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2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Q948.15
页数: 11
页码: 221-2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主要的自然保护区,分别有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 自然保护区

内容

植物保护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各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的总称。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既包括各种自然地带中各种生态系统的代表,又包括一些珍贵、稀有动植物品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的繁殖、越冬和迁移的停歇地,以及饲养、栽培品种的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还包括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同时也包括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所在地等。此外,在传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的一些保护自然的成功范例,也属于自然保护的特殊类型。尽管保护区的类型很多,保护和管理的方式各异,但它们都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在于: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为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保存天然贮存库,为生物学、生态学、地学、环境科学等科研、教学提供场所,发挥生态效益。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当前保护动植物的有效措施。
  我国自1956年起正式建立自然保护区,经历了坎坷的历程。现在就全国范围来说,保护区的面积已达到占国土总面积的2.6%。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起步很晚,到1979年才正式建立自然保护区,到1995年底,共有22处。它们是: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长乐海蚌资源繁殖保护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沙县萝卜岩楠木自然保护区、清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将乐陇西山自然保护区、永春牛栂林自然保护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南靖乐土自然保护区、龙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屏南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宁德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持区、福安富春溪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晋江深沪湾一石圳自然保护区及莆田平海海滩岩、沙丘岩自然保护区。近几年,保护区事业发展较快。截至1998年底,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43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以上15处。还有保护小区3712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4.83%。现将福建省主要的自然保护区简述如下:
  一、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它位于北纬27°35′~27°55′,东经117°24′~117°53′之间。地跨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光泽三市(县)交界处,北与江西省毗邻,总面积为56527.4公顷,是福建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一)自然条件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的最高部位,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我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区内山峦重叠,群山林立,其间多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谷所分割,形成高山深谷地貌。组成山岭的岩石主要是南园组火山岩和燕山早期的花岗岩。
  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约12℃~13℃,1月均温3℃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5℃,7月均温23℃~2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全省降水量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高达85%,雾日在100天以上。
  根据科学考察,尚未发现武夷山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同时从武夷山现存的一些珍稀孑遗植物银杏、南方铁杉、鹅掌楸、钟萼木、天女花、水松、香榧等以及丰富的物种来看,又从另一个侧面推断出这里未受冰川直接侵袭,这与武夷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高山深谷的复杂地形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植物资源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目前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相互渗透十分明显,在分布最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建群种和优势种既有温带常见的壳斗科,又有亚热带分布最广的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和安息香科。温带最多的菊科紫苑属、香茅属、蒿属植物在保护区中也有分布,但这里大概已是它们分布的南缘。还有一些典型的古热带科如山榄科、棕榈科、芭蕉科、姜科、天南星科也北上到此扎根。这些南北植物云集于此,在植物区系分区上,显示出保护区古地理环境演变的特点。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植被,是我国东南部地区保存最完好的部分,特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仅保留原生类型,而且面积也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居首位,森林覆盖率达95%。地势的高低悬殊影响水热变化而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带,从而成为研究整个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及生态递变规律的理想场所。从下而上突出的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曲林、山地草甸五个植被类型。
  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生长发育最稳定的植被类型,又是中亚热带水平地带性植被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山区,它们的组成者均为四季常绿的阔叶树。壳斗科植物是这种森林中最主要的成员,以甜槠、丝栗栲、罗浮栲、硬斗柯、铁椆等最为多见。其次为樟科的红楠、黑壳楠、黄楠、新木姜子等。还有山茶科和木兰科的紫茎、木荷、厚叶杨桐和深山含笑、假地凤皮、武夷木莲等,均为乔木层中的主要成分。与温带生态系统相比,这里的乔木树种不仅种类丰富,并且层次也较多。灌木层也很发达,由细齿柃木、短柱柃、马银花、〓木、乌药、红花油茶等主要种类及其他伴生成分组成。草本植物较稀少,主要为蕨类植物芒其和狗脊。整个群落外貌郁郁葱葱,常年翠绿,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多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
  针阔混交林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100~1350米处较典型。主要以黄山松等针叶树与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科等阔叶树种混交。
  在黄岗山海拔1350~1750米范围,可明显看出黄山松、柳杉、南方铁杉等针叶树构成的针叶林带,面积相当大,自然更新良好。
  山地矮曲林主要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750~1900米范围内。这里由于海拔高,气温降低,风速加大,因云雾多而空气相对湿度大。这种特殊生境条件造成植物生长缓慢,机械组织发达,株茎矮壮,森林呈矮化现象。木本层第一亚层的优势种为茶条果、江南山柳和南方红豆杉,第二亚层的优势种为小叶黄杨、岩柃和吕宋荚蒾。山地矮林群落中,落叶树种也占一定的比例。由于林内环境阴湿,苔藓植物繁多,而草本植物不发育,主要是苔草属。
  在黄岗山海拔1900~2158米之间,生境条件显著变化,气温降低,风速加大,并伴以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乔木树种难以生存,只有草本植物能够适应而形成次生性的亚热带山地草甸。建群种类有禾本科的芒、野青茅、野古草等,伴生植物有地耳草、尖叶唐松草、凤毛菊、千里光、苔草、苦荬菜等。草甸中还常发现有零星分布的黄山松、江南山柳、波缘红果树等,都很矮小。
  在以上主要植被类型中,常有人工和半人工的杉木林,马尾松林和竹林镶嵌分布。其中一部分是人工种植的经济林,还有一些则是常绿阔叶林被砍伐后形成的次生类型。在大竹岚一带,是竹林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向有“竹乡”之称。其中方竹、肿节竹和矮竹,均为该地区特有种。杉木、马尾松和毛竹也常与常绿阔叶树共生,形成常绿针阔叶混交林。
  保护区中除了丰富的高等植物资源外,还有不少的低等植物,其中有的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仅就真菌而言,大约有几百种之多,它们与高大茂密的森林相依为命,因为全身不含叶绿素,只能靠其它植物供给它们生活养料。保护区出产许多营养价值高的食用真菌,如香菇、平菇、银耳、红菇、木耳等,都是富含营养的美味菌类。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是名贵的药用菌。还有许多真菌是森林和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具有农药所不能比拟的作用,既能除害,又不污染环境,是一支十分理想的清洁队。
  (三)生物模式标本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资源,为生态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者——野生动物提供了保护条件和良好的栖息场所以及丰富的食物。据统计,保护区中约有哺乳动物100余种,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4;鸟类约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近1/3。仅在挂墩地区就有160余种,集中了全保护区鸟类总数的1/3以上。其中有40余种为本区所发现的新种,如白鹇、黄嘴角鸮、竹啄木鸟、挂墩鸦雀、白额山鹧鸪等;还有白背啄木鸟、橙背鸦雀、赤尾噪鹛、滇绿〓鹛等,则为挂墩特有种,故人称“鸟的王国”。
  两栖和爬行动物约100余种,崇安髭蟾、蝾螈、三港雨蛙、大头平胸龟、丽棘蜥等均为世界罕见的特有种,所以这里被誉为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鱼类也有30余种,新近发现一个新种——武夷厚唇鱼。
  保护区中昆虫的丰富程度也是我国其他地区少有的,全国昆虫32个目,保护区采到的就占31目,估计可达2万余种之多,仅在大竹岚一带已发现的昆虫就达300多个科,占全国昆虫总科数的1/3。
  保护区内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白颈长尾雉、金猫、大灵猫、穿山甲、猕猴、云豹、毛冠鹿、短尾猴、小灵猫、黄腹角雉、鬣羚等。
  保护区中丰富的动植物区系及大量新种发现,使得这个地区很早就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动物模式标本产地。早在19世纪晚期,就有许多中外学者及商人在武夷山采集过大量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尤其是挂墩和大竹岚一带,发现不少新种,已成为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采集地。100多年来,从武夷山采到的动物标本中已发现600多个新种,实为世界所罕见的动物基因库。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时局动荡,科学事业得不到发展,许多学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工作,难以发挥其才能,所以在武夷山所发现的600余个新种中,有95%被外国人抢注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及部分省市的高等院校及有关研究单位都相继来此采集生物标本,进行科学考察,保护区管理机构中成立研究室。1979年保护区建立,省科委即组织省内外科学家在这里进行考察,历时10年,编写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专著。
  二、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介于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属于玳瑁山脉的一部分。地理位置在北纬25°17′~25°27′,东经116°45′~116°57′,是连城、龙岩、上杭三县市交界的山区。境内山谷纵横,景观奇特。群众流传一首民谣:“梅花十八洞,洞洞十八洋,洋洋十八里,里里桂花香”。这里崇山峻岭间的小盆地称为“洞”,小一些的叫“洋”,更小一些的称“里”,“十八”是形容其多。这许多“洞”、“洋”、“里”,衬以陡峻峥嵘的山峰,在漂浮的云雾中宛似梅花点点,神态异常,故称为“梅花十八洞”。保护区总面积22168.5公顷,建于1985年。
  保护区系一北北东走向的中山,属于玳瑁山的中段,平均海拔约900米,最高峰石门山海拔1811米,是闽西南第一高峰。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约17℃,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现有林地面积1.73公顷,占保护区土地总面积的78%(①福建师大地理系梅花山研究组,1989年,《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分析》。),为闽西南最大的林区。
  保护区内自然地带属于中亚热带,同时又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区内由于山峰林立,地形崎岖陡险,交通比较闭塞,生态环境悬殊,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据调查,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72科,676属,1490种及30变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62属,107种;裸子植物7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35科,579属、1362种及30变种(②林来官《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报告》,1989年。)。
  从植被垂直分布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在1000米以下的山麓或沟谷地带。针阔混交林和针阔毛竹混交林一般分布在海拔1000~1400米山坡地段,是本区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成分有杉木、马尾松、毛竹、甜槠、南岭栲、石栎、米槠、樟树、枫香、木荷、黄楠、杜英、细柄阿丁枫等树种。还有一些珍贵稀有树种如长苞铁杉、三尖杉、红豆杉、钟萼木、观光木、沉水樟等。灌木层主要由香槟杜鹃、杜鹃、亨利杜鹃、冬青、毛冬青、黄瑞木、石斑木、乌饭、胡枝子、厚皮香等组成。草本层主要成分有芒萁、中华里白、五节芒、狗脊等。在混交林带内也有较大片纯林(几公顷至几十公顷),如杉木林、长苞铁杉林、福建柏林、毛竹林、马尾松林、柳杉林等。黄山松主要分布在1300~1700米的中山上部地段,乔木层有黄山松、木荷、梅花青冈、锥栗等;灌木层有杨梅、乌饭、石斑木、杜鹃等;草本层有芒萁、野古草、白茅等。垂直带的最上部为灌丛草地,主要灌木有黄山松、杜鹃、柃木、石斑木、小果南烛、小叶赤楠、刚竹等,草本有野古草、白茅、灯芯草、芒萁等。
  在区内有6株被称为“杉木王”的古老杉木,其中最大的一株生长在“将军山保护片”外围的罗胜村旁,树高34.8米,胸径1.91米,胸围6.19米,材积28.8立方米,其树龄近千年,生长旺盛,枝叶繁茂。附近还有2株杉木王,直径也在1米以上。区内还有许多珍贵与濒临灭绝的树种,如观光木、乐东拟单性木兰、伞花木、穗花杉、长苞铁杉、银钟树、广西越桔、黄山木兰等40余种。这里还有东南长蒴苦苣苔、半蒴苦苣苔、上杭锥和梅花山青冈等特有种。竹类有楠竹、小刚竹、四方竹等65种。有野人参、山肉桂、砂仁等名贵药材。有金丝兰、马尾兰、建兰、山兰、云锦杜鹃等珍稀天然野生花卉。这里也是著名的汀州香菇原产地之一,盛产天然香菇、红菇等多种食用菌。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地貌复杂,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给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这里有兽类100多种,鸟类300多种,两栖类30多种,爬行类60多种,其中蛇类达41种,鱼类36种,浮游动物近400种。这里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羚羊、黑熊、黄腹角雉和蟒蛇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猕猴、短尾猴、黑熊、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毛冠鹿、水鹿、白肉鸟、锦鸡、鸳鸯、苍鹰、猫头鹰、啄木鸟、虎纹蛙等。区内昆虫资源特别丰富,尤以珍稀品种繁多而驰名。这里有世界罕见的珍稀斑喙凤蝶和中国宽尾凤蝶、长臂金龟等。此外,还有寄生蜂、捕食螨、螨虫等占主要优势的天敌昆虫种群。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在构造上是一个呈北北东的背斜,它的两侧是向斜,是各时代沉积分布区,地层较为齐全,是研究福建地质历史演变的良好场所。保护区大部分为燕山期花岗岩所覆盖,断裂构造发育,造成高山深谷的断裂地貌;东侧赖坊一带还有岩溶地貌发育。保护区内的曲溪乡黄胜地,号称“水流三州顶”。三州指福州、漳州、潮州。这里水分三股,一股向北注入闽江,经福州入海;一股向东南流入九龙江,经漳州入海;另一股向西南流入汀江,经潮州入海。黄胜地系东西向孤山,登山俯瞰,三水分流,蔚为奇观。所以,保护区也是研究福建水系演变的好地方。
  三、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8°11′,北纬25°40′,坐落在本省中部德化县境内。地跨上涌、赤水、大铭、雷峰四个乡,距德化县城40千米。保护区总面积9730.5公顷,建于1985年。
  保护区境内山峦起伏,山势险陡,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戴云山是本省第二高山,主峰海拔1856米,是晋江和闽江支流尤溪、大樟溪以及九龙江支流的发源地,也是晋江平原的天然屏障。
  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1603毫米。土壤受气温和降雨的影响,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土层深厚,多为红壤;800米以上多为黄红壤和黄壤;14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
  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据调查有维管束植物145科,393属,580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鹅掌楸、福建柏、油杉、水松、黄檀、红豆树和短萼黄莲等。其他名贵药材和观赏植物有金钱莲、银杏莲、百合、卷丹、七叶一枝花、瑞香、方竹及各种兰花、杜鹃花。还有特产竹类德化玉山竹、长耳玉山竹。历史上这一带曾有“异鸟间关,猕猴群队,见人不畏避”的记载。目前已发现脊椎动物45科93种。其中有苏门羚、水獭、云豹、蝾螈、戴云涡蛙、猕猴、黑熊、獐、九节狸、石虎、蟒蛇、穿山甲等珍稀动物以及各种鸟类、昆虫。
  建立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构建一条绿色屏障,对维护闽东南地区的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四、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
  茫荡山位于南平市西北15公里处,保护区中心位于东经118°06′,北纬26°50′。由茫荡山、“三千八百坎”和溪源庵名胜三个部分组成。保护区总面积3577.3公顷,建于1988年。
  保护区系一较典型的断块山,坡度较大,东侧为著名的“三千八百坎”。海拔1100米,主峰海拔1384米。顶面坦广,系一较典型的剥蚀面。区内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9.4℃,山顶极端低温可达-6.3℃。年降水量2000毫米,其中50%集中在4、5、6三个月。山高雾多,年蒸发量1381.3毫米,小于降雨量,相对湿度79%;霜期短,植物生长期达300天。当地自然条件优越,林木生长良好。
  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树种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保护区有植物104科,275属,625种,其中珍贵树种有38种,总蓄积量24.3万立方米。按全省植被区划,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海拔11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1000米上下夹杂较狭的针阔叶混交林带。阔叶树主要为壳斗科的甜槠、乌冈栎、栲树、多穗石栎和山茶科的木荷、石楠科的石楠以及樟科、木兰科、杜英科、冬青科的一些种类。针叶树种以黄山松、马尾杉、杉木为主,此外还有部分毛竹。珍稀树种有钟萼木、紫楠、黄樟、红豆树、红豆杉等。
  区内还有黑熊、岩羊、云豹、大灵猫、苏门羚以及东方蝾螈等珍贵野生动物,森林昆虫多达45科,315种。
  保护区风景宜人,环境幽静,夏季凉爽,是南平避暑游览胜地。
  五、将乐龙柄山自然保护区
  龙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将乐县南部,北纬26°26′,东经117°06′。保护区面积6371.5公顷,建于1989年。
  保护区内有针叶林约1333公顷,常绿阔叶林约1333公顷,毛竹林约1933公顷,其余为农田,森林蓄积量为58万立方米。境内地形以中低山为主,最高峰海拔1620米,千米以上山峰有11座,平均海拔为800米。
  龙栖山区谷深林密,潭多水清,水流注入金溪。据初步调查,陇西山境内有7个植被类型,24个群丛。植物达130多个科,245种。其中有小叶黄杞(山榉)、樟树、三尖杉等珍贵树种,同时还有大量药用植物。动物中已发现有豹、熊、羚羊、猕猴等珍稀动物,鸟类也相当多。由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区内保持较为原始的自然景观。
  六、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永安市西洋、上坪、青水三个乡(镇)的交界处,北纬25°55′,东经117°33′。保护区总面积为1974.6公顷,建于1988年。
  天宝岩罗石山系戴云山脉的余脉,属中低山地貌,1000米以上山峰有14座,主峰天宝岩海拔1604.8米,全区97%面积海拔在800米以上。组成山地岩石主要是花岗岩,其次为砂岩。断裂发育,形成陡削山峰和幽深峡谷。土壤以黄壤和黄红壤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年均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87%,无霜期约290天左右。
  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8%,林木蓄积量为21.96万立方米,毛竹84万株。据调查,全区植物有172科、596属、1106种,以壳斗科、木兰科、樟科成分为主。区内有钟萼木、香果树、穗花杉、长苞铁杉、观光木、银钟树、建柏、沉水樟、乐东拟单性木兰、天竺桂、野大豆等珍贵树种。还有铁杉、竹柏、三尖杉、闽楠、红豆杉和花秆毛竹等珍贵树种。尤为突出的是,在天宝岩1300米以上顶部,有长苞铁杉与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面积达72.3公顷,其中有纯林13.3公顷,最大的胸径达124厘米,树高30米,实属罕见,有特殊的保护价值。
  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有豹、黑熊、猕猴等。
  保护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闭塞,区内只有3户村民。地理位置特殊,原生森林植被保存较完好,森林茂密,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建立保护区,对永安市发展林业生产,进行科研、教学及旅游都有重要意义。
  七、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
  将石自然保护区位于邵武市西南50千米的肖家坊乡境内,与泰宁县龙湖乡交界。地处北纬27°02′~27°09’,东经117°09′~117°16′之间。总面积1218.3公顷,其中国有林598公顷,保护区建于1986年。
  将石自然保护区海拔250~650米,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组成岩石为晚白垩纪红色砾岩和砂砾岩,属丹霞地貌。区内多奇峰怪石,山峰造型优美奇特,共有大小景点36个,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景观。土壤以红壤为主,紫色土次之。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新厝溪贯穿境内,形成九曲十三弯,可通行竹筏。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6.9℃,年降雨量1737毫米,全年无霜期达290天。
  保护区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始森林已几经破坏,现多为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有各种植物75科,250种。主要成分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松科、冬青科和山矶科等。由于区内局部地段沟谷深切形成的小环境,也有少量南亚热带区系成分侵入。区内有长叶榧、闽楠、浙江楠、沉水樟、江南油杉等珍贵树种。
  据初步调查,区内有鸟类24科67种,兽类有豹、猕猴、岩羊等30种。
  邵武市地处武夷山和泰宁金湖两个风景区的中转枢纽。建立将石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持自然资源,而且对开展林业科研与教学、发展旅游事业等都有重要意义。
  八、三明格氏栲(青钩栲)自然保护区
  格氏栲(青钩栲)自然保护区距三明市区西南20余公里,处于莘口乡楼源、曹源两村和永安贡川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7′,北纬26°10′。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保护区总面积112.56公顷,由格氏栲和米槠二片森林组成,二者相距约10公里。格氏栲林面积占83%,蓄积量18万多立方米,米槠林面积占17%,蓄积量3.8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罕见的群落类型之一。保护区建于1980年。
  保护区内山峦起伏,地形较为复杂,海拔一般在250~500米之间,最高点海拔604米。年平均气温19.5℃,最热月均温29.1℃,最冷月均温6.7℃,年降雨量约1700毫米。土壤类型是:在格氏栲林下,主要为红壤,其次为紫色土;米槠林下多为山地红壤,其次为山地黄壤。土层比较深厚,肥力较高。
  保护区森林茂密,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初步调查有树木100多科,600多种。除格氏栲、米槠外,还有樟、楠、檫、黄杞、观光木、福建青冈栎(黄楮)、山肉桂等珍贵树种。药用植物有麦冬、福建砂仁、七叶一枝花、金钱莲等;野生动物有飞鼠、黑熊、果子狸、白鹇、长尾雉、穿山甲等。
  格氏栲又名青钩栲,当地居民称“红柯”,属于壳斗科、栲属,为常绿阔叶大乔木,树形高大,寿命长。保护区内原有一株200多年生的格氏栲,高达40米,胸径约1.5米,单株材积20多立方米。格氏栲生长快,生长旺盛期长,一般可达90年。单位面积产量高,有的林分蓄积量每公顷达600立方米。以格氏栲为优势的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达267.6立方米。
  格氏栲材质坚硬,比重0.74,纹理直或有偏斜细密,材色鲜艳,边材灰褐色,心材红褐色。木材富含单宁,心材抗水湿、耐腐朽,是珍贵的优良用材。格氏栲种子富含淀粉,香甜可口,有“小板栗”之称。成林一般3~5年盛产一次,孤立木可年年结果,树皮和壳斗,可提取栲胶。
  九、沙县萝卜岩楠木林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武夷山东侧支脉、沙县与明溪两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4′,北纬26°26′,总面积为327.3公顷,建于1983年。
  保护区地形上系一低山,海拔在600米左右。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成成分以壳斗科、樟科为主。据初步调查,有木本和藤本植物184种,其中乔木98种,灌木51种,藤本植物35种。
  以楠木占优势的林分有20~26公顷,其中最大的楠木胸径达76厘米,树高27米。群落层次结构明显。乔木层可分二层,第一层主要有米槠、青冈栎、丝栗栲、青钩栲、大叶槠、楠木、黄樟、红楠、木荷、马尾松等。第二层主要有紫楠、天竺桂、秦氏厚壳桂、猴欢喜、薯豆、小叶黄杞等。灌木层主要由黄瑞木、香槟杜鹃、绒楠、山矾、老鼠刺、杜茎山、百两金等组成。草本层主要有毛茎紫金牛、莎草、狗脊、山姜、江南卷柏、翠云草等。藤本植物有龙须藤、瓜馥木、羊角藤等。
  萝卜岩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珍稀树种所占比重较大,以楠木为主的林分是省内不可多得的珍贵树种林区,发展潜力大。
  十、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
  黄楮林保护区在闽清县西北雄江乡梅洋村和汤下村毗邻地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0′,北纬26°18′,总面积232.4公顷,其中国有林占61.45%。保护区建于1985年。
  保护区海拔100~595米,地势起伏较大,自然条件复杂。年均温17.5℃,年降雨量1570毫米,土壤为红壤。
  保护区内黄楮林面积216公顷,林木总蓄积量为7050立方米。林中主要伴生米槠、枫香。黄楮又名福建青冈栎,是本省稀有珍贵的树种之一,其木材是造船、建筑、桥梁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本省较集中成片的黄楮林极为少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发展和研究黄楮林的物种基因,具有很高价值。
  十一、龙海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龙海县红树林保护区,位于龙海县的浮宫、紫泥、角美、港尾四个乡镇的河口海岸。地处九龙江入海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5′,北纬24°20′。现有红树林200公顷,主要树种为红树科的秋茄,同时还有桐花树、白骨壤等树种。建于1988年。
  红树林有防浪促淤功能,是沿海滩涂地带的绿色屏障。福建海岸线漫长,海涂面积辽阔,大力发展和保护红树林,对保护海洋生物、防风固堤、发展水产养殖,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龙海县红树林林相整齐,生长良好。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使红树林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为今后研究发展红树林提供良好的基地。
  十二、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万木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位于建瓯县房道乡,面积189公顷,保护区于1980年建立。
  保护区位居武夷山脉东侧,海拔554米。区内溪润纵横,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8℃,1月均温7.9℃,极端低温-7.3℃,7月均温28.6℃,极端高温40.4℃,年均降雨量1673.3毫米。土壤为山地红壤,有机质含量可达1.4%~2.6%。在这样的生境条件下,很适合于林木的生长,区内森林茂密,林相完整。
  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初步调查,区内有各种树木340多种。建群种和优势种为壳斗科和樟科的米槠、栲树、拉氏栲、罗浮栲、苦槠和光楠、厚壳桂、大叶楠等。其他如杜英科的猴欢喜、杜英、薯豆,冬青科的华东冬青、台湾冬青等也占据一定位置,并与樟科植物构成亚乔木层。灌木层很发达,主要成分是山茶、杨梅、乌饭、香槟杜鹃、老鼠刺等。草本植物较少,据60平方米样方统计结果:仅有8种,主要种类有狗脊、金粟兰、观音莲座、虎尾蕨、凤尾蕨、百两金等。林间也有马尾松、杉木和木荷等分布。
  区内还有杜仲、苦参、当归、黄精、七叶一枝花、五味子等多种药用植物。莫夫人玉兰、含笑、日本樱花等是名贵绿化观赏树种。古老和珍稀树种有观光木、石梓、日本山樱花、福建山樱花、南方红豆杉、黑弹树、紫树、苦枥木、乐东拟单性木兰、黄樟等。其中一棵黄樟(也称沉水樟),主干需6人合抱,单株材积达36.8立方米。
  保护区内有猕猴、穿山甲、白鹇等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
  据历史记载,“万木林”从元末明初开始封禁,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由于长期封禁保护和自然演替发展,现今的“万木林”林木组成复杂,林龄不一,郁闭度高,林相整齐。林内古木参天,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受人们赞赏,是福建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保护较好的群落。
  十三、永春县牛牳林自然保护区
  永春牛栂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永春县西北部上洋镇境内,东经117°56′,北纬25°21′。总面积为249.7公顷,保护区建于1984年。
  牛栂林自然保护区坐落在戴云山脉东南坡。除最高山峰“臼尖”达1104米外,大部分山地海拔500~1100米。年平均气温18℃,绝对最高温35℃,绝对最低温-6℃,生长期在3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500~2100毫米。土壤为山地红壤,疏松、湿润,土层厚,肥力高。
  保护区现有林木蓄积量3.23万立方米,毛竹15万株,是目前本省闽南地区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树种繁多,已查清的植物种类有120科,292属,416种。其中乔灌木树种有55科,134属,304种(乔木212种,灌木92种),以壳斗科的栲属,石栎属和青冈属为优势树种,其次是蔷薇科、樟科、山茶科和杜鹃花科的树种。区内有青钱柳、半枫荷、华南厚皮香、观光木、红豆树、水松等珍稀树种。灌木有山鸡椒、胡颓子、悬钩子、盐肤木、算盘子、金樱子等。兰花有30多种,还有绞股蓝、金钱莲、华凤仙等200多药用植物。
  珍稀野生动物有蟒蛇、大灵猫、小灵猫、豹猫、穿山甲、水獭、白鹇和金斑喙凤蝶。
  十四、南靖乐土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南靖乐土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坐标位置为东经117°1′30〃,北纬24°56′20"。海拔280~394米,面积21.3公顷,是本省目前面积最小的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本省南亚热带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建于1980年。
  区内林木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成为风水林,距今已有600多年。
  保护区位于和溪盆地内,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20.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极有利于喜热性植物生长,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
  据调查,保护区内有千余种植物。种数较多的科有茜草科、豆科、大戟科、樟科、蔷薇科和紫金牛科,其中茜草科、樟科、大戟科和紫金牛科均为热带性科。
  雨林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乔木层可分三层:第一层高达22~28米,主要由红栲、大叶赤楠等组成。株数虽不多,但长势好,树干高大,胸径在70~86厘米之间,均具明显的板状根;第二层高16~22米,主要树种有大叶赤楠、厚壳桂、毛茜草树、山杜英、海南杜英、黄杞等;第三层主要有鹅掌柴、亮叶围涎树、多种茜草树、白背新木姜子、毛五月茶,树种较多。灌木层很发达,有两层:第一层以罗伞树、九节木占优势,高约2~3米;第二层高1米以下,主要成分有多种紫金牛、杜茎山、硃砂根、百两金及乔木幼树。草本层较稀少,主要有耐阴湿的单叶新月蕨、淡竹叶、华山姜等;此外还散见有高2.5米以上的省藤和拟桫椤。林中藤本植被物种类十分丰富,包括蔓性灌木在内,达到54种,其中木质大藤有密花豆藤、花皮藤胶等。
  群落中大乔木的板根、多木质大藤本、小筒木和水冬哥的茎花、榕属绞杀、华山姜和柏拉木的滴水叶尖,以及出现省藤、拟桫椤等现象,都反映了雨林特征。因此本保护区在研究雨林生态的特征和演变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动物资源有穿山甲、山猫、眼镜蛇、蟒蛇等。
  新近在南靖县山城镇虎伯寮发现一片原始雨林,面积1900公顷,也已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林承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