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型水电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型水电厂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13
页码: 39-51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中型水电站的发展历程,包括“大跃进”时期、60年代中期、7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等不同时期的兴建情况,以及中型水电站在电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介绍了福建省中型水电站的建设和经营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福建省 中型水电厂

内容

1958年“大跃进”时,船场溪水电站和山美水电站相继兴建。这是福建最早动工建设的两个中型水电站。当时船场溪全流域4座梯级电站同时动工,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后来由于条件不具备,1961年全部停建。山美水库也由于财力限制,经两起两落,于1960年底停建。
  60年代中期,船场溪水电站二级和山美水电站先后恢复建设。1971年,装机2台1.5万千瓦机组、具有年调节性能的山美水电站开始机组安装,2台机组分别于1972年、1973年竣工投产,是福建第一座建成的中型水电站。投产后,成为山(美)泉(州)电网的主力电源。船场溪水电站,设计安装2台1.25万千瓦机组,第一台机组于1969年投产后并入漳厦电网运行,1978年第二台机组投产后,该站成为闽西南电网主力厂。1979年山美水电站联入闽西南电网后,与船场溪水电站共同成为电网的骨干电厂,对促进闽西南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在这期间建成的船场溪水电站,由于施工中先后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程遗留的缺陷较多,投产后经多年的不断处理才逐步完善。
  70年代,福建先后动工兴建3座中型水电站。其中安砂和华安2座中型水电站,在70年代初动工,池潭水电站于1977年动工,这3座电站都在70年代末和1980年底前全面建成的。安砂水电站安装1台7.5万千瓦和2台2万千瓦机组,总装机11.5万千瓦,电站水库具有季调节性能,1975年投产2台机组计9.5万千瓦,成为闽北电网主要电源之一。另1台2万千瓦机组,因设备交货延迟,直至1978年才投产发电。该电站在建设中,坝基防渗措施有所创新,并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斜缝和灌浆的施工技术,工程质量良好,全面投产后年平均发电5.52亿千瓦时,成为闽北电网主力电厂之一。华安水电站是径流开发的电站,安装4台1.5万千瓦机组,1979年、1980年4台机组相继投产后,年发电量都在3亿千瓦时以上。但是,安砂、华安水电站,亦因“文化大革命”影响,工程都拖了8年多,特别是华安水电站在地质情况尚不清楚情况下全线动工,多次修改初步设计,追加概算,使建设十分被动,并造成不浪费。池潭水电站水库具有不完全年调节性能,安装2台5万千瓦机组,仅用4年半时间至1980年全面投产。这个电站工程在施工中,基础开挖采用分层施工,使上层基础开挖与下层混凝土浇筑平行作业,赢得了时间;大坝混凝土采用柱状浇筑法和掺粉煤灰新工艺,既增强了混凝土后期强度,提高工程质量,又节约了水泥。池潭水电厂工程建设投资省、质量好。被评为部优质工程,并获70年代国家优秀设计项目奖。
  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时,全省共有5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33万千瓦,占电网水电装机44.4%,均超过大型和小型水电各在电网中所占的比重。到80年代中后期,5座中型水电站年均发电量都在15亿千瓦时左右,为福建电网水电发电量的主要部分。
  8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开始走出了一条地方和部门集资兴建中型水电站的新路,省人民政府为此制订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型水电站的发展。1985年后,由当地政府与省电力等部门合资兴建的装机3台1.2万千瓦机组的范厝水电站和装机3台1万千瓦机组的良浅水电站相继动工。1989年,范厝水电站已全面建成投产。良浅水电站预计1991年、1992年也将陆续投产发电。这些电站建成后,按投资比例拥有产权、分配电量和利润,生产经营委托省电力工业局代管,发电量纳入市场调节,由省电网代售。
  到1990年,全省已建成6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36.6万千瓦,占福建电网水电装机容量24.17%,年发电量19.47亿千瓦时,占福建电网水电发电量32.95%。
  福建省中型水电占可开发装机容量中比重最大,按单级装机容量口径统计,包括古田溪4座梯级电站25.9万千瓦在内,全省已建成中型水电装机容量62.5万千瓦,加上在建的良浅(3万千瓦)、龙门滩(6万千瓦)、水东(6万千瓦)、万安溪(4.5万千瓦)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82万千瓦,占可开发装机容量398.1万千瓦的20.6%,开发的水平还相当低。
  至1990年底,全省中型水电厂(站)有:
  一、船场溪水电厂
  船场溪水电厂位于九龙江西溪支流船场溪中游的南靖县船场镇境内,距南靖县城30公里,1978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2.5万千瓦。
  船场溪发源于南靖县南坑金竹村,全长73.6公里,流域面积907平方公里,流域内年均降雨量1756毫米,地表覆盖良好,河道曲折,河床比降大,其中合溪口至船场河段长20公里,落差140米。50年代,省九龙江流域规划队对船场溪水能开发利用进行了规划,共分4座梯级开发,总装机容量5.2万千瓦。
  中共龙溪地委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根据流域规划提出的梯级开发方案和工程布置,以及华东勘测设计院所作的一般性勘测资料,决定兴建船场溪梯级水电站,并成立船场溪水力发电工程处。这一工程在地质尚未勘探、未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情况下,1958年9月15日,从龙溪地区所辖县市调来的民工组成5个大队,同时动工兴建4座梯级电站。由于工程仓促上马,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因发现坝区工程图纸与实地不符,即停工处理。1959年4月,船场溪水电工程下马停建,保留二级水电站工程。当年组织设计人员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和补充。12月20日,二级电站继续施工。1961年4月,因国家暂时困难,船场溪二级水电站工程停建。1964年7月,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补开了选坝会议,研讨工程设计方案,提出渠道改线与加固措施。1966年10月,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审查同意修改后的初步设计。船场溪水电站工程(即二级水电站)是船场溪梯级开发的主要电站,拦河坝建在合溪口,控制流域面积610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24.3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6.69亿立方米,拦河坝为砌石滚水坝,高13.3米,长134米,正常蓄水库容50万立方米,为日调节水库。引水渠道11公里(其中隧道二段共850米长),渠道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引水至赤坑口,水头落差94米。主厂房长28.7米,宽22.3米,高21.5米,安装2台各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保证出力0.13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8258万千瓦时,年设备利用3300小时,复工工程土石方量8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8500立方米,总概算1717万元。
  1966年5月1日船场溪水力发电工程指挥部成立。7月,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复工。隧洞工程和机电安装由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厂房工程由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施工。渠道工程仍组织民工团包干施工。至1967年底,渠道工程全部修通,对地质差的部分地段进行了加固处理,长潭边的盲肠段渠道改建为720米隧洞,缩短了渠道2.05公里;隧洞工程和渠道上21座泄水闸、溢洪堰等附属建筑物全部建成,主厂房和压力前池、钢筋混凝土压力管也同时建成,水工部分基本完成。
  1968年,船场溪水电站革命委员会成立。开始安装第一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号机),由于该机组是1959年试产品,缺陷较多,经处理后,于1969年5月,1号机组安装工程结束。同时建成110千伏和35千伏升压站各1座,架通电站至漳州、电站至南靖县城的输电线路,建成相应的变电站。9月底,由启动委员会组织的1号机72小时试运转成功,于10月1日移交船场溪水电站,并入漳厦电网运行。1号机组投产后,对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作了处理,但水轮机出力不足尚无法解决。1973年闽西南电网形成,该电站为电网的主力厂,当年发电量5790万千瓦时。
  第二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1.25万千瓦机组(2号机),由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机电安装队负责安装。从1975年1月开始至1977年7月设备安装结束,延至1978年2月15日经过72小时试运转后并网发电。至此,船场溪水电站工程全部建成,共完成土石方挖填56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61万立方米,实际投资1738万元,比概算增加102万元,每千瓦造价695.27元。
  1979年5月,该站改名为福建省南靖船场溪水力发电厂。1978年至1980年,电厂组织人员先后处理了2号机组转子磁极链松动,机组振动过大、水涡轮气蚀穿孔、调速器配压阀跳动等问题,使机组运行逐步正常。同时针对溪水含沙量大,时常发生泥沙堵塞进水口的老大难问题,经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研究提出治沙措施,并列为部重点更新改造工程。从1984年10月动工至1985年底建成,有效地防治了泥沙淤积。1985年该厂首次达到并超过设计年发电量和利用小时。1987年3月,为了进一步解决泥沙游积,又在拦河坝上游库内再建1座长38.5米、高3.9米的“丁”字坝,把河道主流方向引向进水口,从根本上解决了泥沙堵塞问题,每年可增发电量600万千瓦时。
  1987年12月,结合机组大修,对1号机组水轮机转轴进行增容改造,次年1月29日完成,经甩负荷和效率试验,出力达到1.2万千瓦,每年可增发电量360万千瓦时。1989年初,该厂针对2台发电机组因导轴承瓦缺陷严重,发生3次烧瓦事故,经过多次更换推力轴承瓦,保证了安全运行。至1990年底,连续安全生产达1497天,创连续4年无事故的新记录。1990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达到1.02亿千瓦时,年设备利用4079小时,创本厂最高水平。船场溪水力发电厂自1969年10月第一台发电机组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量15.02亿千瓦时。
  二、山美水电站
  山美水电站位于晋江支流东溪中游的南安县码头镇山美村,距泉州市42公里,1973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3万千瓦。
  山美水电站隶属泉州市山美水库管理处。该水库是以农田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的综合利用工程。1957年10月,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局932队对山美水库工程进行地质勘察,随后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承担水库设计任务时,对坝区、库区又进行勘测。1958年底完成山美水库及水电站的初步设计。山美水库集雨面积1023平方公里,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坝高75.5米,长305米,水库总库容6.5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3.95亿立方米,属年调节。水库右侧引水隧洞长248米,洞径7米,近厂房处分二道支洞,洞径3.6米,长52.5米,设计流量2×37.4立方米/秒。电站地下厂房长40米、宽14米、高26.4米,安装2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平均水头48米,设计年发电量1.05亿千瓦时。电站左右两侧分别安装35千伏和110千伏升压站。工程总土石方1219万立方米,总概算3385.5万元。
  1958年5月,晋江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山美水库工程筹备委员会,开始修建施工道路、征用土地等。10月,以省水利水电工程局为主的施工队伍开始动工兴建。次年4月停建。1959年11月,在泉州市召开山美水库枢纽工程选坝会议。1960年2月山美水库工程续建,进行大坝清基和导流洞开挖。同时,省人民委员会组织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省计划委员会、省水利电力厅等单位对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审査,并上报水利电力部审批。当年底,再次下马停建。
  1967年1月17日,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2月水利电力部批准山美水库复工兴建,列入1967年国家基本建设项目,核准国家投资5000万元。同月,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施工队伍和泉州、南安、晋江、惠安等县的民工陆续进场施工。7月,动工建设大坝。1971年8月,大坝工程竣工,开始蓄水。9月,引水隧洞和竖井完工,地下厂房也基本建成。
  山美水电站工程的初步设计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于1967年完成。第一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于1971年12月由泉州电厂为主组织的安装队开始安装。次年9月30曰安装结束,一次试车成功,与山美至泉州110千伏输电线路和泉州110千伏后茂变电站同时投产,形成110千伏山(美)泉(州)电网。第二台1.5万千瓦机组于1972年11月安装,1973年9月22日试运行成功,并入山泉电网运行,山美水电站成为晋江地区主要电源。次年,山美水电站至永春县五里街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投产,基本上解决了晋江地区当时工农业生产用电紧张状况。山美水库和水电站工程实际完成土石方341.8万立方米(不含灌区),总投资4951万元(包括移民赔偿费用)。
  山美水电站设置运行、检修、水工、综合等4个生产分场。投产后修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80年代中期实行经济责任制,在生产分场推行以保证安全发供电为主要内容的承包责任制,各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该电站担负着泉州地区的调峰任务。
  1990年晋江流域发生28年来最大的洪水灾害,山美水库在保证水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优化调度,拦洪削峰,多蓄水多发电,这年发电量达1.32亿千瓦时,创建站以来最高记录,设备利用4400小时。至1990年底创连续安全生产无事故1478天的记录。该站从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14.076亿千瓦时。
  三、安砂水电厂
  安砂水电厂位于闽江支流九龙溪中游的永安市安砂镇境内,距永安市45公里。1978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11.5万千瓦,是福建电网的主力厂。
  九龙溪发源于建宁县均口乡,经宁化、清流至永安汇入沙溪,全长165公里,水力资源丰富,流域内植被良好,雨量充沛,年径流总量50亿立方米,河床比降大,具有水能开发的优越条件。1957年,上海勘测设计院对沙溪流域进行规划,1960年提出开发九龙溪的规划。
  1969年8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向水利电力部提出在九龙溪上兴建中型水电站的建议。11月,水利电力部把该项勘测设计任务下达省电力工程一团(后恢复原名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该团在勘测中发现安砂镇境内的“九龙十八滩”末端,地形狭窄,地质为石英砂岩,能满足大坝的承载力,是兴建水库的较好坝址。但坝基的岩石风化比较严重。从合理利用九龙溪水力资源出发,建议建设高坝,增加装机容量。次年9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不淹没上游嵩口坪水电站原则下,扩大安砂水电站的建设规模。”设计部门邀请国内水电建设专家研究建高坝而处理坝基岩石风化的技术问题,最后决定以混凝土防渗墙为主,底部加接水泥帷幕灌浆的防渗结构形式的处理措施。这种在坝基上设防渗墙的方法,在当时为全国第一例。
  1970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安砂水电工程指挥部,负责承担水电站的全部建设任务。施工队伍以省电力工程一团为主,共2400多人,同时从各县招用民工3200多人。当年12月围堰工程和导流洞开挖相继动工。
  1971年6月,初步设计完成上报,7月省革命委员会组织省水利电力局、省电力工程一团等有关单位领导审査通过了初步设计和施工方案。安砂水电站主要工程有:水库大坝1座、采用钢筋混凝土宽缝重力坝,高92米,顶长168米,设4个溢流孔泄洪(施工中改为3孔),安装钢质弧形闸门,溢洪道按千年一遇设计最大泄洪量为6840立方米/秒。大坝基础建2米厚的混凝土防渗墙,最大水平深度达50米。水库集雨面积5184平方公里,总库容6.4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亿立方米,属季调节水库。正常蓄水位与上游嵩口坪水电站尾水相接,径流利用率为86.5%。引水洞内径7.5米,长166米,为圆形钢筋混凝土衬砌压力隧洞,最大引水量214.2立方米/秒,利用发电水头49.3米至71米。发电厂房长61.5米、宽21米、高37.4米,采用当时全国首创的纵向高速交流,多层串连的通风方式。安装1台7.5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和2台1.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共9.9万千瓦(施工中2台1.2万千瓦机组均改为2万千瓦机组,装机容量达11.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为6.14亿千瓦时,设备年利用5339小时,保证出力4.18万千瓦。升压站为地面式,安装110千伏容量9万千伏安和5万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另在9号坝段建一条直径0.8米的钢质引水管,通过1.2立方米/秒流量供水灌溉农田。大坝不设过木筏道,在库区建转运码头。工程土石方量62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52.9万立方米。
  1971年5月,围堰工程和导流洞完工,开始大坝清基和防渗墙基槽开挖。在坝基开挖中,尤以防渗墙基槽开挖的难度最大。施工人员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和保证安全,采取分区开挖,多区同时掘进,各区逐层向上扩大,区与区之间保留一定厚度的岩石隔层,以防止崩塌。坝基与防渗墙基槽的开挖于1972年底结束后立即浇筑混凝土。为了浇筑防渗墙,施工部门参考国内外施工经验,通过计算和模型试验,在国内首次采用斜缝不灌浆的施工技术,既节省了投资,又加快了进度。防渗墙的混凝土浇筑,从河床最低处开始,自下而上逐层浇筑,当下一块混凝土浇至岩石隔层下2—3米时,即打通隔层,继续向上浇筑。防渗墙工程于1973年3月底完成,质量良好。大坝施工中,在保证同样溢洪量的条件下把4孔泄洪闸改为3孔。混凝土拦河大坝于1975年8月浇筑到顶,同年9月20日封闭导流洞开始蓄水。电站厂房和升压站基础于1972年6月开挖,至1974年3月建成。
  机组安装工程于1974年5月开始。1号机(2万千瓦)和3号机(7.5万千瓦)同时安装,分别于1975年10月28日和12月26日投产发电并入闽北电网。在1号机组投产前成立了安砂水电站。2号机(2万千瓦)因设备交货延迟,至1977年5月才开始安装,1978年10月22日竣工投产,并入闽北电网。当年发电量达到5.16亿千瓦时,设备利用4492小时。
  安砂水电站工程从1970年底动工至1978年底移交生产,共完成土石方挖填61.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52.9万立方米,使用劳动力841万工日,实际使用投资9520.5万元,平均每千瓦造价722.89元。
  安砂水电站工程在“文化大革命”中着手兴建,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初步设计未完毕就先行动工,施工中多次修改设计,以致这一工程从建设至竣工后没有一个完整的正式设计文件。1983年8月,设计院根据电力工业部对已建成水电厂发电效益进行复核总结的要求,对安砂水电厂长系列径流调节进行复核,并分析了原设计预期发电效益的主要指标均未达到的原因,因此对原设计的部份数据进行必要调整:发电水量利用系数从86.5%调整为77.6%,设备利用小时从5339小时调整为4957小时,平均发电水头由63.6米调整为65.1米,年发电量由6.14亿千瓦时调整为5.7亿千瓦时,保证出力由4.18万千瓦调整为3.77万千瓦。
  1979年全面投产后,改名安砂水力发电厂,进一步修订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对设备缺陷进行技术改造,当年底消灭了三类设备,连续安全生产达599天。1980年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从1979年至1982年对设备缺陷进行有计划的技术改造,全厂主设备先后进行过12台次大修和62台次小修,从而解决了3号机定子刚度不足,1号机转轮严重气蚀和裂缝问题,处理了2号主变压器弱绝缘结构和铁芯多点接地的缺陷,使设备健康水平明显提高。1982年全厂主设备完好率达100%,8台主设备中一类设备7台,占87.5%,二类设备1台,占12.5%。1984年,为提高生产运行的自动化水平,安装了200点巡回检测仪,快速连续监察生产过程的参数变化,实现越限报警;并实行水库优化调度,使水量利用率提高到88.96%,节水多发电2300万千瓦时。1985年创年发电量6.7亿千瓦时,全员劳动生产率年人均11.6万元。为了挖掘设备潜力,1987年对3号机进行技术改造,安装了高频切机,低频自启动装置,机组出力从7.5万千瓦提高到8.5万千瓦,每年可多发电2000万千瓦时。至1987年底,全厂连续安全生产达1465天,居当年全国10万千瓦以上水电厂首位。全年发电量为5.41亿千瓦时,设备利用4702小时,节水多发电4587万千瓦时。
  安砂水电厂自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82.87亿千瓦时,年平均发电5.52亿千瓦时,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790元/万千瓦时)工业总产值年均4351.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2.89万元,发电耗水率平均7.13立方米/千瓦时。国家对安砂水电站建设投资已于1979年底全部收回,是本省水电厂发电成本最低,回收投资最快的单位。
  四、华安水电厂
  华安水电厂位于九龙江北溪中游华安县新圩乡红旗山下,距县城20公里。1980年4月全部建成投产,装机容量6万千瓦,是中水头径流开发的中型水电厂。
  九龙江北溪发源于龙岩市博平岭山脉,至华安县城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流域内植被良好,雨量充沛,年径流总量67.51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09立方米/秒。从华安县城至岭兜22公里河段坡陡流急,落差53.8米,且形成天然大弯道,截弯取直只有八九公里,水力资源集中,交通方便,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但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处于南北向和新华夏系构造带,以断裂层为主,枢纽地区还处于本省地震中心地带。
  1969年,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向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建设华安水电站的要求。1970年7月,成立华安水电工程筹建处。年底,省革命委员会原则同意地区兴建华安水电站,要求不影响鹰厦铁路和华安县城的防洪安全,并派省水电设计大队协助勘测设计。1971年1月,该工程在尚未掌握渠道、隧洞地质资料的情况下,仅从资源利用、经济指标、施工条件和工程对周围影响等因素综合比较,以高方案向省革命委员会上报初步设计,即在华安县城关兴建高18米的拦河闸坝,正常蓄水位为92米高程,最大蓄水库容520万立方米,设计防洪标准为40年一遇;厂房建于红旗山下,内装4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利用发电水头47米,年设备利用6000小时,年发电量3.6亿千瓦时,保证出力2.08万千瓦,工程概算4530万元。
  1971年1月成立华安水电工程指挥部,在初步设计尚未批准的情况下,从地区所属各县抽调6000多名民工和施工机械进场,开始进行交通和供水、供电等施工前期工作。当年9月18日,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复同意上报方案,总投资控制4200万元,由龙溪地区负责组织施工。10月1日,拦河坝、压力隧洞、厂房等工程同时开工。
  随着勘测工作的深入,不断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为此对拦河坝、进水闸、防沙拦污设施、暗涵和引水渠后段等工程设计都进行了修改。1972年6月,工程指挥部向省水利电力局上报第二次修订的初步设计,将蓄水位从92米高程提高到94米高程,拦河闸坝改为全闸型,增高调压井,工程概算调整为5711万元。经省水利电力局审查,认为防洪标准偏低,未同意。1973年7月工程指挥部第三次上报修改的初步设计,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并补充了若干漏项工程和调整单价,总概算调整为5958万元。
  1975年省革命委员会鉴于这一工程施工艰巨复杂,施工技术力量不足,决定该工程由省水利电力局管辖,并抽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闽江水电工程局的施工人员承担拦河闸坝、进水闸、渠道、隧洞及大坝帷幕灌浆等工程施工,使整个工程建设形成以专业施工队伍为主体的施工力量。次年1月,省水利电力局主持召开由有关单位参加的华安水电站工程技术会审会议。会议认为拦河闸坝防洪标准仍然偏低,但由于施工现状,只作部分修改,提出补强措施。1977年8月,该工程设计工作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统一管理,并在原有设计、施工的基础上编写(华安水电站工程勘测设计的几个问题汇报》,作为最后的初步设计资料。该工程采用全闸式拦河闸坝,高20米,长194.4米,分设19孔溢洪闸,采用平板钢闸门,双孔进水闸每孔宽8米;引水渠道全长8920米,其中砌石明渠1988米,混凝土沉箱暗涵69节,全长1320米,城门型隧洞长2353米,渡槽1座长120米,压力隧洞内径6.7米,长2743米,其他调压井、竖井、压力管等共516米。主厂房长62.09米,宽14.4米,高27.8米,内装4台南平电机厂制造的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副厂房长62.09米,宽5.5米;2台4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安装在副厂房的上游侧;电厂以110千伏两回出线送电漳州,与闽西南电网联网。工程总概算为8262万元。
  华安水电站工程在完善勘测设计,充实专业施工队伍之后,1977年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施工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978年,在隧洞施工中,采用喷射混凝土代替现场浇捣衬砌的新工艺,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工程费用20多万元,当年5月全部完工。8月,全长1988米的明渠全部竣工。10月,长2743米的压力隧洞全部凿通,经验收测量,其横向、高程偏差均在1.8厘米以内,符合质量要求。次年4月,闸坝、进水闸、拦沙坎等进水枢纽工程也基本完工。施工难度最大的暗涵,从1975年1月动工后,两次试验的沉箱都出现裂缝、变形,以后作了多次改进,至1978年转入全面施工后又发生断裂、边拱剪断和两侧土坡裂缝崩塌等问题。从1978年10月至1979年初,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省水利电力局多次召开专题学术会议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采取外部削坡减载,内部按不同损坏程度分别采取加钢筋、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补强措施处理。至1979年8月全部完成,当年8月29日渠道全线通水。厂房工程于1980年1月建成,同年4月,水工、土建工程全部完成。由闽江水电工程局承担安装的1号、2号两台发电机组,分别于1978年2月、3月开始安装,1979年10月1日同时投产,并入闽西南电网运行。3号、4号两台发电机组分别于1979年5月和6月投入安装,先后于1980年2月12日、4月4日并入福建电网运行。
  华安水电站工程从民工团进场动工至建成,前后经过8年半时间,实际完成土石方挖填351.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9万立方米,动用劳动力868万工日,实际投资额8372万元,平均每千瓦造价1395.3元。
  1980年5月,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省水利电力厅组织设计、施工、生产部门及有关单位成立竣工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认为华安水电站工程总体上达到设计要求,水工建筑质量和机电安装质量是好的和良好的,同意移交华安水电厂。对遗留的一些尾工等问题,分别指定有关单位在定期内完成。
  该厂4台机组投产后,参与承担福建电网丰水季节基本负荷和枯水季节调峰任务。其间针对设备缺陷问题,检修人员处理重大缺陷30多项,改进设备60多项。对一时难以处理的缺陷,分别在各台机组计划性大修时处理。在4台机组第一次大修中,共处理缺陷116项,提高了机组技术性能,使设备健康水平有所改善。1982年主设备完好率从1980年的50%上升到100%,年发电量也从1980年的2.65亿千瓦时增加到3.21亿千瓦时。
  1983年推行岗位经济责任制,加强了厂房中心控制与坝头水库的调度工作,及时调节机组负荷曲线,保证开停机操作准确及时,当年发电量又增加到3.65亿千瓦时,年设备利用6090小时,首次达到设计年发电量和年利用小时的指标。1983年至1985年发现大坝下游护岸塌方,护岸基础淘空,危及大坝安全,经过整修加固,又修建延长200米的砌石护岸工程,保证了水工运行安全。
  1987年开始,实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使生产趋于安全稳步发展。当年节水多发电4950万千瓦时,水能利用率达64.5%,均创建厂以来最好成绩。1988年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1990年发电量4.1亿千瓦时,当年9月13日创全厂连续安全生产1144天的最高记录。该厂从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39.6亿千瓦时。
  五、池潭水电厂
  池潭水电厂位于闽西北泰宁县池潭村,距县城30公里,是金溪流域梯级开发的第一级水电站,1980年10月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是福建电网的骨干电厂。
  金溪是闽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全长151公里,至池潭水库坝址的集雨面积为4766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雨量充沛,地表覆盖良好,年均降雨量1793毫米,年均流量151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47亿立方米。坝址地质为流纹斑岩,无大结构问题。
  1959年,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开始对金溪进行流域规划。次年1月提出金溪流域规划报告。拟定分四级开发,池潭为第一级水电站。为复勘原有梯级布置的合理性,省电力工程一团(后恢复原名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勘测设计营承担复勘和初步设计任务。1971年初,对金溪干流河段进行选点复勘,认为池潭坝址的地形、地质条件比较优越,可作为金溪流域梯级开发的第一个工程。1972年7月完成初步设计,次年8月,省革命委员会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查,认为设计推荐的拱坝,其坝址的地质勘探和野外岩石力学试验工作量大,且需要相当的设计力量和计算设备,因此,从建设速度和便于布置整体枢纽建筑物考虑,决定改为混凝土重力坝。由于坝型改变,整个枢纽布置更动,初步设计须作重大修改。1976年2月,修改后的初步设计上报,并经省革命委员会审查批准。池潭水电站枢纽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坝、坝后溢流式厂房、开关站和过木筏道组成。拦河坝最大坝高78米、长253米、最大库容8.7亿立方米、正常库容7亿立方米,为不完全年调节水库,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万年一遇保坝。设计利用水量87.3%,平均水头52.8米(最大66.5米)。主厂房长73米、宽18米、高39米,安装2台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5亿千瓦时。副厂房长56.5米,高20米,分5层,分别为厂变压器开关层,刀闸电缆层,中央控制室层等。两台主变压器设在副厂房左侧厂坝之间,出线为110千伏两回路,220千伏一回路。过木筏道由省林业勘测设计院设计,为卷扬机牵引的干式筏道,长788米,日过坝木材量600立方米。工程总概算13530万元(含移民拆迁及土地赔偿费)。
  池潭水电站工程由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建设。1975年12月施工队伍进场,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体工程于1977年2月动工建设。采用明渠导流、围堰断流的导流方式。至1978年2月25日,以98天时间完成了明渠通水,围堰截流,打开了主体工程的施工局面。拦河坝基础开挖采取分层施工办法,上层岸坡开挖与下层混凝土浇筑平行作业,不占直线工期。施工中发现地质岩层好,经设计部门同意,少挖石方1万立方米,节约帷幕灌浆2300立方米,总计完成基础开挖量10.5万立方米。大坝混凝土浇筑于1977年12月开始,采用柱状浇筑法,并推广掺粉煤灰的新工艺,改善了混凝土的物理性能,既增强了混凝土后期强度,又节省了水泥1892吨。1980年3月导流底孔封堵,水库开始蓄水。4月溢洪道过水,10月,完成大坝施工,混凝土浇筑总量33.55万立方米。厂房基础于1978年7月动工开挖,同年11月浇筑混凝土,至1979年4月封顶。过木筏道于1978年1月动工。1982年4月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初步验收,同年6月因水库溢洪,筏道13号至15号柱墩被冲坏,航道受阻,未能按期投产。
  1979年10月开始安装第一台东方电机厂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2号机),于1980年5月11日安装结束,经72小时试运转,当月31日并入福建电网发电,比计划提前7个月投产。5月30日至6月3日,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召开的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认为2号机组安装和相应的水工建筑物质量均属良好,同意并网投产,办理交接手续,并要求施工单位抓紧完成尾工,处理好机组缺陷。第二台机组(1号机)于1980年2月安装,同年10月10日安装结束,10月30日并网发电。经验收委员会组织验收,认为1号机组设备、安装质量好,符合投产要求,同意交付生产运行,并要求施工单位对1号机的可控硅励磁装置和水轮机主轴端面密封圈的缺陷尽快处理,以保证安全运行。
  池潭水电站工程建设经历4年半时间,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6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41.7万立方米,分别比设计量减少3万多立方米、4万多立方米。实际使用投资12505万元,每千瓦造价1250.5元。该工程被水利电力部评为1981年优质工程,并被全国优秀设计评选委员会评为70年代国家优秀设计项目奖。
  为做好池潭水电站投产前的准备工作,在施工期间招收100名新工人,安排在古田溪水电厂培训并成立池潭水电厂生产筹备处,组织专业人员编制生产运行安全规程、准备生产工具和专用材料,并对新工人进行上岗前的技术考核等工作。第一台机组投产时正式成立池潭水电厂,当年发电1.55亿千瓦时。由于占80%的工人是新培训的学徒,技术不熟练,且厂部管理人员新手多,加上设备制造、安装时遗留一些缺陷,以致运行中事故频发,从第一台机组投产至1981年的一年半时间就发生事故17起,该厂针对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从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入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现场培训,组织开展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和技术问答等活动。同时开展技术攻关,对占事故总次数65%的可控硅励磁装置缺陷先后进行6次重大技术改造,解决了该装置失稳的问题;并将两台水轮机大轴尼龙水封改为橡胶平板水封,处理了水轮机轴封大量漏水的缺陷。1982年起安全生产好转,年发电量达5.49亿千瓦时,超过设计年均发电量,比上年增发1.16亿千瓦时,设备利用5495小时,比上年增加1163小时。1983年4月开展以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整顿,组织4次机组小修,消除了1号机组振动过大,DT—100型电调自动失灵等设备的隐患,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主设备完好率达100%,均为一类设备,当年发电量增长到6.11亿千瓦时。至1985年3月31日,连续安全生产达762天。
  1987年1月,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为了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确保安全经济多发电,该厂同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制订池潭水电厂综合自动化规划。1988年由于降水均匀,水库调节合理,及时拦蓄雨季末场洪水,节水多发电1.24亿千瓦时,全年发电量达6.28亿千瓦时,创建厂最高记录。1989年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1990年,该厂整个综合自动化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并进行连续72小时考机试运行,投入监视功能运行,待全面竣工后,全厂将形成计算机监控系统,年可增发电约1000万千瓦时。自1980年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量51.5亿千瓦时,其中节水多发电4.9亿千瓦时。
  六、范厝水电厂
  范厝水电厂位于闽江上游支流金溪的将乐县范厝村,距县城6公里,是金溪流域梯级开发的第六级水电站,1989年全部建成投产,装机容量3.6万千瓦。
  1980年10月,省水利电力厅审核金溪流域水力资源利用规划时认为,第一级池潭水电厂建成一座8亿多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可为下游建设水电站提供补偿调节库容。拟建的范厝水电站距池潭水电厂60公里,坝址以上集雨面积581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85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58亿立方米。坝址岩基坚硬,无区域大断层通过。
  范厝水电站工程初步设计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于1981年12月完成。1982年4月,省建设委员会会同省水利电力厅审查通过,该水电站工程拦河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高28.5米,长181.5米,蓄水总库容3180万立方米,为不完全日调节水库;溢洪闸10孔建于河床右侧,装置开敞式弧型闸门,按50年一遇设计,最大溢洪流量9580立方米/秒;厂房建于左侧坝后,长81.7米,宽17.6米,高39.8米,安装3台1.2万千瓦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利用水头11.2米,利用水量390立方米/秒,年发电量1.58亿千瓦时,设备利用4389小时,保证出力0.99万千瓦;110千伏和220千伏开关站布置在左岸台地上。工程土石方开挖量52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14.5万立方米,投资概算为6300万元。
  1984年10月,将乐县人民政府按照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与省电力工业局、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协商决定集资建设范厝水电站,并由集资三方选派代表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范厝水电站工程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电站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工程建设由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负责土建工程施工和设备定货安装;将乐县政府负责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和公路改线等;省电力工业局负责建设电力输出工程及配套设施,进行生产准备等。工程实行概算承包负责制,三家按工程设计概算分解,各自承担承包项目,按三方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和承担亏损。电站建成后,委托省电力工业局代管。1985年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集资建设,并对该电站实行优惠政策。
  1984年12月,范厝水电站工程指挥部成立,进行施工准备。1985年10月主体工程开始动工。围堰工程分两期进行,1985年9月,完成一期围堰,围水内的拦河坝(含4孔半溢洪闸)、拦沙坎、厂房、开关站等工程随即动工,至1986年9月,左岸拦河坝部分达到导流要求,拆除一期围堰,11月二期围堰截流,一、二期工程形成了一个工作面同时施工。闽江水电工程局在施工中采用深孔爆破、预裂爆破、腾空爆破等新工艺,加快了清基进度。在浇筑混凝土时开展劳动竞赛,创月浇筑9400立方米记录,并成功地采用双掺新技术浇筑1号和2号蜗壳混凝土,缩短了工期,节约材料费14万元。拦河坝工程于1986年3月开始浇筑混凝土,1988年7月建成。主厂房于1987年9月浇筑到顶,开关站于当年11月建成。为了做好投产前的准备,1987年10月成立范厝水力发电厂。
  范厝水电站第一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1.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由江西省水电工程局于1988年3月开始安装,12月1日完成72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后,并入福建电网运行。2号、3号南平电机厂和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由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安装队安装,分别于1989年9月30日、12月30日通过72小时满负荷试运转后投入生产。至此,3台机组共3.6万千瓦全部并网发电。共完成土石方挖填36.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3.9万立方米,建成生产、生活设施9657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048亿元(含利息),每千瓦造价2729元。
  该厂3台机组投产初期,由于设备制造及安装质量问题,事故及故障频发。电厂组织职工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对事故频发的顶盖漏水严重的缺陷,采取改进密封圈的同时,把自吸泵改为离心泵,并加装备用潜水泵及自动回路改进等综合措施,使机组运行转入正常。1989年,对3台机组进行检修,消除了隐患,安全生产逐步好转,这年发电量达7696.88万千瓦时。
  1990年初,电厂加强了设备管理,在未配备大修和试验人员的情况下,集中检修力量和厂部工程技术人员对1号机组进行大修,费时57天,提前6天完成大修任务,除完成标准项目外,还完成非标项目15项。这年完成技改项目16项,处理缺陷615项,进行3台机组微机控制回路调试,设备完好率达98%。在开展“千次操作无差错”竞赛中,倒闸操作15327次,未发生误操作及人为事故。1990年创2个百日无考核事故,年发电量达1.17亿千瓦时。
  七、良浅水电站工程
  良浅水电站工程是闽江上游支流金溪的第二梯级水电站,位于泰宁县城以南30公里的良浅村,设计装机容量3万千瓦,1988年7月主体工程动工,计划1992年建成。
  良浅水电站工程在池潭水电站水库下游8.4公里处,集雨面积48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9.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58.4立方米/秒。1980年5月,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在池潭水电站建成后提出金溪流域开发方案的复查报告中,推荐池潭以下分7级开发。1984年6月,泰宁县人民政府从振兴本县经济的需要出发,上报要求在池潭与大言之间的泰宁县境内增加一级良线水电站。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于当年11月派出专业人员对池潭至大言的河段水能开发规划进行复核。1985年4月提出开发规划复核报告,推荐良浅、大言两级开发方案。5月,省闽江流域规划委员会组织省有关部门和三明市、泰宁县政府代表参加进行会审,同意良浅、大言两级开发方案,并同意良浅水电站工程列为近期开发项目。
  1985年12月,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良浅水电站初步设计。1986年8月,经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组织会审批准。该工程装机规模为3台1万千瓦主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年设备利用4110小时,年发电量1.23亿千瓦时,保证出力8690千瓦,为河床式水电站。主要建筑物有拦河闸坝、厂房、升压站和过木筏道等。拦河闸坝基础为云母石英片岩,坝高21米,坝轴线全长246.7米(含土坝51.1米),闸坝设7孔泄洪闸,装弧形钢闸门,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最大泄洪量8187立方米/秒,水库总库容1795万立方米;设计水头11.7米,最大水头13.2米。发电厂房长79.6米、宽16.6米、高40.1米。工程土石方开挖量27.6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9.8万立方米。工程总概算5000万元(1990年1月调整为8191万元)。
  1986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良浅水电站,列入省属地方项目。1987年2月,泰宁县人民政府成立良浅水电站有限公司,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为主体工程开工提供公路、水、电等“三通一平”条件,同时与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签订勘测设计、试验合同,与武汉汽轮发电机厂签订发电机组制造生产合同。
  为了促进电站建设,贯彻多渠道集资办电方针,1987年5月,泰宁县人民政府同省电力工业局签订了合资建设、管理良浅水电站的协议,双方按投资比例拥有产权、分配电量和利润的权利,并分担亏损和风险。电站建成后,委托省电力工业局代管。同月,按协议组建福建省泰宁良浅水电站董事会,并重新成立电站有限公司。当年8月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对良浅水电站实行优惠政策。
  1987年8月15日,举行各施工单位对主体工程招标投标,武警水电二总队中标。该总队以第八支队为主体成立了良浅水电站工程指挥部,于当年11月动工建设。工程施工按导流方式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建一道河中间的纵向围堰和左边上下两道横向围堰,围堰内建土坝、发电厂房、两孔泄洪闸、升压开关站等。第一期围堰于12月截流成功。但在1988年3月25日围堰被洪水冲垮,修复后开挖拦河坝和厂房基础。1989年5月16日第一期围堰又被洪水冲垮。7月底修复后,再次组织施工。12月厂房开始浇筑混凝土。泄洪闸具备泄流条件,土坝已可挡水。于当月31日进行二期围堰截流。土建工程、金属结构安装、机电预埋安装和附属配套工程同步进展。至1990年底,左岸土坝完成,右岸泄洪闸闸墩部分已砌至213米高程,护坝和下游导墙已建成。厂房建至设计高程,具备封顶条件;进水检修门槽、拦污栅槽等已安装。升压开关站已开始浇捣基础混凝土。机电安装工程由中标的广东水电安装公司安装。1990年11月,1号主机段桥机大梁吊装就位,并完成轨道和机电安装,12月8日1号机座环就位。
  良浅水电站工程,从动工至1990年底,累计完成土石方挖填22.82万立方米,占总工程量的82.4%。电站工程累计使用工程费6994万元,占第一次调整概算的85.3%。该工程由于围堰被洪水冲垮等原因,施工进度先后作了多次调整。确定1991年3月底关闸蓄水,第一台发电机组将于1991年9月投产发电,1992年8月全部建成。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