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71
颗粒名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分类号: P429
页数: 2
页码: 355-356
摘要: 本文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建省的冻害灾害。文章列举了6次全省性的大冻害,并介绍了冻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冻害 福建省

内容

史志中所谓冻害,是指霜、雪、冰三者而言。
  福建省志书中关于冻害的记载,始于宋熙宁元年(1068年),迄于民国37年(1948年),881年间,共发生冻害129年次,平均6.8年有一个冻害年。
  (一)大冻害
  福建历史上曾发生6次全省性的大冻害。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大冻害波及邵武、泰宁、将乐、龙岩、宁德、福州、永泰、莆田、仙游、泉州、晋江、惠安、同安和平和等县。处在本省南部的平和县“十一月,雨雪尺余”;泰宁县则“雪冻长溪,鱼不能泳”,冬种作物受到严重影响。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全省北起将乐,南至漳浦,有20多个县一连几日大雪,积雪多在三至五尺以上。将乐“积厚二尺余,旬日不消”;福州“正月十五日大雪,山上积雪一丈,平地五尺;十六日地冻冰,河水凝结,可载人行”;罗源“积雪五、六尺”;莆田、仙游、龙岩、上杭、武平、长汀、连城、漳平等也都“积雪三尺”;泉州、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晋江、同安等地“正月大雨雪,平地深一至五尺”;闽南滨海的漳浦也“大雪厚二尺”。此次冻害的强度超过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应是福建省最大的一次冻害。
  清雍正七年(1729年)一月底和二月初,大冻害波及闽西的永安、连城、龙岩、上杭,闽东的宁德,闽中的仙游、德化和闽南长泰、漳州,“平地积雪尺余,畜多冻死”。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初,大冻害主要发生在闽西南的长汀、龙岩、永定,福州的连江、永泰和泉州的晋江,积雪“平地盈尺”;晋江“雨雪下如跳珠,是年大疫,死者无数,灾民流离失所”。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冬,多次大雪,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建阳“十二月,大雨雪八天,廿五日复大雪。建阳大雪惟此为最”;沙县“大雪三昼夜,树木俱折”;永安“连旬大雪,平地深三尺”;长汀“大雪,厚至三尺”;长乐“大雪约二尺,三月饥”;连海岛平潭也“大雪,平地盈尺”。第二年,冻害仍较严重,建阳、沙县和永安均“大雪盈尺”,特别是永安,“大雪连旬,平地深三尺,为数百年所仅见”。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冬的冻害,是福建历史上仅次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一次大冻害,被灾的有光泽、长汀、连城、武平、龙岩、上杭、霞浦、长乐、平潭、大田、龙溪、长泰、永春、永泰、莆田、晋江、南安、厦门、同安、金门等20个县市。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大雪,平地厚三尺许,河水结冰,鱼多冻死”;霞浦“大雪,山木冻死”;长泰“大雪,果木、牲畜冻死甚多”;龙溪甚至“人畜冻死无数”;金门也“雨雪三日,为年少见者所未见”,在这以前,清同治十年(1871年)金门曾“雨雪三日,冰坚二寸许”。
  (二)区域分布
  福建历史上在志书中记载冻害的共55个县、272次。其中发生冻害10次以上的县份有莆田(14次)、仙游(13次)、长汀(11次)、上杭(11次)、光泽(10次)、沙县(10次)、连城(10次)、晋江(10次)等。
  按现行行政区划分,龙岩市最多,共50次,占18.38%;其次为三明市48次,占17.65%;第三为泉州市39次,占14.34%;福州市和南平市分别为34次和33次,分别占12.50%和12.13%;莆田市27次,占9.93%;漳州市16次,占5.88%;厦门市最少为3次,占1.1%。
  按福建省境内两个气候带区分,中亚热带内有171次,占62.87%;南亚热带内有101次,占37.13%。南亚热带是省内龙眼、荔枝、香蕉、凤梨、芦柑等水果和橡胶、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冻害的发生,常使这些果树和作物遭受严重损伤,如民国23年(1934年)冬,莆田“天气严寒,荔枝、龙眼多冻枯”。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