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28
颗粒名称: 三、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Q948.15
页数: 1
页码: 226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福建省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植被动植物资源。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德化县境内,总面积为9730.5公顷,建立于1985年。保护区地势崎岖陡峭,植被茂密,是福建省第二高山,主峰海拔1856米。保护区内气候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1603毫米。土壤类型有红壤、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植被丰富,已知维管束植物580种,包括一些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如鹅掌楸、福建柏、油杉等。保护区还有各种名贵药材和观赏植物。动物资源丰富,已发现脊椎动物93种,包括苏门羚、水獭、云豹、猕猴、黑熊、蟒蛇等珍稀动物。建立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对保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内容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8°11′,北纬25°40′,坐落在本省中部德化县境内。地跨上涌、赤水、大铭、雷峰四个乡,距德化县城40千米。保护区总面积9730.5公顷,建于1985年。
  保护区境内山峦起伏,山势险陡,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戴云山是本省第二高山,主峰海拔1856米,是晋江和闽江支流尤溪、大樟溪以及九龙江支流的发源地,也是晋江平原的天然屏障。
  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1603毫米。土壤受气温和降雨的影响,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土层深厚,多为红壤;800米以上多为黄红壤和黄壤;14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
  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据调查有维管束植物145科,393属,580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鹅掌楸、福建柏、油杉、水松、黄檀、红豆树和短萼黄莲等。其他名贵药材和观赏植物有金钱莲、银杏莲、百合、卷丹、七叶一枝花、瑞香、方竹及各种兰花、杜鹃花。还有特产竹类德化玉山竹、长耳玉山竹。历史上这一带曾有“异鸟间关,猕猴群队,见人不畏避”的记载。目前已发现脊椎动物45科93种。其中有苏门羚、水獭、云豹、蝾螈、戴云涡蛙、猕猴、黑熊、獐、九节狸、石虎、蟒蛇、穿山甲等珍稀动物以及各种鸟类、昆虫。
  建立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构建一条绿色屏障,对维护闽东南地区的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林承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