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晋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392
颗粒名称: 四、晋江
分类号: P343.1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晋江流域的水系与河道情况,包括晋江的干流和支流,河道的分布和特点。文章还提到了晋江流域的地表径流和泥沙情况,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以及水力资源和水利建设情况。晋江水系特点是具有扇形的格子状水系,水系分布以西北部为主,河网密度大。晋江流域的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年径流量分布不均,夏季汛期为主要径流期,受台风和季风影响较大。晋江流域的泥沙含量较高,主要来源于西溪,水力资源较丰富,已开发的水力资源主要用于小水电和灌溉。此外,晋江流域还建设了山美水库等水利工程。
关键词: 福建省 晋江 水系

内容

晋江是福建省仅次于闽江、九龙江和汀江的第四条大江。流域位置介于北纬24°31′~25。32′,东经117°44′~118°47′之间。流域面积5629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约5%。行政区包括安溪县、永春县、南安市、晋江市和泉州市区以及大田、德化、仙游和同安的部分地区。
  (一)水系与河道
  1.水系
  (1)干流
  晋江发源于戴云山脉的东坡,全长(从正源起到入海口止)为182千米。晋江在南安县井兜村前的双溪口小峡谷(石砻以上2.5千米处),分东、西两溪,西溪为晋江正源,源出于安溪县龙顶山下的感德乡达新村,向东北流至下口坂接纳一都溪后称清溪。然后转向东南,流经剑斗、举口、湖头后水流始大,至仙苑汇澳江后始称西溪,然后经安溪县城而进入南安县境,至双溪口与东溪相汇。全长153千米,流域面积3101平方千米,占晋江流域面积的55.1%。东溪源于永春雪山脚下锦斗乡,向东南流,至蓬壶转向南流,然后向东流入五里街后向东南流,至东关纳湖洋溪后始称东溪,然后流入山美水库,经调节后下泄,流经洪濑至双溪口与西溪相汇,全长约120千米,流域面积约1917平方千米,占晋江流域的34.1%。晋江干流在双溪口以下江面宽阔,水量较多,向东南流经丰州、泉州南门入泉州湾。其中双溪口以下晋江干流长29千米,沿途增加区间面积为611平方千米。
  (2)支流
  晋江干流及东、西溪的支流不少,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3条,西溪的支流有一都溪、双溪、坑仔口溪、长坑溪、金谷溪、澳江;东溪支溪有湖洋溪、诗溪、盖溪、罗溪、英都溪、蓝溪和九十九溪。其中澳江流域面积和多年平均流量均为最大,流域面积为551平方千米,流量为18立方米/秒。最长的是长坑溪,河长55千米。上述支流除九十九溪为下游支流外,其他12条支流均分属东、西溪,流经中、上游地区。晋江特点是中上游支流众多,属山区性河流,汛期河水暴涨暴落,水量较大,其他时期水量较少。
  (3)水系特征
  晋江水系特征是具有格子状的扇形水系。干、支流流向往往作垂直或近于垂直相交,在水系分布上成格子状。干流为单向流向,朝向东南;支流也有定向性流向,这是因为受两组走向北北东一南南西及北西一南东构造线控制所致。
  晋江水系的众多支流相汇于干流的中、上游,使晋江水系呈扇形分布,因而中、上游面积大大超过下游,如西溪安溪水文站流域面积为2466平方千米,占晋江流域面积的43.8%,东溪洪濑水文站流域面积1704平方千米,占晋江流域面积30.3%。在双溪口以上流域面积为5060平方千米,约占晋江流域面积的89.9%。
  晋江水系另一个特征是河网密度大,晋江流域面积为5629平方千米,而流域内干支流总长度约达960千米,平均河网密度为0.171千米/平方千米,东溪平均河网密度为0.185千米/平方千米,大于西溪的0.163千米/平方千米。
  2.河道
  根据晋江干流及东、西溪河谷特点及水流情况,晋江可分为三段:
  西溪源头至湖头,东溪源头至永春统称上游。湖头、永春至双溪口统称中游,双溪口以下称下游,各段特点分述如下:
  (1)上游段
  河流穿行在海拔600~800米的低山丘陵中,河床比降大,剑斗至湖头为5.8‰,河床多系岩石,河宽一般在100米以内,两岸陡峻,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优良坝址多。
  (2)中游段
  海拔在200~600米之间,比降变缓,西溪湖头至安溪为1.57‰,安溪至南安为0.8‰,东溪东关至山美为2‰,山美至洪濑为1.3‰。河床多砂卵石,河床有淤积现象,尤其在安溪和洪濑以下表现明显,河宽在100~500米之间。本河段流量增大,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也很丰富,且有优良坝址。已建成的山美水库,是综合性水利工程,对本流域乃至以外地区的灌溉、发电、防洪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下游段
  河道进入沿海丘陵与平原相交错地区。地形逐渐开阔,两岸阶地发育,比降减至0.25‰,至丰州进入晋江下游平原,海拔在15米以下,河道比降为0.1‰左右。河床中多细砂和中砂,河宽向海口扩大至1000米以上,河床淤积现象强烈,河口段水流平缓,但受潮汐影响显著。
  (二)地表径流与泥沙
  1.径流的空间分布
  降水是产生晋江径流的主要因素,径流量的变化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西北山地丘陵地势较高,雨量可达1800~2000毫米,而东南沿海地势低平,雨量较小,仅1000~1200毫米。陆面蒸发在面上的变化比较小,全流域在600~800毫米之间,其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但梯度较小。径流分布总趋势是西北多,东南少,山地多,平原谷地少。西北部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1000~1100毫米,东南部约500~700毫米,即径流自西北向东南递减,且梯度较大。全流域有3个相对径流高值区和2个相对径流低值区。3个高值区:一是安溪西部山区,年降水量1988毫米,年径流深1100~1300毫米,为本流域最高径流区;二是永春中北部,处在戴云山东坡,为多雨中心,降水量在1900毫米以上,年平均径流深为1100~1200毫米,成为次高径流区;三是南安西部凤巢山,处在台风的迎风面多雨区,年降水量达1952毫米,径流深达1000~1100毫米。2个相对径流低值区:一是东西溪河谷地带,年′降水量在1500~1700毫米,年径流深为900~1050毫米;二是下游沿海地区,为本流域最低径流区,年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年径流深在750毫米以下。
  2.径流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
  根据石砻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为163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8020立方米/秒(1956年9月19日),最枯流量为0.1立方米/秒(1963年5月31日)。晋江流域径流量在一年内各月的分配相差很大,多年平均最大月流量出现在6月,约占全年的20%,多年平均最小月流量出现在1月,约占全年的2.4%。4~9月为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77%;而非汛期的另外6个月仅占23%。汛期特别是5~6月降雨强度大,加上流程短,河床坡降大,形成河水暴涨暴落。夏季7月、8月间,气温高、蒸发强,所以径流明显偏低,而此时正值灌溉用水集中时间,便易产生夏旱和秋旱,尤其沿海地区。有些年份,因有台风小汛出现,在流量过程线出现小峰值。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旱情。
  本流域受台风和季风影响,各年中台风的次数,台风和季风的强弱,风期来去的迟早和停留时间的长短不同,逐年的降水量和降水过程变化很大,随之径流变化也很大。径流的年际变化通常用变差系数CV值来表示。本流域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的变化范围在0.15~0.27之间。总的趋势是由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增。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的变化范围在0.24~0.55之间,总趋势也是由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增,但地区差异不太明显。沿海地区CV值大,径流年际变化大,对水资源利用不利,需多建蓄水工程,进行人工调节。
  3.河流泥沙
  晋江是福建四大河流中含沙量最多的一条,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39公斤/立方米(石砻站),比闽江大2.8倍,比九龙江大1.9倍。含沙量有逐年增大趋势,石砻站年平均含沙量由1951年的0.13公斤/立方米,至1980年增大到0.79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221.6万吨。这些泥沙主要来源于西溪,而西溪泥沙主要来源于官桥、龙门一带,原因是毁林开荒造成的水土流失。
  晋江含沙量汛期比枯水期多,但汛期内各月含沙量的多少和流量的大小又不完全一致。如最大水6月,流量为408立方米/秒,含沙量0.39公斤/立方米;5月流量224立方米/秒,含沙量0.48公斤/立方米,6月含沙量比5月少。但在台风季内含沙量又有明显增多,如7月流量为310立方米/秒,只及6月流量的76%,而含沙量却高达0.56公斤/立方米,是6月的1倍多,其原因是台风暴雨强度大,暴雨径流冲刷作用强。
  (三)水力资源与水利建设
  晋江流域水力资源较丰富,理论蕴藏量约50万千瓦,占全省的4.7%;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约24万千瓦,占全省的5%。已开发的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约4.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7亿度。50年代后,农村小水电发展迅速,尤以永春县小水电闻名国内外。另在水利建设方面,水库总蓄水量约8.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约8.4万顷,其中旱涝保收田4.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2%左右。东溪中游有山美水库,总库容6.56亿立方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其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