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345
颗粒名称: 一、形成
分类号: P931
页数: 6
页码: 10-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地貌形成的内营力因素包括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而外营力因素包括流水作用、河流作用、海岸作用和风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福建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
关键词: 福建省 地貌 形成

内容

(一)内营力因素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内营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它能够引起地表海陆的变化,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导致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等。地壳运动的结果,形成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分布的基本轮廓并相应形成各个地质年代的地层和侵入岩。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因而地壳运动的发展也表现出旋回性,从一个旋回向另一个旋回发展,永不休止。根据《福建省区域地质志》,福建省构造旋回由老到新划分为:扬子和加里东构造旋回、华力西和印支构造旋回、燕山构造旋回、喜马拉雅构造旋回和新构造运动。福建陆域的形成、福建两大山带的形成、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海岸带的形成乃至现今福建地貌的形成,都是历经由老到新多旋回地壳运动发展的结果。
  2.地质构造
  福建省地质构造十分发育,对福建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着控制作用的是一系列深断裂或区域性大断裂,其中又以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的北北东-北东向深、大断裂带(见图1-1)自西向东有:
  崇安-石城(邵武-河源)深断裂带。位于福建西北部,北起崇安(武夷山市),经邵武、泰宁、宁化、江西石城入广东,止于广东省河源县,在福建省境内长约250千米。推测发生于震旦纪,历经扬子-加里东、华力西(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四个活动期。在燕山活动时期,该断裂的活动又进入新的高潮,主要表现为断块隆升和断块下陷活动,形成一系列大型的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
  政和-大浦深断裂带。分布于政和、南平、尤溪、大田、漳平、龙岩一带,向西南与广东莲花山断裂带相接,为丽水-海丰深断裂带的一部分,在福建省境内长约390千米,宽2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3°~35°为闽东燕山断拗带与闽西北隆起带及闽西南拗陷带的分区界线。推测该断裂发生于震旦纪,历经加里东及其以后的多旋回。在燕山活动时期,福建东部地区发生强烈断拗,西部地区相对隆起,形成两个面貌迥然不同的构造和地貌单元。
  福安-南靖深断裂带。位于福安、闽清、南靖一带,北延浙江,南伸广东,在福建省境内长约225千米。推测该断裂发生于晚古生代,经多旋回活动,在燕山活动时期,表现为福建西北侧地块继续上升,形成断隆带;东南侧地壳大规模断陷,形成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带,造成巨厚的钙碱性火山岩堆积。
  长乐-南澳深断裂带。位于东部沿海,呈北东向平行海岸线分布,北起闽江口附近,经长乐、福清、诏安,入广东南澳,宽38~58千米,在福建省境内长度大于400千米。
  北西向断裂在福建省境内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十分发育。它自北而南主要有:
  松溪-宁德(观前-三都澳)大断裂带。分布于浦城观前至宁德三都澳一带,呈北西向延伸,长200千米,宽约20千米,白垩纪时是该断裂活动最强烈的时期。
  顺昌-闽清(顺昌-福州)断裂带。位于顺昌、南平、闽清一带,长150千米,北西延入江西,向南东经福州入海域。
  永安-晋江大断裂带。分布于清流、永安、安溪、南安一带,长200千米以上,宽数千米至10千米不等。
  上杭-云霄(上杭一诏安)断裂带。长约200千米,宽约20千米,总体走向315%展布于上杭、云霄、永安、东山一带。
  福建省境内的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继承性和多旋回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分带性和等距性,从而在福建省构成网络状断裂构造格局,同向断裂彼此平行排列,异向则纵横交切,形成了福建地貌的基本构架。北北东-北东向深、大断裂带控制闽西大山带、闽中大山带和沿海海岸线的发育和演变,从而使两大山带和海岸线均呈北北东-北东向大致平行展布,构成本省纵列成条的宏观地貌特征,北西向断裂带又横切两大山带和海岸线,把纵列条带分割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块。深、大断裂带是形成福建省地貌空间上分布特点——纵列成条、横分为块、以条为主宏观地貌景观的主要因子。
  3.地层岩性
  地层是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福建省地层十分发育,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出露。福建省北部和西北部以晚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中部和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地层,福建东部地区(政和-大埔深断裂以东),以大面积出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为特征。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零星出露,而以东部沿海一带较为发育。福建省侵入岩的分布亦十分广泛,侵入岩岩类齐全,岩性复杂,其中特别是燕山期酸性、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地层和侵入岩由于岩石类型不同和岩性特征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内力、外力条件下,亦可发育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假若内外力条件差异加大,则地貌形态变得更加复杂。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岩性在福建省地貌发育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导致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形形色色的地貌形态。
  福建省侵入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3,由火山岩组成的地层亦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3,成为闽西、闽中两大山带和闽东沿海一带地貌体的主要物质成分。花岗岩及火山岩中的熔岩类,岩性致密坚硬,在构造运动控制下形成中-低山、丘陵和台地等地貌类型,所形成的中、低山山体庞大,连绵不断,省境内绝大部分高峰都是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如黄岗山、戴云山、仁山、白石顶、太姥山、鼓山等。在闽江口以南滨海地区,形成的花岗岩丘陵和台地,受到强烈的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以及风力的作用,塑造出沿海一带独特的石蛋地形。由于花岗岩内部水平和垂直节理较为发育以及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上的差异,形成了壮丽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如福鼎太姥山、连江青芝山、福州鼓山、泉州清源山、厦门鼓浪屿和万石山等,成为福建省著名的旅游景区。
  福建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的地层总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3,它们也同样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其中较为特殊的是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于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的上石炭统船山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地层。石灰岩在长期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各种溶洞、地下暗河、石林、石笋、石钟乳等地貌形态,即喀斯特地貌景观。福建省喀斯特地貌断续分布于富屯溪以南戴云山脉和武夷山脉之间,北自将乐,经明溪、宁化湖村、永安大湖直至龙岩、上杭和连城的交界处。喀斯特地貌景观亦成为福建省主要旅游景区,如将乐玉华洞、永安鳞隐石林、明溪玉虚洞、宁化天鹅洞、龙岩龙硿洞等。丹霞地貌则断断续续分布于闽北、闽中及闽西南一带。晚白垩纪时,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之间断续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内形成红色岩层,即赤石群。赤石群由红色砾岩、砂砾岩等岩层组成,产状较为平缓,含钙质,垂直节理十分发育,从而形成单面山、方山、桌状山以及孤峰和岩洞,构成奇秀的丹霞地貌旅游景区,如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及连城冠豸山等。综上所述,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前提下,岩石类型及其岩性特征是形成千差万别或独具-格地貌形态特征的物质基础。
  福建处于太平洋西岸金属成矿带与南岭纬向有色稀有金属成矿带交汇处,结合上述地质构造特点,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当丰富,矿种齐全,矿床类型多种多样,尤以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最为突出。
  (二)外营力因素
  外营力对于地貌形态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根据《福建自然地理》的研究,福建在第三纪时,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气候干热,化学风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都比较强烈,地表岩石开始有红色风化壳的发育。喜马拉雅运动后,形成季风气候,福建地处中低纬度,东濒海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第四纪时,仍然保持着较为暖湿的环境,化学风化作用得以继续进行。长期化学风化的结果,在海拔800~900米以下的地区都发育了较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尤以花岗岩地区发育最为典型。深厚的风化层,为土壤的发育和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但是风化层结构松散,结持力差,抗蚀能力低,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尤以花岗岩和红色岩层分布地区最为突出。
  流水作用是福建最主要的,也是最普遍性的外力因素,它包括散流(片流)作用、暴流作用和河流作用。流水作用使得高地不断受到侵蚀、夷平和分割,形成侵蚀地貌;被蚀的物质通过流水的搬运作用又在缓坡或低地进行堆积,形成堆积地貌。福建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而且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结合强大的流水作用,因而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福建地面广泛分布着松散的红色风化壳,易受流水的侵蚀,尤其是缺乏植被或植被覆盖度不大的地区,如闽东南丘陵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就显得十分强烈,因而地形也显得比较破碎。
  散流作用和暴流作用是福建广大低山、丘陵地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并造成无数的沟壑和浅凹地以及各种各样的坡积地形和洪积地形,如坡积裙、洪积扇和冲积锥等,因而大大改变原始的地表形态。例如,在植被遭受破坏的坡面上,雨滴降落坡面,形成散流,产生片蚀(面蚀)作用,被侵蚀的物质在山坡下方进行堆积,成为坡积物,这样山坡下方的坡度明显变小,坡积地貌在有面蚀的山区普遍存在。坡面水流因受地面微小起伏或各种障碍物(如块石、草丛等)的影响,发生分异兼并,形成许多小股流,将坡面冲刷成各种各样的沟谷类型。坡面冲刷的泥沙,又构成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发育在山区的溪河,比降大,每遇大雨或暴雨时,水流迅猛,常常形成洪流,它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到山前沟口,由于坡降骤减,便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一类的洪积地貌,这种地貌在福建山区屡见不鲜。在散流和暴流(洪流)提供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上,大大地加强河流的作用。
  福建河流水量丰富,河床坡度较大,具有强大的侵蚀力和搬运力,它对地貌的塑造起着巨大作用。全省各流域普遍存在的格子状水系和扇状水系;内陆地区散布着许多小盆地;各河流上游出现的许多峡谷;沿河发育的各种阶地;还有在河床中出露的河漫滩和沙洲以及冲积平原等。这些地貌形态都是以河流为主导作用或河流参与作用下形成的。
  在沿海地区,海岸地貌发育,深刻地受到海水的作用。福建海岸带大都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并在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及与它相交错的X型断裂控制下,地质时期曾有过大幅度的下沉,而当时河流搬运入海的物质数量不大,所以在强大的波浪和经常性的潮汐作用下,海岸不断经受冲击和磨蚀,因而造成侵蚀形态为主的海岸类型。但自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以来,随着海岸带的阶段性上升以及河流入海物质的增多,在波浪和潮汐进行侵蚀作用的同时,也发生明显的堆积作用,塑造滩涂、沙嘴、沙坝和河口水下三角洲等的堆积地貌。随沿岸流南下的泥沙流,在岛屿地区受阻后,便发育成沙栏,沙栏把一些较小的岛屿与较大的岛屿连在一起,成为“岛连岛”,如漳浦沿海的六鳌、古雷头等,现已成为半岛。
  在沿海地区,风的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塑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福建沿海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两者比较,冬季风不仅控制时间较长,出现频率较高,而且风力也较大,风向则以东北为主。与此同时,福建沿海冬季有一股北来的海流,称为中国沿岸流,系冷流性质。它的流向与东北风方向一致,并在东北风的推动下,流速较快。闽江、九龙江、晋江等入海泥沙在沿岸流的推动下,形成泥沙流,不断向南流动,由于受到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将泥沙堆向岸边,并且在岸边堆积,继之由于东北风的吹扬搬运,在沿海沙滩的内侧地带成了沙丘、垅岗状沙丘和沙堆等风沙地貌,现在闽江口以南的长乐海滨,晋江口以南晋江海滨和九龙江以南的龙海、漳浦海滨,以及东山岛等,都有这种风沙地貌发育。
  地面自然植被的性质和完整程度以及人类对于土地的利用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貌的发育。福建植被覆盖情况良好,山区又多森林,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流水的侵蚀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风的吹蚀作用。海滩红树林的存在,还削弱了海水对岸边的冲击作用。但在缺乏植被或植被覆盖很少的地区,这些外营力的作用就显得十分明显。
  人类活动是现代最积极的地貌外营力因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如垦荒、开辟梯田、围垦和“人造平原”等,各种工程的兴建,如修路、筑堤、建水库、建厂矿等,人类的活动直接改变原来的地貌形态,创造新的地貌形态,例如,集美海堤和东山海堤建成后,使原来孤立于海中的厦门岛和东山岛,成为人工的陆连岛。间接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和破坏而引起的。例如人类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会促使和加剧泻溜地貌、沟谷地貌和风沙地貌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泻溜和河谷地貌的发育,输送入河的泥沙日益增多,这又为漫滩、沙洲等河床地貌的发生和发育提供物质来源。但人类如果在这些地区植草造林或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就可以抑制这些地貌继续发展,而且到一定阶段,还将出现一种新的面貌,东山岛的情况就是如此。东山岛在1958年以前是一个风沙灾害十分严重的地区,发育有各种风沙地貌,流动沙丘不断淹没田地和村庄,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自从营造防护林以后,风沙危害得到制止,沙荒地变成耕地,荒岛变成绿洲。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崇安街道
相关地名
石城县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河源市
相关地名
泰宁县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江西石城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河源县
相关地名
大浦镇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大田县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西南街道
相关地名
莲花山乡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海丰县
相关地名
闽东
相关地名
闽西
相关地名
南拗陷
相关地名
福建东部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闽清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南澳县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松溪县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
大埔县
相关地名
仁山街道
相关地名
太姥山镇
相关地名
鼓山区
相关地名
江口县
相关地名
滨海地区
相关地名
将乐县
相关地名
明溪县
相关地名
宁化湖村
相关地名
大湖乡
相关地名
连城县
相关地名
南岭乡
相关地名
沙坝镇
相关地名
河口区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六鳌镇
相关地名
古雷镇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龙海区
相关地名
和村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