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3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类型
分类号: P931
页数: 11
页码: 24-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地貌类型包括流水地貌、海成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火山熔岩地貌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地貌 类型

内容

地貌类型系指自然界中有相似的形态、相同的成因、同类物质组成和发育过程基本一致的地貌基本单元。地貌类型是地貌的客观实体,在不同的区域内可以重复出现。福建地貌分类遵循形态一成因的原则,结合全省地貌特点,着重考虑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福建地貌分类系统以《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为依据,结合本省地貌实况,采取分析组合的方法,按分布规律及上下从属关系进行划分。共分三级:第一级以现代地貌发育的主导营力,分为流水地貌、海成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火山熔岩地貌等五个类型。第二级根据地貌基本形态特征和高度(包括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第三级结合区域特点和生产实践的要求,将流水地貌分为9个类型,海成地貌分为6个类型,喀斯特地貌分为4个类型,风成地貌分为3个类型,火山熔岩地貌分为2个类型,总共24个地貌类型。
  一、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貌,在福建可分为以下类型:(一)平原指地面比较平坦,起伏和缓,平均坡度小于6度,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米的地区。依照形态和成因的差异,又可分为下列种类:
  1.冲积平原
  由河流的曲流作用和河水泛滥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包括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福建的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较大河流的下游和西部内陆山间盆地中的河流干、支流交汇的地区,如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和木兰溪下游的兴化平原等以及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建宁、宁化、沙县、永安、连城、上杭、龙岩、平和、漳浦和仙游等市、县所在地的冲积平原。这些平原一般高出当地河水位0~8米,多呈条带状、椭圆状作断续分布;地势低平,土层深厚,组成物质以晚更新统和全新统河流冲积的细粉砂和粘土为主。河漫滩多发育在河床两侧及弯曲段的凸岸,呈弓形或新月形、长条形,表层主要是砂和粘土;雏形漫滩主要为河流砾石。一级堆积阶地,高出河水水位3~8米,具沉积层状构造,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粉砂粘土,富含地下水,宽阔平坦,微向河床和下游倾斜,多延伸至河谷两侧的山、丘坡麓。耕作层在15~25厘米之间,自河床向外,土质变化依次为沙夹泥,泥夹沙、泥田。冲积平原土地利用率高,除被垦为稻田外,也是蔬菜和水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产地。
  2.洪积-冲积平原
  是由常年流水和季节性流水的沉积物所形成,分布于山麓的山前地带。在福建一些较大的山间盆地的边缘常有发育,宽度不大,一般只有3~5千米。组成物质为砂、砾石层,夹有砂和粘土的透镜体,分选差,砾石磨圆度不好,地表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地面坡降由1/300~1/500,逐渐减缓到1/500~1/1000,与其它类型的平原交接处有明显的坡折。洪积一冲积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小型冲积扇、台地、平地和沟谷等。如福州盆地北岭南麓地带发育的平原,漳州平原西部天马山山麓平原、仙游平原西北山麓平原等,均属洪积一冲积平原。
  3.河谷平原
  主要发育于山间和丘间的河谷中,大多是在构造断裂或山间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河流冲淤而形成的平原。在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等河谷中均有分布。河谷平原一般是由河漫滩及阶地组合而成,呈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相对高度多在10米左右,地面平缓,坡度小于5°,以砂砾、砂及粉砂质粘土为主要组成物质,二元结构明显,土壤肥沃,水量充足,光热条件较好,是山区农业的精华用地。由于河谷平原的谷向不同,光热条件常有差异。一般南北向河谷平原每天光照时间要比东西向河谷平原短一小时以上,平均气温也相应低一些。同时,南北向谷地,冬季常为冷空气南下通道,风力大,气温低。因此,在生产利用上东西向的河谷平原要比南北向的好。
  4.盆谷平原
  散布于全省山地和丘陵地区。个体面积不大,底部略有起伏,四周向中间稍有倾斜。盆谷平原是在区域构造控制下,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成的。由于内外营力的差异,导致平原形态不一,有呈圆形和半圆形的,也有呈矩形、长条形、菱形的。堆积物以冲积、洪积和坡积为主。盆谷平原土层厚,较肥沃,灌溉也较便利,是山区居民点所在地和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区。
  (二)台地
  是介于丘陵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貌类型,多发育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的地区,台面较为完整,坡度平缓或呈波状起伏,倾斜度一般小于5°。台坎坡度较陡,多在15°左右,相对高度15~50米。现代地貌过程多以片蚀为主。
  福建省台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北起福清,南到诏安,呈北东一南西展布的狭长地带,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的3.5%,而以福清市的龙高半岛、莆田市的笏石半岛、仙游盆地、惠安半岛、晋江半岛、厦门市、金门岛、漳州盆地、漳江及东江中游和东山岛等地分布较为集中。组成台地的物质,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局部地带有火山岩、砂页岩、变质岩和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由花岗岩组成的台地,风化层深厚,基础稳定,承载力高,适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壤主要为砖红性红壤,呈酸性,由于长期的侵蚀和不合理的利用,肥力低,在植被覆盖不好的地区,易被流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在晋江半岛上的台地,因受切割,发育有浅凹地;龙高半岛、笏石半岛发育有残丘。
  (三)丘陵
  发育于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山地边缘、河谷两侧、盆地内部和东部沿海。在流水长期侵蚀、切割下,形态破碎,无一定脉络或脉络不明显,常发育有干谷、冲沟、坳谷等微地貌形态。坡度一般为15°~25°,海拔在500米以下,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按其地势起伏的大小可分为低丘陵和高丘陵,前者丘体高度小于250米,后者丘体高度为250~500米。两者均由花岗岩、火山岩、红岩、砂页岩和变质岩等组成。
  1.低丘陵
  主要分布于山间盆谷平原周围、高丘陵的外缘和东部沿海地区,海拔在25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15°~20°,丘体孤立分散,常呈浑圆状,部分垄岗状,起伏舒缓,破碎零散,丘谷交错,丘间坳沟、凹地比较发育。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侵蚀、剥蚀作用为主,片状侵蚀作用较强烈,局部发育有冲沟。花岗岩低丘陵在内地主要发育在盆谷平原的周围和河谷平原的两侧,如浦城、光泽、河田等花岗岩地区;在沿海除分布在福州、莆仙、泉州和漳州等较大平原周围外,一些岛屿和半岛也发育有花岗岩低丘陵,如龙高半岛、笏石半岛、惠安半岛、晋江半岛和海坛岛、厦门岛、东山岛、南日岛等。花岗岩低丘陵顶部多呈浑圆状,起伏舒缓,丘坡多在20°以下,风化较强烈,表层多砂土,偏酸性,保水保肥力差。分布沿海一带的花岗岩低丘陵,由于外力作用强烈,植被覆盖差,崩裂现象显著,基岩裸露,因球状风化作用结果,常发育为石蛋地貌,如海坛岛三十六脚湖周围,厦门岛上的万石岩、鼓浪屿的日光岩等均已辟为旅游胜地。火山岩低丘陵主要由长林组、南园组和石帽山群所组成,多分布于闽中大山带东侧的山间盆谷平原和滨海地区,如闽清的坂东盆谷平原周围,沙埕湾两侧和赛溪一带。分布零散,形态舒缓,切割浅,多呈垅岗状排列,坡度均在20°以下,风化壳2~5米,表层发育为红壤,质地稍粘,偏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多利用为经济林和茶果园等。红岩低丘陵分布于闽中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脉以西的大小红岩盆地中,主要有浦城盘亭乡的神仙岩,武夷山市的武夷山,建瓯的小松,顺昌的高阳,泰宁的金湖,沙县城关,永安、连城,宁化的禾口、安远及水茜,长汀的古城,漳平的西园乡,龙岩的白沙及上杭等地区。主要由白垩系沙县组组成,岩性松软,在长期外力作用下,大多顶平坡缓,风化层较厚,为坡状丘陵,少数为单斜低丘,相对高度在50~100米,丘间坳谷发育,谷底宽平,多辟为稻田。红岩低丘陵土壤为紫色土,富含钾,可发展经济林和果树,如茶叶、油茶、柑桔等。砂页岩低丘陵,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在漳平、龙岩、永定坎市、将乐等盆谷平原周围,是由文笔山组、溪口组、梨山组和漳平组等地层组成,多呈垅岗状排列,风化壳3~5米,表层多为砂质红壤,结构疏松,偏酸性,丘陵多辟为梯田,适种旱作、果树、茶叶等。变质岩低丘陵,分布建溪、富屯溪河谷平原的两侧和一些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多由变质岩系组成,丘体常呈垅岗状,风化壳厚达3~8米,发育为红壤,表层为黄泥土,质地较粘,有机质含量在3%~3.5%,自然肥力较好,可辟为农地,适种旱作,丘间凹地,浅沟多垦为山垅田,在一些背风阴湿排水不畅的坡脚地带,常有冷浸田分布,农作物产量不高。
  2.高丘陵
  分布较广,面积也比低丘陵大,约占全省总面积20%。在内陆主要分布于建溪、富屯溪、沙溪、汀江及其较大支流的河谷两侧和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在沿海北起福鼎、南至诏安均有分布,尤以沙埕港、三都澳周围、赛江、霍童溪、鳌江、闽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漳江、东溪等较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两侧分布较为成片。高丘陵的绝对高度均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100~200米,但各地有所差异,一般距海愈远,相对高度愈小,沿海地区相对高度较大,坡度一般在20°~25°,个别大于30°,丘体多呈短条状,常与山地相连或是山地支脉的延伸,也有少数呈浑圆状、孤丘和单斜高丘等,风化层较厚,残坡积较发育,现代地貌过程仍以流水侵蚀为主,局部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福建省花岗岩高丘陵分布甚广,在沿海以霞浦、罗源、连江、长乐、惠安、厦门、长泰、龙海、漳浦和诏安等县(市)面积较大;在内陆以光泽、永定、上杭、武平等县较为集中。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所组成,丘顶浑圆、风化壳深厚,有数米至数十米,土壤多为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具砂性,马尾松生长良好。在沿海一带的花岗岩丘陵多呈孤丘状,在湿热的空气和强风作用下,除进行化学风化作用外,还有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在一些植被受到破坏的地区,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在丘顶及丘坡上形成许多巨大的花岗岩石蛋,成为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石蛋地形景观,如福清龙高半岛、惠安、厦门、长泰、龙海、东山一带所见。火山岩高丘陵,主要分布闽中大山带以东沿海地区,其中又以福鼎、霞浦盐田、赛江下游、鉴江半岛,鳌江上、中游,闽江樟湖坂至白沙河谷两侧,大樟溪的中、下游,莆田、白沙、永春、安溪、南安和云霄等地较为集中,由长林组、南园组、石帽山群地层组成,丘体多呈垅岗状,多与附近山体相连,在沿海相对高度较大,多在150米以上,坡度常在25°左右,坡面较光滑,风化层3~5米,发育为红壤和赤红壤,植被覆盖较好,多发展用材林和薪炭林,山麓地带可发展经济林和水果等。红岩高丘陵,分布与红岩低丘陵基本一致,但多发育在红岩盆地的轴部地区,由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赤石群的红色厚层砂砾岩、砾岩及一些泥岩地层组成,产状不一,倾角10°~30°垂直节理发育,为钙、泥、铁、硅质胶结,在新构造运动抬升影响下,形成方山峡谷、寨式圆崖、坡陡谷深,岭谷相间的典型“丹霞地貌”,如武夷山的天游峰、铁板峰、狮子岩、马头岩等,永安的桃源洞十八景、百丈岩、莲花寨,以及泰宁金湖两岸的仙人棍、猫儿岩、甘露岩等,是本省和全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已辟为旅游胜地。在红岩高丘陵中,由于岩层的垂直节理发育,往往形成一些谷直坡陡,窄狭底平的巷谷,两旁陡崖壁立,谷底狭窄平坦,一般宽数米至数十米,谷底堆积有厚约2~4米的砂砾岩层,发育有粉砂壤土,水湿条件良好,在武夷山红岩高丘陵区的沟中,多种植茶树和旱作。砂页岩高丘陵多分布于低山边缘和河谷两侧,主要由中生代和晚古生代砂砾岩、砂页岩组成,往往成群分布,峰顶线虽不连续,但仍有一定脉络可寻,如鲁口至常坑间建溪河谷两侧由梨山组地层组成的高丘陵,将乐、漳平、南靖等县一带由漳平组、梨山组和文笔山组等地层组成的高丘陵。砂页岩组成的髙丘陵一般风化较强,风化壳可达4~8米,土层较厚,多为红壤,植被覆盖好,宜于森林生长。变质岩高丘陵多分布于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之间,由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古老变质岩系组成的山地前缘或延伸地段,尤以建阳、建瓯、邵武、顺昌、南平、将乐等县(市)分布较广,沿海也有小面积分布。变质岩高丘陵顶部起伏和缓,切割强烈,丘体多呈带状、浑圆状,风化壳发育,坡、残积物厚,发育的红壤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达4%左右,适于松、杉、竹和阔叶林生长。本省速生丰产的杉木林,多生长在变质岩高丘陵地区。
  (四)山地
  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位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活跃的地区。地势高、切割深、地质构造复杂,海拔均在500米以上,坡度通常大于25°。本省山地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武夷山脉、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太姥山和玳瑁山等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3%,多由火山岩、花岗岩、砂页岩、变质岩组成,局部为红岩。根据高度不同,山地又分为低山和中山。
  1.低山
  海拔小于1000米,相对高差大于200米,具有脉状走向,分布较连片的地貌形态。本省低山分布广泛,多在中山外缘或中山与丘陵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2.5%。低山区的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的线状侵蚀为主,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深厚,土壤主要是红壤,顶部亦有黄红壤分布,年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是单、双季稻交错分布地区,松、杉、竹等林木生长良好。
  由火山岩组成的低山,主要分布于太姥山、鹫峰山、戴云山两侧和武夷山脉北段的外缘,多由中生代长林组、南园组、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地层所组成,岩性比较坚硬,切割中等,常形成较陡的岩壁和峰岭,坡度在30°左右,峰谷相对高差达300~400米,有盆谷平原发育。山体多呈东北或西北走向,大体与构造线走向吻合。火山岩低山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茂密,是本省主要林区。花岗岩低山广泛分布于本省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体部位,其中以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低山为主,山顶浑圆,风化壳较厚,基岩露头少,山坡坡度常在20°~30°之间,水系发育,切割较深,河谷多呈“V”型谷。山地发育有盆谷平原,在500~650米高处发育有一级地貌面。土层深厚,具砂性,多为红壤或黄红壤,局部有黄壤发育,植被茂密,水热条件好,也是本省主要林区。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主要分布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戴云山脉之间,多由晚古生代以前古老变质岩系组成,是闽北和闽西低山地貌的主要类型。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山势陡峻,顶部起伏舒缓,风化强烈,风化壳较厚,切割深度200~600米不等,坡度常在30°左右,河谷多呈“V”型谷。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高,水热条件适中,宜于杉、竹、常绿阔叶林生长,是发展林业的“黄金地带”,有“绿色金库”之称。红岩低山在本省分布不多,见于武夷山,如三仰峰(717.7米)、大王峰(530米)以及泰宁、宁化、沙县、连城、武平、漳平等县(市)的红盆中,均由赤石群组成,岩性紧密,垂直节理发育,在单斜地区多发育为单面山,在水平岩层地区多发育为桌状山。山顶平缓,山坡陡峻,切割强烈,山谷多呈“U”型或巷谷,常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典型丹霞地貌。砂页岩低山,主要分布于闽西、闽西南一带,其他地区仅有少量分布,山体走向多为北东向,与构造线方向大体一致,山脊线明显,多由砂岩、砂砾岩和页岩组成,常受构造控制,形迹清晰,有的成单面山,有的成褶皱山,山势雄伟,河谷深切,多峡谷,属中切割低山。
  2.中山
  在构造运动、流水切割以及其他外营力的长期剥蚀、侵蚀作用下形成,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山体走向与主要构造线一致,构造形迹在地貌上反映明显,山脊一般呈尖峭或浑圆状,峰峦叠嶂,连绵成脉,云雾缭绕,气势雄伟。主峰多在1500米以上,坡度大于30°中山地区多为河流的上游和源头,水系呈树枝状、直角状、环状和放射状,河床下切强烈,“V”形谷发育,常出现峡谷和嶂谷。本省中山分布广,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20.5%,垂直自然分带明显,气温自山麓向上不断降低,一般海拔抬升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全省四大多雨区(武夷山市西北、周宁附近、德化以西、南靖以西)均在中山地带,特别是在中山的迎风坡地区,年降雨量常达1800~2000毫米以上,中山地区气温低,降雨多,湿度大,日照短。由于中山山地垂直水热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也很明显。
  由火山岩组成的中山,在闽中大山带分布最广,武夷山脉亦有分布,是构成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太姥山、石牛山的主体地貌类型,由南园组、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地层组成,岩性坚硬,结构致密,节理发育,加之新构造运动抬升的影响,河流下切强烈,切割深度常达500~800米,河谷多呈曲折幽邃的峡谷和嶂谷。山脉走向与构造方向一致,以北东一南西为主,次为北西一南东向,形成纵横交错、岭谷相间、山岭重叠的地貌景观,全省18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都属于火山岩中山,如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戴云山脉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鹫峰山脉主峰仁山(海拔1822米)等。山地发育有多级地貌面,其高程分别为:1600~1800米、1200~1400米、1000-1100米、700~800米等,构成明显的层状地貌。花岗岩中山主要分布于闽中大山带的西侧和玳瑁山脉一带,如石塔山、上坪、苦笋林尖(海拔1666米)、黄连盂(海拔1807米)、石门山(海拔1811米)以及武夷山脉的第二高峰白石顶(海拔1857米)等。花岗岩中山山体高大雄伟,群峰挺拔,岩性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山坡陡峭,谷地幽深,山顶有基岩裸露,多呈浑圆状,常发育“一片瓦”或“石蛋”地貌景观。变质岩中山多分布于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之间的地区,多由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变质岩系组成,前者由于岩性坚硬,抗蚀能力强,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抬升,而形成高大的山体。山势陡峭,常有急流、峡谷、嶂谷发育。由于土质、水分条件好,有利于喜湿耐酸的植物生长,适于杉、松等林木的发展。由震旦纪和震旦纪以前变质岩系组成的中山,经长期风化作用,山顶缓和,坡度相对小,土层深厚,切割强烈,发育有小型盆谷平原,水稻只能种植一季,山顶风大、温低、多斜坡,山腰适于林木生长,也是本省主要林区。砂页岩组成的中山,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地区,面积不大,由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砂岩、砂砾岩组成,山脊多呈北东一南西展布,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山坡陡直,多在35°以上,顺向坡缓,逆向坡陡,沟谷深切,多呈“V”型峡谷,山体虽不高大,但群峰峥嵘,层峦叠翠,呈现雄伟、壮观的地貌景观。植被覆盖好,土壤以红黄壤和黄壤为主,质地粘,肥力好,适于松、杉和阔叶林生长。
  二、海成地貌
  海成地貌是由波浪、潮汐、海流、风和生物等作用,在地壳运动、构造、岩性等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地貌。本省海岸曲折,岛屿众多,岸线漫长。海岸地貌类型复杂,主要有海滩、海积平原、海积-冲积平原等。
  (一)海滩
  分布于潮间带地区,是在海洋动力和生物作用下形成的,滩面和缓向海倾斜,宽度不一,是海岸地貌最活跃部分。按其物质组成通常分为岩滩、砾滩、沙滩和泥滩。
  1.岩滩
  又称海蚀平台,为波浪作用冲磨而成的台阶式地貌,常与基岩海岸相伴而生,主要分布于岬角和岛屿的迎风面浪的岸段,一般是后靠海蚀崖,面临深水岸坡,宽度各地不一,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岩滩的滩面形态,多数呈岩礁状,也有平台状的,这与组成岩滩的岩性、构造等有关。本省主要的岩滩有:福鼎的南镇,宁德的牛尾,连江的奇达、定海岬角,福清的青屿,平潭的石牌洋、卧佛石,惠安的崇武大岞岬角,晋江的围头岬角,龙海的牛头山东侧,漳浦的古雷头和东山的宫前岬角等。
  惠安崇武大岞岬角东侧发育的岩滩,由粗粒花岗岩组成,节理发育,滩面崎岖不平,呈岩礁状延伸入海,长达500多米,宽约150~300米。龙海牛头山东侧发育的岩滩,是由新第三纪玄武岩组成,为火山机体的火山口部位,柱状节理发育,岩性致密,滩面崎岖不平,属岩礁状岩滩,宽约70米,长约200米,是本省由火山岩组成的较大的岩滩之一。平潭石牌洋岩滩,由细粒花岗石组成,岩性坚硬,水平、垂直节理发育,滩面浑圆呈平台状,低潮时面积约2.67平方千米,其上残留两个海蚀柱,一高一低,柱体直立光滑,顶部浑圆。涨潮时,惊涛击柱,声若雷鸣,蔚为壮观,是平潭县著名风景之一。
  2.砾滩
  出露面积有限,主要分布于基岩岬角间小湾顶部和海岛小澳的高、低潮间带,常见于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岸段,系附近基岩崩落的块石和碎石,经波浪磨蚀堆积而成,宽度不大。如平潭王爷山仙人境砾滩,基岩为石帽山群,岩性致密,裂隙发育,山坡陡峭,砾滩宽约25米,滩面坡度因受原始地形影响,上陡下缓,有明显坡折,砾石直径5~10厘米者多见,大者可达15厘米以上,有自岸向海变小的趋势,磨圆度和扁平度较高,分选性好。在福鼎南镇、霞浦下浒、长乐牛头湾等,也颇为常见。
  3.沙滩
  是由涨潮海流将沙堆积而成的沙质浅滩,多见于腹地较大的开敞海湾的顶部,是本省最常见的海滩之一,主要分布于大埕湾、乌礁湾、马銮湾、浮头湾、将军澳、料罗湾、围头湾、深沪湾、坛南湾、海坛湾、长江澳以及梅花至江田、南镇至外浒等岸段。沙滩宽度由数十米至数百米,梅花至江田一带,沙滩最宽达1000余米,沿岸有沙堤发育。滩面坡度变化大,具有明显的坡折,一般高潮区较陡,坡度约在5°~10°中低潮区较缓,坡度在1°~3°。
  滩面常有放射状小潮沟发育。组成物质自岸向海变细,一般高潮区较粗,以中粗沙为主;中低潮区较细,主要为中细沙或细沙。滩面季节性变化明显,侵蚀时,滩坡变陡,物质较粗;淤积时,滩坡变缓,物质变细。
  4.泥滩
  又称淤泥质海滩,在本省分布广、面积大,是海滩地貌中的重要类型。自北向南主要分布于沙埕港、三都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旧县湾、佛昙湾、东山湾、诏安湾、宫口湾等半封闭的海湾顶部。这些港湾大多三面被山丘环抱,湾口小,且外有岛屿作屏障,环境隐蔽,水动力弱,淤泥滩发育。滩面平缓,坡度多在0.5‰~1‰之间,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主要由粘土和粉沙质粘土组成,局部有贝壳沙堤和沙滩,少数湾顶覆盖红树林和草滩。泥滩滩面微地貌单一,其上潮沟发育,多呈树枝状或蛇曲状分布,主沟较大,常与湾顶小河沟相连接,沟通湾岸,多为湾内航行的主要通道。近年来,大部分泥滩都用以养殖蛎、蛏和蚶等贝类,因而改变了原始泥滩的自然景观。
  (二)平原
  包括海积平原和海积一冲积平原两种类型。
  1.海积平原
  本省海积平原大多是冰后期由波浪、潮汐和海流作用堆积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大河河口和海湾的沿岸地带,其中较大的有兴化平原、晋江平原、龙海平原、长乐东部平原、连江平原和诏安平原等。海积平原平坦开阔,微向海倾斜,海拔多在5米以下,坡度小于3°,组成物质较复杂。闽江口以北以粉砂、淤泥质为主;闽江口以南主要为砂、粉砂或砂砾物质,但在海湾内侧也以粉砂、淤泥质为主。海积平原普遍含有贝壳碎屑,局部地区埋藏有泥炭层。近年来,海积平原由于泥沙来源增多,堆积作用加强,面积不断向海扩大。有些海积平原上有残丘突起,基岩上还保留有海蚀痕迹。兴化平原位于木兰溪下游,原系兴化湾的组成部分,据历史记载,在隋朝以前,还是一片海浸地,海水可达木兰陂,以后随着海岸上升,木兰溪的冲积和人工围垦形成平原,现已高出海面4米左右。木兰溪横贯平原中部,把兴化平原划分为南北两半,群众称为南北洋,在木兰溪以北为北洋,以南为南洋。地面平缓,河道迂回曲折,港汊特多,纵横交错,灌溉便利。组成物质多为细砂、粉砂和淤泥,并含有海生贝壳,厚度可达24米左右,现在平原的滨海地带,还在不断向海伸展。晋江平原位于泉州湾南侧,面积较小,地势低平,港汊密布,为海相淤泥和粉砂物质组成。近年来,由于泥砂来源增多,堆积作用旺盛,平原扩展甚为迅速。据推算,在近660年间,沿岸向外伸展4千米,在平原的局部地区有残丘分布,比高较小,多成顶平坡缓的台地。龙海平原位于九龙江口地区,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海拔3~5米。第四纪沉积物最厚可达81米,主要属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沉积。上更新统为洪积一冲积层,厚10~58米,由黄色、灰白色粘土与砂砾互层组成。全新统为海积一冲积层,厚10~20米,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海积一冲积的灰色砂夹薄层淤泥;中部为海积的暗灰色淤泥含大量贝壳和植物残体,在地表以下1~3米处常见有大牡蛎壳层,年龄为3150±150年;上部为冲积的黄灰色粘土。在平原北缘发育有充龙贝壳堤,呈北东一南西向延伸,长180米,宽50~60米,顶面高程5米。贝壳堤的东南侧即向海一侧坡陡,贝壳集中,西北侧坡缓,主要由沙土组成,贝壳含量甚少。测年资料表明,在0.5~1.5米的下部年龄为235.0±120年,1.5~1.8米年龄为3800±150年,其形成年代略早于平原内部的大牡蛎壳层,属中全新世后期。在龙海边缘山麓地带的一些古海湾里,有埋藏的泥炭层分布,如圹内泥炭层,有上、中、下三部。上部为厚0.55米的灰色至深灰色淤泥质粘土,富含植物残体,年龄为2000±120年;中部厚0.25米的黄褐色泥炭,分解度低,年龄为2450±120年;下部为褐灰色淤泥,含大量植物残体,年龄为2760±150年,属海退过程中的滨湖相沉积。本省海积平原大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加上灌溉便利,因而大都成为沿海地区的“粮仓”。
  2.海积-冲积平原
  由河流和海洋作用带来的泥沙或生物碎屑等堆积而成的平原。主要分布于闽江、晋江和九龙江等较大河流的下游。如福州平原位于闽江下游河口区,发育在北东、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呈北西一南东方向延伸,系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早期发育的地堑式平原或断陷海湾。冰后期以后,气候转暖,海面不断上升,到中全新世后半叶,海浸全盛,海面上升到最高位置,福州盆地变成一个较大的山地海湾——“福州古湾”,海水西达甘蔗,闽江古河口退至白沙镇附近,福州平原沉积了厚约15~20米的灰至黑色海相淤泥层。晚全新世到现在海面下降,海水退出福州盆地,并接受闽江携带的冲积物堆积而成为福州平原。泉州平原也同福州平原一样,冰后期以后,滔滔海水可达石垄附近,平原的堆积物为海相淤泥层并夹有炭化木屑、腐烂植物及贝壳碎屑,其上为河流冲积物。
  海积一冲积平原海拔多在7米以下,地面平坦,河曲发育,土壤肥沃,是本省重要的农、经、果作物区。
  三、喀斯特地貌
  即“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造成的地貌,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层中。本省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富屯溪以南戴云山脉与武夷山脉之间的一些县、市的局部地区。面积小,呈零星出露,由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和溪口组灰岩地层构成。根据地貌特征,可分为如下类型:
  (一)喀斯特平原
  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四周为喀斯特山丘。形状规模不一,有椭圆形、长条形。地面平坦,切割微弱,水系不发育。组成物质有石灰岩溶蚀残余碎屑,还有冲积物。土壤粘重,透水性差。在喀斯特平原发育的地带,常有喀斯特泉出露,如永安大湖的清水池等,流量甚大,水温稳定,终年不竭,可供人畜饮用与农田灌溉。多年来,农民就在喀斯特平原的稻田中,利用喀斯特泉水的常年补给,进行稻田养鱼,既促进生态转化,又增加农民收入。
  (二)喀斯特台地
  本省喀斯特台地,多属石灰岩溶蚀残积台地,分布于喀斯特丘陵周围及其与平原之间,如永安、龙岩、明溪等地。喀斯特台地,范围不大,面积较小,比高多在15~20米。组成物质为灰岩溶蚀残余的红土和燧石碎屑,粘性大,渗透性差,表面多呈平缓起伏或不规则的浑圆状,局部有埋藏的溶沟和石芽。台地常呈干旱现象,植被主要是旱生灌木和草丛,间有马尾松疏林,生长不好。
  (三)喀斯特低丘陵
  是本省喀斯特地貌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类型。喀斯特低丘陵起伏不大,相对高度常在100米以下,坡度在15°~35°之间,多呈峰丛、峰林、孤丘地貌景观,一般都有基岩裸露,地表喀斯特发育,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等;地下喀斯特有溶洞、竖井、暗河等。永安的黑风洞、十八洞,宁化的天鹅洞、龙岩的龙硿洞等颇为典型,现多已成为旅游景点。
  (四)喀斯特高丘陵
  在本省分布较广,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坡度大于35°,构造形迹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具陡崖峭壁,丘体呈短条状,大都基岩裸露,地表喀斯特发育不好,地下喀斯特发育较强烈,有溶洞、暗河、湖泊等,如将乐的玉华洞、明溪的滴水岩(玉虚洞)、永定的仙湖洞等,亦均被辟为旅游景点。喀斯特高丘陵土壤覆盖差,植被多为灌丛疏林。
  四、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本省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于闽江口以南的沿海地区,其中长乐县的梅花、江田,晋江市的深沪、金井,漳浦县的赤湖、古雷半岛,以及海坛岛、东山岛、金门岛等最为显著。组成风成地貌的物质小部分来源于本地基岩风化物质,大部分则为闽江、晋江、九龙江和一些独流入海的河流携带的泥沙。这些泥沙入海后,受岸流、波浪和潮流的作用,堆积在滨海沿岸,然后被风吹积成各种风积地貌。风成地貌可分如下类型:
  (一)风积平沙地
  在风成地貌中分布较广,主要见于长乐梅花、东山湖尾、平潭芦洋埔、漳浦古雷等地,沙地连片,地面比较低平,海拔多在5米以下,为滨海平原的组成部分,在长乐、东山一带的平沙地,有潟湖发育,如长乐的大漏湖、石壁湖等。过去这里风沙灾害严重,农田常被风沙吞没。据历史记载,平潭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曾发生“大风,海沙随潮涌上,近海乡村悉遭压覆,一夜沙埋芦洋埔十八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这些沙地上营造以木麻黄为主要树种的防风固沙林,风沙危害得到控制,改善了生态环境,在防风固沙林带内进行农耕种果,也取得良好效果。
  (二)风积波状沙地
  分布于长乐文武砂、江田,晋江深沪、金井,漳浦赤湖等地,面积不大,海拔多在10米左右,地面呈波状起伏,多垅岗状,两坡不对称,向风坡缓,背风坡陡,坡面有沙波纹发育,垅间低洼开阔。垅岗分纵沙垅和横沙垅,前者与常风向平行或近于平行,后者与常风向垂直。在长乐、漳浦的波状沙地中,还发育有新月形沙丘,比高2~8米,长约10~20米,宽约5~15米,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平缓,坡度8°~10°,背风坡陡,坡度25°~30°,形态颇为典型。这些风积地貌的形态,由于沿海风向常变,故具有易变性。
  (三)风积沙丘(山)
  仅见于长乐江田一带,面积不大,成群分布,走向北北西一南南东,沙丘有大有小,有圆形、椭圆形,高度一般20~30米,最高后厝山海拔44.3米,坡度较大,均在30°左右,两坡近于对称,背风坡稍微大于向风坡,沙丘上均已植树造林,丘间洼地也多辟为农地,沙丘基本固定。
  五、火山熔岩地貌
  本省火山熔岩地貌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分布于漳浦佛昙一龙海港尾和福鼎沿海一带,内地明溪、宁化、清流、闽清和屏南等地亦有零星分布,有以下两种地貌类型:
  (一)熔岩台地
  为火山熔岩地貌中的主要类型。分布于漳浦的前亭、佛昙和赤湖一带。台地四周具有陡坎围限,海拔多在30~50米之间,台面宽广,微有起伏,坡度2°~4°,多成方山状。其上发育较深的富铝化阶段的风化壳,厚达5~10米,自上而下为表层土壤一红黄色砂质粘土一铝土矿块砾结核一粘土化玄武岩一球状风化玄武岩一玄武岩。局部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地表有玄武岩碎屑出露。在玄武岩台地上,多已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如甘蔗、花生、烟草、剑麻等。
  (二)熔岩丘陵
  主要分布于龙海的白圹、漳浦的前亭一带,在明溪、闽清等地也有小面积分布。在沿海,海拔多在250米以下,在内地,比高常在150米以下,坡度15°~30°,顶部呈锥状和方山状,风化壳较厚,土层深,多成为“赤土”,植被覆盖良好,丘麓多开辟成农田。在龙海白圹熔岩丘陵区,还分布有牛头山第四纪火山口,发育在北东及东西向断裂交叉处,由佛昙群玄武岩组成。火山口形态完美,火山作用形迹清晰,火山口呈北东向椭圆形,长约200米,宽70米。充填在火山管道中的玄武岩,在剖面上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倾角50°~80%柱状节理发育,属中心式火山通道构造,这一火山口现已辟为旅游景点。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