南平至三明78.1公里输电线路。至1980年,闽北电网的输电线路,计有220千伏7条、总长366.81公里,110千伏23条,总长962.4公里,35千伏65条、总长710.4公里。1973年4月,闽西南电网形成,至1980年计有输电线路110千伏11条、总长559公里,35千伏34条、总长341.9公里。同年2月,闽北电网与闽西南电网联成福建电网。1985年末,全网形成自福州沿古田、南平、三明、永安至厦门的220千伏网架。1988年8月,实现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环网。至1990年末,全省拥有省属输电线路220千伏34条、总长2002.16公里,110千伏92条、总长2246.5公里,35千伏146条、总长1204.6公里,总投资4.8亿元。在福建电网形成发展期间,各地市(县)建设的地方输电线路也逐步发展,至1990年末共建成110千伏26条、总长842.3公里,35千伏391条、总长5502.82公里。
  第一节 35千伏、110千伏线路
  一、35千伏线路
  福建省第一条35千伏福州三叉街至长乐莲柄港(24.8公里)输电线路,于1952年5月建成投运,向长乐县莲柄港农田灌区供电。1956年至1962年,为适应福州工业路西工业区用电需要,建成35千伏西(郊)三(叉街)、西(郊)义(洲)等10条输电线路。60年代,福州还先后建成35千伏大(目溪)白(沙)、东(郊)钢(八一钢铁厂)、东(郊)鼎(屿)I、Ⅱ回等输电线路,改善了福州东工业区一带的供电条件;厦门相继建成35千伏杏(林)厦(门)线、杏(林)海(沧)线等输电线路,形成厦杏电网,并改进了厦门市区供电网络。在此期间,福建陆续建成投运的省属35千伏线路还有南平的南(平)大(洲)线、漳州的漳(州)郭(坑)线、泉州的泉(州)青(阳)线、莆田的东(圳)涵(江)线、三明的三(化)列(西)线和龙岩的红(炭山)(大)排线等。至1969年末,全省建成35千伏输电线路701公里,组成闽北电网及各地(市)输电线路网络。
  从70年代开始,福建加快35千伏输电线路建设,省属扩展以闽北电网和闽西南电网为主的网架,地市属延伸以各自市区为中心的网络。至1980年,全省建成35千伏输电线路218条、总长2952公里。其中省属线路99条、长1052.3公里(闽北电网有65条、长710.4公里,闽西南电网有34条、长341.9公里);地市属线路119条、长1899.7公里,分布于福州市1条、22公里,厦门市2条、54.1公里,龙岩地区8条、186.8公里,龙溪地区30条、370.6公里,三明地区12条、142.4公里,宁德地区13条、195.9公里,莆田地区12条、233.9公里,建阳地区19条、337.1公里,晋江地区22条、356.9公里。70年代期间,全省新增35千伏线路2059公里,为新中国成立后20年建成35千伏线路总和的2.94倍。
  1980年起,随着农村小型水电事业的发展,各地相应加快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至1990年末,全省拥有35千伏线路537条、总长度6707.42公里,其中省属35千伏线路146条、长1204.6公里;地市属35千伏线路391条、长5502.82公里。地市属线路中,分布于福州市33条、464.68公里,厦门市5条、79.15公里,莆田市11条、167.96公里,三明市63条、930.08公里,泉州市67条、811.94公里,漳州市63条、776.37公里,南平地区66条、898.04公里,龙岩地区48条、831.7公里,宁德地区35条、542.9公里。
  二、110千伏线路
  1956年3月,福建省第一条110千伏古田至福州(86.3公里)输电线路建成,与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2台6000千瓦机组同时投运,先以66千伏电压向福州送电。当年11月,古田水电与福州火电并列运行,形成闽北电网。至1971年,先后建成110千伏古(田)南(平)I回路和三(明)永(安)I回路,向南平、三明及永安地区送电。同年9月,110千伏邵(武)顺(昌)线、青(州)顺(昌)线竣工投运,使闽北电网的110千伏主网架扩展到邵武、顺昌和泰宁等地。1966年至1976年,在闽南、闽西地区的110千伏漳(州)厦(门)线、南(靖)漳(州)、龙(岩)漳(平)线和泉(州)、杏(林)线先后建成投运,形成以110千伏为主网架的闽西南电网辐射到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和漳平等地。至1980年,全省建成110千伏输电线路34条、总长1521.4公里,其中闽北电网23条、长962.42公里,闽西南电网11条、长559公里。同年2月,110千伏莆田至泉州(76.29公里)输电线路建成投运,使闽北电网与闽西南电网联接成福建电网。1981年至1989年,在大力加强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建设的同时,也促进和完善各供电区域110千伏输电网络的发展。在此期间,全省新建110千伏输电线路61条,长1101公里,其中包括110千伏铁路电气化专用线路15条、长353.46公里。1990年末,全省拥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18条、总长3088.8公里,其中省属92条、长2246.5公里,地市属26条、长842.3公里。110千伏铁路电气化输电线路状况,另设铁路电气化线路专目记述。
  三、铁路电气化线路
  为了提高福建省境内鹰厦铁路的运输能力,在80年代中期决定从光泽火车站以南,经邵武、顺昌、来舟、沙县、三明、永安、漳平至厦门等火车站,兴建铁路电气化配套供电工程。该工程于1986年10月开工,至1990年底,已建成光泽火车站至漳平火车站110千伏输电专用线15条、长353.46公里,实际完成总投资3810.57万元。漳平火车站至厦门火车站的配套供电工程,将在“八五”期间建设。
  (―)漳铁线、漳麦线
  110千伏漳铁线,是漳平电厂至漳平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110千伏漳麦线(包括漳麦“T”接线),是漳平电厂至麦园牵引变电站,然后“T”接至漳平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均属龙岩供电局管辖。
  1985年11月,漳铁线、漳麦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漳平电厂升压站,出线后1至6号铁塔为双回同塔,然后分开架设,漳铁线经银坑寮,进入漳平牵引变电站,全长4.91公里,立水泥杆18基;漳麦线再经红桥头等地,于新建煤矿医院北侧进入麦园牵引变电站,全长38.55公里,架设杆塔124基,其中铁塔6基,水泥杆118基;漳麦“T”接线从漳麦线11号杆“T”接0.78公里支线至漳平牵引变电站。沿线山地占80%,丘陵占10%。导线采用LGJ—150型号。1986年3月,龙岩供电局成立龙岩铁路电气化工程筹建处,并负责工程施工。同年10月,漳铁线、漳麦线同时动工架设,1987年4月竣工,12月投入运行。两项工程实际完成总投资264万元,每公里造价5.96万元。
  (二)永漳线
  110千伏永漳线包括永铁线、永西线、永西“T”接线和西麦线,是永安火电厂至永安、西洋、麦园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三明供电局管辖。
  1985年11月,永漳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1986年10月,由三明供电局设计室完成施工图设计。全线长58.1公里,架设杆塔160基,其中铁塔11基,水泥杆149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沿途多为山地,其中山地占67.4%,高山占23.3%。该工程有以下4条线路:
  永铁线是永安火电厂至永安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从永安火电厂升压站出线后,跨越沙溪经大洲进入永安牵引变电站。全长4.1公里,架设铁塔6基,立水泥杆7基。
  永西线是永安火电厂至西洋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从永安火电厂升压站出线后,与永安火电厂至永安牵引变电站线路同塔架设至5号塔后分开,穿过220千伏永平线,沿鹰厦铁路右侧进入西洋牵引变电站。全线长24公里,架设铁塔3基,立水泥杆64基。
  永西“T”接线从永安火电厂至西洋牵引变电站的9至10号杆间,“T”接1条输电线路至永安牵引变电站,长1.3公里,立水泥杆7基,形成小环路。
  西麦线是西洋牵引变电站至麦园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出线后沿鹰厦铁路右侧,进入麦园牵引变电站。全线长28.7公里,架设铁塔2基,立水泥杆71基。
  1987年,该线路工程先后由省电力工业局输变电安装工程处和三明供电局劳动服务公司负责施工,同年底至1988年初相继竣工,7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882.07万元,每公里造价15.18万元。
  (三)沙铁线
  110千伏沙铁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沙县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8年初,沙铁线工程由泉州供电局设计室设计。线路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穿过220千伏沙故线和220千伏沙列线,再跨越沙溪和鹰厦铁路,终至沙县牵引变电站。沿途多为山地,全线长34.86公里,立水泥杆110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同年5月,由省电力工业局输变电安装工程处开始施工,1989年8月竣工,12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327.8万元,每公里造价9.4万元。
  (四)后荆线、荆沙线
  110千伏后荆线,是后山变电站至荆西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110千伏荆沙线,是荆西牵引变电站至沙县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均属三明供电局管辖。
  1988年5月,后荆线、荆沙线工程由三明供电局设计室设计。1989年3月,由福州电力工程公司和三明供电局劳动服务公司负责施工,当年6月竣工,12月同时投入运行。
  后荆线起自220千伏后山变电站,出线后跨过三明至明溪公路,终至荆西牵引变电站。沿线多为山地和森林。全线长11公里,立水泥杆28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49万元,每公里造价13.54万元。
  荆沙线起自荆西牵引变电站,出线后经沙县西北侧,终至沙县牵引变电站。沿线山高林密,其中山地、高山占95%。全线长41公里,架设铁塔3基,立水泥杆107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29万元,每公里造价10.46万元。
  (五)来铁线
  110千伏来铁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来舟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8年4月,来铁线工程由南平供电局设计室设计。线路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沿西溪南岸跨过外福铁路,经富屯溪右岸进入来舟牵引变电站。沿线多为山地,森林茂密。全线长15.1公里,立水泥杆37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同年10月,由南平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开始施工。由于征地、青苗赔偿纠纷,延至1989年8月竣工,1990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58.7万元,每公里造价10.51万元。
  (六)沙顺线
  110千伏沙顺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顺昌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7年12月,沙顺线工程由南平供电局设计室设计。线路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穿过220千伏沙故线,至顺昌县境进入顺昌牵引变电站。沿线均在山地、高山之中,森林茂密。全线长47.43公里,架设铁塔2基,立水泥杆126基,导线采用LGJ—240型号。1989年3月,由南平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等单位负责施工,1990年3月竣工,次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99万元,每公里造价10.52万元。
  (七)来顺线
  110千伏来顺线,是来舟牵引变电站至顺昌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9年11月,来顺线工程由南平供电局设计室设计。线路起自来舟牵引变电站。出线后向北跨过鹰厦铁路、富屯溪,穿过220千伏沙故线后进入顺昌县境,终至顺昌牵引变电站。沿线均为山地和高山,其中80%经过森林地带。全线长27.54公里,立水泥杆70基,导线采用LGJ—240型号。1990年1月,由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同年6月竣工,次年6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26万元,每公里造价8.2万元。
  (八)故西I、Ⅱ回路
  110千伏故西I、Ⅱ回路,是邵武故县变电站至光泽西陇牵引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8年12月,故西I、Ⅱ回路工程由江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故县变电站,出线后双回路平行架设,向北经邵武市漠口等地,进入光泽县境西陇牵引变电站。沿线均为高山、丘陵地带。故西双回线路总长74.19公里,其中I回路37.16公里,Ⅱ回路37.03公里。架设杆塔224基,其中铁塔22基,水泥杆202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1989年12月,由省电力工业局输变电安装工程处、福州电力工程公司和邵武电力安装公司三家分段承包施工,1990年7月竣工,次年3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875万元,每公里造价11.79万元。
  第二节 220千伏线路
  1960年3月,随着闽北电网延伸,福建省建成第一条220千伏南平至三明(78.1公里)输电线路,暂以110千伏投入运行(1974年1月升压220千伏运行)。1961年1月、1964年5月分别建成220千伏古(田)南(平)Ⅱ回路和古(田)福(州)Ⅱ回路,成为闽北电网220千伏的骨干网架。1977年12月,建成220千伏三(明)永(安)Ⅱ回路,把当时全省电源基地永安火电厂的电能输送到三明、南平、福州等地区。1980年10月,220千伏池(潭)三(明)线建成,使池潭水电厂2台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至1980年末,全省建成省属220千伏输电线路7条,总长366.81公里。
  1981年起,随着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发展,加快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建设。为适应厦门经济特区的用电需求和福建电网西南部两端联接,当年在闽西南地区动工架设220千伏永安至漳平(96.41公里)输电线路,于1983年3月竣工投运。接着于1984年至1987年,建成220千伏漳平至厦门双回输电线路(总长270.22公里)的平总I、Ⅱ回路和总李I、Ⅱ回路。1985年至1986年,在闽北地区建成永安至福州第二条输电线路的220千伏永列线、列马线和马北线(总长263.49公里)。1988年至1990年,在沿海地区建设以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为主网架的220千伏北红线、福红线、福东线、福北线、福中I、Ⅱ回、中石I、Ⅱ回、井石I、Ⅱ回、井李Ⅱ回和李半线等12条输电线路,总长565.46公里。80年代后期,福建还建成220千伏北(郊)东(郊)Ⅱ回路、东(渡)半(兰山)线、(漳)平曹(溪)线、沙(溪口)故(县)线、井(山)(山)兜线和红(山)甘(棠)线等6条输电线路,总长355.77公里。至1990年末,福建省拥有省属220千伏输电线路34条、总长度2002.16公里。
  一、闽北地区220千伏线路
  (一)沙列线、沙马线
  220千伏沙列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三明列西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由三明供电局管辖。220千伏沙马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南平马站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由南平供电局管辖。
  沙列线、沙马线是原220千伏古(田)南(平)三(明)线的南三段输电线路(78.1公里),其名称几经变更。1958年,南三段输电线路工程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1959年3月,由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处开始施工,同年12月全线架通。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50.16万元,每公里造价5.76万元。次年3月,与古南线连接暂以110千伏投入运行,将古田溪一级电站电源经南平送至三明。1974年1月,该线路从列西变电站架设3.56公里延伸到后山变电站,升压220千伏运行。1986年10月,南平至三明开断工程(总投资410万元)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1987年11月,在南平沙溪口附近开断,将新建的沙溪口水电厂电源,与三明列西、南平马站两座枢纽变电站接通并投入运行。三明方向,从沙溪口水电厂架设铁塔10基、长4.7公里,与南三I回路42号塔连接至列西变电站,称为沙列线;南平方向,从沙溪口水电厂架设铁塔12基、长5.33公里,与南三I回路36号塔连接至马站变电站,称为沙马线。
  沙列线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经沙县,至三明220千伏列西变电站。沿线地形险恶,大部分经过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和深谷密林,其中高山及山地占94%。全线长61.55公里,铁塔132基,导线采用进口ACO—480和国产LGJQ—400型号。
  沙马线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终至220千伏马站变电站,全长21.96公里,架设铁塔46基,水泥杆1基。导线采用进口ACO—480和国产LGJ—2×240两种型号。该线路投运后,电流方向原从马站至三明改为沙溪口至马站,不仅提高马站变电站的枢纽地位,而且增强南平供电区的供电可靠性。
  (二)古南Ⅱ回路
  220千伏古南n回路,是古田溪二级电站至南平马站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南平供电局管辖。
  1959年4月,古南Ⅱ回路工程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古田溪二级电站升压站,跨越古田溪,经过山岳地带,在南平进入220千伏马站变电站。沿线高山峻岭占60%,平均海拔500米,最高海拔达1000米。全线长66.19公里,架设铁塔137基,导线采用进口ACO—400型号。同年12月,由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公司开始施工,次年10月全线架通。1961年元旦,与南三线连接暂以110千伏投入运行,向三明地区送电。工程实际投资430万元,每公里造价6.5万元。
  1972年10月,古田溪二级电站220千伏升压站建成,古(田)南(平)三(明)线在南平开断,古南线接入马站变电站,升压至220千伏运行。1974年1月,原古南三线在南平开断点重新连接,并“T”接I回路至马站变电站,形成一种不合理的接线方式,因绝大部分线路经过深山密林,雷击造成跳闸事故频繁(1974年5次,1975年7次),每次跳闸都引起南平、三明同时断电。为改变这种状况,1980年7月古南三线再度在南平开断,分别:接入马站变电站220千伏系统,古南段称为古南Ⅱ回路。
  (三)古福Ⅱ回路
  220千伏古福11回路,是古田溪二级电站与福州东郊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福州供电局管辖。
  1959年1月,古福Ⅱ回路工程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古田溪二级电站升压站,经过水口、洋里和北峰等地,终至福州东郊变电站。全线长88.64公里,架设铁塔207基,导线采用英国ACSR—402和瑞典ACSR—480两种型号。线路正常输送容量14万千瓦,最大输送容量25万千瓦。1960年4月,由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公司开始施工,1964年5月竣工暂以110千伏投入运行,1977年10月升压220千伏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653.82万元,每公里造价7.38万元。
  线路沿途多为山区,地形复杂,常年遭受雷电袭击,造成跳闸断电。1981年至1983年间,福州供电局送电工区在易受雷击区,计84基长38.32公里线段上架设耦合地线,取得较好的防雷效果。由于线路运行年久,福州地段部分塔材腐蚀严重,从1985年至1988年先后对155、186、187号直线塔和184号耐张塔进行更换,保障了正常输电。随着带电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1989年福州供电局经过周密组织,于当年和次年带电更换151、153号和185号直线塔,减少停电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后列Ⅱ回路
  220千伏后列Ⅱ回路,是三明后山变电站至列西变电站的输电联络线,由三明供电局管辖。
  1969年,220千伏后山变电站站址确定后,该线路作为220千伏古南三线从三明列西变电站至后山变电站的延伸线,工程由三明热电厂自行设计和施工。线路起自后山变电站出线,沿着三明钢铁厂厂部山腰,终至列西变电站,全长3.56公里,架设铁塔9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1973年竣工,1974年1月作为古南三线的一部分与后山变电站同时投运。1978年7月列西变电站升压,后山变电站扩建220千伏母线时,古南三线改接于列西变电站,此段延伸线成为两座变电站之间的220千伏联络线。因继110千伏后列I回路之后,故称为后列Ⅱ回路。
  (五)三永11回路
  220千伏三永Ⅱ回路,是永安火电厂至三明后山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三明供电局管辖。
  1975年,为配合将永安火电厂电源输送到三明、南平、福州等地,决定兴建220千伏三永Ⅱ回路。当年3月,工程由省机电安装公司设计队设计。线路起自永安火电厂升压站,跨越鹰厦铁路,经瑶田后基本上与110千伏三永I回路平行前进,终至三明220千伏后山变电站。沿线地形坡度大,其中高山占40%,山地和丘陵占60%。全线长44.41公里,架设铁塔101基,导线采用进口ACO—480和国产LGJ—400两种型号。6月,该公司输变电工程队开始动工架设,12月28日全线竣工。1977年12月,该线路与永安火电厂3号机组同时投入运行。1978年7月,后山变电站扩建220千伏母线时,接进第三层阶梯母线作为主要电源进线。1983年6月,为配合永安火电厂三期扩建,对1至5号铁塔加以改造,与220千伏永列线同塔双回路架设(该线路在右侧)。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48.34万元,每公里造价5.59万元。
  (六)池三线
  220千伏池三线,是池潭水电厂至三明列西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三明供电局管辖。
  1980年初,池三线工程由三明供电局筹建,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线路从池潭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经良浅、张坊坑、墩后岭,沿三明钢铁厂附近公路,与110千伏三(明)清(流)线平行进入220千伏列西变电站。沿线山高林密,其中高山占45%。全线长80.5公里,架设铁塔168基,导线采用LGJ—400型号。同年4月15日开始施工,9月13日全线竣工,比计划工期提前17天建成。10月24日投入运行,使池潭水电厂2台5万千瓦机组及时并入电网。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38.78万元,每公里造价12.9万元。
  (七)永列线、列马线
  220千伏永列线、列马线,是永安火电厂至列西变电站和列西变电站至马站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均由三明供电局管辖。
  1984年,为加强福建电网网架建设,将永安火电厂的电源,安全可靠地向三明、南平、福州及沿海地区输送,决定兴建永安至福州第二条220千伏输电线路。永列线、列马线是原永(安)福(州)线的永安至南平段,该工程由三明供电局筹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两条线路于当年12月开工,1985年8月竣工,9月25日同时投入运行。
  永列线起自永安火电厂升压站出线后,1至5号铁塔与220千伏三永Ⅱ回路同塔双回架设,分开后沿三永I、Ⅱ回路西侧前进,经台江伐木场,终至220千伏列西变电站。沿线多为山地和高山,其中山地占74%,高山占22%。全线长48.83公里,架设铁塔107基,导线型号为LGJ—2×240,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45.5万元,每公里造价9.12万元。
  列马线起自列西变电站出线后,经三明市区至沙县南山下村,沿220千伏沙列线经西芹,终至220千伏马站变电站。沿线地形山高林密,其中高山占40%。全线长77.7公里,架设铁塔170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工程实际完成投资754.9万元,每公里造价9.71万元。
  (八)马北线
  220千伏马北线,是南平马站变电站至福州北郊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南平供电局和福州供电局分段管辖。
  1984年,为加强福建电网网架建设,将永安火电厂电源输送到福州等地,决定兴建永安至福州第二条220千伏输电线路。马北线原称南福线,是原永(安)福(州)线的第二期工程。同年4月,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马站变电站,出线后沿途经南平、古田、闽清、闽侯和福州,终至220千伏北郊变电站。线路所经之处多为高山,地形起伏剧烈,相对高差大。全线长136.96公里,架设铁塔304基,其中227基ZM猫头型直线塔为该设计院的新设计。导线采用LGJQ—2×240型号,1985年4月25日,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当年12月28日竣工。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759.乃万元,每公里造价12.84万元。
  1986年5月21日,由省电力工业局组织移交验收时,因有34基铁塔接地电阻不合格,部分塔基边陡坡度超出设计规定值,以及30多基塔腿基座下沉等重大缺陷,决定追加拨款1.18万元,由南平供电局包干处理。同年8月,马北线投入运行。南平供电局负责维护管理1至139号铁塔,长65.17公里;福州供电局负责维护管理140至304号铁塔,长71.79公里。
  (九)沙故线
  220千伏沙故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邵武故县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4年,为满足邵武地区90年代电力负荷增长和鹰厦铁路电气化用电的需要,决定建设沙故线工程。1986年9月,由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跨过外福铁路及富屯溪,经峡阳镇、建西镇,越过超华山、云彤山,终至邵武220千伏故县变电站。沿线多为山林,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线路全长113.73公里,架设猫头型铁塔224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1987年7月,由山西供电安装公司承包兴建。同年9月开始施工。1989年5月竣工,次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558.4万元,每公里造价13.7万元。9月开始施工。1989年5月竣工,次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558.4万元,母公里造价13.7万元。
  二、闽西南地区220千伏线路
  (一)永平线
  220千伏永平线,是永安火电厂至漳平电厂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三明供电局和龙岩供电局分段管辖。
  1981年,为适应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用电需求和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西南部连接,决定建设永平线工程。同年4月,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永安火电厂升压站,经黄历与桂口之间跨过鹰厦铁路,然后经西洋、大岚山进入漳平县境,再跨越鹰厦铁路终至漳平电厂升压站。沿线森林茂密,交通不便,施工和维护较为艰难。全线长96.41公里,架设改良猫头型铁塔213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同年10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次年12月竣工。时值漳平电厂尚未建成,为及时发挥线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先从永安火电厂110千伏升压站架设临时线至220千伏升压站与该线路连接;漳平侧在该线213号终端塔临时架设110千伏线路约2.6公里,延伸至110千伏漳平变电站。该线路于1983年3月16日暂以110千伏电压投入运行,称为永漳线。线路投入运行后,1至107号塔,长46.7公里,由三明供电局永安供电所维护管理;108至213号塔,长49.71公里,由龙岩供电局漳平供电所维护管理。该工程实际完成投资861万元,每公里造价8.93万元。
  1984年9月,220千伏漳(平)厦(门)I回路建成,与该线路213号塔连接,升压220千伏运行。1986年11月,该线路在原213号塔处与漳厦I回路开断,才引进漳平电厂升压站,由永安火电厂升压站与漳平电厂升压站联络运行,重新命名为永平线。
  1988年1月,漳平供电所巡线工人发现,位于漳平大窑境内的永平线158号塔处,山体裂缝塌陷,该座铁塔倾斜,塔中心线沿山坡下滑8.8米,瓷瓶串偏斜。同年4月,经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同意,由省电力工业局输变电安装工程处负责改线施工,重立157号和159号塔,拆除158号塔,共改线1727米。1989年3月,线路停电6天安装完成后,重新投入运行。
  (二)平总I、Ⅱ回路
  220千伏平总I、Ⅱ回路,是漳平电厂至总山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该线路由龙岩供电局和漳州供电局分段管辖。
  平总I回路,系原220千伏漳(平)厦(门)I回路的组成部分。1980年9月,漳厦I回路工程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1982年10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进场施工。次年10月全线133.84公里架通,1984年9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994.8万元,每公里造价7.43万元。1987年10月,220千伏总山变电站建成后,漳厦I回路在漳州209号塔开断,引进至总山变电站,漳平至总山段称为平总I回路。该线路起自漳平电厂升压站,出线后向西南跨过九龙江,经漳平市境和华安县境,进入漳州市郊终至总山变电站。沿线多为山地,其中山地占57.7%,高山占13.6%。森林茂密,交通不便。全线长98.59公里,架设铁塔215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线路投运后,1至89号塔,长38.59公里,由龙岩供电局维护管理;90至215号塔,长60公里,由漳州供电局维护管理。
  平总Ⅱ回路,系原220千伏漳(平)厦(门)Ⅱ回路的组成部分。属漳平电厂送出配套工程。1985年10月,漳厦Ⅱ回路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1986年9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1987年6月,全线133公里架通。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754万元,每公里造价13.18万元。同年11月投入运行,漳平至总山段长99.22公里,称为平总Ⅱ回路。该线路途径和沿线地形,均与平总I回路基本相同,从漳平电厂升压站出线后,双回路平行架设,左边为Ⅱ回路。全线架设铁塔218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线路投产后,1至91号塔,长39.22公里,由龙岩供电局维护管理;92至218号塔,长60公里,由漳州供电局维护管理。
  (三)总李I、Ⅱ回路
  220千伏总李I、Ⅱ回路,是漳州总山变电站至厦门李林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厦门供电局管辖。
  总李I回路,系原220千伏漳(平)厦(门)I回路的组成部分,其工程建设、投资情况均与平总I回路相同,1984年9月投入运行。1987年10月,220千伏总山变电站建成后,漳厦I回路在漳州209号塔开断引进总山变电站,再由该变电站连接215号塔,向厦门方向送电,总山至李林段称为总李I回路。线路从总山变电站出线后,横跨华安至漳州两回110千伏线路,然后越过九龙江,经长泰县和龙海县境,沿漳州至厦门110千伏线路进入厦门市郊,终至220千伏李林变电站。沿线地形多山,其中山地占70.2%,泥沼地占15.5%,丘陵地占14.3%。全线长35.48公里,架设铁塔84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
  总李11回路,系原220千伏漳(平)厦(门)Ⅱ回路的组成部分。该工程的建设和投资情况与平总n回路相同。1987年10月投入运行后,总山至李林段称为总李n回路。线路从总山变电站出线后,总李I、Ⅱ双回路朝厦门方向并列前进,左边为Ⅱ回路。沿线途径和地形,与总李I回路基本相同,全线长36.93公里,架设铁塔85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
  (四)平曹线
  220千伏平曹线,是漳平电厂至龙岩曹溪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漳平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由龙岩供电局管辖。
  1986年9月,平曹线工程由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漳平电厂升压站,出线后向西南跨过九龙江,与220千伏平总I回路平行架设,然后经漳平、龙岩市境,终至220千伏曹溪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大,海拔在220米至1400米之间,其中山地占59%,高山峻岭占17%,尤其在漳平、龙岩交界的红尖山地段,山势极为险恶,对施工和维护极为艰难。全线长60.27公里,架设铁塔133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1988年11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1989年6月全线架通,9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54万元,每公里造价17.48万元。
  三、沿海地区220千伏线路
  (一)北东Ⅱ回路
  220千伏北东Ⅱ回路,是福州北郊变电站至东郊变电站的输电联络线。该线路由福州供电局管辖。
  1985年,北东Ⅱ回路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施工。线路起自220千伏北郊变电站,沿途经崇福寺、泉头农场、登云水库,终至220千伏东郊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不大,其中丘陵占45%,山地占40%,泥沼占15%。全线长11.74公里,架设铁塔29基,导线采用LGJQ—2×240型号。线路工程于当年12月动工,1986年6月30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75.29万元,每公里造价14.93万元。
  北东Ⅱ回路建成投运后,在原永(安)福(州)线全线竣工投运和北郊变电站尚未全部投运期间,曾起着一定作用。1987年12月,北郊变电站第二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投运后,东郊变电站交换功率减少,尤其是华能福州电厂于1988年9月投产后,该厂220千伏双回出线分别进入东郊变电站、北郊变电站。从此,该联络线在正常情况下是处于开断运行状态。
  (二)北红线
  220千伏北红线,是福州北郊变电站至红山变电站的输电联络线,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北红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1986年12月,由西南电力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北郊变电站,出线后经鼓岭、闽安镇等地,终至220千伏红山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大,其中高山深谷占53%,山地占47%。全线长28.53公里,架设铁塔56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1987年5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动工架设,1988年3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557万元,每公里造价19.52万元。该线路投运后,正常输送容量为20万千瓦,这对福州地区网络运行调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以及对华能福州电厂电源能安全、稳定地送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福红线
  220千伏福红线,是华能福州电厂至红山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福红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1986年12月,由西南电力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线路起自华能福州电厂升压站,出线后双回同塔架设跨越闽江,单回经闽安镇,转入马尾经济开发区,终至220千伏红山变电站。沿线地形平缓,仅闽安至亭江一带为高山陡坡,其余大部分为丘陵地带和水田。全线长6.19公里,铁塔17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其中闽江大跨越为1027米,跨江铁塔高度为80.7米。跨江导线采用法国制造的AACSR—507/104型高强度钢心铝合金绞线。1987年5月12日,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1988年3月23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567.99万元,每公里造价91.76万元。
  (四)井李I、Ⅱ回路
  220千伏井李I、Ⅱ回路,是泉州井山变电站至厦门李林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井李I回路系漳平电厂送出配套工程项目,由泉州供电局管辖;井李Ⅱ回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泉州供电局代管。
  井李I回路,设计时原称李(林)泉(州)线。1985年5月,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从厦门220千伏李林变电站出线,经同安、南安,跨越晋江支流,进入泉州220千伏井山变电站。沿线地形山地占57.5%,平地占25.6%,丘陵占16.9%。全线长84公里,架设铁塔201基。沿线所经之处大部分为农田,为缩小线路走廊宽度,减少占地面积,导线以三角形排列,选用LGJ—2×240型双分裂导线。1986年7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动工架设,同年11月竣工。1988年6月,与井山变电站同时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为1183万元,每公里造价14.08万元。
  井李Ⅱ回路,其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与井李I回路相同。线路起自泉州井山变电站,沿途经泉州市鲤城区和南安、同安县境,终至厦门李林变电站。沿线地形山地占39%,丘陵占38%,平地占23%。线路全长84.09公里,架设铁塔155基,立门型水泥杆38基。导线以三角形排列,采用LGJ—2×240型号。1988年7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1989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295万元,每公里造价15.4万元。经组织验收被评为部级优质工程。
  (五)井石I、Ⅱ回路
  220千伏井石I、Ⅱ回路是泉州井山变电站至莆田笏石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泉州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井石I回路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从220千伏笏石变电站出线,经过莆田、仙游、惠安、南安和泉州五县(市),终至220千伏井山变电站。沿线山地占64%,高山占14%,丘陵地带占14%,平地、泥沼占8%。全线长77.11公里(其中有35.5公里地段属Ⅱ一Ⅲ级污秽区),架设铁塔179基,导线采用LGJF—2×240防污型和LGJ—2×240型号。1987年4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开始架设,同年8月竣工,次年6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150万元,每公里造价14.91万元。
  井石Ⅱ回路位于井石I回路西侧,双回路平行走向,线距约100米左右,最远仅1100米。该线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单位,以及路径地形、导线型号均与井石I回路相同。全线长77.41公里,架设铁塔180基,其中出线段1号塔与井石I回路双回同塔架设,分开后架设单回铁塔154基和门型水泥杆25基。线路工程于1989年9月开始动工,1990年10月竣工,次年1月1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280万元,每公里造价16.53万元。
  (六)福东线
  220千伏福东线,是华能福州电厂至东郊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该电厂所有,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福东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1986年12月,由西南电力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线路从华能福州电厂升压站出线后,经洋屿在高安附近跨越闽江,终至220千伏东郊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其中山地占70%,高山占25%,泥沼占5%。全线长26.21公里,架设铁塔58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其中跨越闽江1504米。跨江导线采用法国制造的AACSR—50V104型高强度钢心铝合金绞线。1987年5月,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动工,次年7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62.37万元,每公里造价40.53万元。
  (七)福中I、Ⅱ回路
  220千伏福中I、Ⅱ回路,是华能福州电厂至福清林中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该电厂所有,由莆田供电局代管。
  福中I、Ⅱ回路工程,由长乐至莆田输变电工程筹建处负责筹建。1985年8月,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从华能福州电厂升压站出线后,1至7号塔为双回同塔架设至霞州村,然后分开单回架设,I、Ⅱ回路基本平行前进,经长乐县至福清县境,进入220千伏林中变电站。沿线山地、高山分别占58%和12%,其余部分为泥沼和丘陵地带。福中I回路全长34.93公里,架设铁塔78基;U回路全长34.95公里,架设铁塔78基。导线均采用LGJ—2×240型号。
  1987年10月,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架设,1988年7月竣工。当年8月,双回线路同时投入运行,向林中变电站输送电源。工程实际完成投资:I回路为538万元,每公里造价15.4万元;Ⅱ回路为475万元,每公里造价13.59万元。该线路投产后,改变了原福州西郊至闽侯南港为长乐至福清、闽侯南港的潮流方向,提高了110千伏朱山、坑南和高山变电站供电可靠性与运行方式灵活性,基本满足了福清经济开发区和闽侯南港地区的用电需求。
  (八)中石I、Ⅱ回路
  220千伏中石I、Ⅱ回路,是福清林中变电站至莆田笏石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莆田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中石I、Ⅱ回路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林中变电站,出线后向南经莆田市境的黄石、笏石,终至220千伏笏石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不大,其中山地占38%,丘陵占34%,其余均为平地。中石I回路全长66.11公里,架设铁塔161基,其中直线铁塔124基,耐张转角铁塔37基;中石Ⅱ回路全长65.51公里,全线杆塔160基,其中直线铁塔71基(1.91公里与I回路同塔架设),耐张转角铁塔37基,直线门型水泥杆52基。导线均采用LGJ—2×240型号。
  线路工程由长乐至莆田输变电工程筹建处筹建,省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中石I回路工程于1987年8月6日开始动工,1988年1月15日竣工,8月18日投入运行,实现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环网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43万元,每公里造价15.77万元。中石Ⅱ回路工程于1988年3月28日动工,10月20日竣工,11月19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922万元,每公里造价14.07万元。
  (九)东半线
  220千伏东半线,是厦门新东渡变电站至半兰山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厦门供电局管辖。
  东半线工程由厦门供电局筹建。1985年5月,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新东渡变电站,出线后双回线路同塔架设,跨越福厦公路和鹰厦铁路后,从土坑与石村之间穿过,终至220千伏半兰山变电站。沿线地形山地占44%,丘陵占50%,泥沼占6%。全线长13.88公里,架设铁塔36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1987年12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开始架设,次年6月竣工。1989年1月暂以110千伏电压运行,同年6月升压220千伏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52万元,每公里造价32.56万元。
  根据电网规划,东半线双回路中,一回接入新东渡变电站,成为新东渡变电站至半兰山变电站之间的联络线;另一回将接入李林变电站至半兰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成为220千伏李半Ⅱ回路的后半段。由于220千伏双狮山大跨海线路未建成,故李半n回路尚未形成。
  (十)李半线
  220千伏李半线,是厦门李林变电站至半兰山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厦门供电局代管。
  李半线工程由厦门供电局筹建。1985年8月,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全长30.09公里,由2段架空线和2段电缆线组成:
  架空线有岛外和岛内两部分。岛外部分13.5公里,自220千伏李林变电站出线,接进集美海底电缆终端站;岛内部分9.3公里,从斗门陆地电缆终端站接出后,进入220千伏半兰山变电站。架空线全长22.8公里,架设铁塔62基,其中直线塔40基,承力塔22基。岛外采用单回路铁塔型,岛内采用双回路铁塔型,现只装1回导线。沿线地形平坦,其中平地占60%,丘陵占20%。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
  电缆线有海缆和陆缆两部分,全长为7.29公里,采用法国里昂电缆厂产品。其中海缆长4.39公里,由集美至高崎海域敷设3根FO—Ca—630型电缆平行组成回路,是当时国内最长的220千伏海底电缆;陆缆长2.9公里,由高崎至斗门地段敷设3根FO—Ca-500型电缆平行组成回路,以满足厦门机场飞机起降净空安全的要求。
  李半线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承担架空线和陆地电缆施工,上海基础工程公司承担海底电缆敷设。于1988年4月开始动工,7月底架通。由于海底电缆在深埋时因施工失误,造成B相电缆损坏,经组织抢修后,至同年11月竣工,次年6月14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248万元,每公里造价141.17万元。其中海、陆电缆每公里造价536.76万元,架空线每公里造价14.69万元。
  (十一)红甘线
  220千伏红甘线,是福州红山变电站至福安甘棠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暂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8年,红甘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和筹建。线路起自220千伏红山变电站,出线后与220千伏北红线双回同塔架设至2号塔,然后分开单回架设,跨越220千伏福东线,经连江、罗源、宁德、福安县(市)境,终至220千伏甘棠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大,多属高山地带,其中仅山地、高山就分别占65%和27.4%,交通极不方便。全线长119.08公里,杆塔共227基(本工程只架设225基),其中铁塔213基,门型水泥杆14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同年9月15日,线路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动工架设,1989年12月12日竣工。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347万元,每公里造价18.05万元。
  (十二)井兜线
  220千伏井兜线,是泉州井山变电站至石狮山兜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石狮电力联营公司管辖。
  为适应石狮市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用电需要,1988年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220千伏井兜线输变电工程。井兜线原称泉石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线路起自220千伏井山变电站,出线后沿途经过泉州市鲤城区、南安县、晋江县和石狮市,终至220千伏山兜变电站。沿线山地占40%,丘陵占30%、平地和泥沼占30%。全线长37.07公里,架设杆塔98基,其中直线铁塔44基,耐张转角铁塔24基,直线门型水泥杆30基。全线有9.77公里地段属Ⅱ级污秽区,导线采用LGJF—2×240防污型号,其余地段采用LGJQ—2×240型号。该线工程分两段施工:1988年12月开始动工,先架设高洲山至山兜线段,1989年2月架通,暂以35千伏投入运行;同年7月,开始架设井山至高洲山线段,12月全部竣工。1990年7月1日,全线正式以220千伏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923.77万元,每公里造价24.92万元。
  (十三)福北线
  220千伏福北线,是华能福州电厂至北郊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该电厂所有,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9年,福北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从华能福州电厂升压站出线后,与220千伏福东线双回同塔架设,在高安附近跨越闽江至福东线21号塔,然后分开单回架设翻过鼓岭,又与220千伏马北线303号塔同塔架设至220千伏北郊变电站。沿线多山,仅山地和高山就占85%。线路全长34.33公里,其中单回架设26.04公里,与福东线、马北线同塔架设8.29公里。全线铁塔83基,本工程只架设60基。导线采用LGJQ—2×240型号,闽江大跨越导线采用法国制造的AACSR—507/104型高强度钢心铝合金绞线。工程由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施工,1989年10月开始架设,1990年8月竣工。工程实际完成投资875万元,每公里造价25.48万元。
  第二章 变电站
  福建省变电站的建设,始于1952年5月建成35千伏福州三叉街变电站,容量1800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