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自然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23
颗粒名称:
一、自然植被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16
页码:
204-2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 福建省自然植被包括南亚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
自然植被
内容
(一)南亚热带季雨林
季雨林是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分布在福州一福清一仙游一永春一华安一永定一线以东、以南的南亚热带地区。本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荡然无存,次生季雨林保存较完整的也仅限于南靖县境内,但区内季雨林的种属则屡见不鲜。根据厦门大学生物系在南靖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进行多年调查的结果,该山季雨林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16种,分属于80科、145属。按植物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28种,草本植物34种,藤本植物54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1种,双子叶植物180种,单子叶植物22种。因此,季雨林以木本双子叶植物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相同的。季雨林中含属种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这些科既反映出群落热带性的特点,也反映出群落古老性的特点。在乔木树种中,樟科和大戟科占明显优势,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
季雨林的林相,以六斗山为例,林冠浓密而凹凸,外貌常年呈绿色,每当春末夏初,大多数乔木树种相继开花,林冠黄绿相间,十分迷人。垂直层次较多,其中乔木有3层,灌木有2层,草本有2亚层。林内树干通直,树皮光滑。其建群种红栲(Castanopsishypar-gyreus)、乌来栲(C.uraiana)的大树常有3~6个明显的板根,以支撑其高大的躯体,尤以红栲最为注目。林内多藤本植物,其中不少为木质大藤本,如密花豆藤(Spatholobussuberectus)、花皮胶藤(Ecdysantherautilis)、扁担藤(Tetrastigmapaniculata)等,其中密花豆藤径粗可达52厘米,实属罕见。藤本植物在林间四处攀悬、穿插、飞架,使林内更显纷繁缭乱。榕属(Ficus)的绞杀现象和水筒木(Ficus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tristyla)的茎花现象都很普遍。蕨类植物构成的林冠层附生植物到处可见。林下有生姜(Alpiniajaponica)、金粟兰属(Chloranthus)、柏拉木(Blastuscochinchinensis)、秋海棠属(Begoni-a)、走马胎(Ardisiagigantifolia)等具滴水叶尖的植物。兰科植物较多,以鹤顶兰(Phaiusgrandisfolius)、石仙桃(Pholidotachinensis)、斑叶兰(Goodyeraprocera)等为常见。沟谷旁常见有密生的钩毛草(Pseudechinolaenapolystachya),沟谷湿地分布有巨型草本植物如海宇(Alocasiamacrorrhiza)、野芭蕉(Musabalbisiana)以及高约3米的树厥如多种桫椤(Gym-nosphaeraspp.)和多种省藤(calamusspp.)等。上述诸多雨林特征构成较明显的湿热性雨林景观。
红栲、乌来栲和大叶赤楠(Syzygiumhancei)是福建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保存较原生性的地带性树种。红栲和乌来栲株数虽不多,但长势突出,高达22~28米,树干粗大,可达70~85厘米。季雨林乔木层主要成分除红栲、乌来栲外,还有红鱗蒲桃(Syzygiumhancei)、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鹅掌柴(ScheffleraOctophylla)、毛茜草树(Randiaocumi-natissima)、黄杞(Engelhardtiaroxburghiana)、硬壳桂(cryptocaryachingii)、米槠(cas-tanposiscarlesii)、亮叶围诞树(Pithecellobiumlucidum)、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茜草树(Randidensiflora)、围诞树(Pithecellobiumclypearia)、刨花楠(Machiluspauhoi)等;灌木层主要成分有罗伞树(Ardisiaquinquegona)、九节木(Psychotriarubra)、灰色紫金牛(Ardisiafordii)、鲫鱼胆(Maesaperlarius)、杜茎山(Mjaponica)、走马胎、木姜子(Litseapungens)、五月茶(Antidesmagracite)、柏拉木、毛冬青(Itexpubesceus)、虎舌红(Ardisiamamillata)、朱砂根(A.crenata)、百两金(A.crispa)、山桔(Fortunellahindsii)等;草本层植物有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淡竹叶(Lophatherumgracile)、蛇头草(Amorphophallussinensis)、华山姜(Alpiniachinensis)、团叶鱗始蕨(Lindsaeaorbiculata)、凤尾蕨(Pterisnervosa)、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草珊瑚(Sarcandraglabra)等。
南亚热带季雨林的演变规律,内陆山区与沿海地区有所不同。在内陆山区,季雨林遭受破坏后,如果地被层保存较好,迹地上就很快长满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荻属(Miscanthus)、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dulus)等禾草,并有山乌桕(Sapiumdiscolor)、山鸡椒(Litseacubeba)、黄瑞木(Adinandramillettii)等先锋性小乔灌生长;继而有闽粤栲(castanopsisfissa)、鹅掌柴、亮叶围诞树、围涎树、木荷(Schimasuperba)等阳性或偏阳性树种的苗木和幼树侵入;随着群落郁闭度的提高,逐渐有红栲、米槠、厚壳桂、杜英、黄杞、山矾(Symplocoscaudata)、冬青等较耐荫的季雨林主要树种生长,恢复成原生的植被。在沿海地区,季雨林遭到破坏后迹地又不断遭受砍伐、放牧或垦植等外力干扰,表土层受侵蚀,土壤变薄变瘦。在这些地方,一般是耐瘦瘠的先锋树种马尾松首先侵入生长,发展成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疏林,间或混生一些木荷、枫香(Liquidambarformosama)等阳性树种,林下生长着较多的大叶赤楠、石斑木(Rhaphiolepisimdica)、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油茶(camelliaoleifera)、乌饭(Vacciniumbracteatum)等小灌木及芒萁、黑莎草(Gahniatristis)等多种禾草。此时如果实行封山育林,停止外力干扰,任其天然更新,群落就朝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当然,演替的速度要比第一种模式缓慢得多。
季雨林中一些树种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红栲、厚壳桂、杜英、黄杞等是建筑和制作家具的优质用材;青果榕(FHcusvariegatavar.chlorocarpa)是造纸原料;花皮胶藤可以提炼橡胶。此外,还有不少药用植物,如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等。
(二)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也称亚热带照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福建境内的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的以北、以西是其分布地区。
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林冠较紧密,呈暗绿色。林相较整齐,群落垂直层次也较分明,通常可分为乔木2个亚层,灌木2个亚层,草本1~2个亚层。树皮相对较粗厚,且多鱗片状剥裂或条沟状纵裂。中型叶较多,小型叶较少,叶质以革质和草质,叶型以单叶、叶缘以全缘叶占优势。常绿阔叶林虽无季节性落叶,但有生理性落叶,故枯枝落叶很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高。
据调查,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计有维管束植物217种,分属于59种、124属。按不同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78种,草本植物24种,藤本植物15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11种,裸子植物4种,双子叶植物182种,单子叶植物20种。由此可见,福建常绿阔叶林是以木本(占总数的82%)、双子叶植物(占82.9%)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南亚热带季雨林是相同的。
常绿阔叶林的构成,以壳斗科(Fagaceae)最为突出,常见的有30多种,建群种有甜槠(Castanopsiseyrei)、苦槠(C.sclerophylla)、罗浮栲(C.fabri)、丝栗栲(C.fargesii)、青钩栲(格氏栲C.kawakamii)、铁椆(Cyclobalanopsisglauca)、细叶椆(C.grcilis)、大叶椆(C.jensenina)多脉椆(c.multinervis)、水青冈(Faguslongipetiolata)、米槠、柯(Litho-carpusglabra)、东南柯(L.harlandii)、包檞柯(L.cleistacarpus)、白栎(Quercusfabri)、乌冈栎(Q.phillyraceoides)等。其它重要的成分,还有樟科(Lauraceae)的樟树(Cin-namomumcamphora)、硬壳桂(cryptocaryachingii)、黑壳楠(Linderamegaphylla)、黄润楠(Machilusgrijsii)、红楠(M.thunbergii)、楠木(Phoebechekiangensis)、紫楠(P.shearei)、檫木(Sassafrastzumu);山茶科(Theaceae)的木荷、细枝柃(Euryaloquaiana)、细齿叶柃(E.nitida)、岩柃(E.saxicola)、翅柃(E•alata)、紫茎(Stewartiasinensis)、厚皮香(Ternstroemiagymanthera);杜英科(Elaeocarpaceae)的杜英(Elaeocarpusdecipiens)、华杜英(E.chinensis)、薯豆(E.japonica)、山杜英(E.sylvestris)、猴欢喜(Sloaneasinensis);冬青科(Aquifoliaceae)的冬青(Ilexchinensis)、毛冬青(I.pubescens)、具柄冬青(I.pe-dunculosa);木兰科(Magnoliaceae)的含笑属(Michelia)、深山含笑花(M.maudiae)、南五味子(Kadsuralongipedunculata);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的蕈树(Altingiachinen-sis)、细柄蕈树(A.gracilipes)、〓木(Loropetalumchinensis);五加科(Araliaceae)的五加(Acanthopanaxevodiaefolia)、楤木(Araliachinensis);紫金牛科(Myrsinaceae)的罗伞树(Ardisiaquinquegona)、朱砂根(A.crenata)等。上述建群树种有的也成为纯林,如米槠林、甜槠林、栲树林、格氏栲林、闽粤栲林、南岭栲林、青冈林、楠木林、刨花楠林等,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其中有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沙县罗卜岩楠木林自然保护区、永春牛栂林楠木自然保护区等。
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较为简单。壳斗科槠栲类多构成乔木层,林下灌木主要有柃木属、鼠李属(Eurya)、杜鹃属、椎木属、乌饭属、茶属、黄瑞木属、冬青属、山矾属(Symplo-cos)和木姜子属(Litsea)等。草本层较稀疏,多为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芒其、五节芒、淡竹叶、乌毛蕨(Blechnumorientale)和里白(Hicriopterisglauca)等。藤本植物多为草质藤本,以菝葜属(Smilax)为主。福建南部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中,常混生着较多的热带性树种,如大叶赤楠、围诞树、厚壳桂、鹅掌柴、重阳木(Bischofiajavanica)等;林下常见有九节木、罗伞树和多种紫金牛(Ardisia)。
福建常绿阔叶林保存的面积还较大,约占全省有林地面积(667万公顷)的30%,大部分分布在南平、三明两市,它产生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常绿阔叶林是中亚热带植被的顶极群落,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即使受到人工采伐,一些乘机而入迹地的阳性树种,也难以持久生存。如果常绿阔叶林遭受严重破坏,则植被的演替将遵循其本身的演替规律。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规律有两种:一种是在林下地被层保存较好的情况下,迹地上最初有芒萁及柃木、乌饭、〓木、杜鹃、鼠李、黄瑞木等属的生长,继而冬青、山矾、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等入侵,形成灌木草丛;接着,马尾松、木荷、枫香、青冈、杨梅(Myricarubra)等阳性树种相继侵入,形成阳性乔木林,并造成一个较荫蔽的环境,为米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常绿阔叶树种愈来愈多,便逐渐演变为常绿阔叶林。另一种演替规律是,常绿阔叶林遭受一定破坏后,马尾松、苦槠、枫香、木荷等迅速生长,成为次生的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遭受破坏后,即成为常绿灌丛,以杜鹃、乌饭、椎木、石斑木、黄瑞木等占优势;若常绿灌丛再遭破坏,则为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黄菅(Themedagigantiavar.villosa)、芒(Miscanthussinensis)、芒萁等所代替,形成草丛;如再遭破坏,则为白茅(Imperatacylindrica)、蜈蚁草(Eremochloaciliaris)、岗松(Baeckeafrutescens)等所代替,成为稀疏草坡。到这一阶段,已显示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要恢复到原来的常绿阔叶林景观,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因此,在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的地区实行封山育林,让其天然更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比劈山造林更易奏效。
常绿阔叶林因为树大叶茂,光合作用强,能不断制造大量新的物质,而且枯枝落叶物多,能改良土壤;同时又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存和繁衍的环境,所以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在常绿阔叶林中,还有不少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樟科、山茶科的许多树种是建筑、桥梁与家具的优质用材;拟赤杨(Alniphyllumfortunei)、山乌桕(Sapiumdiscolor)等是火柴、铅笔和模型工具的原料;多种壳斗科树种的种子富含淀粉,可作粮食和工业原料;黄连(Pistaciachinensis)、白木通(Akebiaquinata)是珍贵的药材。特别是在常绿阔叶林中还有不少孑遗植物,如钟萼木(Bretschneidersinensis)、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is)、天女花(Magnoliasieboldii)、黄山木兰(M.cylindrica)、银钟树(Helesiamacgregonii)、半执荷(Semiliquidambarchingii)、黄山花楸(Sorbusamabilis)和凹叶厚朴(Magnoliabiloba)等,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判定福建第四纪未发生冰川的有力佐证。
福建有些常绿阔叶树长得十分高大,被称为“树王”。如光泽县有一株毛红椿,树髙26米,胸径达2.53米;建瓯县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有一株黄樟,树高30米,胸径1.81米,材积达30多立方米,已有600余年树龄;德化县美湖乡小湖村有一株樟树,高26米,胸围14.8米,已有千余年的树龄。
(三)常绿针叶林
福建主要的常绿针叶林是马尾松林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两者均属于中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此外,还有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林、长苞铁杉(Tsugalon-gibracteata)林、南方铁杉(Tsugachinensis)林和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林等。另局部地方还分布着小片的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林、柏木(Cupressusfunebris)林和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林。
1.马尾松林
马尾松林为暖性和阳性常绿针叶林,分布遍及全省山地丘陵,而以西部最为集中,是资源最丰富的森林群落,林地面积约17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亿立方米。
马尾松林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凡是土壤瘠薄的阳坡及砍伐较烈的常绿阔叶林迹地,几乎都有马尾松的生长。马尾松对立地条件要求不高,故多作为荒山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马尾松生长快,树高挺直,富含油脂,是重要的建筑、化工、造纸用材。福建西部气候条件适宜马尾松生长,单位面积生长量与蓄积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但在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热量过高,长势已相对较差,成材慢,衰老快,且多松毛虫害,只能作为薪炭林。
马尾松林林冠疏散而平整,翠绿色,群落结构较简单,一般可分为三层,即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几全为马尾松所组成;灌木层以〓木、杜鹃、乌饭、越桔属(Vac-cinium)、山巩、冬青、柃木、黄瑞木、石斑木、算盘子(Glochidionhypoleucum)等及马尾松幼树为主;草本层以芒萁、野古草、淡竹叶、五节芒等占绝对优势;并有菝葜、鸡血藤(Millettiareticulata)、广东山葡萄(Ampelopsiscontoniensis)等少量藤本植物生长。
2.杉木林
杉木林在福建分布很广,林地面积约140余万公顷,木材蓄积量约8285万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市。特别是延平、建瓯、顺昌、邵武、将乐、沙县、永安、清流、尤溪、武夷山和三元区、梅列区等12县、市、区,杉木长势最好,是杉木的中心产区。这里处于闽江上游,海拔多在800米左右,山岭逶迤,沟谷纵横,加以两侧有闽西和闽中两大山带屏障,形成温暖湿润的少风或静风的生态环境,土层深厚肥沃,极有利于杉木的生长,其单位面积生长量和蓄积量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杉木中心产区边缘的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气温偏高、风力强、相对湿度小,且土壤偏酸偏瘦,杉木就生长不好,有的甚至呈“小老头”状态,难以成材。
反映杉木中心产区的杉木林,可以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林场为代表,群落外貌整齐,呈深绿色或灰绿色,植株分布均匀,高度也较一致。群落结构可以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乔木层以杉木居绝对优势,密度每100平方米16.5株,树龄40年,树高约40米,胸径平均0.25米,枝下高约20米,郁闭度为0.8;灌木层种类较多,主要有丝栗栲、黄楠、牛奶树(Symplocoslaurina)等幼树及黄瑞木、罗伞树、毛冬青等;草本层生长茂密,以福建座莲蕨(Angiopterisfokiensis)为主,其它有华南毛蕨(Cyclosorusparasiticus)、福建蹄盖蕨(Athyriumfukienensis)等;藤本植物有鸡血藤、菝葜、玉叶金花(Mussaendaparvi-flora)等。这是一片成熟的杉木林。
福建的杉木林主要是人工林,部分为半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天然次生林在龙岩、上杭与连城交界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内罗胜、将军山一带有成片分布,面积约667公顷,其中有6株“杉木王”,最大一株高34.8米,胸径1.91米,材积达28.8立方米,树龄近千年而长势仍旺盛。类似这样的杉木林,在宁化县水茜乡也有分布。
杉木材质坚韧,木理通直,易于加工,且经久耐用,不易为白蚁所蠹,是建筑、家具、桥梁、船舶等的良好用材。福建人民对营造杉木林有丰富的经验,早在50年代,溪后林场就以种植杉木速生丰产而闻名全国。1985年,在顺昌县高阳虎头山(海拔540米)发现50多亩杉木丰产林,平均每公顷材积高达755.56立方米,这片林是当地农民在民国8年(1919年)和民国12年用插条式方法营造的,“高阳杉”遂闻名全国。
3.黄山松林
黄山松林在福建分布面积不大,大都分布在海拔1100~1700米间的山地。这里气温较低,湿度较大,适宜于黄山松的生长。但在风力较大的迎风坡上,长势较差,往往有“旗状”或“匍匐状”的树冠,显示其生态特征。全省黄山松林保存最好的是在武夷山脉最高峰黄岗山,其乔木层高度在15~18米之间,最高为22米,胸径一般为20~25厘米,最大达70厘米。乔木层的组成成分除黄山松外,尚有茅栗(Cataneasequinii)、云山椆(Cylobal-anopsissessilifolia)、枫香及南方铁杉和柳杉等树种。灌木层多为一些耐寒性较强的落叶或半落叶的种类,如杜鸦、鹿角杜鹃(Rhododendronlatoucheae)、小果南烛(Lyoniaovalifoliavarellietica)、乌饭、江南山柳(Clethracavaleriei)、细齿柃木(Euryanitida)、石栎(Litho-carpusglabra)等。草本植物生长良好,常见的有芒、野古草、野青茅(Calamagrostisarund-inacea)、地耳草(Hypericumjaponicum)、黑紫藜芦(Veratrumatrovioloceum)、小二仙草(Halorragismicmntha)等。黄山松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和风力增强,便成为矮曲林。
黄山松林都是天然林。它可以与壳斗科、山茶科等阔叶树种组成混交林,也可以与南方铁杉和阔叶树形成混交林。更常见的是黄山松纯林,而且常是同龄林或“两代林”,即在疏稀的黄山松母树周围生长有大片的幼龄林。产生这种现象可能与“炼山”(火烧山)有关。黄山松老树,树皮厚,分枝高,不易被火烧死。野火清除了灌草丛,为黄山松的天然下种和更新创造条件,因而造成同龄林或两代林。如果停止人为干扰,并有足够的时间,这种单优种组成的单一林,也可以发展为黄山松、阔叶树混交林,进而演替为以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
黄山松木材坚实,纹理直,树脂少,材质仅次于杉木,容易加工,制作各种用具。黄山松生长尚快,40年左右其胸径可达20厘米,是本省海拔1200米以上山地造林的优良树种。
4.柳杉林
柳杉林系中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闽西北海拔800~1400米中山的阴坡、山洼和沟谷等较温湿的环境。柳杉林一般密度不大。群落外貌以柳杉尖塔形的树冠组成上层林冠,枝叶浓密,呈暗绿色。树皮粗糙纵裂,叶片为钻形叶,螺旋状,呈五行排列,形态美观,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柳杉林群落结构可分为四层,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乔木层除建群种柳杉外,常混生有少量的甜槠、木荷、薯豆(Elaeocarpusjaponicus)、紫树(Nyssasinensis)、缺萼枫香(Liquidambaracalycina)和黄山松,高度为25~28米。灌木层种类组成较复杂,常见的有杜鹃属、乌饭属、柃木属、山茶属(Camellia)、山胡椒属(Lindera)、新木姜子属、黄瑞木属、冬青属、荚蒾属(Viburnum)等植物和长圆叶鼠(Iteachinensisvar.oblon-ga)以及一些中山竹类。草本层植物不多,常见种有狗脊蕨、里白、中华里白(Hicriopterischinensis)、乌毛蕨、白茅、五节芒、华山姜(Alpiniachinensis)等。藤本植物稀少,仅见光叶菝葜(Smilaxglabra)和薯蓣属一种(Dioscoreasp.)。地被层由苔藓、地衣组成。
柳杉林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人为破坏较少,多数为百年以上大树,仍长势旺盛,在群落中为建群种,天然更新良好,只混生、伴生少量其它树种。柳杉林在现阶段仍是相对繁盛的森林植被,甜槠、木荷发展后有取代它的可能性。
柳杉边材白色,心材红色,木材甚轻,收缩小,强度中等,略逊于杉木,质地较松,纹理通直,易于加工,能刨成薄片,供制蒸笼材料。叶可作线香,皮可葺屋。柳杉净化空气能力强,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
5.南方铁杉林与长苞铁杉林
南方铁杉适宜在冷湿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故多分布于福建的北部,成片的南方铁杉林见于黄岗山海拔1500~1600米的山坡。长苞铁杉对热量要求较高,故多分布于福建中部,成片的长苞铁杉林见于永安东宝山和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分布高程为海拔700~1100米。
南方铁杉林常与黄山松及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mahinervis)、包槲柯、五裂槭(Aceroliverianum)、福建山樱花(Pnunuscampanulata)、木荷、甜槠、云山椆、水青冈等阔叶树组成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外貌呈深绿色,有光泽。乔木层有2个亚层:第一亚层以南方铁杉为主;第二亚层由青冈属、栲属(Castanopsis)、杜鹃花属、桤叶树属(Clethera)等组成。灌木层也可分2亚层:第一亚层主要有杜鹃属、柃木属、荚蒾属、山胡椒属、冬青属、吊钟花(Enkianthuschinensis)、东方古柯(Erythroxylumkunthianum)等;第一亚层由毛杆玉山竹(Yushaniahirticaulis)、肿节少穗竹(Oligostachyumoedogonatum)、长鞘茶杆竹(Pseudosasalongivaginata)等中山竹类所组成。草本层种类较少,地被层较发达。层间植物甚少,偶见有葡蟠(Broussonetiakaempferi)和软枣猕猴桃(Actinidiaarguta)。林下南方铁杉幼苗少,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长苞铁杉林常混生有少量的枫香、马尾松、拟赤杨、紫槭(Acercordatumvar.micro-cordum)、木荷等树种。群落外貌呈暗绿色,枝叶茂密、整齐。群落结构分层明显,乔木层第一亚层以长苞铁杉为主,高25~30米;第二亚层主要由栲属、木姜子属、少叶黄杞(En-gelhardtiafenzelii)、杉木等组成,高10~15米。灌木层的成分除乔木2层的幼树和幼苗外,尚有杜鹃属、黄瑞木属、山矾属、柃木属、卫矛属(Euonymus)、乌饭属、紫金牛属(Ar-disia)及小果南烛(Lyoniaovalifoliavar.elliplica)等。草本层植物稀少,常见有狗脊蕨、里白、芒萁等。地被层为苔藓植物。层间植物主要有网脉叶酸藤果(Embeliamdis)和广东蛇葡萄(Ampelopsisconfoniensis)等。长苞铁杉林下,仅有2层乔木的幼树、幼苗,故任其自然演替,现有长苞铁杉林可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变。
南方铁杉和长苞铁杉材质坚韧耐磨,纹理细致,耐水湿,抗腐性能好,为优良的建筑、造船、家具用材。树干通直,树冠浓绿,树姿雅朴,也是优良的观赏植物。
(四)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不是福建地带性植被,仅在一定海拔范围内作为垂直带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次生植被中的一个类型。作为垂直带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多分布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中山,以黄岗山最为典型。这里落叶阔叶林有成片分布,但其林下仍为常绿灌丛,说明群落的不稳定性。
福建现存落叶阔叶林有5个群落类型,即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群落、茅栗(Cas-taneasequinii)群落、枫香、拟赤杨群落、南方枳椇糙叶树群落和白栎群落。
(五)山地苔藓矮曲林
山地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在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特殊的群落类型,其种类组成、结构和外貌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分布在森林的上限,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近山顶或山顶地带,其上则为中山草甸或灌丛草甸。
据在黄岗山等地调查表明,本类型共有维管束植物80种和8变种和变型,分属于35科58属。其中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各1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分别为73种和13种。裸子植物仅有红豆杉科的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系群落中散生树种。单子叶植物是本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双子叶植物则构成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
苔藓矮曲林以蔷薇科、樟科、禾本科、壳斗科、杜鹃科等科的属种最为丰富。组成乔木层的树科,以壳斗科、茶科、山矾科、蔷薇科、山矾科、黄杨科、杜鹃花科为主,如细齿叶柃、马银花(Eurganitida)、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multinervis)、甜槠、灯台树(Cornuscontroversa)、山鸡椒(Litseacubeba)、白蜡树(Fraxinuschinensis)、华山矾、茶条果(Symplocosernestii)、云锦杜鹃(Rhododendronfortunei)、野桐(Mallotusjaponicus)等。
苔藓矮曲林外貌呈绿色与棕黄色斑块相间,林冠稠密平整。乔木层为阔叶树,其中常绿阔叶树树种占45%,落叶阔叶树树种占55%。群落林木密度大,生长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枝。树干和林冠下的枝叶密布着极厚的苔藓植物。乔木层一般为1层或2层,高4~7米,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发达。
(六)亚热带灌丛
福建的亚热带灌丛大多是森林遭破坏以后的次生植被,其种类组成也与砍伐前的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常是森林中灌木层和草木层中能适应阳性生境的种类。其分布高程,自海拔200~800米不等。
福建境内的亚热带灌丛可分为南亚热带灌丛和中亚热带灌丛两个类型。
1.南亚热带灌丛
本类型多分布在丘陵、台地。本类型以中性常绿阔叶种类为主,优势种明显,常见的有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小叶赤捕(Syzygiumgrijsii)、黄瑞木、石斑木、野牡丹(Melastomacandidum)等喜热性种类。其中桃金娘、小叶赤楠和野牡丹,常作为南亚热带的指示植物。草本层以芒为主。在土壤较干旱的阳坡或滨海、海岛低丘台地上,灌丛则以旱中性喜热耐旱的种类为主,以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山芝麻(Helicteresangustifolis)、黄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岗松等为常见;草本层则以刺芒野古草(Arunidnellase-tosa)、纤毛鸭嘴草(Ischaemunciliare)等为主。在海拔较高的山丘,常见由〓木、映山红、乌饭、山矾等喜温性种类所组成的灌丛。
群落呈青绿色,秋冬季变为黄绿色。群落中常散生阳性幼树或幼苗。按灌木的建群种不同,可分为桃金娘—小叶赤楠、桃金娘—山芝麻和牡荆(Vitexnegundo)、黑面神、山芝麻3个灌丛类型。
2.中亚热带灌丛
中亚热带灌丛因其分布的高程不同,而有常绿阔叶灌丛和落叶阔叶灌丛之分。
常绿阔叶灌丛多分布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山地,以常绿的乌饭、映山红和半常绿的〓木等为优势种,常见的伴生种有柃木、黄瑞木、短尾越桔(Vacciumcarlesii)、小果南烛、油茶等。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也有以美丽胡枝子(Lespedezaformosana)、鹿角杜鹃、美丽马醉木(Pierisfonnosa)等为优势种组成的常绿阔叶灌丛。按建群种的不同,常绿阔叶灌丛包括映山红—石斑木—乌饭灌丛和〓木—乌饭—映山红灌丛两个类型。
落叶阔叶灌丛分布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灌丛常以白栎为优势种,伴生种有短柄枹树(Quercusserratavar.brevipetiolata)、圆锥绣球(Hydrangeapaniculata)、胡枝子等。次层灌木以映山红、〓木、乌饭等占优势,并呈落叶常绿混交灌丛。其它常见的伴生种有茅栗(Castaneasequinii)、山胡椒、黄瑞木、乌药(Linderaaggregata=L.strychnifolia)、算盘子、油茶等。草本层优势种常为芒、芒萁,并伴生有狗脊蕨、五节芒、白茅、淡竹叶、紫萁等。藤本植物以几种菝葜为主,并伴生鸡血藤、羊角藤、葛藤属(Puemria)等。群落中散生有青冈栎、苦槠、水青冈等壳斗科幼苗或马尾松、执香等阳性树种。群落外貌夏季绿色,秋冬季落叶,层次简单、单调,呈丛生状。
3.亚热带灌草丛
灌草丛是以旱中生性或中生性多年生为建群种的群落,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灌木,有的还有少量的如马尾松一类的阳性乔木树种。灌草丛一般是在森林或灌丛经反复破坏后,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生态环境日趋干旱下所形成的次生植被。因为人为影响持续存在,因而它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植被类型。
亚热带灌草丛分布全省各地,它主要是由暖性草本(主要是禾草)和蕨类(芒萁为主)组成的。其区系成分仍以热带分布种类为主,如香茅属(Cymbopogan)、芒萁属、芒属、鸭嘴草属(Ischaemum)、鹧鸦草属(Eriochne)、金茅属(Eulalia)等;也有一些世界广布成分,如白茅属、野古草属、蕨属(Pteridium)和暖温带成分如狗脊蕨属等。常见的优势种类有芒萁、芒、白茅、鹧鸪草、蕨等,但沟谷和山麓坡地,则以五节芒、狗骨蕨为主。在水土流失的坡地和山顶、山脊,则常见以野古草、纤毛鸭嘴草、刺芒野古草等为主组成的灌草丛。在滨海地区,还常见以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狗尾草(Setariaviridis)、四脉金茅等为主的灌草丛。
亚热带灌草丛的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季相变化明显。春季草类萌芽发叶抽穗,群落一片青绿;夏季生长茂盛,在草丛中点缀着双子叶草本和灌木的各色花朵;秋冬季,群落呈一片枯黄凋萎色彩。群落结构一般较简单,层次少,高度60~100厘米(但五节芒等高草灌草丛高可达2~3米)。灌木呈散生状,植株矮小。
福建亚热带灌草丛,按其优势种、外貌特征、群落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差异,可分为芒萁灌草丛、鹧鸪草—野古草灌草丛、五节芒灌草丛、白茅灌草丛、野古草—芒灌草丛、马唐—纤毛鸭嘴草一四脉金茅灌草丛等类型。
亚热带灌草丛是原生植被遭破坏后退化而成的次生植被,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它将逐渐演替恢复为原生植被常绿阔叶林。这一演替进程是缓慢的,常会经过由马尾松、木荷、闽粤栲、甜槠等组成的阳性针叶阔叶混交林,而后演替成为以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
(七)山地草旬和山地草丛
1.山地草甸
山地草甸见于黄岗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缓坡,是垂直植被谱的组成部分。土壤为山地草甸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为20~30厘米,质地松软。建群种主要有野青茅(Gakm-ogrostisarundinacea)、芒、沼原草(Meliniopsishui)及苔属(Carex)植物,高约40厘米。此外,常见有一枝黄花(Solidagodecurrens)、蜜腺金丝桃(Hyperciumseniawinii)、苦苣菜(Lactucasp.)、小二仙草(Halorragismicrantha)、尖叶唐松草(Thalictrumacutifolium)、条叶蓟(cirsiumlineare)、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ssp.nunda)、黑紫藜芦、粉条儿苗(Aletrisspicata)、星宿菜(Lysimachiafortunei)等,散生在禾草之中。草甸中的部分地段,还伴生有薄毛豆梨、波缘红果树(Stranvaesiadavidianavar.undnlata)、江南山柳、天目杜鹃、华山矾、玉山竹、满山红、吊钟花、黄山松等灌木。
2.山地草丛
山地草丛分布在福建海拔800~1700米之间的中山,面积较大。屏南的仙山、武平的梁野山、永定的茫荡洋、清流的灵地和平和的小芹山,都有较大面积的山地草丛分布。建群种以芒、野青茅、野古草、金茅、四脉金茅、纤毛鸭嘴草等禾本科植物为主。此外,常见的还有蕨、白舌紫苑(Asterbaccharoides)、牡蒿(Artemisiajaponica)、一枝黄花、蜜腺金丝桃(Hyperciumseniawinii)、地稔(Melastomadodecandrum)、小叶远志(Polygalatenuifolia)等。常见的灌木有美丽胡枝子、满山红、杜鹃、短尾越桔(Vacciniumcarlesii)、华山矾、山胡椒、细齿叶柃、白栎、山莓(Rubuscorchorifolius)等。
(八)亚热带滨海沙生植被
福建亚热带滨海沙生植被的种类组成较为简单,据调查资料统计,共有52科、128属、172种,其中不少科是单属、单种植物。沙生植被的种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的科属为主,主要有禾本科、菊料、豆科、莎草科、旋花科、柳叶菜科、藜科、苋科、马鞭草科、锦葵科等,虽种数不多,但个体数很大,常形成为滨海沙生植被的主要种类,其中厚藤(Ipo-moeapescaprae)、海边月见草(Oenotherelittoralis)、鬣刺(Spinifexlittoreus)、绢毛飘拂草(Fimbristylissericea)、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virginicus)、铺地黍(Panicumrepens)、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var.simplicifolia)、葡萄苦荬菜(Ixerisrepens)、蔓茎栓果菊(Launaeasarmenlosa)等,多生长在半流动沙丘上,既有防风固沙作用,又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沙丘区指示植物。
福建沙生植被的组成成分,绝大多数为草本植物,少数为灌木,藤本不多,乔木树种更少,也多为人工栽培。沙生植被多为蔓生,呈丛状或块状分布。其外貌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雨季,短生植物生长,外貌绿色,花期时颇为美观;到了干季则变为枯黄,甚至枯死,呈现出另一种季相。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一层草本层,植株矮小。以木本植物为主群落,一般也只有两层,即木本层和草本层。
海滨沙生植被因受风大、蒸发强、干湿季节较明显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其生态学特征与上述各植被迥然不同:一是植物个体矮小,多呈匍匐状或垫状生长;二是植株具肉质和乳汁;三是叶片较小,具茸毛和香味;四是根系发达,地下部分大大超过地上部分;五是硬叶具刺的植物多;六是有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
福建滨海沙生植物,有沙生草本、沙生灌木和沙生乔木三种植被类型。
1.沙生草本植被类型
群落多为稀疏矮生的草丛,种类组成简单,常见的有厚藤、匍匐苦荬菜、蔓茎栓果菊、单叶蔓荆、絹毛飘拂草、香附子(Cyperusrotundus)、盐地鼠尾粟、铺地黍、滨藜(Atriplexmaximowicziana)、鬣刺、蟛蜞菊(Wedeliaprostrata)、中华补血草(Limoniumsinense=stat-icesinense)等。本类型可分为厚藤、鬣刺、海滨月见草和盐地鼠尾粟等四个群落。
2.沙生灌木植被类型
本类型分布在沙生草丛的内缘与防风林带之间,面积不大,多呈丛状或带状。分布地常为半流动或固定沙丘,受风影响较大。
本类型为少数盐生灌木和蔓生灌木所组成,具有旱生性特征,如刺多、叶小、草质多茸花和根系发达等。常见成分,南部有露兜树(Pandonustectorius)、枸杞(Lyciumchinen-sis)、仙人掌(Opuntiadillenii)、颠茄(Solanumindicum)、龙舌兰(Agaveamericana)、胡颓子(Elaeaganuspungens)、马缨丹(Lantanacamara)等;中部有刺灌木减少,常为无刺灌木所代替,常见的有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var.simplicifolia)、苦兰盘(Clerodendronin-erme)、狗牙根(Cynodondactylom)等。本类型包括单叶蔓荆和苦兰盘两个群落;后者包括枸杞、仙人掌、露兜树和胡枝子、马缨丹等四个群丛。
3.沙生乔木植被类型
本类型基本上组成了福建沿海防护林,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群落:
(1)木麻黄群落
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耐沙、耐盐、抗风,是滨海风沙地带的乔木树种,全省沿海沙滩、沙地广为种植,已成为重要的防风固沙乔木群落。沿海木麻黄林多为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所营造,平均高8~9米,最高11~12米,胸径13~14厘米,最大16厘米,覆盖度为60%~85%。已进入衰老期,亟需更新换代。林下灌草稀少,仅见有狗牙根、紫马唐(Digitariaviolascens)、小飞蓬(Conyzacanadensis)、滨藜等零星生长。
(2)湿地松、木麻黄群落
本群落分布在闽东南沿海风力较弱的沙地,是湿地松(Pinuselliottii)与木麻黄混交幼林。在同样生境条件下,湿地松枝叶生长茂盛,植株较高大,而木麻黄枝叶稀少,生活力较弱,植株较矮小。林下有草本层,主要由绢毛飘拂草、狗牙根、短穗画眉草(Eragrotiscylindrica)等组成,呈垫状生长。
(3)朴树群落
本群落分布在琅岐岛东北部沙地。建群种为朴树(Celtistetrandravar.sinensis),其它树种还有苦楝(Metiaazedarach)和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但数量甚少。结构简单,分乔木、灌木、草本三层。群落外貌翠绿色,树冠整齐,季相明显,有落叶期。乔木高9~10米,覆盖度在80%以上。灌木层较稀疏,以藤刺灌木为主,常见的有马甲子(Paliurusramorinmus)、胡颓子、海桐花(Pidosporumtobira)等;草本层种类较丰富,主要有麦冬(Ophiopagonjaponicus)、天门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is)、繁缕(Stellariamedia)、黄堇(Corydalispallida)、猪殃殃(Galiumaparine)等。层外植物有槲蕨(Drynariafortunei)、宝华山石苇(Lepisoruspaohuanensis)、雀梅藤(Sageretiatheazens)等。
4.沙生植被演替
在裸露的沙滩或流动沙丘上,最初只有个别或少数草本植物生长,形成稀疏的草丛,彼此没有联系。流沙逐渐被固定后,沙土中盐分含量下降,植物也逐渐增多,土壤中有机质累积,含水量相对增加,沙滩的生境有所改善,植物数量增多,彼此联系加强,形成滨海沙生草本先锋植物群落。沙滩进一步得到固定和改造,为木本植物的定居与生长创造条件,一些耐旱、耐沙、体型矮小,多数有刺的木本植物侵入先锋草本植物群落中,形成灌草丛群落。这些有刺灌木继续扩展,便取代先锋草本植物,进而发展成为有刺灌丛群落,如枸杞、仙人掌、颠茄、露兜树、胡颓子、马缨丹等。这时,生态环境已有较大改善,一些耐旱、耐沙乔木树种乘机而入,最后发展成为沙生丛林。这种沙生植被的自然演替,需时较长,对防风固沙改造生态环境的效益不明显,而人工营造防护林,需时既短,生态效益也很明显。
(九)海岸红树林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的特殊植被类型。全世界红树林以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最为茂盛,种类最多,但多已开发。目前保存最好的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
中国红树林分布在两广、台湾和福建四省区。计有红树植物16科、20属、31种。福建地居稍北,仅有6科、7属、7种,闽东北海滩仅有秋茄(Kandeliacandel)一种。红树林在本省海岸潮间带呈断续分布,面积仅266公顷。
红树林一般呈矮林状,高约5~6米,有2层结构,林下草本植物极少,偶见有狗牙根和南方碱蓬(Suaedaaustralis)。
红树林为适应盐浸和潮进潮退的环境,在形态、生理和繁殖方式等方面,都有与陆生植被不同之处。在叶片结构上,木榄(Bruguieragymnorhiza)和秋茄叶片为厚革质,表面光亮,以利于反射海滨强烈阳光;白骨壤(Avicenniamarina)叶灰绿色,有茸毛紧贴,以利于过量盐分的排出;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在不同土壤盐度下,随着盐度提高,气孔数减少、盐腺数提高,盐腺分泌细胞增多而叶片加厚。秋茄和桐花树有支柱根以支架其躯体能在淤泥中生长。海滩每天都被海潮所淹没,因而有些红树植物具有特殊的呼吸根,以利于通气作用,如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有蛇状呼吸根,木榄有膝状呼吸根,白骨壤有许多突出土面的呼吸根,呼吸根一旦被折断,还有再生能力。繁殖方式也很特殊,多具有“胎生”的特点。胎生现象有两种:一种是“显胎生”,即胎萌后胚轴伸出果实并悬挂在树上,候成熟后随潮退直插入泥滩生长成苗,如秋茄;另一种是“隐胎生”,即胚胎发育后,胚轴仍包在果皮里,候掉落后才突破果皮,发育出苗,直立于泥滩上,如桐花树。由于土壤的盐度高,吸水困难,植物组织以提高渗透压来适应环境。如白骨壤渗透压可高达32.6个大气压,秋茄31.9个大气压,比一般陆生植物(5~6个大气压)高得多。红树的树皮富含单宁,如木榄单宁含量为12.7%~22.7%,秋茄12.4%~30.7%,海漆6.8%~9.3%,桐花树8.9%~19.6%,这也是红树植物抗海水腐蚀的一种生理适应。
福建红树林有以下5个群落:
1.白骨壤群落
本群落分布在兴化湾以南的滩涂,是较为抗盐的先锋群落,多处于中潮区之下。原为乔木型,因人为砍伐,现多呈灌木状,高约1~2米。适应性强,是演替的前期先锋阶段群落。
2.桐花树群落
本群落多分布在晋江以南海滩。外貌黄绿色,由桐花树单种组成,多呈灌木状。适应性广,是演替的前期先锋阶段至中期阶段群落。
3.秋茄群落
本群落北自福鼎南至诏安,均有零星分布,其中罗源湾、三沙湾有成片(66公顷以上)分布。龙海一带秋茄林,高可达5~6米。常与桐花树、白骨壤相伴生,为演替中期阶段群落。在闽东北沿海仅此一种,因而属演替初期,也是最后阶段群落。
4.秋茄—桐花树群落
本群落分布在泉州湾以南海滨。结构分2层:上层为秋茄乔木层,高约4~5米;下层为桐花树灌木层,高1~1.5米。林下偶见有白骨壤和鱼藤(Derristrifoliata)。在红树林演替系列中,为后期阶段群落。
5.木揽+秋茄—桐花树群落
本群落仅见于云霄漳江口一带,是全省红树林最复杂的群落。群落外貌浓绿色,树冠略显参差。分2层,上层乔木为木榄和秋茄,下层灌木为桐花树,林中有藤本鱼藤伴生。林下木榄幼苗多,但幼树少,秋茄苗极少。该群落在红树林演替序列中处于后期阶段。
(十)竹林
竹林是由某种竹类构成单优势种的群落,属阔叶林型植被组内一个独立的植被型。竹林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外貌形态都很特殊,形成一种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被类型。
竹类属禾本科竹亚科(Bambusoideae),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全世界竹类约有60~70属、1000种以上。我国约有30多属、300多种,均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福建是全国重点竹林区之一,约有16属、113种。其中以刚竹属(Phyllostachys)的种类为最多,有28种、2变种、7变型,占全国刚竹属种数的54.90%,占全世界种数的32.94%。其次为箣竹属(Bambusa),有18种,占全国种数的30%,占世界种数的12.85%。〓〓竹属(Schizostachyum)居第三,有6种。
1.形态结构与生物学特征
竹林大多是单优势种组成的群落,特别是人工竹林常为纯林,其外貌整齐,竹林高度和胸径大小基本一致。群落一般仅有两层,乔木层为某种竹组成,林下为草本层,常见的有芒、柏拉木(Blastuscochinchinensis)、乌蔹莓(Cayratiajaponica)、淡竹叶(Lophathermvil-losa)等。常见的竹林,有毛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林、篓竹(P.matinoii)林、绿竹(Sinocalamusoldhamii)林、麻竹(S.latiflorus)林,其中毛竹林在竹类中占有最大的面积。天然竹林多呈混交林,乔木层中除某种竹子外,尚混生有针叶树或常绿阔叶树,常见的有杉竹、松竹或阔竹混交林。另有一些中小型竹类,混生在针叶林或常绿阔叶林下,在灌木层中形成一个层片,如箬竹属(Indocalamus)、倭玉属(Shibataea)、玉山竹属(Yushania)等。
竹类植物为多年生单子叶植物,呈乔木状或灌木状。福建的竹类都是常绿的,反映地带性的特点。竹类的繁殖主要是无性繁殖,以其地下茎在土中蔓延而使竹林不断扩大。根据地下茎分生繁殖特性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合轴丛生型、合轴散生型、单轴散生型和复轴混生型四种类型。
竹类为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开花后的竹株一般就会枯死。竹类营养生长的持续期和发生开花,因竹种不同而有差异。有的是每年有个别植株开花,如〓〓竹属、刚竹属的篌竹(Phyllostachysnidularia)、水竹(P.heteroclada)、桂竹(P.bambusoides)、绿竹及麻竹等,这类竹林开花,不会使整个竹林死亡;有的是周期性开花,每隔1年、3年、7年、11年、15年、30年、48年、60年,甚至120年大量开花,如毛竹50~60年一次,紫竹(P.ni—gra)40~50年一次,桂竹60年一次(兼有常年零星开花特性)。这类竹林开花,往往使整片竹林死亡;有的是不定期或不规则开花,甚至有些竹种至今未见其开花的。此外,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竹类还会提前开花。
2.主要类型
福建的竹林按气候带的差异,分为热性竹林、暖性竹林和温性竹林三大类。热性竹林分布在南亚热带季雨林区,有麻竹林、绿竹林、花竹林、藤枝竹林、大木竹林、南靖〓〓竹林和箣竹林等;暖竹性林分布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有孝顺竹林、小黄竹林、毛竹林、篓竹林、水竹林、桂竹林、唐竹林、福建酸竹林、苦竹林、肿节少穗竹林、箬叶竹林、南平倭竹林等;温性竹林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山地,主要是毛秆玉山竹林。择要分述于下:
(1)麻竹林
麻竹是中国南方主要笋用竹种之一。在本省以漳州芗城区、龙海、南靖、永春、安溪等县区为栽培中心,现有面积约0.7万公顷。
麻竹多为人工纯林,每丛约5~8株,竹秆粗大,高15~20米,径粗10~15厘米,叶特别宽大。因集约经营管理,竹林下灌木、草类稀少。麻竹是著名的夏季笋用竹种,笋期长(5~10月),产量高(每公顷高达20多吨)。竹种可作为建筑材料和造纸原料。麻竹耐旱、耐瘠,生命力强,可用以治理崩沟等类型的水土流失,成效显著。
(2)绿竹林
绿竹是中国南方优良笋用竹种之一,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各县及闽江、九龙江、晋江等下游两岸,全省栽培面积与麻竹相当。
绿竹林多为人工营造的纯林,每丛约12~14株,秆高6~9米。绿竹笋品质优良,比麻竹更为细嫩、清甜,为席上佳肴。绿竹林枝叶繁茂,可作为庭园绿化植物;栽植河岸,有固岸防洪作用。
(3)花竹林
花竹(Bambusadolichomerithalla)主要分布于漳州市,以诏安县栽植面积为最大,达2000余公顷。
花竹林冠整齐,外貌呈黄绿色,秆高达10米以上,每丛20多株,秆基几节具黄白色细纵纹。
花竹耐水湿,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可作为江岸防护林,也可作为庭园绿化竹种。竹材节间长,拉力特强,可用以编制缆绳和篓筐。
(4)藤枝竹林
藤枝竹(B.textilisvar.fusca),又称椽竹,是青皮竹(Btextilis)的一个变种,主要栽培区在南安、安溪、永泰等县市。
藤枝竹林相整齐,每丛20~30株,秆高5~12米。藤枝竹生长快,产量高。竹蔑柔韧,拉力强,劈篾性能好,为上等竹编用材。
(5)孝顺竹林
孝顺竹,又称凤凰竹、观音竹,是丛生竹类中最耐寒的竹科之一,分布在南平、三明两市溪河两岸和丘陵坡地。
孝顺竹秆高3~7米,每丛50~60株。秆材柔韧,可编制竹篮;纤维长,也是造纸原料。
(6)毛竹林
毛竹是福建最主要竹类,全省毛竹林面积达60万公顷,居全国第一。分布遍及全省,而主要集中于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占全省毛竹林总面积的80%以上。
毛竹纯林外貌整齐,结构单一,树冠起伏不大,呈单层水平郁闭。如经人工管理,则林内灌木甚少,林下仅是一些阴湿草本植物。天然状态的毛竹林和失管的人工毛竹林,常与杉、松或常绿阔叶树混交,林下就有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有〓木、柃木属、冬青属等;草本植物常见的有狗脊蕨、芒萁、卷柏属(Selaginella)等蕨类植物及一些禾草类。
福建毛竹林常见的群落有毛竹—阔叶麦冬(Liriopeplatyphylla)群落、毛竹—椎木—芒其群落、毛竹+钩栲(Castanopsistibelana)—地稔(Melastomadodecandrum)群落和毛竹+甜槠—中华里白群落。
毛竹繁殖甚快,竹秆粗大,坚硬,是重要的笋用竹种,也是优质建筑用材和重要的造纸原料。
(7)篓竹林
篓竹(Phyllostachysmakinoii)也称台湾桂竹,在台湾海拔800米以下山坡地形成大面积篓竹纯林,永泰、闽侯、福清、莆田一带均有分布。
篓竹林相整齐,结构单一,成单层水平郁闭,秆高10~20米。林下灌草甚少。
篓竹秆材坚韧,可作建筑和晒衣竿之用。笋味鲜美,可供食用。
(8)方竹林
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散见于上杭、南靖、永春、德化、闽清、罗源、永安、建宁、延平、建瓯、武夷山等县市区,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林下,形成一个层片,也可组成纯林。
方竹秆基部四方形,基部数节上有刺瘤状突出,高约3~4米。性喜温和湿润,林下草本植物也多为喜湿生种类,如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fokiensis)、天门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e)等。
(9)福建酸竹林
福建酸竹(Acidosasafujianensis)分布于南平、沙县、顺昌等地,常混生于灌木丛中。
福建酸竹,为单轴散生竹类,秆高2~5米。每年4~5月出笋,俗称黄甜笋,笋味清甜鲜美,为上等蔬菜。
(10)苦竹林
苦竹(Pleioblastusamarus)为复轴混生竹类,分布于龙岩、德化、闽清、尤溪、武夷山等县市。
苦竹纯林竹秆直立密集,高4~5米。苦竹秆圆且节间长,壁厚而坚实,可作伞柄和小型家具。
(11)面秆竹林
面秆竹(Pseudosasaorthotropa)又称白毛暗竹(闽清)或暗竹(南靖),系复轴混生竹类,散布于南靖、长泰、德化、闽清、罗源、福鼎等地。
面秆竹高3~4米,节间长达40厘米,其秆材与茶秆竹(P.amabilis)相似,茶秆竹经济价值较高,可制作手杖和钓鱼竿。
(12)肿节少穗竹林
肿节少穗竹(Oligostachyumoedogonatum)散布于德化、建瓯、武夷山、顺昌、福鼎等地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秆高2~4米,多成为灌丛。
肿节少穗竹秆细密集,可作为造纸原料。
(13)毛秆玉山竹林
毛秆玉山竹(Yushaniahirticaulis)是本省的一种温性竹种,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950米以上的山地草甸中。群落高仅1米,分2个层次,上层毛秆玉山竹为单优势种,下层为草本层。
玉山竹属在福建有6种,类似的群落尚有黄岗山顶的长鞘玉山竹(Y.lengissima)、猪母岗的湖南玉山竹(Y.farinosa)、玉山竹(Y.lacera)、武夷山的玉山竹(Y.wuyishanen-sis)、戴云山的长耳玉山竹(Y.longiaurita)和茫荡山的百山竹(Y.baishanzuensis),它们成单优势种群落或构成矮林下的一个层片。
3.竹林演替
竹类是喜温喜湿植物,对生境条件的要求与杉木相近,故竹杉混交在本省十分普遍。绝大多数竹类纯林,如任其自然生长,竹林内就必然有耐荫的阔叶树侵入,逐渐演替成为竹阔混交林。这种耐萌的阔叶树种多是栲属(Castanopsi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润楠属(Machilus)树种,分别形成毛竹+栲树、毛竹+青冈、毛竹+甜槠等混交林。当高大的常绿阔叶树成为第一乔木层时,林冠越来越密,林内光照不足,抑制了竹类生长,直至衰亡,混交林就演变成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所以竹类纯林是一种不稳定的过渡性群落。
大多数竹类以通过其地下茎的延伸来扩大繁殖,竹养地下茎,地下茎生笋,笋又生竹,如此循坏增殖,一株母竹可占一大片面积。同时其地下茎相连,使整个竹林的物质合成、积累分配和消耗等形成自动调节系统。这种生长发育的特性具有更强的抗性,如遭破坏、火烧后,竹类靠地下茎更新比其它树种更快。每当森林遭受破坏,林内有足够的光照,则附近的竹林便可通过地下茎的延伸很快侵入,形成各种混交林。但到了阔叶树居乔木第一层时,竹林又逐渐消亡,而为阔叶林所代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