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20
颗粒名称: 一、资源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4
页码: 196-199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的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福建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福建的植物群落类型多样,包括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山地矮曲林、灌丛、草丛、竹林和红树林等。福建的森林资源丰富,木本资源植物种类繁多。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福建的森林资源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人类活动和火烧山等因素也会对植被造成影响和演替过程。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 资源

内容

(一)种类和群落类型
  1.植物种类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境内地形复杂,形成多种多样中、小尺度的气候,为各种各样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的资料统计,福建的维管束植物有5000余种,仅次于云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诸省(区),名列全国第7位。
  就裸子植物而言,福建境内计有9科、31属、61种和2变种。被子植物在福建植物区系中是主要成分,也是福建主要植被组成成分。被子植物在福建的科、属、种均较多,含100种以上的大科有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含50种以上,100种以下的大科有莎草科、唇形科、壳斗科、樟科、茜草科、蓼科等;含30~50种的科有毛莨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芸香科、大戟科、山茶科、冬青科、百合科、虎耳草科、荨麻科、桑科、伞形科、杜鹃花科、紫金牛科、报春花科、忍冬科、玄参科、马鞭草科等;含10~30种的科有榆科、桑寄生科、马兜铃科、苋科、石竹科、小蘖科、防己科、番荔枝科、罂粟科、楝科、金缕梅科、鼠李科、葡萄科、锦葵科、猕猴桃科、槭树科、夹竹桃科、旋花科、堇菜科、桃金娘科、野牡丹科、柳叶菜科、五加科、山矶科、安息香科、葫芦科、桔梗科、天南星科、鸭跖草科、石蒜科、薯蓣科、兰科等;其余多为含10种以下的科。
  福建地势高低悬殊,在我国东南沿海诸省仅次于台湾。地势升高所造成的气候变化,使福建兼具温带植物区系的某些种类成分,这是福建植物种类丰富的另一个原因。
  从福建的植物区系来看,以热带、亚热带的科、属、种为主。其主要科属有桃金娘科、樟科、番荔枝科、茜草科、大戟科、桑科、紫金牛科、野牡丹科、木兰科、山茶科、含羞草亚科以及壳斗科的栲属和石栎属等;属于温带植物区系成分较少,常见的有壳斗科的栎属和栗属,桦木科的鹅耳枥属和光叶桦,胡桃科的野核桃和化香树,木兰科的厚朴、天女花和鹅掌楸,樟科的楠木和山胡椒,以及针叶树种黄山松、铁杉和柳杉等。
  福建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很小,所以目前还留存着冰期前的某些古老的植物种类,如水松、竹柏、长叶榧、孔雀杉、钟萼木、鹤掌楸等。福建还引进了许多外来种,其中有的是外省引进的,有的由海外引进的。如甘薯、花生等作物就是由海外传入福建,然后再传播到外省的。外来种在福建植物种类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大多数是很有生产意义的栽培作物和经济树种。据统计,在外来种类中,薯类与杂粮有甘薯、马铃薯、玉米、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烟草、花生、棉花、黄麻、龙舌兰以及香料作物茉莉花、香茅等;蔬菜有洋葱、番茄、芋、黄瓜、丝瓜以及多种甘蓝类蔬菜等;水果与木本经济作物有菠萝、芒果、番石榴、番木瓜、无花果、可可、咖啡、油棕、油橄榄、胡椒、三叶橡胶等。此外还有桉属的各种桉树、相思树、木麻黄、银桦、凤凰木、黄槐、塔形南洋杉、贝壳杉、法国梧桐,多种海滩红树以及水生植物中的凤眼莲等。
  2.植物群落类型
  就全省而言,既有代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结构复杂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又有许多结构简单的非地带性植物群落和跨地带性植物群落。有些植物群落甚至是由单一的优势种组成。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前者主要有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山地矮曲林、亚热带灌丛、亚热带草丛、竹林、红树林等;后者主要有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木麻黄林、相思树林,茶、油茶、油桐等经济林和多种果树林以及多种多样的农业植被。
  形成福建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原因有二:一是福建复杂的自然条件所提供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因而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二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破坏,形成各种次生植被或者把自然植被改为人工植被。
  在福建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中,最基本的是与福建的两个气候地带相适应的两种地带性植被类型——南亚热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两种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别代表福建两个气候带的典型植被。但是,它们只在这两个气候带的较低地形部位才具有代表性。随着地势的升高,出现气候的垂直地带分异,并相应地出现群落的垂直地带分异。由于福建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海拔较高,因此垂直气候地带跨度大于水平气候地带的跨度,从而能够在南部较高的山地存活一些在福建北部平地上所没有的植物群落,如黄山松林等。
  非地带性的植物群落中,最常见的是滨海潮间带泥滩上的盐沼植物群落和滨海的沙生植物群落。后者主要成分如鲎藤、过江藤、单叶蔓荆、鬣刺、露兜树等,均为喜热性的旱性植物,既不同于温带内陆的荒漠植物,也不同于热带、亚热带荒漠植物。
  福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有各种类型的混交林,不仅有天然的混交林和人工的混交林,还有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组成的独特形式的混交林。如马尾松与杉木的混交林,通常是在天然的马尾松林中种植杉木形成的;马尾松与毛竹的混交林,则是在马尾松林中种植毛竹形成的。
  (二)森林资源
  1.木本资源植物
  福建木本资源植物繁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全省山区计有油料植物207种,淀粉植物315种,纤维植物388种,芳香植物126种,单宁植物220种,药用植物773种,此外还有许多胶料、青词料和绿肥植物。
  2.用材林资源
  在全省1000余种木本植物中,用材树种有400多种,其中不少是优质的工艺用材或建筑用材。楠木、青冈栎、花榈木等纹理细致、材质坚硬、花纹美观,是珍贵的工艺用材,在国内市场享有盛名。杉木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材质又轻,加工性能良好,又能抗白蚁蛀虫,是理想的建筑用材。
  福建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据1997年省林业厅公布资料,全省森林覆盖率57.3%,居全国第一位,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约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故福建向有“绿色金库”之称。
  根据福建省林业厅1993年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三次复查统计,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39.4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5%。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14.84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68.8%;林分蓄积量3.22亿立方米,占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的81.5%。在全省有林地中,各林种所占面积、蓄积量比重如表5-1。
  全省用材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69.3%,蓄积量占89.7%,这表明用材林在植物资源中占首要地位。
  综上所述,在福建种类繁多的资源植物中,用材林资源所占比重最大,说明福建森林资源丰富,也说明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资源结构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三)天然植物群落
  在福建两个地带性气候条件下,稳定的植物群落应该是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这两种稳定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的面积日益减少,尤其是南亚热带季雨林,目前存留的已经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造成两大地带性植被类型处于不稳定演替阶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采伐;二是火烧山(炼山)。
  人为对植被的破坏活动,一般是由村落附近开始的,主要表现为樵采和择伐其优质贵重木材。当择伐量超过林木生长量时,两种地带性植被类型便逐渐为灌丛所取代。这时如能及时封山育林,还可恢复到原有的植物群落;如继续采伐,灌丛进一步受到破坏,则退化为荒草坡。破坏的形式表现为两种:其一是由于日益频繁的樵采活动,使灌丛来不及更新,因而日趋稀疏,被草本植物所取代,当草本植物也频繁被割去当柴烧时,荒草坡很快变为荒山坡,这种现象,福建沿海地区村落附近的丘陵上经常出现;其二是由于经常刮山皮烧灰肥,也能使灌丛或草坡变为荒草坡乃至荒山坡。这在山区较常见,并且不限于村落附近,距村较远的山田边沿也较常见。
  这种群落的退化过程,同时也是土壤遭受冲刷、肥力衰退的过程。当草坡变得稀疏而土壤肥力极度衰退时,植物群落的演替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演替阶段。
  这个新阶段是由马尾松幼苗开始的。马尾松是一种阳性适生树种,它能抗旱耐瘠,在种间竞争中往往可获得优势地位,故多作为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马尾松种子是靠风力传播的,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占据大面积的荒山坡。只要其幼苗不受其他植物所荫蔽,便可生存下来。随着马尾松的幼树逐渐长大并郁闭成林,群落内的光照水分、土壤肥力得到改善,为喜阴和耐阴的常绿阔叶林树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常绿阔叶树种子传到马尾松林下并逐渐成长时,便形成一种过渡性的群落,即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当马尾松逐渐衰老死亡,常绿阔叶树居中高层占优势地位,植物群落达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
  因自然原因所引起的火烧山,在福建较少发生,大多数是由劈草炼山、烧山肥引起的。这种农活通常是在秋冬季节进行,这时正当马尾松种子成熟,火迹地便成为马尾松播种之地。当马尾松幼苗能抢在草本植物之前生长,就有可能长成马尾松林。有时也可以形成马尾松幼树与草本植物混交状态。如果是连续出现火烧山,则马尾松幼树也会被禾本科高草所取代,成为福建所常见的五节芒为主的高草群落。
  高草群落并非稳定的植物群落,在草本群落与木本群落接触的边缘部分,草本植物的长势便受到削弱,一些灌木乘虚而入。灌木定居以后,又进一步扩大荫蔽范围,草本植物群落的生长受到限制,所占据的面积将进一步缩小。因此在高草群落的边缘部分,常形成灌木与草本混交的过渡性群落。如果没有人为干扰,这种高草群落最终将演替为灌丛、常绿阔叶林,达到演替的顶极阶段。
  有些地方的草坡不是禾本科高草组成的,而是单纯由芒萁骨组成。芒萁骨群落也能够形成非常厚密的根系层,以致于其它植物不易侵入。
  高草群落在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可以退化为中、低草群落。这些情况通常发生在接近人口密集地区的山区或丘陵上。在这些地方,木本植物的生长量已经抵不上薪炭的消耗量,于是就转入割草当燃料阶段,从而扩大中、低草群落的面积。在中低草群落中也有少量灌木迁入,但在不断破坏的过程中,灌木也难以取代草本植被,致使生态系统恶化。为了使生态系统朝良性方向发展,这些地方最适当利用方式便是营造马尾松林和相思树林,亦可考虑营造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以减少病虫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昭昞
责任者
林承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