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建设用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土地管理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293
颗粒名称: 一、国家建设用地
分类号: F301
页数: 15
页码: 146-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国家建设用地是指国家进行各项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举办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所需占用的建设用地。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需要征用土地、划拨土地和出让土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对建设用地审批权限的规定有所不同。
关键词: 福建省 建设用地 国家

内容

国家建设用地是指国家进行各项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举办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所需占用的建设用地。为国家建设提供用地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征用土地,即国家因建设需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有偿转为国有土地的一项行政措施;二是划拨土地,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人民团体等已在使用的国有土地或国有储备土地,根据需要划拨给另一建设单位使用的行政措施;三是出让土地,即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的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国家土地使用权出让通常有协议、招标、拍卖等形式。
  (一)审批权限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从理论上说全国土地归帝王所有,国家需要征用土地时,无须任何程序。
  清代初年,朝廷可以任意“圈地”,赏赐给宗室勋戚、官员兵丁。据《养古斋余录》卷一“附录”记载,清初通过圈地,无偿强制征用1500多万亩土地给八旗子弟。另据《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三十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仅在京城附近的州府,就强制圈地620多万亩。到康熙元年(1662年),情况有所改观,国家征用民房(时称“匡屋”)时,给房产主少许银两作为补偿。此后,国家征地,也付给百姓银两,但因无章可循,价格偏低,随意性大,引发许多社会矛盾。
  民国初年,国家征用土地兴办公共事业,仍无章可循;兴办实业用地,也是通过私下协商解决。民国17年(1928年)7月27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土地征收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征地权限作了明确规定:国家、省、市、县及其他地方政府,凡创兴或扩充公共建筑、开发交通、开辟商港之商埠、公共卫生设备、改良市村、发展水利、教育学术及慈善、创兴或扩充国营工商业、布置国防及其他军备、其他以公用为目的的设施等公共事业等,有征收土地之必要时,应由兴办事业人拟具计划书,分别呈经下列机关核准,即:国民政府直辖中央各机关、省政府、特别市政府征收土地时,由国民政府内政部核准;县或市征收土地时,由省政府核准;地方自治团体或人民征收土地时,由县或市转呈省政府核准;其在特别市者,由特别市政府转报国民政府内政部核准。此后,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土地法规,如民国19年颁布《土地法》,民国24年颁布《土地法施行法》等,对征收土地的权限作一些调整,但总的原则没有根本变化。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在征用土地时,基本上执行的是中央的法规,未见有另行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对土地征用十分重视。1950年,制定《国家征用土地暂行办法》,对征用土地的程序和补偿安置等作了一些规定,但未规定征地权限。随着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越来越多的客观需要,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对征用土地的权限作了规定:全国性的建设事业用地,经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核定,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地方性建设事业,用地在5000亩以上或迁移居民300户以上者,由大行政区行政委员会批准;用地不足5000亩而在1000亩以上者,迁移居民不足300户而在50户以上者,由省(市)人民政府批准;用地不足1000亩,或迁移居民不足50户者,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国防建筑工程,分别大小经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大军区或省军区核定,移送政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同时,该办法还第一次对临时用地作如下规定:“凡修建工程,须临时使用征地范围以外之土地作为材料堆存场所及临时运输道路等用途时,应与该项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协商临时借用,或定立契约临时租用。凡因修建工程而使附近未被征用之土地蒙受损失者,对该项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亦应给以应得的补偿。”福建省各级人民政府执行中央的有关规定。
  1953年至1956年,全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执行时期,福建省经济发展很快,建设用地逐年増加,1957年福建省第一次出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耕地负增长情况,减少了13万亩。为控制基本建设用地,1957年4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在基本建设中节约用地的指示》,同年7月29日,再次发布《关于迅速检查与严格控制基本建设用地的意见》,除了重申节约用地外,还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规定:全国性的建设事业用地,须报国务院批准。属于地方建设事业用地在600亩以上,或迁移居民在60户以上者,由省城市建设局或转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用地600亩以下,300亩以上,迁移居民在50户以下30户以上者,由专、市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核转专署或市人委批准;用地600亩以下,或迁移居民不足30户者,由县城市建设部门负责核转县人委会批准。
  1959年9月4日,福建省民政厅提出《关于执行国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对征地权限相应作了限定:凡建设工程用地在300亩以下和迁移居民在30户以下的,由所在地的县人民委员会核拨。对建设工程用地在500亩以下,300亩以上和迁移居民在100户以下30户以上者,授权专、市批准。用地在500亩和迁移居民100户以上,应报省民政厅会同有关部门转省人委核批。公社建设用地,一般由其自行安排,不必办理征用手续。但为了防止浪费土地和合理安排工农业建设,公社兴办各种事业计划应报经县、市计划部门批准。公社建设用地超过30亩以上者,则应报省、市人委批准。为了克服审批手续的混乱现象,各专、市县应确定一个部门主管审批征用土地的具体工作。
  60年代,进一步缩小地方政府审批土地的权限,并一度将审批土地权集中在省人民委员会手中。1962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将征用土地的审批权收归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这一精神,1963年4月12日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计委、省民政厅《关于严格审查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联合报告》,规定:“凡是征用土地数量在30亩以上的,由省计委负责,根据省各主管厅、局、委的审查意见进行复核后,转民政厅提出批准征用意见报省人委批准;凡是征用土地不足30亩的,由省民政厅根据各主管厅、局、委的审查意见,提出批准征用土地意见报省人委批准。”同年11月19日,省人民委员会又发出《关于严格遵守国家基本建设征用土地批准权限规定的通知》,重申:“今后凡国家机关、团体、工矿企事业单位进行基本建设需要征用土地时,不论面积大小,何种土地,一律按国务院规定报省人民委员会审批。对过去未按上述规定自行批准征用土地的数量和项目,应列表报送民政厅备案。”
  征用土地的审批权收归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后,克服了浪费土地现象,但不论征用土地多少,均由省人委审批,难以做到件件准确及时,增加不必要的公文往返,而且影响集中精力办好大面积用地的审批工作。1965年4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征用土地的几项规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审批权限适当下放的通知精神,对征用土地权限作如下规定:“凡征用耕地十亩以下(包括十亩)和迁移居民五户以下的(包括五户,但不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由各专署(市)审批;凡征用十亩以下(包括十亩)的空地、荒地、基宅地,由县(市)人民委员会审批。十亩以上(不包括十亩)仍应报专署(市)审批。人民公社社员建筑用地,一律由县(市)审批。征用耕地十亩以上(不包括十亩)和迁移居民五户以上的(不包括五户)的,仍应报省省审批。各级人民委员会征用土地的具体审批工作,属于国家基本建设征地,一律由计划部门承办;军事用地和民用基建用地,一律由民政部门承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土地审批权限几经变化,一度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审批土地。1967年7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在《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中规定:“凡属于国家基本建设和以四项费用进行基建的用地,一律由基建办公室办理;军事用地和报省审批之前,应先经福州军区有关部门审查提出意见。”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对土地征用控制不严,管理偏松,土地浪费较严重,耕地急剧减少。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恢复国务院、省、地(州)、县四级审批土地的机制,对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也作了明确的规定。1984年9月29日,福建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福建省贯彻执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实施办法》,对征用土地的权限相应作了以下规定:征用耕地(包括水田、园地、旱地、菜地和鱼塘,下同)1亩以下(不含1亩),征用非耕地(包括山林地、草地、荒地、杂地,下同)10亩以下(不含10亩),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征用耕地1亩至10亩以下(不含10亩),征用非耕地10亩至50亩以下(不含50亩),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上报地区行政公署或省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征用耕地10亩至20亩以下(不含20亩);征用非耕地50亩至100亩以下(不含100亩),由所在地区行政公署或省辖市人民政府报送省建设委员会按照省人民政府授权予以审查批准;征用耕地超过20亩,征用非耕地超过100亩的,由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逐级上报省建设委员会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超过省人民政府审批权限的由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大型项目跨县(市)征用土地,分别由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逐级报送省建设委员会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1987年2月19日,福建省第六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制定并通过《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其中第十四条涉及国家建设项目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征用耕地(包括水田、旱地、菜地和鱼塘,下同)在3亩以下,其他土地10亩以下,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市(地)土地管理局备案;征用耕地10亩以下,其他土地50亩以下的,由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征用耕地1000亩以下,其他土地2000亩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内,征用耕地50亩以下,其他土地100亩以下的,由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
  《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对临时用地申请、审批、补偿等均作了比以往更加明确而详细的规定,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办法,具体内容是:工程建设施工需要临时用地,应在征地的范围内安排。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确实需要另行增加施工临时用地的,应由建设单位持设计部门提出的施工临时用地总平面布置图、使用期限及复耕措施的文件,向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在城市规划区内应征得规划管理部门的同意,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确定临时用地的位置、土地类别、数量、用途和使用期限,组织用地单位与被用地单位签定临时用地协议,按审批权限办理报批手续。工程项目施工需要临时用地,由批准工程项目征、拨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架(敷)设地上(下)管线、其他地下工程、勘探、勘测等,需要临时用地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抢险或军事需要等特殊情况急需临时用地,可先行使用,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按规定补办审批手续。临时用地经批准后,方可使用。但不得擅自改变原来的批准用途,严禁修建任何永久性建筑物或其他盈利经营活动。使用期满,建设单位应尽快恢复原有的生产条件,及时归还。确实不能复耕的土地,应办理征用土地手续,土地划归市、县人民政府管理。临时用地不垦复或到期不归还的,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复垦或交还土地,拒不复垦的,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复垦,复垦费用和土地损失补偿费由义务人承担,并可根据情节处以罚款;对拒不归还土地的,按所占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0%~500%处以罚款。临时使用集体土地,不能恢复原用途或者复垦后需要用于国家建设的,由国家征用,征用费用由建设单位或破坏土地的单位负担。临时用地的补偿单价按当地物价部门公布或认可的市场价格计算,逐年补偿。因施工影响,造成征地界外损失的,建设用地单位应及时组织清点,按实际损失补偿。
  1992年8月29日,福建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中第十四条有关“国家建设项目征用土地审批权限”的某些条款作了修订,将土地审批权进一步下放。规定:“凡征用耕地200亩以下,其他土地1000亩以下的,由省辖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并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市范围内,征用耕地300亩以下,其他土地1500亩以下的,由所在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厦门经济特区范围内,征用耕地1000亩以下,其他土地2000亩以下的,由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该条款还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各类土地总和,每宗不得超过前款规定的‘其他土地’的最高限额。”
  土地审批权下放后,省内一些地方出现层层下放土地审批权的现象,有2个地、市将审批权下放到22个县(市、区),甚至将部分权力下放到一些重点乡(镇);有6个县(市、区)将县级土地审批权下放到22个乡(镇),土地审批一度出现混乱。有的县当年审批土地达五六千亩,有的乡、镇批地上千亩,还出现不少未批先用、边批边用的现象。福建省土地管理局于1992年底发现问题后,就着手进行调查,1993年初在全省各地市土地管理局局长会议上明确要求加以制止和纠正。同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严格土地管理,保护耕地资源,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及我省《实施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履行土地审批手续。不得层层下放,越权审批土地。对未经法定程序下放土地审批权的,一律依法收回。”并先后转发国务院《关于发展房地产若干问题的通知》、《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指示。省土地管理局按照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宏观调控,严格土地审批,管好土地市场的意见》、《关于加强成片土地开发宏观调控的意见》等文件,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经过福建省土地管理局和各地土地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层层下放土地审批权问题在1994年基本得到纠正。1994年9月16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中第十四条有关“国家建设项目征用土地审批权限”的第二款再次作了修订:“凡征用耕地30亩以下,其他土地300亩以下的,由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并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删去原有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市范围内,征用耕地300亩以下,其他土地1500亩以下的,由所在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的内容,增加“本条规定的土地审批权限,各级人民政府不得委托或授权其下级人民政府行使”的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4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1997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规定:“自1997年4月15日起冻结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审批。”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审批或转报需要上级政府审批的土地,要坚持“政府领导集体研究、分管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原则,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重申:各级政府法定的土地审批权不得下放或委托下一级政府或其他单位行使,否则,审批文件无效。
  (二)审批程序
  民国初,国家需征用土地兴办公共事业,仍无章可循。兴办实业用地,也是通过私下协商解决。民国17年(1928年)7月27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土地征收法》,明确规定征地审批程序;民国19年(1930年),颁布《土地法》,民国24年(1935年)颁布《土地法施行法》等,规定征收土地的程序为:兴办事业人需要征收土地时,应预先经过法令的许可;兴办事业人取得土地之权力后,应与土地所有人及关系人直接签订征地契约;征收土地计划确定后,由兴办事业人拟具计划书,并附地图,经有权批准机关核准。各省基本上依照上述程序审批土地,福建省也不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二年,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国家征用土地暂行办法》,对征用土地的程序和补偿安置等作了一些简单的规定:国营单位建设,其项目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用地单位提出申请办理征用手续,并在支付征用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后,方可进行征地。1953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严格按照政务院颁布《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中的有关程序审批土地,凡征用土地,均应由用地单位提出征用土地计划书,按业务系统经其上级领导机关批准后,依照审批权限的有关规定,分别转请中央人民政府或大行政区行政委员会或省、市、县人民政府核准公布征用。征用土地的计划书,送请上级批准时,均应详细说明用地的属境、位置(附图标明)和数量,用地所涉及的户数和人口数,用地上的附着物和农作物,以及对土地被征用者的补偿安置计划,并连同用地所在的地方政府意见一并报核。
  1962年以后,征用土地手续繁琐,一个单位用地申请要经过队、社、区、县(市)、专、省六级,省级还要经过主管的业务厅、局、办和省计委、民政厅、省人委办公厅等单位的批复,由于公文运转的关口多,从申报到审批签发一般要经过十几道,快的要二三十天,迟的几个月,审批不及时,影响基建工程,甚至造成窝工浪费。
  1965年4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征用土地的几项规定》,提出进一步简化征用土地审批程序。规定:用地单位申请用地时,必须按照规定,向所在县、市人委送交下列材料:《征用土地申请书》、经批准的工程初步设计文件(附总体布置及周围地形图)、厂址选择报告书。经审查后,如不是耕地(山地、荒地、宅基地),可由县、市人委批准征用,抄送省主管征用土地部门备案,如系耕地、果园、鱼塘等有收益的土地,必须报省人委批准方得征用。国防工程动用耕地,应通过地政府办理征用手续,除其中绝密性极大的国防工程免报设计图纸,由福州军区提出审查意见外,其他工程建设一律与工业基建用地相同。取得福州军区的审查意见后,报送设计文件和图纸直接送主管征用土地部门审核,再转报省人委批准。属于紧急备战支前或救灾抢险需要用地,经过军区和专署(市)同意后可以一面施工,一面办理审批手续。凡属国家下达的基建项目所需用地,由用地单位事先取得下达计划的主管厅、局的批准文件和使用土地的审查意见后,直接送省主管征用土地部门审核转报省人委批准。福、厦、漳、泉四市城市建设用地(包括空地)应根据城市规划,严格控制,并事先征得建设厅意见后,送省主管征用土地部门转报省人委批准。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十分混乱,各种规章制度名存实亡。
  1984年9月29日,福建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福建省贯彻执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实施办法》,对征用土地的程序相应作了以下规定:国家建设(包括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需要征用土地,均由建设用地单位持经计划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计划书(技术改造项目持有权审批机关批准的文件),直接向所在地市、县征地拆迁管理机构申请选址(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选址选线的,还应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经过市、县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进行选址。建设项目的地址选定后,由市、县征地拆迁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建设用地单位,被征地单位以及统计、粮食、公安等部门认真核实被征土地资料,包括拟征土地面积、权属、类别及前3年平均年产量,被征地单位的农业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统计年报数据。经核实后的征地资料,可作为审批土地和计算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等有关费用的依据。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技改项目的实施方案或扩大初步设计文件)经审批机关批准并纳入年度建设计划后,用地单位即可向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正式办理建设项目征地。建设项目征地文件按规定的审批权限经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以征地通知书的形式通知被征地单位,宣布土地被征用。然后由所在地市、县征地拆迁管理机构按《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定,全权负责办理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与划拨土地手续。并发给土地使用证(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由城市规划部门发给建设用地许可证)。一般建设项目,一次性划拨被征用土地;大中型工程可根据建设工程进度分期划拨被征用的土地。
  1987年2月19日,福建省第六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有关国家建设项目征用土地审批程序的规定更加完备,并一直沿用至今,由6个环节组成:一是申请征地,按照国家规定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或者准许建设的国家建设项目,并列入当年建设用地计划控制指标的,建设单位方可向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地;二是核实征地资料,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用地单位,被征地单位以及统计、粮食、公安、劳动等部门,根据统计年报,对拟征地面积、权属、类别及征地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量、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等征地资料进行核实;三是确定补偿费用和安置方案,由土地管理部门召集用地单位、被征地单位及有关部门依照本办法规定,确定补偿费用和安置方案,签订征地协议,未经土地管理部门确认的征地协议一律无效;四是审批征地,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对用地单位报送的征地文件进行审核后,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五是划拨土地,征地文件经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向被征地单位发出征地通知书,限期划拨土地,建设用地单位领取建设用地许可证后,方可用地;六是登记发证,建设工程竣工,建设用地单位应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核查建设用地,经土地管理部门核查,确认土地使用权后,办理登记手续,颁发土地使用证。
  (三)征地补偿
  清康熙以后,官府征用私人土地,有时会给少量银两作为补偿。由于这种赔偿带有随意性,并无法律条文可循,而且赔偿额远不及征地所蒙受的损失,所以往往发生纠纷,甚至引起民众暴动。同治五年(1866年)7月,福州船政局在马尾征用600多亩地,因补偿太少,引起十三乡民众反抗,结果遭到清廷镇压,被斩首4人、贯耳16人。
  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土地征收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对征地补偿作了明确规定,主要有:土地所有人及关系人因土地征收通常所受的损失,应由兴办事业人给予补偿。土地所有人已经依照不动产登记程序呈报了地价的,兴办事业人得照所呈报的地价给予补偿。土地上附着物应由兴办事业人给予迁移费,使其在一定期限内迁移。土地内如有坟墓,应由坟主迁移,贫苦者由兴办事业人酌量资助。兴办事业人因测量绘图调查,需要除去该土地上的障碍物时,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应予以补偿。此后,在其公布的有关征地补偿的规定中,将补偿标准分为三种:一是被征收土地,其所有权已经登记而为转卖者,照申报地价额补偿;二是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已经登记,并且转卖者,照已经登记的最后卖价补偿;三是未经依法申报地价之土地,其应补偿地价额,应由主管地政机关估定。此外,因征收土地而引起的他项土地补偿,以及定着物的迁移费和补偿费也作了相应规定。由于当时政治腐败,征地补偿并未真正按法规执行。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国家征用土地暂行办法》,规定:凡国营及集体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的用地,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应按规定缴纳征地补偿费、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方能使用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福建省除了执行中央政务院的法令外,也执行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有关法令。1950年8月15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发布《关于修建公路征用土地暂行办法》,主要条款是有关修建公路征用土地及拆迁补偿和安置办法,对因被征用土地而生活有困难的农民,应尽可能在当地公地(指政府公田、族田、学田、庙田等)中调剂补还。调剂时应照顾原耕者的生活。如当地调剂公地确有困难,在土地改革以前,可按该项土地收入情形,由人民政府酌予补助,其土地则于土地改革时期调剂补还。被征用土地上之未成熟的农作物,因筑路而受的损失,可按耕种时所费种子、肥料、人工等成本实价,给予补偿。生活贫困者则可按一季收入酌予补偿。被征用土地上必须拆除的房屋,应情况予以适当补偿,如房主需要重建房屋居住,人民政府应协助其解决另行建屋时所需要基地之困难。
  1954年11月,福建省民政厅提出《关于执行中央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中几个处理意见的报告》,规定:被征用土地的补偿费,以最近3年的产量总值为宜(按一般收成的实产量计算);凡土地被征用较多,对其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可由公有土地调剂一部分或全部;对被征用土地的房屋,凡系劳动人民所有、材料结构质量不高的建筑物,可按工料计算成本,不予折旧,以达到迁移后能重建起相当的房屋居住为原则。同时要采取原拆、原建、旧物利用、分别补偿的办法。其它房屋可按折旧程度适当补偿;对被征用土地上种植的各项农作物,如种植时间不长,可补偿其所费人工、肥料、种子,生产期超过一半以上者,可按该季产量总值补偿其七成至八成,将要成熟的作物,应动员其快收不作补偿。
  从1954年11月至1955年底,全省征用耕地40230亩,房屋13423间,青苗14898亩,果树58998株,树木91258株。此外,迁移坟墓42576穴。所征用土地涉及32个县(市)、378个乡镇,计33140户、139434人,占全省人口总数1%强。由于各级政府贯彻有关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所以征地得以顺利进行。1955年,全省(除龙溪、龙岩两个地区的铁路用地补偿费尚未全部发放外)已发放补偿费6337510元,折合谷子1056251担。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制度,所有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一些地方出现无偿征用土地现象。自1958年至1959年上半年,安溪县湖头公社共征用717.97亩土地(其中国家建设用地438.74亩),只付给13亩的补偿费。自1958年8月至1959年9月,晋江县因国家建设需要,无偿征用3094.58亩土地。建溪水电工程局无偿征用南平市郊红旗公社的大片土地,拆迁群众房屋,引起270多名群众联名向中央和省委、省人委控告。根据上述情况和中央的有关精神,1959年9月,福建省民政厅发出《关于执行国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的情况和今后的意见的报告》,要求:征用公社土地,在一定的时期内,一般的应给予补偿。如果征用少数土地对公社(队)生产和社员生活没有影响,经公社或大队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讨论,认为不需要补偿,并经县、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发给补偿费。但对地上的附着物、农作物,则仍应公平合理地给予补偿。补偿标准:在农村最高不超过2年,城市可稍高于2年(不超过3年)的定产总值的补偿。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拆迁需要,制定若干地方法规。1975年12月,福州市制定《征用各项土地补偿标准表》、《福州市征用土地对地上物补偿标准表》,以及农作物补偿标准、林木补偿费等。
  1982年5月,福建省执行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中有关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规定。1984年9月,福建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通过的《福建省贯彻执行《国家征用土地条例》实施办法》,对征用土地补偿费标准和计算方法、安置补助费的计算方法和补助标准、被征地单位多余劳力及群众生活的安置等均作了具体规定。关于征用土地补偿费标准和计算方法问题,实施办法规定:征用商品菜地、鱼塘除按年产值的6倍补偿外,还必须征收商品菜地、鱼塘开发建设基金。该项开发建设基金征收标准因地区而异,福州、厦门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每亩按年产值8倍征收;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龙岩、邵武、永安市城市规划区内及建阳、宁德、漳平县城规划区内每亩按年产值7倍征收;其他各县县城规划区范围内每亩按年产值的6倍征收。该基金交由市、县农业部门统一掌握,专款专用;征用耕地、非商品菜地、鱼塘,按年产值的5倍补偿。征用无担负征购任务的新开垦耕地,种植时间不超过3年的,按当地水田补偿标准折半补偿;种植时间3年以上的,按当地补偿标准七成补偿。水域、滩涂属国有土地,国家建设需要时,应给养殖业经营者适当的补偿,但补偿标准一般不超过年产值的2倍;征用竹木林地、成林补偿砍伐费和运输费(运至就近贮木场);幼林酌补工本费;中林按介于成、幼林补偿标准之间酌补。被征土地上砍伐的林木归原经营者所有,如用地一方需要保留林木的,应该按实折价补偿。征用人工营造的竹木林地的土地补偿费按当地水田补偿费标准的20%补偿,并不得向用地单位索取育林费。征用人工种植的牧草、芦華等杂地,按工本费补偿;征用果木地,未产果的酌补工本费;已产的按征地前2年平均年产值的3~7倍补偿;不同的果类的补偿倍数应根据其生产周期差别,由省建设委员会会同农业部门另行规定。被征用的耕地有青苗的,按一季度产值补偿。征用无收益的土地,不予补偿。年产值的计算方法。根据被征地前3年统计年报的平均年产量,乘以国家牌价(包括征购价和超购价)或议价(指没有国家牌价的农产品)得出年产值。粮食作物的年产量包括作物的主、副产品(如秸、秆),非粮食作物一律不计副产品。征用土地上的地面物需要迁建的,按原标准、原规模迁建;没有迁建必要的,予以折价补偿,失去效用的不予补偿。
  1987年2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对国家建设用地的拆迁补偿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一直执行至今。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按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5倍补偿;征用市、县规划区内的耕地,按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补偿。征用荒芜2年以下的耕地,按同类耕地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2倍补偿;征用荒芜2年以上的耕地,按同类耕地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50%补偿。征用荒地、杂地,按当地种植水稻的耕地补偿标准的10%补偿。征用果木地,未产果的按工本费1~2倍补偿;已产果的应根据果树的生产周期和树势的盛衰,按征地前4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3~7倍补偿。征用林地,按当地耕地补偿费标准的20%至30%补偿;征用有养殖生产的水面,滩涂或盐田,按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倍补偿。林木补偿费:幼林按当地林业部门核定的造林工本费的1~2倍补偿;中龄林按成林亩材积产值的20%至40%补偿;成林按砍伐和运输费用(运至就近公路、河边)的80%补偿;竹林按砍伐的产值2倍补偿;经济林按征用前四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3~7倍补偿;所征林地上砍伐的竹木归原经营者所有,如用地单位需要保留竹木者,应另行折价补偿。青苗及地上附着物按其实际损失补偿,开始协商征地后抢种的作物、抢建的附着物不予补偿。
  (四)征地安置
  在征用土地过程中,除了给予征地补偿外,还涉及生活在被征土地上民众的安置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在民国时期,政府虽然注意到了征收土地时应对土地所有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没有任何对被征用土地后民众的生产、生活进行安置的条文。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充分考虑到被征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采取支付安置补偿费和安排就业等措施,以保证征地拆迁的顺利进行。50年代初期,中央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发布一系列文件,强调农民耕种的土地被征用后,当地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协助解决其继续生产所需的土地或协助其转业,不得使其流离失所;用地单位亦应协同政府劳动部门和工会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吸收其参加工作;如需要迁移他处,所需土地由政府协助购买;用地单位在雇佣人力、畜力或增添人员时,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被占地农民,以便尽快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1955年,《福建省关于执行前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的几项具体规定》指出:凡因土地征用而影响生产、生活者,必须妥善安置,用地单位应协同各级人民委员会解决失地农民继续生产所需的土地或协助其转业,不得使其流离失所。安置原则应视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办法,就地安置。对被征用全部或大部分土地者,如当地或附近有国有土地、公有土地、林场可供调剂者,尽量给予调剂。尽力动员被征用土地、房屋后造成缺地、无房的群众将所得的补偿费与当地土地多、劳力少,或有剩余房屋的群众以公平合理代价互相协同调剂。无公地可资调剂,农民要求转业而又有劳动条件者,用地单位应尽量吸收其参加工作,或由当地政府协助其参加国营农场及其他工作。对征用土地不多者,应动员其充分利用土地被征用所得到的补偿费,用于增加农具、耕牛、肥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弥补被征用部分的损失。农民不愿转业,或目前转业确有困难者,应帮助或组织其适当运用所得补偿费从事其他生产或开荒;对其中生活特别困难,一时又无法进行生产,势将坐食补偿费的,可酌予社会救济,安定其情绪。
  50年代后期,农业生产合作化已经完成,政府一般不再安排被征地农民转业。60年代初,福建省征地数量大,安置工作跟不上,被征地的群众意见纷纷,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1965年4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征用土地的几项规定》,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因大量征用土地和拆迁房屋造成剩余农业劳动力,当地人民公社无法安置时,基层单位应会同县(市)劳动、建设、民政部门妥善安置,在未妥善安置前不得征用土地和拆迁房屋,基建部门也不得自行吸收多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制定有关征地补偿安置法规。1984年9月,福建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通过的《福建省贯彻执行<国家征用土地条例>实施办法》,对征用土地补偿费标准和计算方法,安置补助费的计算方法和补助标准、被征用单位多余劳力及群众生活的安置等均作了详尽的规定。
  关于征地安置补助费的计算方法和补助标准,规定:征用负有征购任务的耕地(包括菜地、鱼塘),建设用地单位应付给被征地单位安置补助费。安置补助费按被征地单位征地前农业人口数和耕地面积的比例来计算:人均占有2亩的,每征1亩,按半个农业人口计安置补助费;人均占有1亩的,每征1亩,按1个农业人口计安置补助费;人均占有0.5亩的,每征1亩,按2个农业人口计安置补助费,其余类推。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为被征地每亩年产值的2~3倍。征用福州、厦门、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龙岩、邵武、永安10个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耕地,安置补助费取上限;其他取下限。个别特殊情况,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适当提高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助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耕地年产量的20倍。征用非耕地和其他无征购任务的土地,不付安置补助费。但征用专业户的用材林、经济林地,可适当付给安置补助费,其标准按被征林地的土地补偿费的50%付给发包单位,发包单位必须相应核减该专业户的承包责任份额。
  关于被征地单位多余劳力及群众生活的安置,也做了规定:因征地造成农业劳力剩余,由市、县人民政府征地拆迁管理机构组织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和有关部门分别负责按《条例》的第十二条的有关征地安置补助费的规定进行安置。福州、厦门、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龙岩、邵武、永安10个市和建阳、漳平、宁德3个县城(以下简称“十市”、“三城”)规划区内,被征地单位征地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分(含4分)以下的,剩余劳力和部分非劳力农业人口可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数,按征地单位征地前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比例计算,即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分的,每征1亩耕地,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指标数为2.5个;人均占有耕地2分的,每征1亩耕地,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指标数为5个,其余类推。“十市”、“三城”规划区内征地前人均占有耕地4分以上,如征地后人均占有耕地低于4分的,按保持人均占有耕地4分的标准,其超出部门的农业人口数,也可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十市”、“三城”规划区内,被征地单位耕地已被征完,经按上述办法将农业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后,尚有剩余的开荒地、杂地等均收归国有。农业人口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简称“农转非”)后,各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本着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的原则,支持和协助被征地单位广开生产门路,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或鼓励自谋职业,组织安排好这部分人员的生产和生活出路。建设用地单位不再负责招工。“十市”、“三城”规划区以外的城镇,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原则上不搞“农转非”,由征地单位付给征地安置费,被征地单位自行安置劳力出路。
  1987年2月,《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将国家建设用地的拆迁补偿和安置作了更加简明的规定,成为法律条文。关于安置费问题,规定: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用地单位应支付安置补助费。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补助标准为:征用耕地的,按被征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2倍补助;征用市、县规划区以内耕地的,按被征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3倍补助;征用非耕地和荒芜2年以上的耕地,不予补助。征用果园、经济林地的,每亩安置补助费按被征用前4年平均年产值的1~4倍补助。征用有养殖生产的水面、滩涂,每亩安置补助费按照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4倍补助。平均每亩年产值的计算方法为:征用前3年(果树、经济林按前4年)的平均每亩年产量乘以国家规定的价格。国家没有规定价格的,按当地物价管理部门公布认可的市场价格计算。
  关于因国家建设征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和群众生活的安置问题,规定:多余劳动力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和有关单位,通过发展农副业生产和举办乡(镇)村企业等途径加以安置。县级以上市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单位征地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分以下的,部分农业人口可以转为非农人口。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数,按被征用耕地面积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单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计算。以上农业人口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审批权,按规定由批准征地的机关同时审批。征用耕地每亩就地转为非农业数不得超过5人。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单位征地前人均占有耕地在3分以上的,如征地后人均占有耕地在3分以下的,按保持人均占耕地3分的标准,其超过部分的农业人口,可以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的,经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原有的农业人口可以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虽未被全部征用,属于省重点建设项目以及用地集中,征地数量大的,征地后群众生产、生活安置确有困难的,经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原有的农业人口可以部分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符合上述规定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按规定安置确有困难的,市、县人民政府要负责按照每征用1亩耕地招收1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多余劳动力为集体所有制工人或全民所有制合同制工人。建设用地单位有劳动指标的,应优先安排招工;确有困难的,建设用地单位要协助落实接受单位,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接收多余劳动力的单位,被招工人员要服从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置。所需劳动指标,由劳动部门统筹安排。
  根据上述政策法规,福建省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领导十分重视移民安置工作,本着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合理补偿,妥善安置,不留尾巴的原则,主动协助征地单位和地方政府制定安置方案。自福建省土地管理局成立至1992年,共核定农转非5万多人。1993年,安排农转非13000人,其中优先安排横南铁路、漳泉肖铁路等10项重点工程农转非指标12206人。1994年和1995年,安置农转非35114名,其中福泉高速公路需指标18338人,棉花滩水电站需指标17973人。1996年,是福建省基础建设的高峰年,省重点工程有27个项目,大中型项目44个,还有一批基础设施和先行工程。省土地管理局领导和用地处的干部深入重点工程现场办公20多次,指导、协调福泉高速公路的放样、征地拆迁、安置和用地报批工作,协调解决了黄兰溪水电站、六角宫水电站、漳州后石电厂、长乐国际机场、闽侯汽车项目的用地及报件审理问题。1997年,完成了7项省重点工程及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用地审理,安置农业人口5万多人,同时还完成1996年的6.3万名的农转非任务,为建设单位解决后顾之忧。在劳动力安置上,采取国家安置一点,重点单位安置一点,被征地单位自行消化一点的办法,鼓励通过开发性生产安置多余劳动力。对于不同工程的具体情况,各地主管部门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安置方法予以解决。
  附:部分重点工程征地安置
  1.水口水电站征地安置
  水口水电站是“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骨干工程,也是福建省和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电站预定1989年9月截流,1995年5月竣工。水库正常水位65米,库区长达100公里,库容面积93.5平方公里,受水库淹没影响涉及南平、古田、尤溪、闽清4县(市)的16个乡镇(其中全迁乡镇8个),89个行政村,147个自然村.,淹没土地面积67900亩(其中耕地44300亩,林地19000亩,果树1373万株),需要拆迁复建房屋面积330万平方米,农村移民6.7万人,城市搬迁居民1.7万人;省、地、县(市)、及乡(镇)企事业单位需搬迁复建近千家;需改造的公路干线有8条,共147公里,航运码头26处;南平城市设防岸线达7770米;还有邮电通讯、广播线路、航运设施、军用设施、林业场站、水文水位站以及商业网点等改建。库区淹没处理工作,根据1982年编制的初设概算,经国家计委于1984年审定为4.1亿元,并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商定,在无政策性变化的情况下,由省人民政府包干实施。为此,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5月组建省级及库区4个县(市)库区办事机构,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水口水电站库区工作办公室”,作为省人民政府领导管理和组织实施库区工作的办事机构,挂靠福建省土地管理局。闽清、古田、尤溪和南平成立相应的库区工作机构。福州、宁德、南平、三明等地(市)以及各专项改造工程主管部门指定一名主要负责人分管库区工作,省人民政府还成立由副省长担任组长的有26个部门厅(局)级干部参加的库区建设领导小组。为了顺利完成拆迁移民工作,省人民政府还制定和颁发了《关于水口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若干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福建省水口水电站库区移民拆迁安置补偿实施方案》两个法规。南平市人民政府在1988年发布《福建省水口水电站南平库区农村移民拆迁安置补偿实施细则》。经过6年多的努力,至1992年底,农村库区已搬迁移民66429人,占核定移民数的98.8%,共复建公、私房屋331.7万平方米(其中民房289.7万平方米)。城市库区及专项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南平城区库区共兴建安置房27.7万平方米,有2174户。9549人搬离库区,其中1963户、8577人搬入新居。库区蓄水前已拆除旧房254万平方米,占应拆数的90.79%。由于政策对头,工作细致,上下协同攻关,人民群众配合,使得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了水口水电站建设的如期完成。
  2.福泉厦高速公路征地安置
  泉厦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是福建省“先行工程”重点项目,1992年列入省基建投资项目,1993年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4年动工建设,全长81公里,项目总概算为27.86亿元,需征用土地8662亩(其中泉州市4953.86亩,厦门市3708.16亩),需征用集体土地8607.57亩(其中耕地7537.10亩,园地54.15亩,宅基地274.95亩,荒地693.%亩,河流及水塘47.41亩),划拨国有土地54.45亩(其中耕地49.07亩,园地5.38亩)。需拆迁各类房屋建筑总面积14.62万平方米,其中私房14.25万平方米,单位房0.37万平方米;动迁690户、人口3465人,安置农业人口16403人(其中劳力7962人),搬迁果树85697株(丛)、坟墓11148座等。省人民政府和省土地管理局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福厦漳高速公路泉厦段建设征地拆迁若干问题的通知》,确定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基本原则。1995年国务院批准省人民政府《关于泉州至厦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用地的审理报告》。
  泉厦高速公路的拆迁移民安置,由省核定补偿标准,其费用由高速公路沿线地方政府负责包干使用。高速公路沿线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在核实用地数量、类别、权属以及房屋丈量的面积和地面物清点的数据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各辖区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安置规则的实施报告,具体部署和安排征地拆迁工作。经审定,泉厦高速公路拆迁安置总补偿费用为10638.96万元(其中泉州鲤城区1509.57万元、晋江市2251.04万元、南安市1843.24万元、同安县2840.86万元、厦门集美区938.12万元、厦门杏林区243.64万元、“三杆”搬迁专项费用1012.49万元),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及鲤城区、晋江市、南安市人民政府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及同安县、集美区、杏林区人民政府负责包干使用。征地搬迁安置补偿费及有关费用具体为:土地补偿费3525.61万元,安置补助费2835.29万元,青苗补偿费382.57万元,地面物补偿费(含“三杆”专项补偿费)3626.31万元,征地管理费269.18万元。鉴于高速公路拆迁总量较大,但拆迁户多为零星分散不连片的特点,沿线人民政府对拆迁户的安置采取“零星就近本村安置为主、集中统一易地安置为辅”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对零星安置的拆迁户,其用地按个人申请建房方式,由所在地人民政府依法审批,之后由安置户根据相应的拆迁补偿费用自行安排建房;对于集中易地安置的拆迁户,拆迁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设,其用地按照小区规划统一报批后再依法确定给拆迁户,由拆迁户依照新区规划的统一安排进行建房。对于征地后剩余的劳动力,通过农业开发,兴办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及劳务输出等途径来多方面、多渠道、多门路、多办法地安置。福泉段高速公路的也采取承包方式,由地方政府负责本辖区高速公路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沿线民房拆迁安置点以就近安置为主,剩余劳动力以本乡本村消化为主。
  (五)重点工程建设用地的征用
  重点工程建设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其建设用地要尽可能予以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福建地处海防前线,国家的“一五”计划没有在福建安排重点工程。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将鹰厦铁路和古田溪水电站一级电站作为省重点建设工程,集中资金攻关,分别于1956年12月和1956年3月竣工,为福建经济建设注入巨大活力。“二五”期间,全省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77亿元,新建、扩建大批工矿企业,建成许多水利、电力、交通和文化、教育设施。其中重点水利工程有金鸡拦河闸、九龙江西溪引水工程、大水港排涝站、九龙江下游防洪堤等;重点电力工程有古田水电站一级二期、三期工程等;重点工业建设工程有三明钢铁厂、福州第二化工厂、三明化工厂、南平造纸厂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成青州造纸厂、福建维尼龙厂、永安水泥厂、古田水电站三级和四级电站等大型工程。对于这些重点工程,省人民政府都及时划拨土地。
  改革开放初期,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集中有限的财力,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对外开放创造条件。从1980年至1985年,全省先后重点建设10项较大的基础设施:新建厦门国际机场和扩建福州机场,疏浚、整治福州马尾港和建设厦门东渡新港第一期工程,引进安装福州、厦门两套包括市内电话、长途电话和国际电话的万门数字程控电话,改造鹰厦、外福两条铁路线和建设沙溪口水电站、永安火电厂第三期工程设施。由于及时划拨工程所需土地,上述重点工程,除沙溪口水电站外,其余9项重点工程均在1985年前投入使用。
  1986年,福建省土地管理局成立,土地管理工作开始走上统一管理的轨道,为保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共征拨土地17000多亩。重点审批漳平火电厂、顺昌水泥厂、福州火电厂、水口水电站、外福铁路改造工程与改线工程、鹰厦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沙溪口水电站等建设用地,总面积14842.95亩,其中临时用地1600亩。同时,注意节约用地,在这些工程中核减耕地面积1040亩。
  1987年,各级建设用地报省土地管理局审批的有121项,为水口水电站、外福铁路改线工程、“三南”公路、龙岩煤矿、范厝水电站、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沙溪口水电站、福州经济开发区第二期工程、福州火电厂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建设用地32520亩,其中耕地19792亩。
  1988年,为水口水电站、福建炼油厂、南一水库、鹰厦铁路电气化工程改建、外福线(南平段)改造、“三南”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用地27300亩,其中耕地23550亩。
  1989年,在审批用地的工作中,改坐等审批为主动上门服务,先期介入,现场办公,确保重点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审批重点工程项目11项,提供用地16740亩,其中耕地11600亩。
  1990年,福建省计划为国家重点项目提供建设用地16740亩,其中耕地11600亩。
  1991年,福建省计划为国家重点项目南靖一级水库、福建炼油厂、龙岩万安水电站非农业一类建设项目提供建设用地7790亩,其中耕地2500亩;福建省土地管理局工作人员深入用地单位,现场办公,提高用地审批的效率。并参与30万吨乙烯工程等大型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各项筹备工作,编制《福厦高速公路地价测算》,为重点工程排忧解难。
  1992年,完成福厦高速公路、铁路地通道、长乐国际机场、永定棉花滩水电站、嵩屿电厂、30万吨乙烯工程、元洪开发区等重点工程前期准备和审查工作。协调办理鹰厦铁路电气化、水口水电站、漳泉肖铁路、邵武竹浆厂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征地安置工作。1992年,共审批重点工程建设用地136宗,提供用地8122.78亩。
  1993年,为福厦高速公路、漳泉肖铁路、横南铁路、长乐国际机场等20多处国家重点工程提供用地,省土地管理局领导和工作人员先后到现场办公60多次,协调解决用地难题,引导用地单位尽可能利用荒山、荒滩、荒坡,核减用地1000亩。并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泉厦高速公路预批土地从办文到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仅用24小时,创造新记录。鹰厦电气铁路的用地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提前半年竣工。
  1994年,福建省计划为国家重点项目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漳州经济开发区、漳州经济开发区疏港公路、斑竹水电站、横南铁路、永定棉花滩水电站、龙岩三德水泥厂等非农业一类建设项目提供建设用地45945亩,其中耕地28695亩。
  1997年,完成7项重点工程及大中型建设项目用地审理,批准用地面积3.01万亩,其中耕地1.92万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土地管理志

《福建省志·土地管理志》

本书记述1997年以前,福建省土地管理的历史与现状。分为土地资源现状、地籍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和机构与队伍等8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