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冻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7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冻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3
页码: 355-357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冻害情况,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的冻害,以及福建省历史上冻害的纪略。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冻害 福建省

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史志中所谓冻害,是指霜、雪、冰三者而言。
  福建省志书中关于冻害的记载,始于宋熙宁元年(1068年),迄于民国37年(1948年),881年间,共发生冻害129年次,平均6.8年有一个冻害年。
  (一)大冻害
  福建历史上曾发生6次全省性的大冻害。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大冻害波及邵武、泰宁、将乐、龙岩、宁德、福州、永泰、莆田、仙游、泉州、晋江、惠安、同安和平和等县。处在本省南部的平和县“十一月,雨雪尺余”;泰宁县则“雪冻长溪,鱼不能泳”,冬种作物受到严重影响。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全省北起将乐,南至漳浦,有20多个县一连几日大雪,积雪多在三至五尺以上。将乐“积厚二尺余,旬日不消”;福州“正月十五日大雪,山上积雪一丈,平地五尺;十六日地冻冰,河水凝结,可载人行”;罗源“积雪五、六尺”;莆田、仙游、龙岩、上杭、武平、长汀、连城、漳平等也都“积雪三尺”;泉州、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晋江、同安等地“正月大雨雪,平地深一至五尺”;闽南滨海的漳浦也“大雪厚二尺”。此次冻害的强度超过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应是福建省最大的一次冻害。
  清雍正七年(1729年)一月底和二月初,大冻害波及闽西的永安、连城、龙岩、上杭,闽东的宁德,闽中的仙游、德化和闽南长泰、漳州,“平地积雪尺余,畜多冻死”。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初,大冻害主要发生在闽西南的长汀、龙岩、永定,福州的连江、永泰和泉州的晋江,积雪“平地盈尺”;晋江“雨雪下如跳珠,是年大疫,死者无数,灾民流离失所”。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冬,多次大雪,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建阳“十二月,大雨雪八天,廿五日复大雪。建阳大雪惟此为最”;沙县“大雪三昼夜,树木俱折”;永安“连旬大雪,平地深三尺”;长汀“大雪,厚至三尺”;长乐“大雪约二尺,三月饥”;连海岛平潭也“大雪,平地盈尺”。第二年,冻害仍较严重,建阳、沙县和永安均“大雪盈尺”,特别是永安,“大雪连旬,平地深三尺,为数百年所仅见”。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冬的冻害,是福建历史上仅次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一次大冻害,被灾的有光泽、长汀、连城、武平、龙岩、上杭、霞浦、长乐、平潭、大田、龙溪、长泰、永春、永泰、莆田、晋江、南安、厦门、同安、金门等20个县市。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大雪,平地厚三尺许,河水结冰,鱼多冻死”;霞浦“大雪,山木冻死”;长泰“大雪,果木、牲畜冻死甚多”;龙溪甚至“人畜冻死无数”;金门也“雨雪三日,为年少见者所未见”,在这以前,清同治十年(1871年)金门曾“雨雪三日,冰坚二寸许”。
  (二)区域分布
  福建历史上在志书中记载冻害的共55个县、272次。其中发生冻害10次以上的县份有莆田(14次)、仙游(13次)、长汀(11次)、上杭(11次)、光泽(10次)、沙县(10次)、连城(10次)、晋江(10次)等。
  按现行行政区划分,龙岩市最多,共50次,占18.38%;其次为三明市48次,占17.65%;第三为泉州市39次,占14.34%;福州市和南平市分别为34次和33次,分别占12.50%和12.13%;莆田市27次,占9.93%;漳州市16次,占5.88%;厦门市最少为3次,占1.1%。
  按福建省境内两个气候带区分,中亚热带内有171次,占62.87%;南亚热带内有101次,占37.13%。南亚热带是省内龙眼、荔枝、香蕉、凤梨、芦柑等水果和橡胶、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冻害的发生,常使这些果树和作物遭受严重损伤,如民国23年(1934年)冬,莆田“天气严寒,荔枝、龙眼多冻枯”。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霜、雪、冰等冻害均由寒潮入侵引起。寒潮是强冷空气的一种特称。当冷空气达到一定标准时,称为寒潮。其标准,全国各省都不一样,福建所订标准有三:一是48小时日平均气温内陆下降8℃,沿海下降7℃,或过程日平均气温内陆下降9℃,沿海下降8℃;二是过程日平均气温最低值比常年同期的平均气温低5℃或以上;三是过程最低气温,内陆≤5℃,沿海≤6℃。同时符合以上3条标准的称为一次寒潮过程。本省寒潮始于10月下旬,终于4月中旬,历时近半年。平均每年北部出现2~3次,多者可达5~6次;中部1~2次,南部两年1次。
  影响福建的寒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晴冷型,另一种是阴寒型。前者特点是,强冷空气入侵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迅速转晴,北部最低气温可达-8℃~-10℃,有严重的霜冻和结冰现象。本省各地的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这种寒潮过程中,其危害很大,但由于天气晴朗,日照充足,白天气温明显回升,因此日平均气温不一定很低;后者特点是,强冷空气南侵,气温急剧下降,天气阴寒,有冰雪,日平均气温很低,本省各地日平均气温最低值多出现在这种类型寒潮的过程中。由于日平均气温很低,北部地区有时日平均气温可低于O℃,天气奇寒,常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其危害甚于前者。这两种寒潮类型,历史上频繁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曾出现多数由寒潮而引起的冻害,其年份是1955年1月、1963年1月、1975年1月、1977年2月、1986年2月、1987年4月和1991年12月。
  1955年1月6日出现一次大寒潮,全省各地骤然降温,闽南许多龙眼树被冻坏。
  1963年1月27日,寒潮从海陆两路侵入福建,闽西北、闽西南地区出现的低温大多在-6℃以下;闽东南沿海出现-3℃的低温,大量果树被冻枯。
  1975年1月12日到14日一次强寒潮,大量牛羊被冻死,闽南香蕉大量被冻枯。
  1977年春节,由于寒潮出现冰雪,因路滑发生多起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1986年2月底、3月初的一次强寒潮,莆田县3300多公顷小麦因冻害而绝收。
  1987年4月12日至14日的一次强寒潮,莆田县小麦受冻害。
  1991年12月以来,寒潮多次入侵,建宁、泰宁最低气温为-12.8℃和-10.6℃,福州也下降为-1.7℃,全省有10县出现历史最低气温。南平地区普降雪和冰粒,建阳积雪深13厘米,闽南大量香蕉被冻死。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