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21
颗粒名称: 二、分布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6
页码: 199-20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植物群落的分布和森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福建植物群落分布错杂,主要包括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同时还有许多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群落。垂直地带性植物群落分布上,季雨林位于海拔400米以下,常绿阔叶林在400-1300米之间,还有黄山松林和山地草甸等群落。次生和人工植被主要分布在距离村落较近的地区,包括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灌丛和草坡等。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重点林区县占全省面积的68%,但沿海地区的蓄积量仅占7.5%。南平、三明、龙岩三市的森林资源占比较高,而其他地区资源较少。这种不均衡分布与地理、经济和人口的不平衡有关。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 分布

内容

(一)群落分布
  福建植物群落分布错杂,主要表现为两个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分布上未能占据这两个地带的大部分面积,而有许多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群落镶嵌分布其间。
  1.垂直地带性植物群落分布
  福建两个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虽然都是福建地带性植被类型,但在分布上却面积有限。由于福建山地广泛分布,地貌又复杂多样,地势升高所产生的气候分异,必然导致植被的垂直分异。以下用两个垂直带谱来说明两个气候地带内植物群落垂直分布的规律性。如图5-1。
  图5-1右侧的垂直带谱是戴云山东南坡的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这个垂直带谱在南亚热带季雨林地带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图所示,从泉州湾向西经南安、永春至德化的戴云山顶这一纵剖面上,南亚热带季雨林分布上限大致在海拔400米左右,海拔400~1300米之间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1100~1700米为黄山松林,从1400米开始到峰顶,凡是在较平缓处,都可能出现山地草甸,这是垂直带谱的最高层。
  图5-1左侧的垂直带谱是黄岗东南坡的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黄岗山是闽西大山带的最高峰,植被保存比戴云山好,它的垂直带谱在福建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图所示,从大安源到黄岗山顶峰这一纵剖面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上限大致在海拔1200米左右,黄山松林出现在海拔1200~1700米之间,其上限与戴云山剖面的黄山松上限近似,下限反而更高。这是因为常绿阔叶林上限附近较少受破坏,黄山松林无法向低处扩展。戴云山常绿阔叶林上限附近受到破坏,黄山松林有机会向低处扩展,因而形成1100~1300米之间的黄山松林与常绿阔叶林交叉分布的状况。
  2.次生或人工植被分布
  福建跨地带性群落,大部分是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分布最广的地带性次生植被是马尾松林,其次是杉木林、毛竹林、灌丛和草坡。马尾松在福建两个气候带都可以生长,分布广泛,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马尾松对立地条件要求不高,故多在山脊部位和丘陵地区占据优势。本省的杉木林主要是人工林,部分为半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杉木分布也很广泛,其分布面积和蓄积量仅次于马尾松。杉木的分布高程大体与马尾松相似,但它性喜在暖湿和土壤较肥沃的地方生长,故多分布在山坳和谷地。纯毛竹林在福建也是人工种植的,它要求的生长环境比杉木林更好一些。毛竹多分布在距村落较远的山谷地段,经常镶嵌在常绿阔叶林之间。灌丛和草坡分布在人口分布较密的村落附近的丘陵与低山上。在福建,不同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灌丛的种类成分有显著的差别。
  南亚热带果树龙眼、香蕉、芒果、番石榴、杨桃、橄榄等由于对气温条件比较敏感,一般不能跨地带分布。至于跨地带性的果树,则往往是由北向南移的,如桃、李等温带果树,甚至对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的果树如苹果也在福建的某些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试种成活结果。果树林的共同分布特点就是距村落较近,主要是由于便于管理和保护所致。其它经济林如油桐、油茶、茶等,则不一定分布在距村落较近的地方。从总体上看,距村落愈近的地方,植物群落分布的错杂性就愈突出。构成这一特色的原因,除各种人工造林外,还有人为破坏所产生的多种次生植被,以及生长在耕地上各种植物的缘故。
  植物群落分布错杂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水平地带性气候因素为主导的植物群落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分异,构成群落分布景观的大骨架;以垂直地带性气候因素为主导的植物群落的垂直地带分异,分别在两个水平地带内部构成群落分布景观的第二级骨架;至于跨地带性植物群落,仍受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的局限,只不过是适应幅度较宽而已;非地带性群落则是受某些非地带性独特的自然条件所控制,其分布规律更为明显。许多次生群落与人工群落则是人类社会活动作用的结果。
  (二)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本省森林资源在地理分布上极不均衡,循地势由北往南、从西往东逐渐减少,与人口分布呈逆反状态。
  全省36个重点林区县(市),面积826.7公顷,占全省面积的68%,林木蓄积量3.3亿立方米,占全省总蓄积量的92.5%,人均达35立方米。沿海地区(市)面积占32%,而蓄积量仅占7.5%,人均不足3立方米。在重点林区县中,建瓯、永安、尤溪、漳平、将乐、邵武、明溪、连城、龙岩、建阳10个县(市),面积288.2万公顷,占全省24%,林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占全省的42%,人均达54立方米。其中明溪县人均达122.3立方米,人均林地面积1.44公顷。沿海最少的县人均林地和立木蓄积量均不到0.07公顷和0.1立方米。
  南平、三明、龙岩3市人口仅占全省29.6%,森林蓄积量却占83.2%,其余地(市)人口占全省70.4%,森林蓄积量仅占16.8%。全省人口最多的莆田县,人均林地0.07公顷,蓄积量0.7立方米,人口最少的明溪县,人均林地多达1.44公顷,蓄积量122.3立方米。资源与人口逆反分布,是由自然、经济与人口不均衡造成的。
  宁德地区9个县(市)的面积相当于建瓯县面积的3倍,而其总蓄积量仅有建瓯县的一半。沿海6地(市)41个县总面积535.0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5996.7万立方米,其面积相当于建瓯、永安、尤溪3个县的3.8倍,而活立木蓄积量仅相当3个县的总量。
  在全省70个县(市、区)中,或在地(市)的各县、市之间,有林地面积、蓄积量差异也很悬殊,其分布分级情况见表5-2。
  从表5-2可以看出,全省森林资源分布主要集中于南平、三明、龙岩三市重点林区,福建省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闽西北山地的南平、三明两市所属21个县(市),面积4.92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0.5%,林木蓄积量22532万立方米,占62.9%,人均林地0.83公顷,蓄积量46立方米。
  闽西南山地的龙岩市的7个县(市),面积占全省15.6%,蓄积量占20.3%,人均林地0.65公顷,蓄积量30立方米。
  闽东山地和闽东南丘陵的宁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厦门6地市,面积占全省43.9%,而蓄积量仅占16.8%,人均林地0.11公顷,蓄积量3立方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林承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