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第三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82
颗粒名称:
二、第三纪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2
页码:
367-36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第三纪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对第四纪的影响。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
福建
内容
福建第三纪古地理环境,与全国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深刻地影响到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第三纪古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燕山运动以后,本省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由燕山运动造成的高峻而崎岖的地形,经几千万年侵蚀夷平以后,形成准平原,地势低缓。东部海洋受赤道暖流影响,水温达33℃,比现代(28℃)高5℃左右。
其二,在老第三纪地表准平原化时期,近地面层的大气环流与现在完全不同。此时,现在的西藏高原和印度北部是汪洋大海,称为“古地中海”,季风环流向未形成,福建也不是季风气候,行星风系却起着重要作用。东部受热带海洋的影响,陆地地面又比较平坦,地面大气层的厚度和密度都比较均匀,有着较均匀的保温作用,因此当时大陆的气温比现在高,全国暖温带与温带的纬度界线要比现在的界线向北推移10°~15°,福建的北部属热带疏林草原带,南部属热带雨林带,两者的界线大致在北纬25%即惠安-华安-上杭-线,基本上与现在的中、南亚热带南段界线相符合。
在热带疏林草原带的北面,经常为副高压带所控制。随着高压带的南北移动,影响了北面西风带和南面东北信风带的移动,形成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冬季西风带移入,经常有气旋发生,天气忽晴忽雨;夏季信风带移入,天气一般比较稳定,高温少雨。这种气候酷似现代的地中海气候。现在分布于本省山区的藜科的藜属,十字花科的焊菜属、莱菔属,石竹科的繁缕属、麦瓶草属、萎菜属、假繁缕属,豆科的锦鸡儿属,伞形科的破铜钱属、窃衣属、茴香属,蓼科的荞麦属、酸膜属及白蜡树等,都是热带疏林草原、荒漠带的孑遗种,植物具有旱生特点。这时期的沉积都与干热气候相联系,沉积物颗粒上常蒙上一层红色的氢氧化物薄膜,沉积物中常夹有盐层、钙质层或石膏层。典型的热带草原动物在湖北江汉平原及江西、浙江均有发现,而本省尚无发现。
南部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夏季多热带气旋,降水较多,冬季受西风气流影响,比较干燥,红色风化壳广泛分布,砖红壤非常发育。植物数量多,种类复杂,为比较稳定的古热带区系。典型的科属有山橄榄科、山龙眼科、檀香料、芭蕉科、紫金牛科、桑科(榕属)、芸香科(部分属)、列当科(部分属)、樟科(部分属)、壳斗科(部分属)及蛇菰科(部分属)等。现在南靖县和溪乡乐土六斗山保存的南亚热带季雨林(有人称为南亚热带雨林),实为第三纪热带雨林的孑遗群落。就全省而言,此时期植物种类已相当丰富。蕨类植物有桫椤属、莲座属、水龙骨科、蕨属、蚌壳蕨属、膜蕨属及金毛狗属等;裸子植物有杉科、柏科、松属等;被子植物最多,有桤木属、栎属、石栎属、栗属、锥栗属、樟科、柳属、胡桃属、枫杨属、杨梅属、桑科、苋属、藜科、木兰属、瓜馥木属、假鹰爪属、枫香属、〓木属、油桐属、乌桕属、蔷薇科、毛茛科、豆科、芸香科、鱼尾草属、马甲子属、紫树属、槭树属、漆树属、菱属、五加科、冬青属、木犀科、山矾属、茜草科、唇形科、茄属、菊科、泽泻科、百合科、禾本科、棕榈科等。上述植物中,樟科、壳斗科、松科等是古热带、亚热带具代表的种,往往组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成分。此时的大型动物有剑齿象和森林古猿等。其三,老第三纪末到新第三纪,中国发生一次新的、剧烈的地壳运动——喜马拉雅运动,除了喜马拉雅和台湾地区褶皱成山外,其余地区,包括福建在内,在燕山运动所形成的构造骨架和地貌轮廓的基础上,进行着加大地势差别的差异升降运动,对福建自然环境影响极大。
(1)喜马拉雅山区的大面积、大幅度隆起,使“古地中海”消失,使亚、欧大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大陆与太平洋的巨大热力对比反差,产生季风环流,形成季风气候。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便成为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第三纪行星风系造成的地带性气候遭到破坏,西风带因庞大高峻的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急流,急流的动力作用和冷暖高压的热力作用,加强了季风环流,并改变中国各地气候要素质量和分布。东部季风区热量带南移,福建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台湾岛是属于西太平洋弧形岛群的一部分,太平洋板块向西推移到东亚大陆的边缘,由于大陆板块密度较海洋板块小,前者超驾于海洋板块之上,经两板块的碰撞,形成第三纪褶皱带,造成高峻的台湾中央山脉。西部断裂下降,形成原始的台湾海峡。原始的台湾海峡形成后曾一度隆起为陆,闽台联成一体,但中新世开始再度沉陷。太平洋板块活动,不仅造成中国台湾及东亚其它地区岛弧山系的建立,而且影响中国东部,特别是福建的构造。早在燕山期,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特别是大块花岗岩体的侵入,就是板块活动的结果。通过第三纪初期地壳相对宁静阶段之后,洋壳再度扩展,台湾岛弧的崛起,对福建东岸产生护卫作用,使大陆架发育较为完整,水深不大,形成大陆架浅海。因此,第四纪台湾与福建数度相连、数度分离,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海平面的升降所致。
(3)新第三纪气温较老第三纪时有所下降,但距海较近,受海洋影响较为深刻,降水有所增加,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在沉积物中找到的植物化石,有木兰、樟、锥栗、莉竹和番荔枝科等种属。在龙海、漳浦的佛昙层中,还找到欧洲枫香、瓜馥木、马甲子、山旺木兰、紫玉盘、假鹰瓜等植物化石。沿海地区有榕、梧桐、樟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