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落实统战政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187
颗粒名称: 第八节 落实统战政策
分类号: D613
页数: 3
页码: 399-40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在改正错划右派和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福建省 统战工作 统战政策

内容

一、改正错划右派
  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福建全省被划为右派分子的有7100多人。由于当时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大批党内、外干部,包括一些入党多年的老干部和与党长期合作的爱国民主人士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长期蒙受不公正的待遇,造成严重后果。
  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分期分批摘掉改好了的右派分子帽子,省委于1961年成立右派分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省委统战部设立办事机构,负责对右派分子的管理、改造和摘帽子工作。到1964年止,全省分5批共摘掉3500多人的右派分子帽子,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人又被重新戴上帽子,受到冲击。
  1978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接着在9月批转中共中央统战部等5个部门《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指出:“有反必肃,有错必纠,这是我党的一贯方针。已经发现划错了的,尽管事隔多年,也应予以改正”,要求各地党委认真负责,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中央5个部门也联合发出有关文件,对若干政策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福建省摘帽工作从1978年6月开始。11月,省委成立摘帽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处书记林一心为组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白治民、统战部部长袁改为副组长,成员包括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公安厅、省民政局、省劳动局等6个部门负责人,并抽调干部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各地、市、县委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许多单位有1位领导入分管这项工作,并有专人负责。但由于不少参加这项工作的干部心有余悸,顾虑重重,摘帽工作进展缓慢。1979年3月,省委召开全省复查改正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领导出席讲话,要求大家解放思想,加快步伐。会后,进度大为加快。4月,许显时、刘永业、何公敢、严叔夏等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知名人士经过复查第一批获得改正。1982年1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原省政协副主席刘栋业、李述中也获得改正。为了解决好安置问题,领导小组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对若干政策问题和有关经费开支问题作出具体规定,经省委批准下达,省财政厅拨出专款300万元,帮助各地解决安置工作中的经费困难。
  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经过全面复查,全省有7100多人的错划右派问题得到改正,对失去公职的3100多人,恢复了公职,能工作的重新安排工作,符合退休条件的作退休处理,其子女符合补员条件的给予补员,原来工作安排不当的作了调整,生活有困难的,分别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对死者家属按规定进行抚恤,对因右派问题受株连而失去工作的200多名家属也都进行复查改正并作了适当安排。对被划为“中右分子”而受处理的4584人也基本落实了政策,对其中失去工作的作了妥善处理。
  二、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全省共有9000多名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投诚,其中大部分是国民党的非正规部队(如保安团、自卫队等),一部分是国民党党、政、警、特人员,还有少数是从外省回来的国民党正规部队的福建籍官兵和解放后从国民党军队占据的沿海岛屿起义、投诚的人员。这些人起义、投诚以后,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绝大多数资遣回乡,少部分留在解放军部队或参加地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委贯彻对起义、投诚人员“爱国一家、既往不咎、一视同仁、量才录用、妥善安置”的政策,对起义人员进行安排、使用、团结、教育,做了大量工作,许多起义、投诚人员积极工作,努力学习,有的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有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担任了领导职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中发挥作用。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工作上的失误,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党对起义、投诚人员“既往不咎”的政策得不到真正落实,特别是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期间,不少人因所谓历史问题被戴上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或被判刑、劳改、管制,或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强令回乡,有的甚至受迫害致死,家属子女受到株连,造成不幸后果。
  1979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共中央统战部等6个部门《关于落实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的请示报告》,要求各地加快步伐,跟上形势,组织力量,认真落实对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指出:“这不仅对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是必要的,而且对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意义。”省委认真贯彻中央指示,8月2日,成立省委落实对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省委书记处书记金昭典任组长,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袁改任副组长,并成立了办公室。各地(市)和40多个有起义、投诚人员的县(市)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30年来,由于对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工作,没有一个专门机构管理,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人员变动很大,一些档案资料散失,情况不明,给落实政策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加上不少人对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阻力较大。省委先后3次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党委加强领导,认真做好复查纠正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有各地分管领导干部和专职人员参加的专门会议,在党员和干部中反复、深入地宣传中共中央文件,提高大家对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推动了工作的逐步开展。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全省对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政治运动中被判刑、管制,以及受到开除公职等处理的3200多人进行复查。到1985年8月,全省已有3054人经过复查落实了政策。对因追究所谓历史问题戴上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而被判刑、管制的起义投城人员,摘掉帽子,撤销原判,解除管制;对失去公职的人员,恢复安排工作;对生活有困难的进行救济、补助;对有较大贡献和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政治上作了适当安排。民革成员、起义将领林梦飞落实政策后担任厦门市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当选为省民革主委和第七届、第八届省政协副主席。台盟成员、省水产研究所工程师叶庆耀是1956年从金门驾船归来的起义人员,“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派遣特务”,落实政策后,先后当选为厦门台盟和省台盟主委,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各地和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统战部《关于解决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工作中遗留问题和发证工作的报告》的要求,继续对未了案件和新发现的案件进行复查落实,并完成了对起义人员颁发证书的工作。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林一心
相关人物
袁改
相关人物
许显时
相关人物
刘永业
相关人物
何公敢
相关人物
严叔夏
相关人物
刘栋业
相关人物
李述中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金昭典
相关人物
林梦飞
相关人物
叶庆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