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自然地理分区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14
页码:
382-39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自然地理分区,包括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
关键词:
地带
地理分区
福建
内容
一个区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演变而引起自然区域差异,根据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综合性与主导因素、区域完整性及生产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可以划分为若干自然地理分区。
福建省约跨5个纬度,在各个自然要素中,南北差异最明显的是生物气候。根据这一特点,按地带性原则,首先把全省划为两个自然地带,即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然后,根据地形气候的差异,在这两个自然地带内可分别划出2个和4个自然地理区。
一、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
本地带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西北面大致以永定下洋、南靖和溪、安溪龙涓、永春蓬壶、仙游中峰桥、莆田常太、福清东张、闽侯白沙、福州新店、连江黄岐半岛一线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为界。界线的气候指标为:年平均气温20℃,最冷月平均气温10℃,日均值≥10℃积温6500℃,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本带范围包括厦门市全部,漳州、泉州两市的大部分和莆田、福州两市的一部分,面积为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5强。人烟稠密,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2,是全省经济最发达地区。
本地带在构造单元上主要属于闽东燕山断拗带,西侧包括闽西南拗陷带的一部分。加里东运动以来,长期处于隆起、侵蚀剥蚀的演变过程,故古夷平面普遍发育。燕山运动非常强烈,以断裂为主要构造型式,沿长乐一南澳主干断裂带,西侧断陷,东侧呈带状隆起。始于印支期而定型于燕山期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本带内最主要的构造体系,纬向和北西向构造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在本地带范围内,新华夏系进入纬向构造体系,因受其干扰而发生复合现象,构造线由原来的北北东向偏转为北东,这在海岸方向、断裂带和山岭走向等方面都得到反映。沿着断裂带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燕山期花岗岩占据广大的面积,西侧火山岩分布也很普遍。上述断裂构造在后期的地壳运动中强烈复活和多次活动,其活动形式以垂直升降活动为主。由于差异的升降活动,对本带内山丘、岛屿、海岸和港湾的形状和外貌都有明显的影响。第三纪至第四纪,这里经历复杂的升降变化。大约在晚第三纪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构造型下降海侵,平原和许多丘陵沦入海底,古海岸线直逼闽中大山带的东缘,在滨海地区有玄武岩的喷溢,形成佛昙层。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和差异性的隆起,因而反映在地貌上是古老的、并经受长期侵蚀剥蚀而显得支离破碎的丘陵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也有局部的沉降区,反映在地貌上是深邃的港湾和第四纪堆积较厚的平原。伴随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这里发生多次以水动型为主的海平面变化,它们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在海岸地貌和第四纪沉积中留下烙印,构成复杂的自然景观。
本地带位于戴云山一博平岭山脉(即闽中大山带中段和南段)的东南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即向海逐渐倾斜,地貌类型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到平原,呈现出明显的层状下降的特点。西部地势较高,地表起伏较大,切割较强烈,以高丘陵和低山为主,其间夹有一些小型的河谷盆地;东部地势较低,起伏和缓,以低丘、平原、台地为主。由于受晚近构造运动海岸上升的影响,滨海的丘陵岛链带在地貌上呈现“逆向反差”的现象。总之,本地带是全省地势最低,起伏最和缓的地方,是平原和台地的集中分布区。本省主要河流闽江和九龙江切穿闽中大山带流经本带入海;晋江、木兰溪、鹿溪、漳江和诏安东溪等多发源于戴云山一博平岭山脉,并流经本带入海。这些河流在其入海处都塑造了大小不等的平原。本省四片稍具规模的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和兴化平原均集中于此,为本地带的“精华”所在。
在各地貌类型中,丘陵居绝对优势。组成丘陵的岩性以花岗岩为主,其次为火山岩,还有少量沉积岩。在漳浦、龙海沿海有玄武岩组成的丘陵。在长期南亚热带生物气候作用下,化学风化十分强烈,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其厚度从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构成十分醒目的红土丘陵地貌景观。由于人类对自然植被的反复破坏,坡面失去保护,红色风化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有的心土层出露,有的残积层出露;更有甚者把丘陵坡面上能搬去的物质一扫而空,造成乱石累累的花岗岩石蛋地貌,惠安一带群众称为“臭头山”。本地带内也有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如福州的鼓山(919米)、闽侯的五虎山(611米)、莆田的壶公山(711米)、惠安的大雾山(798米)、泉州的大磨山(799米)、晋江的紫帽山(518米)、南安的云顶山(1175米)、龙海的东天山(916米),长泰的吴田山(1129米)、龙海的大帽山(953米)、漳浦的石屏山(1006米)、云霄的龙床石(1109米)、平和的大芹山(1545年)和诏安的龙伞峂(1151米)等。其中有些山峰形态奇特,衬以苍松翠柏和人文景观,成为旅游景点,如鼓山、紫帽山等。
本地带在地貌类型组合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由于背靠闽中大山带,受到山地良好的屏障,许多由低山、丘陵组成的支脉由此分出,向海延伸,形成许多三面环山、中部低平,向东南或向南开口的大小不一、重叠交错的马蹄形盆地。这种盆地避风避寒条件好,形成优越的小气候环境,适宜于多种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林木和作物的生长,往往成为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等)的宜植地。
本地带濒临海洋,岸线漫长且较曲折,形成一些优良的天然港湾,如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为发展本省海洋运输提供极为优越的条件。广阔的滩涂和海域提供渔盐之利。岸外岛屿星罗棋布,全省较大的岛屿,如海坛、东山、厦门、金门、江阴、琅岐等均集中于此,它们都是发展本省海洋运输、海洋渔业和对外贸易的基地。沿海花岗岩经长期侵蚀,形成各种各样奇特的海蚀地貌以及漫长、宽阔的优质沙滩,成为本地带重要的旅游资源。
本地带由于所处纬度位置较低,又临海洋,因而形成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它的最大特点(也是优点),是在全省中其光热资源最丰富。冬无严寒、春季回暖早,秋寒来临迟,年平均气温大都在20℃~21℃之间,最热月28℃~29℃,最冷月10℃~13℃,平均最低气温均在O℃以上。日均温≥10℃的持续积温为65OO℃~75OO℃;太阳辐射4814.82~5359.10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000~2300小时,约当可照时数的50%以上。由于光热条件优越,这里的农作物除较高的山地外均可一年三熟,并适宜于亚热带和热带性经济作物和果树的生长;虽有一些寒害,也是程度最轻、出现频率最低的地方。
本地带由于形成地方性降水的条件差,降水量是全省最少的。各地年降水量多在1000~1400毫米之间,有的岛屿年降水量甚至不到1000毫米。这里气温较高,风力较强,蒸发作用特别旺盛,实测数值约相当于降水量的2倍,这就造成农作物与降水之间的矛盾,成为全省最易出现旱情的地区。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绝大部分集中于3~9月,其中3~6月为春雨和梅雨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0%,较稳定可靠;7~9月为台风雨和热雷雨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35%~40%,但不太稳定。台风雨虽有时可以缓解盛夏时的农业干旱和调节高温天气,但更多的是带来灾害。
本地带水系较发育,并多处于众多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径流丰富。水系多呈格子状或扇状,中、上游流域面积大,而下游流域面积小。如闽江中上游流域面积占全流域总面积的86%以上;九龙江漳州市区以上流域面积占全流域总面积的98%;晋江双溪口以上流域面积占全流域总面积的93%。这一特点结合河床比降的改变,一旦雨季时中上游来水过多,下游地区便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如遇潮水顶托,下游行洪受阻,洪涝灾害就更为严重。
本带的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但在人类的不断破坏下,原生植被已荡然无存,仅在偏僻的山区、村落、寺庙附近以风水林的形式少量残存,如南靖和溪、山城虎伯寮和金山鹅髻山、安溪龙涓及南靖、平和的“树海”等。根据对这些残存林的调查,森林的主要成分系由茜草科、桃金娘科、番荔枝科、豆科、大戟科、无患子科、紫金牛科、蔷薇科、夹竹桃科等热带性科属和亚热带常见的壳斗科、樟科等常绿性树种组成,而且具有雨林特征:种类成分复杂,层次较多;乔木优势种常有发达的板根,树干通直,茎花;林冠凹凸不平、杂色镶嵌;木本和草本常有滴水叶尖及大量的木质藤本附生和寄生植物等。除这些残存林外,广大地面则常为次生萌芽林、稀疏阳性林和稀疏灌丛草坡所占据;不少地方甚至童山濯濯,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沿海地带建有以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带,近年来不断完善,已建成带、网、片相结合,林种、树种结构合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的防护林体系。淤泥滩上常有红树林分布,种类不多,但长势尚佳,尤其在龙海、漳浦、云霄一带,秋茄可高达6~8米,已茂密成林。从栽培植物看,水稻年可两熟,甘薯可以越冬,荔枝、龙眼、芒果、香蕉、凤梨、番木瓜、芦柑等热带和亚热带果树在丘陵地都有大面积的种植。村落附近的榕树,丘陵坡地的相思树,公路两旁的大叶桉,以及城镇种植的木棉、凤凰木、鱼尾葵、羊蹄甲等,都为本地带增添了浓厚的热带色彩。
在特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作用下,发育的土壤是赤红壤,它的矿物质富铝化程度较深,有机质的矿质化程度和物质的淋溶作用较强,反映在土壤特征上:母质层深厚;土体颜色自上而下为砖红色、红色、黄色,底部常为黄白交错的网纹层;易溶性的钾、钠、钙、镁等物质均已淋失,硫、磷等也留存有限;铁、铝、钛等难溶的矿物质大量累积;结构表面有较明显铁铝胶膜,剖面中可见有铁锰结核;以砂质粘土为主,质地较粘重,酸性较强,pH值5.0左右;由于人为干扰,有机质缺乏,含量多在1%以下,腐殖质层很薄,甚至不见;结构多呈棱块状。总之,此类土壤自然肥力较低,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但如有较多的有机残落物补充土壤,利用气候热湿的有利条件和分解快的优点,可以改造成为良好的土壤。
在南亚热带范围内,根据其内部的自然差异,可划分闽南沿海丘陵区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台地区。
(一)闽南沿海丘陵区
本区西南面与广东省毗连,东南临海,西北面为两个自然地带的界线,东北大致起于围头湾(包括金门岛、大噔岛、角屿在内),而后沿着南安与同安两县的分水岭向西北至安溪的科名圩附近。全区形状犹如不规则菱形,范围包括东山、诏安、云霄、漳浦、平和、南靖、龙海、芗城、长泰、开元、思明、鼓浪屿、杏林、湖里、集美、同安等16县(市、区)全部及安溪、华安、永定、龙岩4县、市的一部分。
本区地貌是博平岭和戴云山脉南段的山前地带,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即向海)倾斜。地貌类型由低山丘陵向浅丘、平原逐渐过渡。地貌类型以花岗岩丘陵为主,相对高度在100米左右。在浅丘群中,有少数低山耸立其上,红土台地错杂其间。区内河流除九龙江规模较大,切穿闽中大山带外,其余均为发源于山带迎风坡的短水顺向河,它们把丘陵分割得十分破碎,并平行独流入海。在河口处形成堆积平原,其中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约800平方公里,是本省最大的平原。其余如东溪、漳江、鹿溪等堆积平原,面积都很小。这里朝南、朝东南、朝西南开口的马蹄状盆地很多,而且都有溪流经过,能避风、寒,灌溉便利,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理想场所。长期以来,海岸以上升为主要趋势,故本段岸线是全省最平直者。本区有厦门和东山两个深水良港,港尾的打石坑和屿仔尾也都有万吨级泊位的条件;其余港湾空间有限,并有较严重的淤积现象,通航困难。九龙江下游由于北溪、西溪建闸的结果,河口淤积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也对厦门东渡港产生不良影响。东渡新港建成投产后淤积现象有所加剧,这虽与建集美、杏林海堤和围马銮、赏筜港使纳潮量减少有密切关系,但其淤积的物质则来源于九龙江。由于河流入海物质不断增加,并在海流、潮流和波浪等综合作用下,沙滩面积还在扩大,常见的有沙岸沙堤,水下沙洲、沙洲等多种堆积形态。在海岸的突出部,风蚀和风积地貌相当发育,如佛昙、赤湖、六敖、古雷和东山等地。在龙海、漳浦等地滨海由玄武岩组成的丘陵、台地,经流水切割形成方山地貌。本区岛屿虽不多,却有东山、厦门、金门等三个面积较大的岛屿,而且自然条件都很优越。
本区位于本省南亚热带南部,紧靠北回归线,是亚热带向热带的过渡带。由于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的重重阻挡,使北方冷空气很难侵入本区;从海域以东北方向入侵的冷空气,也因有许多丘陵性半岛层层屏障,对本区影响不大,故本区气候条件特别优越,光热资源居全省首位。年太阳辐射4814.82~5442.84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100~2400小时,为可照时数的50%以上;年平均气温21℃左右;冬季气温明显优于省内其他区与邻省同纬度地区,最冷月均温平均最低气温在以上。全年仅分凉热两季,夏长6个月,春秋相连6个月,基本无霜,全年皆为生长季,日均温≥10℃的持续积温7000℃~7700℃,10℃~20℃积温6000℃~6500℃。降水量相对较少,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向内陆逐渐增加,如南靖、平和等地可达1600~1700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沿海地区旱情较为严重。每年均受台风影响。龙岩、永定等地主要受登陆粤东台风影响;而厦、漳地区不仅常有台风登陆,而且也受登陆粤东台风的影响,南靖船场溪和平和花山溪上游地区是暴雨中心,常使九龙江西溪造成洪涝灾害。
本区土壤为赤红壤,土层厚,但有机质含量低。森林植被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丘陵地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沿海局部地方仍有风沙灾害。五、六十年代营造防护林,时隔已久,木麻黄已经老化,不少地段已出现枯萎残缺现象,木麻黄老林的更新换代已迫在眉睫。
本区东濒台湾海峡,有围头湾、厦门港、浮头湾、东山湾和诏安湾等5个海湾;有闽南和台湾浅滩两大渔场,可作业渔场面积占全省的40%以上。由于九龙江、漳江等淡水汇入,饵料丰富,水质肥沃,为中上层鱼类良好渔场,可终年捕捞。广阔的滩涂浅海有许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珍贵水产品种,如文昌鱼、鲍鱼、扇贝、泥蚶、江瑶贝等。
由于本区自然条件优势,不论从全省或全国角度看,都是一块宝地,在利用光热资源发展亚热带和热带经济作物、水果和花卉方面,在利用海水发展珍稀水产品方面,在利用港口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在利用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方面,在省内都居有重要或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闽东南沿海丘陵台地区
本区西界为两个自然地带的界线,南与上区相连,东濒东海。呈狭长条状,范围包括南安、晋江、鲤城区、石狮、惠安、长乐、平潭、福州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全部及安溪、永春、莆田、仙游、福清、闽侯、福州晋安区、连江等一部分。
本区与闽南沿海丘陵区比较,其区域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区绝大部分位于戴云山脉东南麓,只有连江部分居于鹫峰山东南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作阶梯状(层状)下降,但最外侧的半岛、岛屿部分,因受晚近时期海洋上升的影响,地貌呈反差现象。在各种地貌类型中,丘陵虽占优势,但台地、平原所占比重之大居全省之冠。各种地貌类型的分布大致以福厦公路为界,公路西侧以高丘陵为主,海拔为200~400米,受流水强烈切割,形成不少峡谷,也发育众多的小型山间盆谷;公路东侧以低丘、浅丘、台地为主。丘陵海拔约50~100米,起伏较大,植被稀疏,土壤瘠薄,水源缺乏,由于利用不当,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有些地方坡面沟谷密集,有大型的切沟和崩沟发育,治理难度较大。台地广泛分布是区内突出的地貌现象。台地顶平坡缓,呈波状起伏,并通过宽浅的凹地断续相连,相对高度约10~15米,海拔约30米,其成因多属海成阶地。台地上几乎都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平原所占比重较大,全省四个较大的平原中有三个分布于此,它们是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木兰溪下游的兴化平原和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这些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多能自流灌溉,农耕条件优越。平原上有不少孤山残丘,如福州平原上就有屏山、于山、乌石山、凤凰山、金鸡山、吉祥山、高盖山、仓前山、烟台山、黄山等。由于福州、莆田、泉州等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平原用于农耕的面积已所剩无几。本区岸线最长,曲率中等,形成不少天然港湾,其中湄洲湾是“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已定为中国国际中转港,正在加强建设;福州港向为本省大港,吞吐量全省最大,其避风、腹地等条件都很优越,但因泥沙淤积不断加剧,其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近几年为厦门港所超出。闽江、晋江等入海泥沙随沿岸流向南移运,在河口南侧的海岸和岛屿上形成大片沙滩,在东北风的作用下,发育了沙丘、新月形沙丘等风沙地貌;在海湾内侧和半岛、岛屿的背风坡,则有淤泥滩的发育。
(2)本区沿海半岛和岛屿较上区为多。半岛自北而南有黄岐半岛、龙高半岛、笏石半岛、忠门半岛、东岭半岛、崇武半岛和围头半岛等。岛屿众多,平潭县就由128个岛屿所组成,其中以海坛岛为最大,面积313平方公里,是本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其他较大的岛屿有江阴岛、琅岐岛、南日岛、粗芦岛和湄洲岛等。海域广阔,为大陆架浅海。闽江、木兰溪和晋江等大量富含营养盐的淡水注入海域,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和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形成闽中渔场。滩涂浅海面积大,发展养殖业条件优越。
(3)本区气候具有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光热资源在全省仅次于闽南沿海丘陵区。年太阳辐射4605.48~5024.16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000~2300小时,为可照时数的50%左右;年平均气温约20℃,冬温状况明显不如上区,最冷月均温10℃~12.5℃,平均最低气温为-2℃~0℃,基本无冬或有短暂冬季,霜期可达一个半月;日均温≥10℃的积温6500℃~7400℃,10℃~20℃积温5200℃~6000℃,双季稻安全生育期220~260天。降水量全省最少,年降水量大部分地方在1000~1400毫米,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加,年内分配不均。由于地表缺少保护,土壤保水能力差,降水未经充分利用而直接流失,加以沿海和岛屿地区气温高、风力大、蒸发旺盛,使本区成为全省最干旱地区,旱灾发生频率髙,以夏旱最为突出。台风威胁严重,常造成巨大损失。
(4)本区处于闽江、晋江等河流的下游地区,客水资源丰富,但区内水资源有限。闽江在区内有航运、灌溉之利。近年来,由于泥沙日益增多和水质污染不断加剧,已带来不良影响。本区河川径流十分丰富,但年内分配不均。汛期流量大,本区又处于河床比降转变地段,加以潮汐的顶托作用,洪水宣泄不易,沿江两岸常发生洪涝灾害;枯水期流量小,本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水量大,区内又缺乏大型的蓄水工程,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5)本区森林覆盖率全省最低,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旱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有福州、泉州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但绿化程度较低。地带性植被季雨林几乎绝迹,次生植被长势也差,成片林子较少见。沿海的木麻黄防护林的更新换代仍未全部解决。地带性土壤赤红壤发育不如上区,处于红壤向赤红壤过渡阶段。
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
本地带东南面与南亚热带季风雨林赤红壤地带相接,东濒东海,北、西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为邻,范围包括南平、三明、宁德三市全部、龙岩市大部及泉州、莆田两市和福州晋安区一部分,面积约占全省的4/5,人口约占全省的一半。
本地带区域地质构造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包括闽西北隆起、闽西南拗陷和闽东燕山断拗带等构造单元的全部或部分。各单元的地质发展历史不同,区域地质特征也有较大差异。泥盆纪以前,本带大部分地区长期缓慢下沉,接受了巨大沉积。加里东运动使这些地层强烈褶皱和变质,并形成以闽西南为中心向东北延伸的大拗陷盆地,盆地两侧隆起为供应碎屑物的侵蚀区,海水自南侵入盆地。海盆初期稳定,后期振荡,沉积了整个上古生代至中生代初的海相、浅海相、滨海相和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地层,总厚度可达2000余米。根据这些地层分布及其厚度可以推知,当时海侵的中心是在闽西南,向北可抵邵武、福鼎一带。中生代初的印支运动主要影响闽西南地区,使上古生界的盖层发生和缓褶皱,并形成一系列新华夏向的褶皱群和断裂凹陷,地壳普遍回升,海水相继退出。嗣后的燕山运动表现十分强烈,而以断裂为主要特点,新华夏系的北北东向为主的几条深大断裂定型于此时;并沿断裂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岩浆喷发,尤以政和-海丰深大断裂及其以东地区为甚,形成厚达数千米的火山岩系;随后又有强烈的多次的花岗岩浆侵入活动。燕山运动还产生一系列新华夏向为主的新断裂凹陷。中生代末至第三纪初,气候转为炎热干燥,氧化作用强烈,在断裂凹陷盆地中先后沉积了沙县组和赤石群红色岩层,前者以红色泥质砂岩、红色页岩为主,后者以红色砾岩、红色砂砾岩为主。喜马拉雅运动以复活旧断裂的断块活动为主,使沙县组和赤石群发生平缓的褶皱和断裂。新构造运动在区内表现相当强烈,以间歇性的隆升为主,尤以北武夷台拱和闽浙粤中断陷抬升幅度最大,造成闽西大山带(北段)和闽中大山带高峻巍峨的山貌。由于全带普遍抬升,境内第四纪盖层较薄,且分布零星。
本地带除东北部临海外,其余皆处于内陆,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在各类地貌中,山地丘陵占绝对优势。山地集中分布在西部和中部,构成巍峨的闽西大山带(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在两大山带之间,系一与山带同向的长廊状谷地,山带支脉向外延伸,构成一些面积较大的盆地,如浦城、建阳、建瓯、南平、三明和永安等盆地。建溪和沙溪也就在这里穿流,并把盆地串联起来,形成串珠状,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这是福建山区河谷地貌的一大特征。峡谷段江面狭窄,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以冲刷作用为主;宽谷段江面宽阔,河床比降小,流速小,以堆积作用为主,两岸形成平原、漫滩和几级阶地。这种河谷地貌对水利建设十分有利,提供良好的坝址和库址。
两大山带高大雄伟,构成本省地形骨架,其走向明显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由于断裂的影响,山带两坡呈明显的不对称,西坡陡急,东坡舒缓,并发育了层状地形。本省主要河流闽江和九龙江自西北流向东南,切穿闽中大山带,把它一分为三;闽江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为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脉,并形成连续性大峡谷。峡谷中礁滩密布,水流湍急,航行困难,但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自修建水口水电站后,坝上成为水库,水位明显提高,改善了航运条件。两大山带的走向与冬、夏季风行径呈垂直或斜交,对冷气流有较大的屏障作用,延续了南下进程,促进了它的变性,寒势大减,使本省冬温明显高于邻省同纬度地区;对暖湿气流起抬升作用和扰动作用,以及重重叠叠的山岭对锋面滞留作用,大大增加降水的可能性,因而本省本带成为全国多雨区之一。
在广袤的山地中,镶嵌着许多山间盆地,它们大多是在断裂或向斜的构造基础上,经流水侵蚀拓展而成,它们也都为河流所串联,成为河谷盆地,并发育了大小不等的河谷平原,是本带的农耕地带和水田分布区。
组成本地带山地丘陵的岩石较为复杂,形成形态各异的岩石地貌,其中花岗岩、石灰岩和红色岩层所形成的地貌,造型奇特秀丽,常成为旅游观赏景点,如花岗岩所形成的太姥山,石灰岩所形成的灵隐石林和玉华洞,红色岩层所形成的武夷山、冠豸山、桃源洞等丹霞地貌。
本区东北部临海,岸线直距不长,但曲率最大,山地丘陵直逼海岸,多岛屿、港湾。由于在新构造运动中先期大幅度下降而后期上升量有限,所以形成溺谷型港湾,其深水线可深入内陆数十公里。港湾口小腹大,受潮流影响显著;湾内风小浪弱,有大片淤泥滩分布,适宜于养殖。沙埕港、三都澳和罗源湾是国内罕见的多用途良港。
本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大部分内陆距海不远,因而表现出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特点。本带南北约跨4个纬度,且地形复杂,地势高差悬殊,因此南北之间,山地与盆谷之间,气候差异相当明显,形成多种多样的气候。
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雨林赤红壤地带比较,光热资源较差。这里四季较分明,冬长1~4月,普遍有霜期或结冰现象;夏长3~5月,气温较高,一些内陆盆地常会形成酷暑天气;春季回暖迟,气候很不稳定,多阴雨天气;秋季短暂、冷空气来得早。年均温多在15t~19℃之间,最冷月均温多在5℃~9℃之间,极端低温为-5℃~-10℃;日均温≥10℃积温在4500℃~6200℃之间;年太阳辐射4438.01~5024.16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约相当于可照时数的40%强。由于光热资源不足,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仅南部盆谷区尚可一年三熟。本带内1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最高的是武夷山市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不仅是本省的最高峰,而且也是中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也颇明显。
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抬升、扰动和滞留等作用,本带降水十分丰富,年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年相对湿度可达80%左右。主要降水季节在3~6月,受台风影响较少,夏季降水不多;局部对流作用旺盛,常有雷阵雨。
本地带是本省许多较大的独流入海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支流深入山区,纵横交错,河网密度大。由于受构造的影响,水系多呈格子状,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的河谷形态普遍发育,有利于河流的梯级开发。
本地带的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此类型在国内分布很广,福建省处于它的南缘,与南亚热带紧挨在一起,所以为暖带照叶林,具有过渡的性质。森林的区系组成以壳斗科为主,其次为樟科、木兰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杜英科等。上层优势种多以槠属为主。本群落主要特征是:种类成分较为简单,层次较少而分明,林冠平整,浓郁苍翠,层间植物和附生植物均较少,林下草本植物也不甚发育。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52%以上。沿海有红树林分布,树种仅有秋茄一种,长势不佳,树高约1米。
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其特征是:风化层和土层较厚,土层颜色自上而下为灰棕色一鲜红色一黄红色,底层一般无网纹;易溶性的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多被淋溶;铁铝氧化物等有明显的积累,使剖面呈红色;有机质含量1%~2%;酸性较强,pH值5~5.5;质地多粘壤土,结构呈块状或粒状。海拔较高处有黄壤发育。
在中亚热带范围内,根据其内部差异,可划分为四个自然地理区。
(一)闽东北沿海低山丘陵区
本区位于本省东北部,南界为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自然界线,北邻浙江,东瀕东海,西面大致以洪塘、罗源、宁德、穆阳、赛岐、管阳、岭头一线与闽中、闽西北山地区为界。行政区域包括福鼎、霞浦、福安、柘荣、宁德、罗源、连江的一部分,全区是沿海的一个狭长地带,面积全省最小。
本区处于鹫峰山脉和太姥山前缘,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山地丘陵直逼海岸,有的向海延伸组成高岛。如大嵛山岛,海拔超过500米。沿海阶地面狭窄,平地甚少。在本省沿海三区中,本区地势最高,起伏最大,地貌类型以丘陵、低山为主,其组成岩石多为火山岩,仅在沿海突出部和一些岛屿上有花岗岩出露。本区无大的河流,均为发育于鹫峰山和太姥山的短小溪流,河网密度大,多独流入海。河流侵蚀力和输沙量有限,只发育一些小型的盆谷和堆积平原。
本区海岸在新构造运动中曾有过大幅度下降,山地丘陵被海水所淹没,近期虽有回升,但沉降海岸的特点仍表现得十分明显,岸线极为曲折;岸外岩岛密布,沙滩不发育,基岩侵蚀海岸占优势。由山地丘陵所组成的众多半岛,把海岸分割成许多港湾,而且湾中有湾、港中有港,口外又有岛屿拱卫,隐蔽条件良好,形势复杂险要。在港湾内,风小浪弱,在相对静水的环境下,沉积了深厚的海相淤泥层,其厚度可达20~40米,淤泥滩在海滩中占最大比重。
本区气候受海洋调节明显,热量资源虽不如南亚热带丰富,但在本地带内却占首位。年太阳辐射4605.48~4814.82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温18.5l℃~19.5℃,最冷月均温9℃左右,平均最低温-1℃~-4℃;四季较分明,夏长近5个月左右,冬长约2个月,霜期60天左右;日均温≥10℃积温5500℃~6200℃,水稻安全生育期日数200~220天,安全生育期积温4500℃~5200℃。上述数据说明本区具有自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逐渐过渡的色彩,因而在局部低平地方可见有荔枝、龙眼、番石榴等分布,作物可一年三熟。受台风威胁严重,常造成严重损失。
本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所存无几,除少量的马尾松、柳杉、黑松外,多为灌丛草坡。用材林和薪炭林相当贫乏,油茶、油桐、茶等经济林有一定基础。地带性土壤是红壤。
漫长的海岸、优越的港湾和广阔的滩涂、海域,是本区的优势资源。沙埕港、三都澳和罗源湾占全省六大深水良港之三;水产资源丰富,有全省最大的闽东渔场,素有“天然鱼仓”之称;沿海渔业区是大黄鱼、鲳鱼等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和幼鱼育肥的场所。
(二)闽中、闽西北山地区
本区是全省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地理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3弱。闽中大山带的戴云、鹫峰山脉是本区的主体,并包括博平岭的一部分及武夷山脉的主脊部分。本区东面分别与闽东南沿海丘陵台地区和闽东北沿海低山丘陵区为邻;南面分别与闽南沿海丘陵区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台地区相接;北面与西北面为省界;西南面大致以适中、漳平、中村、安济、小桥、政和、松溪、富岭、九牧、山下、黄墩、吕墩、崇仁、朱坊一线与闽西北内陆盆谷丘陵区、闽西南内陆山地丘陵盆谷区毗连,行政区域包括龙岩、漳平、华安、南靖、安溪、永春、大田、德化、永安、三明、沙县、尤溪、永泰、闽清、闽侯、仙游、莆田、福清、福州晋安区、古田、连江、罗源、宁德、福安、霞浦、福鼎、柘荣、寿宁、周宁、屏南、松溪、政和、浦城、建瓯、南平、武夷山、光泽、邵武、泰宁、建宁等40个县、市、区的全部、大部和一小部分。全区形状略似一向西南开口、两边不对称的马蹄形。
本区是全省地势最高的部分,是两大山带的主体所在,构成地形的骨架。地貌类型以中山、低山为主,丘陵和小型盆谷错杂其间。本区西北面武夷山脉北段地势最高,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中部戴云山脉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宽度大,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这些山地在晚近构造运动中抬升幅度大,加以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十分活跃,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在群山中分布着众多的小型盆谷地,海拔多在300米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0~800米,如柘荣、寿宁、周宁、屏南、德化等盆地。其中周宁盆地海拔880米,是全省最高的盆地。盆地均为溪流所贯穿,两岸发育了狭长的小片平原,是本区主要的农业区和聚落所在。区内断裂发育,断层地貌分布广泛,如断块山、断层崖、断裂谷等随处可见。
本区是本省大小河流主要的河源地,由于降水丰富,覆盖良好,地表多不透水岩层,污染又少,故地表径流十分丰富,水质也很好。武夷山脉北段是闽江的发源地,其源流部分顺坡分别注入富屯溪谷地和建溪谷地;中部闽中大山带北、中段是省内短小河流的发源地,它们大致呈“非”字状向两侧分流:东侧多为独流入海的小河,如霍童溪、鳌江、龙江、木兰溪和晋江等,西侧溪流则注入建溪和沙溪,成为闽江上游的组成部分。闽中大山带的腹心部分,在构造线的控制下,还发育了一些颇具规模的河流,如大樟溪、尤溪和古田溪等,它们自南北两侧向闽江下游汇入。本区径流丰富,水网密度高,且河床有较大的比降,水能资源特别丰富,既可以建设大型电站,又可以发展农村中小水电,为发展山区经济提供强大的能源。
本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凉潮湿。由于南北跨3个半纬度,使气候存在着纬向差异,但因地形起伏和地势高低悬殊而导致的气候垂直分异,却表现得更为突出。光热资源全省最差,年太阳辐射为4438.01~4605.48焦耳/平方厘米;由于受地形起伏和云遮雾绕的天气影响,年日照时数仅有1700~1800小时,为可照时数的40%左右;年均温多在15℃~18℃之间,最热月均温25℃左右,最冷月均温5℃~9℃,最低气温可降至-6℃~-10℃;日均温≥10℃积温多在45OO℃—55OO℃之间,水稻安全生长期仅为170~210天;冬长2~4个月,霜雪和结冰现象常见,夏长3~4个月,无酷暑天气,霜期长达3~4月。光热资源的分布规律一般是:自南向北和自山下向山上逐渐减少。本区水分资源全省最为丰富。年降水量1700~2000毫米,鹫峰山和武夷山脉迎风坡高海拔处超过2000毫米。蒸发较弱,降水量普遍大于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这样的气候条件很适宜于壳斗科等常绿阔叶树种和马尾松、杉木、毛竹等的生长,森林覆盖率高(65%以上),生长快,生物量大,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林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本区地带性植被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占绝对优势,其次有樟科、山茶科、木兰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和冬青科等;马尾松、杉木、竹类分布广,数量大。本区森林植被种类多,林相整齐,森林覆盖率高,蓄积量大,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构成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省发挥巨大的生态功能。在上述生物气候作用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由于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应地引起植被与土壤的垂直分异,组成较明显的垂直地带谱。
(三)闽西北内陆盆谷丘陵区
本区位于本省西北部;三面为闽中、闽西北山地区所环抱;西南面与江西省为邻;南面大致为高地,四堡、永安永郊一线与闽西南内陆山地丘陵盆谷区相接。这条线的西段相当于汀江流域与沙溪支流九龙溪的分水岭;东段相当于九龙溪与沙溪另一支流文川溪的分水岭。行政区域包括松溪、政和、浦城、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光泽、顺昌、南平、将乐、泰宁、建宁、沙县、三明、永安、明溪、清流、宁化等县市的全部或一部分。
本区为两大山带之间的纵谷地带,呈北北东走向。在内陆三个区中,平均海拔最低,地形较为开阔。从全区地貌轮廓看,东、西、北均被千米以上的山岭所环抱,西南面地势相对较低,形成一向西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由于两大山带向内延伸出许多支脉,又构成许多个小盆地。沙溪和建溪及其支流把这些盆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串珠状,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盆谷内沿河两岸发育了漫滩、平原和2~3级阶地。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方便,是内陆主要的农耕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城镇所在地。自平原向外地势逐渐升高,地貌类型由平原-低丘陵-高丘陵-低山-中山,在山地中还保存几级剥蚀面,层状地貌十分显著。每一个盆谷地既是一个地貌单元,也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各种地貌类型的有机组合,构成不同的生态环境,为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立体大农业提供有利条件。
本区为中亚热带盆谷型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要特征。由于四周环山,距海较远,气候有一定的大陆性色彩,表现为气温的年变幅较大。年太阳辐射与闽东北沿海丘陵区相当,为4605.48~4814.82焦耳/平方厘米;由于多雾,年日照时数仅1800小时左右,为可照时数的40%强;年均温多在17℃~19℃,最热月均温高达27℃~29℃,最冷月均温6℃~9℃,最低气温也可降到-6℃~-10℃,日均温≥10℃积温5500℃~6000℃,水稻安全生长期200~220天,可满足双季稻的需要。夏长约5个月,气温很高,是全省最大片的高温区,日均温≥35℃的日数可达30~40天,极端最高温可达41℃;冬长约2~3个月,气温很低。由于盆谷的“冷湖”作用,夜间辐射冷却,冷空气聚集盆底,极易造成较严重的霜冻。盆地风力小,又多雾,且有逆温层存在,大气扩散能力低,容易引起大气污染。本区水分尚丰富,年降水量在1600~1700毫米之间。降水年内分配不均,3~6月降水量可达全年的60%,而盛夏时期降水较少,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易发生旱象。
本区耕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全省最多。耕地中以水田占绝对优势,大部分水田可种双季稻,是本省最大的粮食产区和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本区地带性植被和土壤为常绿阔叶林和红壤。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杉木、毛竹在树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水稻土分布面积也很大。
(四)闽西南内陆山地丘陵盆谷区
本区位于本省西南部,西邻江西,南连广东,北与闽西北内陆盆谷丘陵区为界,东与闽南沿海丘陵区、闽东南沿海丘陵台地区相接,全区形状略似一斜方形,行政区域包括永定、龙岩、漳平、永安、连城、长汀、上杭、武平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
本区因受构造和构造运动的控制,东、西、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和南部较低,自东向西排列着五条山脉,即博平岭山脉、天宫山脉(由尖峰山、天宫山、岩顶岩、赤岩头、茫荡洋等一系列山岭组成),玳瑁山脉、松毛岭-金鸡岭和武夷山脉南段。著名的梅花山居于玳瑁山脉的中段,主峰石门山,海拔1823米,是本区的最高峰。在上述五条山岭之间,分布着宽窄不一的长廊状谷地,谷地走向与山脊线一致。由于受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的控制,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一个个盆地,几条长廊谷地实际是由若干个大小不一的盆地所组成。在博平岭山脉与天宫山脉之间是九龙江上流雁石溪谷地和永定河谷地,这里分布着白沙、雁石、龙岩城关、坎市、湖雷、永定城关等盆地;在天宫山脉与玳瑁山脉之间是万安溪谷地和黄潭溪谷地,分布着万安、步云、古田、大池、溪口、白砂、太拔、稔田等小盆地;在玳瑁山脉与松毛岭一金鸡岭之间是文川溪谷地和朋口溪、旧县溪谷地,谷地宽阔,有连城城关、朋口、新泉、旧县和上杭城关等面积较大的盆地;在松毛岭-金鸡岭与武夷山脉(南段)之间是汀江谷地,谷地很宽,有新桥、长汀城关、策田、河田、濯田、官庄等盆地。这种岭谷相间、平行排列的特点,是本区地貌的一大特色。
本区水系发育,有汀江水系、九龙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梅花山的黄胜地(海拔1000余米)是三水分流处。汀江是本区主要河流,自长汀流经武平、上杭、永定出省注入韩江,为韩江上游。汀江流经许多盆地,河谷呈串珠状,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汀江在上杭以上,河床比降较小,两岸有3级阶地发育,到上杭以下,比降逐渐增大,特别是进入永定县境内,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抬升,汀江强烈下切,形成典型“V”形谷;在峰市以下棉花滩一带两岸壁立,坡度达60°~70°,在“V”形谷以下,河流再垂直下切3米,成为障谷,河宽仅5米。.这里水力资源丰富,正在修建棉花滩水电站。
本区虽然平均海拔较高,但地理位置偏南,光热资源在中亚热带四个区中最为优越。年太阳辐射4605.48~5024.16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接近于可照时数的50%;年均温18.5℃~20.0℃,最冷月均温8℃~11℃,平均最低温-2℃~-6℃;夏长5个月,有较多的酷暑天气,冬长不足两个月;月均温≥10℃积温5500℃~6500℃,水稻安全生长期日数215~240天。上述数据表明,本区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与闽东北沿海低山丘陵区比较,光热资源较丰富,夏温较高,冬温较低,年温差较大,反映了大陆性的色彩。处在西端的长汀县,因冷空气可从古城口入侵,成为本区冬温最低的地方。本区降水量在全省居于中等水平,年降水量1600~1700毫米,相对湿度达80%左右,多雨雾天气。
本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在区系成分上南亚热带种属相对较多。地处龙岩、上杭、连城三县市之间的国家级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以保存较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驰名国内外,这里不仅保存有较原生性的以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而且还有珍稀的长苞铁杉林和巨大的杉木林。但在广大山丘,常绿阔叶林保存不多,已多为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所代替。汀江两岸丘陵森林植被破坏较严重,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地带性土壤是红壤,但其某些理化性质已具有南亚热带赤红壤的特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