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402
颗粒名称: 一、水资源
分类号: P746
页数: 5
页码: 137-14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水力资源的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福建省水力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116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3%。人均水资源量较多,为4690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量多73.7%。福建省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年产水量在90~116万立方米之间,枯水年年产水量在48~68万立方米之间。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导致水旱灾害频繁,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分配不均衡,容易出现缺水受旱和洪害等问题。
关键词: 福建省 水资源 开发利用

内容

福建省水力资源的特点是:溪流密布,分布广泛;雨量充沛,落差集中;中、小型占多数,大型较少;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库移民和经济损失淹地相对较少。
  (一)水资源蕴藏丰富。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16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3%,人均水资源量4690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水量2700立方米多73.7%。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旱灾害频繁。按流域划分的水资源分区,多年平均年产水量为每平方千米90~116万立方米,枯水年年产水量在48~68万立方米之间,闽东诸河分区最大,闽南诸河分区最小。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之比为2.41~4.19,多年平均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54%~72%。由于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分配不均衡,各年之间水量相差很大,雨少时缺水受旱,雨多时多水,甚至造成洪害。近30年来,大约4年有1次大洪水,5年有2次旱灾。沿海地区尤其是突出部和岛屿降水和径流普遍偏少,加上风大蒸发强,是本省易旱区。该地区光热资源充裕,人口劳力多,农业生产还有潜力,但因缺水受到一定限制。
  福建省蓄、引、提水工程,共可控制地表水约120亿立方米,只占水资源总量的10.2%,而大量水资源没有得到控制利用。
  (三)含沙量不大、河障严重、洪水水位不断抬高。全省各地河流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054~0.678公斤,平均年单位面积产沙量为每平方千米65~693吨。全省
  县有陂152座,其中宋代建的有131座;长乐县绍兴初就修浚湖塘陂堰150余所,沟渠12.580米,建立斗门104所;乾道四年(1168年),又建斗门及湖塘陂堰104所,溉田2.083顷。
  据道光《福建通志》记载,凡是陂坝林立的地区,也都是经济发达、人文荼萃的州县(见表3-11)。
  上表仅包括陂坝的不完全资料,如果从农田水利工程总的情况来看,为数就更多,地区分布的范围就更为广泛。
  宋代新建的工程,主要有:
  莆田的木兰陂。始建于治平元年(1064年),为溪洪冲毁(号为钱陂)。治平间重建,陂成而又决(号为林陂)。最后完成于熙宁八年(1075年),坝址选在钱、林两陂遗址之间的木兰山前。陂成后,莆南平原成为沃壤,沟洫纵横,灌溉方便,保证了水稻一年两熟。此外还有太平陂、南安陂及仙游官杜陂。
  泉州留公陂。宋代,在洛阳江上游修建留公陂(俗称陈三坝),外御海潮,内蓄溪流,可灌晋江、惠安两县农田173多公顷。此外,还在安溪、同安、晋江新建一些埭、塘、陂等。
  福清塘堤。宋代,福清修建许多塘堤,如元丰年间(1078~1085年)建灵石蟹屿塘,筑堤5100米。还有灵石白麟洋的围垦,筑堤3740米,溉田种六百石。
  龙溪官港。淳熙二年(1175年),凿官港,长10余公里、灌田200余公顷。此外还有长泰颜府陂。
  福州西湖。宋代疏浚两次,第一次在嘉祐三年(1058年),工程较为巨大,除浚湖外,还疏浚河浦176条,受益农田多至3600顷。
  长乐桃元洞。溉田种千余石,后被势家和相转鬻为农田。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重浚为湖。
  泉州地区六里陂。以北宋熙宁(1068~1077年)和南宋绍兴(1131~1162年)年间,先后两次重修六里陂(初建于五代,迂回20公里,使数十公里农田得以灌溉),重修后能灌田0.27万公顷。还修浚泉州城郊的东湖、天水淮,晋江的龙湖、虺湖、清洋陂、浩浦陂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沿海不少水利工程与围海造田相结合,既扩大耕地又解决灌溉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除陂以外,一般难以自流灌溉。在此期间,提水灌溉工具的改进,取得长足进步,以筒车代替戽斗、辘轳、桔槔等原始灌溉工具,节省大量劳力,提高灌溉效益。
  明清以来,新建大型水利工程不多,多是维修和续建水利工程。新建比较重要的有龙岩汤侯渠,长乐莲柄港引水工程。
  莲柄港开山凿港,倡自何时待考。据记载:宋大观年间,长乐屿头人龙图阁学士前广东安抚使林安上居乡时,上书倡议开山凿港,引闽江之水灌溉,奏请移用长乐田赋充开凿费用。后以石坚难凿,三年无成。明、清期间,屡有绅士动议,因石坚缺少经费而作罢。直至民国5年(1916年),陈兆锵任海军船政局局长时,曾派员到长乐测量龙腰山两侧水平及简略地形,初步作出开凿计划,因工程浩大未果。民国15年(1926年)国民党海军特拨专款成立溉田局,计划凿山开港,安设抽水机,以灌溉苦旱最甚之中南两区农田0.4万公顷,为第一期;延长渠道增置抽水机以灌溉北区农田0.27万公顷,筑造海堤,围辟沿海滩地为农田,为第二期。
  第一期工程于民国17年(1928年)11月告竣。受益南区北山、鹤上等18个乡村的农田约0.4万公顷。民国20年(1931年)因征收水费发生纠纷,工程设备悉遭当地民众捣毁。民国24年(1935年)集资重建,采用电动抽水机,由福州电气公司送电抽水灌溉。但因抽水时间受潮位限制,又分配失当,水量不足,受益面积减为0.24万公顷。民国29年(1940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闽海沦陷,电动机及输电设备等被日本侵略军掠夺无遗,土木工事亦遭破坏。民国36年(1947年)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利用工赈物资,设工程处,因无输电设备,重新购置柴油机,并恢复土木工事,但泮野、营前两港蓄水闸及部分零星工程均未建造,不能承蓄水量,灌溉面积仍维持0.24万公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莲柄港工程十分重视,先后拨款340万元进行改造和扩造,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由1951年开始,把福建古田溪电力引到长乐,改装5部大型电力抽水机,抽水马力提高一倍;同时对渠道、闸门、涵洞、桥梁进行全面整修。左干渠修到金峰、岭南和漳港,右干渠道到古槐、感恩与三溪水库相接,灌溉面积扩大到0.53万公顷,受益范围由13个乡扩大到南乡大平原和北乡丘陵地带。1970年又开始第二期扩建工程,在营前港拦江堵港,建起85米长的9孔水闸,把闽江淡水蓄在营前至玉田的港道中;又在龙腰山下开凿一条长55米,宽6米,高6.5米的穿山大隧道,名日“朝阳洞”,使营前港淡水能由隧道自流到潭头、梅花、漳港、古槐等地港道之内。又在渡桥、龙峰、湖东里、前董等乡修建4座中型电力抽水站,把从朝阳洞流来及抽水站抽上的闽江淡水送到仙岐红砂、梅花石壁、湖南大鹤和文武砂东山等沿海沙区,用于灌溉沙圈,冲淡海滩盐碱地,为围海造田、扩大耕地面积提供丰富水源。现在,莲柄港全灌区面积已达0.87万公顷,其中旱涝保收田有0.73万公顷,水稻每公顷产量在9000公斤以上。莲柄港灌溉所及的地区,已成为长乐县粮食高产稳产区。
  (二)现代水利水电建设
  在水利灌溉方面,受益66.7公顷以上引水灌溉工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89处发展到614处。已建成小(一)型以上水库从2座发展到2338座。其中大型水库8座(含发电水库4座),中型水库52座,小型2278座。全省水库蓄水总库容87亿立方米;机电灌溉从1.2万马力,发展到52.1万马力;发展机井1.51万眼,喷灌0.95万公顷,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3万公顷发展到90.59万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61.1万公顷。
  在防洪除涝防潮方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河堤防19千米、防潮海堤7%千米发展到共4353千米。江海堤防保护面积23.5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66.4平方千米。全省完成围垦面积6.98万公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1949~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头三年,着手修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破烂不堪的水利工程,修复福清天宝陂水利工程,修复并扩建长乐莲柄港灌溉工程,整修莆田木兰陂南北洋灌区几座主要的排灌建筑物。“一五”期间,在兴修小型水利的同时,还修建一批重点骨干工程,如闽江、晋江、鳌江下游防洪堤,厦门集美、杏林海堤,晋江金鸡渠,同安策槽渠,龙岩汤侯渠,南靖三卞港等引水灌溉工程;并相继建成汀溪、菱溪、石壁等中型水库。同时对东张、东圳等大型水库进行前期工作和开始建设。还建成长乐文武砂、莆田红屿等重点围垦工程。1956年,水电部在永春举办首期小水电训练班,在永春、南平、建阳、闽清、平和等县试办10多座农村小型水电站。建成安溪湖头,顺昌元坑、谟武、同安凤岗以及平和、崇安、安溪城关水电站。建成古田溪大型水库和四级梯级电力开发的主要工程。这一时期工程特点:工期短(1~2年即完成),质量好、投资省、效益显著。
  2.“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
  1958~1960年,受“左”的思想影响,水利工程一哄而上,到处清基破土,战线太长,如大型水库高坑、上河、外度,水电方面的九鲤湖、白濑、棉花滩等,虽有一定成绩,但失误较大。
  1961年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此时期内,主要建成东张、东圳、乌潭、南安后桥等大中型水库,金鸡拦河闸、九龙江西溪引水等重点灌溉工程以及九龙江下游防洪堤;还建成宁德东湖塘、平潭竹屿、厦门马銮等666.7公顷以上围垦工程。
  在水电方面,建成一批以县城用电为主要对象的县办水电站。莆田、连江等县还建4座1000千瓦以上的县骨干电站,并开始建设农村电网。
  在调整时期,曾提出“水轮泵歼灭战”的口号,在全省掀起建设水轮泵站的热潮。建阳、南安、永泰等县、市,在大河上建成水轮泵灌溉和发电相结合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起到一定作用,但效益较差。这一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速度快、数量多,有成绩,也有失误。
  3.“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后两年(1966~1978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利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70年后,逐渐恢复部分水利水电事业。大型的山美水库,灌区电灌站及渠系工程相继建成,并兴建一批骨干水电站如闽东、芦下坝、矶头、山美、玉山、霞阳、大泽溪、714(连城)、才溪、罗汉溪等。建成安砂、池潭大型水库以及安砂、池潭、华安等水电站。但也由于水利水电基建摊子过大,前期工作薄弱,致使大量工程工期长,质量差,效益低。如南安县笋塔水库(中型),自1975年开工,工期一拖再拖。中型水库中如闽清的岭里、宁化的泉上、永春的红五一、安溪的村内等,曾发生过严重的滑坡、漏水事故,有的至今还未彻底解决。
  在这期间,围江造田、填湖造地成风,如闽江、晋江下游围江造地工程,既妨碍行洪又浪费资金与劳力。
  4.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以后)
  这一时期,水利建设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方针,取得巨大成就。1980年,建成大型的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把北溪水引入厦门地区,解决厦门岛内外工农业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完成东圳、山美、乌潭三个大型水库和大部分中型、小(一)型水库的保坝工程,提高水库防洪标准;建成大型水库峰头水库。
  在沿海地区发展打井、喷灌工程,在人畜缺水地区如海岛及沿海突出部和部分老区、少数民族山区建设625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全省缺水人口中68%的群众饮水问题。
  在海滩围垦方面取得很大发展,建成福清大扁岛、柯屿,连江大官坂,罗源松山,东山西埔湾,宁德西陂塘等666.7公顷以上重点围垦工程。
  小水电事业迅猛发展。目前全省100%的乡,90%以上的村、80%以上农户用上电。1983年利用科威特贷款,开始建设沙溪口水电站装机30万千瓦,相继在1987~1989年投产运行。华东最大的水口水电站,利用世行贷款,也在1987年动工兴建,装机容量140万千瓦,1994年后陆续投产运行。中型电站有龙门滩二级的2.6万千瓦(1992年投产),泰宁良浅3.0万千瓦(1992年投产),尤溪7.6万千瓦(1993年投产)。在建的项目有顺昌谟武3.0万千瓦,连江山仔4.5万千瓦,沙县高砂5.0万千瓦,福鼎桑园3.75万千瓦,福安黄兰溪3.5万千瓦,安溪兰田2.5万千瓦,永定棉花滩60万千瓦等电站。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其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