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供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74
颗粒名称: 第二篇 供电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58
页码: 67-124
摘要: 该文介绍了福建省供电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从清朝时期的初步供电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电网整修和改造,并最终形成统一的供电网络。
关键词: 福建省供电 新中国 电网

内容

福建省供电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福州耀华电灯公司以100伏电压供福州南台洲边附近照明用电。随后,厦门、泉州、莆田等城市相继以380/220伏低压直配线路向用户供电。民国24年(1935年),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架通33千伏福州至长乐输电线路,开始向长乐县莲柄港溉田局送电,至民国30年日寇入侵福州期间被破坏而中断供电。1949年末,全省年供电量约630万千瓦时,均由各地电灯公司(电厂)自发自供,形成各自孤立的供电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供电网络经过整修和改造,逐步向统一的电压标准过渡。1952年5月,省内首条35千伏福州三叉街至长乐莲柄港输电线路建成。1956年3月,第一条110千伏古田至福州输电线路和第一座110千伏福州西郊变电站同时建成,当年11月古田溪一级水电站与福州电厂并网运行,闽北电网初步形成。1960年3月至1971年6月,分别建成第一条220千伏南平至三明输电线路和第一座220千伏南平马站变电站。至1980年末,闽北电网共有35—220千伏输电线路95条、总长2039.61公里,35—220千伏降压变电站主变压器84台、总容量100.56万千伏安,年供电量24.35亿千瓦时。1973年4月,闽西南电网形成,至1980年末有35—110千伏输电线路45条、总长900.9公里,35—110千伏降压变电站主变压器32台、总容量27.33万千伏安,年供电量8.58亿千瓦时。
  1980年2月,福建电网形成后,省属供电系统设有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南平和三明8个供电局。其他地、市(县)由当地政府成立电力公司(总站)组织供电。1984年起,福建省加快电网网架建设,1988年8月实现220千伏环网。至1990年末,全省拥有输电线路220千伏34条、总长2002.16公里,110千伏118条、总长3088.8公里,35千伏537条、总长6707.42公里;拥有降压变电站220千伏16座、主变压器22台、总容量246.3万千伏安,110千伏57座、主变压器83台、总容量209.5万千伏安,35千伏386座、主变压器602台、总容量272.66万千伏安。全省供电范围达6个省辖市及各县、市,年供电量131.18亿千瓦时,为1949年的2082倍,人均供电量达432千瓦时。
  第一章 输电线路
  福建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始于民国24年(1935年)9月建成福州至长乐县莲柄港33千伏输电线路(长22.6公里)。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5月建成35千伏福州三叉街至长乐莲柄港24.8公里输电线路。随着闽北电网的形成,1956年3月建成第一条110千伏古田至福州86.3公里输电线路,1960年3月建成第一条220千伏南平至三明78.1公里输电线路。至1980年,闽北电网的输电线路,计有220千伏7条、总长366.81公里,110千伏23条,总长962.4公里,35千伏65条、总长710.4公里。1973年4月,闽西南电网形成,至1980年计有输电线路110千伏11条、总长559公里,35千伏34条、总长341.9公里。同年2月,闽北电网与闽西南电网联成福建电网。1985年末,全网形成自福州沿古田、南平、三明、永安至厦门的220千伏网架。1988年8月,实现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环网。至1990年末,全省拥有省属输电线路220千伏34条、总长2002.16公里,110千伏92条、总长2246.5公里,35千伏146条、总长1204.6公里,总投资4.8亿元。在福建电网形成发展期间,各地市(县)建设的地方输电线路也逐步发展,至1990年末共建成110千伏26条、总长842.3公里,35千伏391条、总长5502.82公里。
  第一节 35千伏、110千伏线路
  一、35千伏线路
  福建省第一条35千伏福州三叉街至长乐莲柄港(24.8公里)输电线路,于1952年5月建成投运,向长乐县莲柄港农田灌区供电。1956年至1962年,为适应福州工业路西工业区用电需要,建成35千伏西(郊)三(叉街)、西(郊)义(洲)等10条输电线路。60年代,福州还先后建成35千伏大(目溪)白(沙)、东(郊)钢(八一钢铁厂)、东(郊)鼎(屿)I、Ⅱ回等输电线路,改善了福州东工业区一带的供电条件;厦门相继建成35千伏杏(林)厦(门)线、杏(林)海(沧)线等输电线路,形成厦杏电网,并改进了厦门市区供电网络。在此期间,福建陆续建成投运的省属35千伏线路还有南平的南(平)大(洲)线、漳州的漳(州)郭(坑)线、泉州的泉(州)青(阳)线、莆田的东(圳)涵(江)线、三明的三(化)列(西)线和龙岩的红(炭山)(大)排线等。至1969年末,全省建成35千伏输电线路701公里,组成闽北电网及各地(市)输电线路网络。
  从70年代开始,福建加快35千伏输电线路建设,省属扩展以闽北电网和闽西南电网为主的网架,地市属延伸以各自市区为中心的网络。至1980年,全省建成35千伏输电线路218条、总长2952公里。其中省属线路99条、长1052.3公里(闽北电网有65条、长710.4公里,闽西南电网有34条、长341.9公里);地市属线路119条、长1899.7公里,分布于福州市1条、22公里,厦门市2条、54.1公里,龙岩地区8条、186.8公里,龙溪地区30条、370.6公里,三明地区12条、142.4公里,宁德地区13条、195.9公里,莆田地区12条、233.9公里,建阳地区19条、337.1公里,晋江地区22条、356.9公里。70年代期间,全省新增35千伏线路2059公里,为新中国成立后20年建成35千伏线路总和的2.94倍。
  1980年起,随着农村小型水电事业的发展,各地相应加快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至1990年末,全省拥有35千伏线路537条、总长度6707.42公里,其中省属35千伏线路146条、长1204.6公里;地市属35千伏线路391条、长5502.82公里。地市属线路中,分布于福州市33条、464.68公里,厦门市5条、79.15公里,莆田市11条、167.96公里,三明市63条、930.08公里,泉州市67条、811.94公里,漳州市63条、776.37公里,南平地区66条、898.04公里,龙岩地区48条、831.7公里,宁德地区35条、542.9公里。二、110千伏线路
  1956年3月,福建省第一条110千伏古田至福州(86.3公里)输电线路建成,与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2台6000千瓦机组同时投运,先以66千伏电压向福州送电。当年11月,古田水电与福州火电并列运行,形成闽北电网。至1971年,先后建成110千伏古(田)南(平)I回路和三(明)永(安)I回路,向南平、三明及永安地区送电。同年9月,110千伏邵(武)顺(昌)线、青(州)顺(昌)线竣工投运,使闽北电网的110千伏主网架扩展到邵武、顺昌和泰宁等地。1966年至1976年,在闽南、闽西地区的110千伏漳(州)厦(门)线、南(靖)漳(州)、龙(岩)漳(平)线和泉(州)、杏(林)线先后建成投运,形成以110千伏为主网架的闽西南电网辐射到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和漳平等地。至1980年,全省建成110千伏输电线路34条、总长1521.4公里,其中闽北电网23条、长962.42公里,闽西南电网11条、长559公里。同年2月,110千伏莆田至泉州(76.29公里)输电线路建成投运,使闽北电网与闽西南电网联接成福建电网。1981年至1989年,在大力加强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建设的同时,也促进和完善各供电区域110千伏输电网络的发展。在此期间,全省新建110千伏输电线路61条,长1101公里,其中包括110千伏铁路电气化专用线路15条、长353.46公里。1990年末,全省拥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18条、总长3088.8公里,其中省属92条、长2246.5公里,地市属26条、长842.3公里。110千伏铁路电气化输电线路状况,另设铁路电气化线路专目记述。
  三、铁路电气化线路
  为了提高福建省境内鹰厦铁路的运输能力,在80年代中期决定从光泽火车站以南,经邵武、顺昌、来舟、沙县、三明、永安、漳平至厦门等火车站,兴建铁路电气化配套供电工程。该工程于1986年10月开工,至1990年底,已建成光泽火车站至漳平火车站110千伏输电专用线15条、长353.46公里,实际完成总投资3810.57万元。漳平火车站至厦门火车站的配套供电工程,将在“八五”期间建设。
  (―)漳铁线、漳麦线
  110千伏漳铁线,是漳平电厂至漳平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110千伏漳麦线(包括漳麦“T”接线),是漳平电厂至麦园牵引变电站,然后“T”接至漳平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均属龙岩供电局管辖。
  1985年11月,漳铁线、漳麦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漳平电厂升压站,出线后1至6号铁塔为双回同塔,然后分开架设,漳铁线经银坑寮,进入漳平牵引变电站,全长4.91公里,立水泥杆18基;漳麦线再经红桥头等地,于新建煤矿医院北侧进入麦园牵引变电站,全长38.55公里,架设杆塔124基,其中铁塔6基,水泥杆118基;漳麦“T”接线从漳麦线11号杆“T”接0.78公里支线至漳平牵引变电站。沿线山地占80%,丘陵占10%。导线采用LGJ—150型号。1986年3月,龙岩供电局成立龙岩铁路电气化工程筹建处,并负责工程施工。同年10月,漳铁线、漳麦线同时动工架设,1987年4月竣工,12月投入运行。两项工程实际完成总投资264万元,每公里造价5.96万元。
  (二)永漳线
  110千伏永漳线包括永铁线、永西线、永西“T”接线和西麦线,是永安火电厂至永安、西洋、麦园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三明供电局管辖。
  1985年11月,永漳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1986年10月,由三明供电局设计室完成施工图设计。全线长58.1公里,架设杆塔160基,其中铁塔11基,水泥杆149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沿途多为山地,其中山地占67.4%,高山占23.3%。该工程有以下4条线路:
  永铁线是永安火电厂至永安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从永安火电厂升压站出线后,跨越沙溪经大洲进入永安牵引变电站。全长4.1公里,架设铁塔6基,立水泥杆7基。
  永西线是永安火电厂至西洋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从永安火电厂升压站出线后,与永安火电厂至永安牵引变电站线路同塔架设至5号塔后分开,穿过220千伏永平线,沿鹰厦铁路右侧进入西洋牵引变电站。全线长24公里,架设铁塔3基,立水泥杆64基。
  永西“T”接线从永安火电厂至西洋牵引变电站的9至10号杆间,“T”接1条输电线路至永安牵引变电站,长1.3公里,立水泥杆7基,形成小环路。
  西麦线是西洋牵引变电站至麦园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出线后沿鹰厦铁路右侧,进入麦园牵引变电站。全线长28.7公里,架设铁塔2基,立水泥杆71基。
  1987年,该线路工程先后由省电力工业局输变电安装工程处和三明供电局劳动服务公司负责施工,同年底至1988年初相继竣工,7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882.07万元,每公里造价15.18万元。
  (三)沙铁线
  110千伏沙铁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沙县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8年初,沙铁线工程由泉州供电局设计室设计。线路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穿过220千伏沙故线和220千伏沙列线,再跨越沙溪和鹰厦铁路,终至沙县牵引变电站。沿途多为山地,全线长34.86公里,立水泥杆110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同年5月,由省电力工业局输变电安装工程处开始施工,1989年8月竣工,12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327.8万元,每公里造价9.4万元。
  (四)后荆线、荆沙线
  110千伏后荆线,是后山变电站至荆西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110千伏荆沙线,是荆西牵引变电站至沙县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均属三明供电局管辖。
  1988年5月,后荆线、荆沙线工程由三明供电局设计室设计。1989年3月,由福州电力工程公司和三明供电局劳动服务公司负责施工,当年6月竣工,12月同时投入运行。
  后荆线起自220千伏后山变电站,出线后跨过三明至明溪公路,终至荆西牵引变电站。沿线多为山地和森林。全线长11公里,立水泥杆28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49万元,每公里造价13.54万元。
  荆沙线起自荆西牵引变电站,出线后经沙县西北侧,终至沙县牵引变电站。沿线山高林密,其中山地、高山占95%。全线长41公里,架设铁塔3基,立水泥杆107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29万元,每公里造价10.46万元。
  (五)来铁线
  110千伏来铁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来舟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8年4月,来铁线工程由南平供电局设计室设计。线路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沿西溪南岸跨过外福铁路,经富屯溪右岸进入来舟牵引变电站。沿线多为山地,森林茂密。全线长15.1公里,立水泥杆37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同年10月,由南平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开始施工。由于征地、青苗赔偿纠纷,延至1989年8月竣工,1990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58.7万元,每公里造价10.51万元。
  (六)沙顺线
  110千伏沙顺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顺昌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7年12月,沙顺线工程由南平供电局设计室设计。线路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穿过220千伏沙故线,至顺昌县境进入顺昌牵引变电站。沿线均在山地、高山之中,森林茂密。全线长47.43公里,架设铁塔2基,立水泥杆126基,导线采用LGJ—240型号。1989年3月,由南平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等单位负责施工,1990年3月竣工,次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99万元,每公里造价10.52万元。
  (七)来顺线
  110千伏来顺线,是来舟牵引变电站至顺昌牵引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9年11月,来顺线工程由南平供电局设计室设计。线路起自来舟牵引变电站。出线后向北跨过鹰厦铁路、富屯溪,穿过220千伏沙故线后进入顺昌县境,终至顺昌牵引变电站。沿线均为山地和高山,其中80%经过森林地带。全线长27.54公里,立水泥杆70基,导线采用LGJ—240型号。1990年1月,由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同年6月竣工,次年6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26万元,每公里造价8.2万元。
  (八)故西I、Ⅱ回路
  110千伏故西I、Ⅱ回路,是邵武故县变电站至光泽西陇牵引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该线路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8年12月,故西I、Ⅱ回路工程由江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故县变电站,出线后双回路平行架设,向北经邵武市漠口等地,进入光泽县境西陇牵引变电站。沿线均为高山、丘陵地带。故西双回线路总长74.19公里,其中I回路37.16公里,Ⅱ回路37.03公里。架设杆塔224基,其中铁塔22基,水泥杆202基。导线采用LG.J—150型号。1989年12月,由省电力工业局输变电安装工程处、福州电力工程公司和邵武电力安装公司三家分段承包施工,1990年7月竣工,次年3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875万元,每公里造价11.79万元。
  第二节 220千伏线路
  1960年3月,随着闽北电网延伸,福建省建成第一条220千伏南平至三明(78.1公里)输电线路,暂以110千伏投入运行(1974年1月升压220千伏运行)。1961年1月、1964年5月分别建成220千伏古(田)南(平)Ⅱ回路和古(田)福(州)Ⅱ回路,成为闽北电网220千伏的骨干网架。1977年12月,建成220千伏三(明)永(安)Ⅱ回路,把当时全省电源基地永安火电厂的电能输送到三明、南平、福州等地区。1980年10月,220千伏池(潭)三(明)线建成,使池潭水电厂2台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至1980年末,全省建成省属220千伏输电线路7条,总长366.81公里。
  1981年起,随着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发展,加快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建设。为适应厦门经济特区的用电需求和福建电网西南部两端联接,当年在闽西南地区动工架设220千伏永安至漳平(96.41公里)输电线路,于1983年3月竣工投运。接着于1984年至1987年,建成220千伏漳平至厦门双回输电线路(总长270.22公里)的平总I、Ⅱ回路和总李I、Ⅱ回路。1985年至1986年,在闽北地区建成永安至福州第二条输电线路的220千伏永列线、列马线和马北线(总长263.49公里)。1988年至1990年,在沿海地区建设以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为主网架的220千伏北红线、福红线、福东线、福北线、福中I、Ⅱ回、中石I、Ⅱ回、井石I、Ⅱ回、井李Ⅱ回和李半线等12条输电线路,总长565.46公里。80年代后期,福建还建成220千伏北(郊)东(郊)Ⅱ回路、东(渡)半(兰山)线、(漳)平曹(溪)线、沙(溪口)故(县)线、井(山)(山)兜线和红(山)甘(棠)线等6条输电线路,总长355.77公里。至1990年末,福建省拥有省属220千伏输电线路34条、总长度2002.16公里。
  一、闽北地区220千伏线路
  (一)沙列线、沙马线
  220千伏沙列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三明列西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由三明供电局管辖。220千伏沙马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南平马站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由南平供电局管辖。
  沙列线、沙马线是原220千伏古(田)南(平)三(明)线的南三段输电线路(78.1公里),其名称几经变更。1958年,南三段输电线路工程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1959年3月,由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处开始施工,同年12月全线架通。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50.16万元,每公里造价5.76万元。次年3月,与古南线连接暂以110千伏投入运行,将古田溪一级电站电源经南平送至三明。1974年1月,该线路从列西变电站架设3.56公里延伸到后山变电站,升压220千伏运行。1986年10月,南平至三明开断工程(总投资410万元)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1987年11月,在南平沙溪口附近开断,将新建的沙溪口水电厂电源,与三明列西、南平马站两座枢纽变电站接通并投入运行。三明方向,从沙溪口水电厂架设铁塔10基、长4.7公里,与南三I回路42号塔连接至列西变电站,称为沙列线;南平方向,从沙溪口水电厂架设铁塔12基、长5.33公里,与南三I回路36号塔连接至马站变电站,称为沙马线。
  沙列线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经沙县,至三明220千伏列西变电站。沿线地形险恶,大部分经过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和深谷密林,其中高山及山地占94%。全线长61.55公里,铁塔132基,导线采用进口ACO—480和国产LGJQ—400型号。
  沙马线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终至220千伏马站变电站,全长21.96公里,架设铁塔46基,水泥杆1基。导线采用进口ACO—480和国产LGJ—2×240两种型号。该线路投运后,电流方向原从马站至三明改为沙溪口至马站,不仅提高马站变电站的枢纽地位,而且增强南平供电区的供电可靠性。
  (二)古南Ⅱ回路
  220千伏古南n回路,是古田溪二级电站至南平马站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南平供电局管辖。
  1959年4月,古南Ⅱ回路工程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古田溪二级电站升压站,跨越古田溪,经过山岳地带,在南平进入220千伏马站变电站。沿线高山峻岭占60%,平均海拔500米,最高海拔达1000米。全线长66.19公里,架设铁塔137基,导线采用进口ACO—400型号。同年12月,由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公司开始施工,次年10月全线架通。1961年元旦,与南三线连接暂以110千伏投入运行,向三明地区送电。工程实际投资430万元,每公里造价6.5万元。
  1972年10月,古田溪二级电站220千伏升压站建成,古(田)南(平)三(明)线在南平开断,古南线接入马站变电站,升压至220千伏运行。1974年1月,原古南三线在南平开断点重新连接,并“T”接I回路至马站变电站,形成一种不合理的接线方式,因绝大部分线路经过深山密林,雷击造成跳闸事故频繁(1974年5次,1975年7次),每次跳闸都引起南平、三明同时断电。为改变这种状况,1980年7月古南三线再度在南平开断,分别:接入马站变电站220千伏系统,古南段称为古南Ⅱ回路。
  (三)古福Ⅱ回路
  220千伏古福11回路,是古田溪二级电站与福州东郊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属福州供电局管辖。
  1959年1月,古福Ⅱ回路工程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古田溪二级电站升压站,经过水口、洋里和北峰等地,终至福州东郊变电站。全线长88.64公里,架设铁塔207基,导线采用英国ACSR—402和瑞典ACSR—480两种型号。线路正常输送容量14万千瓦,最大输送容量25万千瓦。1960年4月,由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公司开始施工,1964年5月竣工暂以110千伏投入运行,1977年10月升压220千伏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653.82万元,每公里造价7.38万元。
  线路沿途多为山区,地形复杂,常年遭受雷电袭击,造成跳闸断电。1981年至1983年间,福州供电局送电工区在易受雷击区,计84基长38.32公里线段上架设耦合地线,取得较好的防雷效果。由于线路运行年久,福州地段部分塔材腐蚀严重,从1985年至1988年先后对155、186、187号直线塔和184号耐张塔进行更换,保障了正常输电。随着带电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1989年福州供电局经过周密组织,于当年和次年带电更换151、153号和185号直线塔,减少停电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后列Ⅱ回路
  220千伏后列Ⅱ回路,是三明后山变电站至列西变电站的输电联络线,由三明供电局管辖。
  1969年,220千伏后山变电站站址确定后,该线路作为220千伏古南三线从三明列西变电站至后山变电站的延伸线,工程由三明热电厂自行设计和施工。线路起自后山变电站出线,沿着三明钢铁厂厂部山腰,终至列西变电站,全长3.56公里,架设铁塔9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1973年竣工,1974年1月作为古南三线的一部分与后山变电站同时投运。1978年7月列西变电站升压,后山变电站扩建220千伏母线时,古南三线改接于列西变电站,此段延伸线成为两座变电站之间的220千伏联络线。因继110千伏后列I回路之后,故称为后列Ⅱ回路。
  (五)三永11回路
  220千伏三永Ⅱ回路,是永安火电厂至三明后山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三明供电局管辖。
  1975年,为配合将永安火电厂电源输送到三明、南平、福州等地,决定兴建220千伏三永Ⅱ回路。当年3月,工程由省机电安装公司设计队设计。线路起自永安火电厂升压站,跨越鹰厦铁路,经瑶田后基本上与110千伏三永I回路平行前进,终至三明220千伏后山变电站。沿线地形坡度大,其中高山占40%,山地和丘陵占60%。全线长44.41公里,架设铁塔101基,导线采用进口ACO—480和国产LGJ—400两种型号。6月,该公司输变电工程队开始动工架设,12月28日全线竣工。1977年12月,该线路与永安火电厂3号机组同时投入运行。1978年7月,后山变电站扩建220千伏母线时,接进第三层阶梯母线作为主要电源进线。1983年6月,为配合永安火电厂三期扩建,对1至5号铁塔加以改造,与220千伏永列线同塔双回路架设(该线路在右侧)。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48.34万元,每公里造价5.59万元。
  (六)池三线
  220千伏池三线,是池潭水电厂至三明列西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三明供电局管辖。
  1980年初,池三线工程由三明供电局筹建,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线路从池潭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经良浅、张坊坑、墩后岭,沿三明钢铁厂附近公路,与110千伏三(明)清(流)线平行进入220千伏列西变电站。沿线山高林密,其中高山占45%。全线长80.5公里,架设铁塔168基,导线采用LGJ—400型号。同年4月15日开始施工,9月13日全线竣工,比计划工期提前17天建成。10月24日投入运行,使池潭水电厂2台5万千瓦机组及时并入电网。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38.78万元,每公里造价12.9万元。
  (七)永列线、列马线
  220千伏永列线、列马线,是永安火电厂至列西变电站和列西变电站至马站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均由三明供电局管辖。
  1984年,为加强福建电网网架建设,将永安火电厂的电源,安全可靠地向三明、南平、福州及沿海地区输送,决定兴建永安至福州第二条220千伏输电线路。永列线、列马线是原永(安)福(州)线的永安至南平段,该工程由三明供电局筹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两条线路于当年12月开工,1985年8月竣工,9月25日同时投入运行。
  永列线起自永安火电厂升压站出线后,1至5号铁塔与220千伏三永Ⅱ回路同塔双回架设,分开后沿三永I、Ⅱ回路西侧前进,经台江伐木场,终至220千伏列西变电站。沿线多为山地和高山,其中山地占74%,高山占22%。全线长48.83公里,架设铁塔107基,导线型号为LGJ—2×240,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45.5万元,每公里造价9.12万元。
  列马线起自列西变电站出线后,经三明市区至沙县南山下村,沿220千伏沙列线经西芹,终至220千伏马站变电站。沿线地形山高林密,其中高山占40%。全线长77.7公里,架设铁塔170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工程实际完成投资754.9万元,每公里造价9.71万元。
  (八)马北线
  220千伏马北线,是南平马站变电站至福州北郊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南平供电局和福州供电局分段管辖。
  1984年,为加强福建电网网架建设,将永安火电厂电源输送到福州等地,决定兴建永安至福州第二条220千伏输电线路。马北线原称南福线,是原永(安)福(州)线的第二期工程。同年4月,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马站变电站,出线后沿途经南平、古田、闽清、闽侯和福州,终至220千伏北郊变电站。线路所经之处多为高山,地形起伏剧烈,相对高差大。全线长136.96公里,架设铁塔304基,其中227基ZM猫头型直线塔为该设计院的新设计。导线采用LGJQ—2×240型号,1985年4月25日,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当年12月28日竣工。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759.乃万元,每公里造价12.84万元。
  1986年5月21日,由省电力工业局组织移交验收时,因有34基铁塔接地电阻不合格,部分塔基边陡坡度超出设计规定值,以及30多基塔腿基座下沉等重大缺陷,决定追加拨款1.18万元,由南平供电局包干处理。同年8月,马北线投入运行。南平供电局负责维护管理1至139号铁塔,长65.17公里;福州供电局负责维护管理140至304号铁塔,长71.79公里。
  (九)沙故线
  220千伏沙故线,是沙溪口水电厂至邵武故县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南平供电局管辖。
  1984年,为满足邵武地区90年代电力负荷增长和鹰厦铁路电气化用电的需要,决定建设沙故线工程。1986年9月,由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沙溪口水电厂升压站,出线后跨过外福铁路及富屯溪,经峡阳镇、建西镇,越过超华山、云彤山,终至邵武220千伏故县变电站。沿线多为山林,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线路全长113.73公里,架设猫头型铁塔224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1987年7月,由山西供电安装公司承包兴建。同年9月开始施工。1989年5月竣工,次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558.4万元,每公里造价13.7万元。9月开始施工。1989年5月竣工,次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558.4万元,母公里造价13.7万元。
  二、闽西南地区220千伏线路
  (一)永平线
  220千伏永平线,是永安火电厂至漳平电厂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三明供电局和龙岩供电局分段管辖。
  1981年,为适应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用电需求和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西南部连接,决定建设永平线工程。同年4月,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永安火电厂升压站,经黄历与桂口之间跨过鹰厦铁路,然后经西洋、大岚山进入漳平县境,再跨越鹰厦铁路终至漳平电厂升压站。沿线森林茂密,交通不便,施工和维护较为艰难。全线长96.41公里,架设改良猫头型铁塔213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同年10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次年12月竣工。时值漳平电厂尚未建成,为及时发挥线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先从永安火电厂110千伏升压站架设临时线至220千伏升压站与该线路连接;漳平侧在该线213号终端塔临时架设110千伏线路约2.6公里,延伸至110千伏漳平变电站。该线路于1983年3月16日暂以110千伏电压投入运行,称为永漳线。线路投入运行后,1至107号塔,长46.7公里,由三明供电局永安供电所维护管理;108至213号塔,长49.71公里,由龙岩供电局漳平供电所维护管理。该工程实际完成投资861万元,每公里造价8.93万元。
  1984年9月,220千伏漳(平)厦(门)I回路建成,与该线路213号塔连接,升压220千伏运行。1986年11月,该线路在原213号塔处与漳厦I回路开断,才引进漳平电厂升压站,由永安火电厂升压站与漳平电厂升压站联络运行,重新命名为永平线。
  1988年1月,漳平供电所巡线工人发现,位于漳平大窑境内的永平线158号塔处,山体裂缝塌陷,该座铁塔倾斜,塔中心线沿山坡下滑8.8米,瓷瓶串偏斜。同年4月,经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同意,由省电力工业局输变电安装工程处负责改线施工,重立157号和159号塔,拆除158号塔,共改线1727米。1989年3月,线路停电6天安装完成后,重新投入运行。
  (二)平总I、Ⅱ回路
  220千伏平总I、Ⅱ回路,是漳平电厂至总山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该线路由龙岩供电局和漳州供电局分段管辖。
  平总I回路,系原220千伏漳(平)厦(门)I回路的组成部分。1980年9月,漳厦I回路工程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1982年10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进场施工。次年10月全线133.84公里架通,1984年9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994.8万元,每公里造价7.43万元。1987年10月,220千伏总山变电站建成后,漳厦I回路在漳州209号塔开断,引进至总山变电站,漳平至总山段称为平总I回路。该线路起自漳平电厂升压站,出线后向西南跨过九龙江,经漳平市境和华安县境,进入漳州市郊终至总山变电站。沿线多为山地,其中山地占57.7%,高山占13.6%。森林茂密,交通不便。全线长98.59公里,架设铁塔215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线路投运后,1至89号塔,长38.59公里,由龙岩供电局维护管理;90至215号塔,长60公里,由漳州供电局维护管理。
  平总Ⅱ回路,系原220千伏漳(平)厦(门)Ⅱ回路的组成部分。属漳平电厂送出配套工程。1985年10月,漳厦Ⅱ回路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1986年9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1987年6月,全线133公里架通。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754万元,每公里造价13.18万元。同年11月投入运行,漳平至总山段长99.22公里,称为平总Ⅱ回路。该线路途径和沿线地形,均与平总I回路基本相同,从漳平电厂升压站出线后,双回路平行架设,左边为Ⅱ回路。全线架设铁塔218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线路投产后,1至91号塔,长39.22公里,由龙岩供电局维护管理;92至218号塔,长60公里,由漳州供电局维护管理。
  (三)总李I、Ⅱ回路
  220千伏总李I、Ⅱ回路,是漳州总山变电站至厦门李林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厦门供电局管辖。
  总李I回路,系原220千伏漳(平)厦(门)I回路的组成部分,其工程建设、投资情况均与平总I回路相同,1984年9月投入运行。1987年10月,220千伏总山变电站建成后,漳厦I回路在漳州209号塔开断引进总山变电站,再由该变电站连接215号塔,向厦门方向送电,总山至李林段称为总李I回路。线路从总山变电站出线后,横跨华安至漳州两回110千伏线路,然后越过九龙江,经长泰县和龙海县境,沿漳州至厦门110千伏线路进入厦门市郊,终至220千伏李林变电站。沿线地形多山,其中山地占70.2%,泥沼地占15.5%,丘陵地占14.3%。全线长35.48公里,架设铁塔84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
  总李11回路,系原220千伏漳(平)厦(门)Ⅱ回路的组成部分。该工程的建设和投资情况与平总n回路相同。1987年10月投入运行后,总山至李林段称为总李n回路。线路从总山变电站出线后,总李I、Ⅱ双回路朝厦门方向并列前进,左边为Ⅱ回路。沿线途径和地形,与总李I回路基本相同,全线长36.93公里,架设铁塔85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
  (四)平曹线
  220千伏平曹线,是漳平电厂至龙岩曹溪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漳平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由龙岩供电局管辖。
  1986年9月,平曹线工程由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漳平电厂升压站,出线后向西南跨过九龙江,与220千伏平总I回路平行架设,然后经漳平、龙岩市境,终至220千伏曹溪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大,海拔在220米至1400米之间,其中山地占59%,高山峻岭占17%,尤其在漳平、龙岩交界的红尖山地段,山势极为险恶,对施工和维护极为艰难。全线长60.27公里,架设铁塔133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1988年11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1989年6月全线架通,9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54万元,每公里造价17.48万元。
  三、沿海地区220千伏线路
  (一)北东Ⅱ回路
  220千伏北东Ⅱ回路,是福州北郊变电站至东郊变电站的输电联络线。该线路由福州供电局管辖。
  1985年,北东Ⅱ回路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施工。线路起自220千伏北郊变电站,沿途经崇福寺、泉头农场、登云水库,终至220千伏东郊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不大,其中丘陵占45%,山地占40%,泥沼占15%。全线长11.74公里,架设铁塔29基,导线采用LGJQ—2×240型号。线路工程于当年12月动工,1986年6月30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75.29万元,每公里造价14.93万元。
  北东Ⅱ回路建成投运后,在原永(安)福(州)线全线竣工投运和北郊变电站尚未全部投运期间,曾起着一定作用。1987年12月,北郊变电站第二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投运后,东郊变电站交换功率减少,尤其是华能福州电厂于1988年9月投产后,该厂220千伏双回出线分别进入东郊变电站、北郊变电站。从此,该联络线在正常情况下是处于开断运行状态。
  (二)北红线
  220千伏北红线,是福州北郊变电站至红山变电站的输电联络线,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北红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1986年12月,由西南电力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北郊变电站,出线后经鼓岭、闽安镇等地,终至220千伏红山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大,其中高山深谷占53%,山地占47%。全线长28.53公里,架设铁塔56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1987年5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动工架设,1988年3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557万元,每公里造价19.52万元。该线路投运后,正常输送容量为20万千瓦,这对福州地区网络运行调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以及对华能福州电厂电源能安全、稳定地送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福红线
  220千伏福红线,是华能福州电厂至红山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福红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1986年12月,由西南电力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线路起自华能福州电厂升压站,出线后双回同塔架设跨越闽江,单回经闽安镇,转入马尾经济开发区,终至220千伏红山变电站。沿线地形平缓,仅闽安至亭江一带为高山陡坡,其余大部分为丘陵地带和水田。全线长6.19公里,铁塔17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其中闽江大跨越为1027米,跨江铁塔高度为80.7米。跨江导线采用法国制造的AACSR—507/104型高强度钢心铝合金绞线。1987年5月12日,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1988年3月23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567.99万元,每公里造价91.76万元。
  (四)井李I、Ⅱ回路
  220千伏井李I、Ⅱ回路,是泉州井山变电站至厦门李林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井李I回路系漳平电厂送出配套工程项目,由泉州供电局管辖;井李Ⅱ回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泉州供电局代管。
  井李I回路,设计时原称李(林)泉(州)线。1985年5月,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从厦门220千伏李林变电站出线,经同安、南安,跨越晋江支流,进入泉州220千伏井山变电站。沿线地形山地占57.5%,平地占25.6%,丘陵占16.9%。全线长84公里,架设铁塔201基。沿线所经之处大部分为农田,为缩小线路走廊宽度,减少占地面积,导线以三角形排列,选用LGJ—2×240型双分裂导线。1986年7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动工架设,同年11月竣工。1988年6月,与井山变电站同时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为1183万元,每公里造价14.08万元。
  井李Ⅱ回路,其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与井李I回路相同。线路起自泉州井山变电站,沿途经泉州市鲤城区和南安、同安县境,终至厦门李林变电站。沿线地形山地占39%,丘陵占38%,平地占23%。线路全长84.09公里,架设铁塔155基,立门型水泥杆38基。导线以三角形排列,采用LGJ—2×240型号。1988年7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1989年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295万元,每公里造价15.4万元。经组织验收被评为部级优质工程。
  (五)井石I、Ⅱ回路
  220千伏井石I、Ⅱ回路是泉州井山变电站至莆田笏石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泉州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井石I回路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从220千伏笏石变电站出线,经过莆田、仙游、惠安、南安和泉州五县(市),终至220千伏井山变电站。沿线山地占64%,高山占14%,丘陵地带占14%,平地、泥沼占8%。全线长77.11公里(其中有35.5公里地段属Ⅱ一Ⅲ级污秽区),架设铁塔179基,导线采用LGJF—2×240防污型和LGJ—2×240型号。1987年4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开始架设,同年8月竣工,次年6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150万元,每公里造价14.91万元。
  井石Ⅱ回路位于井石I回路西侧,双回路平行走向,线距约100米左右,最远仅1100米。该线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单位,以及路径地形、导线型号均与井石I回路相同。全线长77.41公里,架设铁塔180基,其中出线段1号塔与井石I回路双回同塔架设,分开后架设单回铁塔154基和门型水泥杆25基。线路工程于1989年9月开始动工,1990年10月竣工,次年1月1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280万元,每公里造价16.53万元。
  (六)福东线
  220千伏福东线,是华能福州电厂至东郊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该电厂所有,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福东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1986年12月,由西南电力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线路从华能福州电厂升压站出线后,经洋屿在高安附近跨越闽江,终至220千伏东郊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其中山地占70%,高山占25%,泥沼占5%。全线长26.21公里,架设铁塔58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其中跨越闽江1504米。跨江导线采用法国制造的AACSR—50V104型高强度钢心铝合金绞线。1987年5月,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动工,次年7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62.37万元,每公里造价40.53万元。
  (七)福中I、Ⅱ回路
  220千伏福中I、Ⅱ回路,是华能福州电厂至福清林中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该电厂所有,由莆田供电局代管。
  福中I、Ⅱ回路工程,由长乐至莆田输变电工程筹建处负责筹建。1985年8月,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从华能福州电厂升压站出线后,1至7号塔为双回同塔架设至霞州村,然后分开单回架设,I、Ⅱ回路基本平行前进,经长乐县至福清县境,进入220千伏林中变电站。沿线山地、高山分别占58%和12%,其余部分为泥沼和丘陵地带。福中I回路全长34.93公里,架设铁塔78基;U回路全长34.95公里,架设铁塔78基。导线均采用LGJ—2×240型号。
  1987年10月,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架设,1988年7月竣工。当年8月,双回线路同时投入运行,向林中变电站输送电源。工程实际完成投资:I回路为538万元,每公里造价15.4万元;Ⅱ回路为475万元,每公里造价13.59万元。该线路投产后,改变了原福州西郊至闽侯南港为长乐至福清、闽侯南港的潮流方向,提高了110千伏朱山、坑南和高山变电站供电可靠性与运行方式灵活性,基本满足了福清经济开发区和闽侯南港地区的用电需求。
  (八)中石I、Ⅱ回路
  220千伏中石I、Ⅱ回路,是福清林中变电站至莆田笏石变电站的双回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莆田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中石I、Ⅱ回路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林中变电站,出线后向南经莆田市境的黄石、笏石,终至220千伏笏石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不大,其中山地占38%,丘陵占34%,其余均为平地。中石I回路全长66.11公里,架设铁塔161基,其中直线铁塔124基,耐张转角铁塔37基;中石Ⅱ回路全长65.51公里,全线杆塔160基,其中直线铁塔71基(1.91公里与I回路同塔架设),耐张转角铁塔37基,直线门型水泥杆52基。导线均采用LGJ—2×240型号。
  线路工程由长乐至莆田输变电工程筹建处筹建,省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中石I回路工程于1987年8月6日开始动工,1988年1月15日竣工,8月18日投入运行,实现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环网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43万元,每公里造价15.77万元。中石Ⅱ回路工程于1988年3月28日动工,10月20日竣工,11月19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922万元,每公里造价14.07万元。
  (九)东半线
  220千伏东半线,是厦门新东渡变电站至半兰山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厦门供电局管辖。
  东半线工程由厦门供电局筹建。1985年5月,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起自220千伏新东渡变电站,出线后双回线路同塔架设,跨越福厦公路和鹰厦铁路后,从土坑与石村之间穿过,终至220千伏半兰山变电站。沿线地形山地占44%,丘陵占50%,泥沼占6%。全线长13.88公里,架设铁塔36基,导线采用LGJ—2×240型号。1987年12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开始架设,次年6月竣工。1989年1月暂以110千伏电压运行,同年6月升压220千伏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52万元,每公里造价32.56万元。
  根据电网规划,东半线双回路中,一回接入新东渡变电站,成为新东渡变电站至半兰山变电站之间的联络线;另一回将接入李林变电站至半兰山变电站220千伏线路,成为220千伏李半Ⅱ回路的后半段。由于220千伏双狮山大跨海线路未建成,故李半n回路尚未形成。
  (十)李半线
  220千伏李半线,是厦门李林变电站至半兰山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该线路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所有,由厦门供电局代管。
  李半线工程由厦门供电局筹建。1985年8月,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全长30.09公里,由2段架空线和2段电缆线组成:
  架空线有岛外和岛内两部分。岛外部分13.5公里,自220千伏李林变电站出线,接进集美海底电缆终端站;岛内部分9.3公里,从斗门陆地电缆终端站接出后,进入220千伏半兰山变电站。架空线全长22.8公里,架设铁塔62基,其中直线塔40基,承力塔22基。岛外采用单回路铁塔型,岛内采用双回路铁塔型,现只装1回导线。沿线地形平坦,其中平地占60%,丘陵占20%。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
  电缆线有海缆和陆缆两部分,全长为7.29公里,采用法国里昂电缆厂产品。其中海缆长4.39公里,由集美至高崎海域敷设3根FO—Ca—630型电缆平行组成回路,是当时国内最长的220千伏海底电缆;陆缆长2.9公里,由高崎至斗门地段敷设3根FO—Ca-500型电缆平行组成回路,以满足厦门机场飞机起降净空安全的要求。
  李半线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承担架空线和陆地电缆施工,上海基础工程公司承担海底电缆敷设。于1988年4月开始动工,7月底架通。由于海底电缆在深埋时因施工失误,造成B相电缆损坏,经组织抢修后,至同年11月竣工,次年6月14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4248万元,每公里造价141.17万元。其中海、陆电缆每公里造价536.76万元,架空线每公里造价14.69万元。
  (十一)红甘线
  220千伏红甘线,是福州红山变电站至福安甘棠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暂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8年,红甘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和筹建。线路起自220千伏红山变电站,出线后与220千伏北红线双回同塔架设至2号塔,然后分开单回架设,跨越220千伏福东线,经连江、罗源、宁德、福安县(市)境,终至220千伏甘棠变电站。沿线地形起伏大,多属高山地带,其中仅山地、高山就分别占65%和27.4%,交通极不方便。全线长119.08公里,杆塔共227基(本工程只架设225基),其中铁塔213基,门型水泥杆14基。导线采用LGJQ—400型号。同年9月15日,线路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动工架设,1989年12月12日竣工。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347万元,每公里造价18.05万元。
  (十二)井兜线
  220千伏井兜线,是泉州井山变电站至石狮山兜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该线路由石狮电力联营公司管辖。
  为适应石狮市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用电需要,1988年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220千伏井兜线输变电工程。井兜线原称泉石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线路起自220千伏井山变电站,出线后沿途经过泉州市鲤城区、南安县、晋江县和石狮市,终至220千伏山兜变电站。沿线山地占40%,丘陵占30%、平地和泥沼占30%。全线长37.07公里,架设杆塔98基,其中直线铁塔44基,耐张转角铁塔24基,直线门型水泥杆30基。全线有9.77公里地段属Ⅱ级污秽区,导线采用LGJF—2×240防污型号,其余地段采用LGJQ—2×240型号。该线工程分两段施工:1988年12月开始动工,先架设高洲山至山兜线段,1989年2月架通,暂以35千伏投入运行;同年7月,开始架设井山至高洲山线段,12月全部竣工。1990年7月1日,全线正式以220千伏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923.77万元,每公里造价24.92万元。
  (十三)福北线
  220千伏福北线,是华能福州电厂至北郊变电站的输电线路,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该电厂所有,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1989年,福北线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线路从华能福州电厂升压站出线后,与220千伏福东线双回同塔架设,在高安附近跨越闽江至福东线21号塔,然后分开单回架设翻过鼓岭,又与220千伏马北线303号塔同塔架设至220千伏北郊变电站。沿线多山,仅山地和高山就占85%。线路全长34.33公里,其中单回架设26.04公里,与福东线、马北线同塔架设8.29公里。全线铁塔83基,本工程只架设60基。导线采用LGJQ—2×240型号,闽江大跨越导线采用法国制造的AACSR—507/104型高强度钢心铝合金绞线。工程由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施工,1989年10月开始架设,1990年8月竣工。工程实际完成投资875万元,每公里造价25.48万元。
  第二章 变电站
  福建省变电站的建设,始于1952年5月建成35千伏福州三叉街变电站,容量1800千伏安。随着闽北电网的形成,1956年3月建成第一座110千伏福州西郊变电站,容量1.26万千伏安;1971年6月建成第一座220千伏南平马站变电站,容量8万千伏安。至1980年,全省拥有降压变电站109座、总容量141.18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变电站4座、容量41.3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8座、容量49.34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87座、容量50.54万千伏安。
  1980年2月,福建电网形成后,促进加快变电站建设。至1990年末,全省拥有降压变电站459座、总容量728.46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变电站16座、容量246.3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57座、容量209.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386座、容量272.66万千伏安。
  第一节 35千伏、110千伏变电站
  一、35千伏变电站
  福建省第一座35千伏福州三叉街变电站(1800千伏安),于1952年5月建成,与35千伏福州至长乐输电线路同时投运,向长乐县莲柄港送电。1956年至1962年,为适应福州工业用电,先后建成35千伏义洲、八一、白沙、鼎屿等4座变电站。60年代起,福建闽北地区先后建成35千伏南平后谷、葫芦山、西芹等变电站;35千伏三明列东、陈大、台江等变电站。闽西南地区先后建成35千伏厦门海沧、将军祠变电站,35千伏漳州市后、总山变电站,35千伏龙岩洛阳、红炭山变电站,以及35千伏泉州潘田变电站。至1970年末,全省累计建成35千伏变电站主变压器50台、总容量13.96万千伏安,组成闽北、漳厦、闽西电网和各地(市)输变电网络。
  从1971年起,福建加快变电站建设步伐,在改善省属变电站的同时,特别加速县属变电站的建设。闽北地区先后建成建阳的35千伏浦城临江、东郊变电站,35千伏顺昌、光泽城关变电站等;三明的35千伏尤溪、宁化城关变电站,35千伏将乐肖公洞、沙县城西变电站。闽西南地区先后建成龙岩的35千伏漳平大坑变电站,35千伏连城、上杭、武平城关变电站;龙溪的35千伏南靖南坑、红岭变电站和长泰城关变电站。沿海地区先后建成厦门的35千伏同安洪塘变电站;晋江的35千伏惠安、安溪和南安城关变电站,35千伏永春五里街、溪厦变电站,35千伏青阳、安海变电站;甫田的35千伏仙游城关变电站等。至1980年,全省建成35千伏降压变电站87座、主变压器148台、总容量50.54万千伏安。其中省属变电站主变压器84台、容量37.25万千伏安,地县属变电站主变压器64台、容量13.29万千伏安。
  1981年后,随着福建农村创办小型水电站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加快35千伏变电站的建设。至1990年末,省属拥有35千伏降压变电站49座、主变压器87台、总容量74.84万千伏安。地市属拥有35千伏降压变电站256座、主变压器398台~总容量127.21万千伏安,其中福州市有25座、主变压器36台、容量12.29万千伏安,厦门市有2座、主变压器4台、容量0.99万千伏安,莆田市有7座、主变压器14台、容量4.52万千伏安,三明市有41座、主变压器71台、容量22.31万千伏安,泉州市有46座、主变压器72台、容量26.86万千伏安,漳州市有43座、主变压器70台、容量18.54万千伏安,南平地区有42座、主变压器56台、容量18.72万千伏安,龙岩地区有21座、主变压器34台、容量10.83万千伏安,宁德地区有29座、主变压器41台、容量12.15万千伏安。企业自备35千伏降压变电站81座、主变压器117台、总容量70.61万千伏安。全省总计拥有35千伏降压变电站386座、主变压器602台、总容量272.66万千伏安。
  二、110千伏变电站
  在闽北地区,1956年3月福建省第一座110千伏福州西郊变电站(1.26万千伏安)建成,古田溪水电站开始向福州输送电源。1958年8月,110千伏南平黄墩变电站(1万千伏安)建成,南平联入闽北电网。1960年3月,110千伏三明列西变电站(1.5万千伏安)建成,电网向三明重工业基地送电。1969年至1974年,110千伏明溪、清流、馆前变电站(总容量2.06万千伏安)竣工投运,满足了该地区军工企业建设用电;110千伏永安坑边变电站(1.5万千伏安)建成,电网开始向永安方向送电;110千伏顺昌变电站(7500千伏安)、泰宁变电站(1万千伏安)建成,电网延伸至邵武、顺昌和泰宁等地。
  在闽西南地区,1969年10月110千伏漳州东屿变电站(1万千伏安)建成,与110千伏南(靖)漳(州)线同时投运,漳厦电网延伸到南靖。1973年1月,110千伏龙岩龙门变电站(1.5万千伏安)建成,同年4月闽西电网通过110千伏龙(岩)南(靖)线与漳厦电网联接成闽西南电网。70年代,还新建110千伏泉州后茂变电站(3.5万千伏安)、厦门东渡变电站(3.15万千伏安)、龙岩漳平变电站(1.5万千伏安)、甫田筱塘变电站(4万千伏安)和福清朱山变电站(2.5万千伏安)。至1980年,全省共有110千伏降压变电站18座、主变压器27台、总容量49.34万千伏安。
  1980年2月,福建电网形成后,促进了全省变电站建设。在80年代的10年间,新建110千伏变电站37座、新增容量164.04万千伏安。至1990年末,全省拥有110千伏降压变电站57座、主变压器83台、总容量209.5万千伏安。其中省属110千伏变电站31座、主变压器52台、容量137.55万千伏安;地市属110千伏变电站24座、主变压器28台、容量69.15万千伏安;企业自备11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压器3台、容量2.8万千伏安。
  第二节 220千伏变电站
  为加强闽北电网网架建设,福建省第一座220千伏南平马站变电站,于1971年6月建成暂以110千伏运行,1972年10月升压220千伏运行。1974年1月,220千伏三明后山变电站建成,联接220千伏古南三线投入运行。1975年后,闽北电网由于新的骨干电源相继投产,三明负荷流向开始由古田溪水电站输送,转为从永安火电厂、安砂水电厂经三明向系统输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1978年1月三明列西变电站扩建升压为220千伏竣工投运,使列西、后山两座变电站并列成为闽北地区的供电中心。70年代后期,为适应福州地区用电增长的需要,福州东郊变电站扩建升压为220千伏竣工投运,使闽北电网运行得到进一步改善。到1980年,全省已建成省属220千伏降压变电站4座、主变压器5台、总容量41.3万千伏安。
  1980年2月福建电网形成后,随着福建电力工业的发展,加快22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沿海地区于1984年9月、1986年8月分别建成220千伏厦门李林变电站和福州北郊变电站;1988年后,相继建成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的220千伏泉州井山变电站、莆田笏石变电站、福清林中变电站、福州红山变电站、厦门半兰山变电站和新东渡变电站等6座,共有主变压器8台、总容量96万千伏安,使福建电网的220千伏变电站布局更加合理,电网运行更为安全可靠。在此期间,闽北地区还建成220千伏邵武故县变电站,闽西南地区建成220千伏漳州总山变电站、龙岩曹溪变电站,沿海地区建成220千伏石狮山兜变电站和在建工程福安甘棠变电站。至1990年末,全省拥有省属220千伏降压变电站16座、主变压器22台、总容量246.3万千伏安。
  一、闽北地区220千伏变电站(一)马站变电站
  220千伏马站变电站,是福建省第一座220千伏枢纽变电站,位于南平市马站长乐村,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1966年8月,为加强闽北电网网架建设和配合古田溪二级电站发电,决定建设220千伏马站变电站(下简称马站变)。该站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1969年10月,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开始土建施工。同年12月,省水利电力厅机电安装工程公司开始进行电气设备安装。安装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制造的SFPSZ型主变压器1台(称1号主变),电压比220/115/11千伏,容量为8万千伏安。1971年初工程竣工,当年6月暂以110千伏投入运行,110千伏单母线2回出线,10千伏单母线5回出线。工程实际完成投资340.45万元,每千伏安造价42.55元。
  1972年10月,古南三线开断分别接人马站变,1号主变220千伏侧受电,古南段升压220千伏运行;南三段经110千伏出线向三明送电。1973年1月,110千伏出线向青州送电,10千伏5回出线相继投产。1974年1月,马站变进线又“T”接于220千伏古南三线。同年12月,110千伏出线向黄墩变电站送电。这时期,由于进线“T”接古南三线的线路结构不合理,若一处发生故障,将使古田、南平、三明受到影响。
  1976年6月,为了改善闽北电网网络结构,马站变首期220千伏系统扩建工程由南平电厂自行设计和施工。1978年9月开始动工,翌年土建结束后,由南平供电局自行安装电气设备,1980年7月投入运行,实际完成投资109.1万元。扩建后,古南三线“π”接入马站变,形成220千伏单母线2回进出线的结线方式,增强闽北电网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981年10月,马站变二期扩建结束,完成了新建10千伏开关室,增加10千伏出线4回。1984年7月,为配合永安至福州220千伏线路建设,马站变投资208万元进行三期扩建,新建的220千伏南三Ⅱ回路和马北线间隔,分别于1985年9月和次年8月先后投运。同期,还建有集控装置的新主控楼1幢。
  1987年11月,马站变四期扩建工程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新增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10千伏改为户内配电装置,形成单母线分段带旁路母线和1进8出的结线方式;10千伏单母线分段增4回出线。1988年11月,由江西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安装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Z7-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称2号主变),电压比22(VllO/35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1989年11月20日凌晨4时,因站内运行的10千伏Ⅱ段母线发生短路,电弧烧毁4个10千伏开关柜,短路电流冲击造成1号主变烧毁事故。同月30日,抓紧抢装2号主变,12月20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698万元,每千伏安造价58元。1990年,马站变进行第五期扩建,拟装220千伏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补1号主变),扩建工程仍在继续进行。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2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4回,联沙马线、列马线、马北线和古南Ⅱ回路;110千伏进出线8回,联黄马线、长马线、马铝I、Ⅱ回路、古南I回路和备用3回;10千伏出线10回,其中备用2回。
  (二)后山变电站
  220千伏后山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三明市西郊的崩顶山腰,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属三明供电局管辖。
  1969年10月,后山变电站(下简称后山变)工程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首期工程安装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SPSL-9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称1号主变),容量为9万千伏安,结线组别为YO/YO/△-12-11,电压比为220/121/38.5千伏,冷却方式为强迫油循环水冷式。220千伏侧采用组合接线方式,主变及其电压互感器、避雷器和线路共用一组开关;110千伏侧为单母线不分段,2路出线;35千伏侧为双母线,4路出线。继电保护装置由三明热电厂试验室与阿城继电器厂共同研制的晶体管产品,是当时全国第一座全晶体管化保护的220千伏变电站。土建工程由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设备由三明热电厂自行安装。于1969年底开工,1973年12月竣工。实际完成投资280.46万元,每千伏安造价31元。次年1月14日运行送电,结线方式为:主变压器220千伏侧受古田溪水电站电源;110千伏侧2回出线,经后列线、三永I回路,分别与列西变电站和永安坑边变电站联络;35千伏侧4回出线,其中1回与三明热电厂机组并列,2回以双回路专线向三明化工厂电石炉供电,另1回送台江和荆东2座变电站。
  为配合永安火电厂二期扩建2台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和列西变电站由110千伏升压为220千伏,后山变相应扩建220千伏母线、旁路母线和三永Ⅱ回、后列Ⅱ回两路出线间隔。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土建施工,省机电安装公司自行设备安装。1978年1月6日投入运行,实际完成投资113.26万元。扩建后,220千伏侧为单母线带旁路结线方式,2回进出线联永安火电厂和列西变电站,220千伏古南三线改接于列西变电站。此后,系统负荷潮流发生变化,原由古田溪二级电站送往三明,改为永安火电厂和安砂水电厂经后山、列西变电站送往古南三线。
  1983年,后山变进行改造,由三明供电局自行设计和施工,将旁路母线向西折转向南延伸,并加装旁路母线开关。220千伏配电装置因地形高差分三层布置:一层为主变高压侧设备;二层为后列Ⅱ回路设备;三层为三永Ⅱ回路和旁路母线设备。于1985年投运,实际完成投资35.13万元。
  1987年1月25日,后山变1号主变压器大修后投入运行仅29小时,因220千伏线圈对围屏放电而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5万元。同年2月,该站为了临时送电急需,由三明供电局自行安装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Z7-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称2号主变),容量为12万千伏安,结线组别为YO/YO/△-12-11,电压比为220/121/38.5千伏,冷却方式为强迫油循环风冷式。同年12月26日竣工,临时接人1号主变回路中投入运行。在1号主变退出由福州电厂派员赴现场修复的同时,以技术改造项目投资469万元,扩建2号主变三侧设备,重建主控室,改造继电保护室。由三明供电局自行设计,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土建,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安装。1990年初,1号主变修复完好,改为SFPS?-90000/220型,容量不变,冷却方式改为强迫油循环风冷式。当年底,2号主变三侧设备包括各侧的断路器、隔离开关、避雷器,110千伏Ⅱ段母线及母线电压互感器、避雷器均安装完毕;重建的主控室,改造继电保护室及控制台,返回盘上的设备,保护和自动化装置都安装、调试结束。于次年1月7日,1、2号主变各自复位投入运行。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为21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2回,联后列n回路、三永Ⅱ回路;110千伏进出线3回,联后列I回路、三永I回路和电铁线;35千伏出线10回,联制药厂线、台江线、三化I、Ⅱ回路、热电厂线、白沙线、三钢I、Ⅱ回路、后列线和备用白沙线。
  (三)列西变电站
  220千伏列西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三明市区西北郊的五仙姑山下,占地面积5.22万平方米,属三明供电局管辖。
  1958年,为配合古田溪一级电站二期工程发电和古田至三明送电工程建设,决定兴建列西变电站(下简称列西变)。同年12月,由上海电力设计院按初建110千伏规模设计。1959年1月,由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开始土建施工,5月由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处开始设备安装,安装上海电机厂制造的FSFL-1500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110/38.5/6.6千伏,容量1.5万千伏安。次年3月15日投入运行,11月又安装型号相同的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并列运行。1968年,为满足三明化工厂的用电需要,增装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S-3150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110/38.5/6.6千伏,容量3.15万千伏安,于1969年7月竣工投运。
  1976年,列西变列为福建省变电站重点工程,由110千伏升压为220千伏进行扩建。工程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首期扩建规模为6.3万千伏安。220千伏为单母线带旁路接线,2回进出线分别联接220千伏南三线和后山变电站;110千伏为单母线开关分段带旁路接线,2回进出线分别接110千伏三清线和后山变电站;35千伏为单母线分段7回出线,联接列东I、Ⅱ回路、陈大线、水厂线、大氨线、三钢线和热电厂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选用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研制的整流型和晶体管产品。直流系统由GGF-300型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组,并相应配用2套硅整流充电设备组成。当年初,由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开始土建施工。次年12月8日全站停电,由省机电安装公司进行设备安装,安装由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L-63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称1号主变),电压比220/121/38.5千伏,容量为6.3万千伏安。1978年1月23日,主变及中、低压两侧设备安装完毕先投入运行,全部工程于7月5日竣工投运并入闽北电网。工程实际完成投资346.45万元,每千伏安造价55元。1号主变投产后,将原3台110千伏主变压器拆除。
  1980年3月,为配合池潭水电厂并网发电,列西变第二期扩建工程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本期工程安装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L3-9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称2号主变),电压比220/121/38.5千伏,容量为9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Ⅱ组母线及设备,主变三侧开关、避雷器,220千伏池三线间隔,35千伏母线开关,以及相应增加控制、测量、继电保护和故障录波器等装置。同年5月1日,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施工,10月池三线间隔和220千伏旁路回路竣工投运,使池潭水电厂2号机组及时并网发电。整个扩建工程于次年6月30日全部完成。实际完成投资为346.19万元,每千伏安造价38.46元。
  1984年12月,根据福建电网完善化规划和加强220千伏网架建设的要求,列西变开始动工扩建220千伏永列线、南三Ⅱ回两路出线和220千伏母线联络开关3个间隔,及相应的控制、测量、继电保护等自动装置。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土建,三明供电局自行设备安装。1985年9月竣工投入运行,实际完成投资249.8万元。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为15.3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5回,联池三线、永列线、沙列线、列马线和后列Ⅱ回路;110千伏进出线2回,联三清线和后列I回路;35千伏出线8回,联陈大线、水厂线、大氨线、热电厂线、三钢线、后列线和列东I、Ⅱ回路。
  (四)故县变电站
  220千伏故县变电站,位于邵武市故县早木陇山坡上,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属南平供电局管辖。
  为适应鹰厦铁路电气化建设和邵武、光泽等地的用电需要,决定建设故县变电站。1986年5月,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2台12万千伏安变压器,首期安装9万千伏安变压器1台;220千伏进出线2回,110千伏进出线4回,35千伏出线6回;结线方式为220千伏单母线分段带旁路母线,110千伏双母线Ⅱ段母线兼旁路母线,35千伏双母线。
  1987年6月,故县变电站土建工程进行招标,闽清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中标。同年8月破土动工,由于当年雨天多、施工日少和部分土建设计修改等原因,以致工期延长。1989年4月进站公路竣工,5月主控楼、配电楼等主体工程设施竣工,6月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设备安装。安装由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Z7-9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10/35千伏,容量为9万千伏安。9月该工程全面竣工,次年1月17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303万元,每千伏安造价145元。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9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2回,联沙故线和备用1回;110千伏进出线4回,联故西I、Ⅱ回路和故卫线、故药线;35千伏出线6回,联故北线、故南线、故西线、故红线和备用2回。
  二、闽西南地区220千伏变电站
  (一)总山变电站
  220千伏总山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漳州市北郊浦南乡后房农场的总山场地,距市区13公里,占地面积4.44万平方米,系漳平电厂送出配套工程,属漳州供电局管辖。
  1985年7月,为加强福建电网主网架建设和解决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以及鹰厦铁路电气化的用电需要,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兴建总山变电站。次年3月,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2台12万千伏安变压器,首期先建1台;220千伏进出线远景6回,本期4回;110千伏进出线远景12回,本期8回;电气主结线均采用双母线带旁路接线,装设母联和专用旁路断路器,配电装置为屋外双母线,中型单列布置;主控楼为三层建筑。主控室采用普通PK屏并用双灯制灯光监视控制回路;中央信号采用能重复动作并延时自动解除音响的事故信号和预告信号。工程概算1560万元。
  总山变电站土建工程由漳州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中标承建,于1986年8月27日破土动工。1987年8月2日,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设备安装,安装由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Z7-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10/10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同年10月20日竣工,并一次送电成功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379万元,每千伏安造价115元。经验收鉴定,认为该工程建设进度快、工期短(比计划工期提前8个多月)、质量优、投资省(节约181万元),同时实现通信、远动、保护三同步。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2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有4回,联平总I、Ⅱ回路和总李I、Ⅱ回路;110千伏进出线有4回,联总华线、总东线、总南线和总海线;10千伏出线有机场线等4回。
  (二)曹溪变电站
  220千伏曹溪变电站,位于龙岩市西南郊曹溪镇西洋村,占地面积3.43万平方米,系漳平电厂送出配套工程,属龙岩供电局管辖。
  1986年11月,曹溪变电站工程由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2台12万千伏安变压器,首期先装1台;220千伏进出线远景6回,本期1回;110千伏进出线远景8回,本期4回;35千伏出线远景8回,本期4回=站内设置220千伏双母线带专用旁路母线,本期采用旁路断路器及漳平出线旁路刀闸。配电装置采用硬管双母线屋外中型布置,本期先建220千伏I段母线及旁路母线;110千伏为双母线带旁路接线,母线及旁路断路器本期一次建成,采用软母线半高型布置;35千伏采用双母线接线屋内配电装置。
  1988年5月,曹溪变电站主体土建工程由漳州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中标并开始动工。1989年4月,省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人员进场负责安装电气设备,安装由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Z7-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30/121/38.5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同年6月,主控楼、通信楼、配电开关室及户外设施工程竣工。8月,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全部工程通过验收。9月10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735万元,每千伏安造价145元。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12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有平曹线1回;110千伏进出线有4回,联曹芦线、曹南线和曹龙I、11回路;35千伏出线有4回,联曹红线、曹中线、曹化线和备用1回。
  三、沿海地区220千伏变电站
  (一)东郊变电站
  220千伏东郊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福州东郊板桥村,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属福州供电局管辖。
  为适应220千伏古(田)福(州)Ⅱ回路送电福州的需要,决定兴建东郊变电站。1960年初,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设计,规模为11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5万千伏安,由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公司以扩大总承包方式承担土建和设备安装。同年3月28日动工兴建,后更改原设计安装3.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964年5月建成投入运行。1972年,该站扩建11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2万千伏安,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由省机电安装公司负责施工,1974年2月竣工投运。
  1974年,随着福州地区用电量增长,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扩建东郊变电站。当年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扩建规模为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为18万千伏安,近期先装9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更换原110千伏、容量3.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220千伏进出线3回,110千伏进出线5回,35千伏出线7回。该工程由省机电安装公司承建。1976年5月动工,安装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Z3-9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称1号主变),电压比220/121/38.5千伏,容量为9万千伏安,1977年10月竣工投运。
  1977年5月,东郊变电站决定再次进行扩建。同年8月,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增装220千伏9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按单母线带旁路母线接线,增设相应的开关和设备。由省电力建设公司承建,1979年6月动工,安装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Z3-9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称2号主变),电压比220/121/38.5千伏,容量为9万千伏安,1980年9月竣工投产。1984年2月,福州供电局把1号主变更换为西安变压器电炉厂制造的SFPSZ?-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21/38.5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实际完成投资167.7万元。
  1984年10月,该站投资407万元,增设220千伏调相机2台,总容量6万千乏,次年6月投入运行,使电网运行得到进一步改善。1986年6月,该站再次投资139万元进行扩建,增加1回220千伏北东Ⅱ回路进线及相应的控制保护设备。1988年4月,为配合华能福州电厂建设,该站动工扩建220千伏福东线间隔和装置开关1台及相应的控制保护盘等设施,于当年7月投运。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1万千伏安;220千伏调相机2台,总容量6万千乏;35千伏调相变压器2台、总容量6.3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4回,联北东Ⅱ回路、古福Ⅱ回路、福东线和备用1回;110千伏出线5回,联东五线、福马线、北东I回路、东鳌I、Ⅱ回路;35千伏出线12回,联东排线、东南线、东下线、东钢线、东棉线、东印线、东纸线、东氮线、东二I、Ⅱ回路和东鼎I、Ⅱ回路。
  (二)李林变电站
  220千伏李林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厦门市郊灌口镇李林村,占地面积4.21万平方米,属厦门供电局管辖。
  1980年8月,李林变电站工程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首期先装1台12万千伏安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晶体管保护屏和控制室集控台柜,采用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产品,旁路母差采用上海继电器厂制造的保护屏。配电装置均为户外式平面布置,220千伏和110千伏为双母线带旁路母线接线,35千伏为双母线。配电装置场地建有1座包括控制室、通信室、远动机室、蓄电池室、检修室、材料间、动力盘室和办公室等用途的综合楼。1983年初,该工程筹建处成立。5月,一期工程由厦门市郊区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土建施工。10月,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设备安装。安装由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Z7-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10/35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1984年9月24日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790万元,每千伏安造价66元。投产初期,220千伏进线由漳平至廈门I回路提供电源;110千伏馈线有李东线、李杏线和漳厦线共3回;35千伏间隔仅带2台160千伏安站用变压器。该站投产后,全省220千伏电磁大环网打开,供电稳定性得到加强;龙岩、漳州、厦门等地由原110千伏环路送电,改经李林变电站送电,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李林变电站第二期工程,扩建220千伏进出线6回,110千伏进出线4回。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施工单位与一期工程相同。1986年6月15日开工。1987年10月初竣工,10月27日投入运行。工程投资692万元,其中水利电力部投资406万元,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投资230万元,厦门市政府集资56万元。扩建工程建成后,厦门原由漳平至厦门单回路提供电源,改由总李I、Ⅱ回双回路提供电源。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2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8回,联总李I、Ⅱ回路、井李I、Ⅱ回路、李半线和预留3回;110千伏进出线8回,联漳厦线、李东线、李杏线、李同线、李碑线和预备3回;35千伏出线1回,联李珩线。
  (三)北郊变电站
  220千伏北郊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福州市北郊新店乡,占地面积2.78万平方米,属福州供电局管辖。
  80年代初期,随着福州地区用电量日增,决定在福州兴建220千伏北郊变电站。1984年6月,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2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分两期建设。220千伏电气主结线采用双母线带旁路母线接线,设有母联和专用旁路开关,采用高层屋外式;110千伏采用半高层屋外式,这是福建省第一座屋外高层布置的变电站。同年12月,第一期工程动工建设。土建和设备安装均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安装西安变压器电炉厂制造的SFPSZ7-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称1号主变),电压比220/121/38.5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1986年8月1号主变竣工投运。220千伏进出线2回,110千伏进出线7回,35千伏出线6回。1987年10月第二期工程动工,安装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称2号主变),其制造厂家和设备型号与1号主变相同。当年12月建成投运,计有220千伏进出线4回,110千伏进出线3回,35千伏出线2回。两期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736.39万元,每千伏安造价72元。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6回,联马北线、福北线、北东11回路和备用3回;110千伏进出线10回,联北西I、Ⅱ回路、北义I、Ⅱ回路、北五线、北东I回路、北金I、Ⅱ回路和备用2回;35千伏出线8回,联北钢I、Ⅱ回路,北棉线、北变线、北鹅线及备用3回。
  (四)井山变电站
  220千伏井山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泉州市西北郊的井山村,占地面积4.41万平方米,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由泉州供电局代管。
  1985年,泉州市侨资、外资、合资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用电量猛增,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兴建井山变电站。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220千伏进出线6回,110千伏进出线12回,10千伏出线8回。结线方式:220千伏、110千伏侧均为双母线带旁路母线,设专用旁路及母线开关;10千伏侧带分裂电抗器,单母线分4段,由分段开关联络;220千伏线路采用双高频快整保护装置。土建由惠安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中标承建,1987年5月1日破土动工,11月底主体工程竣工。12月14日,省电力建设公司送变电分公司开始安装设备,安装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制造的CUB-MRM-120000/220型主变压器2台,电压比220/121/11千伏,容量各为12万千伏安。站内配套设备由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典、瑞士和意大利等国产品及国产设备组成。全部工程于1988年6月竣工并网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840.68万元,每千伏安造价76.7元。当年10月,能源部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送变电工程质量检查观摩评比会上,井山变电站居部属26个参评工程的最高分,取得220千伏变电站工程质量第一名。11月25日,获能源部授予“部级优质工程”称号。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5回,联井李I、Ⅱ回路、井石I、Ⅱ回路和井兜线;110千伏进出线9回,联井南、井晋、井仙、井院、井惠、井溪、井杏线和井后I、Ⅱ回路;10千伏出线6回,联糖厂、新门、金山、电视台、丰州和西门线。
  (五)笏石变电站
  220千伏笏石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甫田市笏石镇坑尾村,占地面积4.97万平方米,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由甫田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笏石变电站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8回,110千伏进出线12回,10千伏出线10回。该站结线方式:220千伏、110千伏均为双母线带旁路母线,10千伏为单母线分4段。首期工程由莆田城厢区建筑工程公司和笏石镇建筑公司负责土建,省电力建设公司承担设备安装,于1987年2月土建破土动工,次年3月3日开始安装,安装由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制造的CUB-MRM-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21/11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站内配套设备由日本、法国、瑞典、瑞士、意大利和加拿大等6个国家产品及国产设备组成。工程于1988年6月18日竣工投运,实际完成投资1321万元,每千伏安造价110元。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12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4回,联中石I、Ⅱ回路和井石I、Ⅱ回路;110千伏出线1回,联石筱线;10千伏出线3回。
  (六)红山变电站
  220千伏红山变电站,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红山乡,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为了提高福州市马尾经济开发区供电可靠性,保证其日益增长的用电需要,在建设华能福州电厂时即决定兴建红山变电站。1986年1月,由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万千伏安。电气设备采用进口户外式全封闭组合电器,220千伏进出线4回,110千伏出线10回,10千伏出线10回。首期工程安装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220千伏采用双母线接线,主要进线及母线回路、双组母线一次建成;220千伏进出线3回,110千伏出线5回,10千伏出线10回。该工程由省火电工程承包公司总承包筹建,土建工程由长乐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于1987年11月动工。设备安装由省电力建设公司承担,1988年4月开始施工,安装由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制造的CUB-MRM-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21/11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站内220千伏线路保护采用进口LZ—96型静态距离保护及FM电流差动微波保护。同年7月竣工投运,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624.5万元,每千伏安造价135元。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12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2回,联北红线和福红线;110千伏出线4回,联红马线、马航线、红官线和中钢I回路;10千伏出线10回。
  (七)林中变电站
  220千伏林中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福清县音西乡瑶峰村,占地面积4.19万平方米,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由莆田供电局代管。
  1985年8月,林中变电站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为24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6回,110千伏进出线8回,10千伏出线10回。首期建设先装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结线方式:220千伏和110千伏侧均为双母线带旁路母线,10千伏为单母线分4段。工程由省火电工程承包公司总承包,中建七局三公司负责土建施工,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设备安装。于1987年9月破土动工,次年3月17日开始安装,安装由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制造的CUB-MRM-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21/11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站内设备由日本、法国、瑞典、瑞士、意大利和加拿大等6个国家产品,以及国产南京电瓷厂制造的110千伏隔离开关,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制造的220千伏、110千伏晶体管保护屏组成配套。工程于1988年8月竣工投运,实际完成投资1406万元,每千伏安造价117元。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12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4回,经福中I、Ⅱ回路联华能福州电厂,经中石I、Ⅱ回路联笏石变电站;110千伏进出线2回,联中朱线、中高线;10千伏出线6回。
  (八)半兰山变电站
  220千伏半兰山变电站,位于厦门市东郊洪山柄村,占地面积3.84万平方米,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由厦门供电局管辖。
  1985年5月,半兰山变电站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安装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万千伏安;220千伏和110千伏均为户外式双母线带旁路母线接线,35千伏为户内式双母线装置;继电保护采用南京自动化设备厂的晶体管保护屏,主变压器采用电磁式定型屏,控制层使用强电型PK屏,控制室两侧各装有6台空调机。1987年7月,土建工程由惠安县建筑工程公司开始动工。1988年5月,电气设备安装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施工,安装由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制造的CUB-MRM-120000/220型主变压器2台,容量各为12万千伏安,电压比均为220/121/38.5千伏。1989年6月14日,1号主变压器投入运行,2号主变压器作为热备用。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785万元,每千伏安造价74元。其中国家投资1374万元,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投资411万元。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4回,联李半线、东半线和备用2回;110千伏出线4回,联东半线和备用3回;35千伏出线6回,联半将线、半港线、半特线和备用3回。
  (九)新东渡变电站
  220千伏新东渡变电站,是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位于厦门市东渡新港区东边山坡上,与110千伏东渡变电站毗邻,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系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产权属华能福州电厂,由厦门供电局代管。
  1986年1月,新东渡变电站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万千伏安,分两期建设。首期工程安装日本日立制作公司生产的CUB-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21/38.5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220千伏配电装置采用双母线全封闭组合电器和双母线分段接线;110千伏为全屋内式高层布置双母线接线。控制设备釆用集成电路块的集控台;继电保护装置采用晶体管保护屏。土建工程由漳州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电气设备安装由省电力建设公司承担。工程于1988年4月开始动工,1989年11月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299万元,每千伏安造价108元。该站投产后,与110千伏东渡变电站实行行政管理合一、生产管理分开的管理体制,并陆续管理从110千伏东渡变电站移进的线路,进一步提高了厦门市供电能力与可靠性。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12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1回,联东半线;110千伏进出线3回,联杏东线和湖东I、Ⅱ回路;35千伏出线6回,联东高线、东特线、东感线和燃东I、Ⅱ回路,以及与110千伏东渡变电站联络线。
  (十)山兜变电站
  220千伏山兜变电站,位于石狮市西北郊山兜村,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由石狮电力联营公司管辖。
  石狮市成立后,侨资、外资、合资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供用电量猛增。1988年,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在石狮市郊建设山兜变电站,规划安装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万千伏安。当年10月,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首期先装1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电气主结线:220千伏采用单母线分段带旁路接线,母线分段断路器兼旁路断路器;110千伏采用单母线带旁路接线。1989年7月,该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开始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安装由西安变压器电炉厂制造的SFPSZ7-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21/10.5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次年7月1日,与220千伏井兜线同时投入运行。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367万元,每千伏安造价197元。
  至1990年底,全站规模:有220千伏主变压器1台,容量12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有井兜线1回,110千伏出线有石祥线1回,10千伏出线有6回。
  (十一)甘棠变电站
  220千伏甘棠变电站,位于福安县甘棠镇,占地面积3.87万平方米,是闽东地区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暂由福州供电局代管。
  福建闽东地区原以建设小型水电站为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每遇枯水季节电力供应不足,需要与福建电网联网,决定在福安县甘棠镇兴建220千伏变电站。1987年11月,甘棠变电站工程由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220千伏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4万千伏安;220千伏进出线6回,110千伏进出线8回,35千伏出线8回。首期先装1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配电装置采用管型中母线形式,220千伏采用双母线带旁路接线,本期进出线1回,采用线路变压器接线,断路器接于线路侧;110千伏进出线4回,采用旁路断路器兼母联接线;35千伏出线8回,采用双母线接线一次建成。主控楼采用新颖的“星”形建筑,工程概算为1245万元。
  甘棠变电站工程由省火电工程承包公司总承包,土建由中建七公司负责,电气设备安装由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承担,1990年5月进场开始施工,安装由沈阳变压器厂制造的SFP-SZ7-120000/220型主变压器1台,电压比220/121/38.5千伏,容量为12万千伏安。后因供用电问题未解决,同年7月31日停工(1992年5月继续施工,当年9月8日投入运行)。该站220千伏进出线将联红甘线至红山变电站,110千伏出线联福安、福鼎、宁德三个县。
  第三章 供电区域
  福建省供电在新中国成立前均由各电厂就地自发自供。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闽北供电网络,1969年全省供电量9.32亿千瓦时。70年代初期,又形成闽西南供电网络。1979年,全省供电量43.11亿千瓦时。1980年联成福建电网,省属供电系统按省内8个地(市)分别成立福州、南平、三明、龙岩、漳州、厦门、泉州、莆田供电局。在省属供电系统以外的城乡,均由各县市组织供电。至1990年,全省供电量131.18亿千瓦时,其中福建电网直供的86.91亿千瓦时。全省售电量120.69亿千瓦时,其中福建电网售电量80.95亿千瓦时(包括趸售电量21.16亿千瓦时)。福建电网趸售和以自建小水电为主的县市,先后成立66个地、市(县)电力公司(总站)组织供电,隶属当地政府领导。本章主要记述省属供电区域。
  第一节 福州供电区
  福建省会福州供电,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福州耀华电灯公司,以100伏电压供福州南台洲边附近照明用电,外线有18根电杆。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由刚组建的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州电气公司)接办耀华电灯公司,次年11月安装2台1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以3条馈线共1497根木杆向市区城内和万寿桥的桥南、桥北供应575户照明用电。电压一次为2300伏,二次为110伏和220伏两种。从民国3年(1914年)至民国13年,为适应供电业务发展,先后安装1台500千瓦和2台1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当年末,供电负荷增至1560千瓦,开始供应动力用电,用户发展到11743户。
  随着福州工商业的发展,用电量日益增加,福州电气公司于民国23年(1934年)又安装1台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合计装机容量5500千瓦,当年最高供电负荷达到3470千瓦,年发电量1033.2万千瓦时。次年在省建设厅协助下,架通了福州至长乐莲柄港33千伏输电线路22.6公里,供5万亩农田灌溉用电。民国25年6月,开始向长乐县城关供电。
  民国26年(1937年),福州电气公司年发电量1120万千瓦时,售电量536.85万千瓦时,均为公司成立以来的高峰。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从次年春天以后,福州受到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时局紧张,当地政府机构、大中学校,以及许多居民、商户,陆续向内地疏散,市区顿时萧条,公司营业也日益衰落,用电量迅速锐减。到民国28年,年发电量和售电量分别降低至887.74万千瓦时、392.11万千瓦时,只有民国26年的79.3%、73%。而且以后历年都有明显下降。特别是民国30年、民国33年福州两次被日本军队侵占时,供电事业受到严重的摧残。福州至莲柄港输电线路的铜线、电杆,被破坏、盗窃殆尽。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燃料供应困难,且窃电、欠费情况严重,只好改为每天上午8时到次晨2时供电。民国37年,福州电气公司因经营处于困境,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台湾电力公司合营,改称福州电力公司,但供电状况犹未改善。1949年福州解放前夕,该公司发电装机容量5000千瓦,供电范围仍限于市区内,日供电时间仅数小时,且实行分区轮流供电。当年,供电负荷3500千瓦,供电量582万千瓦时,售电量277.96万千瓦时,其中动力用电仅占8%,线路损失率高达52.24%,不但电能质量低劣,而且事故频繁。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23日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刘燄等接管了福州电力公司,立即着手恢复整顿。1950年5月,组织100多名职工对所管辖的发供电设备、线路进行检查清点,全面整修,既保证安全供电,又提高了电能质量。当时,福州经常遭受国民党飞机轰炸破坏,该公司职工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坚守生产岗位,投入反轰炸斗争,创造出许多先进事迹。线路工人游德铭在敌机多次轰炸三保街、江滨路、中亭路时,都不顾危险带领工人一道英勇抢修被炸坏的输电线路,使炸区周围及时恢复供电。当年9月,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底,重新兴建被毁的福州至长乐莲柄港输电线路。到1952年5月,建成全省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24.8公里及第一座35千伏三叉街变电站(容量1800千伏安),使停电11年的莲柄港灌溉区又恢复了供电。当年5月,继取消分区轮流供电后,恢复全日24小时供电,并把原来部分2.3千伏的高压线路改为6千伏。历史上遗留的窃电现象逐步减少,1953年线路损失率从1950年的30.83%下降到11.5%。
  1953年,福州供电区供电量948万千瓦时,售电量838.3万千瓦时,超过1937年的最高水平。1955年4月,供电区拥有35千伏变电站1座18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1条24.8公里,6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500公里。供电负荷4800千瓦,年供电量1589万千瓦时,售电量1419万千瓦时,分别比1949年增长37%、139%和366%。线路损失率10.69%。
  1956年3月,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2台6000千瓦机组投产,省内最早的一条110千伏古田至福州86.3公里输电线路和第一座110千伏福州西郊变电站(容量1.26万千伏安)同时建成,先以66千伏投入运行。同年11月,古田水电与福州火电并列运行,构成全省第—个跨地区的电网——闽北电网的雏形,有力地促进了福州新兴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配电网络的完善和发展。1956年至1962年,为适应福州工业路西工业区、仓山区和八一钢铁厂等用电需要,先后建成35千伏义洲、八一钢铁厂等4座变电站和西(郊)三(叉街)、西(郊)义(洲)等10条35千伏输电线路共75.07公里。并建成洋(门)长(乐)35千伏输电线路,开始向长乐城关供电。
  1963年,由于闽北电网后继电源跟不上工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限电、压电措施。1964年5月,按220千伏设计、110千伏运行的古福Ⅱ回路(古田溪二级电站至福州东郊)和110千伏东郊变电站(容量3.15万千伏安)相继建成,增强了福州的供电能力。从1963年至1970年,先后建成35千伏的白沙(容量1800千伏安)、鼎屿(容量2万千伏安)两座变电站及6条35千伏输电线路计58.69公里,从而改善了东工业区的福州第一化工厂、第二化工厂和氮肥厂等用电大户以及东至鼓岭、南至福马路、北至三八路一带的供电条件。
  1971年至1978年,由于闽北电网水火电源有较大增长,福州市输变电设施也有新的发展,先后在城门、中房、洋洽、下岐、鳌峰等处新建扩建35千伏变电站10座、总容量4.6万千伏安和35千伏输电线路2条、长30.53公里。古福Ⅱ回路和东郊变电站(主变压器扩建为9万千伏安)均于1977年升压220千伏运行。同时,全面进行了配电网络改造,把市内配电电压从6.3千伏升至10千伏,木杆改为水泥杆4500根,更换主干线导线截面。升压改造范围包括35千伏变电站12座、主变压器19台、总容量16.77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325台、容量13.94万千伏安,配电线路长643.5公里,使全区供电质量明显提高。
  1978年,全区35千伏及以上的变电站15座、总容量23.92万千伏安,输电线路406.41公里,配电变压器总容量15.99万千伏安,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线路821.3公里;供电范围从福州市区扩大到长乐、连江、罗源、闽侯、闽清等县,市郊也延伸到亭江、福马路的魁岐一带。全区供电最高负荷11.92万千瓦,年售电量6.37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5.9%。但由于市区35千伏变电站布局未能适应工业分布较散的特点,配电网络结构不能满足负荷增长要求,部分地区存在设备“卡脖子”的现象。当年12月,东郊变电站因带地线合闸误操作,造成福州地区大面积停电事故。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进展,1979年1月福州市供电公司改名为福州供电局。1980年2月,福建电网形成,该局组织力量编制了“福州市供电网络发展规划”,并开始逐步实施:1984年2月,扩建220千伏东郊变电站,变电容量从18万千伏安增容到21万千伏安,以承担福州地区近20万千瓦的主要负荷。1986年7月,建成220千伏北郊变电站(容量24万千伏安),以连接南平马站变电站的电源,向永泰县和福州地区的西郊、义洲、五四3个110千伏变电站供电。1988年7月,华能福州电厂输出配套工程220千伏红山变电站建成,开始以110千伏电压向长乐、连江县供电。同时,先后架通220千伏北东Ⅱ回路(北郊变至东郊变)、马北线(南平马站变至福州北郊变)、福红线(华能福州电厂至红山变)、福东线(华能福州电厂至东郊变)、北红线(北郊变至红山变),总长144.46公里,全区形成为220千伏主网架。
  按规划进行110千伏的近郊环网建设,1984年建成鳌峰洲变电站(容量3.15万千伏安),解决了东工业区和台江区市政及生活供电不足的问题。1987年2月,扩建马江变电站完成(容量从3.15.万千伏安增至6.3万千伏安),使马尾开发区有了较充裕的电源保证,为外商投资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建成了大箬变电站(容量2万千伏安),以保证水口水电站工程施工用电。1987年至1988年,先后新建和升压扩建福州110千伏五四和义洲2座各为6.3万千伏安的变电站,使110千伏输电线路进入市区,把福州的供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改变了市区中心的八一、鼎屿、西郊、南门变电站的主变压器过负荷的局面,缓和了西工业区的用电紧张状况。1989年,建成110千伏高湖变电站(容量6.3万千伏安),解决了仓山区长期以来严重超负荷的问题。
  福州供电区经过1979年到1990年的建设,特别是后7年的城市电网规划的实施,市区外围已形成220千伏环形供电网架并和福建电网联络。已建成的3座220千伏变电站,以辐射型输电线供电给分布于市区的7座110千伏变电站,其中2座110千伏变电站直接降压成10千伏馈电给用户。整个供电区从网架到配电网络,在供电的能力、质量、范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但由于建设110千伏输变电的资金未能落实,使配套工程跟不上,以致市内局部地区仍存在设备“卡脖子”,用电受到了制约。1979年古福n回路发生两次因雷击跳闸而造成福州地区大面积停电事故。
  至1990年末,福州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8条、长386.51公里,110千伏23条、长244.18公里,35千伏37条、长245.99公里,10千伏及以下长1321.6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3座、容量57万千伏安,110千伏7座、容量42.15万千伏安,35千伏12座、容量20.22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902台、容量29.26万千伏安。供电范围:直供的有福州市区及郊区东达马尾、亭江,南至螺洲、乌龙江两岸,西抵淮山、金山、湾边,北到鼓岭、北峰以内;趸售的有闽侯、长乐、闽清、连江、罗源、古田6个县。年供电最高负荷34.9万千瓦,供电量20.09亿千瓦时,售电量19.15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3.55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4.64%。安全运行从1980年至1990年,创造8个百日安全无事故记录,最高安全运行天数为236天。1989年福州供电局获得能源部授予全国供电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第二节 厦门供电区
  厦门供电,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英商在鼓浪屿创办的电灯厂供外国侨民照明用电。民国2年(1913年),民营厦门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厦港发电所1台交流2300伏、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和鼓浪屿英商韦仁电灯公司1台直流110伏、1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相继发电,各以1条线路分别供厦门本岛和鼓浪屿夜间照明用电。翌年夏天,应电扇用户要求,岛内开始白天供电,以后又陆续向锯木、碾米、制冰和罐头等工厂供应动力用电。
  20年代起,厦门进行市政建设,商业用电日益增长。厦门电灯公司厦港发电所于良国11年(1922年)更新1台8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又于民国15年、民国22年各安装1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总容量达3800千瓦,以高压线路7条、长38公里,低压线路长49公里供电。供电范围从市中心扩展到南郊曾厝垵、东郊五通。民国24年,年发电量1025万千瓦时,最高负荷2518千瓦,年供电量307.5万千瓦时。在此期间,鼓浪屿电灯公司几经易主,民国17年冬由华人集资争回办电权,改名鼓浪屿中华电气股份宥限公司。民国23年改直流发电为交流发电,发电机组共4台,总容量达600千瓦,年发电万千瓦时,最高负荷427千瓦,年供电量22.08万千瓦时。但30年代初期,日籍台人猖狂偷电,使线路损失率高达70%(鼓浪屿40%),居全国之首,给正在发展的厦门供电业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民国23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民营电气企业联合会向台湾总督府提出抗议。
  民国27年(1938年)5月,日本军队侵占厦门,厦门电灯公司被日本福大公司强行吞并,次年冠以“日华合办”招牌。在沦陷期间,1台1500千瓦机组被拆掉,供电设施损坏严重,年供电量锐减至272万千瓦时,至民国34年初,因缺燃料停电达7个多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厦门电灯公司由市政府接管,当年10月以木柴作为燃料首先开动1台800千瓦机组恢复供电。鼓浪屿中华电气公司于同年12月供电。厦门电灯公司于民国35年4月归还商办后,被拆掉的1500千瓦机组重新安装投产,并对供电设施进行整修,民国37年供电量一度恢复到抗战前最好水平。由于公司被官僚资本控制,贪污舞弊,经营不善,年年亏损,而且电能质量低劣,电压经常低于80伏。1949年1一10月发电量降至182.3万千瓦时。当年10月17日凌晨,人民解放军解放厦门岛,国民党军队在溃逃时将厦门电灯公司发电所3台发电机组共3800千瓦全部炸毁,炸死2名工人,重伤1人,全市供电中断。
  厦门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立即派人进驻厦门电灯公司,应急租用了两个电影院的2台柴油发电机计32千瓦,组织电厂职工抢修供电设施,经7天的努力,恢复路灯照明,并向当地党政军机关供照明用电。鼓浪屿在厦门解放后第三天恢复供电。年底,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又调拨3台各20千瓦柴油发电机,分片向市区的商店、居民供应照明用电。1950年,从中华电气公司调出1台150千瓦柴油发电机,安装在被炸毁的发电所内,建立厦港发电站。1951年,厦门电灯公司改为公私合营后,又继续购置、租用一批小型发电机组。与此同时,全岛开办15家私营小电站,总装机容量192千瓦,以弥补供电不足。1954年3月,恢复部分工业动力用电。当年底,厦门电灯公司共有5个临时发电站,总装机容量506千瓦,年供电量86万千瓦时。
  1955年1月,鼓浪屿中华电气公司并入厦门电灯公司,6月厦门电灯公司改名为厦门电厂。同年10月,在发电所原址新装1台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961年9月称厦港发电厂)投产,随之配电电压逐步从2300伏升压至6000伏运行,供电线路又从梧村延伸至五通,当年供电量上升到274万千瓦时。1957年,敷设6600伏厦(门)鼓(浪屿)海底电缆1016米,使厦门岛和鼓浪屿岛供电联成一片,日供电量增加56%,发电能力达到1750千瓦,最高负荷1240千瓦,年售电量230万千瓦时。为适应供电业务的发展,厦门电厂供电工区改名为厦门电厂供电所。
  1958年,厦门电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在当年炮击金门战斗中,电厂组织职工成立支前突击组,在前沿阵地冒着纷飞的炮火,及时抢修供电设施,保证了战地用电需要,被誉为“炸不断的电线”。1959年,支前突击组组长赵志雄被评为省先进生产者,并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这一年,厦门市一批化工、钢铁、机械、建材、轻工等工厂先后投产,用电负荷迅速增长。至1960年,最高负荷增至7220千瓦,比1957年增长近5倍,电力供需矛盾尖锐。1958年至1961年,厦门新建的莲坂电厂1台2500千瓦机组和杏林电厂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及厦港发电厂扩建的1台1500千瓦发电机组陆续建成投产,基本解决了当时的用电需要。1961年新建的35千伏将军祠和海沧变电站(容量均为7500千伏安)与杏(林)厦(门)线、杏(林)海(沧)线同时建成投产,形成厦杏电网。当年,在厦门电厂供电所的基础上成立厦门供电所。1962年至1963年,莲坂电厂第二台2500千瓦发电机组、杏林电厂第二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和“702”战备电厂5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又相继建成。1965年厦门发电能力达到2.25万千瓦,供电范围扩展到厦门全岛和远郊。年售电量4864万千瓦时,最高负荷9510千瓦。
  1966年2月,110千伏漳(州)厦(门杏林)线和杏林电厂110千伏升压站(容量7500千伏安)建成,先以35千伏运行,形成漳厦电网,厦门富余电力输送漳州。当年,售电量增至6248万千瓦时。1967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售电量急剧下降,1968年降至3040万千瓦时。1969年开始回升到7000万千瓦时。此后,厦门供电负荷以每年平均16%的速度增长。1971年,35千伏杏(林)同(安)线架通,开始向同安县趸售供电。全年供电突破1亿,达1.01亿千瓦时,最高负荷达3.28万千瓦。
  1973年4月,漳厦电网与闽西电网联成闽西南电网,但厦门电力仍不能满足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此时,厦门郊区新建35千伏珩山变电站(容量1800千伏安),将军祠变电站增容6700千伏安。供电范围进一步扩大,负荷继续增长,电力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使电网长期处于48—49赫兹的低频率状态下运行。1975年厦门负荷近4万千瓦,电网分配的供电指标仅2万千瓦。1976年全市因缺电而拉闸1308条次,停电2616小时。至当年10月,110千伏东渡变电站(容量3.15万千伏安)和110千伏泉(州)杏(林)线、杏(林)东(渡)线投入运行,厦门有了第二条进岛电源,漳厦线也全线升压千伏运行,厦门严重缺电问题有所缓解。1979年10月,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即将形成福建电网的需要,以厦门供电所为基础,成立厦门供电局。
  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为厦门发展供电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这一年到1983年,新建35千伏厦港变电站1万千伏安,集美变电站2台计0.44万千伏安,杏林电厂扩建2台各2.5万千瓦发电机组,该厂110千伏升压站增装1台3.15万千伏安变压器;将军祠变电站2次增容计3.2万千伏安;东渡变电站增容3.15万千伏安,厦港变电站增容1万千伏安,以及110千伏牛头山至水头海峡架空线路等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行。同时还完成了厦门本岛及集美、珩山等区的218.1公里配电网络从6千伏升压10千伏的改造工程,更换变压器692台、容量11.3万千伏安,对导线、电杆、变压器以及路径等作了大量的更新改造,使厦门供电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1983年全供电区售电量3.04亿千瓦时,最高负荷5.7万千瓦,负荷率为79.24%,线路损失率6.03%。厦门供电区长期存在的网络结构薄弱、电能质量低、线路损失率高、安全可靠性差等难题初步得到改善。
  1984年,经济特区范围从湖里扩大到厦门全岛,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内联企业迅速发展,用电的企业也随着急剧增长。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形势,从当年到1990年,先后建成220千伏总山至李林I、Ⅱ回路,李林至半兰山及东渡至半兰山输电线路共116.38公里,其中李半线由架空线路和海陆电缆三部分组成,集美至高崎海底电缆4.39公里,高崎至斗门陆上电缆2.9公里。同时,建成220千伏李林变电站(容量12万千伏安)、半兰山变电站(容量24万千伏安)、新东渡变电站(容量12万千伏安)和110千伏碑头变电站(容量6.3万千伏安),以及高殿、莲坂2座35千伏变电站(总容量4.8万千伏安),使厦门得以通过220千伏漳州总山至李林I、Ⅱ回路和泉州井山至李林I、Ⅱ回路两个方向受电。原有的11()千伏东渡变电站和35千伏厦港、将军祠等变电站经多次增容,总容量达到26.04万千伏安。各变电站10千伏出线的主干线更换为铜心电缆,增加通流截面。与此同时,市内配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辐射式相连接的配电网架。50条总长70公里的10千伏配电干线、20处低压片以及主要道路的低压线更新改造也全部完成。厦门至鼓浪屿两个回路海底电缆全部更新。同时建成了110千伏同安县输变电工程、35千伏湖里输变电工程和东区配电工程,增强县区自备电力设施。在此期间,厦门供电局为加强管理和方便用户,增设湖里、海沧两个供电公司和鼓浪屿、江头两个营业所,进一步提高供电服务质量,1986年该局获水利电力部授予的全国供电系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在安全运行工作上,从1980年到1990年,共实现24个百日安全运行无事故记录。但是,由于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1988年6月22日,发生李林变电站继电保护误动作的重大事故,造成全市停电23分钟并波及泉州、甫田两市。
  厦门从1980年到1990年,用于发展供电事业的投资达1.5亿元,全市逐步推广一户一表制度,供电负荷平均每年以19.12%的速度增长,基本保证同期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5.7%的用电需要,为特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整个供电网络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主要是:主供电源李林变电站处于福建电网末端,而且从这座变电站到市内的供电中心只有1条220千伏线路带2座220千伏变电站,供电可靠性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跨海一段架空线路受铁塔超高影响,尚无法升压合环运行,使原有110千伏系统与现有220千伏系统的35千伏电压级无法并列运行,影响电网调度的灵活性,而且城市供电网络改造工程尚未全部完成。
  1990年底,厦门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4条、长116.38公里,110千伏7条、长68.39公里;35千伏16条、长109.27公里,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总长848:11公里,电力电缆59条、总长63.5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3座、总容量48万千伏安,110千伏2座、总容量12.6万千伏安,35千伏7座、总容量13.44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686台,总容量42.7万千伏安。供电范围:厦门市区(直供43917户,其中10千伏以上用户106户)和集美镇、湖里区、同安县3个趸售单位。1990年供电最高负荷16.4万千瓦,供电量9.15亿千瓦时,售电量8.55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0.55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为6.5%。
  第三节 莆田供电区
  莆田供电,始于民国6年(1917年)6月莆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60马力(约45千瓦)蒸汽发电机组投产,供城区照明用电。该公司一度停业供电中断,民国13年复业后在城内湖岸设厂,安装1台2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恢复照明供电。.民国16年又在涵江镇延宁宫另建新厂,安装1台13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并架设6.6千伏线路15.2公里至城关湖岸,供涵江和城区两地照明及粮油加工用电(原25千瓦机组停役)。至民国20年,年发电量26.98万千瓦时,用户1001户。以后因经营不善,用户减至600多户,而且窃电、欠费严重,企业亏损,难以维持,民国26年4月省建设厅派员接管整顿,作为官商合办,改名福建省建设厅莆田电厂。经整顿后,营业有所好转,用户回升至900多户,企业扭亏为盈。民国28年5月,因日军侵扰舭邻的福清县渔溪,电厂关闭,甫田供电又中断。民国30年初,涵江青年电厂安装1台8千瓦(后增至16千瓦)发电机组,供当地照明用电。民国34年底关闭,涵江供电再次中断。
  1949年8月,莆田县解放后,涵江工商界人士集资成立涵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涵江电厂),1951年8月安装1台32千瓦蒸汽发电机组投产,架设2.3千伏线路2公里,供涵江主要街道照明。1952年2月,莆田县人民政府在城内创办的甫田县人民电厂(后改名莆田电厂)1台30千瓦木炭发电机组投产,供城内夜间6—11时照明用电。因用电量日益增长,1955年11月,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投资扩建莆田电厂的1台100千瓦木炭发电机组投产(原30千瓦机组停役),架设6千伏线路4.5公里,城区照明供电有了明显改善。1956年,城区供电量、售电量分别上升到14.29万千瓦时和10.74万千瓦时,照明用户达320户。1959年12月,莆田糖厂动力车间1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甫田电厂架设糖厂至涵江6千伏简易线路15公里,供电涵江。1960年2月至5月,糖厂动力车间送电莆田电厂转供涵江铁厂。当年,莆田供电区年供电量54.88万千瓦时,售电量51.5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19.7万千瓦时。1961年7月,莆田县办的石顶水电站2台计255千瓦机组投产,以6.3千伏和3.15千伏线路分别向东圳水库工地、涵江镇及城区供电。8月1日起实行昼夜供电,结束了分片供电状况。年底,莆田、涵江两电厂停机,专营供电业务。1962年供电量82.02万千瓦时,售电量71.36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因涵江铁厂停产,下降至4.12万千瓦时,用户达1485户,线路损失率13%。
  1963年11月,东圳水库水电站2台计3120千瓦机组投产,以6.3千伏线路向城区和涵江供电,莆田县电网初步形成。1964年7月,莆田、涵江电厂合并,成立莆田县供电所。1965年4月,莆田第一条35千伏东(圳)涵(江)线(长15.49公里)和第一座35千伏涵江变电站(容量1800千伏安)投入运行后,至年底供电区扩展到城郊和西天尾等6个社镇、10个生产大队,用户达2409户,年供电量277.18万千瓦时,售电量248.76万千瓦时。1966年,供电量、售电量继续增长至410.77万千瓦时和371.22万千瓦时。后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工农业生产用电减少,1968年供电量、售电量降到294万千瓦时和244.02万千瓦时。1969年开始回升,12月莆田糖厂动力车间与县电网联网,非榨糖季节由县电网供电。1970年供电量、售电量分别上升至1019万千瓦时和832.52万千瓦时。由于1971年至1972年连续发生干旱,东圳水电站出力锐减,两年售电量分别下降到500多万千瓦时和800多万千瓦时。1973年为丰水年,东圳水电站出力正常,供电量、售.电量分别回升至1780.2万千瓦时和1747.68万千瓦时。至1976年,莆田县联网水电达4175千瓦;拥有35千伏线路1条、长15.49公里,35千伏变电站1座、容量1800千伏安;3—10千伏线路184.49公里,变压器157台、容量1.35万千伏安。供电城关、涵江、江口等7个社镇及附近农村。年供电量2246.88万千瓦时;售电量1496.42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47.7%,农业用电占30%。但因县电网只有单一的水电电源,供电可靠性较差,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
  1977年夏季又遇旱情,甫田地区自筹资金,由莆田、福清两县以1个月时间突击架设35千伏朱(山)涵(江)线长45公里,从闽北电网末端的110千伏福清朱山变电站联人涵江变电站(增容至5000千伏安),同年8月1日投入运行。闽北电网经莆田地区闽福高压供电所(设在福清县)趸售转供莆田县,初步改善了该县供电条件。1979年9月,为了保证甫田大型中波广播电台用电需要,先后建成的110千伏福(州)甫(田)线(长125.69公里)和110千伏莆田筱塘变电站(容量4万千伏安),以及2回35千伏莆田至后郭线路(计长38.85公里)同时投入运行,闽北电网110千伏网架延伸至莆田。同月,35千伏莆(田)仙(游)线(长30.8公里)投入运行,供电区扩展到仙游县。为了适应筱塘变电站10千伏间隔配电网架的结构,莆田县供电所从1978年9月至1979年8月,对城关6.3千伏配电网络升压至10千伏,共整修高压线路93.87公里,更换变压器135台,总容量1.13万千伏安。至1979年底,莆田供电区联网水火电达9175千瓦;拥有35千伏线路3条,总长62.49公里;35千伏变电站2座,总容量8150千伏安。供电莆田、仙游两县的23个社镇、255个大队,供电最高负荷7570千瓦,年供电量4915.1万千瓦时,售电量4124.78万千瓦时,线路损失率16.08%。在此期间,莆田出现一地两家管电的状况,除原有莆田县供电所外,莆田地区于1979年4月在莆田城内成立莆田地区电力公司,管辖110千伏福莆线和筱塘变电站,负责趸售转供莆田、仙游两县用电。
  1980年1月1日,为了加强供电统一调度,莆田地区电力公司与闽福高压供电所合并成立莆田供电局,归省水利电力局管辖。拥有110千伏线路2条、总长176.87公里,35千伏线路2条、总长38.89公里;110千伏变电站3座,总容量6.38万千伏安。趸售供电甫田、仙游、福清三县和闽侯县南港的南屿、上街两个乡镇。同年2月,110千伏莆(田)泉(州)线(长76.29公里)投入运行,使闽北电网与闽西南电网联接,形成福建电网。7月,35千伏筱(塘)麻(风院)线(长4.5公里)建成,与35千伏麻(风院)涵(江)线“T”接,筱塘变电站供电涵江,进一步提高了涵江供电可靠性。当年,莆田供电区供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1983年11月,永泰县自筹资金建成的110千伏永泰变电站(容量1万千伏安),北接福(州)永(泰)线(后改名北永线),南联永(泰)莆(田)线,并入福建电网运行,归莆田供电局管辖并趸售供电。1984年,供电量增长到2.13亿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4.2万千瓦。
  1985年至1988年,为了提高向福清、莆田、仙游3县供电的能力,110千伏朱山变电站和筱塘变电站分别增容至3.5万千伏安和7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涵江卓坡变电站(容量1.75万千伏安)、秀屿变电站(容量1800千伏安,1989年8月退役)先后投入运行,初步满足3县近期供电需要。在此期间,地处平潭岛的平潭县自筹资金,于1986年9月建成35千伏福清高山至平潭城关输电线路30.85公里(其中从福清可门岛至平潭刀架岛敷设曰本造的XLPE型海底电缆双回路3.5公里)和35千伏平潭城关变电站(容量4000千伏安),与已并入福建电网的35千伏高山变电站联网运行。1987年4月,福清、平潭县自筹资金建成的110千伏朱(山)高(山)线(长42.47公里)和110千伏福清高山变电站(容量1万千伏安)投入运行(原35千伏高山变电站退役),进一步提高了向平潭供电的能力。1987年供电量比1985年增长42.5%,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对外贸易和对台贸易都比1985年显著增长。
  1988年6月,新建的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220千伏笏石变电站(容量12万千伏安)和220千伏井(山)(笏)石I回路(77.11公里)、110千伏(笏)石筱(圹)联络线(21公里)'同时投入运行,使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从泉州进入莆田。8月18日,新建的220千伏福(州)(林)中I、Ⅱ回路(计长69.88公里)和220千伏(林)中(笏)石1回路(66.11公里)及220千伏福清林中变电站(容量12万千伏安)同时投入运行,实现福建电网220千伏网架单环网。11月27日,220千伏(林)中(笏)石U回路(65.51公里)投入运行。1989年1月,坑南变电站增容至1万千伏安,基本满足闽侯县南港的5个乡镇近期供电需要。1990年12月,高山变电站新增2号主变压器1.5万千伏安,以适应该地区工业用电之需。年底,供电区内联网的水、火电计7.48万千瓦。至此,供电区形成以笏石、林中两座220千伏枢纽变电站为供电中心,以110千伏线路向外辐射,网络布局较为合理。但因笏石、林中两个变电站是无载调压,而且供电区内3班制生产的工厂企业少,峰谷负荷相差近3倍,月平均日负荷率只有69.2%。加以一地两家管电,争相发展直配用户,配电线路交叉穿插,不利于安全运行。
  至1990年底,莆田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4条,长201.5公里;110千伏7条,长308.85公里;35千伏2条,长38.94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2座,总容量24万千伏安;110千伏5座,总容量15万千伏安。35千伏1座,容量1.75万千伏安;10千伏配电线路94.46公里,配电变压器189台,总容量3.37万千伏安。供电范围达莆田市城厢区、涵江区和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平潭5县及闽侯县南港5个乡镇。1990年供电最高负荷12.15万千瓦,供电量5.28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50.18%),售电量5.19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4.73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1.79%。10年中,实现28个百口安全无事故,1985年7月实现连续安全运行555天,创全省供电系统最高记录。
  第四节 泉州供电区
  泉州供电,从民国6年(1917年)9月发供合一的民营泉州电气公司菜洲发电厂6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投产开始,输电电压3.3千伏,以110伏低压供市中心照明用电。后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于民国21年由华侨集资接办,改名泉州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泉州电灯公司),经改组整顿后,开始盈利,营业日渐发展。民国22年11月、民国26年8月分别安装1台14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和1台18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用户从接办时800多户增加到1400户。照明用电发展到市区主要街道。抗日战争爆发后,泉州常受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工商业萧条,柴油供应中断,以致140千瓦柴油机组停发,供电范围缩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发动内战,泉州工商业仍然不景气,供电业务也处境困难。1949年8月泉州解放前夕,中共泉州地下组织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撤退前破坏发供电设施,组织进步职工保护电厂,贮藏燃料,保证了泉州解放后的正常供电。1949年底,拥有3台发电机组,总容量380千瓦;配电变压器34台,总容量330千伏安;3.3千伏线路9公里,110伏线路11公里。年供电量44.39万千瓦时,年售电量31.74万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280千瓦。供电范围仍限于市区街道,用户1470户,其中包灯户363户。每夜仅供5至7小时照明用电。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泉州电灯公司组织职工对发供电设备进行检修,开展反窃电斗争,提高了供电质量,改变过去经常停电、断电的现象。1952年11月7日私营泉州电灯公司转为公私合营企业。从1953年12月至1955年5月间,先后将输电电压等级由3.3千伏改为10千伏,低压由110伏改为220伏,扩建三相四线配电线路,安装100千瓦、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各1台,架设了公共路灯控制专线。1954年7月开始供应动力用电,次年实行全天供电。1955年5月,泉州电灯公司改名泉州电厂。1957年2月至8月新建北门发电所的2台5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泉州电厂发电能力达到1680千瓦。当年供电范围从市区中心扩展到近郊的乡、镇,年供电量175.1万千瓦时,售电量150.17万千瓦时,线路损失率14.23%。
  1958年,泉州电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当年全市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为了满足新建的机械、化肥、纺织、制糖等工厂生产用电,从1959年到1966年3次扩建北门发电所,安装3台汽轮发电机组,总容量6500千瓦,并建成4台总容量14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的“701”山洞电站;架设了配电线路70公里,供应郊区农村和驻军、学校、科研等单位用电。1965年1月,建成第一条35千伏泉(州)青(阳)线(初期以10千伏直供),开始对晋江县以趸售方式供电,使晋东南大片农田得到电力排灌。1971年10月,新建的清源发电所安装1台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至年底,泉州电厂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09万千瓦,比1949年增长27.68倍。拥有配电变压器170台,总容量2.21万千伏安;配电线路99条,总长224.52公里。供电最高负荷7300千瓦,供电范围从泉州市区扩展到晋江县的青阳、石狮、安海镇及南安、惠安县的部分地区。当年供电量3736.17万千瓦时,售电量3405.2万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占11.12%,线路损失率8.86%。1972年9月,南安山美水库电站配套工程110千伏山(美)泉(州)输电线路和泉州第一座110千伏后茂变电站(容量2万千伏安)相继建成。9月30日,山美水电站第一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向泉州送电,并相继向南安、永春县供电,初步形成山泉电网。次年10月,山美水电站第二台1.5万千瓦机组投产。1975年,后茂变电站总容量增至3.5万千伏安,并通过该站向惠安、晋江灌区及青阳、安海、石狮等乡镇供电。南安、永春、惠安3县的小水电总容量1.88万千瓦,先后并入山泉电网。1976年10月,110千伏厦门杏林电厂至泉州后茂变电站输电线路建成,当年11月山泉电网联入闽西南电网。由于对联网运行中水能利用和调度权限等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先后四次联网四次解列,直至1979年6月才商妥解决办法,正式联网运行。联网后使泉州供电区的水火电得到较合理的调剂,既改善了供电质量,也提高了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当年供电最高负荷2.6万千瓦,年供电量1.2亿千瓦时,售电量1.1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占60%,线路损失率8.33%,用户7665户。
  1980年2月,泉州后茂变电站至莆田筱塘变电站的11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并对后茂变电站主接线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使闽北与闽西南两个电网在泉州联接形成福建电网。当年4月,泉州电厂改组为泉州供电局,从以发电为主,转为以供电为主,原泉州电厂的北门、清源、东岳3个发电所的发电机组于1982年至1985年先后退役。在此期间,为了适应供电发展的需要,针对供电区的网络简单、导线截面小、供电半径大、设备“卡脖子”的状况,对后茂变电站再次进行增容改造,从3.5万千伏安增至6.3万千伏安。同时新建、扩建直供的东郊、江南、华大等35千伏输变电工程,从而构成以后茂变电站为中心的35千伏直供网络,1985年供电范围扩大到安溪县。年供电最高负荷7.8万千瓦,比1979年增长2倍,年供电量3.25亿千瓦时,售电量3.05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占55%,线路损失率6.15%。直供用电户总数10497户,其中工业用电户1786户。
  1985年,泉州市列为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后,泉州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三资”(外资、合资、侨资)企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用电急剧增长,供求严重失调,经常采取限电、压电的措施。1987年5月,华能福州电厂送出配套工程220千伏井山变电站(容量24万千伏安)工程动工兴建。次年6月,220千伏井(山)(笏)石、井(山)李(林)I回路和井山变电站工程建成投运,使福建电网经过泉州的网架由110千伏上升为220千伏,井山变电站成为泉州供电区新的供电中心,全市用电始得较充裕的供应。1987年3月,德化县电网以35千伏线路经永春县至山美水电站联入泉州供电网络。同年7月,随着泉州北郊马甲的35千伏变电站及输电线路投运后,结束了罗溪、马甲、河市等贫困乡长期严重缺电的历史。为了满足湄洲湾建设炼油厂的施工用电需要,1988年4月惠安县仙境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1989年1月至1991年1月,220千伏井山至李林及井山至笏石的第二回输电线路先后投产,从而形成220千伏双回路运行,保证了供电可靠性。
  1988年10月,福建省第一家由省电力工业局和石狮市政府合资创办的供电企业——石狮电力联营公司成立,经营石狮市输、变、配电工程建设和供用电等业务。1990年7月,220千伏山兜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至年底,该公司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1条、长37.07公里,35千伏2条、长25.06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1座、容量12万千伏安,35千伏2座、容量2万千伏安。公司成立后为石狮市开放改革、经济发展的用电需要提供了良好条件。
  1988年8月至1990年9月,泉州市院前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南安水头、泉州后茂等7个110千伏输变电设施相继建成,并接入井山变电站。至此,泉州市供电网络由35千伏上升为110千伏为主,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有了明显提高。从1986年至1990年共创14个百日供电安全无事故记录,最高连续供电安全运行462天,进一步满足了泉州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用电需要。泉州供电区联入福建电网以来,供电业务发展迅速。从1985年到1990年供电量年均增长率达23.7%,尤其是“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发达的晋江、石狮两县(市),1990年用电量增加到4.43亿千瓦时,比1985年增长2.7倍。但从网络总体看,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如永春、德化两个县网,经山美水电站35千伏联入福建电网,电压等级低,输入电量受限制;泉州市区10千伏配电网络,尚有大量改造工作未完成,影响供电质量进一步提高。
  至1990年底,泉州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4条、长322.61公里,110千伏6条、长178.76公里,35千伏4条、长24.61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总长498.81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1座、容量24万千伏安,110千伏2座、总容量9.45万千伏安,35千伏4座、总容量5.96万千伏安。供电范围覆盖泉州市区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石狮等7个县(市)。年供电最高负荷达18万千瓦,供电量9.41亿千瓦时,售电量8.95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6.19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4.93%。
  第五节 漳州供电区
  漳州供电,始于民国7年(1918年)1月民营龙溪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台直流三线式3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投产。从发电所(现新华东路)分5路出线,总长3.5公里,以220伏电压直配用户,供市中心夜间照明,共有16瓦电灯5000盏。同年增装1台直流三线式5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民国10年10月,又新装1台直流三线式9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照明电灯增至7000盏。20年代中期后,由于地方政局动荡,窃电成风,公司营业萧条,亏损严重。民国25年,因机组运行年久,出力下降,照明减至2000盖左右,次年被省建设厅折价接管,改名省建设厅漳州电厂。
  民国28年(1939年)秋,因漳州靠近日本侵占区厦门,省建设厅将30千瓦和50千瓦发电机组内迁龙岩县,留90千瓦机组维持供电。次年燃煤供应困难,改燃木炭发电,保留1路出线供电,平均每月售电量仅1.3万余千瓦时。当时漳州为闽南商业中心,供电出现紧张。民国30年间,三民主义青年团龙溪分团部开办青年电厂,安装1台90千瓦煤气发电机组,开辟南区供电;漳州电厂也相继租用3台煤气发电机组共18千瓦,供北区用电。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民营龙溪电灯公司部分股东,就漳州电厂产权归属问题向省政府交涉,民国37年(1948年)4月获准转为民营。次年2月,又先后租用2台计30千瓦交流发电机组供南区用电。当年,漳州市区发电机组总容量228千瓦。由于青年电厂停机及窃电等原因,年售电量下降至6.05万千瓦时,线路损失率23.35%,供电区域东至巷口、西抵肃清宫(现建设路),南达蜈蚣山、新桥头,北到大同路。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0年2月,龙溪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进驻漳州电厂。4月,该厂成为漳州第一个转为公私合营的企业。因机组老旧,事故频发,1954年发、供电事故多达115次。为此,当年新装1台64千瓦煤气发电机组。1955年改为地方国营后,为适应军用机场建设用电需要,新装1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架设从新华东路发电所到机场的6.3千伏线路10.8公里,在机场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总容量250千伏安。同年8月,成立南丰山发电所,至1956年5月先后安装投产2台35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新华东路发电所升压6.3千伏与南丰山机组并列运行,把直流供电改为交流供电。并在市区洋老洲和北京路等12条街道安装了配电变压器及架设线路,初步形成6.3千伏的市区配电网络,供电状况明显好转。1957年建成6.3千伏的漳(州)郭(坑)线7公里,开始跨出市区向龙海县的郭坑火车站及郊区供电。当年又建成6.3千伏线路3条计27.8公里,相继向郊区农药厂、雷达部队、6647部队供电。并开始进行调整负荷,实行星期天轮休制,初步实现均衡供电。同年底,漳州电厂发电机组总容量1058千瓦,拥有6.3千伏线路42公里,0.4千伏配电线路30公里,配电变压器29台、总容量840千伏安;供电最高负荷535千瓦,年售电量96.17万千瓦时,相当于1949年的15.9倍,线路损失率14.03%。
  1958年,漳州市区建成6.3千伏南坑线,向南坑钢铁厂、火车站一带供电。为了适应地方新兴工业用电的需要,经省工业厅决定把筹建中的漳州糖厂发电车间规模扩大为3台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以承担市区供电。1959年10月和次年4月漳州糖厂发电车间两台3000千瓦机组先后投产,同时配套建成市区第一座35千伏市后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新建35千伏漳(州)郭(坑)线,向郭坑钢铁厂供电,基本上满足了当时漳州经济发展的用电需要。1960年初,漳州电厂发电机组全部停役。3月成立龙溪专署漳州供电所,经营供电业务。1962年1月供电所划归省管。为适应战备需要,当年在南丰山发电所原址建成703电厂(2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从1962年10月至1963年12月,为保证漳州大水港1、2、3级电力排灌站(受益耕地6.78万亩)的用电需要,架设35千伏线路18.6公里和6.3千伏线路7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总容量5600千伏安,供电区扩展到漳州市东南郊、西北郊和龙海县的3个公社。
  1966年1月,漳州糖厂发电车间第三台3000千瓦机组投产,但由于中小型工业用电剧增,电力供需矛盾再度突出。当年2月,建成杏林至漳州110千伏(先以35千伏运行)输电线路,市后变电站也相应增容至7500千伏安,漳厦电网形成,厦门的富余电力输入漳州,开始改变单电源供电状况。9月地方自筹兴建35千伏总山变电站(容量1000千伏安)竣工投运,逐步扩展市郊农村供电。当年底,漳州供电所拥有35千伏线路3条、长62.36公里,6.3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153.7公里;35千伏变电站5座、总容量1.41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总容量1.78万千伏安。供电最高负荷8500千瓦,年售电量3498万千瓦时,比1957年增长35倍,其中工业用电占71.19%。线路损失率5.33%。
  1967年4月,龙海县自建的35千伏东美变电站(容量2400千伏安)和35千伏江东线联入漳厦电网,成为供电区第一个电力趸售县。1969年10月,南靖船场溪水电厂1号机1.25万千瓦、漳州第一座110千伏东屿变电站(容量1万千伏安)和第一条110千伏南漳线(62.24公里)同时投产并网运行,漳州增加了新电源。1970年至1972年,长泰、漳浦两县分别自建35千伏郭泰线(8.7公里)及漳浦线(50.3公里)先后联入漳厦电网;漳州市郊35千伏金砂变电站(容量560千伏安)和35千伏金砂线建成投运,向浦林公社和华安县丰山公社、713油库供电。1972年12月,为缓解网内枯水期供电不足,租用第46列车电站(机组容量2500千瓦)发电。1973年4月,建成110千伏龙(岩)南(靖)线(61.24公里),闽西电网与漳厦电网相联,形成闽西南电网。但因成为电网中心枢纽的东屿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不足,造成供电“卡脖子”。经1974年、1975年两次扩建,容量达到5.15万千伏安,保证了电力的正常输送。1977年12月,平和县自筹建成的35千伏平和线并网。1978年2月至1979年9月,船场溪水电厂2号机组1.25万千瓦、华安水电厂1、2号机组各1.5万千瓦和110千伏华(安)漳(州)1回(56.76公里)输电线路先后并网运行,漳州供电条件显著改善,停租第46列车电站。
  70年代中期,龙溪地区所属各县普遍兴建小型水电站。至1979年底,6个县的小水电联入闽西南电网,总容量4.75万千瓦,对缓解漳州供电紧张起了一定作用。从70年代后期开始,漳州着手改善市区配电网络。1977年8月新建35千伏桥南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和东(屿)桥(南)线投运,1979年桥南变电站扩建增容8000千伏安,改变了桥南一带长期输送超远、降压过大的状况,当年市区对6.3千伏配电网络开始升压10千伏。到1979年底,漳州供电区拥有输电线路110千伏2条、长117.26公里,35千伏9条、长69.56公里,配电线路10千伏58.42公里,6.3千伏411.75公里,低压58公里。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容量5.1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7座、总容量2.68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534台、总容量6.27万千伏安。供电区形成以漳州市区为中心的直供范围方圆20公里,趸售供电达漳浦、长泰、平和、龙海、华安和南清县。全区供电最高负荷3.4万千瓦,年售电量1.35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74.23%,线路损失率7.24%。但网架和设备配套还不完善,配电网络改造刚刚起步,供电可靠性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980年2月,闽西南电网与闽北电网联成福建电网。2月至4月,华安水电厂3、4号各1.5万千瓦机组和110千伏华(安)漳(州)Ⅱ回路(57.13公里)相继并网运行,漳州供电条件进一步改善。8月,新建35千伏郭坑变电站(容量8000千伏安)和35千伏东(屿)郭(坑)线投运,供郭坑新建的化肥、水泥、轧钢、火车站等企业及农业生产用电需要。1981年3月,漳州供电所改组为漳州供电局。从1982年至1985年,对供电区内网络进行一系列的改造、调整和完善:110千伏东屿变电站扩建增容至8.15万千伏安,进一步提高了交换功率;在直供区内,新建35千伏南坑变电站(容量2.85万千伏安)和35千伏石亭变电站(容量6300千伏安),扩建35千伏郭坑变电站(增容至1.43万千伏安),新建35千伏东(屿)南(坑)、东(屿)石(亭)2条线路;全部完成6.3千伏437公里升压10千伏的改造任务。至此,市内10千伏和35千伏线路实现环网,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配套较完整的网络。在调整过程中,原有35千伏市后、大水港、总山、金沙等变电站相继退役。趸售供电增加云霄、东山两县。1985年,各县联网的小水电达到10.01万千瓦。
  为适应闽南经济开发区的用电需要,当年10月福建电网枢纽变电站漳州第一座220千伏总山变电站(容量12万千伏安)建成投运。该站各有两回220千伏线路与漳平、厦门相联接,增强了漳州的供电能力。由此,也带动了联网各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建设。从当年11月至1990年,新建东屿至云霄县常山、总山至龙海县海澄、总山至南坑3条110千伏线路,漳浦县也建成110千伏长脚营变电站,从东常线开断引进。35千伏南坑变电站扩建升压为110千伏(增容至4.4万千伏安)。由于这些工程的相继建成,1990年供电量比1986年增长95.39%。特别是沿海的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和龙海等县的趸售电量占总售电量的45.05%,对促进漳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全供电区从1980年至1990年的售电量年递增率达13.2%,10年中创造了17个百日供电安全无事故记录,最高安全天数313天。但220千伏网架只有总山变电站单电源和单台主变压器运行,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严重后果;10千伏配电网络的部分线路存在线径过小、半径过长等缺陷,影响了供电质量的提高。
  至1990年底,漳州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2条、长120公里,110千伏5条、长190.92公里,35千伏8条、长72.39公里,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727.69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1座、12万千伏安,110千伏2座、11.3万千伏安,35千伏3座、5.11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042台、总容量17.54万千伏安。供电范围达漳州市及所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南靖、长泰、华安、平和、诏安等9个县,年供电最高负荷12.75万千瓦,供电量5.68亿千瓦时,售电量5.37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2.83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5.46%。
  第六节 龙岩供电区
  龙岩供电开始于民国13年(1924年)龙岩光华电灯公司1台75千瓦发电机组投产。民国21年该公司停业,龙岩供电中断。民国25年,新组建的龙岩电气公司1台1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发电,龙岩城区恢复照明供电。次年7月,发电设备损坏,龙岩供电再次中断。至民国28年7月,福建省建设厅龙岩电厂的1台50千瓦、1台30千瓦直流煤气发电机组投产,供城区中山路一带夜晚照明用电。当时输电线路长1.8公里,供电电压为110伏,发供电设备经常发生事故。从投产到1949年,年供电量均不满8万千瓦时。
  1949年龙岩解放后,龙岩电厂发供电设施经过恢复性整修,供电量渐有增加。1953年,供电量增至10万千瓦时,供电范围扩大到九一路、解放路、军民路。1954年1月,龙岩电厂新建的水门发电所1台61千瓦交流煤气发电机组投产,与原发电所分片供电,开始有了卷烟、粮油加工等动力用户。1956年,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在溪南兴建电厂(后划归龙岩电厂),安装1台250千瓦蒸汽发电机组投产后,龙岩城区开始日夜供电。1959年,又在溪南先后安装了3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同时架设了从溪南分别至中粉、城关、风动工具厂、水门等4条6千伏线路共长21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7台,总容量330千伏安。至当年底,龙岩城区全部由低压改为6千伏供电,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有较大提高,供电范围扩大到城郊的西安、苏溪、东肖等乡村。供电区有电源1030千瓦,6千伏线路21公里,低压线路28公里,配电变压器1690千伏安,供电最高负荷470千瓦,年供电量205.2万千瓦时,售电量183.76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84.29%,线路损失率10.45%。
  60年代初,为了适应煤矿、铁矿、冶金、水泥等工矿企业生产用电需要,新建的中粉电厂(后划归龙岩电厂)1台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于1962年11月投产,通过6条6千伏线路直配工业用户,供电范围扩大到铁山、龙门、东肖、曹溪、红坊及溪南工业区一带。从1963年至1967年,售电量年均以8%的速度增长,1967年售电量600万千瓦时。1969年,龙岩列为“小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为提供用电需要,当年7月,龙岩35千伏红炭山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和110千伏龙(岩)漳(平)线建成暂以35千伏运行,龙岩(中粉)电厂、漳平(东坑口)电厂(2台1500千瓦)和驻漳平的第七列车电站(2500千瓦)并网运行,形成龙(岩)漳(平)电网。龙岩供电区扩大到漳平县和晋江地区的安溪县,龙岩城区配电网络也从6千伏升压为10千伏。次年7月,龙岩(中粉)电厂2号6000千瓦机组并网发电,35千伏红炭山至永足大排线先以10千伏投入运行,供电区扩大到永定县。1972年10月,龙岩、漳平电厂的发供电分开,两厂的供电工区合并成立龙岩地区电网管理所,归龙岩地区水利电力局管辖。这一年,上杭矶头水电站2台6500千瓦机组分别于3月、12月建成投产。当年底,全供电区供电最高负荷1.46万千瓦,供电量8375.15万千瓦时,售电量7576.18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85%,线路损失率9.54%。供电最高负荷、供电量、售电量分别是1959年的31倍、40.8倍和41倍,呈现电力供应略高于需求的状况。
  1973年1月,110千伏龙门变电站(容量1.5万千伏安)和110千伏矶(头)龙(门)线投产(暂以35千伏运行),使龙漳电网与矶头水电站、连城庙前电厂(2台750千瓦)相联,形成闽西电网。同月,110千伏芦(下坝)龙(门)线建成暂以35千伏运行,向永定芦下坝水电站工地送电。至此,龙岩供电区范围达龙岩、漳平、永定、上杭、连城、安溪6个县。当年4月,110千伏龙(岩)南(靖)线架通,龙门变电站、矶龙线同时升压110千伏运行,闽西电网与漳厦电网联成闽西南电网。闽西的富余电源经龙门变电站向漳州、厦门输送,日送电量最高达2万千瓦时。10月,龙岩地区电网管理所改称为龙岩供电所,归省水利电力局闽西南电力公司领导。1974年1月,110千伏龙门变电站二期工程竣工投运,容量增至3万千伏安。至1975年,相继建成35千伏八一、特钢两座变电站和35千伏铁(山)龙(门)线、铁(山)特(钢)线、铁(山)八(一)线,供电扩展到苏邦、雁石煤矿、龙江化工厂、龙岩特钢厂和马坑铁厂,并新建各变电站的10千伏出线,对10千伏配电网络和配电变压器进行改造,改变了配电“卡脖子”的状况。1977年12月,110千伏漳平变电站一期工程竣工投运(容量1.5万千伏安),龙漳线同时升压110千伏运行,上杭、永定、漳平、龙岩等水、火电源经龙门变电站以110千伏联入电网。随着矶头、芦下坝水电站和龙岩电厂(2台1.2万千瓦机组)投入运行,列车电站调离。至1978年,龙岩供电所拥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总容量4.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5座、总容量2.56万千伏安;110千伏线路4条、长246.78公里,35千伏线路14条、长194.34公里,6—10千伏配电线路400公里。供电最高负荷2.97万千瓦,年供电量达1.61亿千瓦时,售电量1.49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60.38%,线路损失率7.45%。但供电网络存在严重的弱点:龙南线输电能力不足,经常超载运行,限制了向闽南的送电量;龙门变电站由于设计简单,开关设备选型落后等原因,投运后曾多次发生35千伏开关爆炸、10千伏开关操作机件失灵和雷击跳闸事故,矶龙线也由于设计不当,从1976年至1978年,在上杭与连城交界处的19一51号杆连年因覆冰而发生倒杆断线事故,其中上杭中村段1977春节期间覆冰达50厘米(设计为5厘米),造成36—40号杆全部倒杆断线,被迫停电抢修18天,少送电量600万千瓦时,严重地影响了供电。1978年底,对19一51号杆线段重新设计、架设,绕过覆冰地段,共改线12公里。改线后未发生覆冰倒杆断线事故。
  1979年3月,在龙岩供电所基础上成立龙岩供电局,职工增至366人。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后,龙岩供电区内供配电系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和完善化工作,红炭山变电站增容至7500千伏安。当年漳平(东坑口)电厂停役。1982年,新建的35千伏牛坑变电站(容量6350千伏安)、铁(山)牛(坑)线、牛(坑)中(粉)线和改建的中粉变电站相继投入运行,龙岩城区实现牛坑一中粉一红炭山一牛坑35千伏环网运行。1983年3月,220千伏永安至漳平线路建成(暂以110千伏运行),接入漳平变电站,龙岩供电区增加1条线路与福建电网相联。次年9月,220千伏漳平至厦门线路建成,与永漳线(后改名永平线)搭接,升压220千伏运行(原接入漳平变电站线路断开)。在此期间,龙门变电站扩建增容至6.3万千伏安,主变压器改为有载调压,10千伏和35千伏开关全部更新,35千伏屋外配电构架完成技术改造,110千伏也进行了增容改造并安装了防雷接地装置,从而消除了频发性开关爆炸、雷击跳闸和操作开关失灵等不安全因素;雁机变电站改造工程,用户自建的龙(门)矿(矿务局)线、牛(坑)泥(地区水泥厂)线和矿务局变电站升压改造工程(从10千伏升压35千伏)先后投运,明显改善重点工矿企业的供电条件;110千伏矶龙线、龙漳线、龙南线、芦龙线也相继完成了改造,并在高山雷击频发区线段普遍加装耦合地线,减少了雷击跳闸事故,使雷击跳闸率最高的矶龙线从每年发生10多次下降到1一2次。1985年,110千伏漳平变电站二期工程1.5万千伏安投运,总容量达到3万千伏安,6千伏开关室改造为10千伏,漳平城区配电网从6千伏升压10千伏运行。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造,龙岩供电区供电量迅速增长,供电质量也明显提高。当年供电量达3.93亿千瓦时,售电量3.77亿千瓦时,均比1978年增长一倍以上,供电最高负荷4.68万千瓦,线路损失率4.07%。
  1986年后,随着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龙岩供电区供电负荷以年增1万千瓦的速度递增。新建的漳平电厂2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于当年和次年相继投产。1987年,漳平新建的35千伏东坑口变电站(容量1万千伏安)投运,东坑口工业区配电网从6千伏升压10千伏运行。同年12月,在供电区内的鹰厦铁路电气化供电工程,由漳平电厂分别至漳平、麦园牵引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当年龙岩供电区最高负荷达10.5万千瓦。整个供电区除漳平、安溪和铁路电气化供电直接由漳平电厂输送外,其余地方由于福建电网主要输电通道110千伏龙漳线线径小,输送能力受到限制,经常出现“卡脖子”而限电拉闸,日限负荷达3万千瓦,严重制约了龙岩地S经济的发展。为此龙岩地区经济委员会以来煤加工发电的形式,委托龙岩电厂启动已停役的中粉2号6000千瓦机组,以补充供电不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同年动工兴建220千伏曹溪变电站(容量12万千伏安)和(漳)平曹(溪)线,1989年9月建成投运,与之配套的110千伏曹溪至龙门I、Ⅱ回路,35千伏曹溪至红炭山、中粉、化工厂3条线路同时投入运行;原来接入龙门变电站的芦龙线、龙南线也改接曹溪变电站,并对35千伏的红炭山、雁机、牛坑、中粉变电站进行增容扩建,增建龙门变电站的10千伏开关室。从此,曹溪变电站取代了龙门变电站,成为龙岩供电区的供电中心,解决了全供电区电力供应短缺的矛盾。在此期间,110千伏武平至上杭、矶头输电线路和武平城关变电站竣工投运,供电延伸至武平县。
  1990年底,龙岩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4条、长187.79公里,110千伏8条、长235.17公里,35千伏20条、长225.46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1座、容量12万千伏安,110千伏2座、总容量9.3万千伏安,35千伏5座、总容量5.69万千伏安。供电范围达龙岩地区所属的龙岩、漳平市和永定、上杭、连城、武平县及泉州市辖的安溪县。年供电最高负荷9.64万千瓦,年供电量5.36亿千瓦时,售电量5.15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0.3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3.93%。
  第七节 南平供电区
  南平供电,始于民国20年(1931年)发供合一的民营南平电气公司西芹水电站32千瓦机组投产。最初以6.3千伏、12.5公里输电线向南平城关日夜供电照明。民国27年,装机容量增至132千瓦。民国29年,省建设厅折价收购南平电气公司全部资产,改称省建设厅南平电厂。当年,有照明用户444户,动力用户10户,售电量23.3万千瓦时。为缓解抗战爆发后福州部分机关、工厂迁至南平所造成的电力供求矛盾。民国33年,南平电厂建立北门、水南、中山路、东门发电所,共装柴油、煤气发电机组5台,计151千瓦。各发电所在晚间负荷高峰期以单机形式分片供电。次年,售电量70.15万千瓦时,线路损失率29.5%,为民国时期最好水民国35年以后,内迁的工厂、机关陆续搬回福州,售电量逐步减少。1949年,南平电厂管辖西芹、北门、中山路3个发电所,装机268千瓦,总用户756户,用电量22.33万千瓦时,其中动力用户9户,占用电量的24.4%。城内供电范围北至卫武仓坊、南至昼锦坊、东至中山路、西至明远路,还向城外的水南供电。配电设备有变压器11台、容量285千伏安,380/220伏线路5.9公里。由于设备严重失修及窃电等原因,线路损失率高达50%以上。当年4月,农民进城迎神,有3人持伞碰到低垂的电线,当场触电致死。
  1949年9月,人民政府接管南平电厂后,组织全厂职工抢修发供电设备,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次年,供电扩大到西芹镇和近郊的军区医院、十兵团仓库等单位。1952年,装机总容量328千瓦,售电量47.98万千瓦时。1953年南平造纸厂、水泥厂动工建设,带动了南平供电事业的发展。1955年,为供应水泥厂用电的后谷发电所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产。1957年,为弥补城关用电不足,北门发电所2台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相继投产。同年,后谷、北门、西芹机组并列运行,形成南平供电网络,供电最高负荷约900千瓦,用电量762万千瓦时,是1949年的34倍,其中工业用电量占83.6%,线路损失率7.86%。供电范围延伸至南平北郊92医院、南郊西芹镇。当时因处于输电线路末端,电能质量差,主力电源后谷火电机组运行不稳定,事故较多。
  1958年8月,南平联入闽北电网,古田水电站向110千伏黄墩变电站(容量1万千伏安)送电,促进供电业务进一步发展。1959年,用电量上升至6461.4万千瓦时。新投产的南平造纸厂用电量占全供电区工业用电量5889万千瓦时的84%。1960年,35千伏后谷变电站(容量5600千伏安)、葫芦山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安丰桥变电站(容量1000千伏安)相继投运,工业用电量猛增至8413万千瓦时,网供最高负荷1.7万千瓦。1961年起,因国家经济困难等原因,建溪水电站和铁矿厂、铝厂先后停建缓建,“大跃进”中一轰而上的小厂大都下马,工业用户从1960年的184户降到1963年的60户,葫芦山和安丰桥变电站撤除,供电区大大缩小。经过3年经济调整,南平工业又逐渐发展,西芹先后新建、扩建了合成氨厂、水力发电设备厂、市造纸厂、磷肥厂、化工厂等,位于安丰、马站的针织厂、钢厂、铝厂和沙县境内的青州造纸厂先后投产,以及来舟火车站场扩建。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用电的需求,从1965年至1968年相继建成35千伏西芹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来舟变电站(容量1000千伏安)和110千伏青州变电站(容量7500千伏安)。1970年,全区用户3052户,其中工业用户97户,网供最高负荷3.5万千瓦;年用电量2.23亿千瓦时(包括企业自备电站的电量),售电量1.88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3.73%。拥有35千伏及以上的变压器容量7.09万千伏安、输电线路228.3公里;6千伏配电变压器容量8855千伏安。供电范围扩大到北至安丰、南至青州、西至来舟、东至大洲。这时期的南平供电只靠古田溪水电站单电源供电(后谷火电基本停发),而且受丰枯水季节影响。1971年夏,旱情严重,闽北电网大量压缩负荷,南平供电区为保证生产用电,停供照明用电。但这时邵武电厂尚有富余电力,1971年9月突击架通110千伏邵武至顺昌输电线路,经110千伏青(州)顺(昌)线将邵武余电输入闽北电网,使南平以至整个闽北电网电力供求矛盾得到缓解,1972年,220千伏马站变电站(容量8万千伏安)投运,古田溪二级电站电源送到南平,供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同年8月,110千伏顺昌变电站(容量7500千伏安)投运,向顺昌县城关和富文化工厂、埔上合成氨厂、石溪水泥厂等用电大户供电,并先后供电建西镇和将乐县。
  1973年至1979年间,南平城关和近郊的6千伏配电网络升压改造为10千伏,共计改造配电线路78.94公里,更换配电变压器112台(不含用户自备变压器)、容量1.92万千伏安。配电网络升压改造后,线路载荷量增大1.73倍,并提高了电压质量。
  1979年4月,南平电厂改组为南平供电局。当年底,供电范围达南平市、顺昌县、将乐县和沙县青州镇。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20.07万千伏安,输电线路278.1公里。网供最高负荷4.65万千瓦,年用电量4.32亿千瓦时,年售电量3.14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3.37%。但由于主网架薄弱,安全总体水平不高,从1971年到1976年青州至顺昌110千伏输电线路共有26基杆遭雷击跳闸;马站变电站由于“T”接古田至三明220千伏输电线路,电源进线开关兼作主变压器高压侧开关,仅1974—1975年就跳闸断电达12次之多。
  1980年7月,220千伏古(田)南(平)三(明)线在南平开断,接入马站变电站220千伏系统,古田溪二级电站直接送电至马站变电站,增强了南平供电区110千伏网架的整体性和运行稳定性。1981年1月1日,邵武供电所划归南平供电局,南平供电区扩大到邵武及其供电范围光泽、泰宁县和建阳县麻沙镇。当年底,全区网供最高负荷8.5万千瓦,总用户6540户,年用电量6.07亿千瓦时。
  南平供电局与邵武供电所合并后,形成了110千伏南平一青州一顺昌一邵武一泰宁一池潭网架,供电业务发展较快。至1985年末,全区网供最高负荷10万千瓦,总用户10976户,年用电量8.52亿千瓦时(工业用地占94.3%),比1981年增长40.3%,其中乡镇企业用电量大幅度上升,比1981年增长8.7倍。1986年至1990年全区用电量剧增,仅南平铝厂和顺昌水泥厂分别新增负荷1.8万千瓦和8000千瓦,全区网供最高负荷和用电量年均分别以12.5%和10.6%的速度增长。距南平市区12公里的沙溪口水电厂4台7.5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向马站、黄墩和新建的110千伏长沙变电站(容量3.15万千伏安)送电,使南平地区有了可靠的电源。为适应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南平供电区加强网络建设,加上鹰厦铁路电气化供电工程的展开,全供电区网络渐趋完善:形成了220千伏的南平马站变电站一沙溪口水电厂一邵武故县变电站网架,使南平与邵武以220千伏线路相连;220千伏故县变电站(容量9万千伏安)于1990年1月投运,进一步改善邵武地区的供电环境;邵武县城郊实现35千伏线路邵武电厂一城南变电站(容量9300千伏安)一晒口变电站(容量7400千伏安)一红星变电站(容量5600千伏安)一邵武电厂环网运行,110千伏线路横贯邵武一泰宁一池潭;南平城郊实现110千伏沙溪口一黄墩一马站一长沙一沙溪口环网和35千伏黄墩一长沙一西芹一黄墩环网运行;建成110千伏沙溪口至顺昌变电站输电线路(110千伏邵顺线改为该区间的电气化铁路供电专用线),顺昌变电站继续保持双电源。同时,各变电站相继增容,输电线路也逐步延伸。南平供电局继1982年获得水利电力部授予全国供电系统为用户服务优秀集体称号后,1986、1989年分别获得水利电力部、能源部授予全国供电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但是,这一时期安全生产存在着薄弱环节。1989年11月20日,220千伏马站变电站发生一起特大设备损坏事故,烧毁1台8万千伏安的主变压器及部分附属设备,少送电量7.5万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72万元。事故发生后,该局立即组织职工抓紧安装新的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12月20日马站变电站恢复供电。为吸取教训,省电力工业局召开了现场会议,针对事故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加强了安全工作。
  1990年末,南平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4条、长267.05公里,110千伏23条、长664.55公里,35千伏19条、长182.84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2座、容量21万千伏安,110千伏5座、容量22.75万千伏安,35千伏5座、容量7.75万千伏安。供电范围:直接供电南平市区和邵武市;趸售供电至顺昌、建阳、光泽、将乐、泰宁、建宁、尤溪等7县和沙县青州镇。年供电最高负荷20万千瓦,供电量10.94亿千瓦时,售电量10.68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1.5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2.38%。从1987年至1990年底该局共创6个安全生产100天,最高安全记录达360天。
  第八节 三明供电区
  三明供电开始于民国29年(1940年)三元县(三明市前身)设立福建省公训服务社电气厂发电。该电气厂分设三元电厂(单机45千瓦)和梅列电厂(单机25千瓦),各自就地供电,白天用于锯木碾米,夜晚用于照明,共有200多用户。民国31年,三元电厂由于电费难收而倒闭。当年,县政府与省保安处共同出资购置1台7.5千瓦直流发电机组,安装于三元电厂原址维持供电。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元电厂由三元县接办,改名三元县电厂。民国35年初,梅列电厂的发电机组迁走。1949年三元县供电中断。
  1950年1月28日三元县解放,6月在县人民政府帮助下,三元县电厂7.5千瓦机组恢复发电。1953年,增加1台机组合计容量21千瓦,用户达370户,转为地方国营。1956年三元县与明溪合并为三明县,当年更换1台4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957年,供电扩大到列西,照明用户增至400余户。
  1958年2月三明建市,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进行建设,三明钢铁厂(以下简称三钢)、三明化工厂(以下简称三化)和机器厂等省属骨干企业相继动工兴建,用电负荷激增至1000千瓦,三元县电厂与少数基建单位自备电源合计不及500千瓦,远不能适应供电需要。为了应急,1959年1月租用第11列车电站(装机4000千瓦),以临时线路向三钢送电。不久,从列车电站至三钢和城关的两条6千伏线路架通,开始正式供电。因负荷低,发电不稳定,7月调来装机2500千瓦的第27列车电站替换第11列车电站。9月至11月三明热电厂2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相继建成与列车电站并列发电,该厂系发供电合一企业。至年底发电1067万千瓦时,售电858万千瓦时,基本满足了当时三明基建和生产的用电需要。
  1959年底,为了把古田溪水电站电源送到三明,以适应三钢、三化等厂高耗能车间即将投产的用电需要,全省第一条220千伏古(田)南(平)三(明)输电线路的南三段78.1公里和三明市第一座110千伏列西变电站(容量1.5万千伏安)相继建成。次年3月,南三段南平侧与110千伏古南线“T”接,古田溪一级电站以110千伏电压向列西变电站送电,三明市开始联入闽北电网。11月列西变电站增容至3万千伏安。
  1961年,在三明市区建成3条35千伏专用线路,由列西变电站直供三化电石车间、三钢轧钢车间等用电。由三明热电厂直配的6千伏线路增加到23.5公里,供电区域扩大到南至台江,北至碧口,东达列东,西抵三化和三钢,售电量增长迅猛,当年达6115.13万千瓦时,比1958年增长6倍多。1962年,由于缩短基木建设战线,三钢、机器厂等工程相继停建,年售电量下降到5963.21万千瓦时。经过1年多的国民经济调整,1963年后三明工业又开始蓬勃发展,当年售电量迅速回升到8709.9万千瓦时。1966年3月,三明热电厂3号机组(1.2万千瓦)投产,统一管理全市电力供应。当年,售电量达,到2.23亿千瓦时。
  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许多工厂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售电量出现大滑坡,下降至1.05亿千瓦时,1968年再跌至5609.79万千瓦时。在此期间,由于“小三线”军工建设需要,输变电工程仍有所发展,先后建成35千伏陈大(容量1800千伏安)、台江(容量5600千伏安)两座变电站,供电范围扩大到郊区。110千伏三(明)清(流)线于1967年全线架通,沿线的明溪、清流、馆前三座11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为2.06万千伏安),因“文化大革命”影响,延至1970年全部竣工投运。供电范围达到明溪、清流、宁化和长汀县,满足了军工企业和闽西北地区城乡的用电需要。
  1969年,工业生产开始好转。当年3月,古田溪二级电站1台6.5万千瓦机组和三明列西变电站扩建(容量增至6.15万千伏安)投产,以35千伏双回路直供三化、三钢等厂,保证了电石炉投产及大氨增容的用电需要。1971年1月,35千伏荆东变电站(容量3200千伏安)建成投运,供电扩展至南郊荆东。同年,110千伏三(明)永(安)线44.51公里和110千伏坑边变电站(容量1.5万千伏安)建成。电网开始向永安方向送电。1969年至1973年,三明供电区售电暈连续5年以年均46%的速度增长,1973年达3.7亿千瓦时。
  1974年1月14日,220千伏后山变电站(容量9万千伏安)建成投运,南三线从列西变电站延伸3.56公里改接于后山变电站,全线按设计升压220千伏运行,110千伏线路分两路从后山变电站送至永安坑边和列西两座变电站,35千伏侧与三明热电厂联络,并以双回路专线向三化电石厂供电,台(江)荆(东)线也就近改接于该站。从此,三明市供电中心由列西变电站转到后山变电站,提高了输电能力。但由于受“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响,当年售电量反而下降至2.96亿千瓦时。
  1975年以后,闽北电网新的骨干电源相继投产,三明市负荷流向开始变化,即原从古田溪水电站输送转为由永安火电厂、安砂水电厂经三明向系统输送。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变化,1978年110千伏列西变电站升压220千伏,后山变电站相应增加220千伏母线,并将220千伏线路按两座变电站的位置进行调整。当年7月5日,调整后的接线一次送电成功,使列西、后山两座变电站并列成为三明地区供电中心。至此,三明供电区进入多电源供电的新阶段。
  1978年3月,随着电网结构的变动,三明热电厂撤销(发电部分划归三明化工厂管辖),成立三明供电局,全面负责三明市供电业务。5月,清流5103厂撤销,清流供电所成立,归三明供电局管辖。该所拥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容量1.68万千伏安,输电线路64.7公里,年售电量2938.7万千瓦时,最高负荷5800千瓦,供电范围达清流、明溪、宁化、长汀、连城5县。
  1980年10月,池潭水电厂并网发电,220千伏池(潭)三(明)线80.5公里投运。次年6月,列西变电站扩建增容至15.3万千伏安,并扩建220千伏U组母线,延伸220千伏I组母线60米。1982年1月,永安供电所划归三明供电局管辖,三明供电区进一步扩大到永安及其供电范围。该所并入时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容量8.05万千伏安,线路270.7公里,年售电量2.86亿千瓦时,供电永安市和大田县。至年底,三明供电局供电范围扩大到三明市和永安、清流、明溪、宁化、大田、长汀、连城7个县市。供电区最高负荷达19万千瓦,用户3882户,售电量9.7亿千瓦时,艽中工业用户478户,售电量9.37亿千瓦时,占总售电量97%。主要工厂三化、三钢、福建化纤化工厂和福建水泥厂年用电量共达6.36亿千瓦时,超过全供电区工业用电量的三分之二。
  随着安砂、池潭水力发电厂,特别是永安火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闽西北成为福建电网电源中心。为了把电力向东南沿海输送,从1983年至1987年建成220千伏永(安)漳(平)线96.41公里,使福建电网环路运行;建成作为220千伏永(安)福(州)线组成部分的永(安)列(西)线48.83公里和列(西)马(站)线77.7公里,使永安到福州实现220千伏双回路运行;220千伏南(平)三(明)I回路在沙溪口附近开断,接通沙溪口水电厂和列西变电站,从而提高了三明供电区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在网架不断加强的同时,三明供电局靠自己的力量,从1985年至1989年进行了输电、变电、配电网络增容升压改造;对长汀馆前、永安坑边和清流等3座110千伏变电站和220千伏后山变电站进行增容扩建,共计增容18.5万千伏安;新建110千伏岩前变电站(容量7500千伏安)和35千伏台溪变电站(容量1万千伏安);另行选址重建110千伏明溪变电站(容量1.6万千伏安);对三明市区的台江、白沙、陈大、列东等4座35千伏变电站更换变压器,把变压比38.5/6.3千伏换为38.5/10.5千伏,使三元、陈大、梅列三片配电网由6千伏升压为10千伏运行,共史换变电站主变压器6台计6.52万千伏安,增容2.2万千伏安;更换配电变压器206台共3.23万千伏安。在永安市内对城关、黄历2座35千伏变电站,也先后调换2台主变压器,容量共1.3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44台共8060千伏安,连同线路65.07公里,升压至10千伏运行,约占全市配电网的50%。
  1988年初,110千伏永(安)漳(平)段4条鹰厦铁路电气化专用输电线路58.1公里相继建成,7月28日同时向永安、西洋、麦园3座牵引变电站送电。次年6月,110千伏三明至沙县2条专用线长52公里及后山变电站出线间隔也相继建成,12月同时向荆东、沙县2座牵引变电站送电。三明供电范围扩大到鹰厦铁路200公里的牵引用电。
  三明供电区经过80年代的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供电区之一。由于加强管理,安全生产逐步好转,1982年至1989年创8个100天安全无考核事故。最高安全记录达197天。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供配电设备,增加营业网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取得显著成绩。1989年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中国水利电力工会授予全国供电系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但由于三明市区负荷日益增长,台江、白沙、陈大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容量已经超载,输送能力受到限制,特别是三清线的线路长、截面小,负荷大,出现严重“卡脖子”现象。
  至1990年,三明供电局管辖的输电线路有220千伏7条、长363.25公里,110千伏13条、长355.68公里,35千伏38条、长280.04公里,配电线路长404.33公里;降压变电站有220千伏2座、容量36.3万千伏安,110千伏6座、容量15万千伏安,35千伏10座、容量12.92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537台、容量15.8万千伏安。供电区内以220千伏联接沙溪口、池潭水电厂和永安火电厂;110千伏联接安砂水电厂自成系统,作为福建电网辅助网架,向闽西和永安、大田输送电源。全区供电范围:直供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趸售供电明溪、清流、宁化、大田、沙县、长汀、连城等7个县。全供电区年最高负荷30万千瓦,年供电量17.87亿千瓦时,售电量17.6亿千瓦时,其中趸售电量1.49亿千瓦时,线路损失率1.4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