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福建府州郡县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91
颗粒名称: 二、福建府州郡县建置沿革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1
页码: 419-42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等的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变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文章详细描述了福州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治所、所属行政区划以及其下辖的县、厅等行政单位的变化。
关键词: 建置沿革 福建省

内容

福州府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无诸受封闽越王,在此建都。元封初,平闽越,汉廷即设东部候官于此,驻兵看守,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部候官也兼县官职能,因机构设置在冶,故时人也称东部候官为冶县或东冶县。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时置候官县于此。晋太康三年(282年),始置晋安郡,属扬州;东晋改隶江州。宋、齐、梁因之。陈兼置闽州,寻废;又置丰州。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曰福州(①见《丰州、闽州、泉州与武荣州沿革考》。)(依旧都督府,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元和六年废,又置福建观察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乾宁四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授王潮)。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升为长乐府,后仍旧为福州。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长乐府;晋开运二年(945年),王延政号为南都,也作东都;三年,属南唐,明年属吴越,仍曰福州威武军;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为福建路治;景炎初,升福安府。元改福州路,为福建道宣慰司、福建行省治。明初,改福州府,为福建布政使司治。清仍曰福州府,为福建省治,领县十、厅一。
  闽县 附郭,治府东偏。汉初为闽越王都,后置东部候官(俗称冶县或东冶县)于此,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汉建安年间,改置为候官县,改隶会稽郡南部都尉。三国吴属建安郡。晋为晋安郡治。宋、齐、梁、陈因之。隋合并候官、原丰二县,改置闽县,为建安郡治。唐为福州治。五代初,改名长乐,旋为闽县。宋、元、明、清仍为福州之州、路、府治。民国2年(1913年),与侯官合并,改称闽侯。
  候官 附郭,治府西偏。汉武帝平闽越,在今福州设置东部候官驻兵看守,俗称冶县(②见《冶、东冶与东部侯国考》。)。东汉末,改置为候官县。隋平陈,合并候官、原丰为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复,移治于今闽侯县东南上街镇候官,八年省;长安二年(702年)又置;贞元五年(789年),受洪水漂没,迁入州郭内,始与闽县同为附郭县。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改名闽兴,清泰二年(935年)复旧。民国2年(1913年),与闽县合并,改称闽侯,治所仍在福州市内。
  长乐 本闽县地,唐武德六年(623年),于今长乐市东南古槐分置新宁,旋改长乐,属福州。元和三年(808年),省入福唐,五年复。上元元年(674年),移置六平山吴航头,即今长乐市治。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改名安昌;唐同光初复旧;长兴四年,又因候官更名闽兴,遂以长乐为候官县,三年后复故名。自后因之。
  福清 唐圣历二年(699年),析长乐县置万安,因乡为名,治所在今福清市,属福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曰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更名永昌,同光元年(923年)复旧;长兴四年,始改称福清。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州,仍属福州路。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清因之。
  连江 唐武德六年(623年),分闽县地置温麻县,治所在今霞浦县南古县,即晋之温麻县故治,属福州;旋迁连江之北白沙,因江改名连江县,仍属福州;天宝元年(742年)移今所。元属福州路,明清隶属福州府(①参见《长溪县考》。)。
  罗源 本连江县地,唐大中元年(847年),观察使韦岫割连江一乡置罗源场。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为县,属福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避皇太子讳,改名永昌;乾兴元年(1022年),复以其溪之名改曰罗源县。自后因之。梁克家《三山志》卷一:“初治水陆寺西双溪之间,地庳潦,官物陷溺,……(庆历八年)乃移今治于旧县东北”。兹查《嘉庆重修一统志》福州府古迹永贞废县,载曰:“在罗源县南”;又引邑人陈祚《罗源县记略》“旧治在今水陆寺西隅,界双溪之间,水潦时至,庆历八年(1048年),迁于戴坑,……即今治也”。按《嘉庆重修一统志》福州府寺观谓有圣水寺,在罗源县南莲花山下,绍兴中建,疑即是。
  古田 山洞深邃,前为土豪所据,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开山洞置县,因古昔田亩垦辟而居,故名,属福州。初治在今县东北,现已为水库所淹没;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迁今县南水口镇;端拱元年(988年)复旧,至清相沿不改。
  屏南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割古田县北境双溪地置,治所在今屏南县东北双溪镇,属福州府。
  闽清 唐候官县地,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王氏于梅溪场置县,寻改闽清县,属福州,治所同今。宋因之。元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②见《梅溪置县考》。)。
  永福 唐为候官、尤溪二县地,因置于永泰二年(766年),遂以年号为名,属福州。宋崇宁初,避哲宗陵讳,改名永福。民国3年(1914年)复旧。《古今图书集成》福州府公署考:“永福县治,在磨笄山南,县建于宋初,宋末毁于兵,元至元间重建,明洪武初又毁,其后相继修之,明末毁于寇”。兹查志书,未见治所迁徙记载,当同今永泰县。
  平潭厅 嘉庆三年(1798年)分福清县地置,治所在今潭城镇,属福州府。民国2年(1913年),废厅改县。
  废县二:
  原丰 晋太康三年(282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治所在今福州市,属晋安郡。隋平陈,合并候官、原丰为闽县。
  怀安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闽县敦业等九乡置,属福州。《太平寰宇记》卷100福州怀安县:“西北四十五里”。《读史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怀安废县:“初治芋源江北三十里,咸平二年(999年),移治石岊,广故驿为县治,东南去州城二十五里。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迁于县西,寻复故。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移入郭内。万历八年(1580年),并入候官县”。按今福州市西北有“淮安”,去其州城约二十五里,当是咸平间所迁之治;而太平兴国所设的县治,则当在今福州市西北四十五里。
  兴化府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武帝平闽越,为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三国吴置东安县,属东安县地。晋为晋安县地。自后因之。隋开皇九年(589年),析南安县地置莆田县,治今莆田市,属泉州,寻废。唐武德五年(622年)复,仍治莆田市,属丰州,寻属泉州。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游洋洞地置兴化县,并建太平军于游洋地,寻改兴化军,以兴化县为军治;八年,因游洋地不当要冲,移军治于莆田,属福建路。元改为兴化路,属福建道宣慰司,后隶福建行省。明洪武初,改为兴化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清因之,隶属福建省,领县二。
  莆田 汉属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三国吴为东安县地。晋以后为晋安县地。隋开皇九年,分置莆田县;大业初,废入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属丰州,寻属泉州,治所仍在今莆田市。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属兴化军;八年,移军治焉。元为兴化路治。明为兴化府治。清因之(①见《莆田与莆口考》。)。
  仙游 唐圣历二年(699年),分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属武荣州,寻属泉州;天宝元年(742年),又以县西有仙游山,改名仙游。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属兴化军。元属兴化路。明清隶属兴化府。(元和郡县志〉卷29载,泉州仙游县:旧治县北十五里,天宝元年“移于今理”。按今仙游县西北金奎乡有城隍庙,离县十余里,地势开阔而平坦,盖清源县旧当治此;至天宝元年,始移今治。
  废县一:
  兴化 本莆田等县地。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纳土;四年,太宗阅游洋图志,念游洋洞地险,欲以德化之,乃即其地析置兴化县,并建太平军于此,寻改兴化军,治所在今仙游县东北古邑。元皇庆二年(1313年),迁兴化县于广业里湘溪,治所在今莆田县北新县镇。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废,析长乐、武化二乡六里入莆田,余为仙游地。
  泉州府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武帝平闽越,为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三国吴分候官县地置东安县,治所在今南安市东丰州,隶建安郡。晋改曰晋安,改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置梁安郡(②见《梁安郡考》。),治晋安县。陈改梁安为南安郡。隋平陈后郡废,改晋安为南安县,仍治今之丰州,改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分置丰州、泉州与建州,丰州治南安、泉州治闽县、建州治建安;贞观元年(627年),复并丰州入泉州;圣历二年(699年),又置武荣州,治南安县,旋迁州治于今泉州市,三年废,复属泉州;久视元年(700年)复;迄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遂更武荣州为泉州(①见《丰州、闽州、泉州与武荣州沿革考》。);天宝初改州为郡,名曰清源;乾元初,复为泉州,先后隶属福建经略使、福建观察使等。五代初属王闽;晋开运中属南唐,置清源军节度使。宋仍为泉州,属福建路。元改泉州路,属福建道宣慰司,后隶福建行省。明初改为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清因之,属福建省,领县五、厅二。
  晋江 本南安县地,唐开元八年(720年)(一作六年),析为泉州治,因县南有晋江而得名,治所在今泉州市。五代、宋因之。元为泉州路治。明、清为泉州府治。
  南安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候官县地置东安县,治所在今南安市东丰州,属建安郡。晋改曰晋安,属晋安郡。梁设梁安郡,治此。陈改梁安为南安郡,仍为郡治。隋废郡,县改名南安,改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立丰州于此;贞观元年(627年)废州;圣历二年(699年),复置武荣州,仍治南安县;景云二年(711年),改州为泉州,移州治于今泉州市,仍属泉州。五代、宋因之。元属泉州路。明、清隶属泉州府。
  惠安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北乡地置,治所在今惠安县北古县,属泉州。元移至今治,属泉州路。明、清隶属泉州府(②见《惠安县迁治考》。)。
  同安 晋太康三年(282年),分晋安县地置,治所当同今,隶属晋安郡;寻废,入晋安。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复析南安县西南境四乡量大同场。五代闽升为同安县,治所同今,属泉州。设县时间有三说:《嘉庆重修一统志》泉州府古迹谓,在“福州伪命己亥岁”,即后晋天福四年(939年);(读史方舆纪要〉卷99断为后唐天成四年(929年);吴锡璜《同安县志》卷3大事记则称,设县于长兴三年(932年)。兹查《太平寰宇记》卷102,亦谓“福州伪命己亥岁,升为同安县”。元属泉州路。明、清隶属泉州府。
  安溪 本南安县地,唐咸通五年置小溪场。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为清溪县,以溪水安流为义取名,治所同今,属泉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睦州清溪洞盗起,恶其同名,改曰安溪,仍属泉州。元隶泉州路。明、清隶属泉州府。
  厦门厅 在同安西南海中,本曰嘉禾屿,亦称鹭门。明万历间筑城,徙永宁卫中左所戍此,为漳州月港门户,时江浙商人常至此。因闽南话之“鹭门”与江浙话之“厦门”音近,至是遂有“厦门”二字见于记载,而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于此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五年,又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民国元年(1912年)厅废,改设思明县。
  马巷厅 本同安县地,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置,驻马家巷,即今同安区东南马巷。民国元年(1912年),废入同安县。
  漳州府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与南越国地;武帝平闽越,属会稽、南海二郡地。三国吴属晋安、绥安二县地,分隶晋安、义安二郡。南朝梁属龙溪、兰水、绥安三县地,分隶梁安、义安二郡。隋废绥安入龙溪,为龙溪县地,属建安郡。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平潮州寇,割泉州西南境置漳州,初治漳水北(在今云霄县北西林村),以水为名;后苦瘴疠,开元四年(716年)移就李澳川,即今漳浦县治,属福建经略使,二十二年,改隶岭南道经略使;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名曰漳浦,还属福建;十年,又隶岭南;乾元元年(758年),复曰漳州;上元初,还隶福建(①参见《福建未属岭南道》。);贞元元年(785年),柳少安为刺史,按部至龙溪,以今漳州“大江南旋而东注”,地势险要,又移州治于今漳州市(②见《漳州迁治考》。)。五代初,属王闽;后属南唐,改曰南州,常为泉州支郡。宋复曰漳州,属福建路。元曰漳州路,隶属福建道宣慰司,后属福建行省。明初改曰漳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清仍为府,隶属福建省,领县七、厅一。
  龙溪 本晋安县地,梁大同六年(540年,一说天监中)置,因有九龙戏于九龙溪而得名,治今龙海市西颜厝,属梁安郡。陈属南安郡。隋属建安郡。唐初属泉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属漳州;贞元元年(785年)移入州郭内,始为州治。五代、宋因之。元为漳州路治。明、清为漳州府治。
  漳浦 本绥安县,治今云霄县北西林村。隋并绥安入龙溪,为龙溪县地。唐垂拱二年(686年),复析龙溪县地于此置漳浦县,为漳州治,以漳水为名;开元四年(716年),因地多瘴,移就李澳川,即今漳浦县治,仍为州治所;贞元元年(785年),州徙龙溪,为属县。五代、宋因之。元属漳州路。明、清隶属漳州府。
  海澄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议割龙溪、漳浦二县地置县,事闻,赐名海澄;隆庆元年(1567年),始设县治,治所在今龙海市东南海澄镇,属漳州府。清因之。
  南靖 本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元至治元年(1321年),以其地险远,难以控驭,析置南胜县,治今平和县东南南胜。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徙治小溪琯山之阳,即今平和县东北旧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以地僻多瘴,又徙双溪之北,治所在今南靖县东靖城,改名南靖,属漳州路。明、清属漳州府。
  长泰 本南安县地,唐乾符三年(876年),邑长张思进为便输纳,析大同场西界六里置武德场;文德元年(888年),改名武胜;寻更名武安。五代南唐升为长泰县,治所同今,属泉州。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去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割隶漳州。元属漳州路。明、清隶属漳州府。
  按长泰升县时间,《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谓在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黄子信〈长泰东溪路记》谓在保大十四年(956年);而《八闽通志》、《闽书》,又称保大元年(943年)。兹以保大元年闽地未归南唐研判,元年一说当误;现据蔡元璋《历官题名记》推算,应以十三年为是。
  平和 唐为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元初为南胜县地,至正后为南靖县地。明正德十四年,析南靖、漳浦二县地置,治所在今平和县西南九峰,属漳州府。清因之。
  诏安 本漳浦县地,宋为南诏场。明嘉靖九年置县,治所同今,属漳州府。清因之。
  云霄厅 清嘉庆三年(1798年),析漳浦、诏安、平和三县地置,治所同今云霄县,属漳州府。民国2年,废厅改县。
  废县三:
  绥安 本汉揭阳县地,晋义熙九年(413年)置,治所当在今云霄县北西林村,属义安郡。南朝齐尝为义安郡治;梁、陈复为义安郡属县。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并入龙溪县。
  兰水 梁置,属梁安郡。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并入龙溪县。《读史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龙溪县九龙江条:“又南溪,在府城南。溪有二源,本曰双溪,自南靖县合流,……或以为即古之兰水,梁所取以名县者”。按1981年《南靖县地名录≥云:今南靖县东北靖城古称“兰”,或谓“兰陵”,盖因地处丘陵,且产兰花,故以名县。据此,兰水废县或当在今靖城。
  怀恩 唐垂拱二年(686年)置,属漳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因瘟疫流行,人口逃散,废为镇。1982年《诏安县地名录》云:今诏安县西门内帝君庙巷壁上古石刻有“怀恩古井”四字,系1300年前置怀恩县所凿。据此,怀恩废县治所或当在今诏安县城内。
  延平府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武帝平闽越,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后汉建安初,析东部候官北乡地置南平县,治所在今南平市,属会稽郡南部都尉。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初,改名延平,仍属建安郡。刘宋废,为晋安郡地。隋属建安郡地。唐为福、建、汀三州地。五代时,王审知置延平镇,王延翰更曰永平镇;既而王延政僭号,升镇为龙津县,兼置镡州;南唐取谭州,改为剑州,又改龙津为剑浦县。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剑州为南剑州,仍治剑浦,属福建路。元大德六年(1302年),更名延平路,属福建道宣慰司;后属福建行省。明初改为延平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清仍旧,属福建省,领县六。
  南平 本东部候官北乡地,后汉建安初析置,治所在今南平市,属会稽郡南部都尉。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初改名延平,仍属建安郡。刘宋废。五代时,王审知置延平镇;王延翰更曰永平镇;王延政建殷国,升为龙津县,兼置镡州;南唐取镡州,改剑州,而改龙津为剑浦县,复增延平县,寻废。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剑州为南剑州,仍为州治。元大德六年(1302年),复改剑浦为南平县。明、清因之。元为延平路治;明、清为延平府治。
  顺昌 本将乐县地,唐贞观三年(629年),析置浆水场;景福二年,改称永顺场;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为顺昌县,治所同今,属建州;保大三年(945年),改属剑州。宋属南剑州。元属延平路。明、清隶属延平府。
  将乐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建安县校乡置,治所同今将乐县,属建安郡。隋省入邵武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又析邵武县地置,治所同今,属抚州,七年废入邵武县;垂拱四年(688年),复分邵武、绥城故县地置,元和三年(808年)并入邵武、建安二县;五年复,属建州。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升为镛州;开运三年(946年),仍为将乐县,属建州。宋属南剑州。元属延平路。明、清隶属延平府。
  沙县 晋延平县地,太元四年(379年)置戍,谓之沙戍;义熙中,升为沙村县,治今县东古县,属建安郡。宋、齐因之,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名沙县,因沙丘以为名,隶建州,寻入建安;永徽六年(655年)又置;大历十二年(777年,一作开元二十三年)割属汀州;中和四年(884年)移今治。南唐改属剑州。宋属南剑州。元属延平路。明、清隶属延平府。
  尤溪 本晋延平县山洞地,后为沙村县地。唐初又为山洞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经略使唐修忠以书招谕其民,酋长高伏请以千户入版籍,二十九年置县,以洲多尤姓,故名溪,又以名县,治所同今,属福州。五代南唐割属剑州。宋属南剑州。元属延平路。明、清隶属延平府。
  永安 唐为沙县、尤溪二县地,宋置浮流寨,明置千户所;景泰三年(1452年),割沙县九都、尤溪四都,置县于今永安市,隶延平府。清因之。
  建宁府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武帝平闽越与东越,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汉献帝建安八年,贺齐进兵闽地,分立南部都尉于今建瓯市东南三里故府城,以领东部候官地。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改置建安郡,治今建瓯市西南覆船山下,属扬州。东晋改属江州。刘宋元嘉初,迁黄华山下。梁末毁,移治溪西,改属东扬州。陈又徙覆船山北,隶属丰州。隋废入建安郡(治今福州市)。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建州,治建安县,在今建瓯市东北黄华山下,后筑城,包入城内;天宝初,曰建安郡;乾元初,复为建州。五代属王闽,置镇武军节度使于此;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据州称殷国;开运三年(946年)属南唐,改军号为永安,寻改忠义军。宋仍曰建州,属福建路;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以孝宗潜邸之故,升州为府,改名建宁,仍属福建路。元改建宁路,属福建道宣慰司;后属福建行省。明为建宁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清因之,属福建省,领县七。
  建安 本东部候官北乡地,汉建安初置,治今建瓯市东北黄华山下,属会稽郡南部都尉。三国吴改属建安郡。自后因之。隋省建安郡,属泉州。唐为建州治。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为建宁府治。元为建宁路治。明、清为建宁府治(①见《建安•瓯宁二县沿革、治所考》。)。
  瓯宁 本建安、建阳、浦城三县地,宋治平三年(1066年)置,治今建瓯市,属建州,熙宁间省;元祐四年,复分建安县地之半立,仍属建州;后改隶建宁府。元为建宁路治。明、清为建宁府治。
  建阳 汉建安十年(205年),吴析建安桐乡置建平县,治今建阳市东南三桂里,属建安郡。晋太元中改名建阳,移治市东北建忠里。隋省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八年废;垂拱四年(688年)又设,移于大潭城,即今治,属建州。宋景定元年(1260年),以县生嘉禾,改名嘉禾县,属建宁府。元复旧属建宁路。明、清隶属建宁府。
  崇安 本建阳县地,王闽时,邑人彭汉请以新丰乡为温岭镇,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为崇安场,宋淳化五年(994年)升县,治所即今武夷山市,属建州,后属建宁府。元属建宁路。明、清隶属建宁府。
  浦城 汉献帝建安中,分东部候官北乡置汉兴县,治今浦城县东北后阳,属会稽郡南部都尉。吴永安三年(260年),改名吴兴,属建安郡。隋省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更名唐兴,寻废;载初元年(689年)又置;天授二年(691年),改称武宁;神龙元年(705年),复曰唐兴;天宝元年(742年),始名浦城,移今治,属建州。宋属建州,后属建宁府。元属建宁路。明、清隶属建宁府。
  松溪 本建安县地,晋置东平县,治今松溪县东北旧县,属建安郡。刘宋废。五代闽又立松源镇于此;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唐升为松源县,属建州。宋开宝八年(975年),改名松溪,移今治,仍属建州。元属建宁路。明、清隶属建宁府(①见《东平、松源、松溪县治考》。)。
  政和 本宁德县地,五代闽立关隶镇于今政和县东南镇前村,宋咸平三年(1000年)升为县,割属建州;政和五年(1115年),改名政和,移今治,后属建宁府。元属建宁路。明、清隶属建宁府。
  邵武府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武帝平闽越,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后汉末,为建安县地。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昭武县,治今邵武市东故县,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改为邵武,仍属建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十二年复,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增置邵武军,治邵武县,移今邵武市,属福建路。元为邵武路,属福建道宣尉司;后属福建行省。明为邵武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清因之,属福建省,领县四。
  邵武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建安县地置昭武县,以地处武夷山南得名,治今邵武市东故县,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太宁元年(323年),又曰邵阳。刘宋元初元年(420年),复称邵武,仍属建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十二年复,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移今邵武市,为邵武军治。元为邵武路治。明、清为邵武府治。
  光泽 唐武德七年(624年),分邵武县北乡地置阳宁镇;五代后周广顺初,南唐改名财演,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升为光泽县,以光泽乡为名,治所同今,改属邵武军。元属邵武路。明、清隶属邵武府。
  建宁 吴永安三年(260年),分邵武县地置绥安县,治今建宁县西里心,属建安郡。晋义熙元年(405年),改曰绥城(也作绥成)。隋开皇初,省入邵武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移治建宁县西南三里,属建州;贞观三年(629年)省;乾符二年(875年),又分绥城故地置黄连镇于唐故绥城县治;五年,为表陈岩功,乃改黄连镇为义宁军,并移军治于晋绥城故治,即今建宁县西里心。南唐罢为永安镇,又改永安场。至宋建隆元年(960年),升为建宁县,移今治;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属邵武军。元属邵武路。明、清隶属邵武府(②见《绥安县、绥城县、建宁县、义宁军与黄连、永安二镇治所考》。)。
  泰宁 本绥城县地,后属将乐。乾符二年(875年),析置归化镇于今泰宁县;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改为场;中兴元年(958年)升县,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属邵武军;元祐元年(1086年),始名泰宁。元属邵武路。明、清隶属邵武府。
  汀州府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武帝平闽越,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后汉末,为会稽郡南部都尉地。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晋置新罗县,治今长汀县北东坊口,改属晋安郡。刘宋废。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始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因长汀溪以为名,治晋新罗废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临汀郡;乾元初,复曰汀州;大历间,移治白石乡,即今长汀县(①见《汀州与新罗、杂罗、长汀三县考》。)。五代属王闽;寻属南唐(②见《汀州“后改南州”考》。)。宋属福建路。元改汀州路,属福建道宣慰司,后属福建行省。明曰汀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清因之,属福建省,领县八。
  长汀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治白石,即今长汀县;大历间,移汀州治此。五代、宋因之。元为汀州路治。明、清为汀州府治。
  宁化 唐乾封二年(667年),以黄连峒置黄连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因有居民罗令纪之请,升为县,以地产黄连而名,治今宁化县东五里,属建州;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割属汀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今名。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迁竹篠窝,即今治。宋属汀州。元属汀州路。明、清隶属汀州府。
  清流 本长汀、宁化二县地,一说置于宋元符元年(1098年),一说置于元祐初,以宁化清流驿(即今清流县)为县治,属汀州;绍定中废。元复置,属汀州路。明、清隶属汀州府。
  归 化本清流镇巡司,地处将乐、沙县、宁化三县之交,成化六年(1470年),以其地旷远,民难治,乃析四县地置县,治今明溪县,属汀州府。清因之。
  连城 本长汀县地,宋元符间置莲城堡;绍兴三年(1133年),升为莲城县,治所同今连城县,属汀州。元至正六年(1346年),因讨平“草贼”罗天麟,改莲为连,取去草之义,属汀州路。明、清隶属汀州府。
  上抗 唐大历四年(769年),析龙岩县湖雷、下堡置上杭场,其地在今永定县东北湖雷;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场徙艺梓堡,在今永定县东北高陂北山。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为上杭县,属汀州;至道二年(996年),移治鱉沙,即今上杭县东北白沙;咸平二年(999年),又迁语口市,即今上杭县北旧县;天圣五年(1027年),复徙钟療场,即今上杭县西北中寮;其地坑冶大发,商旅辐辏;乾道三年(1167年),又迁郭坊,是为今治。元属汀州路。明、清隶属汀州府。
  武平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南安、武平二镇,隶长汀县。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并二镇为武平场。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为县,析长汀县西南境属之,治今武平县,仍隶汀州。元属汀州路。明、清隶属汀州府。
  永定 唐为龙岩县地,宋为上杭县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分置,治今永定县,属汀州府。清因之。
  福宁府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武帝平闽越,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后汉建安末,为会稽郡南部都尉地。三国吴析候官县地置温麻船屯于今霞浦县南古县,又在福安市南罗江设立罗江县,为建安、临海二郡地。晋武帝时,升温麻船屯为温麻县,罗江度属晋安郡,为晋安郡地。南朝齐之后,省罗江;隋又废温麻入闽县,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复置温麻县于今霞浦县南古县,旋迁连江,改名连江县;长安二年(702年),又在霞浦县南古县置温麻县;天宝元年(742年),移治霞浦,改名长溪(①参见《长溪县考》。),属长乐郡;乾元初,属福州。五代、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为福宁州,属福州路。明初降为县;成化九年(1473年),复升为州,直隶福建布政使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府,属福建省,领县五。
  霞浦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福宁直隶州为福宁府,增置霞浦为倚郭县,治所同今。
  福鼎 清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县置,治所同今,属福宁府。
  福安 宋宝庆元年(1225年),长溪县令范夔以县西北乡去治辽远,难于制驭,议析为县,择韩阳坂为县治,不果;淳祐四年(1244年),邑人重申前议,请于朝,许之;明年,乃析长溪县西北乡于今福安市韩阳镇置,赐名“福安”,盖以“赐尔多福,以安一县”为名,属福州。元属福宁州。明属福宁直隶州。清属福宁府。
  宁德 本长溪、古田二县地。唐开成中,于今宁德市置感德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闽升为宁德县,隶长乐府。元属福州路福宁州。明属福宁直隶州。清属福宁府。
  寿宁 明景泰六年(1455年),析政和、福安二县地置,治所同今,属建宁府。清改属福宁府。
  废县一:
  罗江 三国吴置,治所当在今福安市南罗江,属临海郡。晋属晋安郡。盖废于南朝齐之后(②见《罗江县沿革、治所考》。)。
  永春直隶州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武帝平闽越,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后汉末,属会稽郡南部都尉地。三国吴,属建安郡东安县地。晋属晋安郡晋安县地。唐长庆二年(822年),析南安县西界两乡在今永春县西桃场置桃林场。五代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改名永春。宋开宝二年(969年),移今治,仍属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直隶州,直属福建省,领县二。
  德化 本福州永泰县地,唐贞元中,析置归德场于今德化县治;五代长兴四年(933年),王闽升为德化县,属福州;后汉乾祐二年(949年),改隶泉州。宋因之。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清属永春直隶州。
  大田 本尤溪县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县地置,治大田里,即今大田县治,因里为名,属延平府。清属永春直隶州。
  龙岩直隶州
  《禹贡》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武帝平闽越,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东部候官(俗称冶县)地。后汉末,属会稽郡南部都尉地。三国吴属建安郡地。晋属晋安郡新罗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开山洞,置杂罗县,治今龙岩市,属汀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龙岩;大历十二年(777年),割属漳州(①见《汀州与新罗、杂罗、长汀三县考》。**考证意见为作者林汀水先生学术观点。)。五代、宋因之。元属漳州路。明属漳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为龙岩直隶州,直属福建省,领县二。
  漳平 明成化七年(1471年),析龙岩县地置,治所同今漳平市,属漳州府。清割属龙岩直隶州。
  宁洋 明隆庆元年(1567年),分龙岩、永安、大田三县地置,治今漳平市北双洋,属漳州府。清改属龙岩直隶州。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汀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屏南县
相关地名
闽清县
相关地名
永福县
相关地名
怀安县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兴化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同安区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长泰区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绥安镇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
将乐县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
松溪县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光泽县
相关地名
建宁县
相关地名
泰宁县
相关地名
长汀县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清流县
相关地名
连城县
相关地名
武平县
相关地名
永定区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寿宁县
相关地名
罗江区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
大田县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