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4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环境质量
分类号: X824
页数: 3
页码: 238-240
摘要: 本文概述了福建沿海地区潮间带和海域的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溶解态和颗粒态重金属、油类等水质参数的测量和分析结果。
关键词: 水环境 质量 福建海域

内容

一、潮间带水质
  福建沿海地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全国沿海省区中经济发展最缓慢的地区,因此进入海域的各类污染物相对较少。近20年来,福建经济发展较快,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有所增加。据粗略统计,目前每年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区的各类污染物约为30万吨,其中以有机污染物为主,占97%左右。潮间带的水质状况,根据《福建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水温变化范围在16.3℃~26.3℃之间,与纬度呈反比;盐度变化范围在0.01‰~32.85‰之间,最低值在闽江口、九龙江口,最高值在平潭、南日潮间带;pH变化范围为6.77~8.07,大嵛山潮间带不符合一类水质标准,超标率为3.4%;溶解氧变化范围为5.76~11.66mg/L,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化学耗氧量为0.40~4.00mg/L,,大嵛山、琅岐、平潭和东山潮间带出现超标,超标率为2.2%;总悬浮物为0.43~557.34mg/L,平均值为42.17mg/L,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态重金属(铜、铅、镉)含量均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颗粒态重金属含量略有超标,超标率为1%;油类含量范围在0.5~332ug/L,普遍超标,超标率达30.0%,目前本省潮间带水质主要受油类污染。潮间带底质铅、锌超标严重,超标率可达50%以上;铜含量也高,这可能与本省铅锌矿分布较广、自然本底值偏高有关。DDT和有机质亦有少数超标。
  潮间带生物对铅、铜、镉等重金属富集能力强,但甲壳类、贝类和藻类体内污染物含量仍未超过评价标准,说明潮间带经济贝、藻类等水产品卫生质量基本状况是好的。
  二、海域水质
  福建海域水环境质量,水温为17.2℃~26.62℃;盐度变化范围为0.04‰~33.70‰,盐度低值仍在河口区海域;pH为7.01~8.46,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氧为4.02~8.59mg/L,多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南日岛和东山岛海域略有超标,超标率为2.3%;化学耗氧量为0.12~4.10mg/L,粗芦岛、琅岐岛附近略有超标,超标率为0.9%;溶解态重金属均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颗粒态重金属略有超标,超标率为1%;油类变化范围在0.5~14.5ug/L,超标率为4.7%,较潮间带油污染轻得多。海域底质,除局部海域个别项目(铜、铅、镉)略有超标外,多数项目未超标。甲壳类、贝类、鱼类体内各污染物含量均未超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