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海水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海水运动
分类号:
P512.32
页数:
2
页码:
237-238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福建沿海地区地区的潮汐、波浪和海流现象。
关键词:
海洋作用
海水运动
海域
内容
一、潮汐
福建沿海的潮汐作用十分显著。沿岸的潮振动,主要是太平洋潮波所引起的协振潮,并受台湾海峡和福建沿岸地形的影响。进入福建沿岸的潮波主要有两支:北支由基隆进入台湾海峡后,以前进波形式向西南方向推进;南支由台湾浅滩东侧进入台湾海峡,在澎湖列岛深水区分别向闽南、闽中沿岸传播,并与海岸平行向北推进。北支潮波携带的能量远大于南支潮波。平潭以北海区完全受北支潮波控制,崇武以北北支潮波占压倒优势,以南仍居主导地位。沿岸水域,由于原潮波与海岸反射波互相干涉,结果失去前进波性质而成为前进波与驻波的混合型。福建沿海除浮头湾以南属不正规半日潮混合潮外,其余均属半日潮。其中河口和港湾的浅海分潮较显著,属不正规半日潮浅海潮,此外均为正规半日潮。就总体而言,福建海区南部潮差较小,北部和中部较大,不少港湾平均潮差在5米上下,是全国少有的大潮差海区。三都澳实测最大潮差达8.38米;镇海角以南潮差迅速缩小,南高岛平均潮差仅1.20米。全省海区潮差分布规律是自北向南逐渐缩小,即由强潮型(大潮平均潮差>4米),而中潮型(大潮平均潮差在2~4米之间)而弱潮型(大潮平均潮差<2米)。在港湾内平均潮差由湾口向湾顶逐渐增大。如三都澳东冲口为4.72米,青山岛为4.75米,三都岛为5.35米。在河口区则正好相反,如闽江口梅花为4.46米,亭江为4.04米,白岩潭为3.78米。潮流与潮汐关系密切。由于福建海区以半日潮为主,所以大都是半日潮流。由于潮流受地形影响十分显著,因而它比潮位涨落要复杂得多。从潮流的运动方向看,有来复流和旋转流之分。平潭以南,潮流一般为来复流,尤其一些湾口、河口,来复流特别显著。但湄洲湾与泉州湾外,由于南北两支潮波在此交汇,潮流变得复杂,旋转率增加。平潭以北沿海,太平洋潮波左旋进入台湾海峡,形成左旋潮流区。只有闽江口因受径流影响,仍为来复流。一般潮差大的地方,潮流流速也大,但潮流流速更多地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在湾口、河口和狭窄水道,流速都明显增加。如闽江和九龙江口,最大流速均在1.5米/秒以上;而在地形开阔、水深较小的海区,由于底部摩擦效应大,流速明显减缓。
二、波浪
福建沿海风力强,波浪大,尤其是台山、四礵、闾峡、北茭、梅花浅滩、牛山、大岞、围头、镇海和古雷头等10个地方波浪特大,素有福建“十大浪区”之称。根据沿海8个波浪站的观测资料统计,福建北部海区的波浪大于中部和南部海区。沿海港湾由于受地形的影响,波浪多为风浪和涌浪结合而成的混合浪,单纯风浪少见。因季风影响,浪向季节变化明显,10月至次年2月,以北北东-北东东向浪为主;3~5月为流向转换期,浪向不定;6~8月以南一西南向浪为主;9月北东向浪又逐渐占优势。最大的波浪出现在台风袭击之时,如1976年13号台风,平潭站观测到的极值高达16米。
三、海流
福建濒临的海域,海流作用亦较显著。影响福建海区的海流,有东中国寒流(亦称中国沿岸流)、黑潮支梢和南海暖流。三者比较,黑潮支梢势力最强。中国沿岸流源于渤海,系冷流性质,在东北风和北风的推动下,沿海岸自北向南流,势力逐渐减弱;到长江附近得到大量径流的补充,势力重新加强,顺浙江海岸南下,正常年份它能影响到福建沿岸,流速一般不超过1节;强大的年份,沿岸流可到达广东沿岸。夏季时,中国沿岸流的影响基本消失;冬季时则对福建沿岸和海区有较大的影响:一是致冷作用,水温降低;二是使闽江、九龙江等河口的泥沙向南运移,在潮流和波浪的推动下,在适当地方堆积,并受风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风积地貌。黑潮是太平洋里一股强大的高温高盐暖流,影响福建海区的是它的一个分支。这股支流自巴士海峡进入海区后,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时势力最强,春秋两季也有活动,在它的影响之下,水温普遍增高。南海暖流是西南漂流的组成部分,夏季势力强大,与黑潮支梢结合在一起,成为台湾海峡内起主导作用的海流,流向东北,流速1.1节。冬季时它仍有活动,但处于下层,表层则为中国沿岸流所控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