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力发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5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力发电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31
页码: 30-60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水力发电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小型水电厂、中型水电厂、大型水电厂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力工业 水力发电

内容

福建境内山多,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70毫米。全省有大小河流664条,年均径流量1150亿立方米,其中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交溪等12条水系,大部分发源于崇山峻岭之间,河床比降大,覆盖良好。全省可开发水能资源1075万千瓦,年发电量392.5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2位。按单级装机容量计算,可开发的大、中、小型电站分别占全省可开发装机容量的27.4%、37.03%、35.57%。在河流分布上,各流域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占全省的比重是:闽江60.39%,汀江(闽境内)9.56%,交溪7.26%,九龙江6.74%,其余河流共占16.07%。
  福建水力发电发端于民国10年(1921年),九龙江流域内龙溪县兴建的西山水库55马力(40.5千瓦)坝后水电站和永泰嵩口2.5千瓦的水电站(仅3个月就停役),比火力发电起步晚21年。在此后15年间,永安、古田、南平、顺昌等县利用当地溪河兴建了小型水电站5处。至民国24年底,全省水电装机容量159.5千瓦。在此期间,福建省丰富的水力资源开始引起有识之士注意。省建设厅派出技术人员查勘了仙游县九鲤湖水力资源;省水利工程处会同上海西门子公司等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历时一个月查勘13个县的水力资源,拟出开发计划,因抗日战争发生而流产。抗日战争期间,南平电气公司于民国27年把西芹发电所2台32千瓦水轮机组改装1台132千瓦水轮机组。民国28年起至民国33年,福建省建设厅在永安县桂口村建成一座装机2台计264千瓦的水电站,成为民国时期福建最大的水电站。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开发福建水力资源,民国36年,福建省政府发起成立福建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同年省建设厅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处组成勘测队,对古田溪进行勘测,制订古田溪“分段设厂、分期开发、三级发电”的规划,总装机容量11.5万千瓦。次年成立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进行施工前期工作,因经费无着,进展甚微。至1949年,全省共有水电站11处,装机容量612.9千瓦,年发电量90万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就把古田溪水电站列入全省电力建设重点项目,1951年3月1日该电站一级一期装机2台6000千瓦机组工程开工,1956年建成投产。农村小型水电站从50年代初期试点基础上逐步展开。1958年后,在继续重点建设古田溪水电站的间时,农村小水电建设从单机容量只有几十千瓦向几百至上千千瓦发展。至1965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9.3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43.2%;年发电3.91亿千瓦时,占全省年发电量52.77%。当年,在全省水电装机容量中,古田溪水电站占67.09%,小型水电站占32.91%。由于水电比重逐步加大,福建开始重视优化调度,以充分利用水电资源,节水多发电。古田溪一级电站调节水库建成后,就开始实施单库单级优化调度。但是在这期间,由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于1958年“大跃进”中动工建设位于闽江支流的装机120万千瓦建溪水电站和位于汀江下游的装机40万千瓦汀江水电站。1960年后由于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先后下马停建,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福建水电事业有较大发展。全省第一个大型水电厂——古田溪4座梯级电站装机25.9万千瓦全部建成投产。山美、船场溪、安砂等中型水电站相继投入运行。县、社、队兴办小水电的热潮,在各地兴起。在此期间,福建水电装机容量从60年代末占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50%左右,上升到60%、70%。至1978年底,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90.36万千瓦(其中大型占28.66%,中型占18.81%,小型占52.53%),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70.18%;年发电量27.75亿千瓦时,占全省年发电量的68.1%。在此期间,古田溪水电站随着梯级电站相继建成,优化调度也逐步从单库单级发展至全流域各梯级优化调度。1978年节水多发电5931万千瓦时。
  80年代前期,华安、池潭两座中型水电站先后建成。农村小水电建设发展加快,从孤立办站向流域梯级开发,从低水头向高水头开发,以年均增加装机容量约5万千瓦发展。水电在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1980—1984年仍保持在70%以上。1985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152.74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63.22%。比重开始下降;年发电量53.29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69.03%。在水电装机容量中,大、中、小型各占16.95%、21.61%、61.44%。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后,通过合理联合调度,当年网内4个大中型水电厂共节水增发电1.16亿千瓦时,相当于少用煤6.55万吨。1984年,开始实施闽江流域古田溪、安砂、池潭水电厂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年均增发电量1800万千瓦时。
  80年代中期,福建水电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办电的新局面。从1985年至1990年,建成本省第一座引进部分外资兴建的装机30万千瓦的沙溪口水电站;动工兴建地方与部门集资的范厝、良浅等中型水电站;在闽江干流利用部分外资动工建设装机140万千瓦的水口水电站。在此期间,福建列入国家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的11个县,已于1990年2月全部验收合格。至1990年底,全省已建成大型水电厂2座,中型水电厂6座,小型水电站6573处,总装机容量217.27万千瓦(其中大、中、小型分别占25.73%、16.84%、57.43%),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55.95%;年发电量77.97亿千瓦时,占全省年发电量57.06%。这一期间,福建电网内大、中型水电厂优化调度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混联水电站库群的特点,进行闽江上游沙溪、富屯溪流域内4座大中型水电厂联合优化调度的研究,从1980年至1990年,古田溪、安砂、池潭、船场溪等水电站通过优化调度等措施,共节水多发电14.95亿千瓦时,年均多发电1.36亿千瓦时。
  第一节 小型水电厂
  福建水电开发始于民国10年(1921年),龙溪县江东冰厂在九龙江支流东溪的金鸡坑西山水库坝后安装2台分别为25马力(18.4千瓦)和30马力(22.1千瓦)的水力发电机组,供制冰用电。这是福建水电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先驱。同年,永泰县嵩口安装1台2.5千瓦水电机组,供照明用电,仅3个月就停闭。民国14年,永安县昭明水电公司利用爬溪水碓落差,带动装在船上的1台25千瓦机组发电,历时4年倒闭。随后,古田、南平、顺昌等县在一些乡镇相继建成3座装机3—29千瓦的水电站。民国17年南平电气公司在西芹兴建一座水电站,先后安装2台32千瓦机组。至民国25年,全省共有水电站5处,装机容量159.5千瓦。
  抗日战争发生后,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县,沿海不少军政机关、文教和企事业单位也相继迁移山区。为了适应这些单位的用电需要,民国27年(1938年)南平电气公司把西芹水电站2台32千瓦机组改换为1台132千瓦机组。同年,省建设厅在永安县动工兴建桂口水电站,安装2台132千瓦机组。第一台机组是瑞典制造,于民国29年投产;第二台机组是省内仿造瑞典的产品,于民国33年投产,成为当时福建最大的水电站。在此期间,政和、莆田、华安、崇安、永春、龙岩、大田等县在一些乡镇也先后兴建7座装机1一40千瓦的水电站。至民国34年,全省有小水电厂12家,装机容量618.9千瓦。这是民国时期,福建水电发展最快的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福建省解放期间,全省水电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福建水电建设从起步到1949年的28年间,共兴建小型水电站19处,总装机容量666.9千瓦。其中因时局动荡而停办2处,被洪水冲毁3处,其他原因关闭3处。至1949年10月,全省实有水电站11处,装机容量612.9千瓦,年发电量90万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永春县就开始在农村试办小型水电站,至1955年先后在达埔、湖洋、九斗、蓬壶、桂洋等地建成6座小型水电站。1956年春,水利部在永春县举办南方八省小水电技术训练班,培训建设小水电站技术人员。当年9月,福建召开第一次全省小水电会议,提出积极稳步、群众自办、加工为主、结合照明的小水电建设方针。会后,各地区都选择一两个县试办小水电。同安县、平和县利用已建成的引水工程渠道跌水分别建成装机各60千瓦的凤岗水电站与南溪水电站,南靖、安溪、崇安、泰宁、连城等县也重点试办一些水电站。至1957年底,全省共建成小型水电站93处,装机容量2049千瓦。
  1958年,水利电力部在永春县召开第一次全国小水电现场会,总结推广福建省特别是永春县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电的经验。会后,各县按照会议提出的小型为主,社办为主,先水力后电力,水力电力并举的方针,从试点转向普遍推广。初期各地办的水电站,规模都较小,平均每站装机容量21千瓦,而且有不少是木质水轮机。当时,列入省电力基本建设项目的闽侯县大目溪一级水电站,也于1959年建成,2台装机共4320千瓦。到60年代,小型水电的建设,除了依靠社队自筹资金兴建容量几十、成百千瓦的小水电外,省和地县开始有重点地在一些条件较好地方兴建几百、几千千瓦的骨干小水电站,以适应正在兴起的城镇工业用电。1960年,漳浦县建成梁山水库,利用渠道落差兴建1座装机1500千瓦的水电站。莆田县在东圳水库坝后安装312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连江县才溪水库水电站和建瓯县玉山水电站各安装2台2160千瓦水电机组。随着山区水轮泵建设的发展,各地还建成一些灌溉与发电结合的综合站。建阳县的莒口和芦上2座水轮泵站,分别安装容量250千瓦和615千瓦的发电机组。邵武县拿口水轮泵站和松溪县外屯水轮泵站分别安装5台共625千瓦与2台250千瓦发电机组。至1969年底,全省小水电站达到2128处,装机7.69万千瓦。
  1969年10月,水利电力部在永春县召开第二次全国小水电会议,进一步肯定福建发展小水电的成就和经验,并提出今后发展方向。当时福建小化肥等五小工业正在兴起,也促进了各地办电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县、社、队三级办电热潮。70年代初,远离省电网的宁德地区,在闽东穆阳溪兴建一座地下厂房、装机1.95万千瓦的闽东水电站。南安县建成本省农村第一条小河流梯级开发电站——坂头溪水电站,4级总装机3550千瓦。宁德县大泽溪(装机8200千瓦)和浦城县旧馆水电站(装机8200千瓦)、顺昌县贵岭水轮泵电站(装机7125千瓦)都在1976年先后投产发电。在此期间,省电力基建项目,清流县嵩口坪(装机6400千瓦)、永定县芦下坝(装机1.3万千瓦)、上杭县矶头(装机1.95万千瓦)等水电站也相继建成。1976年,省革命委员会把大办小水电作为解决农业用电的主攻方向,实行“以电养电”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仅3年时间新增装机21万千瓦。至1978年底,全省小型水电装机容量达47.78万千瓦,年发电量9.6亿千瓦时。全省有18个县小水电装机容量超过万千瓦。
  1979年以后,在自建、自管、自用的小水电建设方针推动下,2年间全省已建成的水库、引水灌溉工程计安装8.6万千瓦水电机组。永安县5年新增装机达3.4万千瓦。1982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等到福建视察。在视察永春、闽清县的小水电时,要求福建在建设中国式的农村电气化中做出成绩。1983年国务院确定全国100个县为农村电气化的试点县中,福建省有永春、光泽、尤溪、闽清、永安、建瓯、德化、屏南、南靖和连城10个县(后增加1个沙县)。光泽县在农村电气化建设中走在前列,1985年经组织验收达到农村初级阶段电气化标准,成为全国第一个达到农村初级电气化标准的县。至1990年,全省11个试点县均通过验收达到农村电气化初级阶段的标准。
  80年代中期以后,多渠道集资办电的路子越走越宽,进一步加快小水电建设步伐。许多山区县开始建设装机几千千瓦、万千瓦水电站。相继建成武平县装机8000千瓦的石黄峰水电站、南靖县装机8000千瓦的船场溪三级水电站、建阳县装机9600千瓦的宸前水电站,永安市装机1万千瓦的鸭姆潭水轮栗电站、永泰县装机1.26万千瓦的富泉溪二级水电站、德化县装机1.8万千瓦的龙门滩水电站和建瓯县装机2.4万千瓦的玉山水电站。随着农村水电站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地陆续建设一批高水头电站。其中周宁县兴建347米水头的装机1万千瓦龙溪水电站,政和县兴建装机8000千瓦的九重际水电站,其水头高达405米,为全省之冠。在此期间,乡、村电站规模也扩大了,闽清县池园镇、金砂镇,永安市小陶镇、洪田乡及建瓯、罗源、大田、福安、屏南、寿宁、周宁等县的一些乡镇都办起1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40年代初省政府在永安建成装机264千瓦水电站的所在地桂口村,也自办1座装机1040千瓦水电站。这一期间,福建小水电在开发利用上逐步从过去分散建设径流电站转向有水库调节的流域梯级开发,已有多条溪河进行梯级开发利用。其中,沙县的沙溪支流豆土溪利用库容2442万立方米的官昌水库为龙头,分建5级电站,总装机1.22万千瓦,年可发电5600万千瓦时;福鼎县在南溪水库下分3级开发,总装机1.65万千瓦;同安县小坪溪分4级开发,总装机6200千瓦,均于1990年全部建成。尤溪县青印溪以库容4400万立方米的柳圹水库为龙头,分5级开发,至1990年已建成装机1.98万千瓦;大田县坑口已建成3座梯级电站,装机4360千瓦。此外,光泽县高家、将乐县新路、永泰县富泉溪、武平县法潭等流域开发都在建设中。
  到1990年,全省已建成小型水电站6573处,共有8480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24.78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2.7%,并占全省小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382.18万千瓦的33.28%,年发电量45.37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的33.2%。其中500千瓦以上的小型水电站155处,装机60.17万千瓦。已经联人省电网或地县网的小型水电站1682处,装机容量104万千瓦。全省所有963个乡镇全部通了电,其中76.9%的乡镇主要靠小水电供电。
  至1990年底,全省主要小型水电站有:
  一、大目溪水电厂
  大目溪水电厂位于闽江下游支流大目溪的闽侯县大湖乡大坑村,距福州市区56公里,总装机容量1.46万千瓦。
  大目溪一级水电站,集雨面积13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9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立方米/秒。坝址以下可利用的天然落差460米。1957年,福州市建设局和省工业厅电业处联合进行勘测。1958年10月,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负责设计。大目溪水力发电分二级开发,第一级大坝建于大湖乡大坑村,为径流开发引水式电站,引水坝高9.5米,坝顶长56米,引用流量5.3立方米/秒,引水渠道3.72公里,发电水头230.77米,压力水管长543米;设计安装4台2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2600万千瓦时,设备利用2800小时,保证出力560千瓦。工程土石方量36.7万立方米,总概算670万元。
  1958年9月,在工程设计尚未完成情况下,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即成立大目溪水电站工程指挥部。1959年1月,拦河坝工程动工兴建时,把原设计的浆砌条石重力坝改为土石混合坝,8月,正在施工的拦河坝被洪水冲垮。10月再按原设计坝型施工。大坝和厂房分别于1959年11月、8月建成。
  1960年成立大目溪水电站(后改称大目溪水电厂)。机组安装由省水利电力厅机电安装公司第四队负责,第1号、2号机组于1959年9月开始安装,分别于1960年7月、11月进行试运转,次年11月并入闽北电网。1962年3月,经省市有关单位组织验收,认为水工建筑、机电安装和输出线路质量良好,同意移交生产。电厂接管后对设备缺陷进行技术改造,改进了润滑系统管道,改装了水轮机补充装置,出力逐步提高。1965年,发电量达1329万千瓦时。1968年6月,3号、4号机组开始安装,1969年9月安装完工投入运行。至此,一级电站4台发电机组共8640千瓦,全部并网发电,实际投资667万元。机组投产后,生产秩序逐步走上正轨,并将原木质压力水管更换为钢管,原土渠改为砌石渠,还对厂房高压设备、配电设备等进行更新改造。该水电厂的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60年属省水利电力厅领导,后下划福州市管辖。
  1978年4月,闽侯县人民政府决定兴建大目溪二级水电站,县水利电力局进行勘测设计,并成立工程指挥部。10月省水利电力局批复同意初步设计方案。二级水电站位于白沙镇大目溪村,从一级水电站尾水开引水渠道5.45公里,过水流量7立方米/秒,安装一道直径1.2米、长585.5米的压力水管,设计水头220米;安装4台3000千瓦机组,分两期建设。在上游大坑村调节水库未建成前,第一期工程先安装2台3000千瓦机组,其余土建工程和送变电工程均按4台机组一次建成。第一期工程2台机组年发电量2450万千瓦时,工程土石方量78万立方米,概算为931万元。1979年大目溪水电站划归闽侯县管理,同年10月,二级电站第一期工程动工,主副厂房于1980年9月底基本完工,引水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至11月全部完工。1号、2号机组于1980年9月20日开始安装,1982年4月16日进行试运转,4月20日正式并网发电。实际使用工程费916万元。第二期工程未投入建设。一、二级总装机14640千瓦,实际投资1582万元,平均每千瓦造价1080.6元。二级电站于1983年5月经过验收,认为工程项目符合质量要求,同意移交生产。1985年全厂发电量达6525万千瓦时,设备利用4454小时。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9亿千瓦时。
  二、矶头水电厂
  矶头水电厂位于汀江支流旧县河中游的上杭县南阳镇矶头村,距上杭县城43公里,1974年建成,装机容量1.95万千瓦。
  矾头水电站是福建“小三线”建设项目,由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兴建。1966年9月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电站主体工程有空心重力坝一座,坝高56米,集雨面积1287平方公里,最大库容3240万立方米,可调节库容1050万立方米。厂房为埋入式地下厂房,长150米,高50米,属坝后引水式隧洞发电;安装3台65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水头52米,年发电量8880万千瓦时;并有副坝和副厂房各1座;升压站安装1.6万千伏安和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各1台。工程土石方量17.2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9.74万立方米,总概算2363万元。
  1966年1月,上杭矶头水力发电站工程指挥部成立,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由闽江水电工程局承担。当年9月动工兴建。此时公路尚未修通,所有物资均靠民间小木船运抵工地。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施工进度缓慢。1969年后加快建设进度,大坝和厂房分别于1972年2月、3月建成。1970年8月矶头水电站(1979年改称矶头水电厂)成立。1号机组于1971年9月开始安装,1972年3月23日并网发电。2号机组于1973年1月31日投产发电。1973年6月1日遭受特大洪水袭击,临时拦河设施被冲垮,造成水淹厂房重大事故,停产3个多月才修复发电。3号机组至1974年5月1日并网发电。该厂成为闽西南电网的骨干电厂。1985年1月下划龙岩地区水利电力局管理。从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13.11亿千瓦时。
  三、芦下坝水电厂
  芦下坝水电厂位于闽粤交界的永定河口与汀江汇合处,距永定县城22公里,1974年建成,装机容量1.75万千瓦。
  芦下坝水电厂坝址在永定河口,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70米,为径流引水式水电站。1970年由省水利电力设计大队负责勘测设计。主体工程有9米高的砌石拦河坝,2公里长的砌石引水渠道,厂房建在永定河口汀江左岸,发电尾水泄入汀江,选用2台875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年发电量6500万千瓦时。土石方量34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量0.72万立方米。
  1970年9月成立永定芦下坝水力发电站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施工。由于当时发电机组供应不上,修改原设计方案,改装2台6500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第一台机组由省机电安装工程公司负责安装,1973年9月20日正式投产,并入闽西南电网。第二台机组由泉州电厂安装队负责安装,1974年6月,试运转时发现水轮迷宫环损坏,经生产厂家组织人员进行处理,于当年9月27日并网投产。1979年,该厂由省水利电力厅下划给龙岩地区水利电力局管理。
  芦下坝水电站投产后,由于高水头,小机组,低负荷运行,机组受到气蚀,水力资源又未能充分利用,经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技术论证和设计,在引水渠道、压力水管、发电机座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增容改造,将原2台6500千瓦机组更换为2台8750千瓦机组,年均可多发电1400万千瓦时。新机组由南平电机厂制造,工程造价330万元。该工程由本厂利用1987、1988年两个枯水季节施工,于1989年完成,装机容量从1.3万千瓦增至1.75万千瓦。1990年,发电量达8574.7万千瓦时,创本厂发电最高记录。该厂从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11.85亿千瓦时。
  四、玉山水电站
  玉山水电站位于闽江建溪支流小桥溪的建瓯县玉山乡下阳村,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由建瓯县兴建和管理。
  1965年,建瓯县政府决定在玉山乡下阳村小桥溪兴建玉山水电站,委托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主体工程有浆砌块石拦河坝1座,坝高5.3米,顶长40米,引水渠道长6.53公里,坝址上游集雨面积188平方公里,为径流开发的水电站。厂房建在小桥坝头村上游1公里处,主厂房面积520平方米,安装2台2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该电站由建瓯县自行组织施工,1969年12月建成发电。
  为提高水能效益,1984年建瓯县政府计划在小桥溪上兴建新的玉山水电站,委托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次年7月完成初步设计,在小桥溪原坝上方兴建洋后水库,水库大坝为双曲砌石拱坝,坝高39米,顶宽6米,长182米,蓄水总库容4685万立方米,并在玉山乡下阳村下游2.8公里处建设一座双曲砌石拦河坝,最大坝高41米,长93.5米,总库容520万立方米,挖隧洞长2010米,压力斜洞长388米,厂房建在河道左岸原玉山水电站上方,面积506平方米,利用发电水头299.5米,设计装机3台8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年设计发电量9751万千瓦时。升压站建于厂房东侧,安装主变压器1台3.6万千伏安,110千伏输电1回至建瓯县城北门变电站。1985年建成水库大坝,随后,相继完成隧洞、调压井、厂房、升压站等工程。1989年7月,1号、2号2台8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原玉山电站机组全部停役拆除。1991年4月,3号8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水库和电站工程总投资3180万元。至此,玉山水电站总装机2.4万千瓦。该电站1970年至1990年累计发电3.98亿千瓦时,年均设备利用4497小时。
  第二节 中型水电厂
  1958年“大跃进”时,船场溪水电站和山美水电站相继兴建。这是福建最早动工建设的两个中型水电站。当时船场溪全流域4座梯级电站同时动工,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后来由于条件不具备,1961年全部停建。山美水库也由于财力限制,经两起两落,于1960年底停建。
  60年代中期,船场溪水电站二级和山美水电站先后恢复建设。1971年,装机2台1.5万千瓦机组、具有年调节性能的山美水电站开始机组安装,2台机组分别于1972年、1973年竣工投产,是福建第一座建成的中型水电站。投产后,成为山(美)泉(州)电网的主力电源。船场溪水电站,设计安装2台1.25万千瓦机组,第一台机组于1969年投产后并入漳厦电网运行,1978年第二台机组投产后,该站成为闽西南电网主力厂。1979年山美水电站联入闽西南电网后,与船场溪水电站共同成为电网的骨干电厂,对促进闽西南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在这期间建成的船场溪水电站,由于施工中先后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程遗留的缺陷较多,投产后经多年的不断处理才逐步完善。
  70年代,福建先后动工兴建3座中型水电站。其中安砂和华安2座中型水电站,在70年代初动工,池潭水电站于1977年动工,这3座电站都在70年代末和1980年底前全面建成的。安砂水电站安装1台7.5万千瓦和2台2万千瓦机组,总装机11.5万千瓦,电站水库具有季调节性能,1975年投产2台机组计9.5万千瓦,成为闽北电网主要电源之一。另1台2万千瓦机组,因设备交货延迟,直至1978年才投产发电。该电站在建设中,坝基防渗措施有所创新,并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斜缝和灌浆的施工技术,工程质量良好,全面投产后年平均发电5.52亿千瓦时,成为闽北电网主力电厂之一。华安水电站是径流开发的电站,安装4台1.5万千瓦机组,1979年、1980年4台机组相继投产后,年发电量都在3亿千瓦时以上。但是,安砂、华安水电站,亦因“文化大革命”影响,工程都拖了8年多,特别是华安水电站在地质情况尚不清楚情况下全线动工,多次修改初步设计,追加概算,使建设十分被动,并造成不浪费。池潭水电站水库具有不完全年调节性能,安装2台5万千瓦机组,仅用4年半时间至1980年全面投产。这个电站工程在施工中,基础开挖采用分层施工,使上层基础开挖与下层混凝土浇筑平行作业,赢得了时间;大坝混凝土采用柱状浇筑法和掺粉煤灰新工艺,既增强了混凝土后期强度,提高工程质量,又节约了水泥。池潭水电厂工程建设投资省、质量好。被评为部优质工程,并获70年代国家优秀设计项目奖。
  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时,全省共有5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33万千瓦,占电网水电装机44.4%,均超过大型和小型水电各在电网中所占的比重。到80年代中后期,5座中型水电站年均发电量都在15亿千瓦时左右,为福建电网水电发电量的主要部分。
  8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开始走出了一条地方和部门集资兴建中型水电站的新路,省人民政府为此制订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型水电站的发展。1985年后,由当地政府与省电力等部门合资兴建的装机3台1.2万千瓦机组的范厝水电站和装机3台1万千瓦机组的良浅水电站相继动工。1989年,范厝水电站已全面建成投产。良浅水电站预计1991年、1992年也将陆续投产发电。这些电站建成后,按投资比例拥有产权、分配电量和利润,生产经营委托省电力工业局代管,发电量纳入市场调节,由省电网代售。
  到1990年,全省已建成6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36.6万千瓦,占福建电网水电装机容量24.17%,年发电量19.47亿千瓦时,占福建电网水电发电量32.95%。
  福建省中型水电占可开发装机容量中比重最大,按单级装机容量口径统计,包括古田溪4座梯级电站25.9万千瓦在内,全省已建成中型水电装机容量62.5万千瓦,加上在建的良浅(3万千瓦)、龙门滩(6万千瓦)、水东(6万千瓦)、万安溪(4.5万千瓦)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82万千瓦,占可开发装机容量398.1万千瓦的20.6%,开发的水平还相当低。
  至1990年底,全省中型水电厂(站)有:
  一、船场溪水电厂
  船场溪水电厂位于九龙江西溪支流船场溪中游的南靖县船场镇境内,距南靖县城30公里,1978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2.5万千瓦。
  船场溪发源于南靖县南坑金竹村,全长73.6公里,流域面积907平方公里,流域内年均降雨量1756毫米,地表覆盖良好,河道曲折,河床比降大,其中合溪口至船场河段长20公里,落差140米。50年代,省九龙江流域规划队对船场溪水能开发利用进行了规划,共分4座梯级开发,总装机容量5.2万千瓦。
  中共龙溪地委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根据流域规划提出的梯级开发方案和工程布置,以及华东勘测设计院所作的一般性勘测资料,决定兴建船场溪梯级水电站,并成立船场溪水力发电工程处。这一工程在地质尚未勘探、未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情况下,1958年9月15日,从龙溪地区所辖县市调来的民工组成5个大队,同时动工兴建4座梯级电站。由于工程仓促上马,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因发现坝区工程图纸与实地不符,即停工处理。1959年4月,船场溪水电工程下马停建,保留二级水电站工程。当年组织设计人员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和补充。12月20日,二级电站继续施工。1961年4月,因国家暂时困难,船场溪二级水电站工程停建。1964年7月,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补开了选坝会议,研讨工程设计方案,提出渠道改线与加固措施。1966年10月,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审查同意修改后的初步设计。船场溪水电站工程(即二级水电站)是船场溪梯级开发的主要电站,拦河坝建在合溪口,控制流域面积610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24.3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6.69亿立方米,拦河坝为砌石滚水坝,高13.3米,长134米,正常蓄水库容50万立方米,为日调节水库。引水渠道11公里(其中隧道二段共850米长),渠道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引水至赤坑口,水头落差94米。主厂房长28.7米,宽22.3米,高21.5米,安装2台各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保证出力0.13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8258万千瓦时,年设备利用3300小时,复工工程土石方量8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8500立方米,总概算1717万元。
  1966年5月1日船场溪水力发电工程指挥部成立。7月,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复工。隧洞工程和机电安装由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厂房工程由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施工。渠道工程仍组织民工团包干施工。至1967年底,渠道工程全部修通,对地质差的部分地段进行了加固处理,长潭边的盲肠段渠道改建为720米隧洞,缩短了渠道2.05公里;隧洞工程和渠道上21座泄水闸、溢洪堰等附属建筑物全部建成,主厂房和压力前池、钢筋混凝土压力管也同时建成,水工部分基本完成。
  1968年,船场溪水电站革命委员会成立。开始安装第一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号机),由于该机组是1959年试产品,缺陷较多,经处理后,于1969年5月,1号机组安装工程结束。同时建成110千伏和35千伏升压站各1座,架通电站至漳州、电站至南靖县城的输电线路,建成相应的变电站。9月底,由启动委员会组织的1号机72小时试运转成功,于10月1日移交船场溪水电站,并入漳厦电网运行。1号机组投产后,对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作了处理,但水轮机出力不足尚无法解决。1973年闽西南电网形成,该电站为电网的主力厂,当年发电量5790万千瓦时。
  第二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1.25万千瓦机组(2号机),由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机电安装队负责安装。从1975年1月开始至1977年7月设备安装结束,延至1978年2月15日经过72小时试运转后并网发电。至此,船场溪水电站工程全部建成,共完成土石方挖填56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61万立方米,实际投资1738万元,比概算增加102万元,每千瓦造价695.27元。
  1979年5月,该站改名为福建省南靖船场溪水力发电厂。1978年至1980年,电厂组织人员先后处理了2号机组转子磁极链松动,机组振动过大、水涡轮气蚀穿孔、调速器配压阀跳动等问题,使机组运行逐步正常。同时针对溪水含沙量大,时常发生泥沙堵塞进水口的老大难问题,经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研究提出治沙措施,并列为部重点更新改造工程。从1984年10月动工至1985年底建成,有效地防治了泥沙淤积。1985年该厂首次达到并超过设计年发电量和利用小时。1987年3月,为了进一步解决泥沙游积,又在拦河坝上游库内再建1座长38.5米、高3.9米的“丁”字坝,把河道主流方向引向进水口,从根本上解决了泥沙堵塞问题,每年可增发电量600万千瓦时。
  1987年12月,结合机组大修,对1号机组水轮机转轴进行增容改造,次年1月29日完成,经甩负荷和效率试验,出力达到1.2万千瓦,每年可增发电量360万千瓦时。1989年初,该厂针对2台发电机组因导轴承瓦缺陷严重,发生3次烧瓦事故,经过多次更换推力轴承瓦,保证了安全运行。至1990年底,连续安全生产达1497天,创连续4年无事故的新记录。1990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达到1.02亿千瓦时,年设备利用4079小时,创本厂最高水平。船场溪水力发电厂自1969年10月第一台发电机组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量15.02亿千瓦时。
  二、山美水电站
  山美水电站位于晋江支流东溪中游的南安县码头镇山美村,距泉州市42公里,1973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3万千瓦。
  山美水电站隶属泉州市山美水库管理处。该水库是以农田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的综合利用工程。1957年10月,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局932队对山美水库工程进行地质勘察,随后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承担水库设计任务时,对坝区、库区又进行勘测。1958年底完成山美水库及水电站的初步设计。山美水库集雨面积1023平方公里,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坝高75.5米,长305米,水库总库容6.5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3.95亿立方米,属年调节。水库右侧引水隧洞长248米,洞径7米,近厂房处分二道支洞,洞径3.6米,长52.5米,设计流量2×37.4立方米/秒。电站地下厂房长40米、宽14米、高26.4米,安装2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平均水头48米,设计年发电量1.05亿千瓦时。电站左右两侧分别安装35千伏和110千伏升压站。工程总土石方1219万立方米,总概算3385.5万元。
  1958年5月,晋江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山美水库工程筹备委员会,开始修建施工道路、征用土地等。10月,以省水利水电工程局为主的施工队伍开始动工兴建。次年4月停建。1959年11月,在泉州市召开山美水库枢纽工程选坝会议。1960年2月山美水库工程续建,进行大坝清基和导流洞开挖。同时,省人民委员会组织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省计划委员会、省水利电力厅等单位对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审査,并上报水利电力部审批。当年底,再次下马停建。
  1967年1月17日,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2月水利电力部批准山美水库复工兴建,列入1967年国家基本建设项目,核准国家投资5000万元。同月,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施工队伍和泉州、南安、晋江、惠安等县的民工陆续进场施工。7月,动工建设大坝。1971年8月,大坝工程竣工,开始蓄水。9月,引水隧洞和竖井完工,地下厂房也基本建成。
  山美水电站工程的初步设计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于1967年完成。第一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于1971年12月由泉州电厂为主组织的安装队开始安装。次年9月30曰安装结束,一次试车成功,与山美至泉州110千伏输电线路和泉州110千伏后茂变电站同时投产,形成110千伏山(美)泉(州)电网。第二台1.5万千瓦机组于1972年11月安装,1973年9月22日试运行成功,并入山泉电网运行,山美水电站成为晋江地区主要电源。次年,山美水电站至永春县五里街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投产,基本上解决了晋江地区当时工农业生产用电紧张状况。山美水库和水电站工程实际完成土石方341.8万立方米(不含灌区),总投资4951万元(包括移民赔偿费用)。
  山美水电站设置运行、检修、水工、综合等4个生产分场。投产后修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80年代中期实行经济责任制,在生产分场推行以保证安全发供电为主要内容的承包责任制,各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该电站担负着泉州地区的调峰任务。
  1990年晋江流域发生28年来最大的洪水灾害,山美水库在保证水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优化调度,拦洪削峰,多蓄水多发电,这年发电量达1.32亿千瓦时,创建站以来最高记录,设备利用4400小时。至1990年底创连续安全生产无事故1478天的记录。该站从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14.076亿千瓦时。
  三、安砂水电厂
  安砂水电厂位于闽江支流九龙溪中游的永安市安砂镇境内,距永安市45公里。1978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11.5万千瓦,是福建电网的主力厂。
  九龙溪发源于建宁县均口乡,经宁化、清流至永安汇入沙溪,全长165公里,水力资源丰富,流域内植被良好,雨量充沛,年径流总量50亿立方米,河床比降大,具有水能开发的优越条件。1957年,上海勘测设计院对沙溪流域进行规划,1960年提出开发九龙溪的规划。
  1969年8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向水利电力部提出在九龙溪上兴建中型水电站的建议。11月,水利电力部把该项勘测设计任务下达省电力工程一团(后恢复原名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该团在勘测中发现安砂镇境内的“九龙十八滩”末端,地形狭窄,地质为石英砂岩,能满足大坝的承载力,是兴建水库的较好坝址。但坝基的岩石风化比较严重。从合理利用九龙溪水力资源出发,建议建设高坝,增加装机容量。次年9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不淹没上游嵩口坪水电站原则下,扩大安砂水电站的建设规模。”设计部门邀请国内水电建设专家研究建高坝而处理坝基岩石风化的技术问题,最后决定以混凝土防渗墙为主,底部加接水泥帷幕灌浆的防渗结构形式的处理措施。这种在坝基上设防渗墙的方法,在当时为全国第一例。
  1970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安砂水电工程指挥部,负责承担水电站的全部建设任务。施工队伍以省电力工程一团为主,共2400多人,同时从各县招用民工3200多人。当年12月围堰工程和导流洞开挖相继动工。
  1971年6月,初步设计完成上报,7月省革命委员会组织省水利电力局、省电力工程一团等有关单位领导审査通过了初步设计和施工方案。安砂水电站主要工程有:水库大坝1座、采用钢筋混凝土宽缝重力坝,高92米,顶长168米,设4个溢流孔泄洪(施工中改为3孔),安装钢质弧形闸门,溢洪道按千年一遇设计最大泄洪量为6840立方米/秒。大坝基础建2米厚的混凝土防渗墙,最大水平深度达50米。水库集雨面积5184平方公里,总库容6.4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亿立方米,属季调节水库。正常蓄水位与上游嵩口坪水电站尾水相接,径流利用率为86.5%。引水洞内径7.5米,长166米,为圆形钢筋混凝土衬砌压力隧洞,最大引水量214.2立方米/秒,利用发电水头49.3米至71米。发电厂房长61.5米、宽21米、高37.4米,采用当时全国首创的纵向高速交流,多层串连的通风方式。安装1台7.5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和2台1.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共9.9万千瓦(施工中2台1.2万千瓦机组均改为2万千瓦机组,装机容量达11.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为6.14亿千瓦时,设备年利用5339小时,保证出力4.18万千瓦。升压站为地面式,安装110千伏容量9万千伏安和5万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另在9号坝段建一条直径0.8米的钢质引水管,通过1.2立方米/秒流量供水灌溉农田。大坝不设过木筏道,在库区建转运码头。工程土石方量62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52.9万立方米。
  1971年5月,围堰工程和导流洞完工,开始大坝清基和防渗墙基槽开挖。在坝基开挖中,尤以防渗墙基槽开挖的难度最大。施工人员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和保证安全,采取分区开挖,多区同时掘进,各区逐层向上扩大,区与区之间保留一定厚度的岩石隔层,以防止崩塌。坝基与防渗墙基槽的开挖于1972年底结束后立即浇筑混凝土。为了浇筑防渗墙,施工部门参考国内外施工经验,通过计算和模型试验,在国内首次采用斜缝不灌浆的施工技术,既节省了投资,又加快了进度。防渗墙的混凝土浇筑,从河床最低处开始,自下而上逐层浇筑,当下一块混凝土浇至岩石隔层下2—3米时,即打通隔层,继续向上浇筑。防渗墙工程于1973年3月底完成,质量良好。大坝施工中,在保证同样溢洪量的条件下把4孔泄洪闸改为3孔。混凝土拦河大坝于1975年8月浇筑到顶,同年9月20日封闭导流洞开始蓄水。电站厂房和升压站基础于1972年6月开挖,至1974年3月建成。
  机组安装工程于1974年5月开始。1号机(2万千瓦)和3号机(7.5万千瓦)同时安装,分别于1975年10月28日和12月26日投产发电并入闽北电网。在1号机组投产前成立了安砂水电站。2号机(2万千瓦)因设备交货延迟,至1977年5月才开始安装,1978年10月22日竣工投产,并入闽北电网。当年发电量达到5.16亿千瓦时,设备利用4492小时。
  安砂水电站工程从1970年底动工至1978年底移交生产,共完成土石方挖填61.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52.9万立方米,使用劳动力841万工日,实际使用投资9520.5万元,平均每千瓦造价722.89元。
  安砂水电站工程在“文化大革命”中着手兴建,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初步设计未完毕就先行动工,施工中多次修改设计,以致这一工程从建设至竣工后没有一个完整的正式设计文件。1983年8月,设计院根据电力工业部对已建成水电厂发电效益进行复核总结的要求,对安砂水电厂长系列径流调节进行复核,并分析了原设计预期发电效益的主要指标均未达到的原因,因此对原设计的部份数据进行必要调整:发电水量利用系数从86.5%调整为77.6%,设备利用小时从5339小时调整为4957小时,平均发电水头由63.6米调整为65.1米,年发电量由6.14亿千瓦时调整为5.7亿千瓦时,保证出力由4.18万千瓦调整为3.77万千瓦。
  1979年全面投产后,改名安砂水力发电厂,进一步修订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对设备缺陷进行技术改造,当年底消灭了三类设备,连续安全生产达599天。1980年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从1979年至1982年对设备缺陷进行有计划的技术改造,全厂主设备先后进行过12台次大修和62台次小修,从而解决了3号机定子刚度不足,1号机转轮严重气蚀和裂缝问题,处理了2号主变压器弱绝缘结构和铁芯多点接地的缺陷,使设备健康水平明显提高。1982年全厂主设备完好率达100%,8台主设备中一类设备7台,占87.5%,二类设备1台,占12.5%。1984年,为提高生产运行的自动化水平,安装了200点巡回检测仪,快速连续监察生产过程的参数变化,实现越限报警;并实行水库优化调度,使水量利用率提高到88.96%,节水多发电2300万千瓦时。1985年创年发电量6.7亿千瓦时,全员劳动生产率年人均11.6万元。为了挖掘设备潜力,1987年对3号机进行技术改造,安装了高频切机,低频自启动装置,机组出力从7.5万千瓦提高到8.5万千瓦,每年可多发电2000万千瓦时。至1987年底,全厂连续安全生产达1465天,居当年全国10万千瓦以上水电厂首位。全年发电量为5.41亿千瓦时,设备利用4702小时,节水多发电4587万千瓦时。
  安砂水电厂自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82.87亿千瓦时,年平均发电5.52亿千瓦时,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790元/万千瓦时)工业总产值年均4351.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2.89万元,发电耗水率平均7.13立方米/千瓦时。国家对安砂水电站建设投资已于1979年底全部收回,是本省水电厂发电成本最低,回收投资最快的单位。
  四、华安水电厂
  华安水电厂位于九龙江北溪中游华安县新圩乡红旗山下,距县城20公里。1980年4月全部建成投产,装机容量6万千瓦,是中水头径流开发的中型水电厂。
  九龙江北溪发源于龙岩市博平岭山脉,至华安县城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流域内植被良好,雨量充沛,年径流总量67.51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09立方米/秒。从华安县城至岭兜22公里河段坡陡流急,落差53.8米,且形成天然大弯道,截弯取直只有八九公里,水力资源集中,交通方便,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但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处于南北向和新华夏系构造带,以断裂层为主,枢纽地区还处于本省地震中心地带。
  1969年,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向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建设华安水电站的要求。1970年7月,成立华安水电工程筹建处。年底,省革命委员会原则同意地区兴建华安水电站,要求不影响鹰厦铁路和华安县城的防洪安全,并派省水电设计大队协助勘测设计。1971年1月,该工程在尚未掌握渠道、隧洞地质资料的情况下,仅从资源利用、经济指标、施工条件和工程对周围影响等因素综合比较,以高方案向省革命委员会上报初步设计,即在华安县城关兴建高18米的拦河闸坝,正常蓄水位为92米高程,最大蓄水库容520万立方米,设计防洪标准为40年一遇;厂房建于红旗山下,内装4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利用发电水头47米,年设备利用6000小时,年发电量3.6亿千瓦时,保证出力2.08万千瓦,工程概算4530万元。
  1971年1月成立华安水电工程指挥部,在初步设计尚未批准的情况下,从地区所属各县抽调6000多名民工和施工机械进场,开始进行交通和供水、供电等施工前期工作。当年9月18日,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复同意上报方案,总投资控制4200万元,由龙溪地区负责组织施工。10月1日,拦河坝、压力隧洞、厂房等工程同时开工。
  随着勘测工作的深入,不断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为此对拦河坝、进水闸、防沙拦污设施、暗涵和引水渠后段等工程设计都进行了修改。1972年6月,工程指挥部向省水利电力局上报第二次修订的初步设计,将蓄水位从92米高程提高到94米高程,拦河闸坝改为全闸型,增高调压井,工程概算调整为5711万元。经省水利电力局审查,认为防洪标准偏低,未同意。1973年7月工程指挥部第三次上报修改的初步设计,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并补充了若干漏项工程和调整单价,总概算调整为5958万元。
  1975年省革命委员会鉴于这一工程施工艰巨复杂,施工技术力量不足,决定该工程由省水利电力局管辖,并抽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闽江水电工程局的施工人员承担拦河闸坝、进水闸、渠道、隧洞及大坝帷幕灌浆等工程施工,使整个工程建设形成以专业施工队伍为主体的施工力量。次年1月,省水利电力局主持召开由有关单位参加的华安水电站工程技术会审会议。会议认为拦河闸坝防洪标准仍然偏低,但由于施工现状,只作部分修改,提出补强措施。1977年8月,该工程设计工作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统一管理,并在原有设计、施工的基础上编写(华安水电站工程勘测设计的几个问题汇报》,作为最后的初步设计资料。该工程采用全闸式拦河闸坝,高20米,长194.4米,分设19孔溢洪闸,采用平板钢闸门,双孔进水闸每孔宽8米;引水渠道全长8920米,其中砌石明渠1988米,混凝土沉箱暗涵69节,全长1320米,城门型隧洞长2353米,渡槽1座长120米,压力隧洞内径6.7米,长2743米,其他调压井、竖井、压力管等共516米。主厂房长62.09米,宽14.4米,高27.8米,内装4台南平电机厂制造的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副厂房长62.09米,宽5.5米;2台4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安装在副厂房的上游侧;电厂以110千伏两回出线送电漳州,与闽西南电网联网。工程总概算为8262万元。
  华安水电站工程在完善勘测设计,充实专业施工队伍之后,1977年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施工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978年,在隧洞施工中,采用喷射混凝土代替现场浇捣衬砌的新工艺,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工程费用20多万元,当年5月全部完工。8月,全长1988米的明渠全部竣工。10月,长2743米的压力隧洞全部凿通,经验收测量,其横向、高程偏差均在1.8厘米以内,符合质量要求。次年4月,闸坝、进水闸、拦沙坎等进水枢纽工程也基本完工。施工难度最大的暗涵,从1975年1月动工后,两次试验的沉箱都出现裂缝、变形,以后作了多次改进,至1978年转入全面施工后又发生断裂、边拱剪断和两侧土坡裂缝崩塌等问题。从1978年10月至1979年初,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省水利电力局多次召开专题学术会议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采取外部削坡减载,内部按不同损坏程度分别采取加钢筋、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补强措施处理。至1979年8月全部完成,当年8月29日渠道全线通水。厂房工程于1980年1月建成,同年4月,水工、土建工程全部完成。由闽江水电工程局承担安装的1号、2号两台发电机组,分别于1978年2月、3月开始安装,1979年10月1日同时投产,并入闽西南电网运行。3号、4号两台发电机组分别于1979年5月和6月投入安装,先后于1980年2月12日、4月4日并入福建电网运行。
  华安水电站工程从民工团进场动工至建成,前后经过8年半时间,实际完成土石方挖填351.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9万立方米,动用劳动力868万工日,实际投资额8372万元,平均每千瓦造价1395.3元。
  1980年5月,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省水利电力厅组织设计、施工、生产部门及有关单位成立竣工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认为华安水电站工程总体上达到设计要求,水工建筑质量和机电安装质量是好的和良好的,同意移交华安水电厂。对遗留的一些尾工等问题,分别指定有关单位在定期内完成。
  该厂4台机组投产后,参与承担福建电网丰水季节基本负荷和枯水季节调峰任务。其间针对设备缺陷问题,检修人员处理重大缺陷30多项,改进设备60多项。对一时难以处理的缺陷,分别在各台机组计划性大修时处理。在4台机组第一次大修中,共处理缺陷116项,提高了机组技术性能,使设备健康水平有所改善。1982年主设备完好率从1980年的50%上升到100%,年发电量也从1980年的2.65亿千瓦时增加到3.21亿千瓦时。
  1983年推行岗位经济责任制,加强了厂房中心控制与坝头水库的调度工作,及时调节机组负荷曲线,保证开停机操作准确及时,当年发电量又增加到3.65亿千瓦时,年设备利用6090小时,首次达到设计年发电量和年利用小时的指标。1983年至1985年发现大坝下游护岸塌方,护岸基础淘空,危及大坝安全,经过整修加固,又修建延长200米的砌石护岸工程,保证了水工运行安全。
  1987年开始,实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使生产趋于安全稳步发展。当年节水多发电4950万千瓦时,水能利用率达64.5%,均创建厂以来最好成绩。1988年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1990年发电量4.1亿千瓦时,当年9月13日创全厂连续安全生产1144天的最高记录。该厂从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39.6亿千瓦时。
  五、池潭水电厂
  池潭水电厂位于闽西北泰宁县池潭村,距县城30公里,是金溪流域梯级开发的第一级水电站,1980年10月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是福建电网的骨干电厂。
  金溪是闽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全长151公里,至池潭水库坝址的集雨面积为4766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雨量充沛,地表覆盖良好,年均降雨量1793毫米,年均流量151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47亿立方米。坝址地质为流纹斑岩,无大结构问题。
  1959年,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开始对金溪进行流域规划。次年1月提出金溪流域规划报告。拟定分四级开发,池潭为第一级水电站。为复勘原有梯级布置的合理性,省电力工程一团(后恢复原名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勘测设计营承担复勘和初步设计任务。1971年初,对金溪干流河段进行选点复勘,认为池潭坝址的地形、地质条件比较优越,可作为金溪流域梯级开发的第一个工程。1972年7月完成初步设计,次年8月,省革命委员会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查,认为设计推荐的拱坝,其坝址的地质勘探和野外岩石力学试验工作量大,且需要相当的设计力量和计算设备,因此,从建设速度和便于布置整体枢纽建筑物考虑,决定改为混凝土重力坝。由于坝型改变,整个枢纽布置更动,初步设计须作重大修改。1976年2月,修改后的初步设计上报,并经省革命委员会审查批准。池潭水电站枢纽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坝、坝后溢流式厂房、开关站和过木筏道组成。拦河坝最大坝高78米、长253米、最大库容8.7亿立方米、正常库容7亿立方米,为不完全年调节水库,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万年一遇保坝。设计利用水量87.3%,平均水头52.8米(最大66.5米)。主厂房长73米、宽18米、高39米,安装2台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5亿千瓦时。副厂房长56.5米,高20米,分5层,分别为厂变压器开关层,刀闸电缆层,中央控制室层等。两台主变压器设在副厂房左侧厂坝之间,出线为110千伏两回路,220千伏一回路。过木筏道由省林业勘测设计院设计,为卷扬机牵引的干式筏道,长788米,日过坝木材量600立方米。工程总概算13530万元(含移民拆迁及土地赔偿费)。
  池潭水电站工程由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建设。1975年12月施工队伍进场,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体工程于1977年2月动工建设。采用明渠导流、围堰断流的导流方式。至1978年2月25日,以98天时间完成了明渠通水,围堰截流,打开了主体工程的施工局面。拦河坝基础开挖采取分层施工办法,上层岸坡开挖与下层混凝土浇筑平行作业,不占直线工期。施工中发现地质岩层好,经设计部门同意,少挖石方1万立方米,节约帷幕灌浆2300立方米,总计完成基础开挖量10.5万立方米。大坝混凝土浇筑于1977年12月开始,采用柱状浇筑法,并推广掺粉煤灰的新工艺,改善了混凝土的物理性能,既增强了混凝土后期强度,又节省了水泥1892吨。1980年3月导流底孔封堵,水库开始蓄水。4月溢洪道过水,10月,完成大坝施工,混凝土浇筑总量33.55万立方米。厂房基础于1978年7月动工开挖,同年11月浇筑混凝土,至1979年4月封顶。过木筏道于1978年1月动工。1982年4月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初步验收,同年6月因水库溢洪,筏道13号至15号柱墩被冲坏,航道受阻,未能按期投产。
  1979年10月开始安装第一台东方电机厂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2号机),于1980年5月11日安装结束,经72小时试运转,当月31日并入福建电网发电,比计划提前7个月投产。5月30日至6月3日,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召开的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认为2号机组安装和相应的水工建筑物质量均属良好,同意并网投产,办理交接手续,并要求施工单位抓紧完成尾工,处理好机组缺陷。第二台机组(1号机)于1980年2月安装,同年10月10日安装结束,10月30日并网发电。经验收委员会组织验收,认为1号机组设备、安装质量好,符合投产要求,同意交付生产运行,并要求施工单位对1号机的可控硅励磁装置和水轮机主轴端面密封圈的缺陷尽快处理,以保证安全运行。
  池潭水电站工程建设经历4年半时间,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6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41.7万立方米,分别比设计量减少3万多立方米、4万多立方米。实际使用投资12505万元,每千瓦造价1250.5元。该工程被水利电力部评为1981年优质工程,并被全国优秀设计评选委员会评为70年代国家优秀设计项目奖。
  为做好池潭水电站投产前的准备工作,在施工期间招收100名新工人,安排在古田溪水电厂培训并成立池潭水电厂生产筹备处,组织专业人员编制生产运行安全规程、准备生产工具和专用材料,并对新工人进行上岗前的技术考核等工作。第一台机组投产时正式成立池潭水电厂,当年发电1.55亿千瓦时。由于占80%的工人是新培训的学徒,技术不熟练,且厂部管理人员新手多,加上设备制造、安装时遗留一些缺陷,以致运行中事故频发,从第一台机组投产至1981年的一年半时间就发生事故17起,该厂针对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从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入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现场培训,组织开展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和技术问答等活动。同时开展技术攻关,对占事故总次数65%的可控硅励磁装置缺陷先后进行6次重大技术改造,解决了该装置失稳的问题;并将两台水轮机大轴尼龙水封改为橡胶平板水封,处理了水轮机轴封大量漏水的缺陷。1982年起安全生产好转,年发电量达5.49亿千瓦时,超过设计年均发电量,比上年增发1.16亿千瓦时,设备利用5495小时,比上年增加1163小时。1983年4月开展以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整顿,组织4次机组小修,消除了1号机组振动过大,DT—100型电调自动失灵等设备的隐患,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主设备完好率达100%,均为一类设备,当年发电量增长到6.11亿千瓦时。至1985年3月31日,连续安全生产达762天。
  1987年1月,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为了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确保安全经济多发电,该厂同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制订池潭水电厂综合自动化规划。1988年由于降水均匀,水库调节合理,及时拦蓄雨季末场洪水,节水多发电1.24亿千瓦时,全年发电量达6.28亿千瓦时,创建厂最高记录。1989年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1990年,该厂整个综合自动化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并进行连续72小时考机试运行,投入监视功能运行,待全面竣工后,全厂将形成计算机监控系统,年可增发电约1000万千瓦时。自1980年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量51.5亿千瓦时,其中节水多发电4.9亿千瓦时。
  六、范厝水电厂
  范厝水电厂位于闽江上游支流金溪的将乐县范厝村,距县城6公里,是金溪流域梯级开发的第六级水电站,1989年全部建成投产,装机容量3.6万千瓦。
  1980年10月,省水利电力厅审核金溪流域水力资源利用规划时认为,第一级池潭水电厂建成一座8亿多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可为下游建设水电站提供补偿调节库容。拟建的范厝水电站距池潭水电厂60公里,坝址以上集雨面积581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85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58亿立方米。坝址岩基坚硬,无区域大断层通过。
  范厝水电站工程初步设计由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于1981年12月完成。1982年4月,省建设委员会会同省水利电力厅审查通过,该水电站工程拦河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高28.5米,长181.5米,蓄水总库容3180万立方米,为不完全日调节水库;溢洪闸10孔建于河床右侧,装置开敞式弧型闸门,按50年一遇设计,最大溢洪流量9580立方米/秒;厂房建于左侧坝后,长81.7米,宽17.6米,高39.8米,安装3台1.2万千瓦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利用水头11.2米,利用水量390立方米/秒,年发电量1.58亿千瓦时,设备利用4389小时,保证出力0.99万千瓦;110千伏和220千伏开关站布置在左岸台地上。工程土石方开挖量52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14.5万立方米,投资概算为6300万元。
  1984年10月,将乐县人民政府按照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与省电力工业局、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协商决定集资建设范厝水电站,并由集资三方选派代表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范厝水电站工程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电站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工程建设由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负责土建工程施工和设备定货安装;将乐县政府负责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和公路改线等;省电力工业局负责建设电力输出工程及配套设施,进行生产准备等。工程实行概算承包负责制,三家按工程设计概算分解,各自承担承包项目,按三方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和承担亏损。电站建成后,委托省电力工业局代管。1985年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集资建设,并对该电站实行优惠政策。
  1984年12月,范厝水电站工程指挥部成立,进行施工准备。1985年10月主体工程开始动工。围堰工程分两期进行,1985年9月,完成一期围堰,围水内的拦河坝(含4孔半溢洪闸)、拦沙坎、厂房、开关站等工程随即动工,至1986年9月,左岸拦河坝部分达到导流要求,拆除一期围堰,11月二期围堰截流,一、二期工程形成了一个工作面同时施工。闽江水电工程局在施工中采用深孔爆破、预裂爆破、腾空爆破等新工艺,加快了清基进度。在浇筑混凝土时开展劳动竞赛,创月浇筑9400立方米记录,并成功地采用双掺新技术浇筑1号和2号蜗壳混凝土,缩短了工期,节约材料费14万元。拦河坝工程于1986年3月开始浇筑混凝土,1988年7月建成。主厂房于1987年9月浇筑到顶,开关站于当年11月建成。为了做好投产前的准备,1987年10月成立范厝水力发电厂。
  范厝水电站第一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1.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由江西省水电工程局于1988年3月开始安装,12月1日完成72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后,并入福建电网运行。2号、3号南平电机厂和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由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安装队安装,分别于1989年9月30日、12月30日通过72小时满负荷试运转后投入生产。至此,3台机组共3.6万千瓦全部并网发电。共完成土石方挖填36.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3.9万立方米,建成生产、生活设施9657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048亿元(含利息),每千瓦造价2729元。
  该厂3台机组投产初期,由于设备制造及安装质量问题,事故及故障频发。电厂组织职工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对事故频发的顶盖漏水严重的缺陷,采取改进密封圈的同时,把自吸泵改为离心泵,并加装备用潜水泵及自动回路改进等综合措施,使机组运行转入正常。1989年,对3台机组进行检修,消除了隐患,安全生产逐步好转,这年发电量达7696.88万千瓦时。
  1990年初,电厂加强了设备管理,在未配备大修和试验人员的情况下,集中检修力量和厂部工程技术人员对1号机组进行大修,费时57天,提前6天完成大修任务,除完成标准项目外,还完成非标项目15项。这年完成技改项目16项,处理缺陷615项,进行3台机组微机控制回路调试,设备完好率达98%。在开展“千次操作无差错”竞赛中,倒闸操作15327次,未发生误操作及人为事故。1990年创2个百日无考核事故,年发电量达1.17亿千瓦时。
  七、良浅水电站工程
  良浅水电站工程是闽江上游支流金溪的第二梯级水电站,位于泰宁县城以南30公里的良浅村,设计装机容量3万千瓦,1988年7月主体工程动工,计划1992年建成。
  良浅水电站工程在池潭水电站水库下游8.4公里处,集雨面积48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9.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58.4立方米/秒。1980年5月,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在池潭水电站建成后提出金溪流域开发方案的复查报告中,推荐池潭以下分7级开发。1984年6月,泰宁县人民政府从振兴本县经济的需要出发,上报要求在池潭与大言之间的泰宁县境内增加一级良线水电站。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于当年11月派出专业人员对池潭至大言的河段水能开发规划进行复核。1985年4月提出开发规划复核报告,推荐良浅、大言两级开发方案。5月,省闽江流域规划委员会组织省有关部门和三明市、泰宁县政府代表参加进行会审,同意良浅、大言两级开发方案,并同意良浅水电站工程列为近期开发项目。
  1985年12月,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良浅水电站初步设计。1986年8月,经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组织会审批准。该工程装机规模为3台1万千瓦主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年设备利用4110小时,年发电量1.23亿千瓦时,保证出力8690千瓦,为河床式水电站。主要建筑物有拦河闸坝、厂房、升压站和过木筏道等。拦河闸坝基础为云母石英片岩,坝高21米,坝轴线全长246.7米(含土坝51.1米),闸坝设7孔泄洪闸,装弧形钢闸门,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最大泄洪量8187立方米/秒,水库总库容1795万立方米;设计水头11.7米,最大水头13.2米。发电厂房长79.6米、宽16.6米、高40.1米。工程土石方开挖量27.6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9.8万立方米。工程总概算5000万元(1990年1月调整为8191万元)。
  1986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良浅水电站,列入省属地方项目。1987年2月,泰宁县人民政府成立良浅水电站有限公司,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为主体工程开工提供公路、水、电等“三通一平”条件,同时与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签订勘测设计、试验合同,与武汉汽轮发电机厂签订发电机组制造生产合同。
  为了促进电站建设,贯彻多渠道集资办电方针,1987年5月,泰宁县人民政府同省电力工业局签订了合资建设、管理良浅水电站的协议,双方按投资比例拥有产权、分配电量和利润的权利,并分担亏损和风险。电站建成后,委托省电力工业局代管。同月,按协议组建福建省泰宁良浅水电站董事会,并重新成立电站有限公司。当年8月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对良浅水电站实行优惠政策。
  1987年8月15日,举行各施工单位对主体工程招标投标,武警水电二总队中标。该总队以第八支队为主体成立了良浅水电站工程指挥部,于当年11月动工建设。工程施工按导流方式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建一道河中间的纵向围堰和左边上下两道横向围堰,围堰内建土坝、发电厂房、两孔泄洪闸、升压开关站等。第一期围堰于12月截流成功。但在1988年3月25日围堰被洪水冲垮,修复后开挖拦河坝和厂房基础。1989年5月16日第一期围堰又被洪水冲垮。7月底修复后,再次组织施工。12月厂房开始浇筑混凝土。泄洪闸具备泄流条件,土坝已可挡水。于当月31日进行二期围堰截流。土建工程、金属结构安装、机电预埋安装和附属配套工程同步进展。至1990年底,左岸土坝完成,右岸泄洪闸闸墩部分已砌至213米高程,护坝和下游导墙已建成。厂房建至设计高程,具备封顶条件;进水检修门槽、拦污栅槽等已安装。升压开关站已开始浇捣基础混凝土。机电安装工程由中标的广东水电安装公司安装。1990年11月,1号主机段桥机大梁吊装就位,并完成轨道和机电安装,12月8日1号机座环就位。
  良浅水电站工程,从动工至1990年底,累计完成土石方挖填22.82万立方米,占总工程量的82.4%。电站工程累计使用工程费6994万元,占第一次调整概算的85.3%。该工程由于围堰被洪水冲垮等原因,施工进度先后作了多次调整。确定1991年3月底关闸蓄水,第一台发电机组将于1991年9月投产发电,1992年8月全部建成。
  第三节 大型水电厂
  福建第一座大型水电厂——古田溪水电厂在民国时期就规划三级开发,总装机11.5万千瓦,民国37年(1948年)开始进行一级电站前期工程,由于经费无着,至1949年古田县解放时,仅完成5000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量。新中国成立后,加速前期工程步伐。1951年一级一期主体工程开工。1952年,古田地区出现特大洪水后,流域规划作了重大修改,分5级开发(后改为4级)总装机扩大到25.9万千瓦。1956年,一级一期工程完成,建成了当时全国水电系统最长的隧洞和全国第一座地下厂房的水电厂,安装2台6000千瓦机组,成为福建水电开发新的里程碑,为此后全省电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958年,一级二期和其余3个梯级电站均相继动工。1960年,一级二期工程1座年调节的大型水库和4台1.25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后,全站装机容量6.24万千瓦,占闽北电网水火电总装机容量73.95%,年发电量2.09亿千瓦时,占全网年发电量63.24%,开始承担闽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和调相的任务。其余3个梯级电站由于建溪、汀江等大型水电站上马,分散了人力、财力、物力,在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期间,陆续停建。1965年,二、三、四级电站复工后,又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直至1973年才全部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25.9万千瓦。随着各梯级发电机组陆续发电,该厂逐步形成适合生产特点的“统一调度、分级管理、集中检修、分散维护”的管理形式,并逐步实行全流域梯级电站优化调度。1973年全面投产后到1979年全厂年均发电量达9.11亿千瓦时。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后,古田溪水电厂年均发电量保持在8亿千瓦时左右。从1978年至1990年,全厂节水多发电7亿多千瓦时。
  80年代中期,福建省利用部分外资兴建沙溪口、水口2座大型水电站,分别于1983年、1986年动工建设。沙溪口水电厂位于闽江支流沙溪和富屯溪汇合口的下游6公里处,库区以上流域面积占闽江流域面积42%,安装4台7.5万千瓦机组。该工程在施工中,采用龟裂松动和水平预裂的控制爆破技术进行大坝清基,其精确度和工效分别比普通爆破方法提高28%和42%,合格率达90%以上,坝体烧筑采用碾压混凝土和滑模浇筑的新技术,其浇筑质量和工效比一般方法分别提高15%和34%。4台机组从1987年起每年投产1台,至1990年全部投产,累计已发电13.5亿千瓦时,为福建电网调峰已初步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水口水电站位于闽江干流,是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工程。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占闽江流域面积86%,安装7台20万千瓦机组。1985年,国家批准水口水电站立项。当年前期工程开始施工。该电站的土建工程和部分主要设备采取国际招标,整个工程土石方开挖约88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约348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1.82万吨。建设中从国外引进各类大型施工机械,并吸收了国外管理体制、劳动组合、劳动制度等方面的有益经验。现场包括管理和劳务人员仅3000人左右,整个工地呈现出高度现代化的施工场面。1986年12月29日,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1989年9月25日实现大江截流。到1990年底止,该电站已完成土石方开挖量86.5%;大坝和明渠导墙混凝土浇筑已完成43.5%,移民已搬迁53.2%。预计1993年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96年全部机组投产。水口水电站的建设,是福建水电建设发展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至1990年,福建省已建成和在建的沙溪口、水口2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占全省大型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295万千瓦的57.62%,占闽江流域大型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的80.95%。
  至1990年底,全省大型水电厂(站)有:
  一、古田溪水电厂
  古田溪水力发电厂由4个梯级电站组成,1973年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25.9万千瓦,是福建电网的大型骨干电厂。厂部设在距古田县城东郊5公里的半坑亭,其所属场、站分布在古田、闽清两县,绵延30余公里。
  古田溪是闽江下游的支流,发源于本省屏南县,经水口镇汇入闽江,全长90公里,河道落差300余米,流域面积179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每秒50.1立方米,流域内地表覆盖良好,地质属流纹斑岩,水力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
  民国22年(1933年),福建省建设厅派员到古田溪勘察水力资源,民国26年在古田溪支流曹洋溪设立水文观测站。民国35年,省建设厅再次组织人员进行勘测,编写“古田溪第一段水力发电工程计划”,提出“分段设厂,分期开发,三级发电”的总体构想。民国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确定开发古田溪并同省建设厅联合组成勘测队进行复勘。复勘后认为在沂洋、旸谷建两座水库调节,三级电站总装机11.5万千瓦,投资总额估约国币1800亿元。当年资源委员会、福建省政府、台湾电力公司、华侨兴业公司联合筹组福建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古田溪水力发电工赈工程委员会,负责筹集资金。民国37的7月,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成立,罩修典任主任。当年制订《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计划》,规划第一期在龟濑截流引水,开挖隧洞至半坑亭,设一级电站;第二期在旸谷、沂洋兴建水库,二、三级电站分别建在闇林和李家琦,并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撤销工赈委员会。随后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拨助工赈粮467.04吨,折国币18亿元,其余由省建设厅、省银行负责筹集。至1949年2月,共完成原古田县城至厂区、坝区的公路路基10公里,工房两栋,办公楼砌砖至2层,进水口明渠试探挖进15米等土建工程,完成土石方约5000立方米。
  1949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江苏苏州成立时,省委书记张鼎丞在构想福建解放后建设蓝图时,就作出了尽快开发古田溪水力资源的决策,并请上海调派技术人员协助建设。当年6月14日古田县解放。8月初,驻扎建瓯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所设的军事管制委员会派梁东初为军代表,接管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罩修典、朱宝复留任正、副主任,并留用工程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次年作为施工电源的曹洋水电厂(装机400千瓦)建成,并继续进行施工准备。
  1950年8月,全国第一次水力发电工程会议决定以1948年开发古田溪的规划方案为基础,建设古田溪一级电站。当时福建省百废待兴,财力十分困难。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为了确保这一工程顺利开工,从各方面节约开支,筹措资金,调配大批干部和施工人员,充实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
  1951年3月;一级一期工程正式动工,首先开挖引水隧洞。引水隧洞从地处龟濑的坝区进水口穿越塔山至半坑亭厂房,全长1758米,内径4.4米。根据地形条件只能由进口、出口两头对挖。开工时,缺乏隧洞开挖的专业人员,只有前线部队支援的1名风钻工,和十几名解放前从事过采煤的矿工,技术力量薄弱,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当年2月底,在软弱风化带岩层爆破时,发生了连续4昼夜洞顶大塌方,造成重大事故。事后加强了安全组织措施和反事故措施,并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提高”的方法,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处理岩块塌落的规律,改进爆破技术和作业方法,不断刷新开挖记录,1952年9月创造出月掘进202米的记录。11月初,两头对挖即将接通的关键时刻,省委、省府主要负责人张鼎丞、方毅、陈绍宽连夜赶到工地检查了解工程情况,研究隧洞安全贯通的措施,给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很大鼓舞。经过电站建设者同心协力,11月25日终于提前挖通了当时全国水电工程最长的隧洞,经仪器检测两头对接处,垂直偏差7厘米,水平偏差2—3厘米,达到了设计要求。
  1952年7月20日,因古田溪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淹人隧洞进口段工作面,于是工程处设计室复查设计资料,发现拟建的两座支流水库调节性能不足。为了进一步查清水力资源,工程处又增设雨量站、水位站11处,补测地形图14幅,以古田水文站为一级电站基本水情控制站,下游各水位站为梯级电站搜集资料。根据复查后的资料分析,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对原规划作了重大修改,决定在古田县城南侧5公里的龟濑建造一级电站水库以代替拟建的两座支流水库和龟濑的低水坝。将古田县城迁到西南9公里的罗华地区,城关原址为—级水库淹没范围,蓄水高程以不淹没平湖镇为原则,正常水位高程382米,库容5.67亿立方米,一级电站装机容量由3.6万千瓦提高到6.2万千瓦,下游各梯级电站装机容量也相应增加。
  1952年底,古田溪水电站工程列为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一级电站厂房原定为露天厂房,考虑到防空需要,决定改建为地下式厂房。1953年3月,工程处设计室完成地下厂房初步设计。厂房长83米、宽12.5米、高29.5米,可布置6台机组;西面辟有长140米的运输洞,南面设有长170米的出线洞;坝址上游进水口附近先行建造临时木框填石坝,拦断全部低水河床,同时建造永久性进水口和调压井,先利用径流供一级一期两台6000千瓦机组发电。
  1953年11月,经水力发电建设总局批准初步设计后,一级一期工程开工。厂房开挖采用先挖上部和下部,然后爆塌中部的方法。至1954年地下厂房工程竣工,共开挖土石方121.6万立方米,浇注混凝土39.82万立方米。1955年开始安装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发电机组,1956年3月1日,2台6000千瓦机组投产,向福州送电,构成闽北电网的雏形。这是中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制造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地下水电站。
  在一级一期工程施工期间,华东勘测设计院于1954年开始进行一级二期工程设计,于1957年完成初步设计,并经水电建设总局审查同意。一级二期工程装机5万千瓦,由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主要工程有混凝土宽缝重力坝的水库1座,坝体长412米,高71米,集雨面积1325平方公里,正常水位高程382米,总库容5.67亿立方米,为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土石方开挖量约8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注量37.7万立方米;安装3台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和1台建成电机厂生产的均为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57年8月大坝开工。闽江水电工程局广大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不断刷新施工记录,曾创造出第十八坝段一次连续浇注混凝土1.66万立方米,创日浇注7284立方米,月浇注87303立方米的最高记录。1959年6月8日封孔蓄水。1960年4台机组安装结束,连同一期工程,一级电站共6台机组,总容量6.2万千瓦全部并入闽北电网运行。
  二级电站工程,装机13万千瓦。位于龙亭瀑布上游的闽清县后洋村。该工程由华东勘测设计院于1957年完成初步设计,1958年水电建设总局审查同意。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主要工程有钢筋混凝土平板坝的水库一座,坝高43.5米,长208米,集雨面积1551平方公里,水库库容1885万立方米;引水隧洞1条,长5294米,内径6.4米,引水式厂房安装2台6.5万千瓦机组。1958年7月引水隧洞开工,1960年停建,1965年复工。水库大坝于1958年7月动工,1962年5月建成蓄水,1969年3月第一台机组投产,1973年8月第二台机组发电。
  三级电站工程,装机3.3万千瓦,位于闽清县高洋村。1959年华东勘测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并经水电建设总局审査同意,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主要工程有溢流式混凝土平板坝的水库1座,坝高43米,长225米,集雨面积1697平方公里,库容1490万立方米;坝后式厂房于1958年9月开工,1961年6月大坝与厂房土建施工基本结束,1965年3月第—台1.6万千瓦机组投产,1973年12月第二台1.7万千瓦机组并网运行。
  四级电站工程,装机3.4万千瓦,位于闽清县宝湖村。主要工程有混凝土宽缝重力坝的水库1座,坝高45米,长234.14米,集雨面积1722平方公里,库容840万立方米;坝后式厂房安装2台1.7万千瓦机组。1958年开工,1960年停建,1965年复工。1971年5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2年12月第二台机组投产。
  古田溪4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5.9万千瓦,工程总造价1.83亿元,比概算低2028万元,每千瓦平均造价707.5元。
  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工程投产后,由武汉电业管理局领导,组建生产管理机构。当时一期工程尚有一些尾工在二期工程施工中完善。机电设备也存在一些问题。投产后两年发生事故7次,两年总发电量不到5000万千瓦时。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电站开展以加强技术管理为中心的基础建设,贯彻部颁电力工业法规、安全工作规程和事故处理规程;对已投产的1号、2号发电机进行摸底性检修,消除隐患,并建立设备台帐,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生产需要的规章制度。1958年,电站划归福建省水利电力厅领导,安全生产逐步好转。1959年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相当于投产后3年的总和。1960年一级电站全面投产,调节水库投入运行后,开始承担系统调峰、调频和调相重任。省电业局调度科对该站实施单库单站经济调度。当年全站装机容量6.24万千瓦,占闽北电网全网73.95%。年发电量2.09亿千瓦时,占全网63.24%。1961年起,连续两年发电量都超过3亿千瓦时。
  1964年,电厂试行全厂“集中检修,分散维护”的办法,以一级电站5号机大修为试点,集中全厂检修、试验的人力和物力,仅用22天时间,提前18天完成了大修的任务,还完成设备改进22项,收集各个回路绝缘数据700多个,查出薄弱点10余处并进行了处理,试运行一次启动成功,初次体现了“集中检修”的优势。
  1965年,三级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后,电厂为了加强经济运行调度,与武汉水电学院签订了科研协议书,开始研究梯级经济调度的课题,先后拟订了一级电站经济运行方案,一级、三级电站负荷分配简化方案,长期最优(负荷分配)方式,全梯级电站日负荷最优分配等专题报告。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优化调度工作被迫中断。随着梯级电站相继投产,至1973年4座梯级电站全部联网运行后,年发电量8.6亿千瓦时,1975年达到10.62亿千瓦时,担负着闽北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的重任。1978年,实行4座梯级集中统一调度,经济调度方案逐步实施,梯级库容及区间水力资源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当年一级电站发电耗水率减少2.5%,水能利用率提高7.4%,梯级区间季节性电能利用率提高4.3%。自1978年至1984年,共节水多发电4.44亿千瓦时,占同期发电量总和的6.95%。从此,形成了适合于该厂生产特点的“统一调度,分级管理,集中检修,分散维护”的管理形式。
  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后,古田溪水电厂继续承担系统的调峰、调频、调相的任务。1985年,该厂针对大部分机组运行已久,缺陷较多的状况,不断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到1990年,更新改造的主要项目有26项,消除了三类设备,主设备完好率达100%,其中一类设备占78.13%,二类设备占21.87%。从而使全厂10年平均年发电量保持在8亿千瓦时。1978—1990年,全厂节水多发电7亿多千瓦时。1988年创连续安全运行637天的记录。该厂从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量202亿千瓦时。
  二、沙溪口水电厂
  沙溪口水力发电厂位于闽江支流沙溪和富屯溪汇合口以下6公里的西溪上,距南平市14公里。1990年底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是福建电网的大型骨干电站。
  沙溪口水电厂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约2.26万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的42%。流域内植被良好,平均年降雨量1776毫米,平均流量为778立方米/秒。1960年,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编制的《闽江流域规划报告》,将该站列为其中的1个开发项目。1977年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兴建沙溪口水电站工程,并列入“六五”计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0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会同水利电力部组织有关单位在南平市召开沙溪口水电站选坝会议,选定西溪鲤鱼洲上游80米处为电站坝址。1981年1月,华东勘测设计院完成工程初步设计,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会同水利电力部审查同意。
  沙溪口水电站是低水头发电,兼有航运的工程,由拦河坝、船闸、厂房和开关站等组成。拦河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40米,坝长628米;溢洪坝段设16孔溢洪闸,最大泄流量为1.94万立方米/秒;最大水头24米,单机发电流量525立方米/秒,水库正常库容1.54亿立方米。河床式主厂房位于大坝厂房段,长160米,宽68米,高62.5米,安装4台7.5万千瓦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保证出力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9.6亿千瓦时。副厂房在主厂房后,是电站运行控制中心和通讯中心。船闸按四级航道施工,通行100吨级船只并兼过竹木筏(1989年改为300吨5级航道)。开关站面积10500平方米,220千伏4回路出线,110千伏6回路出线,是福建电网的枢纽变电站。该电站设计土石方开挖量10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94万立方米。建设总工期为6年6个月,第四年首台机组发电;投资总概算5.58亿元(1991年底调整为7.37亿元)。
  沙溪口水电站是福建省第一家引进部分外资的水电工程。1982年2月,水利电力部就沙溪口水电站外资贷款问题同科威特王国阿拉伯发展经济基金会进行谈判。1983年4月,科威特王国发展经济基金会组成以加丹法里为团长的沙溪口水电站工程评估团,到现场考察评估。5月,科威特政府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关于沙溪口水电站贷款协定》,由科威特发展经济基金会向沙溪口水电站工程提供900万第纳尔(约合3060万美元)的贷款,利息3.4厘,偿还期15年。
  工程建设由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承担,按投资概算5.56亿元总承包。1983年3月,施工队伍进场准备。根据设计要求,工程采取分两期围堰、挡水的施工方案。9月12日,一期围堰破土动工,1984年3月围堰合拢。7月,拦河坝、主副厂房、开关站等工程的基础开始爆破开挖。在清基中采用了龟裂松动和水平预裂的控制爆破技术,其精确度和工效分别比普通爆破方法提高28%和42%。1985年3月,开始浇筑坝体和厂房基础。在坝体浇筑中,采用碾压混凝土和滑模浇筑的新技术,经水利电力部组织鉴定,其浇筑质量和工效比普通技术分别提高15%和34%。10月16日,混凝土浇筑量创日浇2584立方米的记录。至1985年底,共开挖土石方5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9.5万立方米。
  1986年3至6月,工地先后发生9次大洪水,以致延误工期。为了夺回被洪水影响的工期,施工单位实行施工包干责任制,把任务落实到班组,提高了施工速度。至1987年7月上旬,一期工程完成基础土石方开挖8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49万立方米。除右岸1至15号坝段混凝土浇筑至66米高程外,其余坝体已浇至87米高程,已具备二期围堰施工的条件。1987年8月底,右岸一期围堰拆除完毕,9月1日二期围堰开工,9月完成截流合拢,河水从发电进水口导流。11月底,非溢流段大坝和溢流段的天桥已筑至93米高程,厂房、副厂房、升压站、开关站等均已完成。在施工中,沙溪口水电厂于1987年4月成立。
  1987年2月,1号7.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开始安装,12月8日安装结束。经启动验收委员会组织验收,认为该机组按设计要求施工,已具备投产条件,原则同意启动投产。12月26日启动并网成功,1988年1月转入为期半年的试生产。2号机组于1988年4月开始安装,10月初结束,经过72小时试运转和启动验收,于10月21日并网发电。3号机组于1989年5月安装,当年12月17日并网发电。4号机组于1990年3月开始安装,11月29日试运转,12月1日并网成功。至此,4台7.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30万千瓦全部投产。
  1号机投运后,在试生产期的头3个月,机组和电气系统共发现缺陷100余项,但仅处理25项,处理率为24%。由于事故时有发生,以致因处理缺陷而停机2900多小时,少发电1亿多千瓦时。1988年10月,水利电力部针对电厂试生产期间设备缺陷和事故较多的问题,指定华东勘测设计院牵头,组织施工、生产和制造厂家等单位代表在沙溪口电厂召开设备缺陷和事故分析会。会后,富春江水工机械厂派员驻电厂协助处理发电设备缺陷;施工单位负责对机组电气部分和混凝土浇筑、设备安装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电厂加强了生产管理,把设备维护区域责任制改为岗位责任制,实行定人定责和检修定值管理,至1988年底,处理缺陷到岗率提高到91%,事故率降低44%,全年发电量2.8亿千瓦时,超过上级下达的发电指标7%。至1989年7月底消除缺陷率和及时率比1988年同期分别提高8%和12%,非考核事故率降低43%。当年8月9日创连续安全生产593天。
  1990年2月,该厂继续对消除缺陷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进行重点整治,使设备维护、消除缺陷及时率比1989年同期提高23%,事故率降低72%。为了提高生产效益,该厂对两年多来的水文、水情和水库运行调度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并实施《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加强水情预报和坝前水位测报,使洪水预见期由9小时提前到15小时。1990年,完成调峰电量1.2亿千瓦时,节水多发电5246万千瓦时。
  沙溪口水电站工程从1983年9月动工至199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85亿元,共完成土石方挖填9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90.5万立方米,分别占设计的92%和96%,左岸1一15号坝段已浇筑到顶,溢流坝已完成,主厂房及附属设备安装也全部完成。船闸工程按修改后的5级航道300吨级标准施工,预定1992年4月完工。
  三、水口水电站工程
  水口水电站工程位于闽江干流上的闽清县下濮村,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工程,设计装机容量140万千瓦。1986年12月主体工程开工,1989年实现截流后转入全面施工阶段。
  闽江全长515公里,流域面积6.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1758毫米,流域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1953年至1956年,福建省经济开发委员会对闽江的水力资源进行了勘测规划。1958年10月,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根据流域规划,对闽清县境内的下濮、安仁溪和水磨3处比较坝址进行地质勘测,1961年由于国家暂时困难而暂停。1976年3月,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勘测设计队继续进行地质勘测。根据地质勘测资料,闽江流域处于巨型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南平至水口河段均由坚硬的非可溶性岩石所构成,两岸为500—1000米高程的山岭所包围,蓄水后无永久渗漏之虞。勘测中的下襥坝址,两岸地形基本对称,山体雄厚,河面宽约380米,两岸山坡大部分基岩裸露,新鲜完整,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未发现较大断裂。1978年1月,水利电力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选坝会议,确定下襥为水口水电站坝址。从地质上看,水口坝址是中国最好的坝址之一。
  1980年7月,水利电力部华东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水口水电站的初步设计。8月水利电力部会同省人民政府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查,并于11月上报国家计委。由于省内有的专家认为建设水口水电站可能对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建设电站提出异议。1982年7月,国家科委主持召开水口水电站环境影响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交通部、农牧渔业部、地质矿产部、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代表和专家,以及福建省有关部门领导和代表共50余人。会议对华东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水口水电站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调査研究报告》进行了讨论,认为水口水电站采取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的原则和一级开发方案是合理的。对渔业、农业和泥沙、水质等问题,都提出了分析意见,总的认为建设水口水电站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影响,利多弊少,建议国家尽早兴建。
  1983年1月,国务院确定水口水电站工程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对水口水电站主体土建工程的施工和部分机电设备的采购均采用国际竞争性招标。7月,国家计委批复福建省水口水电站设计任务书,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建设。水口水电站装机容量140万千瓦,保证出力26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49.5亿千瓦时,电站建成后,计划向福建电网和华东电网送电(1992年10月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院批准并经世界银行同意暂缓向华东电网送电)。
  水口水电站坝址以上的流域面积为52438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面积的86%,水库总库容为26亿立方米,除发挥一定的调洪作用、减轻下游洪水灾害外,可增加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上游航道约100公里,使500吨级的船队可由南平通过电站枢纽直达福州,改变仅能通航60—80吨轮船的状况。电站通航设施,可满足年过坝货运量400万吨,年过坝竹木200—250万立方米的远景需要。电站大坝虽截断回游性鱼类的天然通道,但将形成93.5平方公里的水面,为闽江渔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新的场所。此外,天然来水经水库调节,将使枯水季节感潮河段下移,从而降低河口盐度,有助于下游两岸农业的发展。
  电站枢纽由拦河坝、发电厂房、三级船闸、升船机和开关站组成。拦河坝采用混凝土实体重力坝,最大坝高101米,坝顶长783米,坝顶高程74米,共分42个坝段,其中7号至21号为进水口坝段,23号至35号为溢流坝段,溢洪道共12孔,最大泄洪流量51640立方米/秒。37号和38号坝段分别为船闸和升船机。其余均为挡水坝段。发电厂房位于河床左侧坝后,主厂房内安装7台20万千瓦大型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各由7条长约81.7米,内径为10.5米的坝内钢管引水。装配场位于厂房左端,场前设中心控制楼作为电站控制中心。副厂房分设在主厂房上、下游两侧。500千伏和220千伏主变压器布置在副厂房顶上。500千伏开关站和220千伏开关站均采用户外式,位于厂房下游左岸山坡上。
  电站主要工程量:土石方开挖约88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约348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1.82万吨。1984年编制的总概算为22.18亿元(按全内资考虑),其中铁路改线4亿元,库区移民费用4.1亿元。但由于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原工程概算不断突破,调整概算尚在重编中。
  1984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有关福建水口水电站的报告上批示:这个工程要下决心快上才好,无论从那个方面看,早上一年就有利一年。1985年3月,国家批准水口水电站工程立项。4月27日成立水口水电站工程建设公司。公司受业主省电力工业局的委托,行使建设单位和工程师单位的职责,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费用进行控制监督,全面管理,并负责前期工程的建设。当年前期工程开始施工,主要包括1条21公里的公路改线,1座2万千伏安的施工变电站,1700米铁路临时改线,2座大桥,以及火车站货场等7项。
  1985年9月,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和福建投资企业公司联名发布经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审査批准的水口水电站第一期土建工程招标资格预审通告。1986年7月,收到10家投标商递交的投标书。经过评标,选中标价最低的由中国的华联工程公司(由水利电力部闽江工程局、第十二工程局、第四工程局组成,占60%股份)和日本国的前田建设株式会社(占40%股份)组成的华田联营工程公司为中标单位。
  1986年2月,世界银行决定对水口水电站工程进行贷款,第一期贷款总额为1.4亿美元,期限20年,包括5年宽限期,年利率8.5%。1987年1月15日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的授权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订贷款协定和项目协定。
  水口水电站1号、2号水轮发电机组,经国内外6个厂商投标,最后选定由中国国际贸易信托投资公司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组成的联合体承制。主要制造厂商是哈尔滨电机厂和日本国日立制作所。
  水口水电站的施工工期,经1986年工程评估确定施工期为8年。工程施工按导流方式,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年1月至1989年9月为原河床导流。第二阶段1989年10月至1991年9月为明渠导流。第三阶段1991年10月至1993年3月为底孔导流。第四阶段1993年4月至1995年5月,由表孔溢洪道和泄水底孔正常放流,水库开始蓄水,1993年5月底第一台机组发电;1993年6月底,船闸通航,完成大坝、厂房等上部结尾工程,继续安装6台机组,1995年5月底全部机组发电。
  1986年12月29日,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破土动工。福建省政府、国家计委、水利电力部的领导和有关单位代表参加开工典礼。施工开始后,承包商从国外引进了各类施工机械,并在管理体制、劳动组合、劳动制度等方面吸收国外的一些管理经验。现场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包括分包商在内仅3000人左右。整个工地呈现精简、紧凑的特点,但由于承包商内部中方和日方存在责权分离、关系不顺、协作不好等问题,影响了双方特长的发挥,以致开工后进展缓慢。为扭转水口工程的被动局面,由能源部和福建省的领导,于1988年7月在水口工地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现场办公会议,敦促华田联营工程公司采取果断措施,改组了内部机构,由华联公司的闽江工程局局长担任华田联营工程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全面负责施工管理。经过强化管理,发挥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施工能力,加快了施工进度,抢回了部分被耽误的建设工期,月平均开挖量由过去的22.5万立方米提高到最高月份的38.8万立方米,月浇筑混凝土量也达到3.05万立方米。水口水电站工程的配套项目——外福铁路太平至大箬段改建工程,于1986年7月动工。1989年6月5日完成接轨,当年12月20日在闽清县大箬举行通车典礼,为电站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过两年多来施工各方和建设单位、业主的共同努力,至1989年9月,主体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开挖54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31万立方米,围堰填筑173万立方米,形成长约1.2公里,宽75米的右岸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前的有关工程项目。1989年9月25日上午10时25分,水口工地的截流总指挥发出截流号令,32辆大型自卸车将一车车石渣和块石向截流龙口倾泻。至10时59分大江截流宣告成功,闽江水改道从导流渠通过。1990年5月上下游主围堰分别达到抗御百年一遇和五十年一遇洪水的设计标准,为安全渡汛创造了条件。同时混凝土浇筑量逐月上升,当年12月达12.3万立方米,达到国内同类型工程混凝土浇筑量的先进水平。至1990年12月底,水口水电站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773万立方米,占设计土石方总开挖量的86.5%;大坝和明渠导墙混凝土浇筑80万立方米,占设计总浇筑量的43.5%。在此期间,经招标确定水口水电站机电安装工程由能源部水电工程四局中标承担。至此,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进入全面施工的新阶段。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