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型水电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大型水电厂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10
页码: 51-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中型水电站的发展历程,包括规划、建设、经营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大型水电厂

内容

福建第一座大型水电厂——古田溪水电厂在民国时期就规划三级开发,总装机11.5万千瓦,民国37年(1948年)开始进行一级电站前期工程,由于经费无着,至1949年古田县解放时,仅完成5000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量。新中国成立后,加速前期工程步伐。1951年一级一期主体工程开工。1952年,古田地区出现特大洪水后,流域规划作了重大修改,分5级开发(后改为4级)总装机扩大到25.9万千瓦。1956年,一级一期工程完成,建成了当时全国水电系统最长的隧洞和全国第一座地下厂房的水电厂,安装2台6000千瓦机组,成为福建水电开发新的里程碑,为此后全省电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958年,一级二期和其余3个梯级电站均相继动工。1960年,一级二期工程1座年调节的大型水库和4台1.25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后,全站装机容量6.24万千瓦,占闽北电网水火电总装机容量73.95%,年发电量2.09亿千瓦时,占全网年发电量63.24%,开始承担闽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和调相的任务。其余3个梯级电站由于建溪、汀江等大型水电站上马,分散了人力、财力、物力,在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期间,陆续停建。1965年,二、三、四级电站复工后,又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直至1973年才全部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25.9万千瓦。随着各梯级发电机组陆续发电,该厂逐步形成适合生产特点的“统一调度、分级管理、集中检修、分散维护”的管理形式,并逐步实行全流域梯级电站优化调度。1973年全面投产后到1979年全厂年均发电量达9.11亿千瓦时。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后,古田溪水电厂年均发电量保持在8亿千瓦时左右。从1978年至1990年,全厂节水多发电7亿多千瓦时。
  80年代中期,福建省利用部分外资兴建沙溪口、水口2座大型水电站,分别于1983年、1986年动工建设。沙溪口水电厂位于闽江支流沙溪和富屯溪汇合口的下游6公里处,库区以上流域面积占闽江流域面积42%,安装4台7.5万千瓦机组。该工程在施工中,采用龟裂松动和水平预裂的控制爆破技术进行大坝清基,其精确度和工效分别比普通爆破方法提高28%和42%,合格率达90%以上,坝体烧筑采用碾压混凝土和滑模浇筑的新技术,其浇筑质量和工效比一般方法分别提高15%和34%。4台机组从1987年起每年投产1台,至1990年全部投产,累计已发电13.5亿千瓦时,为福建电网调峰已初步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水口水电站位于闽江干流,是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工程。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占闽江流域面积86%,安装7台20万千瓦机组。1985年,国家批准水口水电站立项。当年前期工程开始施工。该电站的土建工程和部分主要设备采取国际招标,整个工程土石方开挖约88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约348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1.82万吨。建设中从国外引进各类大型施工机械,并吸收了国外管理体制、劳动组合、劳动制度等方面的有益经验。现场包括管理和劳务人员仅3000人左右,整个工地呈现出高度现代化的施工场面。1986年12月29日,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1989年9月25日实现大江截流。到1990年底止,该电站已完成土石方开挖量86.5%;大坝和明渠导墙混凝土浇筑已完成43.5%,移民已搬迁53.2%。预计1993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96年全部机组投产。水口水电站的建设,是福建水电建设发展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至1990年,福建省已建成和在建的沙溪口、水口2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占全省大型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295万千瓦的57.62%,占闽江流域大型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的80.95%。
  至1990年底,全省大型水电厂(站)有:
  一、古田溪水电厂
  古田溪水力发电厂由4个梯级电站组成,1973年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25.9万千瓦,是福建电网的大型骨干电厂。厂部设在距古田县城东郊5公里的半坑亭,其所属场、站分布在古田、闽清两县,绵延30余公里。
  古田溪是闽江下游的支流,发源于本省屏南县,经水口镇汇入闽江,全长90公里,河道落差300余米,流域面积179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每秒50.1立方米,流域内地表覆盖良好,地质属流纹斑岩,水力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
  民国22年(1933年),福建省建设厅派员到古田溪勘察水力资源,民国26年在古田溪支流曹洋溪设立水文观测站。民国35年,省建设厅再次组织人员进行勘测,编写“古田溪第一段水力发电工程计划”,提出“分段设厂,分期开发,三级发电”的总体构想。民国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确定开发古田溪并同省建设厅联合组成勘测队进行复勘。复勘后认为在沂洋、旸谷建两座水库调节,三级电站总装机11.5万千瓦,投资总额估约国币1800亿元。当年资源委员会、福建省政府、台湾电力公司、华侨兴业公司联合筹组福建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古田溪水力发电工赈工程委员会,负责筹集资金。民国37的7月,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成立,罩修典任主任。当年制订《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计划》,规划第一期在龟濑截流引水,开挖隧洞至半坑亭,设一级电站;第二期在旸谷、沂洋兴建水库,二、三级电站分别建在闇林和李家琦,并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撤销工赈委员会。随后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拨助工赈粮467.04吨,折国币18亿元,其余由省建设厅、省银行负责筹集。至1949年2月,共完成原古田县城至厂区、坝区的公路路基10公里,工房两栋,办公楼砌砖至2层,进水口明渠试探挖进15米等土建工程,完成土石方约5000立方米。
  1949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江苏苏州成立时,省委书记张鼎丞在构想福建解放后建设蓝图时,就作出了尽快开发古田溪水力资源的决策,并请上海调派技术人员协助建设。当年6月14日古田县解放。8月初,驻扎建瓯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所设的军事管制委员会派梁东初为军代表,接管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罩修典、朱宝复留任正、副主任,并留用工程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次年作为施工电源的曹洋水电厂(装机400千瓦)建成,并继续进行施工准备。
  1950年8月,全国第一次水力发电工程会议决定以1948年开发古田溪的规划方案为基础,建设古田溪一级电站。当时福建省百废待兴,财力十分困难。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为了确保这一工程顺利开工,从各方面节约开支,筹措资金,调配大批干部和施工人员,充实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
  1951年3月;一级一期工程正式动工,首先开挖引水隧洞。引水隧洞从地处龟濑的坝区进水口穿越塔山至半坑亭厂房,全长1758米,内径4.4米。根据地形条件只能由进口、出口两头对挖。开工时,缺乏隧洞开挖的专业人员,只有前线部队支援的1名风钻工,和十几名解放前从事过采煤的矿工,技术力量薄弱,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当年2月底,在软弱风化带岩层爆破时,发生了连续4昼夜洞顶大塌方,造成重大事故。事后加强了安全组织措施和反事故措施,并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提高”的方法,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处理岩块塌落的规律,改进爆破技术和作业方法,不断刷新开挖记录,1952年9月创造出月掘进202米的记录。11月初,两头对挖即将接通的关键时刻,省委、省府主要负责人张鼎丞、方毅、陈绍宽连夜赶到工地检查了解工程情况,研究隧洞安全贯通的措施,给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很大鼓舞。经过电站建设者同心协力,11月25日终于提前挖通了当时全国水电工程最长的隧洞,经仪器检测两头对接处,垂直偏差7厘米,水平偏差2—3厘米,达到了设计要求。
  1952年7月20日,因古田溪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淹人隧洞进口段工作面,于是工程处设计室复查设计资料,发现拟建的两座支流水库调节性能不足。为了进一步查清水力资源,工程处又增设雨量站、水位站11处,补测地形图14幅,以古田水文站为一级电站基本水情控制站,下游各水位站为梯级电站搜集资料。根据复查后的资料分析,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对原规划作了重大修改,决定在古田县城南侧5公里的龟濑建造一级电站水库以代替拟建的两座支流水库和龟濑的低水坝。将古田县城迁到西南9公里的罗华地区,城关原址为—级水库淹没范围,蓄水高程以不淹没平湖镇为原则,正常水位高程382米,库容5.67亿立方米,一级电站装机容量由3.6万千瓦提高到6.2万千瓦,下游各梯级电站装机容量也相应增加。
  1952年底,古田溪水电站工程列为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一级电站厂房原定为露天厂房,考虑到防空需要,决定改建为地下式厂房。1953年3月,工程处设计室完成地下厂房初步设计。厂房长83米、宽12.5米、高29.5米,可布置6台机组;西面辟有长140米的运输洞,南面设有长170米的出线洞;坝址上游进水口附近先行建造临时木框填石坝,拦断全部低水河床,同时建造永久性进水口和调压井,先利用径流供一级一期两台6000千瓦机组发电。
  1953年11月,经水力发电建设总局批准初步设计后,一级一期工程开工。厂房开挖采用先挖上部和下部,然后爆塌中部的方法。至1954年地下厂房工程竣工,共开挖土石方121.6万立方米,浇注混凝土39.82万立方米。1955年开始安装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发电机组,1956年3月1日,2台6000千瓦机组投产,向福州送电,构成闽北电网的雏形。这是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制造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地下水电站。
  在一级一期工程施工期间,华东勘测设计院于1954年开始进行一级二期工程设计,于1957年完成初步设计,并经水电建设总局审查同意。一级二期工程装机5万千瓦,由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主要工程有混凝土宽缝重力坝的水库1座,坝体长412米,高71米,集雨面积1325平方公里,正常水位高程382米,总库容5.67亿立方米,为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土石方开挖量约8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注量37.7万立方米;安装3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和1台建成电机厂生产的均为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57年8月大坝开工。闽江水电工程局广大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不断刷新施工记录,曾创造出第十八坝段一次连续浇注混凝土1.66万立方米,创日浇注7284立方米,月浇注87303立方米的最高记录。1959年6月8日封孔蓄水。1960年4台机组安装结束,连同一期工程,一级电站共6台机组,总容量6.2万千瓦全部并入闽北电网运行。
  二级电站工程,装机13万千瓦。位于龙亭瀑布上游的闽清县后洋村。该工程由华东勘测设计院于1957年完成初步设计,1958年水电建设总局审查同意。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主要工程有钢筋混凝土平板坝的水库一座,坝高43.5米,长208米,集雨面积1551平方公里,水库库容1885万立方米;引水隧洞1条,长5294米,内径6.4米,引水式厂房安装2台6.5万千瓦机组。1958年7月引水隧洞开工,1960年停建,1965年复工。水库大坝于1958年7月动工,1962年5月建成蓄水,1969年3月第一台机组投产,1973年8月第二台机组发电。
  三级电站工程,装机3.3万千瓦,位于闽清县高洋村。1959年华东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并经水电建设总局审査同意,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主要工程有溢流式混凝土平板坝的水库1座,坝高43米,长225米,集雨面积1697平方公里,库容1490万立方米;坝后式厂房于1958年9月开工,1961年6月大坝与厂房土建施工基本结束,1965年3月第—台1.6万千瓦机组投产,1973年12月第二台1.7万千瓦机组并网运行。
  四级电站工程,装机3.4万千瓦,位于闽清县宝湖村。主要工程有混凝土宽缝重力坝的水库1座,坝高45米,长234.14米,集雨面积1722平方公里,库容840万立方米;坝后式厂房安装2台1.7万千瓦机组。1958年开工,1960年停建,1965年复工。1971年5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2年12月第二台机组投产。
  古田溪4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5.9万千瓦,工程总造价1.83亿元,比概算低2028万元,每千瓦平均造价707.5元。
  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工程投产后,由武汉电业管理局领导,组建生产管理机构。当时一期工程尚有一些尾工在二期工程施工中完善。机电设备也存在一些问题。投产后两年发生事故7次,两年总发电量不到5000万千瓦时。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电站开展以加强技术管理为中心的基础建设,贯彻部颁电力工业法规、安全工作规程和事故处理规程;对已投产的1号、2号发电机进行摸底性检修,消除隐患,并建立设备台帐,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生产需要的规章制度。1958年,电站划归福建省水利电力厅领导,安全生产逐步好转。1959年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相当于投产后3年的总和。1960年一级电站全面投产,调节水库投入运行后,开始承担系统调峰、调频和调相重任。省电业局调度科对该站实施单库单站经济调度。当年全站装机容量6.24万千瓦,占闽北电网全网73.95%。年发电量2.09亿千瓦时,占全网63.24%。1961年起,连续两年发电量都超过3亿千瓦时。
  1964年,电厂试行全厂“集中检修,分散维护”的办法,以一级电站5号机大修为试点,集中全厂检修、试验的人力和物力,仅用22天时间,提前18天完成了大修的任务,还完成设备改进22项,收集各个回路绝缘数据700多个,查出薄弱点10余处并进行了处理,试运行一次启动成功,初次体现了“集中检修”的优势。
  1965年,三级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后,电厂为了加强经济运行调度,与武汉水电学院签订了科研协议书,开始研究梯级经济调度的课题,先后拟订了一级电站经济运行方案,一级、三级电站负荷分配简化方案,长期最优(负荷分配)方式,全梯级电站日负荷最优分配等专题报告。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优化调度工作被迫中断。随着梯级电站相继投产,至1973年4座梯级电站全部联网运行后,年发电量8.6亿千瓦时,1975年达到10.62亿千瓦时,担负着闽北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的重任。1978年,实行4座梯级集中统一调度,经济调度方案逐步实施,梯级库容及区间水力资源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当年一级电站发电耗水率减少2.5%,水能利用率提高7.4%,梯级区间季节性电能利用率提高4.3%。自1978年至1984年,共节水多发电4.44亿千瓦时,占同期发电量总和的6.95%。从此,形成了适合于该厂生产特点的“统一调度,分级管理,集中检修,分散维护”的管理形式。
  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后,古田溪水电厂继续承担系统的调峰、调频、调相的任务。1985年,该厂针对大部分机组运行已久,缺陷较多的状况,不断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到1990年,更新改造的主要项目有26项,消除了三类设备,主设备完好率达100%,其中一类设备占78.13%,二类设备占21.87%。从而使全厂10年平均年发电量保持在8亿千瓦时。1978—1990年,全厂节水多发电7亿多千瓦时。1988年创连续安全运行637天的记录。该厂从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量202亿千瓦时。
  二、沙溪口水电厂
  沙溪口水力发电厂位于闽江支流沙溪和富屯溪汇合口以下6公里的西溪上,距南平市14公里。1990年底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是福建电网的大型骨干电站。
  沙溪口水电厂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约2.26万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的42%。流域内植被良好,平均年降雨量1776毫米,平均流量为778立方米/秒。1960年,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编制的《闽江流域规划报告》,将该站列为其中的1个开发项目。1977年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兴建沙溪口水电站工程,并列入“六五”计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0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会同水利电力部组织有关单位在南平市召开沙溪口水电站选坝会议,选定西溪鲤鱼洲上游80米处为电站坝址。1981年1月,华东勘测设计院完成工程初步设计,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会同水利电力部审查同意。
  沙溪口水电站是低水头发电,兼有航运的工程,由拦河坝、船闸、厂房和开关站等组成。拦河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40米,坝长628米;溢洪坝段设16孔溢洪闸,最大泄流量为1.94万立方米/秒;最大水头24米,单机发电流量525立方米/秒,水库正常库容1.54亿立方米。河床式主厂房位于大坝厂房段,长160米,宽68米,高62.5米,安装4台7.5万千瓦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保证出力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9.6亿千瓦时。副厂房在主厂房后,是电站运行控制中心和通讯中心。船闸按四级航道施工,通行100吨级船只并兼过竹木筏(1989年改为300吨5级航道)。开关站面积10500平方米,220千伏4回路出线,110千伏6回路出线,是福建电网的枢纽变电站。该电站设计土石方开挖量10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94万立方米。建设总工期为6年6个月,第四年首台机组发电;投资总概算5.58亿元(1991年底调整为7.37亿元)。
  沙溪口水电站是福建省第一家引进部分外资的水电工程。1982年2月,水利电力部就沙溪口水电站外资贷款问题同科威特王国阿拉伯发展经济基金会进行谈判。1983年4月,科威特王国发展经济基金会组成以加丹法里为团长的沙溪口水电站工程评估团,到现场考察评估。5月,科威特政府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关于沙溪口水电站贷款协定》,由科威特发展经济基金会向沙溪口水电站工程提供900万第纳尔(约合3060万美元)的贷款,利息3.4厘,偿还期15年。
  工程建设由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承担,按投资概算5.56亿元总承包。1983年3月,施工队伍进场准备。根据设计要求,工程采取分两期围堰、挡水的施工方案。9月12日,一期围堰破土动工,1984年3月围堰合拢。7月,拦河坝、主副厂房、开关站等工程的基础开始爆破开挖。在清基中采用了龟裂松动和水平预裂的控制爆破技术,其精确度和工效分别比普通爆破方法提高28%和42%。1985年3月,开始浇筑坝体和厂房基础。在坝体浇筑中,采用碾压混凝土和滑模浇筑的新技术,经水利电力部组织鉴定,其浇筑质量和工效比普通技术分别提高15%和34%。10月16日,混凝土浇筑量创日浇2584立方米的记录。至1985年底,共开挖土石方5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9.5万立方米。
  1986年3至6月,工地先后发生9次大洪水,以致延误工期。为了夺回被洪水影响的工期,施工单位实行施工包干责任制,把任务落实到班组,提高了施工速度。至1987年7月上旬,一期工程完成基础土石方开挖8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49万立方米。除右岸1至15号坝段混凝土浇筑至66米高程外,其余坝体已浇至87米高程,已具备二期围堰施工的条件。1987年8月底,右岸一期围堰拆除完毕,9月1日二期围堰开工,9月完成截流合拢,河水从发电进水口导流。11月底,非溢流段大坝和溢流段的天桥已筑至93米高程,厂房、副厂房、升压站、开关站等均已完成。在施工中,沙溪口水电厂于1987年4月成立。
  1987年2月,1号7.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开始安装,12月8日安装结束。经启动验收委员会组织验收,认为该机组按设计要求施工,已具备投产条件,原则同意启动投产。12月26日启动并网成功,1988年1月转入为期半年的试生产。2号机组于1988年4月开始安装,10月初结束,经过72小时试运转和启动验收,于10月21日并网发电。3号机组于1989年5月安装,当年12月17日并网发电。4号机组于1990年3月开始安装,11月29日试运转,12月1日并网成功。至此,4台7.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30万千瓦全部投产。
  1号机投运后,在试生产期的头3个月,机组和电气系统共发现缺陷100余项,但仅处理25项,处理率为24%。由于事故时有发生,以致因处理缺陷而停机2900多小时,少发电1亿多千瓦时。1988年10月,水利电力部针对电厂试生产期间设备缺陷和事故较多的问题,指定华东勘测设计院牵头,组织施工、生产和制造厂家等单位代表在沙溪口电厂召开设备缺陷和事故分析会。会后,富春江水工机械厂派员驻电厂协助处理发电设备缺陷;施工单位负责对机组电气部分和混凝土浇筑、设备安装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电厂加强了生产管理,把设备维护区域责任制改为岗位责任制,实行定人定责和检修定值管理,至1988年底,处理缺陷到岗率提高到91%,事故率降低44%,全年发电量2.8亿千瓦时,超过上级下达的发电指标7%。至1989年7月底消除缺陷率和及时率比1988年同期分别提高8%和12%,非考核事故率降低43%。当年8月9日创连续安全生产593天。
  1990年2月,该厂继续对消除缺陷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进行重点整治,使设备维护、消除缺陷及时率比1989年同期提高23%,事故率降低72%。为了提高生产效益,该厂对两年多来的水文、水情和水库运行调度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并实施《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加强水情预报和坝前水位测报,使洪水预见期由9小时提前到15小时。1990年,完成调峰电量1.2亿千瓦时,节水多发电5246万千瓦时。
  沙溪口水电站工程从1983年9月动工至199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85亿元,共完成土石方挖填9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90.5万立方米,分别占设计的92%和96%,左岸1一15号坝段已浇筑到顶,溢流坝已完成,主厂房及附属设备安装也全部完成。船闸工程按修改后的5级航道300吨级标准施工,预定1992年4月完工。
  三、水口水电站工程
  水口水电站工程位于闽江干流上的闽清县下濮村,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工程,设计装机容量140万千瓦。1986年12月主体工程开工,1989年实现截流后转入全面施工阶段。
  闽江全长515公里,流域面积6.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1758毫米,流域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1953年至1956年,福建省经济开发委员会对闽江的水力资源进行了勘测规划。1958年10月,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根据流域规划,对闽清县境内的下濮、安仁溪和水磨3处比较坝址进行地质勘测,1961年由于国家暂时困难而暂停。1976年3月,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勘测设计队继续进行地质勘测。根据地质勘测资料,闽江流域处于巨型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南平至水口河段均由坚硬的非可溶性岩石所构成,两岸为500—1000米高程的山岭所包围,蓄水后无永久渗漏之虞。勘测中的下襥坝址,两岸地形基本对称,山体雄厚,河面宽约380米,两岸山坡大部分基岩裸露,新鲜完整,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未发现较大断裂。1978年1月,水利电力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选坝会议,确定下襥为水口水电站坝址。从地质上看,水口坝址是中国最好的坝址之一。
  1980年7月,水利电力部华东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水口水电站的初步设计。8月水利电力部会同省人民政府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查,并于11月上报国家计委。由于省内有的专家认为建设水口水电站可能对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建设电站提出异议。1982年7月,国家科委主持召开水口水电站环境影响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交通部、农牧渔业部、地质矿产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代表和专家,以及福建省有关部门领导和代表共50余人。会议对华东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水口水电站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调査研究报告》进行了讨论,认为水口水电站采取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的原则和一级开发方案是合理的。对渔业、农业和泥沙、水质等问题,都提出了分析意见,总的认为建设水口水电站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影响,利多弊少,建议国家尽早兴建。
  1983年1月,国务院确定水口水电站工程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对水口水电站主体土建工程的施工和部分机电设备的采购均采用国际竞争性招标。7月,国家计委批复福建省水口水电站设计任务书,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建设。水口水电站装机容量140万千瓦,保证出力26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49.5亿千瓦时,电站建成后,计划向福建电网和华东电网送电(1992年10月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院批准并经世界银行同意暂缓向华东电网送电)。
  水口水电站坝址以上的流域面积为52438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面积的86%,水库总库容为26亿立方米,除发挥一定的调洪作用、减轻下游洪水灾害外,可增加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上游航道约100公里,使500吨级的船队可由南平通过电站枢纽直达福州,改变仅能通航60—80吨轮船的状况。电站通航设施,可满足年过坝货运量400万吨,年过坝竹木200—250万立方米的远景需要。电站大坝虽截断回游性鱼类的天然通道,但将形成93.5平方公里的水面,为闽江渔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新的场所。此外,天然来水经水库调节,将使枯水季节感潮河段下移,从而降低河口盐度,有助于下游两岸农业的发展。
  电站枢纽由拦河坝、发电厂房、三级船闸、升船机和开关站组成。拦河坝采用混凝土实体重力坝,最大坝高101米,坝顶长783米,坝顶高程74米,共分42个坝段,其中7号至21号为进水口坝段,23号至35号为溢流坝段,溢洪道共12孔,最大泄洪流量51640立方米/秒。37号和38号坝段分别为船闸和升船机。其余均为挡水坝段。发电厂房位于河床左侧坝后,主厂房内安装7台20万千瓦大型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各由7条长约81.7米,内径为10.5米的坝内钢管引水。装配场位于厂房左端,场前设中心控制楼作为电站控制中心。副厂房分设在主厂房上、下游两侧。500千伏和220千伏主变压器布置在副厂房顶上。500千伏开关站和220千伏开关站均采用户外式,位于厂房下游左岸山坡上。
  电站主要工程量:土石方开挖约88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约348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1.82万吨。1984年编制的总概算为22.18亿元(按全内资考虑),其中铁路改线4亿元,库区移民费用4.1亿元。但由于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原工程概算不断突破,调整概算尚在重编中。
  1984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有关福建水口水电站的报告上批示:这个工程要下决心快上才好,无论从那个方面看,早上一年就有利一年。1985年3月,国家批准水口水电站工程立项。4月27日成立水口水电站工程建设公司。公司受业主省电力工业局的委托,行使建设单位和工程师单位的职责,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费用进行控制监督,全面管理,并负责前期工程的建设。当年前期工程开始施工,主要包括1条21公里的公路改线,1座2万千伏安的施工变电站,1700米铁路临时改线,2座大桥,以及火车站货场等7项。
  1985年9月,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和福建投资企业公司联名发布经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审査批准的水口水电站第一期土建工程招标资格预审通告。1986年7月,收到10家投标商递交的投标书。经过评标,选中标价最低的由中国的华联工程公司(由水利电力部闽江工程局、第十二工程局、第四工程局组成,占60%股份)和日本国的前田建设株式会社(占40%股份)组成的华田联营工程公司为中标单位。
  1986年2月,世界银行决定对水口水电站工程进行贷款,第一期贷款总额为1.4亿美元,期限20年,包括5年宽限期,年利率8.5%。1987年1月15日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的授权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订贷款协定和项目协定。
  水口水电站1号、2号水轮发电机组,经国内外6个厂商投标,最后选定由中国国际贸易信托投资公司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组成的联合体承制。主要制造厂商是哈尔滨电机厂和日本国日立制作所。
  水口水电站的施工工期,经1986年工程评估确定施工期为8年。工程施工按导流方式,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年1月至1989年9月为原河床导流。第二阶段1989年10月至1991年9月为明渠导流。第三阶段1991年10月至1993年3月为底孔导流。第四阶段1993年4月至1995年5月,由表孔溢洪道和泄水底孔正常放流,水库开始蓄水,1993年5月底第一台机组发电;1993年6月底,船闸通航,完成大坝、厂房等上部结尾工程,继续安装6台机组,1995年5月底全部机组发电。
  1986年12月29日,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破土动工。福建省政府、国家计委、水利电力部的领导和有关单位代表参加开工典礼。施工开始后,承包商从国外引进了各类施工机械,并在管理体制、劳动组合、劳动制度等方面吸收国外的一些管理经验。现场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包括分包商在内仅3000人左右。整个工地呈现精简、紧凑的特点,但由于承包商内部中方和日方存在责权分离、关系不顺、协作不好等问题,影响了双方特长的发挥,以致开工后进展缓慢。为扭转水口工程的被动局面,由能源部和福建省的领导,于1988年7月在水口工地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现场办公会议,敦促华田联营工程公司采取果断措施,改组了内部机构,由华联公司的闽江工程局局长担任华田联营工程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全面负责施工管理。经过强化管理,发挥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施工能力,加快了施工进度,抢回了部分被耽误的建设工期,月平均开挖量由过去的22.5万立方米提高到最高月份的38.8万立方米,月浇筑混凝土量也达到3.05万立方米。水口水电站工程的配套项目——外福铁路太平至大箬段改建工程,于1986年7月动工。1989年6月5日完成接轨,当年12月20日在闽清县大箬举行通车典礼,为电站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过两年多来施工各方和建设单位、业主的共同努力,至1989年9月,主体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开挖54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31万立方米,围堰填筑173万立方米,形成长约1.2公里,宽75米的右岸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前的有关工程项目。1989年9月25日上午10时25分,水口工地的截流总指挥发出截流号令,32辆大型自卸车将一车车石渣和块石向截流龙口倾泻。至10时59分大江截流宣告成功,闽江水改道从导流渠通过。1990年5月上下游主围堰分别达到抗御百年一遇和五十年一遇洪水的设计标准,为安全渡汛创造了条件。同时混凝土浇筑量逐月上升,当年12月达12.3万立方米,达到国内同类型工程混凝土浇筑量的先进水平。至1990年12月底,水口水电站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773万立方米,占设计土石方总开挖量的86.5%;大坝和明渠导墙混凝土浇筑80万立方米,占设计总浇筑量的43.5%。在此期间,经招标确定水口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由能源部水电工程四局中标承担。至此,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进入全面施工的新阶段。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