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26
颗粒名称: 一、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Q948.15
页数: 3
页码: 222-224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的最高部位,地处中亚热带,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峰海拔2158米。保护区的气候特点是年平均气温约12-13℃,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已知的维管束植物超过2200种,主要分布在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和山地草甸五个植被类型中。其中常绿阔叶林是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森林覆盖率达95%。此外,保护区还拥有丰富的低等植物和动物资源,包括许多珍稀的物种。保护区也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采集地之一。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 自然保护区

内容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它位于北纬27°35′~27°55′,东经117°24′~117°53′之间。地跨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光泽三市(县)交界处,北与江西省毗邻,总面积为56527.4公顷,是福建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一)自然条件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的最高部位,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我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区内山峦重叠,群山林立,其间多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谷所分割,形成高山深谷地貌。组成山岭的岩石主要是南园组火山岩和燕山早期的花岗岩。
  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约12℃~13℃,1月均温3℃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5℃,7月均温23℃~2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全省降水量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高达85%,雾日在100天以上。
  根据科学考察,尚未发现武夷山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同时从武夷山现存的一些珍稀孑遗植物银杏、南方铁杉、鹅掌楸、钟萼木、天女花、水松、香榧等以及丰富的物种来看,又从另一个侧面推断出这里未受冰川直接侵袭,这与武夷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高山深谷的复杂地形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植物资源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目前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相互渗透十分明显,在分布最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建群种和优势种既有温带常见的壳斗科,又有亚热带分布最广的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和安息香科。温带最多的菊科紫苑属、香茅属、蒿属植物在保护区中也有分布,但这里大概已是它们分布的南缘。还有一些典型的古热带科如山榄科、棕榈科、芭蕉科、姜科、天南星科也北上到此扎根。这些南北植物云集于此,在植物区系分区上,显示出保护区古地理环境演变的特点。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植被,是我国东南部地区保存最完好的部分,特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仅保留原生类型,而且面积也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居首位,森林覆盖率达95%。地势的高低悬殊影响水热变化而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带,从而成为研究整个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及生态递变规律的理想场所。从下而上突出的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山地草甸五个植被类型。
  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生长发育最稳定的植被类型,又是中亚热带水平地带性植被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山区,它们的组成者均为四季常绿的阔叶树。壳斗科植物是这种森林中最主要的成员,以甜槠、丝栗栲、罗浮栲、硬斗柯、铁椆等最为多见。其次为樟科的红楠、黑壳楠、黄楠、新木姜子等。还有山茶科和木兰科的紫茎、木荷、厚叶杨桐和深山含笑、假地凤皮、武夷木莲等,均为乔木层中的主要成分。与温带生态系统相比,这里的乔木树种不仅种类丰富,并且层次也较多。灌木层也很发达,由细齿柃木、短柱柃、马银花、〓木、乌药、红花油茶等主要种类及其他伴生成分组成。草本植物较稀少,主要为蕨类植物芒其和狗脊。整个群落外貌郁郁葱葱,常年翠绿,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多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
  针阔混交林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100~1350米处较典型。主要以黄山松等针叶树与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科等阔叶树种混交。
  在黄岗山海拔1350~1750米范围,可明显看出黄山松、柳杉、南方铁杉等针叶树构成的针叶林带,面积相当大,自然更新良好。
  山地矮曲林主要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750~1900米范围内。这里由于海拔高,气温降低,风速加大,因云雾多而空气相对湿度大。这种特殊生境条件造成植物生长缓慢,机械组织发达,株茎矮壮,森林呈矮化现象。木本层第一亚层的优势种为茶条果、江南山柳和南方红豆杉,第二亚层的优势种为小叶黄杨、岩柃和吕宋荚蒾。山地矮林群落中,落叶树种也占一定的比例。由于林内环境阴湿,苔藓植物繁多,而草本植物不发育,主要是苔草属。
  在黄岗山海拔1900~2158米之间,生境条件显著变化,气温降低,风速加大,并伴以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乔木树种难以生存,只有草本植物能够适应而形成次生性的亚热带山地草甸。建群种类有禾本科的芒、野青茅、野古草等,伴生植物有地耳草、尖叶唐松草、凤毛菊、千里光、苔草、苦荬菜等。草甸中还常发现有零星分布的黄山松、江南山柳、波缘红果树等,都很矮小。
  在以上主要植被类型中,常有人工和半人工的杉木林,马尾松林和竹林镶嵌分布。其中一部分是人工种植的经济林,还有一些则是常绿阔叶林被砍伐后形成的次生类型。在大竹岚一带,是竹林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向有“竹乡”之称。其中方竹、肿节竹和矮竹,均为该地区特有种。杉木、马尾松和毛竹也常与常绿阔叶树共生,形成常绿针阔叶混交林。
  保护区中除了丰富的高等植物资源外,还有不少的低等植物,其中有的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仅就真菌而言,大约有几百种之多,它们与高大茂密的森林相依为命,因为全身不含叶绿素,只能靠其它植物供给它们生活养料。保护区出产许多营养价值高的食用真菌,如香菇、平菇、银耳、红菇、木耳等,都是富含营养的美味菌类。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是名贵的药用菌。还有许多真菌是森林和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具有农药所不能比拟的作用,既能除害,又不污染环境,是一支十分理想的清洁队。
  (三)生物模式标本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资源,为生态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者——野生动物提供了保护条件和良好的栖息场所以及丰富的食物。据统计,保护区中约有哺乳动物100余种,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4;鸟类约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近1/3。仅在挂墩地区就有160余种,集中了全保护区鸟类总数的1/3以上。其中有40余种为本区所发现的新种,如白鹇、黄嘴角鸮、竹啄木鸟、挂墩鸦雀、白额山鹧鸪等;还有白背啄木鸟、橙背鸦雀、赤尾噪鹛、滇绿〓鹛等,则为挂墩特有种,故人称“鸟的王国”。
  两栖和爬行动物约100余种,崇安髭蟾、蝾螈、三港雨蛙、大头平胸龟、丽棘蜥等均为世界罕见的特有种,所以这里被誉为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鱼类也有30余种,新近发现一个新种——武夷厚唇鱼。
  保护区中昆虫的丰富程度也是我国其他地区少有的,全国昆虫32个目,保护区采到的就占31目,估计可达2万余种之多,仅在大竹岚一带已发现的昆虫就达300多个科,占全国昆虫总科数的1/3。
  保护区内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白颈长尾雉、金猫、大灵猫、穿山甲、猕猴、云豹、毛冠鹿、短尾猴、小灵猫、黄腹角雉、鬣羚等。
  保护区中丰富的动植物区系及大量新种发现,使得这个地区很早就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动物模式标本产地。早在19世纪晚期,就有许多中外学者及商人在武夷山采集过大量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尤其是挂墩和大竹岚一带,发现不少新种,已成为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采集地。100多年来,从武夷山采到的动物标本中已发现600多个新种,实为世界所罕见的动物基因库。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时局动荡,科学事业得不到发展,许多学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工作,难以发挥其才能,所以在武夷山所发现的600余个新种中,有95%被外国人抢注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及部分省市的高等院校及有关研究单位都相继来此采集生物标本,进行科学考察,保护区管理机构中成立研究室。1979年保护区建立,省科委即组织省内外科学家在这里进行考察,历时10年,编写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专著。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林承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