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34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44
页码: 8-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地貌包括形成和发育、地貌类型、地貌分区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地貌 概况

内容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在内营力和外营力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
  福建受邵武-河源、政和-大埔,以及福鼎-长乐-诏安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切割,形成两列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山脉。西部为武夷山脉,亦称大杉岭,是闽、赣两省的界山,为闽江、汀江和鄱阳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岭。它北接浙江的仙霞岭,南连广东的九连山,长约530千米。武夷山脉山体核部以坚硬耐蚀的花岗岩为主,其他为火山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系和石灰岩等。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的浦城、武夷山和光泽一带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特别是武夷山、光泽、建阳三县市的交界处,地势最高,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大多集中在这里,其中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武夷山脉的最高峰,也是祖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建宁、宁化一带,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位于建宁、泰宁两县交界处的白石顶,海拔1858米,是武夷山脉中段的最高峰。长汀、武平一带,海拔多在700~800米,位于武平县东北的梁山顶,海拔1538米,是武夷山脉南段的最高峰。武夷山脉由于受到邵武一河源深大断裂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两坡不对称,西坡陡峭,东坡舒缓,发育为层状地貌。武夷山脉有许多垭口,古称“关”、“溢”、“口”。这些垭口是闽、浙及闽、赣之间的交通要道与军事要冲,于气候为风口,常起溢流作用。其中,古今较著名的垭口有浦城县的枫岭隘、二度关,武夷山市的焦岭关、分水关、桐木关,光泽县的云际关、铁牛关、杉关,建宁县的木瓜隘、甘家隘,宁化县的田背隘等。
  福建中部为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它北接浙江的洞宫山,南连广东的莲花山,山势呈东北一西南展布,长约475千米。在闽江以北是鹫峰山脉,海拔多在700~1300米之间,部分山峰超过1500米,主峰仁山,海拔1822米。在闽江与九龙江之间为戴云山脉,是中部一列山脉的主体,海拔多在700~1500米之间,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九龙江以南是博平岭山脉,地势比戴云山脉、鹫峰山脉稍低,海拔多在500~1000米之间,主峰苦笋林尖,海拔1666米。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脉,山体大、地势高,切割强烈,由于新构造断块掀斜上升活动的影响,山体两坡也呈不对称性,西坡陡峻,悬崖峭壁发育,东坡和缓,地势作阶梯状降低,层状地貌显著。
  在这两大山脉之间,为相对低下的呈长条状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底部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间。在东部大陆边缘地带,由于受近期活动性较强的北西向断裂带的分割,构成纵向“盆块相间”(即港湾与半岛相间)的地貌格局。在新构造期的断块差异活动控制下,地表起伏自西北向东南渐次降低,地貌横剖面似马鞍状,即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突起,介于二者之间为较低的地区。
  福建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错落。山地和丘陵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2.39%,台地、平原和水面仅占17.61%,因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福建山地、丘陵的组合和空间分布很有规律。在西部,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带斜贯于闽赣两省之间,长约530千米,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是闽江、汀江的发源地,在中部,以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脉为主体的闽中大山带,是交溪、霍童溪、鳌江、大樟溪、木兰溪、晋江等河流的发源地。两大山带均是西坡陡东坡缓,地貌呈阶梯状,河流切割较深,且都发育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山间盆谷,在两大山带的外缘,发育着很大面积的丘陵。
  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长期受海洋和河流等外营力的侵蚀、剥蚀和堆积作用,形成面积较大的丘陵和小规模的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以南,面积较大的有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漳江下游平原和长乐滨海平原等,在闽江口以北地区,平原狭小,山地和丘陵直逼海滨。
  燕山运动是中生代以来规模最大的构造运动,它奠定福建地貌的基本骨架。燕山运动后,上白垩统到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多以间歇性升降为主,造成多级地貌面(剥夷面),其海拔高度分别为1600~1800米、1200~1400米、1000~1100米、700~800米、500~600米、400~450米、300~350米、140~160米、100~120米和60~80米,层状地貌甚为明显。这些地貌面一般具有愈老、愈高、愈破碎和愈新、愈低、愈完整的特点。由于地貌面起伏不大,因而可为山区乡村建设,开垦耕地,种草放牧,修筑道路,开渠引水,灌溉、发电等,提供有利的地貌条件,是山区一项较好的土地资源。
  福建海岸总体方向为北东和北北东向,与两大山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北起福鼎沙埕的虎头鼻,南至诏安洋林的铁炉岗,岸线长达3051千米,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直线距离535千米,曲折率达1:5.7,居全国首位。但海岸的性质和曲折的程度则南北有异:大致在闽江口以北,以港湾基岩岸为主,沿岸群山峻岭,谷岭相间,岗峦起伏的山地丘陵直逼海滨,构成湾套湾、曲折而破碎的海岸形态,岸线十分曲折。闽江口以南沿岸地形较为低缓,丘陵、台地和平原交错,岬湾相间,海岸类型多样,既有陡峻的基岩海岸,又有平直砂质海岸,以及宽阔平坦的河口平原海岸和淤泥质海岸。这种海岸纵向差异的展布,主要是新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升降不均造成的。
  福建港湾众多,沿岸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的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东山湾和诏安湾等。这些港湾一般水深较大,多为半岛或岬角环抱,具有“口小腹大”的形势,为建设海港提供良好的地貌条件。
  福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计有大小岛屿1546个,均属大陆岛,其中较大岛屿有603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8个。最大的为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五大岛。其它依次为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江阴岛和琅岐岛等,岛屿岸线总长达2811.75千米。
  福建沿海半岛也很发育,其中主要半岛自北而南有:东冲半岛、鉴江半岛、黄岐半岛、龙高半岛、笏石半岛、惠安半岛、晋江半岛、六鳌半岛、古雷半岛、陈城半岛和梅岭半岛等。
  第一节 形成和发育
  福建地貌的形成和发育历经10多亿年漫长发展演变的过程,大约在距今8亿年前(前震旦纪),福建全境皆为一片汪洋大海。距今5亿年左右,由于早期加里东运动,形成福建省最古老的一块陆地——武夷古陆(展布范围相当于现今闽西北大部分县市),古陆周围仍然是一片茫茫大海,这种动荡的海洋环境一直持续到距今约1.95亿年的印支运动。早、中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福建古地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最主要是转海为陆,从而基本上奠定了福建省陆域的轮廓和展布范围,特别是奠定了福建省西部大山带——武夷山脉的地质地貌基础。距今1.95亿年至0.7亿年发生燕山运动。燕山运动以断裂活动、断块差异活动及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为主要特点,它直接控制福建地貌的发育和演变并构筑了福建的地貌骨架。第三纪中期(距今约0.3亿年)发生喜马拉雅运动,台湾褶皱上升,形成中央山脉,西部断裂下降,形成原始的台湾海峡。原始的台湾海峡形成后曾一度隆起为陆,闽台联成一体,但至晚第三纪中新世开始再度沉陷,海水入侵,形成现今台湾海峡的基本轮廓。第四纪以来几经沧桑,逐渐塑造成现今的台湾海峡,至此福建陆域和沿海海岸带业已形成。
  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营力是主导因素。内营力包括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地层岩性等。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控制和决定了福建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和现今大地貌的基本特征。地层岩性则是形成福建省现地貌的物质基础。外营力因素包括风化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海水作用、生物作用和人为作用等。外营力因素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时而相辅相成,时而相互制约,持续不断地进行雕刻,形成现在复杂的地貌类型和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一、形成
  (一)内营力因素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内营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它能够引起地表海陆的变化,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导致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等。地壳运动的结果,形成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分布的基本轮廓并相应形成各个地质年代的地层和侵入岩。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因而地壳运动的发展也表现出旋回性,从一个旋回向另一个旋回发展,永不休止。根据《福建省区域地质志》,福建省构造旋回由老到新划分为:扬子和加里东构造旋回、华力西和印支构造旋回、燕山构造旋回、喜马拉雅构造旋回和新构造运动。福建陆域的形成、福建两大山带的形成、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海岸带的形成乃至现今福建地貌的形成,都是历经由老到新多旋回地壳运动发展的结果。
  2.地质构造
  福建省地质构造十分发育,对福建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着控制作用的是一系列深断裂或区域性大断裂,其中又以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的北北东-北东向深、大断裂带(见图1-1)自西向东有:
  崇安-石城(邵武-河源)深断裂带。位于福建西北部,北起崇安(武夷山市),经邵武、泰宁、宁化、江西石城入广东,止于广东省河源县,在福建省境内长约250千米。推测发生于震旦纪,历经扬子-加里东、华力西(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四个活动期。在燕山活动时期,该断裂的活动又进入新的高潮,主要表现为断块隆升和断块下陷活动,形成一系列大型的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
  政和-大浦深断裂带。分布于政和、南平、尤溪、大田、漳平、龙岩一带,向西南与广东莲花山断裂带相接,为丽水-海丰深断裂带的一部分,在福建省境内长约390千米,宽2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3°~35°为闽东燕山断拗带与闽西北隆起带及闽西南拗陷带的分区界线。推测该断裂发生于震旦纪,历经加里东及其以后的多旋回。在燕山活动时期,福建东部地区发生强烈断拗,西部地区相对隆起,形成两个面貌迥然不同的构造和地貌单元。
  福安-南靖深断裂带。位于福安、闽清、南靖一带,北延浙江,南伸广东,在福建省境内长约225千米。推测该断裂发生于晚古生代,经多旋回活动,在燕山活动时期,表现为福建西北侧地块继续上升,形成断隆带;东南侧地壳大规模断陷,形成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带,造成巨厚的钙碱性火山岩堆积。
  长乐-南澳深断裂带。位于东部沿海,呈北东向平行海岸线分布,北起闽江口附近,经长乐、福清、诏安,入广东南澳,宽38~58千米,在福建省境内长度大于400千米。
  北西向断裂在福建省境内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十分发育。它自北而南主要有:
  松溪-宁德(观前-三都澳)大断裂带。分布于浦城观前至宁德三都澳一带,呈北西向延伸,长200千米,宽约20千米,白垩纪时是该断裂活动最强烈的时期。
  顺昌-闽清(顺昌-福州)断裂带。位于顺昌、南平、闽清一带,长150千米,北西延入江西,向南东经福州入海域。
  永安-晋江大断裂带。分布于清流、永安、安溪、南安一带,长200千米以上,宽数千米至10千米不等。
  上杭-云霄(上杭一诏安)断裂带。长约200千米,宽约20千米,总体走向315%展布于上杭、云霄、永安、东山一带。
  福建省境内的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继承性和多旋回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分带性和等距性,从而在福建省构成网络状断裂构造格局,同向断裂彼此平行排列,异向则纵横交切,形成了福建地貌的基本构架。北北东-北东向深、大断裂带控制闽西大山带、闽中大山带和沿海海岸线的发育和演变,从而使两大山带和海岸线均呈北北东-北东向大致平行展布,构成本省纵列成条的宏观地貌特征,北西向断裂带又横切两大山带和海岸线,把纵列条带分割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块。深、大断裂带是形成福建省地貌空间上分布特点——纵列成条、横分为块、以条为主宏观地貌景观的主要因子。
  3.地层岩性
  地层是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福建省地层十分发育,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出露。福建省北部和西北部以晚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中部和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地层,福建东部地区(政和-大埔深断裂以东),以大面积出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为特征。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零星出露,而以东部沿海一带较为发育。福建省侵入岩的分布亦十分广泛,侵入岩岩类齐全,岩性复杂,其中特别是燕山期酸性、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地层和侵入岩由于岩石类型不同和岩性特征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内力、外力条件下,亦可发育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假若内外力条件差异加大,则地貌形态变得更加复杂。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岩性在福建省地貌发育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导致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形形色色的地貌形态。
  福建省侵入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3,由火山岩组成的地层亦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3,成为闽西、闽中两大山带和闽东沿海一带地貌体的主要物质成分。花岗岩及火山岩中的熔岩类,岩性致密坚硬,在构造运动控制下形成中-低山、丘陵和台地等地貌类型,所形成的中、低山山体庞大,连绵不断,省境内绝大部分高峰都是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如黄岗山、戴云山、仁山、白石顶、太姥山、鼓山等。在闽江口以南滨海地区,形成的花岗岩丘陵和台地,受到强烈的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以及风力的作用,塑造出沿海一带独特的石蛋地形。由于花岗岩内部水平和垂直节理较为发育以及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上的差异,形成了壮丽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如福鼎太姥山、连江青芝山、福州鼓山、泉州清源山、厦门鼓浪屿和万石山等,成为福建省著名的旅游景区。
  福建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的地层总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3,它们也同样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其中较为特殊的是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于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的上石炭统船山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地层。石灰岩在长期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各种溶洞、地下暗河、石林、石笋、石钟乳等地貌形态,即喀斯特地貌景观。福建省喀斯特地貌断续分布于富屯溪以南戴云山脉和武夷山脉之间,北自将乐,经明溪、宁化湖村、永安大湖直至龙岩、上杭和连城的交界处。喀斯特地貌景观亦成为福建省主要旅游景区,如将乐玉华洞、永安鳞隐石林、明溪玉虚洞、宁化天鹅洞、龙岩龙硿洞等。丹霞地貌则断断续续分布于闽北、闽中及闽西南一带。晚白垩纪时,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之间断续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内形成红色岩层,即赤石群。赤石群由红色砾岩、砂砾岩等岩层组成,产状较为平缓,含钙质,垂直节理十分发育,从而形成单面山、方山、桌状山以及孤峰和岩洞,构成奇秀的丹霞地貌旅游景区,如武夷山市的武夷山,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及连城冠豸山等。综上所述,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前提下,岩石类型及其岩性特征是形成千差万别或独具-格地貌形态特征的物质基础。
  福建处于太平洋西岸金属成矿带与南岭纬向有色稀有金属成矿带交汇处,结合上述地质构造特点,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当丰富,矿种齐全,矿床类型多种多样,尤以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最为突出。
  (二)外营力因素
  外营力对于地貌形态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根据《福建自然地理》的研究,福建在第三纪时,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气候干热,化学风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都比较强烈,地表岩石开始有红色风化壳的发育。喜马拉雅运动后,形成季风气候,福建地处中低纬度,东濒海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第四纪时,仍然保持着较为暖湿的环境,化学风化作用得以继续进行。长期化学风化的结果,在海拔800~900米以下的地区都发育了较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尤以花岗岩地区发育最为典型。深厚的风化层,为土壤的发育和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但是风化层结构松散,结持力差,抗蚀能力低,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尤以花岗岩和红色岩层分布地区最为突出。
  流水作用是福建最主要的,也是最普遍性的外力因素,它包括散流(片流)作用、暴流作用和河流作用。流水作用使得高地不断受到侵蚀、夷平和分割,形成侵蚀地貌;被蚀的物质通过流水的搬运作用又在缓坡或低地进行堆积,形成堆积地貌。福建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而且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结合强大的流水作用,因而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福建地面广泛分布着松散的红色风化壳,易受流水的侵蚀,尤其是缺乏植被或植被覆盖度不大的地区,如闽东南丘陵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就显得十分强烈,因而地形也显得比较破碎。
  散流作用和暴流作用是福建广大低山、丘陵地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并造成无数的沟壑和浅凹地以及各种各样的坡积地形和洪积地形,如坡积裙、洪积扇和冲积锥等,因而大大改变原始的地表形态。例如,在植被遭受破坏的坡面上,雨滴降落坡面,形成散流,产生片蚀(面蚀)作用,被侵蚀的物质在山坡下方进行堆积,成为坡积物,这样山坡下方的坡度明显变小,坡积地貌在有面蚀的山区普遍存在。坡面水流因受地面微小起伏或各种障碍物(如块石、草丛等)的影响,发生分异兼并,形成许多小股流,将坡面冲刷成各种各样的沟谷类型。坡面冲刷的泥沙,又构成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发育在山区的溪河,比降大,每遇大雨或暴雨时,水流迅猛,常常形成洪流,它挟带大量碎屑物质,到山前沟口,由于坡降骤减,便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一类的洪积地貌,这种地貌在福建山区屡见不鲜。在散流和暴流(洪流)提供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上,大大地加强河流的作用。
  福建河流水量丰富,河床坡度较大,具有强大的侵蚀力和搬运力,它对地貌的塑造起着巨大作用。全省各流域普遍存在的格子状水系和扇状水系;内陆地区散布着许多小盆地;各河流上游出现的许多峡谷;沿河发育的各种阶地;还有在河床中出露的河漫滩和沙洲以及冲积平原等。这些地貌形态都是以河流为主导作用或河流参与作用下形成的。
  在沿海地区,海岸地貌发育,深刻地受到海水的作用。福建海岸带大都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并在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及与它相交错的X型断裂控制下,地质时期曾有过大幅度的下沉,而当时河流搬运入海的物质数量不大,所以在强大的波浪和经常性的潮汐作用下,海岸不断经受冲击和磨蚀,因而造成侵蚀形态为主的海岸类型。但自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以来,随着海岸带的阶段性上升以及河流入海物质的增多,在波浪和潮汐进行侵蚀作用的同时,也发生明显的堆积作用,塑造滩涂、沙嘴、沙坝和河口水下三角洲等的堆积地貌。随沿岸流南下的泥沙流,在岛屿地区受阻后,便发育成沙栏,沙栏把一些较小的岛屿与较大的岛屿连在一起,成为“岛连岛”,如漳浦沿海的六鳌、古雷头等,现已成为半岛。
  在沿海地区,风的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塑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福建沿海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两者比较,冬季风不仅控制时间较长,出现频率较高,而且风力也较大,风向则以东北为主。与此同时,福建沿海冬季有一股北来的海流,称为中国沿岸流,系冷流性质。它的流向与东北风方向一致,并在东北风的推动下,流速较快。闽江、九龙江、晋江等入海泥沙在沿岸流的推动下,形成泥沙流,不断向南流动,由于受到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将泥沙堆向岸边,并且在岸边堆积,继之由于东北风的吹扬搬运,在沿海沙滩的内侧地带成了沙丘、垅岗状沙丘和沙堆等风沙地貌,现在闽江口以南的长乐海滨,晋江口以南晋江海滨和九龙江以南的龙海、漳浦海滨,以及东山岛等,都有这种风沙地貌发育。
  地面自然植被的性质和完整程度以及人类对于土地的利用状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貌的发育。福建植被覆盖情况良好,山区又多森林,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流水的侵蚀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风的吹蚀作用。海滩红树林的存在,还削弱了海水对岸边的冲击作用。但在缺乏植被或植被覆盖很少的地区,这些外营力的作用就显得十分明显。
  人类活动是现代最积极的地貌外营力因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如垦荒、开辟梯田、围垦和“人造平原”等,各种工程的兴建,如修路、筑堤、建水库、建厂矿等,人类的活动直接改变原来的地貌形态,创造新的地貌形态,例如,集美海堤和东山海堤建成后,使原来孤立于海中的厦门岛和东山岛,成为人工的陆连岛。间接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和破坏而引起的。例如人类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会促使和加剧泻溜地貌、沟谷地貌和风沙地貌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泻溜和河谷地貌的发育,输送入河的泥沙日益增多,这又为漫滩、沙洲等河床地貌的发生和发育提供物质来源。但人类如果在这些地区植草造林或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就可以抑制这些地貌继续发展,而且到一定阶段,还将出现一种新的面貌,东山岛的情况就是如此。东山岛在1958年以前是一个风沙灾害十分严重的地区,发育有各种风沙地貌,流动沙丘不断淹没田地和村庄,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自从营造防护林以后,风沙危害得到制止,沙荒地变成耕地,荒岛变成绿洲。
  二、发育
  根据《福建省区域地质志》所述,福建省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东部。在此基础上,依据福建地质构造的特征并结合大地构造的基本理论,将福建省划分三个构造单元(一级),它们相当于中国大地构造单元中地槽褶皱区的二级单元的一部分。这三个一级构造单元是:闽西北隆起带,包括武夷山脉北段和鹫峰山脉以西的大部地区,东以政和-大埔深断裂带为界,南大致以宁化-南平一线与闽西南拗陷带相接,向北、向西分别与浙、赣接壤;闽西南拗陷带,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北以宁化至南平一线与闽西北隆起带相接,东以政和-大埔深断裂带与闽东火山断拗带相邻,往西南延入广东省;闽东火山断拗带,位于福建省东部,西以政和-大埔深断裂带为界,北入浙江,南延广东。
  福建地质发展历史,自晚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旋回的发展过程。泥盆纪以前,全省皆处于地槽发展阶段;从泥盆纪开始,转向准地台发展阶段;晚三叠世以来,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地质是地貌的基础,是地貌形成的主因,地质构造单元的不同,制约了地貌单元、地貌的组成物质和大尺度地貌特征的差异;地质的发展又控制和决定地貌的发展,因此地貌发展阶段隶属于地质发展阶段。根据《福建省区域地质志》的地质资料和《福建自然地理》部分资料,福建省地貌发育阶段可以分为:陆域形成、两大山带形成、海岸带和现代地貌形成三个阶段。
  (一)前燕山构造旋回——福建陆域轮廓形成
  本阶段包括扬子一加里东构造旋回和华力西一印支构造旋回。
  1.扬子-加里东构造旋回(晚元古代一早古生代发展时期)
  福建省陆地地壳开始发育于晚元古代。震旦纪以前,全省为一片汪洋大海,形成巨厚的上元古界麻源群变质岩系。震旦纪时,海底在总的下降过程中,产生不均衡运动,发生显著的差异分化,使海底一部分产生隆起,另一部分则拗陷得更深,形成一系列水下相对隆起带和更深的拗陷带,如浦城-洋源、顺昌-上杭和戴云山三个水下相对隆起带,邵武-建宁、长汀、政和-龙岩和闽东沿海四个拗陷带,从而控制福建省震旦纪以来地层沉积和变化。在闽西南地区形成浅海一次深海相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即形成震旦系下统楼子坝群和丁屋岭组,上统南岩组和黄连组;在闽西北地区形成浅海-潮坪相火山复理石建造;在闽东地区形成一套浅海相火山沉积建造,分别称吴墩组、迪口组和龙北溪组等地层。
  寒武纪时,海底发生明显的差异抬升运动,造成福建全境北高南低的海洋环境,进入奥陶纪,福建全境已转变为典型的浅海环境。由于加里东旋回早期运动的影响,地壳普遍发生抬升,特别是沿现今武夷山脉北段抬升尤为显著,形成福建省最早的一块陆地,即武夷古陆。武夷古陆的南界大致沿光泽、武夷山市、建阳、松溪-线展布,沿建瓯、南平、尤溪-带为武夷古陆向南延伸的南平水下高地。晚寒武世,地壳持续缓慢上升,武夷古陆逐渐扩大,南平水下高地亦随之上升为陆地,成为与武夷古陆相连的建阳半岛,在闽西南海域出现了上杭岛。奥陶纪时,武夷古陆抬升较快,陆区由东北向西南扩张至顺昌、将乐、宁化一带,其东部由南平向南至大田形成新的南平半岛,原明溪水下高地亦抬升为陆,从而与原上杭岛相连,构成北接武夷古陆的上杭半岛,上杭半岛的形成又把闽西南海湾分隔成长汀海湾和永安-龙岩海湾。寒武一奥陶纪的浅海或海湾中形成了寒武系中、下统林田群、上统东坑口群和奥陶系下统魏坊群及中、上统罗峰溪群地层。
  奥陶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以强烈的褶皱运动为主,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紧密的复背斜和复向斜。随着褶皱增强的同时,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纵断层,北西向横断层及一些南北向的断裂;另一方面使早先已存在的大断裂带重新活动,进一步形成深、大断裂带,如崇安-石城、浦城-武平、政和-大埔、上杭-云霄等断裂带。随着构造变动,温度上升,岩石普遍遭受变质,在变质作用基础上,随着热流进一步升高,产生强烈的混合岩化,形成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和变质交代型花岗岩带。加里东运动结束了福建省漫长的地槽演变历史,使福建全境褶皱隆起成为陆地,这一种陆地的环境历经志留纪、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约持续近8000万年的时间。从晚泥盆世开始,地壳发展历史就跨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2.华力西-印支构造旋回(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发展时期)
  当地质发展历史进入晚泥盆世,福建地壳开始发生新的拗陷和新的海侵,3.5亿年前的海水由西南广东方向进入福建省,西至长汀,北至宁化泉上、明溪、沙县和大田广平等地,形成晚古生代三明-上杭海湾,从而在福建省境内形成南海北陆的格局,海湾之北为大片陆地,闽北古陆、武夷山高地和戴云半岛。
  早、中石炭世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往北可扩展到将乐、顺昌和南平等地,海水淹没省境大部分地区。中石炭世,福建海底地壳显得不稳定,引起海水深浅不一,在福建西部局部地区,在中石炭世初期曾一度短暂的露出在海面上,形成座座孤岛散布于广阔的浅海之上。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初期,全省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早二叠世中期,水体虽变浅,但海水覆盖范围更为扩大,沿海湾向北可伸至建瓯、建阳等地。
  早二叠世晚期,由于东吴运动影响,地壳抬升,造成明显海退,使福建古地理面貌大为改观,福建省由广阔无垠的浅海转变为在空间上海陆相间、时间上海陆交替的环境,至晚二叠世晚期,省境又全被淹没于浅海之中。从早三叠世开始,福建省开始转为淡化海的环境,中三叠世地壳抬升,全省普遍发生海退,转海为陆,至晚三叠世早期,只有漳平大坑地区局部残余湖泊和沼泽,福建全境都已转变为陆地,结束了福建省漫长的海洋历史。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发展时期,在福建形成华力西-印支构造层,本层自老到新有:泥盆系上统天瓦栋组、桃子坑组,石炭系下统林地组、中统黄龙组、上统船山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文笔山组、童子岩组,二叠系上统翠屏山组、大隆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溪口组、溪尾组,三叠系中统安仁组和上统大坑组等地层。晚三叠世早期末,由于印支运动,使本构造层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线性复式向斜和复式背斜,在断裂构造方面,除继承加里东期断裂继续活动外,新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纵断裂和北西向横断裂,并伴随有印支期的岩浆侵入活动和变质作用,从而结束福建省华力西和印支期准地台——冒地槽的发展历史。此后,福建省境内除现今闽东沿海地区外,不再出现大规模的海侵,福建陆域的基本轮廓从此形成。
  (二)燕山构造旋回——两大山带基本轮廓形成
  1.燕山构造旋回特点
  燕山构造旋回(晚三叠世-白垩纪发展时期),福建全境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本阶段以大规模的隆起和断陷、强烈的火山喷发和规模巨大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为主要特征,特别是本旋回构造运动性质与以往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由以褶皱运动为主转变为以断裂活动和断块构造运动为主的特点,从而初步奠定福建省两大山带的宏观特征和福建省陆地地貌的基本轮廓。这时也是形成现今福建地貌特征的重要时期。
  自晚三叠世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而产生的推挤力量,使福建全境遭受到挤压的作用,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断陷带和拗陷带,并且愈往东南沿海断陷规模愈大,从而在闽东形成断拗带,闽西相对形成隆起带。从晚侏罗世开始,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的加剧,使早期发育的深、大断裂继续活动,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一系列新的北东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带。断裂带的活动又相应地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和北西向火山喷发带。
  火山喷发带的火山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紧密相关。随着太平洋板块消减带作用,把部分洋壳和部分陆壳物质带到地壳深处,发生重熔,形成再生岩浆,进而又沿着断裂带喷出地表,开始时从少数火山口喷出。到晚侏罗世中期,由太平洋板块消减带作用形成的再生岩浆逐步成熟以及断裂活动的加剧,形成更多的火山通道,造成巨大规模火山喷发,使晚侏罗世火山喷发达到了顶峰,形成巨厚的钙碱性火山岩系堆积和燕山早期大规模重熔花岗岩带的形成,继重熔花岗岩系列形成之后,由于板块活动更加剧烈,幔源物质沿深断裂带上升,并经混熔后再分异,从而在闽东沿海广泛形成了燕山晚期辉长岩、闪长岩、同熔型花岗岩和分异型晶洞花岗岩,构成了福建省特有的幔源花岗岩带。
  燕山构造旋回可以划分为二个亚旋回。燕山早期亚旋回,系指晚三叠世晚期到侏罗纪末的亚构造旋回,燕山晚期亚旋回系指早白垩世初到晚白垩世末的亚构造旋回,后者在福建表现为政和-大埔断裂带以东地区强烈上升,缺少白垩纪沉积,以西地区形成一系列小型红色断陷盆地和火山构造盆地,沉积了红色碎屑岩建造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综上所述,燕山构造旋回断裂活动特别剧烈,地壳运动的性质是在断裂活动控制下产生的断块差异运动。燕山期形成的断裂构造网络和断块差异运动,是形成现今福建省条、块地貌结构的基本条件,是奠定本省地貌宏观特征的主要因素。
  2.两大山带基本轮廓形成
  闽西大山带在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为闽西北隆起带和闽西南拗陷带。武夷山脉北段即闽北、闽西北地区,于奥陶纪末的加里东运动已隆起成为陆地,南段即闽西南地区,虽也隆起成陆,但十分短暂,自晚泥盆世开始,又发生海侵,形成海湾和浅海的环境,印支运动才完全结束福建省内陆海洋的环境,现今的闽西大山带已全部转为陆地的环境。自晚三叠世开始,在闽西大山带内部由于断块差异活动,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早侏罗世断陷盆地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更多的新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内沉积了上三叠统文宾山组和焦坑组、下侏罗统梨山组、中侏罗统漳平组、上侏罗统长林组和南园组、坂头组等一套厚度很大的陆相碎屑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白垩纪在继承性和新形成的断陷盆地内,沉积了下白垩统沙县组和上白垩统赤石群红色碎屑岩系,现今闽西大山带内部有一连串总体方向呈北北东-北东向的盆地或谷地,如武夷山市、邵武、泰宁、宁化、建瓯、沙县、永安、连城、上杭、武平等,多是在断陷盆地基础上形成的,成为现今闽西大山带内部地势最低的区域。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主幕,促使闽西大山带普遍发生隆起,奠定现今闽西大山带的地质基础和基本轮廓。
  闽中大山带在福建省的大地构造单元为闽东火山断拗带。闽东火山断拗带自燕山运动开始,由于断块差异活动,形成一系列次一级断陷带和断隆带,最主要的是:(1)屏南一梅林(广东省)断陷带,沿政和-大埔深断裂东侧展布,呈北东向长条状纵贯全省,宽15~50千米,长400千米,主要由上三叠统-中侏罗统陆相碎屑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陆相火山岩组成,特别以上侏罗统巨厚的南园组中酸性火山岩分布最广,基底岩层仅沿断裂带边缘零星出露。(2)周宁-华安断隆带,位于屏南一梅林断陷带东侧且与大致平行延伸,宽15~35千米,长400千米,以断续出露大面积的前中生代地层和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为特征,中生代地层以上侏罗统长林组、南园组和下白垩统石帽山群为主。(3)福鼎-云霄断陷带,位于周宁-华安断隆带东侧,西以福安-南靖断裂带为界,东与长乐-诏安深断裂相邻,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北入浙江,南延广东,宽50~80千米,在福建省境内长达480千米,为本省最强烈的火山喷发带,堆积了巨厚的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上述断陷带和断隆带的活动,直至白垩纪末燕山运动主幕,才普遍发生隆起,它们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奠定现今闽中大山带的组成物质和基本轮廓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亦即福建陆域,于白垩纪末燕山运动主幕,普遍发生隆升,同时又在深断裂和差异性断块构造运动控制下,形成现今福建省境内两大山带北北东一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的基本骨架和福建省陆地地貌的基本轮廓及其主要的宏观特征。
  (三)喜马拉雅构造旋回和新构造运动——现今地貌形成
  喜马拉雅构造旋回和新构造运动时期,福建全境仍属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演化阶段。福建省地壳普遍继续隆升,造成早第三纪沉积缺失,进入新构造期。晚第三纪,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由台湾东移,形成新的俯冲带,在今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逐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海峡的形成,使台湾和大陆分离,隔海相望,同时在台湾海峡内形成数千米厚的上第三系沉积,在福建沿海亦形成了佛昙群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和拉斑玄武岩喷发。晚第三纪末,福建地壳再次表现为普遍隆升,福建陆域两大山带基本轮廓业已定局,两大山带内部北东向纵向切割形成的山地及其相间排列的平行岭谷亦相继定型,河流循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进一步发育,水系亦渐趋完善,可以说第三纪是福建省地貌特别是陆域地貌的定型时期。
  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除差异性升降等特点外,又具有间歇性上升的特点。在隆升的总趋势进程中又具有一定时间的相对稳定阶段。在相对稳定时期,山地遭到外力的侵蚀和破坏,削高补低,甚至形成准平原化的地形,再次抬升,再次相对稳定,在地形地貌上就形成了不同高程的夷平面(剥夷面)和沿河的阶地。在闽西大山带山地内部可以分为:1600~1800米、1200-1400米、1000~1100米、700~800米和500~600米5级夷平面,相应的亦在沿河一带形成不同类型的阶地地形;在闽中大山带山地内部层状地貌更加明显,可以分为:1200~1400米、800~1000米、600~700米和400~450米4级夷平面。夷平面顶面平坦,如屏南牛山,顶部宽坦,面积达2000公顷以上,是福建省最大的一块夷平面,相应形成的各级阶地地形,在沿河流或沿海一带都十分发育。夷平面的出现使两大山带山地地貌呈现出明显的成层特征。
  1.两大山带继续抬升形成现今地貌
  闽西大山带在纵向上呈现出北东向狭长条带状的完整断块,其走向与邵武-河源和政和-大埔两深断裂带的走向互相吻合,但在横向上又被北西向断裂切割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块。闽西大山带自晚第三纪以来,以差异性断块抬升为主,闽西北(武夷山脉北段)以整体大面积间歇性上升为主要形式,抬升幅度最大,可达900~1000米,从而在地貌上呈现出比较完整的构造山地,山势雄伟,峡谷深切,成为福建省地势最高的区域。闽西南(武夷山脉南段),以差异性断块运动为主,东北部抬升幅度较大,南部较小,自东北向南不等量抬升的结果,使山地高程因之而逐渐降低,玳瑁山-梅花山山地抬升幅度最大,从而成为闽西南地区地势最高之山地。
  闽中大山带在纵向上亦呈北东向狭长条带状展布,其走向与政和-大埔、福安-南靖、长乐-诏安三个深、大断裂带-致,由于北西向断裂在福建东部不但频率高而且活动更加强烈,导致在横向上切割为块更加明显,如闽中大山带被闽江(顺昌-福州北西向断裂带)和九龙江(九龙江北西向断裂带)横截为三段,即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山脉,似断而实连,在福建省构成一幅特别明显的以条为主体又条块分明的地貌景观。闽中大山带在新构造期以较大幅度抬升,同时又具有掀斜隆升的特点,从而在地貌上表现为强烈切割的中低山组合类型,河流深切呈峡谷型,纵比降较大。河谷盆地中的第四系从老到新自西北往东南迁移,第四纪阶地亦自西北往东南倾斜,高程逐渐降低。闽中大山带山体西陡东缓,东坡地形呈阶梯状下降,层状地形较为明显。上列特点表明地壳上升运动的间歇性和不均衡性,在总体隆升过程中,西坡翘起,即自东向西产生的掀斜式抬升运动。
  2.闽东沿海海岸带
  闽东沿海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岛屿组成的海岸带,主要为长乐-诏安深断裂带所控制,从而形成北东向大致与两大山带相互平行的纵列条带。在福建东部北西向断裂比西部又更加发育,活动性更强,特别是新构造期以来,北西向断裂带的活动有加强的趋势,而且愈靠近海域,活动性愈强。北西向断裂活动横切纵列条带,对沿海地貌的发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造成沿海海岸地形破碎,岸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平原广布,港湾密布等的宏观地貌特征。
  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互相交切,形成大小不等的断块。燕山期以来,由于断裂-断块差异活动,形成不同的地貌单元。区域性断块整体抬升,形成断块山地,如太姥山,地势髙,山体雄伟;小区域或较小断块的抬升,形成断块山,如飞鸾岭、福州五虎山和鼓山、福清石竹山、泉州清源山等。断块山在福建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十分普遍。在交会地段,断块抬升部分,形成北北东、北东和北西向低山丘陵、半岛、岛屿和岛链带,如黄岐、六鳌、古雷等半岛,江阴、东山、兄弟屿等岛屿。
  断块沉降,形成一系列长轴以北西为主的断裂一断陷海湾,尤其是在闽东南沿海更加突出,如闽江口、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东山湾、诏安湾等,上述海湾的形态特征、平面轮廓以及定向性展布等,无疑是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下形成的;区域性断块下降,形成断陷盆地和平原,如福州盆地、漳州盆地、长乐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等。其中泉州平原发育在晋江下游北西向断裂带内,是一个较典型的地堑式断陷平原;漳州盆地的西北、东南边界为北东向断裂,西南、东北边界为北西向断裂,是一个较典型的断陷盆地。
  北西向断裂以张性-张扭性为主。晚更新世以来以张性正断层为其活动的主要形式,从而明显地控制本省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水系的发育,河流主流的走向大多与北西向断裂带吻合,如九龙江和闽江分别沿九龙江断裂和福州-顺昌北西向断裂发育,穿越戴云山脉,并将其横切为三段;晋江、霍童溪、交溪等的主流都是在北西向断裂带控制下形成发育的,而支流多为北东向,从而构成本省东部明显的格子状水系。
  福建东部沿海一带,地貌体的组成物质形成于燕山构造旋回,它是由于台湾岛的褶皱隆起,台湾海峡的形成,历经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控制下产生的断块差异运动造成的一种结果。
  3.第四纪以来地貌发育
  新构造期的第四纪是直接形成现今地貌的时期。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第四纪的外力作用尤为重要,它们不断地改造地貌体和地貌特征,使地貌越来越复杂,同时又雕刻、塑造出新的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貌特征,特别是第四纪时期外力作用的结果,可以一直保留至今,构成至今地貌的种种形态特征,为此本志以综合并侧重外力和气候变化的观点来阐述第四纪以来地貌的发育。
  第四纪以来,福建地壳以上升为总趋势,戴云山区的上升量大致在500~600米以上,以致晚第三纪上新世高温高湿时期开始形成的红色风化壳,第四纪中更新世气候炎热,红色风化壳又得以进一步发育。但当时红色风化壳仅仅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夷平面、丘陵和河谷平原,由于中更新世以来的抬升,现今已被抬升到海拔700~800米的高程;武夷山区的上升幅度更大,崇安分水岭一带的古河谷被抬升到800~卯0米的高程。黄岗山一带上升幅度最大,可达1000米以上。各块断上升量不等。闽中大山带上升幅度一般从沿海向内地逐渐增多,因此造成有规律分布的层状地形。
  更新世早期,福建地壳发生明显的上升运动,流水作用旺盛,河流多循断裂带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以格子状为主的水系结构和串珠状河谷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盆谷地内,由于河流下切,普遍形成侵蚀阶地,局部地区为堆积阶地,有沉积物保存,如漳州天宝的康铺和南平医院山一带。该级阶地的高度,在建阳一带为150~180米,在南平一带为100~120米,在福州一带只有70~80米,漳州附近为80~90米,这正反映出上升幅度的地区差异性。从各大河流及其较大支流普遍存在的阶地现象,可知此时福建的水系结构和主要河流的河谷特征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上下闽江合流,也是在这一时期。在闽中大山带以西的红层盆地,此时也受到切割,开始有丹霞地貌的发育。石灰岩地区有着明显的溶蚀作用,并有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中更新世时,地壳继续上升,河流下切,形成全省普遍性的比高约40~60米的侵蚀阶地。这时的气候比现在暖热,化学风化作用比现在强烈,所以上新世形成的红色风化壳得到更深一步的发育。此级阶地也以有红土发育为特征,经流水切割后,成为红土台地,在闽东南沿海一带分布连绵不断。这时期,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都有了进一步的发育。
  更新世晚期,福建地面继续上升。两大山带的上升幅度最大。河流在第四纪早期所形成的V形谷中继续下切,造成险峻的峡谷地貌,在两大山带之间的河谷内,常见有20~30米的基座阶地。根据各河流这一级阶地的分布情况,可知这一时期福建的水系结构已臻完善。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交溪等河流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闽东南沿海一带这时期也有相应的上升,形成20~30米的海蚀阶地。
  到了全新世,即冰后期,福建气候显著转暖,流水作用更趋活跃。河流先是强烈的旁蚀,拓宽了谷地,继而大量的冲积物在谷底沉积,以后随着地壳的上升乃造成比高8~10米左右的堆积阶地。此时山地的暴流作用也很强烈,因而普遍有坡积裙和冲积锥等发育。强大的流水作用对地面进行剧烈的侵蚀和切割,使得福建地面结构的破碎程度更趋严重。随着气候的转暖,福建低山和丘陵地区的红色风化壳又有进一步发育,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也有所发展。由于地壳的阶段性上升,在石灰岩分布的地区有多级溶洞的形成,如永安的黑风洞、将乐的玉华洞和宁化的天鹅洞等。
  从闽侯县昙石山文化遗迹中发现印度象左侧尺骨和惠安玉埕盐田发现的印度象臼齿化石,以及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的泥炭层,说明全新世初期和中期,福建气候比现在还暖热湿润。不仅内陆山区,而且沿海地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林中栖息着印度象、棕熊、虎、梅花鹿、水鹿等大型动物。当时的福州盆地和漳州盆地都是海湾,在海湾中有许多岛屿,还有人类居住,以渔猎为主,昙石山就是其中一个岛屿。现在的晋江平原和兴化平原当时也都被海水淹没。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化学风化、岩溶和流水等作用都是十分有利的。河流不仅有强烈的侵蚀作用,而且还有强烈的堆积作用,在盆地内的沿河两岸,开始有冲积平原的发育。
  冰后期气候回暖是渐变的,由于气温回升,陆地冰雪消融,海面因此上升,产生冰后期最大一次海进。福建全新世海进最盛时期一般认为是距今5000~6000年前。海进时,海面高出现今海面2~5米,福州盆地和漳州盆地都成为浅海湾,海湾中散布着许多岛屿,而今以“屿”命名的地方,如前屿、后屿、南屿、台屿、横屿、厚屿、盘屿等,当时均为岛屿。
  全新世中、后期,沿海地带由于地壳的上升和河流输送入海的物质不断增多,除了形成比高8~10米的一级海蚀阶地外,不少地段也有滩地的发育,福州和漳州古海湾逐渐为闽江和九龙江的泥沙所填充,海水退后成为平原。这种海岸上升,陆地向海伸展的事实,在历史文献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兴化府志》记载,兴化平原在隋朝(6世纪)以前还是一海滩湿地,但现在这一平原已高出海面4~7米,当时受海水浸漫的木兰陂,现在距海5000米以上。叉如长乐金井以南一带,明朝时(14~16世纪)还是一片海浸地,而现在已高出海面3~5米。琅岐岛在明以前还是一个只有30多方千米的小岛,由于滩地的不断扩大,现在面积已有70多平方千米。
  总之,在第四纪中,福建在新构造运动和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共同作用下,过去地质时代所建造的地貌得到改造,形成今日地貌特征。
  第二节 类型
  地貌类型系指自然界中有相似的形态、相同的成因、同类物质组成和发育过程基本一致的地貌基本单元。地貌类型是地貌的客观实体,在不同的区域内可以重复出现。福建地貌分类遵循形态一成因的原则,结合全省地貌特点,着重考虑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福建地貌分类系统以《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为依据,结合本省地貌实况,采取分析组合的方法,按分布规律及上下从属关系进行划分。共分三级:第一级以现代地貌发育的主导营力,分为流水地貌、海成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火山熔岩地貌等五个类型。第二级根据地貌基本形态特征和高度(包括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第三级结合区域特点和生产实践的要求,将流水地貌分为9个类型,海成地貌分为6个类型,喀斯特地貌分为4个类型,风成地貌分为3个类型,火山熔岩地貌分为2个类型,总共24个地貌类型。
  一、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貌,在福建可分为以下类型:(一)平原
  指地面比较平坦,起伏和缓,平均坡度小于6度,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米的地区。依照形态和成因的差异,又可分为下列种类:
  1.冲积平原
  由河流的曲流作用和河水泛滥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包括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福建的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较大河流的下游和西部内陆山间盆地中的河流干、支流交汇的地区,如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和木兰溪下游的兴化平原等以及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建宁、宁化、沙县、永安、连城、上杭、龙岩、平和、漳浦和仙游等市、县所在地的冲积平原。这些平原一般高出当地河水位0~8米,多呈条带状、椭圆状作断续分布;地势低平,土层深厚,组成物质以晚更新统和全新统河流冲积的细粉砂和粘土为主。河漫滩多发育在河床两侧及弯曲段的凸岸,呈弓形或新月形、长条形,表层主要是砂和粘土;雏形漫滩主要为河流砾石。一级堆积阶地,高出河水水位3~8米,具沉积层状构造,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粉砂粘土,富含地下水,宽阔平坦,微向河床和下游倾斜,多延伸至河谷两侧的山、丘坡麓。耕作层在15~25厘米之间,自河床向外,土质变化依次为沙夹泥,泥夹沙、泥田。冲积平原土地利用率高,除被垦为稻田外,也是蔬菜和水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产地。
  2.洪积-冲积平原
  是由常年流水和季节性流水的沉积物所形成,分布于山麓的山前地带。在福建一些较大的山间盆地的边缘常有发育,宽度不大,一般只有3~5千米。组成物质为砂、砾石层,夹有砂和粘土的透镜体,分选差,砾石磨圆度不好,地表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地面坡降由1/300~1/500,逐渐减缓到1/500~1/1000,与其它类型的平原交接处有明显的坡折。洪积一冲积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小型冲积扇、台地、平地和沟谷等。如福州盆地北岭南麓地带发育的平原,漳州平原西部天马山山麓平原、仙游平原西北山麓平原等,均属洪积一冲积平原。
  3.河谷平原
  主要发育于山间和丘间的河谷中,大多是在构造断裂或山间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河流冲淤而形成的平原。在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等河谷中均有分布。河谷平原一般是由河漫滩及阶地组合而成,呈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相对高度多在10米左右,地面平缓,坡度小于5°,以砂砾、砂及粉砂质粘土为主要组成物质,二元结构明显,土壤肥沃,水量充足,光热条件较好,是山区农业的精华用地。由于河谷平原的谷向不同,光热条件常有差异。一般南北向河谷平原每天光照时间要比东西向河谷平原短一小时以上,平均气温也相应低一些。同时,南北向谷地,冬季常为冷空气南下通道,风力大,气温低。因此,在生产利用上东西向的河谷平原要比南北向的好。
  4.盆谷平原
  散布于全省山地和丘陵地区。个体面积不大,底部略有起伏,四周向中间稍有倾斜。盆谷平原是在区域构造控制下,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成的。由于内外营力的差异,导致平原形态不一,有呈圆形和半圆形的,也有呈矩形、长条形、菱形的。堆积物以冲积、洪积和坡积为主。盆谷平原土层厚,较肥沃,灌溉也较便利,是山区居民点所在地和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区。
  (二)台地
  是介于丘陵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貌类型,多发育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的地区,台面较为完整,坡度平缓或呈波状起伏,倾斜度一般小于5°。台坎坡度较陡,多在15°左右,相对高度15~50米。现代地貌过程多以片蚀为主。
  福建省台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北起福清,南到诏安,呈北东一南西展布的狭长地带,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的3.5%,而以福清市的龙高半岛、莆田市的笏石半岛、仙游盆地、惠安半岛、晋江半岛、厦门市、金门岛、漳州盆地、漳江及东江中游和东山岛等地分布较为集中。组成台地的物质,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局部地带有火山岩、砂页岩、变质岩和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由花岗岩组成的台地,风化层深厚,基础稳定,承载力高,适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壤主要为砖红性红壤,呈酸性,由于长期的侵蚀和不合理的利用,肥力低,在植被覆盖不好的地区,易被流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在晋江半岛上的台地,因受切割,发育有浅凹地;龙高半岛、笏石半岛发育有残丘。
  (三)丘陵
  发育于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山地边缘、河谷两侧、盆地内部和东部沿海。在流水长期侵蚀、切割下,形态破碎,无一定脉络或脉络不明显,常发育有干谷、冲沟、坳谷等微地貌形态。坡度一般为15°~25°,海拔在500米以下,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按其地势起伏的大小可分为低丘陵和高丘陵,前者丘体高度小于250米,后者丘体高度为250~500米。两者均由花岗岩、火山岩、红岩、砂页岩和变质岩等组成。
  1.低丘陵
  主要分布于山间盆谷平原周围、高丘陵的外缘和东部沿海地区,海拔在25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15°~20°,丘体孤立分散,常呈浑圆状,部分垄岗状,起伏舒缓,破碎零散,丘谷交错,丘间坳沟、凹地比较发育。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侵蚀、剥蚀作用为主,片状侵蚀作用较强烈,局部发育有冲沟。花岗岩低丘陵在内地主要发育在盆谷平原的周围和河谷平原的两侧,如浦城、光泽、河田等花岗岩地区;在沿海除分布在福州、莆仙、泉州和漳州等较大平原周围外,一些岛屿和半岛也发育有花岗岩低丘陵,如龙高半岛、笏石半岛、惠安半岛、晋江半岛和海坛岛、厦门岛、东山岛、南日岛等。花岗岩低丘陵顶部多呈浑圆状,起伏舒缓,丘坡多在20°以下,风化较强烈,表层多砂土,偏酸性,保水保肥力差。分布沿海一带的花岗岩低丘陵,由于外力作用强烈,植被覆盖差,崩裂现象显著,基岩裸露,因球状风化作用结果,常发育为石蛋地貌,如海坛岛三十六脚湖周围,厦门岛上的万石岩、鼓浪屿的日光岩等均已辟为旅游胜地。火山岩低丘陵主要由长林组、南园组和石帽山群所组成,多分布于闽中大山带东侧的山间盆谷平原和滨海地区,如闽清的坂东盆谷平原周围,沙埕湾两侧和赛溪一带。分布零散,形态舒缓,切割浅,多呈垅岗状排列,坡度均在20°以下,风化壳2~5米,表层发育为红壤,质地稍粘,偏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多利用为经济林和茶果园等。红岩低丘陵分布于闽中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脉以西的大小红岩盆地中,主要有浦城盘亭乡的神仙岩,武夷山市的武夷山,建瓯的小松,顺昌的高阳,泰宁的金湖,沙县城关,永安、连城,宁化的禾口、安远及水茜,长汀的古城,漳平的西园乡,龙岩的白沙及上杭等地区。主要由白垩系沙县组组成,岩性松软,在长期外力作用下,大多顶平坡缓,风化层较厚,为坡状丘陵,少数为单斜低丘,相对高度在50~100米,丘间坳谷发育,谷底宽平,多辟为稻田。红岩低丘陵土壤为紫色土,富含钾,可发展经济林和果树,如茶叶、油茶、柑桔等。砂页岩低丘陵,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在漳平、龙岩、永定坎市、将乐等盆谷平原周围,是由文笔山组、溪口组、梨山组和漳平组等地层组成,多呈垅岗状排列,风化壳3~5米,表层多为砂质红壤,结构疏松,偏酸性,丘陵多辟为梯田,适种旱作、果树、茶叶等。变质岩低丘陵,分布建溪、富屯溪河谷平原的两侧和一些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多由变质岩系组成,丘体常呈垅岗状,风化壳厚达3~8米,发育为红壤,表层为黄泥土,质地较粘,有机质含量在3%~3.5%,自然肥力较好,可辟为农地,适种旱作,丘间凹地,浅沟多垦为山垅田,在一些背风阴湿排水不畅的坡脚地带,常有冷浸田分布,农作物产量不高。
  2.高丘陵
  分布较广,面积也比低丘陵大,约占全省总面积20%。在内陆主要分布于建溪、富屯溪、沙溪、汀江及其较大支流的河谷两侧和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在沿海北起福鼎、南至诏安均有分布,尤以沙埕港、三都澳周围、赛江、霍童溪、鳌江、闽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漳江、东溪等较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两侧分布较为成片。高丘陵的绝对高度均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100~200米,但各地有所差异,一般距海愈远,相对高度愈小,沿海地区相对高度较大,坡度一般在20°~25°,个别大于30°,丘体多呈短条状,常与山地相连或是山地支脉的延伸,也有少数呈浑圆状、孤丘和单斜高丘等,风化层较厚,残坡积较发育,现代地貌过程仍以流水侵蚀为主,局部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福建省花岗岩高丘陵分布甚广,在沿海以霞浦、罗源、连江、长乐、惠安、厦门、长泰、龙海、漳浦和诏安等县(市)面积较大;在内陆以光泽、永定、上杭、武平等县较为集中。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所组成,丘顶浑圆、风化壳深厚,有数米至数十米,土壤多为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具砂性,马尾松生长良好。在沿海一带的花岗岩丘陵多呈孤丘状,在湿热的空气和强风作用下,除进行化学风化作用外,还有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在一些植被受到破坏的地区,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在丘顶及丘坡上形成许多巨大的花岗岩石蛋,成为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石蛋地形景观,如福清龙高半岛、惠安、厦门、长泰、龙海、东山一带所见。火山岩高丘陵,主要分布闽中大山带以东沿海地区,其中又以福鼎、霞浦盐田、赛江下游、鉴江半岛,鳌江上、中游,闽江樟湖坂至白沙河谷两侧,大樟溪的中、下游,莆田、白沙、永春、安溪、南安和云霄等地较为集中,由长林组、南园组、石帽山群地层组成,丘体多呈垅岗状,多与附近山体相连,在沿海相对高度较大,多在150米以上,坡度常在25°左右,坡面较光滑,风化层3~5米,发育为红壤和赤红壤,植被覆盖较好,多发展用材林和薪炭林,山麓地带可发展经济林和水果等。红岩高丘陵,分布与红岩低丘陵基本一致,但多发育在红岩盆地的轴部地区,由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赤石群的红色厚层砂砾岩、砾岩及一些泥岩地层组成,产状不一,倾角10°~30°垂直节理发育,为钙、泥、铁、硅质胶结,在新构造运动抬升影响下,形成方山峡谷、寨式圆崖、坡陡谷深,岭谷相间的典型“丹霞地貌”,如武夷山的天游峰、铁板峰、狮子岩、马头岩等,永安的桃源洞十八景、百丈岩、莲花寨,以及泰宁金湖两岸的仙人棍、猫儿岩、甘露岩等,是本省和全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已辟为旅游胜地。在红岩高丘陵中,由于岩层的垂直节理发育,往往形成一些谷直坡陡,窄狭底平的巷谷,两旁陡崖壁立,谷底狭窄平坦,一般宽数米至数十米,谷底堆积有厚约2~4米的砂砾岩层,发育有粉砂壤土,水湿条件良好,在武夷山红岩高丘陵区的沟中,多种植茶树和旱作。砂页岩高丘陵多分布于低山边缘和河谷两侧,主要由中生代和晚古生代砂砾岩、砂页岩组成,往往成群分布,峰顶线虽不连续,但仍有一定脉络可寻,如鲁口至常坑间建溪河谷两侧由梨山组地层组成的高丘陵,将乐、漳平、南靖等县一带由漳平组、梨山组和文笔山组等地层组成的高丘陵。砂页岩组成的髙丘陵一般风化较强,风化壳可达4~8米,土层较厚,多为红壤,植被覆盖好,宜于森林生长。变质岩高丘陵多分布于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之间,由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古老变质岩系组成的山地前缘或延伸地段,尤以建阳、建瓯、邵武、顺昌、南平、将乐等县(市)分布较广,沿海也有小面积分布。变质岩高丘陵顶部起伏和缓,切割强烈,丘体多呈带状、浑圆状,风化壳发育,坡、残积物厚,发育的红壤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达4%左右,适于松、杉、竹和阔叶林生长。本省速生丰产的杉木林,多生长在变质岩高丘陵地区。
  (四)山地
  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位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活跃的地区。地势高、切割深、地质构造复杂,海拔均在500米以上,坡度通常大于25°。本省山地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武夷山脉、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太姥山和玳瑁山等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3%,多由火山岩、花岗岩、砂页岩、变质岩组成,局部为红岩。根据高度不同,山地又分为低山和中山。
  1.低山
  海拔小于1000米,相对高差大于200米,具有脉状走向,分布较连片的地貌形态。本省低山分布广泛,多在中山外缘或中山与丘陵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2.5%。低山区的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的线状侵蚀为主,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深厚,土壤主要是红壤,顶部亦有黄红壤分布,年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是单、双季稻交错分布地区,松、杉、竹等林木生长良好。
  由火山岩组成的低山,主要分布于太姥山、鹫峰山、戴云山两侧和武夷山脉北段的外缘,多由中生代长林组、南园组、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地层所组成,岩性比较坚硬,切割中等,常形成较陡的岩壁和峰岭,坡度在30°左右,峰谷相对高差达300~400米,有盆谷平原发育。山体多呈东北或西北走向,大体与构造线走向吻合。火山岩低山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茂密,是本省主要林区。花岗岩低山广泛分布于本省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体部位,其中以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低山为主,山顶浑圆,风化壳较厚,基岩露头少,山坡坡度常在20°~30°之间,水系发育,切割较深,河谷多呈“V”型谷。山地发育有盆谷平原,在500~650米高处发育有一级地貌面。土层深厚,具砂性,多为红壤或黄红壤,局部有黄壤发育,植被茂密,水热条件好,也是本省主要林区。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主要分布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戴云山脉之间,多由晚古生代以前古老变质岩系组成,是闽北和闽西低山地貌的主要类型。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山势陡峻,顶部起伏舒缓,风化强烈,风化壳较厚,切割深度200~600米不等,坡度常在30°左右,河谷多呈“V”型谷。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高,水热条件适中,宜于杉、竹、常绿阔叶林生长,是发展林业的“黄金地带”,有“绿色金库”之称。红岩低山在本省分布不多,见于武夷山,如三仰峰(717.7米)、大王峰(530米)以及泰宁、宁化、沙县、连城、武平、漳平等县(市)的红盆中,均由赤石群组成,岩性紧密,垂直节理发育,在单斜地区多发育为单面山,在水平岩层地区多发育为桌状山。山顶平缓,山坡陡峻,切割强烈,山谷多呈“U”型或巷谷,常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典型丹霞地貌。砂页岩低山,主要分布于闽西、闽西南一带,其他地区仅有少量分布,山体走向多为北东向,与构造线方向大体一致,山脊线明显,多由砂岩、砂砾岩和页岩组成,常受构造控制,形迹清晰,有的成单面山,有的成褶皱山,山势雄伟,河谷深切,多峡谷,属中切割低山。
  2.中山
  在构造运动、流水切割以及其他外营力的长期剥蚀、侵蚀作用下形成,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山体走向与主要构造线一致,构造形迹在地貌上反映明显,山脊一般呈尖峭或浑圆状,峰峦叠嶂,连绵成脉,云雾缭绕,气势雄伟。主峰多在1500米以上,坡度大于30°中山地区多为河流的上游和源头,水系呈树枝状、直角状、环状和放射状,河床下切强烈,“V”形谷发育,常出现峡谷和嶂谷。本省中山分布广,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20.5%,垂直自然分带明显,气温自山麓向上不断降低,一般海拔抬升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全省四大多雨区(武夷山市西北、周宁附近、德化以西、南靖以西)均在中山地带,特别是在中山的迎风坡地区,年降雨量常达1800~2000毫米以上,中山地区气温低,降雨多,湿度大,日照短。由于中山山地垂直水热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也很明显。
  由火山岩组成的中山,在闽中大山带分布最广,武夷山脉亦有分布,是构成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太姥山、石牛山的主体地貌类型,由南园组、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地层组成,岩性坚硬,结构致密,节理发育,加之新构造运动抬升的影响,河流下切强烈,切割深度常达500~800米,河谷多呈曲折幽邃的峡谷和嶂谷。山脉走向与构造方向一致,以北东一南西为主,次为北西一南东向,形成纵横交错、岭谷相间、山岭重叠的地貌景观,全省18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都属于火山岩中山,如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戴云山脉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鹫峰山脉主峰仁山(海拔1822米)等。山地发育有多级地貌面,其高程分别为:1600~1800米、1200~1400米、1000-1100米、700~800米等,构成明显的层状地貌。花岗岩中山主要分布于闽中大山带的西侧和玳瑁山脉一带,如石塔山、上坪、苦笋林尖(海拔1666米)、黄连盂(海拔1807米)、石门山(海拔1811米)以及武夷山脉的第二高峰白石顶(海拔1857米)等。花岗岩中山山体高大雄伟,群峰挺拔,岩性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山坡陡峭,谷地幽深,山顶有基岩裸露,多呈浑圆状,常发育“一片瓦”或“石蛋”地貌景观。变质岩中山多分布于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之间的地区,多由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变质岩系组成,前者由于岩性坚硬,抗蚀能力强,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抬升,而形成高大的山体。山势陡峭,常有急流、峡谷、嶂谷发育。由于土质、水分条件好,有利于喜湿耐酸的植物生长,适于杉、松等林木的发展。由震旦纪和震旦纪以前变质岩系组成的中山,经长期风化作用,山顶缓和,坡度相对小,土层深厚,切割强烈,发育有小型盆谷平原,水稻只能种植一季,山顶风大、温低、多斜坡,山腰适于林木生长,也是本省主要林区。砂页岩组成的中山,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地区,面积不大,由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砂岩、砂砾岩组成,山脊多呈北东一南西展布,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山坡陡直,多在35°以上,顺向坡缓,逆向坡陡,沟谷深切,多呈“V”型峡谷,山体虽不高大,但群峰峥嵘,层峦叠翠,呈现雄伟、壮观的地貌景观。植被覆盖好,土壤以红黄壤和黄壤为主,质地粘,肥力好,适于松、杉和阔叶林生长。
  二、海成地貌
  海成地貌是由波浪、潮汐、海流、风和生物等作用,在地壳运动、构造、岩性等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地貌。本省海岸曲折,岛屿众多,岸线漫长。海岸地貌类型复杂,主要有海滩、海积平原、海积-冲积平原等。
  (一)海滩
  分布于潮间带地区,是在海洋动力和生物作用下形成的,滩面和缓向海倾斜,宽度不一,是海岸地貌最活跃部分。按其物质组成通常分为岩滩、砾滩、沙滩和泥滩。
  1.岩滩
  又称海蚀平台,为波浪作用冲磨而成的台阶式地貌,常与基岩海岸相伴而生,主要分布于岬角和岛屿的迎风面浪的岸段,一般是后靠海蚀崖,面临深水岸坡,宽度各地不一,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岩滩的滩面形态,多数呈岩礁状,也有平台状的,这与组成岩滩的岩性、构造等有关。本省主要的岩滩有:福鼎的南镇,宁德的牛尾,连江的奇达、定海岬角,福清的青屿,平潭的石牌洋、卧佛石,惠安的崇武大岞岬角,晋江的围头岬角,龙海的牛头山东侧,漳浦的古雷头和东山的宫前岬角等。
  惠安崇武大岞岬角东侧发育的岩滩,由粗粒花岗岩组成,节理发育,滩面崎岖不平,呈岩礁状延伸入海,长达500多米,宽约150~300米。龙海牛头山东侧发育的岩滩,是由新第三纪玄武岩组成,为火山机体的火山口部位,柱状节理发育,岩性致密,滩面崎岖不平,属岩礁状岩滩,宽约70米,长约200米,是本省由火山岩组成的较大的岩滩之一。平潭石牌洋岩滩,由细粒花岗石组成,岩性坚硬,水平、垂直节理发育,滩面浑圆呈平台状,低潮时面积约2.67平方千米,其上残留两个海蚀柱,一高一低,柱体直立光滑,顶部浑圆。涨潮时,惊涛击柱,声若雷鸣,蔚为壮观,是平潭县著名风景之一。
  2.砾滩
  出露面积有限,主要分布于基岩岬角间小湾顶部和海岛小澳的高、低潮间带,常见于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岸段,系附近基岩崩落的块石和碎石,经波浪磨蚀堆积而成,宽度不大。如平潭王爷山仙人境砾滩,基岩为石帽山群,岩性致密,裂隙发育,山坡陡峭,砾滩宽约25米,滩面坡度因受原始地形影响,上陡下缓,有明显坡折,砾石直径5~10厘米者多见,大者可达15厘米以上,有自岸向海变小的趋势,磨圆度和扁平度较高,分选性好。在福鼎南镇、霞浦下浒、长乐牛头湾等,也颇为常见。
  3.沙滩
  是由涨潮海流将沙堆积而成的沙质浅滩,多见于腹地较大的开敞海湾的顶部,是本省最常见的海滩之一,主要分布于大埕湾、乌礁湾、马銮湾、浮头湾、将军澳、料罗湾、围头湾、深沪湾、坛南湾、海坛湾、长江澳以及梅花至江田、南镇至外浒等岸段。沙滩宽度由数十米至数百米,梅花至江田一带,沙滩最宽达1000余米,沿岸有沙堤发育。滩面坡度变化大,具有明显的坡折,一般高潮区较陡,坡度约在5°~10°中低潮区较缓,坡度在1°~3°。
  滩面常有放射状小潮沟发育。组成物质自岸向海变细,一般高潮区较粗,以中粗沙为主;中低潮区较细,主要为中细沙或细沙。滩面季节性变化明显,侵蚀时,滩坡变陡,物质较粗;淤积时,滩坡变缓,物质变细。
  4.泥滩
  又称淤泥质海滩,在本省分布广、面积大,是海滩地貌中的重要类型。自北向南主要分布于沙埕港、三都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旧县湾、佛昙湾、东山湾、诏安湾、宫口湾等半封闭的海湾顶部。这些港湾大多三面被山丘环抱,湾口小,且外有岛屿作屏障,环境隐蔽,水动力弱,淤泥滩发育。滩面平缓,坡度多在0.5‰~1‰之间,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主要由粘土和粉沙质粘土组成,局部有贝壳沙堤和沙滩,少数湾顶覆盖红树林和草滩。泥滩滩面微地貌单一,其上潮沟发育,多呈树枝状或蛇曲状分布,主沟较大,常与湾顶小河沟相连接,沟通湾岸,多为湾内航行的主要通道。近年来,大部分泥滩都用以养殖蛎、蛏和蚶等贝类,因而改变了原始泥滩的自然景观。
  (二)平原
  包括海积平原和海积一冲积平原两种类型。
  1.海积平原
  本省海积平原大多是冰后期由波浪、潮汐和海流作用堆积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大河河口和海湾的沿岸地带,其中较大的有兴化平原、晋江平原、龙海平原、长乐东部平原、连江平原和诏安平原等。海积平原平坦开阔,微向海倾斜,海拔多在5米以下,坡度小于3°,组成物质较复杂。闽江口以北以粉砂、淤泥质为主;闽江口以南主要为砂、粉砂或砂砾物质,但在海湾内侧也以粉砂、淤泥质为主。海积平原普遍含有贝壳碎屑,局部地区埋藏有泥炭层。近年来,海积平原由于泥沙来源增多,堆积作用加强,面积不断向海扩大。有些海积平原上有残丘突起,基岩上还保留有海蚀痕迹。兴化平原位于木兰溪下游,原系兴化湾的组成部分,据历史记载,在隋朝以前,还是一片海浸地,海水可达木兰陂,以后随着海岸上升,木兰溪的冲积和人工围垦形成平原,现已高出海面4米左右。木兰溪横贯平原中部,把兴化平原划分为南北两半,群众称为南北洋,在木兰溪以北为北洋,以南为南洋。地面平缓,河道迂回曲折,港汊特多,纵横交错,灌溉便利。组成物质多为细砂、粉砂和淤泥,并含有海生贝壳,厚度可达24米左右,现在平原的滨海地带,还在不断向海伸展。晋江平原位于泉州湾南侧,面积较小,地势低平,港汊密布,为海相淤泥和粉砂物质组成。近年来,由于泥砂来源增多,堆积作用旺盛,平原扩展甚为迅速。据推算,在近660年间,沿岸向外伸展4千米,在平原的局部地区有残丘分布,比高较小,多成顶平坡缓的台地。龙海平原位于九龙江口地区,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海拔3~5米。第四纪沉积物最厚可达81米,主要属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沉积。上更新统为洪积一冲积层,厚10~58米,由黄色、灰白色粘土与砂砾互层组成。全新统为海积一冲积层,厚10~20米,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为海积一冲积的灰色砂夹薄层淤泥;中部为海积的暗灰色淤泥含大量贝壳和植物残体,在地表以下1~3米处常见有大牡蛎壳层,年龄为3150±150年;上部为冲积的黄灰色粘土。在平原北缘发育有充龙贝壳堤,呈北东一南西向延伸,长180米,宽50~60米,顶面高程5米。贝壳堤的东南侧即向海一侧坡陡,贝壳集中,西北侧坡缓,主要由沙土组成,贝壳含量甚少。测年资料表明,在0.5~1.5米的下部年龄为235.0±120年,1.5~1.8米年龄为3800±150年,其形成年代略早于平原内部的大牡蛎壳层,属中全新世后期。在龙海边缘山麓地带的一些古海湾里,有埋藏的泥炭层分布,如圹内泥炭层,有上、中、下三部。上部为厚0.55米的灰色至深灰色淤泥质粘土,富含植物残体,年龄为2000±120年;中部厚0.25米的黄褐色泥炭,分解度低,年龄为2450±120年;下部为褐灰色淤泥,含大量植物残体,年龄为2760±150年,属海退过程中的滨湖相沉积。本省海积平原大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加上灌溉便利,因而大都成为沿海地区的“粮仓”。
  2.海积-冲积平原
  由河流和海洋作用带来的泥沙或生物碎屑等堆积而成的平原。主要分布于闽江、晋江和九龙江等较大河流的下游。如福州平原位于闽江下游河口区,发育在北东、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呈北西一南东方向延伸,系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早期发育的地堑式平原或断陷海湾。冰后期以后,气候转暖,海面不断上升,到中全新世后半叶,海浸全盛,海面上升到最高位置,福州盆地变成一个较大的山地海湾——“福州古湾”,海水西达甘蔗,闽江古河口退至白沙镇附近,福州平原沉积了厚约15~20米的灰至黑色海相淤泥层。晚全新世到现在海面下降,海水退出福州盆地,并接受闽江携带的冲积物堆积而成为福州平原。泉州平原也同福州平原一样,冰后期以后,滔滔海水可达石垄附近,平原的堆积物为海相淤泥层并夹有炭化木屑、腐烂植物及贝壳碎屑,其上为河流冲积物。
  海积一冲积平原海拔多在7米以下,地面平坦,河曲发育,土壤肥沃,是本省重要的农、经、果作物区。
  三、喀斯特地貌
  即“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造成的地貌,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层中。本省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富屯溪以南戴云山脉与武夷山脉之间的一些县、市的局部地区。面积小,呈零星出露,由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和溪口组灰岩地层构成。根据地貌特征,可分为如下类型:
  (一)喀斯特平原
  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四周为喀斯特山丘。形状规模不一,有椭圆形、长条形。地面平坦,切割微弱,水系不发育。组成物质有石灰岩溶蚀残余碎屑,还有冲积物。土壤粘重,透水性差。在喀斯特平原发育的地带,常有喀斯特泉出露,如永安大湖的清水池等,流量甚大,水温稳定,终年不竭,可供人畜饮用与农田灌溉。多年来,农民就在喀斯特平原的稻田中,利用喀斯特泉水的常年补给,进行稻田养鱼,既促进生态转化,又增加农民收入。
  (二)喀斯特台地
  本省喀斯特台地,多属石灰岩溶蚀残积台地,分布于喀斯特丘陵周围及其与平原之间,如永安、龙岩、明溪等地。喀斯特台地,范围不大,面积较小,比高多在15~20米。组成物质为灰岩溶蚀残余的红土和燧石碎屑,粘性大,渗透性差,表面多呈平缓起伏或不规则的浑圆状,局部有埋藏的溶沟和石芽。台地常呈干旱现象,植被主要是旱生灌木和草丛,间有马尾松疏林,生长不好。
  (三)喀斯特低丘陵
  是本省喀斯特地貌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类型。喀斯特低丘陵起伏不大,相对高度常在100米以下,坡度在15°~35°之间,多呈峰丛、峰林、孤丘地貌景观,一般都有基岩裸露,地表喀斯特发育,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等;地下喀斯特有溶洞、竖井、暗河等。永安的黑风洞、十八洞,宁化的天鹅洞、龙岩的龙硿洞等颇为典型,现多已成为旅游景点。
  (四)喀斯特高丘陵
  在本省分布较广,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坡度大于35°,构造形迹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具陡崖峭壁,丘体呈短条状,大都基岩裸露,地表喀斯特发育不好,地下喀斯特发育较强烈,有溶洞、暗河、湖泊等,如将乐的玉华洞、明溪的滴水岩(玉虚洞)、永定的仙湖洞等,亦均被辟为旅游景点。喀斯特高丘陵土壤覆盖差,植被多为灌丛疏林。
  四、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本省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于闽江口以南的沿海地区,其中长乐县的梅花、江田,晋江市的深沪、金井,漳浦县的赤湖、古雷半岛,以及海坛岛、东山岛、金门岛等最为显著。组成风成地貌的物质小部分来源于本地基岩风化物质,大部分则为闽江、晋江、九龙江和一些独流入海的河流携带的泥沙。这些泥沙入海后,受岸流、波浪和潮流的作用,堆积在滨海沿岸,然后被风吹积成各种风积地貌。风成地貌可分如下类型:
  (一)风积平沙地
  在风成地貌中分布较广,主要见于长乐梅花、东山湖尾、平潭芦洋埔、漳浦古雷等地,沙地连片,地面比较低平,海拔多在5米以下,为滨海平原的组成部分,在长乐、东山一带的平沙地,有潟湖发育,如长乐的大漏湖、石壁湖等。过去这里风沙灾害严重,农田常被风沙吞没。据历史记载,平潭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曾发生“大风,海沙随潮涌上,近海乡村悉遭压覆,一夜沙埋芦洋埔十八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这些沙地上营造以木麻黄为主要树种的防风固沙林,风沙危害得到控制,改善了生态环境,在防风固沙林带内进行农耕种果,也取得良好效果。
  (二)风积波状沙地
  分布于长乐文武砂、江田,晋江深沪、金井,漳浦赤湖等地,面积不大,海拔多在10米左右,地面呈波状起伏,多垅岗状,两坡不对称,向风坡缓,背风坡陡,坡面有沙波纹发育,垅间低洼开阔。垅岗分纵沙垅和横沙垅,前者与常风向平行或近于平行,后者与常风向垂直。在长乐、漳浦的波状沙地中,还发育有新月形沙丘,比高2~8米,长约10~20米,宽约5~15米,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平缓,坡度8°~10°,背风坡陡,坡度25°~30°,形态颇为典型。这些风积地貌的形态,由于沿海风向常变,故具有易变性。
  (三)风积沙丘(山)
  仅见于长乐江田一带,面积不大,成群分布,走向北北西一南南东,沙丘有大有小,有圆形、椭圆形,高度一般20~30米,最高后厝山海拔44.3米,坡度较大,均在30°左右,两坡近于对称,背风坡稍微大于向风坡,沙丘上均已植树造林,丘间洼地也多辟为农地,沙丘基本固定。
  五、火山熔岩地貌
  本省火山熔岩地貌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分布于漳浦佛昙一龙海港尾和福鼎沿海一带,内地明溪、宁化、清流、闽清和屏南等地亦有零星分布,有以下两种地貌类型:
  (一)熔岩台地
  为火山熔岩地貌中的主要类型。分布于漳浦的前亭、佛昙和赤湖一带。台地四周具有陡坎围限,海拔多在30~50米之间,台面宽广,微有起伏,坡度2°~4°,多成方山状。其上发育较深的富铝化阶段的风化壳,厚达5~10米,自上而下为表层土壤一红黄色砂质粘土一铝土矿块砾结核一粘土化玄武岩一球状风化玄武岩一玄武岩。局部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地表有玄武岩碎屑出露。在玄武岩台地上,多已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如甘蔗、花生、烟草、剑麻等。
  (二)熔岩丘陵
  主要分布于龙海的白圹、漳浦的前亭一带,在明溪、闽清等地也有小面积分布。在沿海,海拔多在250米以下,在内地,比高常在150米以下,坡度15°~30°,顶部呈锥状和方山状,风化壳较厚,土层深,多成为“赤土”,植被覆盖良好,丘麓多开辟成农田。在龙海白圹熔岩丘陵区,还分布有牛头山第四纪火山口,发育在北东及东西向断裂交叉处,由佛昙群玄武岩组成。火山口形态完美,火山作用形迹清晰,火山口呈北东向椭圆形,长约200米,宽70米。充填在火山管道中的玄武岩,在剖面上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倾角50°~80%柱状节理发育,属中心式火山通道构造,这一火山口现已辟为旅游景点。
  第三节 分区
  福建地貌分区系按“区内地貌形态、成因的相似性和区间地貌形态、成因的差异性”原则进行,在具体划分指标上,主要考虑4个标志:(1)区内地貌类型组合基本相似,地貌形态和地势起伏基本相同,并以少数地貌类型为主体,构成优势地貌景观;(2)地质构造和地表物质组成,在地形外貌上有显著反映;(3)区内生物气候条件大体相近,外营力过程较为单一;(4)区内农业利用现状和发展方向基本相同,并具有较为一致的改造利用途径和措施。据此,全省划分为3个一级地貌区,12个二级地貌区。
  一、闽西区
  本区位于福建省西部,拥有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市的大部分地区,北与浙江省相接,西以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为界,南与广东省毗连。东界北起政和县的岭腰,经建瓯市小桥,在南平市夏道过闽江,向西南沿戴云山西麓,经沙县、三明、永安,过岭头到漳平,沿雁石溪西岸,经龙岩市穿富岭直到永定兰地,与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区相接。该界线与政和一大埔断裂带基本一致,东西两侧地貌差异显著,农业生产也有不同。全区状似斜置的长方形,南北长约400~460千米,东西宽约120~150千米,面积约52720.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3.44%,是福建省三大地貌区中最大的一个。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和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前者是晚加里东褶皱之后的长期隆起地区,后者是晚加里东褶皱之后形成的拗陷带,沉积了较厚的上古生代一三叠纪的地台型沉积盖层。岩浆岩比较发育,活动期次繁多,岩类复杂多样,受侵蚀后表现为不同的地貌形态。本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以断块上升活动为主,但存在着南北间的差异。在江西的石城至福建的建宁、闽清一线以北,以大面积断块整体活动为主;以南则断块差异活动明显。在本区的中部,由于北东向断裂控制,发育着两列由上白垩系-下第三纪红色砂页岩和砾岩层组成的红色断陷盆地,一列为武夷山-泰宁-连城-武平,另一列为松溪-沙县-永安-龙岩;由于组成红色盆地中的岩性不同,岩层倾角大小不一,在外力作用下,红色砾岩、砂砾岩常发育成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
  本区自西北向东南,海拔逐渐下降。武夷山脉纵贯西部,是闽赣两省的天然界线,长约500余千米,海拔1000~1500米以上,切割深度800~1000米,两坡呈不对称状,西坡较陡,东坡较缓。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整个山体的纵剖面似“凹”字型,南北高,中部低,但总体来看,北部又高于南部。在武夷山脉中,发育有许多与山脊线成直交或斜交的垭口,它们有的是由断层陷落而成,有的则是古老的河谷,这些垭口古称“关”、“隘”、“口”,是闽赣间和闽浙间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也是冬半年冷气流入侵本省的通道。
  本区水系发育,河网密布,流入闽江的主要河流有建溪、富屯溪和沙溪;流入九龙江的有雁石溪、万安溪;流入汀江的有旧县溪、永定河等。在浦城、光泽二县局部地区的溪流分别注入浙江的新安江和江西的信江。这些河流共同的特征是:河谷宽窄相间,水量丰富,比降大,嵌入河曲发育,多岩滩和裂点,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河谷地貌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大多数河流与构造线斜交或直交,峡谷、宽谷相间分布,呈藕节状。在宽谷和盆谷内,沿河发育有高度不等的三级阶地,显示了本区新构造间歇性上升活动具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内次一级差异性的特点。
  依据地貌类型组合的区域差异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本区又分为以下四个二级区:
  (一)武夷山脉北段山地、河谷平原区
  本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介于武夷山脉与鹫峰一戴云山脉之间,北与浙、赣两省相邻,南界西起淮土,经宁化、清流沿九龙溪至永安西洋与武夷山南段低山、中山、河谷平原区相接,幅员最广,包括南平市的松溪、浦城、光泽三县的全部和政和、建瓯、武夷山、建阳、邵武、顺昌的大部或一部分,以及三明市的建宁、泰宁、将乐、明溪的全部和宁化、清流、永安、三元、列东、沙县等的大部或一部,全区面积约25380.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20.91%。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由一系列的复式褶皱和断裂所组成,总体构造呈北东方向展布,其次还有北西、南北和东西等构造方向。区内广泛出露上元古界的变质岩系,主要由片麻岩、片岩、变粒岩、石英岩等组成。由于加里东后期隆起,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的地层,除在南部出露外,北部几乎缺失。中、新生代地层,多以盆地产出并呈北东方向排列,如漳平组、长林组、南园组、沙县组和赤石群等。花岗岩侵入体分布也很广泛,常构成高大的山体,如建宁和泰宁交界的白石顶(1857米)等。新构造运动强烈,以断块整体上升为主,上升幅度大,故使武夷山地成为全省地势最高的山区。
  区内海拔多在500~1500米,是本省地势最高的地区,属武夷山脉北段组成部分。地势北、西、南三面高而中部和东部低,平面轮廓略呈“凹”字形。山地是本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多为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和砂岩组成,面积约16648.25平方千米,占本区总面积65.56%,其形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山体展布多呈北东方向延伸,与构造线一致,在流水长期侵蚀、切割下,形成山岭陡峭,地势高耸,切割强烈的地貌特征,这在卫星像片上显示尤为清晰。
  本区河流除浦城、光泽县的局部地区流入赣江外,均属闽江水系。沙溪是本区最长的河流,为闽江的干流,从本区南部和东缘流过,它同建溪、富屯溪均发源于武夷山区。河网密布,格子状、向心状和放射状水系结构明显,河谷形态以“V”形谷为主,多作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各种成因类型的大小盆谷亦沿河成串珠状分布,高程呈阶梯状降低,多裂点,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较大的盆地有浦城、光泽、建宁、泰宁、将乐、宁化、明溪、永安、三明、沙县等,盆地中堆积了厚度10~20米的第四纪沉积物,沿河两岸发育有阶地,周围有丘陵,层状地貌明显。
  本区地处武夷山地,地势高,起伏大,沟谷纵横,峰峦叠嶂,山岭连绵,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土地类型复杂,气候差异大,山地温凉潮湿,丘陵、盆谷温暖潮湿。热量资源略低于全省的中等水平,水分比较充裕。年均气温15℃~10.5℃,夏季近5个月,冬季3个月左右;≥10℃的积温5150℃~6150℃,适于稻谷栽培和林、茶、果的生长。年平均降水量1550~2000毫米,分布不均,多值区在武夷山脉一带,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是全省四大雨区中心之一。土壤的垂直分带谱在黄岗山大致是:海拔700米以下为红壤,700~1050米为黄红壤,1050~1900米为黄壤,1900~2158米为山地草甸土。植被的垂直带谱也很明显,海拔200~1200米为常绿阔叶林,1000~16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1200~1800米为针叶林,1700~1950米为山地苔藓矮林,1900~2100米为山地草甸。这种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在南部和北部虽不尽相同,但进行山地开发利用时,应因地制宜。
  (二)建溪、富屯溪丘陵、低山、河谷平原区
  本区地处建溪与富屯溪之间,东接鹫峰山脉,南、北、西三面与武夷山北段山地、河谷平原区为邻。属南平市,包括武夷山、政和、建瓯、建阳、邵武、顺昌和延平区的大部或一部分,长宽各约100千米左右,面积约9227.7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0%。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北加里东隆起带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稳定隆起的固化地块。上元古代变质岩系片岩、片麻岩广泛出露,四周为燕山期花岗岩所围绕,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红色岩层零星分布于武夷山、建瓯、顺昌等盆地,其中武夷山盆地红层厚度大于700米,发育了典型的丹霞地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第四纪沉积物多发育在各河流的盆谷中,厚度一般为15~20米。
  区内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略似一盆地。水系结构作向心状,建溪和富屯溪于南平汇合后流入闽江。本区中部地势比较开阔,海拔多在300~700米之间,以丘陵低山为主,坡度较缓,切割不深,但密度较大,溪谷发育,多山垅田。富屯溪、建溪及其支流麻阳溪、南浦溪、松溪等的河谷形态多呈峡谷与宽谷沿河相间分布的特征。在宽谷地段,多发育着三级阶地,第一级阶地比高小于10米,面积较大,联结成片,成为河谷平原,稻田阡陌,村庄密集;第二级阶地,比高15~25米,面积较小,微切割,多属基座阶地,多辟为经济林和果园,局部有耕地分布;第三级阶地,比高35~50米,多受侵蚀,残留面积较小,有的呈丘陵状,有林木分布。
  本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分布于富屯溪和建溪及其支流崇阳溪、麻阳溪、南浦溪、松溪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海拔为100~450米,多由古老变质岩系和砂页岩组成,切割较破碎,其中高丘比高多在150~250米,后缘多与山地相连,成条状展布,山脊线较明显,坡度常在15°~25°之间,风化层较厚;低丘比高多在120米以下,前缘常与平原毗连,多呈馒头状,坡度15°以下,土层厚,多辟为经济林和茶、果园。本区丘陵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茂密,盛产杉、松,有“绿色金库”之称,是福建省主要林区之一。低山多分布于富屯溪和建溪及其支流麻阳溪之间,是建溪和富屯溪的分水岭,多由花岗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海拔多在500~700米之间,风化层也较厚,水湿条件优越,森林植被茂密,也是主要林区。在低山内侧,有中山散布,多呈不连续状,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海拔在1000米以上,其中郭岩山(1383米)是本区最高的高峰,其次是矇瞳洋山(1363米)。中山坡陡,常有基岩裸露,发育有悬崖峭壁,蔚为壮观。
  本区平原可分为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两类。前者分布于富屯溪、建溪及其支流的河谷两侧,后者多分布于诸支流的上游和源头,均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组成,以冲积物为主,厚达数米至数十米,具二元结构,平原面平坦,微向河床和下游倾斜,坡度1°~3°比高3~8米,水利条件好,土壤肥沃,是本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产区和居民点的所在地。
  夏季近6个月,冬季3个月左右,日均温≥10℃积温5150℃~6150℃,年降水量1550~1900毫米。本区土壤以红壤为主,局部有紫色土分布,大多为酸性,水田土壤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适于稻谷栽培和林、茶、果等生长。农作物可以一年2~3熟,以双季稻为主,是本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本区地貌条件也有利于林木的生产,尤以杉木、毛竹等用材林生长迅速,成材快,群众又有悠久经营林业的习惯和经验。在抓好本区粮食生产的同时,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把本区建成以杉木和阔叶树林为重点的大面积速生、优质、丰产用材林基地,做到粮林并举,发挥本区地貌资源优势。
  (三)武夷山脉南段低山、中山、河谷平原区
  本区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地处武夷山脉的南段,东与闽中山地、盆谷区南部毗连,西界江西省,北接武夷山脉北段山地、河谷平原区,南临汀江高丘河谷平原区。包括龙岩市的连城全部,漳平、龙岩、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的大部或一部,三明市的永安、清流和宁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暖区,温暖多湿,年均温度17℃~19.5℃,最冷月平均6℃~9℃,化的南部地区,长、宽各约130千米,面积约13529.5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11.15%。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又称永梅拗陷,区内经过多次运动,构造变动强烈。燕山运动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喷发,发育一系列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构造,由于断裂和断块的差异运动,形成一些北东或北西向的断陷盆地,如连城新泉、黄沅、葛坪等盆地,沉积了厚度不一的红色岩层。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本区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上升活动为主要特征,一方面是老断裂的复活,另一方面也产生一些新的断裂,但其规模较小,断距也不大,在局部地区,还有基性一超基性岩浆喷溢活动。
  本区是福建省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尤以下古生界以后各时期的沉积地层出露广,厚度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甚为显著。
  本区地势起伏较大,大致为北高南低,东部又高于西部,海拔一般在400~1000米之间,1000米以上的山峰多分布在东部,最高峰黄连盂(1807米),其次为梅花山(1778米)、南山顶(1753米)、将军山(1665米)、紫云洞山(1647米)、天宫山(1594米)、香炉山(1533米)等。由于受北东向构造影响,岭谷相间排列,均呈北东走向,区内发育“三岭两谷”的形态组合。
  区内地貌类型较多,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平原。中山和低山是本区的优势地貌类型,两者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2.68%,其中又以低山为主,占山地面积的62.1%。全面开发利用本区土地资源,低山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中山面积424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中部,属于武夷山脉南段主干的东延范围,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多由燕山期花岗岩和南靖群石英岩、石英砂岩组成,山体高大,山势陡峻雄伟。梅花山是东部山地的主体,它不但是闽江、九龙江和汀江的分水岭,而且又是九龙江的发源地,水系呈放射状,切割强烈,溪壑纵横,危崖耸立,植被覆盖良好,森林茂密,在苍翠的万山丛中到处云雾弥漫。这里的植物区系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成片分布,最大的“杉木王”高34.8米,胸径1.91米,胸围6.19米,材积28.8立方米。还有“活化石”银杏、金丝竹以及种类繁多的药用植物和花卉。林中栖息的动物甚多,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金猫、梅花鹿、蟒蛇、大鲵、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8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白鹇等34种。这里已被列为国家A级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低山是本区的优势地貌,占全区面积的51.34%,多分布在西部和中山的外缘,是构成南武夷山脉的主体,海拔高度多为500~800米,组成岩石比较复杂,有花岗岩、砂页岩和变质岩等,坡度多为25°~35°,土层深厚,是本区主要木竹生产基地。丘陵面积很小,分布于朋口、新泉、才溪、古城和馆前等山间盆谷的周围,多为变质岩、砂页岩等组成,切割破碎,顶部和缓,是林业生产有利的地貌条件。
  本区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面积1493.25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11.64%,是本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河谷平原主要分布龙岩盆地、连城盆地、北团盆地河谷两侧,呈条带状分布,一般宽1000~2500米,比高5~8米,堆积物厚达10~20米,地面平坦,微向河床倾斜,土层深厚肥沃,水利条件好,光热充足,年可2~3熟,是水稻高产稳产区。山间盆谷平原,散布全区,个体面积小,形状以长条形、椭圆形居多,多由冲积物和坡积物组成,厚度不一,变化较大,地面坡度多在4°以下,热量条件差异大,光照不足,多冷浸田,以单季稻为主。
  本区山体庞大,海拔较高,气候地域性差异和垂直变化明显,由于纬度偏南,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8℃~20℃,最冷月气温8℃~10℃,日均温≥10℃积温5400℃~6400℃,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热量、水分资源居全省中等。土壤主要有暗红壤、幼红壤和紫色土,均属酸性,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为黄壤,植被也较复杂多样。
  (四)汀江沿岸丘陵、河谷平原区
  本区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隅,地处汀江河谷两侧。东、北、西三面均与武夷山南段、低山、中山、河谷平原区相接,南界广东省。包括长汀、武平、上杭和永定四县的大部或一部。南北长约120~140千米,东西宽约30~70千米,面积约4582.7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3.78%。全区南、北宽,中部窄,状似哑铃形。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的一部分。地层发育,从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断裂构造以北东和北西向为主,对地貌形成影响甚大。
  本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多在100~500米之间,500米以上的山地仅在局部地区有零星分布。地貌类型以丘陵和平原占优势,二者面积占全区面积89.6%,山地面积仅占10.4%。丘陵集中分布于汀江两侧和中山外缘,组成丘陵的岩性比较复杂,主要有四种:一是花岗岩组成的丘陵,多分布于北部和南部,一般坡度较小,形态较浑圆,风化层较厚,丘间凹地较宽,土层较厚。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分布于河田一带的花岗岩丘陵,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据长汀河田水土保持站观测资料,河田花岗岩丘陵年下蚀量达1~1.8厘米,冲沟发育;二是变质岩组成的丘陵多由低山剥蚀侵蚀而成,形态各异,有较厚的松散层覆盖,一般分布在低山的外围;三是砂页岩构成的丘陵,多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由流水侵蚀切割而成,多呈长条形,坡度较陡,有的具有单面山形态;四是红岩组成的丘陵,分布于上杭断陷盆地,是由原来沉积的红层缓慢上升,经流水作用而成,丘体切割破碎,丘状起伏,岭谷相间,常发育有“丹霞地貌”。
  本区平原隶属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前者集中分布于长汀、河田、濯田、武平、岩前、上杭、兰溪和永定等盆地中,地面平坦开阔,面积较大,土层厚,较肥沃,灌溉便利,水稻年可两熟;后者分布零散,地面起伏不平,光照短,常有冷浸田发育,仅能种植单季稻。
  汀江纵贯本区南北,沿河普遍发育有三级阶地,如上杭一级阶地,比高6~7米,为堆积阶地;二级阶地,比高20米,为基座或侵蚀阶地;三级阶地,比高45~50米,为侵蚀阶地。汀江三级阶地的存在,反映本区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上升的特点。
  本区地处汀江河谷两侧,地势低,平原面积大,纬度偏南,气候属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9.9℃~20.1℃,水热资源丰富,适于稻谷、烤烟、亚热带水果生长,农作物大部分一年三熟,经济作物所占比重不大,春烤烟生产居全省首位,粮食生产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大。丘陵是本区优势地貌类型,面积大,起伏和缓,大部分具有较厚的松散覆盖层。气候温暖湿润,既适于造林,亦适于发展茶、果生产。在一些地区,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汀江上游水土严重冲刷,因此,在丘陵地区,要大力发展林业生产,防止水土流失,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二、闽中区
  本区位于福建省中部,是闽中大山带的主体部分,北与浙江省为界,南接广东省,西部大致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与闽西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相接,东与闽东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相邻。区内以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为主体,山体呈北东-南西展布,长约475千米,宽度一般60~100千米,最宽处在大田、德化一带,达180千米,面积约41829.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4.46%。
  本区大地构造属闽东燕山断陷带,在西南部分地区则属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中生代以前,本区是个长期隆起的剥蚀区,中生代以来,受燕山运动影响很大,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入,广泛堆积着中性一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厚度可达2000~3000米,构成本区的主要盖层。断裂构造是本区的主要构造形式,东西两侧均为深、大断裂所控制,断裂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的断裂也很发育。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强烈的抬升隆起,形成有名的“戴云隆起”。燕山运动以后,经过准平原化过程,山顶准平原的遗迹至今仍清晰可见。后又因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体发生显著的不等量抬升,北部和中部上升幅度较大,南部稍弱。
  本区由四大山岭组成,从北东向南西为太姥山、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和博平岭。这些山岭除太姥山外,山体大,地势高,切割深,海拔多在1000~1200米以上,部分山峰超过1800米。由于新构造断块掀斜上升的影响,山体两坡呈不对称性,西坡陡峻,东坡和缓,地势从西到东逐渐降低,层状地貌显著。
  本区水系的发育,受新华夏两组活动性断裂的控制,呈格子状结构,主要河流均切过北东东向构造线往东南穿山而去,如闽江、晋江、九龙江、霍童溪和交溪等;而一级支流多顺着主要构造线发育,为北东、北北东向,如闽江支流古田溪、安仁溪、大目溪、尤溪、梅溪等。在一些河流的峡谷地段,河谷多呈“V”形谷,河曲深切,河床纵剖面作阶梯状,比降大,基岩裸露,浅滩多,水流湍急,裂点处常形成瀑布和跌水,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本区可分为五个二级地貌区:
  (一)鹫峰山-太姥山中山、山间盆谷区
  本区位于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以北,包括鹫峰山和太姥山,山地广大,遍及宁德、南平、福州三个市,含柘荣、寿宁、周宁、屏南县的全部,福安、宁德、古田、政和县(市)的大部以及福鼎、霞浦、建瓯、南平、闽清、闽侯、福州、连江、罗源等县(市)的一部分,面积1482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2.22%,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山间盆谷散布全区,镶嵌在不同海拔高程上,是本区农田和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带。丘陵所占的比重不大。
  本区中山面积广大,分布集中,属于鹫峰山脉和太姥山的主干部分,是本省中山分布成片最大的地区。地势起伏,峰峦叠嶂,海拔多在1000~1300米,部分山峰超过1500米,如仁山(1822米)、东峰尖(1627米)、石塔山(1611米)、香炉尖(1598米)、九仙山(1539米)、鸡鸣尖(1528.4米)、箬坑坳(1527米)、灵峰尖(1513米)和圣银楼(1500米)等,其中仁山是鹫峰山的主峰。鹫峰山脉西坡陡峻,以直线形坡为主,坡度多在35°以上,有些山坡超过60%成为悬崖峭壁。东坡较缓,一般为25°~35°,并呈阶梯状下降。山顶起伏不大,切割微弱,谷地开阔,在镇前、天井洋、路下、何洋等地,发育有1000~1200米的地貌面,除已农垦的耕地外,可开辟为草场,发展畜牧业。低山多分布于中山外缘和河谷两侧,东部低山面积大于西部;在太姥山,中、低山地貌各占一半。地势起伏大,切割强烈,多深切沟谷,以“V”型为主,海拔多在600~700米之间,在吴阳、垒湖、承天等地,发育有650~700米的地貌面。丘陵仅分布于交溪、穆阳溪和贵溪河谷的两侧,面积不大,海拔均在400米以下,相对高度多为150~300米,切割较破碎,属鹫峰山脉和太姥山的延伸部分。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为闽东燕山断陷带的北段,沉积盖层较厚,主要出露上侏罗统南园组,其次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震旦系迪口组和龙北溪组,仅在中部和西部有零星出露,侵入岩多呈花岗岩体散布在东部和西部。中、新生代以来,本区形成一系列以北东和北西断裂为主的构造带,西部有政和一大埔断裂带的北段,东部有福安一南靖断裂的北段,均呈北东向,中部有北西向的松溪一宁德断裂。由于这些断裂的活动,形成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和北西向的断陷盆地,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这些盆谷的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分布高程不一,其中主要有柘荣、寿宁、福安、周宁、屏南、古田、西阳、南阳、澄沅、镇前、玉山、鹤塘、东桥、大湖等。盆谷内岗丘起伏,底部平坦,河道蜿蜒其中,常发育有1~2级阶地,沉积物堆积较厚,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本区地势髙亢,降水丰沛,年降水量达1700~2000毫米,是全省四大雨区之一。水系发育,溪流密布,发源于鹫峰山脉的西部和南部的河流,源短流急,注入闽江及其支流建溪;发源于鹫峰山脉东侧和太姥山的河流,主要有赛江、霍童溪、鳌江、怀溪、七都溪和起步溪等,均独流入海。上述河流,在区境多为上、中游河段,比降大,水流急,多为深切“V”型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流经本区南部的古田溪便利用其比降大,河谷宽窄相间的有利地貌条件,建筑了库容量5亿立方米的古田水库,在水库以下的深切曲流的峡谷地段,进行梯级开发,建筑四级水力发电站,年发电量达25.9万千瓦,是本省最早建筑的大型水力发电站,做到一水多用。在穆阳溪的中游也建有闽东发电站,大型的芹山水电站正在兴建之中。
  本区地势高峻,农业气候垂直分布差异比较大,气候凉而潮湿,年平均气温大部在15℃左右,日均温≥10℃,积温4400℃~5700℃,热量资源是全省较低的地区,农作物生长期较短,单季稻种植面积比较大。年降水量1700~2000毫米,是全省水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土壤、植被类型也较复杂。应充分发挥山地大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等特点,大力发展林、茶、粮生产,逐步做到以林为主,林、粮并举,多种经营,积极发展茶、果生产,恢复和发展山区特产,充分利用山塘、水库和稻田水面,发展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
  本区位于闽江中游河谷沿岸丘陵、平原地带,西起闽江铁路大桥,东至闽侯竹岐,南北两侧均以山地、丘陵地貌界线为界,分别与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和鹫峰、太姥山中山、山间盆谷区相接。包括南平、尤溪、闽清、闽侯和古田县(市)的沿江地区。地势较低,海拔多在350~450米之间,周围被山地环绕,由西向东南展布,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060.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2.52%。区内地貌类型以高丘为主,其次是河谷平原,低丘仅零星分布于高丘前缘。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一部分,中、新生代地层比较发育,上侏罗统南园组广泛出露,其它地层如迪口组、文宾山组、梨山组、长林组在尤溪口以西地区有零星出露,第四系堆积物多分布在闽江、尤溪和梅溪等河床的两侧,为河谷平原的组成物质。燕山期花岗岩多分布在西部和中部。中、新生代以来,区内形成一系列以北东和北西为主的断裂构造,闽江即循北西向断裂构造穿越闽中大山带,将山带分割成鹫峰山脉和戴云山脉,其支流武步溪、古田溪、大目溪、尤溪、梅溪等则多呈藕节状,宽谷与窄谷相间排列,以峡谷河段为主。在峡谷河段,河床直接与两岸山坡相连,阶地不发育或缺失,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常有急流险滩。在水口至安仁溪峡谷段,根据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勘测设计院的资料,该段在下襥、安仁溪、水磨等地,河床海拔很低,第四纪沉积物最大埋藏深度在海平面以下36.27米。这可能是在第四纪冰期中,世界海面下降达100~130米左右,闽江中下游发展溯源侵蚀形成的深槽,当间冰期时基面抬升产生堆积的结果。本段的下濮一带,由于闽江强烈下切,两岸花岗岩谷坡陡峻,坡度常达40°~60°河宽达200~300米,现已建成闽江水口电站,呈现“高峡出平湖”景观。在江中发育的江心洲,如土埠洲、大洲、南溪洲和萝卜洲等,均淹没于水下。在安仁溪以下,发育有边滩和心滩。在宽谷两侧,常发育有6~10米,20~25米和40~45米的阶地,其阶面均不太宽。
  本区高丘陵分布广泛,面积较大,约占全区总面积56%,一般海拔400米左右,相对高度200~350米,主要由南园组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在尤溪城关至尤溪口一带,为砂页岩和老变质岩组成,后缘与山地相连,是闽中大山带的组成部分,切割强烈、破碎,多呈条带状向闽江河谷倾斜延伸,坡度较大,多在30°左右,灌草植被覆盖尚好,但森林多被砍伐,应进行封山育林,绿化闽江。低丘零星分布于高丘的前缘和山间盆谷周围,比高100米左右,多呈馒头状、条带状,丘顶浑圆,坡度15°~25°,风化层较厚,多已开垦,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河谷平原主要分布闽江及其较大支流尤溪、梅溪两侧,多呈条带状,宽度不一,由几十米至几百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本区农业地貌条件最好地貌类型,是农耕的精华地带。山地仅在闽江和尤溪沿岸有零星分布,多呈孤山峻岭。面积较小,森林植被覆盖较好。
  本区地处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地带,海拔较低,周围为山地环绕,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湿,年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17℃~20℃,≥10℃积温5000℃~5700℃,热量资源良好,适于稻谷、林、茶、果等生长,农作物可一年二至三熟,林、茶生产都占相当比重。本区丘陵、平原地貌条件优越,可大力发展林业,种植茶叶、柑桔、橄榄等果树。还可以实行林牧结合,发展畜牧业生产。在闽江两岸的丘陵地带,除了发展杉木、竹林外,要大力发展水源涵养林,加速绿化闽江两岸,维护生态平衡。
  (三)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
  本区位于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区的中段,戴云山脉南北纵贯,北接闽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西与闽西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毗邻,南连九龙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东邻闽东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四境均以山地与丘陵地貌界线为界,包括永泰、大田、德化全部,仙游、永春、安溪的大部和闽侯、闽清、尤溪、南平、沙县、三明、永安、漳平、华安、同安、南安、莆田、福清等县(市)的一部。南北最长处约20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180千米,面积约18608.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15.33%。区内山岭连绵,地势高亢,盆谷密布,具有鲜明的山地自然景色,是福建省著名的山区之一。
  在大地构造上,本区正处于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中段,西南隅隶属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中、新生代以来,以断裂活动为主,形成一系列北东和北西断裂带。如北东向的政和-大埔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分别切过本区西部和东部边缘;西北向的沙县一南日岛断裂、永安一晋江断裂切过北部和中部,其次还有东西向的漳平-仙游断裂和南北向的忠信-嵩口断裂。由于断裂的活动,导致了中、新生代广泛而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使区内广泛分布侏罗-白垩系陆相火山岩喷发一沉积岩系,其中以晚侏罗纪南园组出露面积最大,总厚度达6000多米。其次是下白垩统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前者主要分布闽清、永泰一带,如石帽山(1237米)、云山(1079米)等,后者分布于德化、闽侯、永泰一带,如石牛山(1782米)、石柱山(1803米)和五虎山等。古生代及其以前的老地层,多出露西部的大田、德化阳山和安溪剑斗等地。侵入岩以燕山期为主,分布零散,多呈岩体出露,如大洛岩体、桂溪岩体和九仙山岩体等。上述断裂构造和岩层对本区地貌发育起深刻的影响。
  本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面积约15646.7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84.1%。山地可分为三个山带,均呈东北一西南展布,与主要构造线一致,西带有鸟石顶(1249米)、武陵山(1108.6米)、大帽山(1250米)、八羊崎(1303.6米)、普禅山(1508.7米)、锄头峡(1437米)、鲤鱼仔山(1584米)、大岭山(1604.7米)和天斗山(1568.7米)等,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是沙溪和尤溪的分水岭。本带受掀斜作用影响,西坡陡、东坡缓,具层状地貌现象。中带北起闽江南岸的白云山(1287米),南至九龙江北岸的九龙山(1286米),包括铁打山(1208.5米)、罗汉山(1287.7米)、大仙岐(1312.5米)、戴云山(1856米)、九仙山(1644.2米)、鸡冠岐(1331米)、大白岩(1350米)、雪山(1336.1米)、大仙峰(1553米)、吴殊尖(1254.7米)、陈头岐(1344.2米)、大鸳山(1518米)、佛耳山(1532米)等,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山体高大,连片雄伟,是戴云山脉的主体,北段为尤溪和梅溪、大樟溪的分水岭和发源地,南部是晋江的发源地,也是晋江与九龙江的分水岭。东带以石牛山为主体,主峰石柱山(1803米),包括鸡冠山(1541米)、黑上山(1451米)、石帽山和五虎山等,该山带均由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组成,岩性较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在外营力作用下,切割强烈,发育为尖峭基岩山峰,雄伟壮观,是大樟溪与木兰溪、龙江的分水岭。本区丘陵面积不大,约占全区面积的7.73%,多分布于大樟溪中、下游河谷两侧和一些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比高多在100~200米之间,切割较为破碎,坡度在15°~25°左右,风化层较厚,植被覆盖尚好,多辟为经济林和果园。平原包括河谷平原和山间盆谷平原,前者主要分布于大樟溪和尤溪河谷两侧,多呈条带状,由冲积物组成,比高在5~9米,地面平坦,微向河床倾斜,土层深厚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粮食高产区。山间盆谷平原分布遍及全区,从海拔100米到1000米均有发育,面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椭圆形、长条形等,其长轴均沿构造线延伸,组成物质有冲积、洪积和坡积等,常呈缓坡地产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山区农田、居民点分布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发育在500米以下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500米以上的盆谷平原以种植单季稻为宜。
  本区水系发育,河流除东部和南部属晋江、九龙江、木兰溪和龙江水系外,其余地区均属闽江水系,其中较大的河流有尤溪、梅溪和大樟溪等,流向北东,与主要构造方向一致,注入闽江,把本区山地切割成为三个山带。在北西向构造的制约下,支流多呈北西向,构成格状或树枝状水系,在大樟溪上游,沿戴云山主峰和石牛山北侧,发育有环状水系,河床比降大,裂点发育,水力资源丰富,如闽清、永春等县均是有名的水力发电先进县。
  由于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本区发育有数级山顶面,由高到低为1200~1400米、800~1000米、600~700米和50~100米,各级山顶面,地势起伏和缓,顶面平坦,多为农耕之地,常有居民点分布,还有不少尚未开发利用。
  本区地貌类型多样,地貌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地貌类型组合以山地为主,不仅分布广泛,而且连片集中。这种地貌条件对于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建立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十分有利的。本区纬度相对较低,气候属中亚热带凉温区,气候凉温而潮湿,年均气温17℃左右,≥10℃积温5500℃~5700℃,热量资源略高于(二)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最高峰戴云山(1856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适于林、茶、果生产,农作物一般一年二至三熟,单季稻面积广。本区林业、茶叶、柑桔亦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安溪所产的“铁观音”茶,驰名中外。
  本区应发挥山地广,面积大,纬度较低,热量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加速造林绿化,培育、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恢复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要大力发展乌龙茶生产,出口创汇。本区粘土矿物储量丰富,质量高,生产陶瓷器历史悠久,亦应大力发展,出口创汇。
  (四)九龙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
  本区地处九龙江中游,介于戴云山脉和博平岭山脉的结合部位。西起龙岩市的平林,经漳平,东至华安的天宫,周围均以丘陵与山地地貌界线为界,在漳平以西呈南西一北东向,漳平以东呈西北一东南向,状似弯钩,雁石溪、九龙江贯穿全区。长约100千米,宽窄不一,最宽处约15千米,最窄处5千米,面积1546.2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27%,是全省面积最小的二级地貌区。
  政和-大埔断裂带穿过本区西部,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和闽西南海西印支拗陷带的一部分,区内地层发育从古生界至中新生界均有分布,尤以中生界较多;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在西部以北东向为主,东部北西向较显著。地貌类型以高丘分布最广,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0%,海拔在400米左右,相对高度西部较低,东部较高,均在180~300米之间。分布西部的高丘,多由砂页岩组成,岩性较软,加之断裂发育,在长期外力作用下,地势显得缓和开阔,顶部浑圆,山坡坡度多在20°~25°上下,风化壳较厚,植被覆盖良好。分布在九龙江沿岸的高丘陵,多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岩性坚硬,加之九龙江的强烈切割,丘高坡陡,坡度多在30°以上,常有基岩出露,系戴云山脉和博平岭山脉组成部分。低丘多分布在漳平盆地和雁石盆地高丘陵的前缘,面积不大,相对高度多在100米以下,地势舒缓,丘顶均呈馒头状,坡度15°~20°残积层较厚,多被开垦为茶园和经济林。河谷平原主要分布雁石、西园、漳平盆地中,在雁石溪、九龙江河床两侧,呈不连续带状分布,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本区农业地貌条件最好的地貌类型,是农耕的精华地带。
  九龙江的支流雁石溪是本区最大的河流。雁石溪位于本区西段,流向北东-南西向,河谷呈莲藕状,宽窄相间,宽谷段河床宽浅,心滩、边滩发育,有2~3级阶地;窄谷段水流湍急,河谷呈“V”型,多深切曲流,阶地不发育。主流九龙江,由北西流向南东,横切闽中大山带,把戴云山脉和博平岭山脉分开,河谷深切,陡峭狭窄、多呈峡谷,比降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本区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降雨量1500~1700毫米,温湿条件优越,适宜于林、茶、果生长,近年来均有较大的发展,在华安以南九龙江河谷两侧生长的香蕉、文旦柚、坪山柚等,栽培历史悠久,果农栽培经验丰富,是本省水果中的名贵品种。可充分利用本区有利的地貌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栽培经验,大力发展水果生产。
  (五)博平岭山地、山间盆谷区
  本区位于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区的南段,博平岭纵贯南北,西接闽西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东与闽南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为邻,北连九龙江中游丘陵、河谷平原区,南界广东省。包括平和县的大部,漳平市的南部,及新罗区、永定、华安和南靖县的一部分。南北长约140千米,东西宽约40~60千米,面积约3788.7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3.12%。形状极似一个南北宽中部窄的哑铃形。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南段的一部分。地层发育较全,其中以南园组出露面积较大。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多分布在西部,面积不大。燕山期花岗岩分布甚为广泛,它同南园组是构成本区地貌的重要岩层。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和北西二组断裂比较发育,对本区地貌发育影响颇深。政和-大埔、长乐-诏安二条深、大断裂带分别切过本区西部和东部边缘,北部的九龙江便是沿着北西向断裂发育的河流。
  博平岭位于闽中大山带的南段,地势比戴云山脉和鹫峰山脉稍低,海拔多在500~1000米之间,以中、低山为主,面积达3269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86.3%,是构成博平岭山脉的主体。全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部稍高于南部,多数山峰海拔在1200~1400米之间,个别山峰超过1500米,如博平岭的主峰——苦笋林尖(1662.2米)、大芹山(1544.8米)、仙洞山(1530.3米)等。区内山地走向大致以龙(岩)漳(州)公路为界分南北两部,北部山地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河流流向北东,山脉与河流相间排列,拱桥溪、同春溪、下浙溪将山地分割为西、中、东三个部分。西部山地位于燕溪与拱桥溪之间,属于博平岭的西部山地,海拔500~1000米,以低山为主,组成岩石复杂多样,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均有出露,而以砂页岩、砾岩为主,山势比较陡峻,切割强烈,坡度多在30°左右,由于地处中亚热带,风化层较厚,植被覆盖较好。中部山地,分布于拱桥溪与同春溪之间,是博平岭的主干,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以中山为主,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山体高亢,山脊线不太明显,多深切“V”形沟谷,坡度多在30°~40°之间,发育有800米、1000米和1300米三级山顶面,其中以800米山顶面分布较广。东部山地,分布于同春溪与下浙溪之间及其以东地区,面积较大,北部由南园组地层组成,南部主要由花岗岩和砂页岩组成,山体高大,切割较深,1000米以上的山峰为数不少,属博平岭向东延伸部分。南部山地多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走向以北西为主,海拔比北部稍低,以低山为主,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局部有砂页岩出露。山势较和缓,坡度一般20°~30°,发育有800米和1000~1100米的山顶面。
  本区丘陵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金丰河谷的两侧,以及几个较大的山间盆谷的周围,在河谷两侧的多属高丘,在山间盆谷周围的多属低丘。前者切割较深,后者切割较浅,风化壳厚,适于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平原均属山间盆谷平原,面积279.75平方千米,分布零散,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其中较大者有漳平永福、龙岩适中、南靖梅林、平和霞寨、九峰等,这些平原均是本区的农田和居民点的所在地。
  本区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为主,地势较高,成为闽南一些短小溪流的发源地。在北部有拱溪、同春溪和下浙溪等从南向北注入九龙江;西南部有金丰河、芦溪、合溪等由北向南注入韩江;东南部有西溪上游的永丰溪、芗江和船场溪等均由西北向东南注入九龙江。另外还有发源本区东南坡独流入海的漳江、东溪等,这些河流由于博平岭山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切强烈,河床比降大,谷坡陡峻,常有基岩裸露,水流汹涌,有跌水、急滩等,侵蚀与冲积相互交替,在宽谷两岸常发育4~7米,10~20米,35~40米的三级阶地。
  本区由于山体庞大,地势高亢,气候地域差异和垂直分布明显,土壤、植被也较复杂,但纬度较低,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水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8℃~20℃,日均温≥10℃积温5800℃~6500℃,年降水量1600~1800毫米,是本省四大多雨区之一。农作物年可三熟,适于水稻、甘蔗、烤烟等作物生长。本区由于山地面积大,气候温暖湿润,适于林业生长,要大力造林绿化,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三、闽东沿海区
  本区位于本省东部,东临东海,西接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区,北界、南界分别与浙江省和广东省相邻。全区呈北北东一南西展布,是与海岸平行的狭长地带,长约535千米,宽70~100千米,面积约2681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2.1%。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一部分,中生代以前是个隆起的剥蚀区,自晚三叠纪开始,这一上古生代隆起区被破碎解体,并在此基础上发生断陷和拗陷,开始沉积,至晚侏罗世,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入,堆积了巨厚的中性一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构成了本区的主要盖层,成为新生代地层沉积的基底。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在闽江以南,以北北东和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也很发育;在闽江以北,则以北东东和北西向为主,区内新构造运动升降频繁,但第三纪以来以上升为总趋势,幅度大,速度快,大部分地区剥蚀速度落后于抬升速度,因此,构造地貌表现较为清晰。第四纪覆盖层不发育,厚度小,仅在一些局部地区有较厚的沉积物。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绝大部分在500米以下,由山地过渡为高丘、低丘、台地、平原。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平原分布于滨海狭长地带和各大河流的下游,台地广泛分布于福清与诏安之间。河流多为独流入海,构成平行水系,各大河流的下游,江面宽阔,沿岸有河漫滩和阶地发育,河床中多沙洲。沿海港湾、半岛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岸十分曲折。
  本区地势开阔,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资源和水产资源,是本省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可分为三个二级地貌区。
  (一)闽东北滨海高丘、岛屿区
  本区地处闽东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北段,东临东海,西以山地、丘陵地貌界线与鹫峰山一太姥山中山、山间盆谷区为界,北接浙江省,南界西起福州盆地北缘,经马尾、亭江循闽江北港向东入海。包括福鼎、霞浦、福安、宁德、罗源、连江等县(市)和福州市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全区呈北北东一南南西展布,长约117.5千米,宽约40千米左右,面积504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16%。地貌类型以高丘为主,其次是低丘和平原,山地呈零星分布。
  本区出露的地层以中生代南园组和石帽山群为主,由于受断裂带控制,南园组呈北东一北东东方向展布,石帽山群于北东方向展布,又呈北西方向延伸,是组成本区地貌的主要岩层。在福鼎南溪还分布有古生代地层。第四纪沉积物多分布在滨海和河流下游河床的两侧,厚度较大,一般可达40~70米,是平原的组成物质。燕山期花岗岩多呈岩体产出,广泛分布于全区,也是组成本区地貌的主要岩石。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在滨海地带以北东东和北西断裂构造为主,此外还有北东向断裂,如福安-南靖断裂带、福鼎-长乐-南澳断裂带;北西向的有松溪一宁德断裂等;这些断裂构造对本区地貌形成和发育往往起着控制作用。
  全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发育,河流短小,多单独入海,成为平列水系。较大河流有赛江、鳌江、霍童溪、七都溪、赤溪、罗汉溪、怀溪和起步溪等,这些河流大多比降大、切割深,多峡谷急流,阶地不发育,河口常呈溺谷型,平原狭小。
  本区高丘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区总面积51.9%,海拔多在350~450米,相对高度200~350米,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多呈垅岗状,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后缘常与山地相连,属太姥山和鹫峰山脉的组成部分。丘体切割强烈,坡度大,多在30°以上,植被覆盖良好,但森林多被砍伐,应进行封山育林,恢复生态,保持水土。区内低丘分布面积不大,断续分布于高丘前缘、滨海岛屿和山间盆谷的周围;高度多在100米以下,多呈馒头状,顶部浑圆。分布于内陆的低丘,坡度常在15°~20°之间,风化层稍厚,多被开垦利用;组成滨海岛屿的低丘,在构造和海洋动力的作用下,坡度较陡,基岩裸露,多为荒山秃岭。
  本区平原面积较小,分布不连续,根据成因不同,又分海积平原、海积-冲积平原和盆谷平原等。海积平原是近代的海成平原,主要分布于沙埕湾、晴川湾、牙城湾、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和定海湾等的周围以及滨海沿岸地带,地势低平,海拔仅2~4米,地面坡度1°~2°,微向海倾斜。平原沉积厚度较大,如霞浦后港农场,厚达75米尚未见底;在宁德、连江一带,一般为30~40米。地表组成物质以亚粘土为主,沿河地带稍粗,地下水位高,含盐度大。土壤在滨海一带为盐土,向内一侧转变为脱盐土。平原均被开发利用,是本区水稻种植区。海积-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赤溪、罗汉溪、赛江、霍童溪、起步溪和鳌江的下游,地面平坦,海拔5米左右,坡度小于3%这类平原,原系河口湾地区,其后由于海平面变动趋于稳定,河流泥沙不断加积,促使河口向海推移,原河口湾逐渐发育成海积一冲积平原。这类平原土层厚,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粮食作物高产稳产区。盆谷平原多分布于山丘之间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形状有椭圆形、长条形等大小不一,底部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是山区主要产粮区。
  本区背山面海,太姥山、鹫峰山脉的支脉直逼海岸,断崖峭壁颇为常见,在北东-北北东和北西一北北西两组断裂控制下,海岸地形破碎,岸线十分曲折,曲折率达6.2:1,多港湾、半岛和岛屿,并呈定向排列,沿岸河口段发育有许多伸入内陆呈溺谷状的深水港湾,航道深入内陆的里程较长。主要有沙埕港、三都湾和罗源湾等。这些港湾口小腹大,湾口潮流急,湾内水深浪静,是良好的港口和渔场。
  本区属中亚热带温区,海洋性气候明显,水热条件居全省中上等。据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18℃~18.5℃,最冷月平均气温8.5℃~10℃,日均温≥10℃积温6000℃~6500℃;年降水量1400~1700毫米,从山区向沿海递减。土壤主要为红壤,在山区有红黄壤,沿海分布有盐土,盐分含量多在10‰左右。
  综上所述,本区以丘陵地貌为主。海域辽阔,滩涂发育,平原狭小,适于发展渔业、水产养殖业、制茶业和粮食生产。农作物一般年可2~3熟,霍童溪以南地区,年可3熟;渔业产量高,是本省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全省主要茶叶产区。
  (二)闽东中部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
  本区位于闽江口以南、安海湾以北的沿海地区,北接闽东北滨海高丘、岛屿区,西连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南界闽南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东临台湾海峡,包括长乐、平潭、惠安、泉州、晋江、石狮等县(市)及福州市和闽侯、福清、莆田、仙游、永春、安溪、南安等县(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长约210千米,宽约75~100千米,面积约1057.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8.7%。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一部分。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北东-北东和北西向为主,东西向断裂也有分布。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有福鼎-长乐-诏安断裂,它包括东张-诏安断裂(北段)、长乐-南澳断裂(北段)、平原-澳角断裂(北段)以及牛山岛-兄弟屿断裂(近岸海域断裂北段)等次一级断裂;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的有南平-福州断裂、沙县-南日岛断裂、永安-晋江断裂,这些断裂的走向大致为北西310°左右,倾角较陡,为张扭性,它控制着沿海地区一系列呈北西走向的断陷盆地或断陷海湾的发育。这些断裂各自平行斜列,往往彼此相互切割,构成网络状断裂构造格局,对区内地貌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把该地区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形成北东向成条,北西向成块的地貌框架。
  本区属东南沿海地层分区的一部分,西部大片分布南园组和石帽山群,东部广泛出露燕山期花岗岩,局部地区分布有上三叠-侏罗系混合岩和变粒岩等。第四系是全省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类型繁多。这些岩层是本区地貌的主要组成物质。由于岩性软硬不同,明显影响地貌形态的特征。
  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下降,海拔多在300~400米以下。地貌类型以丘陵、台地、平原为主,山地仅有零星分布,为戴云山脉的延伸部分,海拔约500~600米,多为火山岩组成。九柚山海拔835.6米,是本区最高峰。沿海海岸线漫长而曲折,多港湾、半岛和岛屿,其中较大的港湾自北而南有福清湾、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等;较大的半岛有龙高半岛、笏石半岛、惠安半岛和晋江半岛,被称为闽中沿海四大半岛。岛屿星罗棋布,其中较大的有海坛岛、江阴岛、琅岐岛、南日岛和湄洲岛。
  丘陵多分布于西部山地的前缘和河谷平原的两侧,以高丘为主,海拔多在300~450米以下,坡度20°~30°,切割较深,发育有450米(如霞墓)和250~300米(如黎洞、云际等)二级剥蚀面(山顶面)。本区东部多由花岗岩组成,而西部以火山岩组成为主,其间发育了为数众多而大小不一的山间盆谷,如东台、西台、镜洋、东张、白沙、庄边、园庄、湖洋、英都等。风化层较厚,发育为红壤,植被覆盖较好。沿海多基岩裸露,发育有石蛋地形,常形成风动石,如长乐江田的风动石等。低丘多分布于高丘的前缘,相对高度多在100~150米以下,坡度一般为15°~20°,多由花岗岩组成,风化强烈,石蛋地形发育,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床淤积抬高。
  本区台地分布广泛,北起镜洋,南至安海,西从东张-汀洋埔断裂,东到海滨,主要集中于四大半岛和福清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和仙游盆地周围,宽度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多由深厚的残积层组成,厚可达数十米,红壤化程度深,并发育有网纹红土,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年龄在125000~75000年B、P之间,是地壳处于相对稳定又有间歇活动的产物,一般海拔在50米以下,微向海或谷地倾斜,常呈波状起伏,其上发育有浅而宽的坳谷,切割较微,台地多被开垦利用,以旱作为主,坳谷中为水田,常有水土流失现象。
  平原在本区占有一定的面积,其中面积较大的有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和兴化平原,此外还有长乐平原、福清平原、芦洋埔平原、仙游平原、晋江平原以及东溪和西溪河谷平原等。福州平原位于闽江下游,周围为山、丘环抱,属冲积一海积平原,闽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平原中部,分南北两支,北支称闽江,南支称乌龙江,中间是南台岛。在南侧有大樟溪、尚干溪和营前溪汇入乌龙江,使南界略呈锯齿状。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米左右,组成平原的物质,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冲积、洪积和海积层,最大厚度65.94米(福州雕刻厂),不整合覆盖于风化基岩之上。闽江流经平原后,河床比降小,水流平稳,河流弯曲,叉道多,河网发育,河漫滩不断扩大,沙洲、心滩、边滩增多,如乌龙江在枯水期退潮时约有4/5江面是沙洲和滩地,影响航运。在平原北缘,从新店到廨院,分布有一系列冲积、洪积扇。如新店冲积、洪积扇,是由新店溪、马鞍溪和岭下溪等的洪流搬运、堆积而成,南北宽2000米,东西长6000米,从前缘到后缘高出闽江10~30米,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在平原中部,由王庄到树兜沿北北西断裂有温泉出露,水温一般50℃~60℃,最高水温可达97.6℃,由上往下水温逐渐升高,水头由北向南降低,均已开发利用。
  本区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地区,热量资源丰富,由北向南太阳总辐射4605.48~5024.16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温度日均温≥10℃积温6500℃~7400℃,宜于双季稻和各种经济作物、水果、茶叶等生长;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等值线走向与海岸基本平行,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沿海少雨,常有旱情,台风影响频繁,加上森林过度砍伐,植被遭受破坏,径流量大,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因而旱、涝、风灾害常出现。土壤分布以砖红性红壤(即赤红壤)为主,沿海低丘顶部多为红壤或粗骨红壤。在海滨发育有盐土,部分已开辟为水田,具有土质较粘,土层深厚,养分多的特性,是沿海平原水稻高产区。在河谷平原和盆谷平原的冲积物上,发育有良好的潴育型水稻土,亦是本区水稻高产区。
  (三)闽南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
  本区位于戴云山、博平岭的东南面,是福建省的最南部。东临台湾海峡,西与博平岭山地、山间盆谷区接壤,南与广东省毗连,北与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和闽中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相邻。包括金门岛、厦门市全部和漳州市大部。南北长约180千米,东西宽约90千米,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119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9.23%。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的南部,区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近东西向断裂呈零星出露。区内岩性较为复杂,有花岗岩、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中以花岗岩分布最广,是组成本区各类地貌的主要物质;火山岩主要分布在诏安、云霄西北的边缘地区,以及漳州、龙海、厦门和同安等县(市)的部分地区;沉积岩分布在诏安的月港、云霄的西坑、平和的双溪、南靖的靖城等地;变质岩主要分布于金门、东山及漳浦的滨海地区;第四系堆积物多分布在河谷两侧和海滨地区,多组成平原地貌。由于构造、岩性和组成物质不同,各类地貌形态上的表现亦有较大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内陆到滨海地貌类型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作阶梯状下降,层状地貌明显。发育这种地貌现象,常与岩性、新构造运动有关,并受到外营力等各方面综合影响所致。
  本区背山面海,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台地和平原,山地不显著,零星分布于九龙江以南地区,如牛王山(870米)、大帽山(1076米)、金刚山(838米)和乌石山(1051米)等,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丘陵(包括高丘和低丘)多由花岗岩组成,少部分由火山岩、变质岩和砂页岩组成。花岗岩高丘,海拔多在300~450米,比高200~300米,坡度25°左右,它们成片分布于山地外缘和河谷两侧,多呈脉状排列,分布密集,常与邻近的山地相连,似属戴云山脉和博平岭的延伸部分,大多切割不深,风化层较厚,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轻微。由火山岩和砂页岩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靖、平和、云霄和诏安北部,在漳州、龙海和厦门等地的局部地区也有分布。花岗岩低丘,海拔多在150~250米,比高100~150米以下,坡度15°~25°之间,多分布在高丘周围,河谷两侧和滨海地带,丘体比较破碎,常呈馒头状,植被覆盖差,冲沟发育,石蛋垒垒,基岩裸露,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多见于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厦门等地的沿海一带。变质岩低丘,只分布于金门、漳浦和东山的一些滨海地区。台地广泛分布于九龙江以北的同安、金门、厦门、长泰和漳州盆地地区,在九龙江以南仅见于漳浦、云霄、东山和诏安的沿海地区,海拔常在30~50米,比高20~30米,以花岗岩组成为主。台面呈波状起伏,坡度一般5°~6°风化层较厚,基岩露头少,在坡面常有浅凹地发育,在漳浦佛昙、赤湖一带,发育有玄武岩台地,风化层较薄,呈方山地貌。本区分布的台地,由于近海,常年风大,蒸发强,地表植被稀疏,常呈干旱现象,但多已开垦利用,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本区平原有冲积、海积和风积三种,其中冲积平原多布于较大河流河床的两侧,如汀江、九龙江、鹿溪、漳江和东溪等,面积较大,多由疏松的亚砂土、砂、砾组成。海积平原分布在滨海地带,组成物质多为粉砂和淤泥,并夹有贝壳碎屑。风积平原仅见于东山、古雷半岛、六鳌半岛和宫口半岛等地,地势低平坡降较小,系海滨沙滩或沙堤受盛行东北风的吹扬在滨海堆积而成,其上发育有新月形沙丘和馒头状沙丘,现已种植木麻黄,多被固定或半固定,在东山多种植芦笋,开辟果园。在九龙江、漳江等河口地区,还发育有冲积一海积平原,为粉砂和淤泥组成。上述平原均是本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其中以漳州平原面积最大,是本省四大平原之一,地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盛产水稻,是福建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平原周围的台地和低丘适宜种菜植果,这里盛产龙眼、荔枝、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是著名的“水果之乡”。
  本区背山临海,海岸线长751千米,以砂岸为主,自北而南有围头湾、厦门港、浮头湾、东山湾和诏安湾等;较大的半岛有六鳌半岛、古雷半岛、陈城半岛和宫口半岛等;岛屿有金门岛、厦门岛、东山岛等,滩涂面积21.8万亩,并有闽南与台湾浅滩两大渔场,这为发展海洋交通、捕撈和滩涂养殖提供条件。
  本区地处本省南亚热带最南部,纬度低,海洋性气候明显,气候温暖,热量资源居全省首位,全区从北到南年均气温20.8℃~21.3℃,最冷月平均气温12.5℃~13.1℃,夏季长达6个月,日均温≥10℃积温7400℃~7700℃,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地区分布不均匀。沿海干旱现象较为频繁,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呈棕红至暗红色,质地为粘土和壤粘土,呈微酸性反应,肥力中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理志

《福建省志·地理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