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17
颗粒名称: 二、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
分类号: S155.5
页数: 3
页码: 193-19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福建省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的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和农业特点。该地带位于福建东南部,包括泉州、莆田、福州等地。气候为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充沛,气温较高。赤红壤是代表性土壤,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含量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产水稻、甘蔗、亚热带水果等,还有海水养殖。文章还提到了土壤改造和农业生产需要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 福建省 土壤 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

内容

二、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
  本地带位于福建东南部。南自平和九峰,经南靖和溪、华安仙都、安溪官桥、永春五里街、仙游榜头、莆田常太,北至福清市宏路、海口出海连线以东、以南地区,包括厦门市,漳州市大部,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东南部及金门县等地。
  本地带北接中亚热带地区,地处闽中大山带东南坡,地势自西北向乐南倾斜,地貌类型依次为中、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层状结构明显。本地带背山面海,冬季北方冷空气受武夷山、戴云山两大山带阻挡而削弱,海洋暖气团又易沿河谷入侵,气候暖热,降水丰沛。年均温19.5℃~21.3℃,≥10℃积温6532℃~7668℃无霜期308~365天,年降水量1022~1723毫米。除海岸带干燥度(蒸发量/降水量)>1外,大部分地区≤1,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农业生产常受旱、涝威胁。
  本地带代表性土壤为赤红壤,广泛分布于丘陵台地。它是砖红壤向红壤过渡的地带性土壤,风化淋溶较强烈,矿物风化彻底,粘粒含量较高,<0.002毫米粘粒含量>30%,土体风化淋溶系数<0.12,活性铁铝水合系数<0.015。由于过去植被迭遭破坏,土壤侵蚀较严重,有机质含量<2%,肥力较低。随海拔高度升高,土壤垂直分布较为明显。自低海拔向高海拔依次为赤红壤(<200~400米)—红壤(400~700或800米)—黄红壤(700或800~1200米)—黄壤(>1200米)。沿海平原分布有水稻土、潮土、潮滩盐土等泛域和隐域性土壤。
  本带气候条件优越,山海资源丰富,人口集居,集约经营,农业产量较高。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产水稻、甘蔗,其次有小麦、甘薯、花生、大豆等,是福建粮蔗高产区。丘陵台地盛产亚热带水果,主要有柑桔、香蒸、荔枝、龙眼、菠萝、柚、枇杷、橄榄、木瓜及花卉,素有“花果之乡”之美称。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树种繁多,生物量大,但由于人为破坏,保存甚少,仅见于南靖县和溪乐土和虎伯寮等地,现有植被多为次生,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严重。滩涂发育,水温较高,盐度适中,饵料丰富,宜于发展海水养殖。
  本带具有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的优势,丘陵山地应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迅速控制土壤侵蚀。沿海地区虽已建成了防护林体系,增强了抗御风、旱等自然灾害能力,但由于防护林树种木麻黄已经老化,出现枯萎断枝现象,亟需更新换代,方能持续发挥防风固沙功能。本带土壤淋溶作用强烈,肥力较低,应加强地力建设,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一)闽南丘陵台地平原赤红壤、潴育水稻土区
  本土壤区大致以同安的马巷至华安城关一线为北界,包括漳州市、厦门市大部和金门岛,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
  区内地形是西面背靠博平岭,东面临海,地势自西向东逐渐向海倾斜,地貌类型以丘陵、台地为主,其间夹有一些马蹄状小盆地和河谷平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其沉积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多已辟为良田。台地多属海蚀台地,红色风化壳深厚,常见网纹层。由于流水的切割,地面波状起伏,水源不足,灌溉设施较差,多已辟为农地和果、茶园。滨海还有一些半岛和岛屿如金门岛、东山岛及古雷半岛,成土母质以花岗岩风化的残积、坡积物为主。滨海一些丘陵台地尚分布玄武岩的风化物。此外,有些地方分布第四纪红色粘土、风沙土和海积淤泥。
  本土壤区具有较浓厚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色彩,热量丰富,雨量较集中于春夏季,夏季长而几乎无冬,干湿交替较明显,每年夏秋季常受台风侵袭。
  本区代表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及海岸植被。但原生植被仅在极个别地方尚有一些残迹,其余地区已不复存在。目前多为次生林或稀疏阳性林,以马尾松及稀疏灌木草丛为主,如赤楠、山芝麻、桃金娘、石斑木、芒萁等。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植被反复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海岸植被仅残存榕树、露兜及小片红树林。
  在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矿物风化较彻底,富铝化程度高,有机残体分解强烈,因而丘陵台地广泛分布着赤红壤。坡面较平缓处,土层深厚,淀积层较为发育,具棱柱状结构和明显铁质胶膜,表土多被侵蚀,有机质含量低,分解快,肥力较低。山丘顶部和陡坡地侵蚀严重,肥力极低。在一些滨海台地,以玄武岩为母质,铁铝富集程度更高,分布着变性土。一些岛屿和半岛上则分布着较大面积的风沙土,港湾滩涂多分布着滨海盐土。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发达,人为耕作历史悠久,土壤熟化度高,多发育成潴育水稻土(乌泥田或灰泥田),土层深厚,通气爽水,养分丰富,潜在肥力高。滨海滩涂受潮汐周期浸淹影响,土体含盐量高,主要发育潮滩盐土,土层深厚,养分较丰富。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农、经、果、林及水产养殖等多种经营的优势条件。但本区人口密集,人为活动频繁,丘陵台地植被屡遭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导致丘陵地区土层浅薄,耕地土壤沙化,肥力下降,养分贫乏,缺素面积较大。平原地区因河道淤塞,泄洪能力下降,农田溃害及短期洪涝灾害日趋严重。因此,旱、沙、瘦、风、涝为本区生产主要障碍因素。
  (二)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赤红壤、潴育盐溃水稻土区
  本土壤区位于同安马巷至华安城关一线以北的南亚热带地区,包括泉州和莆田两市的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福州市南部,面积约与上区大致相当。本土壤区西靠戴云山脉,东临台湾海峡,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以丘陵台地为主,平原分布较广。省内四大平原中的三大平原(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晋江平原)分布在本土壤区。此外,在一些港湾沿岸还分布着滨海滩涂。成土母质以花岗岩、火山岩风化的残坡积物为主。前者风化强烈,多属红色粘土或砂质粘土,粘土含量较高,多夹有石英砂砾,渗透性能较好,但抗蚀力较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一般土壤肥力较差;后者岩性坚硬致密,抗风化力较强,风化壳一般较薄,土质较粘,抗蚀性较强,加上植被保存较好,土壤侵蚀较轻,肥力相对较高。平原地区大多属冲积物,滨海滩涂多属海积淤泥。气候温湿,水热条件优越,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但已遭破坏,大面积丘陵山地被稀疏次生林及灌草丛所代替。海拔500米以下,主要有马尾松、相思树、野牡丹、桃金娘、芒萁及旱生禾草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海拔500米以上山地,以马尾松、杉木林为主。覆盖度较高,基本无水土流失。人工植被除水稻、大小麦、甘蔗、花生、大豆、烤烟等大田作物外,亚热带果树面积较大,有柑桔、香蕉、龙眼、荔枝、菠萝、余甘、杨梅等。
  本土壤区成土特点是富铝化程度和有机质的矿质化程度较红壤强,其表现是:土壤分布的高程逐渐降低,其基带赤红壤在本区多分布在海拔200~25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成土作用也逐渐变弱,如有机质的累积逐渐减少,加之人为活动频繁,垦殖率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较低,干旱、瘦瘠成为赤红壤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海拔200~800米为红壤带、800~1200米为黄红壤带,海拔1200米以上为黄壤带。一般随海拔上升,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肥力也提高。
  本土壤区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一年可三熟。肥力较高的潴育水稻土(乌泥田、灰泥田)不仅是水稻的高产区,也是本省甘蔗、黄麻的高产区。但本土壤区还有许多自然肥力较低的赤红壤尚未开发利用。此外,沿海丘陵台地上广泛分布着赤土,这些旱作土壤耕层浅,缺水易旱,有机质养分少,作物产量低。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珍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