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73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海洋性季风气候,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电力工业。近代工业萌芽于19世纪末叶,民族资产阶级办电始于清朝末年,但受到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的影响。20年代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福建各地的电厂设备不断更新,电力生产逐渐扩大。然而,抗日战争时期使福建电力工业蒙受巨大灾难,电厂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崩溃,福建电力工业面临困境。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力工业

内容

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山岭耸峙,河流网布,总长13569公里,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1181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75万千瓦,居华东各省首位。全省海岸线曲折绵长,总长3324公里,有天然深水港20多处。沿海和岛屿的风力、潮汐资源理论蕴藏量都在1000万千瓦以上。煤炭已探明储藏量有11.65亿吨,99%以上是无烟煤,石油和天然气尚未发现。福建发展电力工业,开发水力发电具有优越条件,发展火电虽受缺煤无油制约,但兴建大型港口火电站前景广阔,其他能源开发也很有潜力。
  福建近代工业萌芽于19世纪末叶,福州、厦门有识之士曾着手筹办电厂,但均未办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国传教士在闽清县坂东乡善牧医院安装1台1千瓦的汽油发电机,供照明用电。这是福建省最早出现的电灯。继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英国商人在厦门鼓浪屿创办电厂,供附近外国侨民照明。省内民族资产阶级办电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福州地方人士集资兴办的耀华电灯公司,安装1台10马力(7.46千瓦)直流发电机,供应200盏电灯用电,但因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而亏损。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日本高等工业学校的刘崇伦与其二兄崇伟邀集福州人士集资创办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承接耀华电灯公司资产,在台江新港另建新厂,安装2台英国造的1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次年11月建成,供城内和万寿桥两岸575户照明用电。民国2年(1913年),民营厦门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台500千瓦蒸汽发电机组和上海英商韦仁洋行在鼓浪屿安装的120千瓦发电机组先后投产营业。此后,沿海主要城市也陆续创办火电厂。至民国8年底,沿海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及一些县镇共兴办7家民营电厂、1家外资电厂,总装机容量2461千瓦。这些电厂均以发电机电压直馈方式,用木杆架线,就近供照明用电。这是福建电力工业起步阶段。
  20年代以后,随着工商业的逐步发展,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的电厂不断更新设备,扩建增容。沿海不少城镇和闽西北山区一些县城、集镇也兴办了一批装机二三十千瓦到百多千瓦的小火电厂。民国10年(1921年),福建最早的水电站,九龙江支流装机55马力(40.5千瓦)的西山水电站建成发电,供制冰用电。接着,永安、古田、南平等县也先后在闽江支流利用迳流兴建装机64千瓦以下的民营水电站,其屮南平西芹水电站安装2台32千瓦机组。至民国25年,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发展到1.18万千瓦,其中火电1.17万千瓦、水电159.5千瓦,分布在20个县市,年发电量超过2000万千瓦时。其屮福州、厦门两个公司装机分别达到5500千瓦、3800千瓦,成为福建电力工业的两大支柱。在此期间,供用电也发展较快。福州电气公司为了开辟动力用电途径,先后开办了制冰、锯木等工厂,还创办农村电化部,尝试推广农业用电。民国24年该公司在省建设厅贷款支持下,架通从福州至长乐县莲柄港的33千伏输电线路22.6公里,供5万亩农田灌溉用电。该线路越过乌龙江的跨距730米和铁塔高度54.9米,在当时国内输电线路中均名列前茅。全省电业职工发展到1000多人。这是民国时期福建电力工业发展较快的阶段。但在此时,社会窃电欠费之风已逐步蔓延。特别是福、厦两地从30年代初起,由于军警、特务、日籍台湾浪人等染指,供电损失率高达40%—70%,严重威胁民族电力工业的经营管理。
  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刚兴起的福建电力工业蒙受巨大灾难。次年,厦门沦陷,厦门电灯公司被日本福大公司吞并。经几年摧残,厦门电灯公司的发电机组无一完好,锅炉砖体严重脱落坍陷,各种管道腐蚀裂缝,至日本投降,全厂已停电近1年。福州电气公司在抗日战争爆发的下半年,营业出现空前亏损,公司总(经)理刘崇伦也惨遭军统特务暗杀。民国30年,福州第一次沦陷期间,福州至莲柄港输电线路的铜线、电杆被破坏、盗窃殆尽。民国33年,福州第二次沦陷期间,该公司营业亏损额占同期总收入的73.3%,损失更惨。抗战后期,该公司财产损失严重,年发电仅90余天,每天发电数小时,企业满目疮痍。全省沿海其他电厂,受到战火威胁,不少电厂也被迫停电倒闭。当时,在山区利用水力和木炭资源兴建一批小型的水电站和火电厂,对抗战后方用电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沿海不少电厂逐步修复设备,部分内迁的机组陆续搬回原地。同时,福建省政府开始筹划古田溪水电开发,成立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并进行部分前期工程。但是,由于官僚资本逐步渗入并垄断省内主要电力企业,加上不久国民党又发动全面内战,社会动荡,经济崩溃,通货恶性膨胀,窃电欠费之风愈演愈烈,尚未复苏的福建电力工业又陷人困境。福州电气公司因亏损严重而卖掉1台500千瓦机组,仍无法度过难关。民国37年,该公司不得不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台湾电力公司合营,改称福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把公司大权拱手交给官僚资本。即使这样,公司营业仍未好转。到福州市解放前夕,该公司日发电仅数小时,发电出力不足一半,线路损失率高达52.24%,企业濒于瘫痪。厦门电灯公司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就受官僚资本控制,大肆搜括,贪污舞弊。厦门临解放时,该公司的物资、现金、股票等动产已被掠夺殆尽。最后,在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的凌晨,该公司3台发电机组被国民党军队于溃逃时炸毁。在此期间,省内其他电厂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有11家相继倒闭,勉强支撑下来的也奄奄一息。古田溪水电站前期准备工程,早因经费无着而停工。总之,从抗日战争爆发到福建解放前夕,是福建电力工业史上最惨淡的年代。在这最艰难的年代里,福建电业职工从上千人减少到700余人。
  福建电力工业历经半个世纪,至1949年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只8656.6千瓦(其中水电612.9千瓦,火电8043.7千瓦),年发电量860万千瓦时,年人均用电量0.4千瓦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军管会和人民政府,陆续接管了官僚资本控制的电力企业,并积极扶持私营电厂,领导职工群众开展民主改革,整顿生产秩序,恢复生产。全省电力职工以主人翁姿态抢修多年失修的电力设备,使各地发供电生产迅速恢复正常。厦门电业职工面对电厂被炸毁的状况,多方采取应急措施,在解放后的第七个晚上就恢复部分市区路灯照明,尔后扩大全市照明供电范围。福州电业职工冒着被国民党飞机轰炸的危险,坚守生产岗位,抢修输电线路,及时恢复供电。1952年,取消分区轮流供电,恢复全日24小时供电。福州至长乐莲柄港35千伏输电线路也重新建成投入运行,使停电11年的莲柄港农田恢复电力灌溉。次年,该市的供电量、售电量都超过了抗日战争前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旧中国蔓延多年的窃电欠费之风经过整治,也基本煞住。1953年,福州市线路损失率从1950年的30.83%降到11.5%,南平、泉州、漳州等地也分别从1949年的23.35%—59.24%,降到11.88%—18.61%。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各地电力企业逐步加强计划、技术等管理,相继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推行设备定期检修、调荷节电和省煤等工作,许多老企业恢复了生机。
  在原有电力工业恢复发展的同时,新的电力工程建设开始起步。特别是对福建丰富水力资源的开发,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国38年(1949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江苏省苏州成立时,省委书记张鼎丞在构想福建解放后建设蓝图时,就作出尽快开发古田溪水力资源的决策。古田县解放不久,军代表就接管了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当时福建百废待举,地方财力十分困难,仍从各方面筹措资金,组织调配施工力量,并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于1951年3月古田溪一级一期工程正式动工。1953年,这项工程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该工程包括当时国内水电系统最长的引水隧洞(1758米)和全国第一座地下厂房。由于隧洞与厂房均处于高硬度的花岗岩地带,加上没有经验又缺少机械设备,施工十分艰难。但在中央有关专家帮助下,工地全体技术人员和工人栉风沐雨,刻苦钻研,闯过重重技术难关,创造了月掘进202米的当时国内水电建设最高记录。1956年3月,2台6000千瓦机组竣工投产。与此同时,建成全省第一条110千伏(先以66千伏运行)古田至福州输电线路和全省第一座110千伏福州西郊变电站,并投入运行,构成闽北电网雏形。这一工程的建成,标志着福建水电开发的新里程碑,为全省电力工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次年,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二期工程接着动工。与古田溪水电开发同时,福建火电建设根据海运被封锁,省内煤炭资源未开发和出省铁路尚在建设等条件,除重点在厦门、南平各安装1.台1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外,还在泉州、漳州、莆田等地发展一批小型柴油发电机组。农村小水电建设,从50年代初开始在永春试办以后,陆续在部分县兴办少量装机50-136千瓦的小水电站。为了适应电力工业的发展,1955年省工业厅成立电业处,加强对电力业务具体指导。尔后,相继组建检修队伍和设计、机电安装等机构,为电业生产建设服务。
  经过3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至1957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增至3.27万千瓦(其中水电1.41万千瓦,火电1.86万千瓦),为1949年的3.78倍;35千伏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从无到有,发展到127公里,容量4.2万千伏安;年发电量5700万千瓦时,为1949年的6.62倍;年人均用电量3.39千瓦时,为1949年的8.48倍。电力工业的发展基本适应全省经济发展的用电需要。
  1958年,省水利电力厅成立,在大办工业的热潮中,电力工业加快了建设步伐。当年,古田溪水电站除一级二期工程继续施工外,二、三、四级电站相继开工;火电建设随着鹰厦铁路通车,省外烟煤供应条件的改善,在福州、厦门、三明等工业城市开始扩建、新建一批1500—6000千瓦机组工程;闽北电网11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也陆续展开;农村小水电建设,从试点进入全面推广。省内火力发电、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机构以及电力试验、学校等单位也相继建立。广大电业职工怀着迅速改变福建电力工业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生产和建设。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仓促上了建溪、汀江等大型水电站工程和一些不合理的火电工程;由于建设上片面求快、实行“简易发电”和生产上破了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拖延古田溪水电开发进程,也给发供电生产带来了不良后果。1961年后,通过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上述状况迅速扭转,基本建设缩短了战线,停缓建一批工程,集中力量进行“填平补齐”,做好重点工程的结尾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并结合计划检修,处理工程缺陷,使“大跃进”三年中基本建设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在此期间,还进行了大量的流域规划和重点工程勘测设计工作。生产管理通过实施《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开展学大庆、学解放军的“比学赶帮超”增产节约运动,精简机构,以及加强基础工作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在漳平的东坑口、厦门的杏林、莲坂和泉州、福州等火电厂进行小型层式及沸腾式锅炉技术改造,开始探索福建极低挥发份无烟煤的燃烧技术。为了充分发挥梯级水能的作用,还在古田溪水电站实施单级、两级优化调度方案,并进行全梯级优化调度课题的研究。
  经过几年的努力,福建省电力工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1965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51万千瓦(其中水电9.3万千瓦,火电12.21万千瓦),比1957年增加5.57倍;35—220千伏输电线路达到742公里,变电站容量达到21.32万千伏安,分别比1957年增长4.84倍和4.07倍,闽北电网220千伏福州一古田一南平一三明输电线路全线架通;年发电量达7.41亿千瓦时,比1957年增长12倍;年人均用电量38.79千瓦时,比1957年增长10.44倍。本省电力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前于同期全省经济增长的速度。一度停缓建的古田溪二、三、四级电站工程又开始复工,一些火电厂扩建工程和配套的输变电工程也相继动工。全省电业职工人数发展到595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在欣欣向荣的福建电力工业,又遭到严重干扰。全省电力系统各级机构陷于瘫痪,大批干部被下放,各种规章制度受到批判和破坏。1966年至1968年,全省电力基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年发电量也由于全省经济下滑等因素,从9.54亿千瓦时逐年下降到5.23亿千瓦时。1969年,经济滑坡的局面开始改变。1970年,省电力工业局(后改为省水利电力局)成立,电力系统各级机构逐步恢复,下放干部陆续调回,企业生产管理的混乱状态逐步扭转,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和规章制度也有所恢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逐步回升,全省缺电的矛盾日益突出。广大电力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抵制、排除各种干扰,坚持生产和建设,使福建电力工业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在此期间,总容量为25.9万千瓦的古田溪4座梯级电站于1973,年全部建成,并开始初步实施梯级优化调度;闽江上游九龙溪和九龙江、晋江、汀江、穆阳溪等水系的安砂、船场溪、华安、山美、矶头及闽东等骨干水电站也相继动工或建成。火电建设随着福建无烟煤陆续开采,燃用当地无烟煤的坑口电厂相继建成。1975年,在2台1.2万千瓦的龙岩(铁石洋)电厂建成之后,又建成永安火电厂一期扩建工程2台2.5万千瓦机组,使省内火电厂单机容量跨上新台阶,并使福建无烟煤燃烧技术有新的突破。1975年,龙岩电厂通过悬浮式燃烧锅炉技术改造等措施,首次取得本省无烟煤无助燃油能稳定燃烧的经验。这一期间,电网建设,除闽北电网220千伏线路继续从三明延伸到永安外,闽西南电网也于1973年形成,并逐步发展成110千伏网架。农村小水电由于实行“以电养电”的政策,各地掀起了县、乡、村3级办小水电的热潮,建成了一批装机几千千瓦的骨干小水电站和农村小电网。到1976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4.2万千瓦(其中水电74.35万千瓦,火电29.85万千瓦),比1965年增长3.84倍;35—220千伏输电线路3773公里,变电站容量98.55万千伏安,分别比1965年增长4.08倍、3.62倍,年发电量29.44亿千瓦时,比1965年增长2.97倍,年人均用电量93.07千瓦时。比1965年增长1.4倍。当年全省电业职工人数达1.12万人。这期间,福建电力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文化大革命”前动工的续建工程规模较大,主要是古田溪梯级电站;二是农村小水电和小电网发展较快。但是这一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些工程违背基建程序和忽视工程质量,造成浪费,并给生产留下缺陷和隐患。同时,因为电网建设缺乏全面规划,网内水火电结构不合理,网架薄弱,加上发供电工程发展不协调,以致1971年闽北电网不得不租用列车电站应急。当年下半年,福州、三明、南平、永安等工业城市因缺电而较长时间拉闸限电,最严重时压缩工业负荷40%—50%。1972年,闽西南电网的厦门、漳州也因缺电突出,租用列车电站补充供电。在企业管理方面,由于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生产秩序无法纳入正常轨道。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福建人均装机容量、发电量均比全国平均水平少一半以上,处于全国落后省份的行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赶上发展形势,全省电力职工满怀激情投入生产和建设。在生产上进行全面拨乱反正,学大庆,整顿企业管理,恢复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生产秩序纳入正轨。在建设上加快了安砂、船场溪、华安、池潭等中型水电站建设速度,并相继建成投产。1979年,永安火电厂二期扩建工程2台5万千瓦机组建成,次年厦门电厂扩建工程也全面建成,标志着福建火电建设进入以高温高压机组为主的新阶段。农村小水电以年均增加5万千瓦的速度发展。在电网建设上,1980年,闽北电网与闽西南电网相联接,形成福建电网,跨入百万千瓦级电网的行列。同时,电网调度通信现代化和调度自动化也迈开了新的步伐。1977年至1980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增加69.18万千瓦,年递增13.58%;年发电量增长20.03亿千瓦时,年递增13.85%;35—220千伏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容量也分别新增1059公里、42.33万千伏安。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福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全省电力发展长远规划和主要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的复核,以及水口水电站、华能福州电厂等大型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办电的途径和生产、基建管理的新路子。但是,这一时期,由于对本省实行改革开放特殊政策可能出现的用电急剧增长的趋势估计不足,加上地方财力有限等原因,使建设条件成熟的沙溪口水电站、漳平火电厂项目未能适时兴建,以致福建电网从1981年起连续3年没有骨干电厂投入,不得不再采取限电措施,制约了正在迅速发展的福建经济建设。
  1983年,水利和电力分家,福建省电力工业局成立,福建电网上划水利电力部,为加速福建电力工业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3年至1985年,福建省第一家利用科威特部分贷款建设的装机30万千瓦沙溪口水电站工程,水利电力部与本省合资兴建的装机20万千瓦漳平火电厂工程,省电力工业局、闽江水电工程局及将乐县合资兴建的范厝水电站相继动工;永安火电厂三期扩建工程2台10万千瓦机组全面投产,使该厂总装机达到35万千瓦,成为本省第一座大型火电厂。1986年至1987年,由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与福建合资兴办的本省第一座大型港口电站、首期装机70万千瓦的华能福州电厂,由世界银行部分贷款建设的闽江干流第一坝的装机140万千瓦的水口水电站先后动工建设。福建农村电气化建设,有永春、光泽等10个县(后增加1个县)列为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全省形成了以大型项目为主、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新局面。与此同时,电力基建管理改革,如投资包干、招标投标、施工企业实行万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等也在逐步推行,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开展,许多工程和单位获省、部级优质工程和全国电力建设功臣单位称号。从1983年至1990年,经过8年努力奋斗,全省发电工程基建项目建成投产的有6个厂(站),总装机容量146.4万千瓦,水口水电站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其中1988年投产的华能福州电厂,技术装备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它的建成,使福建火力发电首次出现亚临界压力机组,显著地改善了福建电网水火电结构和电源布局,缓解了长期存在的缺电矛盾。
  电网建设方面:这8年重点建设220千伏网架,共建成220千伏线路1660公里,新增变电站容量196万千伏安。福建电网1988年实现220千伏环网,1989年基本形成220千伏双环网。35—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共建成线路6212公里,新增变电站容量548.16万千伏安。电网调度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至1990年,全网拥有电力线载波、微波电路两种通信手段和程控交换机相配合的调度通信系统,形成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微机远动为基础,及多种外围设备、信息传输和软件等组成的调度自动化系统,部分达到实用程度。
  电力科研方面:在有关单位协作下,主要结合福建电力工业的发展实际,以研试本省无烟煤的燃烧技术为重点,进行科研活动。8年中,无烟煤燃烧技术先后两次列入国家“六五”和“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一次攻关从1983年开始,以永安、厦门电厂各1台130吨/小时煤粉炉为试验取关炉,1985年完成,经鉴定认为该项目燃烧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次攻关从1986年开始,在永安火电厂1台410吨/小时高参数煤炉作进一步研究,1989年完成,经鉴定认为该项目燃烧技术的经济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1990年全省电力系统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2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5项。水电站优化调度,从1984年实施闽江流域的古田溪、安砂、池潭水电厂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开始,年均增发电量1800万千瓦时。1989年,根据福建电网内形成的混联水电站水库的特点,进行闽江上游沙溪、富屯溪流域内的安砂、池潭、范厝、沙溪口4座水电厂联合最优日负荷分配计算程序。该程序1990年完成,待鉴定后实施。电网稳定方面,由于福建电网的形成缺乏总体规划,导致出现1980年3月至1984年9月间220—110千伏长达867.5公里的单回路电磁环网运行,以致影响电力系统总定,后经增设自动解列装置,进行系统静态稳定极限试验等措施,既保证电网稳定,又提高输送功率,年可多供电4500万千瓦时。1988年华能福州电厂投产后,福建电网出现典型的“大机组小电网”结构。但由于电网在该厂投产前及早进行攻关研究,采取了加强网架结构、快速保护、合理切负荷、联切机组及无功补偿等综合措施,投产后电网经受初步考验,基本保证安全稳定运行。
  企业管理方面:1983年省属各电力企业开始分期分批进行企业全面整顿,改善领导班子素质和结构,健全各种制度。同时,实行电网内部核算和留利办法、推行检修和技术改造费用包干等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以及在电价上试行高峰低谷分时电价和多种电价等改革。1985年,开始推行厂(局)长负责制,认真贯彻中共中央颁发的厂长、企业党组织和职代会3个工作条例,逐步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领导制度渐趋完善。1986年起,按照国务院部署,开展企业管理升级活动。1988年,水利电力部对省电力工业局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省内电力企业全面推行并逐步深化以售电量工资含量包干和物资消耗挂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企业领导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全省电力企业还普遍加强计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可靠性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并开始把微机应用于企业管理,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至1990年,省电力工业局系统有2个单位进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11个单位成为省级先进企业。
  改革开放十多年,福建电力工业的面貌大为改观。全省从解放后到1990年,电力基建投资累计59.8亿元,其中“七五”计划(1986—1990年)期间投资41.92亿元,比前35年总投资额增长1.34倍。到1990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388.3万千瓦(其屮水电217.27万千瓦,火电171.03万千瓦),年发电量136.65亿千瓦时,分别比1976年增长2.7;3倍、3.64倍;全省35—220千伏输电线路1.18万公里,变电站总容量728.16万千伏安,比1976年分别增长2.13倍、6.38倍;全省年用电量123.78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91.64亿千瓦时),比1976年增长4.63倍;全省年人均用电量达到407.57千瓦时,比1976年增长3.4倍。福建电网已形成为一个多电源中心、发电装机总容量314.77万千瓦、覆盖全省81%县、市的电网,并具有220千伏双环网网架。加上农村小水电的电网,全省100%乡镇、97%自然村和96%的农户用上了电,并有永春、光泽、尤溪、闽清、永安、建瓯、德化、屏南、南靖、连城、沙县等11个县达到全国农村初级阶段电气化的标准。到1990年底,省属电力系统职工总数为1.95万人,其中干部5116人,工人1.44万人,在职干部中有73.5%获得各种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职称277人,中级职称1307人。全省已形成一支相当规模、并具有一定水平的电力勘测设计、施工建设、运行调度、科研试验和学校教育的专业队伍。
  福建电力工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41年的艰苦奋斗,成就喜人。面对未来,前景更加光辉灿烂。为了适应今后福建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福建电力工业将继续优先开发条件优越的水电资源,大力发展港口火电厂,积极开展核电前期工作,并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规划到本世纪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50万千瓦,年发电量跃上480亿千瓦时,使福建电力工业步入新的历史征程。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鼎丞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