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明格氏栲(青钩栲)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33
颗粒名称: 八、三明格氏栲(青钩栲)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Q948.15
页数: 2
页码: 228-22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三明市格氏栲(青钩栲)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条件、植被和珍稀动植物资源。该保护区位于三明市西南约20公里的莘口乡楼源、曹源两村和永安贡川乡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17°27′,北纬26°10′,总面积112.56公顷。保护区由格氏栲和米槠两片森林组成,格氏栲林面积占83%,米槠林面积占17%。保护区地形起伏,海拔范围在250~500米之间,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9.5℃,年降雨量约1700毫米。保护区的植被种类繁多,有100多科、600多种树木。其中珍贵树种包括格氏栲、米槠、樟、楠、檫、黄杞、观光木、福建青冈栎等。保护区还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格氏栲是壳斗科栲属的常绿阔叶大乔木,其木材坚硬,纹理直或稍偏斜,被称为优良用材。格氏栲的种子富含淀粉,味道香甜可口。保护区还有一株年龄超过200年的格氏栲巨木。建立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该珍稀树种、保存自然资源以及进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 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

内容

格氏栲(青钩栲)自然保护区距三明市区西南20余公里,处于莘口乡楼源、曹源两村和永安贡川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7′,北纬26°10′。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保护区总面积112.56公顷,由格氏栲和米槠二片森林组成,二者相距约10公里。格氏栲林面积占83%,蓄积量18万多立方米,米槠林面积占17%,蓄积量3.8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罕见的群落类型之一。保护区建于1980年。
  保护区内山峦起伏,地形较为复杂,海拔一般在250~500米之间,最高点海拔604米。年平均气温19.5℃,最热月均温29.1℃,最冷月均温6.7℃,年降雨量约1700毫米。土壤类型是:在格氏栲林下,主要为红壤,其次为紫色土;米槠林下多为山地红壤,其次为山地黄壤。土层比较深厚,肥力较高。
  保护区森林茂密,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初步调查有树木100多科,600多种。除格氏栲、米槠外,还有樟、楠、檫、黄杞、观光木、福建青冈栎(黄楮)、山肉桂等珍贵树种。药用植物有麦冬、福建砂仁、七叶一枝花、金钱莲等;野生动物有飞鼠、黑熊、果子狸、白鹇、长尾雉、穿山甲等。
  格氏栲又名青钩栲,当地居民称“红柯”,属于壳斗科、栲属,为常绿阔叶大乔木,树形高大,寿命长。保护区内原有一株200多年生的格氏栲,高达40米,胸径约1.5米,单株材积20多立方米。格氏栲生长快,生长旺盛期长,一般可达90年。单位面积产量高,有的林分蓄积量每公顷达600立方米。以格氏栲为优势的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达267.6立方米。
  格氏栲材质坚硬,比重0.74,纹理直或有偏斜细密,材色鲜艳,边材灰褐色,心材红褐色。木材富含单宁,心材抗水湿、耐腐朽,是珍贵的优良用材。格氏栲种子富含淀粉,香甜可口,有“小板栗”之称。成林一般3~5年盛产一次,孤立木可年年结果,树皮和壳斗,可提取栲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林承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