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西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354
颗粒名称: 一、闽西区
分类号: P931
页数: 5
页码: 36-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西部,地貌复杂多样,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是福建省农业和林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同时,该区也具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如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森林景观。
关键词: 福建省 闽西区 地貌

内容

本区位于福建省西部,拥有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市的大部分地区,北与浙江省相接,西以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为界,南与广东省毗连。东界北起政和县的岭腰,经建瓯市小桥,在南平市夏道过闽江,向西南沿戴云山西麓,经沙县、三明、永安,过岭头到漳平,沿雁石溪西岸,经龙岩市穿富岭直到永定兰地,与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区相接。该界线与政和一大埔断裂带基本一致,东西两侧地貌差异显著,农业生产也有不同。全区状似斜置的长方形,南北长约400~460千米,东西宽约120~150千米,面积约52720.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3.44%,是福建省三大地貌区中最大的一个。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和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前者是晚加里东褶皱之后的长期隆起地区,后者是晚加里东褶皱之后形成的拗陷带,沉积了较厚的上古生代一三叠纪的地台型沉积盖层。岩浆岩比较发育,活动期次繁多,岩类复杂多样,受侵蚀后表现为不同的地貌形态。本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以断块上升活动为主,但存在着南北间的差异。在江西的石城至福建的建宁、闽清一线以北,以大面积断块整体活动为主;以南则断块差异活动明显。在本区的中部,由于北东向断裂控制,发育着两列由上白垩系-下第三纪红色砂页岩和砾岩层组成的红色断陷盆地,一列为武夷山-泰宁-连城-武平,另一列为松溪-沙县-永安-龙岩;由于组成红色盆地中的岩性不同,岩层倾角大小不一,在外力作用下,红色砾岩、砂砾岩常发育成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
  本区自西北向东南,海拔逐渐下降。武夷山脉纵贯西部,是闽赣两省的天然界线,长约500余千米,海拔1000~1500米以上,切割深度800~1000米,两坡呈不对称状,西坡较陡,东坡较缓。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整个山体的纵剖面似“凹”字型,南北高,中部低,但总体来看,北部又高于南部。在武夷山脉中,发育有许多与山脊线成直交或斜交的垭口,它们有的是由断层陷落而成,有的则是古老的河谷,这些垭口古称“关”、“隘”、“口”,是闽赣间和闽浙间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也是冬半年冷气流入侵本省的通道。
  本区水系发育,河网密布,流入闽江的主要河流有建溪、富屯溪和沙溪;流入九龙江的有雁石溪、万安溪;流入汀江的有旧县溪、永定河等。在浦城、光泽二县局部地区的溪流分别注入浙江的新安江和江西的信江。这些河流共同的特征是:河谷宽窄相间,水量丰富,比降大,嵌入河曲发育,多岩滩和裂点,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河谷地貌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大多数河流与构造线斜交或直交,峡谷、宽谷相间分布,呈藕节状。在宽谷和盆谷内,沿河发育有高度不等的三级阶地,显示了本区新构造间歇性上升活动具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内次一级差异性的特点。
  依据地貌类型组合的区域差异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本区又分为以下四个二级区:
  (一)武夷山脉北段山地、河谷平原区
  本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介于武夷山脉与鹫峰一戴云山脉之间,北与浙、赣两省相邻,南界西起淮土,经宁化、清流沿九龙溪至永安西洋与武夷山南段低山、中山、河谷平原区相接,幅员最广,包括南平市的松溪、浦城、光泽三县的全部和政和、建瓯、武夷山、建阳、邵武、顺昌的大部或一部分,以及三明市的建宁、泰宁、将乐、明溪的全部和宁化、清流、永安、三元、列东、沙县等的大部或一部,全区面积约25380.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20.91%。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由一系列的复式褶皱和断裂所组成,总体构造呈北东方向展布,其次还有北西、南北和东西等构造方向。区内广泛出露上元古界的变质岩系,主要由片麻岩、片岩、变粒岩、石英岩等组成。由于加里东后期隆起,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的地层,除在南部出露外,北部几乎缺失。中、新生代地层,多以盆地产出并呈北东方向排列,如漳平组、长林组、南园组、沙县组和赤石群等。花岗岩侵入体分布也很广泛,常构成高大的山体,如建宁和泰宁交界的白石顶(1857米)等。新构造运动强烈,以断块整体上升为主,上升幅度大,故使武夷山地成为全省地势最高的山区。
  区内海拔多在500~1500米,是本省地势最高的地区,属武夷山脉北段组成部分。地势北、西、南三面高而中部和东部低,平面轮廓略呈“凹”字形。山地是本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多为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和砂岩组成,面积约16648.25平方千米,占本区总面积65.56%,其形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山体展布多呈北东方向延伸,与构造线一致,在流水长期侵蚀、切割下,形成山岭陡峭,地势高耸,切割强烈的地貌特征,这在卫星像片上显示尤为清晰。
  本区河流除浦城、光泽县的局部地区流入赣江外,均属闽江水系。沙溪是本区最长的河流,为闽江的干流,从本区南部和东缘流过,它同建溪、富屯溪均发源于武夷山区。河网密布,格子状、向心状和放射状水系结构明显,河谷形态以“V”形谷为主,多作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各种成因类型的大小盆谷亦沿河成串珠状分布,高程呈阶梯状降低,多裂点,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较大的盆地有浦城、光泽、建宁、泰宁、将乐、宁化、明溪、永安、三明、沙县等,盆地中堆积了厚度10~20米的第四纪沉积物,沿河两岸发育有阶地,周围有丘陵,层状地貌明显。
  本区地处武夷山地,地势高,起伏大,沟谷纵横,峰峦叠嶂,山岭连绵,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土地类型复杂,气候差异大,山地温凉潮湿,丘陵、盆谷温暖潮湿。热量资源略低于全省的中等水平,水分比较充裕。年均气温15℃~10.5℃,夏季近5个月,冬季3个月左右;≥10℃的积温5150℃~6150℃,适于稻谷栽培和林、茶、果的生长。年平均降水量1550~2000毫米,分布不均,多值区在武夷山脉一带,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是全省四大雨区中心之一。土壤的垂直分带谱在黄岗山大致是:海拔700米以下为红壤,700~1050米为黄红壤,1050~1900米为黄壤,1900~2158米为山地草甸土。植被的垂直带谱也很明显,海拔200~1200米为常绿阔叶林,1000~16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1200~1800米为针叶林,1700~1950米为山地苔藓矮林,1900~2100米为山地草甸。这种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在南部和北部虽不尽相同,但进行山地开发利用时,应因地制宜。
  (二)建溪、富屯溪丘陵、低山、河谷平原区
  本区地处建溪与富屯溪之间,东接鹫峰山脉,南、北、西三面与武夷山北段山地、河谷平原区为邻。属南平市,包括武夷山、政和、建瓯、建阳、邵武、顺昌和延平区的大部或一部分,长宽各约100千米左右,面积约9227.7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0%。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稳定隆起的固化地块。上元古代变质岩系片岩、片麻岩广泛出露,四周为燕山期花岗岩所围绕,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红色岩层零星分布于武夷山、建瓯、顺昌等盆地,其中武夷山盆地红层厚度大于700米,发育了典型的丹霞地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第四纪沉积物多发育在各河流的盆谷中,厚度一般为15~20米。
  区内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略似一盆地。水系结构作向心状,建溪和富屯溪于南平汇合后流入闽江。本区中部地势比较开阔,海拔多在300~700米之间,以丘陵低山为主,坡度较缓,切割不深,但密度较大,溪谷发育,多山垅田。富屯溪、建溪及其支流麻阳溪、南浦溪、松溪等的河谷形态多呈峡谷与宽谷沿河相间分布的特征。在宽谷地段,多发育着三级阶地,第一级阶地比高小于10米,面积较大,联结成片,成为河谷平原,稻田阡陌,村庄密集;第二级阶地,比高15~25米,面积较小,微切割,多属基座阶地,多辟为经济林和果园,局部有耕地分布;第三级阶地,比高35~50米,多受侵蚀,残留面积较小,有的呈丘陵状,有林木分布。
  本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分布于富屯溪和建溪及其支流崇阳溪、麻阳溪、南浦溪、松溪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海拔为100~450米,多由古老变质岩系和砂页岩组成,切割较破碎,其中高丘比高多在150~250米,后缘多与山地相连,成条状展布,山脊线较明显,坡度常在15°~25°之间,风化层较厚;低丘比高多在120米以下,前缘常与平原毗连,多呈馒头状,坡度15°以下,土层厚,多辟为经济林和茶、果园。本区丘陵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茂密,盛产杉、松,有“绿色金库”之称,是福建省主要林区之一。低山多分布于富屯溪和建溪及其支流麻阳溪之间,是建溪和富屯溪的分水岭,多由花岗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海拔多在500~700米之间,风化层也较厚,水湿条件优越,森林植被茂密,也是主要林区。在低山内侧,有中山散布,多呈不连续状,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海拔在1000米以上,其中郭岩山(1383米)是本区最高的高峰,其次是矇瞳洋山(1363米)。中山坡陡,常有基岩裸露,发育有悬崖峭壁,蔚为壮观。
  本区平原可分为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两类。前者分布于富屯溪、建溪及其支流的河谷两侧,后者多分布于诸支流的上游和源头,均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组成,以冲积物为主,厚达数米至数十米,具二元结构,平原面平坦,微向河床和下游倾斜,坡度1°~3°比高3~8米,水利条件好,土壤肥沃,是本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产区和居民点的所在地。
  夏季近6个月,冬季3个月左右,日均温≥10℃积温5150℃~6150℃,年降水量1550~1900毫米。本区土壤以红壤为主,局部有紫色土分布,大多为酸性,水田土壤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适于稻谷栽培和林、茶、果等生长。农作物可以一年2~3熟,以双季稻为主,是本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本区地貌条件也有利于林木的生产,尤以杉木、毛竹等用材林生长迅速,成材快,群众又有悠久经营林业的习惯和经验。在抓好本区粮食生产的同时,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把本区建成以杉木和阔叶树林为重点的大面积速生、优质、丰产用材林基地,做到粮林并举,发挥本区地貌资源优势。
  (三)武夷山脉南段低山、中山、河谷平原区
  本区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地处武夷山脉的南段,东与闽中山地、盆谷区南部毗连,西界江西省,北接武夷山脉北段山地、河谷平原区,南临汀江高丘河谷平原区。包括龙岩市的连城全部,漳平、龙岩、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的大部或一部,三明市的永安、清流和宁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暖区,温暖多湿,年均温度17℃~19.5℃,最冷月平均6℃~9℃,化的南部地区,长、宽各约130千米,面积约13529.5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11.15%。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又称永梅拗陷,区内经过多次运动,构造变动强烈。燕山运动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喷发,发育一系列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构造,由于断裂和断块的差异运动,形成一些北东或北西向的断陷盆地,如连城新泉、黄沅、葛坪等盆地,沉积了厚度不一的红色岩层。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本区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上升活动为主要特征,一方面是老断裂的复活,另一方面也产生一些新的断裂,但其规模较小,断距也不大,在局部地区,还有基性一超基性岩浆喷溢活动。
  本区是福建省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尤以下古生界以后各时期的沉积地层出露广,厚度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甚为显著。
  本区地势起伏较大,大致为北高南低,东部又高于西部,海拔一般在400~1000米之间,1000米以上的山峰多分布在东部,最高峰黄连盂(1807米),其次为梅花山(1778米)、南山顶(1753米)、将军山(1665米)、紫云洞山(1647米)、天宫山(1594米)、香炉山(1533米)等。由于受北东向构造影响,岭谷相间排列,均呈北东走向,区内发育“三岭两谷”的形态组合。
  区内地貌类型较多,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平原。中山和低山是本区的优势地貌类型,两者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2.68%,其中又以低山为主,占山地面积的62.1%。全面开发利用本区土地资源,低山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中山面积424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中部,属于武夷山脉南段主干的东延范围,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多由燕山期花岗岩和南靖群石英岩、石英砂岩组成,山体高大,山势陡峻雄伟。梅花山是东部山地的主体,它不但是闽江、九龙江和汀江的分水岭,而且又是九龙江的发源地,水系呈放射状,切割强烈,溪壑纵横,危崖耸立,植被覆盖良好,森林茂密,在苍翠的万山丛中到处云雾弥漫。这里的植物区系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成片分布,最大的“杉木王”高34.8米,胸径1.91米,胸围6.19米,材积28.8立方米。还有“活化石”银杏、金丝竹以及种类繁多的药用植物和花卉。林中栖息的动物甚多,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金猫、梅花鹿、蟒蛇、大鲵、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8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白鹇等34种。这里已被列为国家A级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低山是本区的优势地貌,占全区面积的51.34%,多分布在西部和中山的外缘,是构成南武夷山脉的主体,海拔高度多为500~800米,组成岩石比较复杂,有花岗岩、砂页岩和变质岩等,坡度多为25°~35°,土层深厚,是本区主要木竹生产基地。丘陵面积很小,分布于朋口、新泉、才溪、古城和馆前等山间盆谷的周围,多为变质岩、砂页岩等组成,切割破碎,顶部和缓,是林业生产有利的地貌条件。
  本区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面积1493.25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11.64%,是本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河谷平原主要分布龙岩盆地、连城盆地、北团盆地河谷两侧,呈条带状分布,一般宽1000~2500米,比高5~8米,堆积物厚达10~20米,地面平坦,微向河床倾斜,土层深厚肥沃,水利条件好,光热充足,年可2~3熟,是水稻高产稳产区。山间盆谷平原,散布全区,个体面积小,形状以长条形、椭圆形居多,多由冲积物和坡积物组成,厚度不一,变化较大,地面坡度多在4°以下,热量条件差异大,光照不足,多冷浸田,以单季稻为主。
  本区山体庞大,海拔较高,气候地域性差异和垂直变化明显,由于纬度偏南,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8℃~20℃,最冷月气温8℃~10℃,日均温≥10℃积温5400℃~6400℃,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热量、水分资源居全省中等。土壤主要有暗红壤、幼红壤和紫色土,均属酸性,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为黄壤,植被也较复杂多样。
  (四)汀江沿岸丘陵、河谷平原区
  本区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隅,地处汀江河谷两侧。东、北、西三面均与武夷山南段、低山、中山、河谷平原区相接,南界广东省。包括长汀、武平、上杭和永定四县的大部或一部。南北长约120~140千米,东西宽约30~70千米,面积约4582.7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3.78%。全区南、北宽,中部窄,状似哑铃形。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的一部分。地层发育,从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断裂构造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对地貌形成影响甚大。
  本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多在100~500米之间,500米以上的山地仅在局部地区有零星分布。地貌类型以丘陵和平原占优势,二者面积占全区面积89.6%,山地面积仅占10.4%。丘陵集中分布于汀江两侧和中山外缘,组成丘陵的岩性比较复杂,主要有四种:一是花岗岩组成的丘陵,多分布于北部和南部,一般坡度较小,形态较浑圆,风化层较厚,丘间凹地较宽,土层较厚。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分布于河田一带的花岗岩丘陵,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据长汀河田水土保持站观测资料,河田花岗岩丘陵年下蚀量达1~1.8厘米,冲沟发育;二是变质岩组成的丘陵多由低山剥蚀侵蚀而成,形态各异,有较厚的松散层覆盖,一般分布在低山的外围;三是砂页岩构成的丘陵,多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由流水侵蚀切割而成,多呈长条形,坡度较陡,有的具有单面山形态;四是红岩组成的丘陵,分布于上杭断陷盆地,是由原来沉积的红层缓慢上升,经流水作用而成,丘体切割破碎,丘状起伏,岭谷相间,常发育有“丹霞地貌”。
  本区平原隶属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前者集中分布于长汀、河田、濯田、武平、岩前、上杭、兰溪和永定等盆地中,地面平坦开阔,面积较大,土层厚,较肥沃,灌溉便利,水稻年可两熟;后者分布零散,地面起伏不平,光照短,常有冷浸田发育,仅能种植单季稻。
  汀江纵贯本区南北,沿河普遍发育有三级阶地,如上杭一级阶地,比高6~7米,为堆积阶地;二级阶地,比高20米,为基座或侵蚀阶地;三级阶地,比高45~50米,为侵蚀阶地。汀江三级阶地的存在,反映本区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上升的特点。
  本区地处汀江河谷两侧,地势低,平原面积大,纬度偏南,气候属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9.9℃~20.1℃,水热资源丰富,适于稻谷、烤烟、亚热带水果生长,农作物大部分一年三熟,经济作物所占比重不大,春烤烟生产居全省首位,粮食生产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大。丘陵是本区优势地貌类型,面积大,起伏和缓,大部分具有较厚的松散覆盖层。气候温暖湿润,既适于造林,亦适于发展茶、果生产。在一些地区,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汀江上游水土严重冲刷,因此,在丘陵地区,要大力发展林业生产,防止水土流失,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
建瓯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夏道镇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岭头乡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西岸镇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永定区
相关地名
中山市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
大埔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石城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建宁县
相关地名
闽清县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泰宁县
相关地名
连城县
相关地名
武平县
相关地名
松溪县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沙溪镇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河曲县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西洋镇
相关地名
建瓯市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将乐县
相关地名
明溪县
相关地名
南部县
相关地名
延平区
相关地名
南浦溪镇
相关地名
长汀县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暖暖区
相关地名
新泉镇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万山区
相关地名
朋口镇
相关地名
才溪镇
相关地名
山南市
相关地名
濯田镇
相关地名
岩前镇
相关地名
兰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