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分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分类
分类号: S155
页数: 17
页码: 170-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土壤分类,分别有赤红壤、红壤与黄壤、山地草甸土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土壤 赤红壤 红壤

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拥有繁多的土壤类型。从土壤分类发展过程看,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古代土壤分类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三世纪,在《尚书•禹贡》和《管子》等著作中,就有关于土壤分类方面的记载。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在土壤分类方法上深受美国早期土壤分类的影响,把土壤划分为显域、隐域和泛域等土纲,并引进大土类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其中把南方山地丘陵的土壤划分为砖红壤、红壤、黄壤和灰棕壤等土类,同时也把水稻土作为一个独立的土类。这为福建土壤的分类研究奠定基础。
  40年代,福建地质土壤调查所开展土壤的调查制图工作,对福建土壤分类作了进一步探讨,把红壤、黄壤、灰棕壤归属于显域淋溶土纲,隐域土有水稻土、黑色石灰土和盐渍土,泛域土则包括残积土、冲积土和风积土,并以土系作为基层分类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壤分类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分类更趋科学化、规范化。根据1984年《福建土壤分类系统》,福建省土壤高级分类单元共分为5个土纲、7个亚纲、14个土类和32个亚类。
  一、赤红壤、红壤与黄壤
  根据1984年《福建土壤分类系统》,这三种土壤分别归入铁铝土纲、热湿铁铝土亚纲的赤红壤土类、红壤土类和黄壤土类。
  (一)赤红壤
  赤红壤主要分布于福建省东南部,包括漳州市所辖的九县一区,厦门市市郊和同安区,泉州市的晋江市、惠安县、金门、南安市以及鲤城区、安溪县、永春县的东南部,莆田市的莆田县和仙游县,福州市的福清市和平潭县,面积61.5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9%(不包括金门县)。
  赤红壤分布的地形主要为丘陵、台地,母岩以花岗岩和其他酸性岩为主。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明显的特点,年均温19.5℃~21.2℃,年降水量1000~1700毫米,但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4~9月。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但目前多已遭破坏,仅在局部地方如南靖和溪等地有小面积保存;绝大部分地区为次生的马尾松一芒萁、马尾松一灌木一芒萁和芒萁一茅草等群落所代替。
  在上述生物气候条件下,赤红壤的形成表现为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较强烈的富铝化作用是赤红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其特点是土体中的硅酸盐矿物强烈分解,硅和盐基遭到淋失,铁铝氧化物明显积聚,粘粒和粘土矿物不断形成。据测定,本省赤红壤硅的迁移量达34%~58.99%,钙、镁、钾、钠迁移量更大,有的可达100%。粘粒含量>25%,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在原生植被条件下,赤红壤形成的生物富集也很明显,这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繁茂的草木及其凋落物参与土壤强烈生物循环的结果。据研究,在原生植被下,土壤每年的凋落物量可达1吨以上,在植被保存较完好地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40克/千克以上;一旦植被遭破坏,则生物富集减弱,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
  赤红壤的主要特性反映了其成土过程的特点。在形态特征上,具有深厚的土层,典型的土壤剖面构型为Ah—Bs—C,腐殖质层(Ah)厚度10~20厘米,暗黄棕色;淀积层(Bs)呈棕红色,且较紧实、粘重,为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在孔隙或结构面上常出现有淀积的粘粒胶膜或铁结核。土壤的主要理化特性,因目前植被多为次生植被,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磷素甚缺,钾素含量以花岗岩和流纹岩母质发育的土壤较高,而玄武岩、砂页岩等母质发育的则较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一般较低,土壤呈酸性反应,土壤物理性质较差,质地较粘重,土壤结构不良。
  在利用上,由于赤红壤所处地区水热条件优越,除可种植双季稻等农作物外,还适于发展甘蔗、香蕉、荔枝、龙眼、番木瓜、菠萝、芒果以及橡胶、胡椒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果树。
  本土类可分为赤红壤和赤红壤性土两个亚类。
  1.赤红壤
  赤红壤是赤红壤土类中分布最广的亚类,面积为56.71万公顷,占该土类的92.14%。其成土作用时间长,土壤发育程度高,具有该土类的典型特性:土层深厚、剖面分异明显,原生矿物强烈分解,富含铁铝,硅铝率低,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土体构型为Ah-Bs-C,土壤肥力一般偏低。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6.3克/千克,全氮0.77±0.3克/千克,全磷0.56±0.3克/千克,全钾16.3±11.3克/千克,速效磷5±4毫克/千克,速效钾74±59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6.34±3.62厘摩尔/千克,pH值5.1~5.7。典型剖面见表4-16。
  注:土壤采样地点为漳浦县沙西乡金刚山。
  在利用上,本亚类是本省发展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果树的主要基地。
  2.赤红壤性土
  赤红壤性土主要分布于泉州、漳州等地,面积1.81万公顷,占该土类的2.94%。
  赤红壤性土多分布于丘陵坡地的上部,因水土流失严重,表土被强烈侵蚀,故成土年龄短,土壤发育弱,土层浅薄,土体分异不明显,除薄的腐殖质层外,心土层只微弱发育,剖面构型为Ah-(B)-C。土壤肥力甚低,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仅8.2±4.5克/千克,全氮0.46±0.3克/千克,全磷0.34±0.2克/千克,全钾23.0±12.5克/千克,速效磷1.0±0.7毫克/千克,速效钾92±50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6.60±0.94厘摩尔/千克,pH值4.5~5.8。
  在利用上,目前以造林为主,防止土壤进一步流失,以恢复土壤肥力。
  (二)红壤
  红壤广泛分布于本省中亚热带地区,包括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市的全部,福州市的大部和莆田、泉州、漳州的西北部,面积765.9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63.41%。
  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700~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母质多为花岗岩、流纹岩、凝灰岩、凝灰溶岩、粉砂岩、砂岩和页岩等的风化物。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干湿交替明显,年均温15℃~19.5℃,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但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3~9月;原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因受人为破坏,所剩不多,目前大部分为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毛竹林以及灌丛、草类。森林覆盖率较高,可达60%以上。
  红壤形成的富铝化作用也较强烈。虽然在相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母质对土壤的形成有深刻影响,但就总体而言,其富铝化作用较赤红壤弱。据分析,红壤中硅和盐基总量大于赤红壤,铁铝含量较赤红壤低,粘土矿物也以高岭石为主,但蛭石、水云母含量则较赤红壤高。由于红壤植被生长较茂盛,加之气候较暖湿,因此生物富集也较明显,有机质积累量较赤红壤高。
  红壤的主要性状同样反映其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特点:土层较深厚,剖面构型Ah—Bs-C,表层呈灰棕色,淀积层橙红色并多有粘粒胶膜淀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因植被而异,平均为38.4克/千克,磷素甚缺,钾素含量较高,阳离子代换量低,土壤呈酸性反应。红壤剖面性状特征见表4-17。
  注:土壤采样地点为武夷山市黄溪口。
  红壤是发展本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亚热带经济林木的重要基地。在利用上应根据不同坡度和不同土壤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一般坡度在10。以下,多种植粮食作物和果树;坡度为10°~20°的地带,种植茶叶、油茶、油桐等;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的,则以发展林业为主。
  本土类可分为红壤、黄红壤和红壤性土三个亚类。
  1.红壤
  红壤是该土类中分布最广的亚类,面积为568.91万公顷,占该土类的74.28%。其成土时间长,土壤发育良好,具有该土类的典型特征:土层深厚,土体分异明显,剖面构型为Ah-Bs-C,铁铝富集较明显,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蛭石和水云母。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3.7±15.4克/千克,全氮1.31±0.7克/千克,全磷0.61±0.4克/千克,全钾175±9.0克/千克,速效磷甚缺,速效钾100±69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9.02±6.36厘摩尔/千克,pH值4.1~6.7。
  红壤是本省发展粮食、茶叶和用材林等生产的重要基地。
  2.黄红壤
  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000米的山地,面积为154.98万公顷,占该土类的20.23%。
  黄红壤是红壤向黄壤过渡的土壤类型。其成土的热量条件较红壤低,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较红壤高,年均温度15℃~17.5℃,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大于85%。因此,其成土的富铝化作用比红壤弱,表现为土壤游离铁含量和铁的游离度较红壤低,而铁的活化度则较高,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有较多的蛭石和一定量的水云母和三水铝石。黄红壤的原生植被为从常绿针阔叶林过渡到常绿针阔混交林,因生长繁茂,覆盖度较大,加之气候较温湿,所以生物积累量较红壤亚类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也相对较高。
  黄红壤的主要性状反映其过渡性特点:在形态上,土体分异较明显,剖面构型为Ah-Bs-C;由于受湿度较大的影响,土体上部氧化铁水化度较高,土色为棕黄或黄棕色,而土体下部则为淡棕红或淡棕色。土壤理化性质也介于红壤和黄壤之间,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52.3±23.9克/千克,全氮2.01±0.9克/千克,全磷0.54±0.2克/千克,全钾16.1±6.4克/千克,速效磷缺乏,速效钾106±63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11.37±3.27厘摩尔/千克。黄红壤的水热条件和土壤条件均较好,在利用上主要发展松、杉、竹、茶、油茶、油桐等用材林、经济作物和经济林。
  3.红壤性土
  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的陡坡、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面积44.69万公顷,占该土类5.83%。由于侵蚀严重,土层浅薄,一般不足50厘米。土壤发育度低,剖面构型为Ah-(B)-C。腐殖质层薄,淀积层铁铝富积不明显,呈浅红色,粘粒含量少、多砾石。土壤肥力低,表土层浅薄,有机质和其他养分总储量低,保肥保水能力也较差。
  在利用上,目前以封山育林为主,以保持水土和恢复地力。
  (三)黄壤
  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闽东北、闽西南和闽中等山区。其中以南平市的武夷山、光泽、建瓯、政和,宁德地区的周宁、寿宁、柘荣、屏南、古田、宁德,三明市的永安、大田、尤溪、沙县,龙岩市的连城、漳平和泉州市的德化、安溪等县市为主,面积89.1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8%。
  黄壤主要分布于中山地带,海拔均在900米以上,母质以凝灰岩、凝灰熔岩及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风化物为主。
  黄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温湿的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4℃~15℃,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大于85%。与同纬度的红壤比较,其热量较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较大,雾日多,光照较少,干湿交替不明显,因此其成土过程表现为轻度富铝化作用。据分析,在同一山地的土壤的垂直带中,由下而上,由红壤而黄红壤到黄壤,游离铁含量和铁的游离度逐渐减少,铁的活化度逐渐增大;粘粒含量逐渐减少,粉砂粒的含量逐渐增大;粘土矿物组成的高岭石含量逐渐减少,蛭石、蒙脱石、绿泥石逐渐增加。这些说明黄壤的富铝化相对较弱。黄壤的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因植被生长茂盛,气候较凉湿,因此成土过程中表现强烈的腐殖质积累,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49.6±24.5克/千克,最高可达100克/千克以上。
  黄壤的形成特点决定其具有下列特性:土体分异较明显,剖面构型为O-Ah-Bs-C,表土层之上常见有1~3厘米的枯枝落叶层,表土层厚度可达20~30厘米,多呈暗灰色。由于土体常年保持湿润状态,游离氧化铁水化,多以针铁矿、褐铁矿及多水氧化铁形态存在,使土体多呈黄色,尤以淀积层最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阳离子代换量略较红壤高,但由于淋溶作用强烈,交换性盐基含量低,土壤酸性较强。黄壤典型剖面性状特征见表4-18。
  在利用上,山地黄壤一般以发展林业为主。
  本类土壤可分为黄壤和黄壤性土两个亚类。
  1.黄壤
  是该土类分布最广的一个亚类。面积75.62万公顷,占该土类的84.79%。其成土时间长,土壤发育良好,具有本土类的典型特性:有明显的发生层次和黄色特征;土壤自然肥力较高,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平均为49.7±23.9克/千克,全氮1.96±0.8克/千克,全磷1.51±0.4克/千克,速效磷缺乏,全钾1.56±7.4克/千克,阳离代换量11.92±3.71厘摩尔/千克;pH值4.2~6.2。
  2.黄壤性土
  主要分布于中山顶部或陡坡的土壤侵蚀较严重地段。面积13.63万公顷,占该土类的15.29‰
  黄壤性土发育程度低,土层浅薄,一般小于50厘米,多砾石。剖面构型为Ah-(B)-C,淀积层发育不明显,铁铝富集量低,未见明显粘粒淀积。土壤肥力低,表层虽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及其他养分,但因此层甚为浅薄,总储量较低。
  在利用上以封山育林为主,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方法,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以恢复土壤肥力。
  二、紫色土、石灰土与风沙土
  根据1984年《福建土壤分类系统》,紫色土和石灰土归入初育土纲、石质初育土亚纲的紫色土类和石灰土类;风沙土则归入初育土纲、石质初育土亚纲的风沙土类。
  (一)紫色土
  紫色土零星分布于全省各地市,其中以闽西北和闽西南为主,包括龙岩市的长汀、上杭、连城、漳平;三明市的永安、沙县、清流、宁化、明溪、将乐、尤溪、大田;南平市的建阳、顺昌、邵武、浦城、建瓯、武夷山等县市。面积为14.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9‰
  紫色土分布的地形为低山、丘陵,母质以石灰性紫红色页岩、砂页岩和粉砂岩的风化物为主。植被以马尾松、灌丛、草类为主。由于侵蚀较严重,植被一般较稀少,除散生林外,少见成片密林。
  紫色土成土的水热条件与同地区的红壤相同,但因其母质含有较多的碳酸钙盐类,且母岩岩性疏松,吸热性强,易因热胀冷缩而崩解,因此成土过程受岩性影响而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除碳酸盐的化学溶蚀外,硅酸盐等其他矿物分解较弱,加之地形起伏,植被稀少,土壤侵蚀较严重,因此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度低,长期处于幼年阶段。土壤中除石英外,尚有较多的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粘土含量较少,粘土矿物组成以水云母、蒙脱石为主,高岭石次之,粘粒的SiO2/Al2O3大于2.4,铁的游离度低。紫色土因植被生长较差,生物积累弱,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
  紫色土的主要特征:在形态上,土壤层次分异不明显,特别在丘陵顶部的紫色土,因受侵蚀较严重,土层浅薄,往往在十余厘米以下即可见到半风化母岩,甚至母岩裸露地表;丘陵下部虽接受上部侵蚀而来的堆积物,其土层厚度也不过1米左右,剖面也未明显发育,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表层以下即为母质层或弱发育的心土层,剖面构型为Ah-C或Ah-(B)-C,只有在地形较平缓的草地或林地,表土层较明显,心土层也有一定的发育。土壤的理化性质因植被、母质条件和土壤发育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因植被情况不同,变幅较大,但一般较低;钾素含量一般较高,磷素以发育在紫色页岩上的较高,而发育在紫色砂岩上的则较低,阳离子代换量质地粘重者相对较高,轻者则较低,土壤酸碱度随碳酸盐淋溶程度不同可变动在碱性至酸性之间。
  紫色土除丘陵顶部或陡坡岩坎外,多已开垦为农地、茶园、果园,但需加强管理,特别是做好水土保持和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
  紫色土根据其碳酸盐淋溶程度不同(发育程度不同),可划分为酸性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两个亚类。
  1.酸性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是本省最主要的紫色土类型,面积14.57万公顷,占该土类的99.82%。因土体中的碳酸盐淋溶较彻底,全剖面已无石灰反应,pH值小于6,酸性紫色土因此而得名。随着碳酸盐淋失的加强和土壤呈酸性反应,硅酸盐矿物分解也逐渐加强,粘土矿物组成中高岭石含量也逐渐增多。但因侵蚀较严重,土壤剖面仍未见明显层次分异,并具有该土类的基本理化性质。典型剖面见表4-19。
  2.中性紫色土
  中性紫色土主要分布于龙岩市的连城、武平、上杭等县,面积为260公顷,仅占该土类的0.18%。
  中性紫色土分布的地形较平缓,排水条件较差,碳酸盐淋失较弱,因此土壤pH值较高,可变动在6.5~8.0之间,且从上而下逐渐增大,矿物分解弱,成土作用较酸性紫色土更弱,土层未明显分异,粘土矿物组成以水云母、蒙脱石为主,SiO2/Al2O3>3。土壤肥力较酸性紫色土高,表土层较厚,有机质储量较高,土壤的交换性能和盐基饱和度均较酸性紫色土髙。
  (二)石灰土
  石灰土零星分布于闽西南的石灰岩地区,以三明市的永安、宁化、沙县、将乐、清流,龙岩市的龙岩、长汀、武平等地为主,面积4620公顷,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0.04%。
  石灰土分布的地形为山地丘陵或溶蚀凹地,母质为各种的石灰岩风化物。自然植被多属喜钙植被,一般生长较好。
  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石灰土成土过程受母质性质的深刻影响。由于母质富含碳酸钙,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除碳酸盐遭受不同程度的化学溶蚀外,其他矿物却未受强烈的化学风化,因而延缓了富铝化作用,使土壤一直处于幼年阶段。由于植被较好,生物积累较强。
  石灰土主要特性是,在形态上,剖面未明显分化,表土层之下即为母质层,剖面构型多为Ah-C,唯在一些排水较好地区,碳酸盐淋溶较强烈,心土层有一定发育,土体构型为Ah-(B)-C;在理化特性上,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较高,矿物养分较丰富,阳离子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较高,多呈中性至微碱反应。质地壤质粘土至粘土。
  根据碳酸钙的淋溶程度,本省本土类仅划分棕色石灰土一个亚类。
  棕色石灰土,因淋溶较强烈,土体中的碳酸钙含量较低,矿物质风化增强,已显示出弱富铝化特征。粘土矿物组成以水云母、高岭石为主,游离铁增多,粘粒SiO2/Al2O32.0~2.4。随着土壤发育程度的增强,剖面分异也逐渐明显,剖面构型为Ah-AhB-(B)-C。表层因生物积累较强,有机质平均含量可达40克/千克,显暗棕色,心土层淀积较明显,且因游离氧化铁的增多而呈浅棕色或棕黄色。棕色石灰土肥力一般较高,除有机质含量较高外,矿质元素也较丰富,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较高,分别可达10~15厘摩尔/千克和60%~90%。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20。
  (三)风沙土
  本省风沙土的成土条件和土壤性状不同于内陆风沙土,在土壤分类上划为滨海风沙土亚类,主要分布于沿海海岸突出地带及海岛,以平潭县、东山县和长乐市的梅花,惠安县的净峰、崇武,晋江县的金井、深沪,漳浦县的赤湖、古雷半岛和以及湄洲岛、南日岛等地较为集中,面积4.0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34%。
  滨海风沙土系发育在风、海积沙母质上的土壤,其所处地区具有热量较高、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风力大和旱季长的特点。年均温18℃~21.2℃,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300毫米,干燥度>1,秋冬旱较明显,多东北大风。植被以耐瘠、耐旱的沙生植物为主。
  滨海风沙土因植被稀疏、母质松散,且常受风蚀、沙压等影响,成土作用不稳定,生物积累量少,所以土壤发育度低,土体未明显分异,剖面构型为A-C型。土壤理化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母质的特性,土壤矿物组成以石英为主并伴以极少量的云母碎片,粘粒含量低,<0.002毫米粘粒多小于10%,土壤的化学组成以Si〇2为主,达90%以上,其他矿物元素较贫乏。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低,仅4.8±1.9克/千克,N、P、K养分缺乏,阳离子代换量甚低,仅2.22±1.50厘摩尔/千克。此外,土体疏散无结构、温差大。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21。
  在利用上,滨海风沙土目前多辟为农地,种植花生、甘薯、大麦、芦笋等旱作物。不少地区通过营造防护林体系后,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土壤肥力也有所提高,已能够种植多种作物和果树。
  三、山地草甸土
  根据1984年《福建土壤分类系统》,山地草甸土归入半水成土纲、暗色半水成土亚纲的山地草甸土土类。
  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面积为5766.67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0.05%。
  山地草甸土分布区的地势较平缓,气温低,雨量多,湿度大,风力强。年均温8.5℃~12℃,年降水量2192~2228毫米,相对湿度85%左右,一年大风日数100~115天。植被以中山草甸为主,散生稀疏黄山松和灌丛等。
  在上述地形和生物气候条件下,山地草甸土成土表现明显的草甸化过程和较弱的化学风化,土壤的主要特性是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可高达9.29±48.8克/千克。土层浅薄,一般小于1米,底部多砾石,粘粒含量少,粘土矿物组成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表层土壤阳离子代换量较高,一般在15~30厘摩尔/千克。但因淋溶作用较强烈,交换性盐基较低,盐基饱和度多小于10%,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4.2~5.3。
  本土类只有山地草甸土一个亚类,具有该土类的基本性质。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22。
  山地草甸土分布海拔高、气温低、风力大,生态环境较差,目前开发利用较为困难。
  四、滨海盐土
  根据1984年《福建土壤分类系统》,滨海盐土归入盐碱土纲、盐土亚纲的滨海盐土土类。
  滨海盐土主要分布于本省沿海24个县(市),面积21.29万公顷(不包括金门),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96%。
  盐土的形成经历了盐溃淤泥、滨海盐土和滨海盐化土等演化过程。入海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近海沉积,当其还处水下堆积阶段,就为高矿化度的海水所浸渍而形成盐溃淤泥。随着堆积层的加厚或海岸上升,盐溃淤泥出露水面,此后,在蒸发作用下,盐分逐渐向表层积聚,地下水矿化度也因蒸发作用而提高,同时海水随海潮入侵及溯河倒灌,向滨海及河流近岸地下水继续补给盐分,参与土壤积盐过程,至此形成了滨海盐土。随着植物的出现,土壤形成进入盐化过程,滨海盐土逐渐演化为各种滨海盐化土。各种盐生和耐盐植物,其根系可以疏松土壤,地上部又能提供有机质和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加速土壤的脱盐和提高土壤肥力,也为植物群落的演替创造了有利条件。滨海盐溃土的植物,由于土壤盐溃程度和肥力不同,可由光板地依次演变的盐蒿群落、獐毛草群落和茅草群落,土壤也相应由滨海盐土演化为强度盐化滨海草甸土、中度盐化滨海草甸土。
  滨海盐土的特点是:在盐分性质上,不仅表层积盐重,心土层含盐量也很高,盐分组成与海水一致,均以氯化钠占绝对优势;在土壤一般性质上,其有机质含量较低,盐基饱和且以交换性Na+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其物理性质差,质地虽因分布位置不同而异,但多较粘重,因交换性钠离子较高,土壤呈高度分散状态,结构差,透水不良,土性冷。土壤剖面一般未明显分异。
  本类土壤可分为滨海盐土和潮滩盐土两个亚类:
  (一)滨海盐土
  主要分布在福州、莆田、泉州等市,面积7206.67公顷,占该土类的3.38%。
  滨海盐土地处高潮线以上,常年已脱离海水的直接浸渍,只因受含盐母质和高矿化度地下水的影响,仍有季节性的积盐和脱盐过程,但从总的看,土壤发育是朝脱盐和草甸化方向发展。因此土体已有较明显的分异,剖面构型为Ah-Bw-C,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较下层高,心土层有较明显的锈纹锈斑,盐分从上而下逐渐增多。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23。
  (二)潮滩盐土
  全省沿海各县均有分布,是滨海盐土的主要亚类,面积20.57万公顷,占该土类的96.62‰
  潮滩盐土分布于潮间带的滩涂,常年受海水的浸渍,土壤成土时间短,具有该土类的典型性状:没有明显发生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基饱和并以代换性Na+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
  五、水稻土
  根据1984年《福建土壤分类系统》福建土壤分类系统,水稻土归属人为水成土纲、水稻土亚纲的水稻土类。
  水稻土是本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耕作土壤,遍及全省各地,除平原地区外,还有相当数量分布于山地丘陵的坡地和山垄谷地。面积10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1%。
  水稻土可起源于各种土壤,多是自然土壤经水耕熟化而形成的人工土壤。人们通过种植水稻和年复一年的耕耘、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不断克服原有土壤的不良性状,使土壤特性向水稻生长有利的方向发展。其成土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土壤有机质积累加强。通过人为增施有机肥和在淹水还原条件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这在表层尤为明显,从而形成肥沃松软的耕作层。(2)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在种植水稻过程中,淹水还原可加速土壤盐基的淋溶作用,而施肥特别是施用各种灰肥又有利于土壤复盐基作用。后者在发育于盐基饱和度低土壤上的水稻土表现更为明显。(3)铁、锰的淋溶淀积。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的游离铁锰氧化物被还原为低价氧化物,并产生向下淋溶,至氧化层又发生氧化淀积,从而在土体下部形成具有铁锰锈纹锈斑和结核的淀积层,而耕作层的土色则因此逐渐脱离母质的影响,向灰色方向发展,严重者变为浅灰或灰白色。(4)机械淋溶作用。在淹水条件下,土壤粘粒等物质在水的重力作用下,一方面沿土壤孔隙作垂直向下运动,从而形成较粘重的心土层;另一方面又会作水平和侧向移动,使一些水稻土分别出现淀浆板结层次或漂洗层。
  在水耕熟化作用下,水稻土的性状较之原有土壤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形态上,形成水稻土特有的剖面构型,其基本发生层次有耕作层(AP′)、犁底层(P)、渗育层(W)、淀积层(Bg)、潜育层(G)和母质层(C)。由于这些发生层的发育程度、组合情况以及耕作层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稻土类型。在土壤的理化性质上,由于水稻土可起源于各种土壤,因此在性质上既受熟化程度的影响,又继承原有土壤的一些特性,变化较大。但从总的看,经水耕熟化后的水稻土,与原有自然土壤比较,一般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养分提高,土壤酸性下降,盐基饱和度提高。残留的地带性土壤特性则因地带不同而异,如发育在红壤上的水稻土,其粘粒的硅铝率低,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阳离子代换量低,磷大部分以闭蓄态的磷酸铁铝为主,腐殖质组成的HA/FA比值较自然土壤高,但仍以富里酸占明显优势。
  水稻土可分为以下几个亚类:
  (一)淹育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丘陵坡地和沟谷上部,面积1.18万公顷,占该土类1.10%。全省各地均有零星分布,其中以厦门、泉州两市面积最大。由于地下水位深,水源不足,土壤水主要靠天然降水补给,周年淹水时间短,同时土壤还原淋溶作用较弱,土体分异除耕作层外,犁底层或已形成或初步形成,而渗育层未明显发育,剖面构型为AP′-P-℃或AP′-(P)-C,多为幼年水稻土。土壤熟化度较低,肥力也相对较低,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0.45±8.5克/千克,全氮1.03±0.04克/千克,全磷0.78±0.5克/千克,全钾14.4±9.7克/千克,速效磷4.0±4毫克/千克、速效钾77±5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7.06±3.11厘摩尔/千克。下层土壤特性与起源土壤基本一致。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24。
  (二)渗育水稻土
  广泛分布于丘陵坡地、台地和高阶地,面积43.62万公顷,占该土类40.77%,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龙岩、南平、宁德等地市面积最大。由于受季节性灌水和降水的影响,周年淹水时间较长,渗育层有明显发育,厚度多在20厘米以上,呈棱柱状结构,结构面有明显的灰色胶膜和铁锰氧化物,典型剖面构型为AP′-P-W-C。土壤熟化度较高,肥力也相对比淹育性水稻土高,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3.9±3.8克/千克,全氮1.23±064克/千克,全磷0.75±0.4克/千克,全钾23.0±3.9克/千克,速效磷10±8毫克/千克,速效钾62±3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7.20±2.37厘摩尔/千克。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25。
  (三)潴育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平原和丘陵谷地的中下部,面积47.94万公顷,占该土类44.80%,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土亚类,其中以南平、三明、漳州、福州、泉州等市面积较大。由于地下水位适中,排灌条件好,土壤受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同时影响,还原淋溶与氧化淀积频繁交替,土体分异明显,剖面构型为AP′-P-W-Bg-C(G),具有深厚的耕作层和发育良好的淀积层,淀积层呈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且有较多桔红色的铁锰新生体淀积。土壤熟化度高,是水稻土中肥力最高的亚类,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8.3±10.3克/千克,全氮1.48±0.5克/千克,全磷0.86±0.5克/千克,全钾25.9±9.4克/千克,速效磷15±15毫克/千克,速效钾78±52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8.77±3.21厘摩尔/千克。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26。(四)潜育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平原洼地和丘陵谷地下部低洼积水处,面积12.80万公顷,占该土类11.96%,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龙岩、南平、三明三市面积最大。由于地下水位高和排水不畅,土体常年处于水分饱和状态或潜水浸渍,还原作用强烈,剖面构型为AP’-P-G或AP′-G,潜育层以青灰色为主,呈软块状或糊状。由于土壤常年受水浸渍,潜在养分虽然较高,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可达34.1±11.6克/千克,全氮1.5±0.5克/千克,全磷0.72±0.4克/千克,全钾23.5±1.02克/千克,但有效养分含量较低,速效磷含量7±7毫克/千克,速效钾97±6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10.09±4.03厘摩尔/千克。此外土壤还存在土水温低、毒质多等不良性质,因此多属低产土壤。典型剖面特征见表4-27。
  (五)漂洗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丘陵坡麓,面积1.48万公顷,占该土类1.38%。全省各地均有零星分布,较集中在宁德、南平、三明、泉州、龙岩等地市。由于土体内有一不透水层,并受侧向渗水漂洗的影响而产生还原离铁作用,形成一漂洗层(E),剖面构型为AP′-P-E-C或AP′-P-W-E-C。漂洗层多出现在50~60厘米以上,厚度大于20厘米,粉砂含量高,粘粒和铁锰含量比上下土层均低,呈灰白色。漂洗水稻土耕层养分含量虽与一般水稻土差异不大,有机质平均含量25.0±8.3克/千克,全氮1.20±0.5克/千克,全磷0.61±0.4克/千克,速效磷10±8毫克/千克,速效钾61±36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7.02±2.71厘摩尔/千克,但因漂洗层的存在,其粘粒含量低,养分缺乏,保肥性能差,酸性较强,同时随土壤还原淋溶作用的加剧,漂洗层位逐渐上移,从而影响水稻根系的生长。因此多属低产稻田。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28。
  (六)盐溃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滨海平原,面积5.07万公顷,占该土类4.73%,其中以福州、莆田、漳州三市面积较大。
  盐溃水稻土是滨海盐土经脱盐和水耕熟化后形成的水稻土。土壤剖面构型为AP′-P-W-Bg-G,淀积层呈棱柱状结构,结构面有较明显的灰色胶膜和锈纹锈斑。土壤肥力因熟化程度不同而异,熟化度较高的土壤,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2.5±7.8克/千克,全氮1.18±0.4克/千克,全磷0.67±0.4克/千克,全钾26.0±8.3克/千克,速效磷14±14毫克/千克,速效钾135±77毫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10.45±3.83厘摩尔/千克,可溶性盐分(以氯化钠为主)〇.7±0.5克/千克。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29。
  (七)咸酸水稻土
  零星分布于云霄、龙海、宁德等县的酸性硫酸盐土地区,面积仅65.67公顷,占该土类的0.01%。
  咸酸水稻土是酸性硫酸盐土经种植水稻后而形成的。由于原土壤内埋藏的红树林残体在海水浸渍条件下进行嫌气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和硫化铁等还原性物质,经人工围垦、排水落干后,还原态的硫化物氧化为硫酸,使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一般在3.5~4.2之间,成为酸性硫酸盐土。种植水稻后,由于原土含盐量高,脱盐不彻底,且土壤仍呈强酸性反应,成为强酸性盐渍水稻土,群众习惯称“咸酸田”或“磺酸田”。
  咸酸水稻土土壤熟化度较低,土体分异不明显,剖面构型为AP′-(P)-Gsa。全剖面有机质含量较高,铁锰氧化物分异不明显,可溶性盐分含量自上而下递增,盐分组成虽仍以氯化物为主,但与盐溃水稻土比较,其硫酸盐含量相对较高。
  咸酸水稻土的潜在养分虽然较高,耕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可达30.6±13.7克/千克,全氮1.20±0.3克/千克,全磷1.05±0.26克/千克,阳离子代换量16.02厘摩尔/千克,但因土壤含盐量较高,可达1.8±1.0克/千克,酸性强,毒质多,故属低产水稻土。典型剖面性状见表4-30。
  六、园地土壤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种植多种果树和茶树,不少产品驰名中外,成为国内重要的果、茶产区。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省园地面积19.5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
  (一)果园土壤
  果园土壤是自然土壤或农业土壤经种植果树旱耕熟化而形成的人工土壤。本省果园土壤面积7.0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59%,各地均有分布,较集中在泉州、福州和莆田等沿海地区,其中又以南安、龙海、仙游、闽侯、漳浦、莆田、诏安、永泰等县(市)面积最大,产量较高。
  本省果园土壤按其起源,主要有赤红壤果园土壤、红壤果园土壤、黄壤果园土壤、紫色土果园土壤和冲积土果园土壤等。
  果园土壤是经历扩穴熟化而逐渐形成的。在果树定植前,先行挖穴,打乱原土壤的层次组合,同时在穴内施用土杂肥等与土壤混合,定植后逐渐形成较深厚、疏松的耕作层和较紧实的心土层。随着果树的生长和根系的伸长,不断进行扩穴施肥等措施,使熟化层逐渐从定植穴向穴间扩大,最后达到全园土壤均匀熟化。土壤的均匀熟化是果园土壤熟化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省果园土壤类型多样,土壤肥力差异甚大,一般高产果园土壤具有下列主要特性:
  (1)剖面构型
  高产果园土壤具有土层深厚和良好的剖面构型。耕作层一般可达30~40厘米,呈暗灰色,团粒状结构,疏松多孔、通气爽水。心土层40~60厘米,碎块状一块状结构,较紧实粘重。心土以下的底土层紧实粘重,不出现障碍土层。不同土层的和谐结合,形成统一整体,即较深厚肥沃疏松耕作层为果树根系伸展和协调果树生长对水、热、气、肥提供良好的条件;稍紧实的心土层和紧实的底土层则起一定的托水保肥作用。起源于不同土壤的果园土壤,剖面构型也存在一定差异,如起源于红壤的果园土壤,其心土层较粘重、紧实,而起源于洲地的,其心土层质地则相对较轻、稍紧,有些还出现粉砂夹层。
  (2)理化性质
  高产果园土壤结构良好,表层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可达78%左右,土壤容量1.0克/立方厘米左右,通气空隙率≥30%,因此土壤通气性好,保水性强,且有效水分含量可达30%以上。适宜的水气比例,也改善土壤的温度状况。
  果树生长周期长,结果多,挂果期长,消耗养分量大。虽然不同果树对土壤养分供应水平要求不同,但从全省看,大多数高产果园土壤均具有较高的养分供应能力,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15~25克/千克以上,全氮1.0~1.5克/千克,速效磷10~15毫克/千克,速效钾80~100毫克/千克,盐基饱和度45%~60%。
  目前,本省高产果园土壤比例较少,仅占果园土壤总面积的8%~15%,多数果园土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较低、矿质养分较缺、土壤结构较差等不良性状。因此对中低产果园土壤进行培肥改土,改善生态环境条件,逐步建立高产稳产果园,是发展本省果树生产的重要措施。
  (二)茶园土壤
  茶园土壤是自然土壤经种植茶树旱耕熟化而形成的人工土壤。其中以发育在红壤上的红壤茶园土壤面积最大,其次为赤红壤、黄壤和酸性紫色土等茶园土壤。茶园土壤全省各地多有分布,面积11.55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南平、宁德、漳州三个地市,其中又以安溪、福安、建瓯、霞浦、福鼎、建阳、浦城、寿宁等县(市)面积最大。
  不同茶园土壤因熟化程度不同,肥力明显差异。高产茶园的基本特性是土层较深厚,剖面构型较好,耕作层厚度30~40厘米,较疏松、肥沃;心土层30~60厘米,质地较粘重,稍紧实。心土层以下的底土层质地粘重、紧实。各层次相互配合,有利于茶树生长。高产茶园土壤还具有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层土壤结构良好,土壤容量平均1.13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50%左右,毛管与非管孔隙比例适当,因此有利协调土壤的水热气肥。茶树是典型的喜酸作物,要求土壤强酸性反应和有一定的活性铝。茶树对氮素养分也有一定的要求,土壤含氮不足,茶叶产量不高,品质也不好;含氮量太高(>1.5克/千克),则叶子粗蛋白太多,品质也不佳。从本省高产茶园土壤的养分状况看,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克/千克,全氮1.0~1.2克/千克,全磷0.57克/千克,全钾8.3克/千克,水解性酸9.98厘摩尔/千克,pH4.0~5.0,符合于上述茶树生长对土壤的要求。
  目前,省内茶园土壤普遍存在粘、瘦、浅等不良性状,多属中、低产茶园。因此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同时进行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不断培肥土壤,是建高产茶园的关键措施。
  (三)菜园土壤
  菜园土是自然土壤或其他农业土壤长期种植蔬菜,经人类精心培育旱耕熟化而形成的高度肥沃的人工土壤。因此其成土作用具有与一般旱地不同的特点:(1)厚熟耕作层的形成。菜园土通过一年四季经常的整地、松土和施用大量有机肥,不断加深熟化层的厚度,并随耕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厚。高度熟化菜园土的熟化层一般可达50~60厘米。(2)强烈的腐殖质积累。高度熟化菜园土,其腐殖质含量不但远较一般农业土壤高,而且上下层差异不大,其腐殖质组成的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也较同地区旱地土壤大。(3)土壤有机无机胶体高度复合。高度熟化菜园土的原土复合量较一般旱地明显增大。原土复合量是反映土壤中与矿物质结合的有机质数量,复合量愈大,土壤肥力愈高。上述说明,菜园土的形成是人类通过长期精耕细作、施肥浇水精心培育的结果,从实质上看,是土壤腐殖质含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生物养分不断丰富、土肥高度相融从而使土壤性质得到深刻改造。菜园土所具有一系列优良的农业性状,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高度熟化菜园土良好的农业性状,用福州菜农的话来说可归纳为五个字:厚、肥、柔、温、润,即具有深厚的熟土层,一般土壤熟化层厚度多在20厘米左右,而熟化菜园土可厚达50~60厘米,这就保证土壤有丰富的养分储量,并有利于蔬菜根系的充分发展。肥,指菜园土供肥能力强。肥稳、肥性大是菜园土供肥能力的重要特点,其不但潜在能力高,而且有效肥力也高,保证土壤对蔬菜养分的持续供应。据对福州菜园土的调查研究,种植20~30年的老菜园上,每公顷土壤有效氮、磷、押的含量分别为75~105公斤、90~112.5公斤和375~825公斤,特别是磷素的供应较一般土壤明显提高。柔,指土壤结构好、耕性也好。菜园土结构多为团粒结构,土性柔软、不坚硬,不板结。耕性好,表现在耕作效率高、质量好,有利于菜苗出土和蔬菜生长。温,即有良好的土壤温度状况,“冬暖夏凉”。由于菜园土富含有机质,特别是土壤结构好,水、气比例适当,更有利土壤保温、稳温,保持土壤良好的温度状况。润,是指一方面土壤保水性好,蒸发量低,能回润,耐旱,同时土壤透水不积水,耐涝,土壤常年保持湿润状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成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