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05
颗粒名称: 一、条件
分类号: S151+.357
页数: 4
页码: 143-14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土壤形成的条件,包括地貌、母质、气候、植被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对土壤的影响。福建地貌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等类型,影响着土壤的分布和形成。不同的母质类型,如残积坡积物、冲积物、海积物和风积物,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气候条件是土壤形成的基本动力,福建具有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两种气候带,导致土壤的地区分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对土壤的发生和特性有重要影响。同时,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有深远影响,包括农田的种植方式、施肥、绿化和围垦等。总的来说,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福建土壤形成的条件,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影响。
关键词: 福建省 土壤 地貌

内容

土壤是地貌、母质、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发生及其属性的差异与自然成土因素及人类活动相联系,它反映着内部物质变化与外界环境条件的统一。
  (一)地貌
  地貌在成土过程中,主要影响水热条件的分异和成土物质的重新再分配,并导致生物群落的演替,从而间接地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福建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四大类型。在四大类型之下,按形态和成因的不同,又可以划分出若干次一级的类型。
  福建错综复杂的地貌类型,其结构和分布特点对土壤的展布、形成、属性及农业利用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两大山带和海岸轮廓线呈北北东一南南西向分布的形势,使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发生明显的偏向,它不像纬线一样呈东西方向分布,而是呈北北东一南南西或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之间的界线,大致在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线,线以西、以北是中亚热带,线以东、以南是南亚热带;相应发育的地带性植被和土壤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红壤地带和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地带。这条线不是直线,由于随着沿线地形的差异,呈锯齿状。就全省而言,红壤占有最大的面积。其次是本省地势高低悬殊,气候的垂直分异十分明显,从而导致土壤的垂直分布,土壤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有耕作赤红壤(或耕作红壤)、赤红壤、赤红壤性土(或红壤、红壤性土)—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具有“立体”结构的特点。再次是福建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而以不等量的间歇性的上升运动为主,局部则有下降。有些地方随着地势的上升,红色风化壳被抬升,但在生物气候作用下则发育了山地黄壤,因而土壤中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石,并出现硅铁铝率倒置现象。这一现象,与在黄岗山1800米高程中山草甸土底部采集到的常绿阔叶林孢粉相符合(见赵昭晒等《从第四纪孢粉组合探讨黄岗山植被的垂直变化》,《武夷科学》第2卷,1982年)。滨海地区台地网纹层的土壤的形成和盐基饱和度偏高,可能也与第四纪海侵影响有关。这些说明,受地貌发育的影响,导致土壤分布的错综复杂性。
  (二)母质
  露出地表岩石风化而成的疏松碎屑物质即为母质。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母质的性状极大地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是决定土壤发育和肥力特性的重要因素。本省母质类型有以下几种。
  1.残积坡积物
  指母岩风化物就地堆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堆积的产物,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及滨海的海蚀台地。典型残积物的矿物组成和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受母岩的造岩矿物的特性所控制。如花岗岩风化的硅铝质砂粘性残积坡积物,通常土层较深厚,由其发育的土壤,一般含硅量高,土质较轻,渗透性较好,但抗蚀性较弱,易冲刷沙化,肥力较低。凝灰熔岩风化的硅铝质粉粘性残积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质地粘重,渗透性较差,抗蚀性稍强,但易崩滑,肥力中等。玄武岩风化的铁质粘性残积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氧化铁含量较高,土质粘重,抗蚀性较强,但极易崩滑,阳离子代换量较高,矿质营养较丰富,基础肥力较高。泥质岩、粉砂岩风化的硅铝铁质粉粘性残积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质地适中,耕性较好,抗蚀性差,易侵蚀沙化,矿质营养较丰富,肥力中上水平。砂岩风化的硅质砂性残积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含硅量高达80%以上,质地偏砂,矿质营养贫乏,肥力较低。福建地处中低纬度,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暖湿的气候环境,化学风化强烈,因此,第四纪红色粘土分布甚广。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局部中山区也有第四纪粘土分布,对山地土壤的形成和性状有明显影响。
  2.冲积物
  冲积物主要沿河床两岸呈带状分布,河口地带则多覆盖于海积层之上。冲积母质具二元结构。河漫滩相冲积母质,随阶地高度由低到高,时代由新到老,颜色由灰—黄—黄棕—红色,所以颜色深浅反映了成土母质时间的长短。
  河流冲积物多属于全新统近代河流沉积物,是潴育水稻土及潮土的重要成土母质。
  3.洪积和冲积物
  广泛分布于山区溪流的谷口地带,呈洪积扇、洪积裙展布,组成物质分选较差,多粘质砂土,并有砾石混杂,为淹育、渗育、漂洗水稻土及赤土、红土的主要成土母质。
  4.海积物和冲海积物
  主要分布于滨海平原河口、岛屿和海湾,沉积物特征受海岸地貌类型控制。一般口小腹大的封闭式海湾以淤泥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滩面平坦宽阔,且多处于波影区,利用价值较髙,多用于滩涂海水养殖;半敞开式海湾沉积物以砂泥为主;河口地带沉积类型较为复杂,多为海、河相交互沉积,砂粘混杂。
  海积物和冲海积物多属全新统沉积层,其共同特点是沉积层深厚,含盐量高,盐分组成与海水相似,盐基饱和,是滨海盐土、盐溃水稻土、埭土的主要成土母质。
  5.风积物
  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以南的迎风海岸地带,以长乐梅花、江田,惠安崇武,晋江深沪,漳浦古雷、六鳌半岛及平潭、东山岛等地分布较广。由细沙、粉沙组成,石英含量高达95%以上,粒度均匀,结构松散,磨圆较好,混有约10%钾长石和贝壳碎片,多系海积沙土经海风搬运,分选再堆积的产物,是滨海风沙土的成土母质。
  (三)气候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基本动力,直接制约着土体中物质、能量的迁移与转化。福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纬度较低,紧靠北回归线北缘,太阳辐射量较多,热量丰富,倚山面海,盛行季风,春夏暖湿,偏南气流活跃,雨量充沛。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地区差异较大,垂直分带也较明显,从而影响植被和土壤的地区分异。
  就宏观而言,全省有两个气候带,即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两者的界线,基本与1月均温10℃、活动积温6500℃和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等指标大致相吻合。南亚热带热量丰富,而水分相对较少;中亚热带水分丰富,而热量相对较少。福建多山,地势高低悬殊,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这种垂直气候带具体表现为:基带是南亚热带或中亚热带气候;随着高度的增加和气温的降低,依序出现相当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年平均气温,黄岗山山顶甚至出现相当于中温带的年均温。福建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造就了多种多样气候。这些对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分布都有重大影响。福建不仅有地带性土壤,也有许多非地带性土壤。
  (四)植被
  福建地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植被群落类型复杂多样,植物种类极其繁多。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很少,多为次生植被。全省主要植被类型有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山地苔藓矮曲林、亚热带灌丛、亚热带草丛、亚热带滨海沙生植被、红树林和人工植被等。其中前两者为代表本省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
  福建森林植被素来较好,但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坏,由于气候条件优越,恢复比较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加强造林绿化的力度,实施“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和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至1997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达697.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3%,居全国第一位;绿化程度为76%;森林蓄积量3.9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良好的森林植被,为土壤向良性循环发育提供有利条件。
  福建多山,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从而植被也有垂直分异。以黄岗山为例,自下而上依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苔藓矮曲林和中山草甸,相应发育的土壤是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和草甸土。
  福建植被类型多而复杂,对土壤的发生、特性、演变及改良利用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以地带性气候为主导因素的作用下,植物群落一般都朝着地带性植被方向演替,并通过生物自肥作用,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典型的地带性土壤——赤红壤和红壤肥力是比较高的。例如在植被保存完好条件下,红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达80克/千克以上,比邻近地区高产农业土壤高得多。但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导致地带性群落面积不断缩小,各种次生植被取而代之,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土壤肥力也不断衰退。如在次生灌木草类植被下发育的红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到30~40克/千克,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结果。因此,开发山地土壤资源,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
  (五)人为活动
  土壤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农、林、牧、副、渔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利用土壤之上。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不仅从土壤中获得一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速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并对土壤进行定向改良和培育,可促使土壤朝着提高肥力的方向发展。
  人为活动对农田土壤的发育方向和速度影响极为深刻,例如种绿肥、增施有机肥能有效地加速土壤熟化。据三明市农科所试验,黄泥田实行稻—稻—紫云英轮作,土壤有机质比试验前增加0.187%。旱改水改变了土壤水分状况,使土壤朝着水耕熟化方向演变。山区冷烂田,通过开沟排水,迅速干化土壤,潜育化过程明显减弱,并逐渐向潴育化方向发展,形成高产的潴育型水稻土。滨海滩涂经人工围垦和引水洗盐,加速了土壤脱盐熟化,同样可逐步发育为潴育型高产水稻土。滨海风沙土经人工营造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客土改沙等措施,加速了土壤熟化,可成为高产良田。这是人们根据土壤形成发育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土壤向良性发展的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却会使土壤退化,破坏土壤资源。例如:改轮灌为串灌,使土壤养分流失;不施肥插“白水秧”,使土壤肥力枯竭;不施有机肥单施化肥,使土壤板结,质量下降;滥砍滥伐、陡坡垦荒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壤瘠化。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的深刻影响,其影响的速度与程度是自然土壤所难以比拟的。但人为活动合理与否,却会导致正反两方面的不同后果。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珍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