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成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349
颗粒名称: 二、海成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3
页码: 30-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海成地貌主要包括海滩、海积平原和海积-冲积平原。海滩分为岩滩、砾滩、沙滩和泥滩,主要分布于潮间带地区。海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大河河口和海湾的沿岸地带,地面平坦开阔,微向海倾斜。海积-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和海洋作用带来的泥沙或生物碎屑堆积而成的平原。海拔多在7米以下,地面平坦,河曲发育。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成地貌 海积平原

内容

海成地貌是由波浪、潮汐、海流、风和生物等作用,在地壳运动、构造、岩性等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地貌。本省海岸曲折,岛屿众多,岸线漫长。海岸地貌类型复杂,主要有海滩、海积平原、海积-冲积平原等。
  (一)海滩
  分布于潮间带地区,是在海洋动力和生物作用下形成的,滩面和缓向海倾斜,宽度不一,是海岸地貌最活跃部分。按其物质组成通常分为岩滩、砾滩、沙滩和泥滩。
  1.岩滩
  又称海蚀平台,为波浪作用冲磨而成的台阶式地貌,常与基岩海岸相伴而生,主要分布于岬角和岛屿的迎风面浪的岸段,一般是后靠海蚀崖,面临深水岸坡,宽度各地不一,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岩滩的滩面形态,多数呈岩礁状,也有平台状的,这与组成岩滩的岩性、构造等有关。本省主要的岩滩有:福鼎的南镇,宁德的牛尾,连江的奇达、定海岬角,福清的青屿,平潭的石牌洋、卧佛石,惠安的崇武大岞岬角,晋江的围头岬角,龙海的牛头山东侧,漳浦的古雷头和东山的宫前岬角等。
  惠安崇武大岞岬角东侧发育的岩滩,由粗粒花岗岩组成,节理发育,滩面崎岖不平,呈岩礁状延伸入海,长达500多米,宽约150~300米。龙海牛头山东侧发育的岩滩,是由新第三纪玄武岩组成,为火山机体的火山口部位,柱状节理发育,岩性致密,滩面崎岖不平,属岩礁状岩滩,宽约70米,长约200米,是本省由火山岩组成的较大的岩滩之一。平潭石牌洋岩滩,由细粒花岗石组成,岩性坚硬,水平、垂直节理发育,滩面浑圆呈平台状,低潮时面积约2.67平方千米,其上残留两个海蚀柱,一高一低,柱体直立光滑,顶部浑圆。涨潮时,惊涛击柱,声若雷鸣,蔚为壮观,是平潭县著名风景之一。
  2.砾滩
  出露面积有限,主要分布于基岩岬角间小湾顶部和海岛小澳的高、低潮间带,常见于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岸段,系附近基岩崩落的块石和碎石,经波浪磨蚀堆积而成,宽度不大。如平潭王爷山仙人境砾滩,基岩为石帽山群,岩性致密,裂隙发育,山坡陡峭,砾滩宽约25米,滩面坡度因受原始地形影响,上陡下缓,有明显坡折,砾石直径5~10厘米者多见,大者可达15厘米以上,有自岸向海变小的趋势,磨圆度和扁平度较高,分选性好。在福鼎南镇、霞浦下浒、长乐牛头湾等,也颇为常见。
  3.沙滩
  是由涨潮海流将沙堆积而成的沙质浅滩,多见于腹地较大的开敞海湾的顶部,是本省最常见的海滩之一,主要分布于大埕湾、乌礁湾、马銮湾、浮头湾、将军澳、料罗湾、围头湾、深沪湾、坛南湾、海坛湾、长江澳以及梅花至江田、南镇至外浒等岸段。沙滩宽度由数十米至数百米,梅花至江田一带,沙滩最宽达1000余米,沿岸有沙堤发育。滩面坡度变化大,具有明显的坡折,一般高潮区较陡,坡度约在5°~10°中低潮区较缓,坡度在1°~3°。
  滩面常有放射状小潮沟发育。组成物质自岸向海变细,一般高潮区较粗,以中粗沙为主;中低潮区较细,主要为中细沙或细沙。滩面季节性变化明显,侵蚀时,滩坡变陡,物质较粗;淤积时,滩坡变缓,物质变细。
  4.泥滩
  又称淤泥质海滩,在本省分布广、面积大,是海滩地貌中的重要类型。自北向南主要分布于沙埕港、三都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旧县湾、佛昙湾、东山湾、诏安湾、宫口湾等半封闭的海湾顶部。这些港湾大多三面被山丘环抱,湾口小,且外有岛屿作屏障,环境隐蔽,水动力弱,淤泥滩发育。滩面平缓,坡度多在0.5‰~1‰之间,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主要由粘土和粉沙质粘土组成,局部有贝壳沙堤和沙滩,少数湾顶覆盖红树林和草滩。泥滩滩面微地貌单一,其上潮沟发育,多呈树枝状或蛇曲状分布,主沟较大,常与湾顶小河沟相连接,沟通湾岸,多为湾内航行的主要通道。近年来,大部分泥滩都用以养殖蛎、蛏和蚶等贝类,因而改变了原始泥滩的自然景观。
  (二)平原
  包括海积平原和海积一冲积平原两种类型。
  1.海积平原
  本省海积平原大多是冰后期由波浪、潮汐和海流作用堆积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大河河口和海湾的沿岸地带,其中较大的有兴化平原、晋江平原、龙海平原、长乐东部平原、连江平原和诏安平原等。海积平原平坦开阔,微向海倾斜,海拔多在5米以下,坡度小于3°,组成物质较复杂。闽江口以北以粉砂、淤泥质为主;闽江口以南主要为砂、粉砂或砂砾物质,但在海湾内侧也以粉砂、淤泥质为主。海积平原普遍含有贝壳碎屑,局部地区埋藏有泥炭层。近年来,海积平原由于泥沙来源增多,堆积作用加强,面积不断向海扩大。有些海积平原上有残丘突起,基岩上还保留有海蚀痕迹。兴化平原位于木兰溪下游,原系兴化湾的组成部分,据历史记载,在隋朝以前,还是一片海浸地,海水可达木兰陂,以后随着海岸上升,木兰溪的冲积和人工围垦形成平原,现已高出海面4米左右。木兰溪横贯平原中部,把兴化平原划分为南北两半,群众称为南北洋,在木兰溪以北为北洋,以南为南洋。地面平缓,河道迂回曲折,港汊特多,纵横交错,灌溉便利。组成物质多为细砂、粉砂和淤泥,并含有海生贝壳,厚度可达24米左右,现在平原的滨海地带,还在不断向海伸展。晋江平原位于泉州湾南侧,面积较小,地势低平,港汊密布,为海相淤泥和粉砂物质组成。近年来,由于泥砂来源增多,堆积作用旺盛,平原扩展甚为迅速。据推算,在近660年间,沿岸向外伸展4千米,在平原的局部地区有残丘分布,比高较小,多成顶平坡缓的台地。龙海平原位于九龙江口地区,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海拔3~5米。第四纪沉积物最厚可达81米,主要属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沉积。上更新统为洪积一冲积层,厚10~58米,由黄色、灰白色粘土与砂砾互层组成。全新统为海积一冲积层,厚10~20米,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海积一冲积的灰色砂夹薄层淤泥;中部为海积的暗灰色淤泥含大量贝壳和植物残体,在地表以下1~3米处常见有大牡蛎壳层,年龄为3150±150年;上部为冲积的黄灰色粘土。在平原北缘发育有充龙贝壳堤,呈北东一南西向延伸,长180米,宽50~60米,顶面高程5米。贝壳堤的东南侧即向海一侧坡陡,贝壳集中,西北侧坡缓,主要由沙土组成,贝壳含量甚少。测年资料表明,在0.5~1.5米的下部年龄为235.0±120年,1.5~1.8米年龄为3800±150年,其形成年代略早于平原内部的大牡蛎壳层,属中全新世后期。在龙海边缘山麓地带的一些古海湾里,有埋藏的泥炭层分布,如圹内泥炭层,有上、中、下三部。上部为厚0.55米的灰色至深灰色淤泥质粘土,富含植物残体,年龄为2000±120年;中部厚0.25米的黄褐色泥炭,分解度低,年龄为2450±120年;下部为褐灰色淤泥,含大量植物残体,年龄为2760±150年,属海退过程中的滨湖相沉积。本省海积平原大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加上灌溉便利,因而大都成为沿海地区的“粮仓”。
  2.海积-冲积平原
  由河流和海洋作用带来的泥沙或生物碎屑等堆积而成的平原。主要分布于闽江、晋江和九龙江等较大河流的下游。如福州平原位于闽江下游河口区,发育在北东、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呈北西一南东方向延伸,系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早期发育的地堑式平原或断陷海湾。冰后期以后,气候转暖,海面不断上升,到中全新世后半叶,海浸全盛,海面上升到最高位置,福州盆地变成一个较大的山地海湾——“福州古湾”,海水西达甘蔗,闽江古河口退至白沙镇附近,福州平原沉积了厚约15~20米的灰至黑色海相淤泥层。晚全新世到现在海面下降,海水退出福州盆地,并接受闽江携带的冲积物堆积而成为福州平原。泉州平原也同福州平原一样,冰后期以后,滔滔海水可达石垄附近,平原的堆积物为海相淤泥层并夹有炭化木屑、腐烂植物及贝壳碎屑,其上为河流冲积物。
  海积一冲积平原海拔多在7米以下,地面平坦,河曲发育,土壤肥沃,是本省重要的农、经、果作物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定海区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平潭县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龙海区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古雷镇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平潭县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沙滩镇
相关地名
大河镇
相关地名
河口区
相关地名
海湾镇
相关地名
北洋镇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滨海县
相关地名
平原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白沙镇
相关地名
河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岩滩
相关专题
砾滩
相关专题
沙滩
相关专题
泥滩
相关专题
海积平原
相关专题
海积-冲积平原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