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5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资源
分类号:
P74
页数:
12
页码:
240-25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包括港口、滩涂浅海、矿产、能源等方面的资源分布、开发潜力以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
海洋资源
开发利用
福建
内容
一、港口
福建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港口资源、浅海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等,开发利用潜力大、前景广阔。
福建是我国沿海港湾最多、港口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漫长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各内陆河流入海口处多呈三角湾或三角港,形成众多天然良港和港口群。多数港湾内还有条件各异的支港、支湾,海岸可利用率高,并且大部分是基岩海岸。港区水深面阔,一般水深有5~10米,有的甚至达20~30米。可供用来作为港口配套开发建设的陆域范围较广,加上自然护港条件好,优势十分突出。据统计,福建沿海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的海湾港口22个,河口、近口段港口6个,港口分布密度居全国各沿海省份首位。可建成停靠5~10万吨级巨轮码头的天然深水良港(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6个,占全国36个深水良港总数的1/6。这几个海湾港口一般都有几个方面的共同优点:港区口小腹大,掩护条件好;港阔水深,可开发岸线长;不冻、不淤、通畅;湾中有湾,港中有港,配套开发潜力大。
二、滩涂浅海
福建沿海滩涂、浅海面积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效益佳。据有关资料表明,福建沿海拥有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浅海面积42万公顷。这些滩涂、浅海大部分布在港湾、河口附近地带,开发利用方便。莆田县滩涂、浅海面积最大,达7.72万公顷;其次是霞浦县,面积达6.96万公顷;仙游县面积最小,仅0.06万公顷。滩涂按其底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泥质、沙泥质和沙质三种。泥质滩涂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以北的湾内和湾口,宽约1000~3000米,这些地方一般受风面小,滩面较平坦。沙泥质滩涂主要分布在沙埕港、罗源湾、三都澳、福清湾、兴化湾和泉州湾等港湾内。这些地方受风面较小,宽度可达1000~4500米,滩涂舒坦。按照本省缢蛏、花蛤、泥蚶和牡蛎等四大贝类的生活习性,均可在上述两类滩涂中养殖。沙质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日岛、湄洲岛、琅岐岛、平潭岛和东山岛向风的一侧及闽江、九龙江等河口的南侧,受风面大,宽约1000~4500米,滩面坡度较大,某些贝类也可以在这类滩涂中养殖。在全省约2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中,可供养殖的有7.3万公顷,农业围垦的7.53万公顷,盐场1.7万公顷,渔、商港口0.16万公顷。本省滩涂,尤其是港湾、河口滩涂,目前仍处于淤涨中,如惠安到诏安沿海11个县,1950~1980年,年均淤涨面积达7平方千米,搞好围垦开发,可适当弥补沿海人多耕地少的不足。浅海面积广阔,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很大。
三、生物
福建海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海水温度、盐度适中,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种群数量大,分布范围广,资源十分丰富。据粗略计算,福建近岸水域(20米等深线以内)全年有机碳生产量达114万吨,海区平均生产量为103克•碳/平方米•年,高出渤海海域。从饵料生物角度看,浮游生物数量相当可观。浮游植物四季度平均细胞总个数为1340X10个/立方米,仅次于粤东和浙江,居全国第三位;浮游动物四季度月平均总生产量为175毫克/立方米,居全国首位;底栖饵料生物平均总生产量41.9克/立方米,平均总密度达147个/平方米,高于浙江和南海。福建海域的发展潜力巨大,据省水产部门1958年调查,本省海域已知的硅藻有51属、120种和12个变种。其中毛藻属种类最多,有26种、3个变种;圆筛藻属次之,有18种、1个变种;根管藻属居第三位,有10种和6个变种。浮游硅藻的数量,全省海域平均为26.67x10个/立方米,其中以惠安县海域为最高,达63.65X10个/立方米,东山次之,为50.01x10个/立方米,种类则以罗源为最多,达78种。沿海的浮游动物有21大类170多种。据1965年调查,闽东渔场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占优势,浮游动物数量达381.9毫克/立方米;闽南渔场以桡足类磷虾、糠虾和毛颚类占优势,浮游动物数量为284毫克/立方米。底栖生物约450种,如闽东渔场底栖生物数量达35.96克/立方米,厦门达433克/立方米。丰富的饵料,吸引众多鱼群,形成闽东、闽中、闽南和台湾浅滩四大渔场,已知鱼类共750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按适温性来看,绝大部分是暖水性种,暖温性种次之。按生态类型可分为:底栖和近底层鱼类,有545种,占总种数的72.5%;中、上层鱼类有153种,占20.9%;岩礁鱼类50种,占0.6%。在分布上,种数由低纬度到高纬度,自南到北逐渐减少,各渔场鱼类分布均各具特点。闽东渔场拥有358种鱼类,占总数的47.67%,以大黄鱼、带鱼、鳓鱼、马鲛、海鳗、日本鳗、乌贼、毛虾、梭子蟹等为主要捕捞鱼种。闽中渔场有487种鱼类,占总数的64.76%。以大黄鱼、带鱼、鳓鱼、马鲛、鲳、矮尾大眼鲷、乌贼、毛虾、蓝圆鰺、鲐、日本鳗、绒纹线鱗鲀、对虾、梭子蟹等为主要捕捞鱼种。闽南渔场主要捕捞鱼种为带鱼、大黄鱼、二长棘鯛、乌鲳、蓝圆鰺、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鲐、竹荚鱼、绒纹线鱗飩、枪乌贼、对虾、毛虾等。沿海许多港湾生态环境优越,是各种鱼、虾类索饵、生殖、越冬洄游的场所。如东吾洋盛产长毛对虾;官井洋是大黄鱼产卵场;围头湾、厦门近海至东山和台湾浅滩海域是中上层鱼类的索饵场;围头湾到金门岛周围水域是真鲷产卵场;厦门港、湄洲湾、闽江口、官井洋、沙埕港等是马鲛鱼产卵场;平潭和东山岛附近海域是单刺鲀的中心渔场;福建沿海又是带鱼、鲨鱼、鳓鱼、无针乌贼等洄游必经之地。
福建省沿海滩涂浅海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贝、藻、鱼、虾、蟹类不下500多种。常见的贝类有缢蛏、大叶蛏、摺牡蛎、近江牡蛎、杂色蛤仔、文蛤、西施舌、青蛤、泥蚶、毛蚶等50多种。甲壳类主要是几种蟹类,如锯缘蟹、日本蟹、方蟹、寄居蟹等。龙虾类有六七种,以锦绣龙虾、中国龙虾等较为常见。中国鲎是活化石,主产于厦门沿海。环节动物有多种沙蚕,是养殖鱼、虾的上佳词料。土钉又称“泥蒜”,是厦门加工“土笋冻”的原料,在滩涂中数量多,分布广,潮间带还有腔肠动物如海笔、海仙人掌、中华海鳃和多种海葵。全省沿海海藻种类很多。绿藻类中有多种苔、石莼、海松;褐藻类中有多种马尾藻、海带、鹅掌菜、鹧鸪菜;红藻类中有紫菜、石花菜、江篱、麒麟菜等。滩涂中鱼类主要有鲻鱼、中华须鳗、蛇鳗、齿鳗等。福建沿海处于中国红树林分布的北缘,种类组成比较少,已知红树林成分(包括真红树林和半红树林)共有6科7属7种。林下伴生的藤本植物和草木植物比较简单。红树林在分布上受温度明显制约,种类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在诏安霞河(23°40′N)至福鼎鲎屿(27°14′)的沿海河口、海湾地带都有间断性的分布,其中云霄漳江口竹塔一带发育最好。红树林由于生长在海湾、河口泥滩或沙泥滩中,适应潮水进退和淤泥缺氧的环境,具有特殊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如细胞渗透压高,具有发达的支柱根、呼吸根,树皮富含单宁,具有“胎生”现象等,因而,它与陆生森林植被类型有着明显的区别。沿海红树林人为破坏很严重,面积正逐年减少。据查,在1965年,福建沿海约有红树林面积719公顷,到1979年仅存300多公顷。
四、矿产
福建沿海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相当复杂,形成多种矿物,而以滨海砂矿为主。在油气资源方面,近年来已在湄洲湾外及厦门、漳浦、东山等近海一带找到若干个储油构造盆地,目前正在进一步进行勘探工作。据预测,台湾海峡石油地质储量为4.2~41.6亿吨,开采储量为1.0~10.4亿吨。其中海峡西侧厦澎凹陷石油蕴藏量为0.82~2.2亿吨。海水中含有近80种化学元素,包括氯化钠、镁、钾、钙、溴等,但多数资源尚未得到科学勘测和工业开发利用。目前已被广泛开发利用的只有海水制盐,以及开始初步开发利用的盐田化工业和海水提镁的试验开发。福建沿海海水盐度除江河入口处较低外,一般均在35‰左右,同时由于滩涂平坦辽阔,纬度低、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风大、蒸发快等因素,对发展海水制盐业十分有利。全省现有盐田面积1.26万公顷,主要分布于福清、莆田、惠安、同安、东山等县市。
五、能源
海洋能源主要指海洋本身所蕴含的能源,即潮汐能、潮流能、盐差能等。福建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多,潮差大,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省份之一,是全国潮汐能最丰富的省份。据1981年普查,全省海湾水库平均面积在0.25平方千米以上,可供建设的潮汐电站有65处,总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装机容量的49.2%,开发后每年可提供电能283.84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按电站装机规模划分,装机0.05~2.5万千瓦电站33处,装机容量20.14万千瓦;2.5~25万千瓦电站24处,装机容量216.8万千瓦;25万千瓦以上电站8处,装机容量794.16万千瓦。据现有25处667公顷围垦工程统计,可开发装机容量32.46万千瓦,年提供电能9.2亿千瓦小时;平潭县幸福洋潮汐电站即利用围垦工程,装机1280千瓦,年提供电能315万千瓦时,1989年初建成发电。福建可开发潮汐能资源分布按地区统计。
中国沿岸平均波高的分布,总的趋势是北部小,南部大,东海和南海沿岸受偏南季风的影响,台风活动频繁,夏季波高特大,两海区各占全国波能理论蕴藏量的46%。福建沿岸岛屿最大波高可达5.9~8.5米,波浪能密度为3~5千瓦/米,理论蕴藏量为2042万千瓦,占全国的29%,是中国沿海波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而且在区域分布上具有集中的特点。海坛岛以北的波能,占全省的72%,其中又集中于四礵列岛(北礵),年均波能密度和区段波能理论功率,均为全省最大。其季节分布规律性也较强,月平均波能流密度以秋、冬季为最大。中国盐差能资源蕴藏量丰富,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沿岸的几条大河的河口,其理论功率估计占全国的70%。福建省闽江口以北海域平均盐度为28.2‰~30.70‰,闽江口以南增至32‰以上。全省入海河流淡水量为1150亿立方米,如以渗透压力差24个大气压计算,则此项能源蕴藏量约为8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交溪、闽江、晋江和九龙江等四条河流的河口,利用这四条河流河口处的盐差能,每年能发电700万千瓦。此外,福建沿海风能资源也很丰富。福建沿海风力大,台湾海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成为天然风库,而位于西岸的沿海半岛突出部和岛屿则是进行风力发电的理想场所。岛屿和半岛突出部位迎风处3.5~20.4米/秒的有效风速机率达80%以上,平均每天约有20小时,有效风速利用率高达85%以上。有效风能密度一般为0.25千瓦/平方米,台山列岛月最大风能密度超过0.68千瓦/平方米。由于风的发生有阵性,故风力发电有不稳定性,需要与其它能源互补,如并网或抽水蓄能等。
六、旅游资源
福建海岛和滨海旅游资源的特色鲜明。在自然旅游资源中,最突出的是海滨沙滩——浴场、海蚀地貌和湖泊。海滨沙滩集中分布于海坛、东山、湄洲三岛,其规模宏伟,游客环境容量巨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岛中以海坛的海滨沙滩条件最为优越。该岛的海坛湾、坛南湾首尾相连,岸线总长50余千米,其中海滨沙滩长达17.3千米,仅岸线长500千米、宽100米以上、坡度1°~3°的优质沙滩就有8个。东山岛东南有马銮湾、东沈湾、乌礁湾等7个月牙形海湾,绵延达9千米,其中有不少优质沙滩,马蛮湾已辟有一个长2.5千米的海滨浴场。湄洲岛有大小沙滩11个,已开辟一处长3千米、宽300米海滨浴场。这些沙滩,一般沙细坡缓、水质洁净,且前有屿礁,后有森林,景观层次鲜明,是全省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海滨浴场。此外,厦门岛有鼓浪屿、黄厝、曾厝垵和厦大等海滨浴场;琅岐岛和江阴岛也有小片沙滩分布。福建海岛海蚀地貌十分发育,由此形成大量奇形怪状的自然景点,其特异度全国罕见,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景观与海滨沙滩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较著名的海蚀地貌,平潭有半洋石帆(为礁盘之上的巨型花岗岩海蚀柱)、仙人井(为巨型海蚀竖井)、南寨石林、海蚀拱桥和石人潭(残余的海蚀平台);湄洲岛有湄洲潮音(为海蚀洞等);东山岛有风动石、海蚀崖和海蚀洞等。海蚀地貌以海坛岛发育最好,类型最多,已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海岛中的湖泊、水库也是游览胜地。最著名的是海坛岛的三十六脚湖和大嵛山岛的天湖。前者面积2.1平方千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它原是海坛湾的一部分,因海沙淤积为坝,拦海成湖(泻湖),以后经过长期淡化便成为淡水湖。环湖海蚀地貌十分发育,象形的景点随处可见,著名的有观音岩、老鹰观湖、白鸽岩、牛头石、笔架坛、风动石、姑嫂石等,均由海蚀穴、海蚀柱、海蚀蘑菇等构成。湖光山色,风景绮丽。后者位于高岛之巅,周围树木葱郁,绿色如茵,别有一番景色。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以湄洲岛的妈祖庙,东山的关帝庙、铜山古城最为著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