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17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分类号: D261.5
页数: 17
页码: 276-29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党组织在不同时期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情况。
关键词: 共产党 宣传工作 路线 方针 政策

内容

一、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一)反帝反封建宣传
  福建党的地方组织建立后,即在群众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1926年4月,根据中央2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特别会议的精神,着重宣传不打倒帝国主义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幸福,打倒帝国主义必须打倒帝国主义的工具——军阀、买办阶级等革命道理,为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制造革命舆论。7月,进一步加强支持北伐战争的宣传。福州地委组织宣传队在海军势力范围的连江、闽侯、长乐3县农村,开展宣传活动,并散发传单,写标语,鼓动农民群众和海军官兵响应北伐战争。8月初,厦门特支领导的“厦门工友联欢会”专门发表宣言,拥护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号召厦门工人阶级为迎接北伐军入闽而斗争。为北伐军开辟福建战场作了大量的思想准备。
  1927年4月,福建反革命事变发生后,福建党组织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全省各地着重宣传党的土地革命主张。
  1928年1月,临时省委先后给龙岩、漳浦、惠安等地发出指示信,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揭露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豪绅地主的罪恶,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2月,临时省委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提出福建党组织的工作方针——在工农群众日常斗争中宣传中共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主张,号召人民反对新旧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通过宣传土地革命主张,逐步提高农民对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认识,为以后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深入土地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后,省委着重在闽西农民群众中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扩大红军影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特别是通过对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的《土地问题决议案》的宣传贯彻,使得土地革命斗争在闽西及其他革命根据地内迅速开展起来。随着福建国民党军阀混战的加剧,1930年上半年,省委先后发出《中共福建省委通告第五十六号》、《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反对军阀战争的行动大纲》、《中共福建省委反对福建军阀混战宣言》、《中共福建省委纪念六二三惨案反对军阀战争宣传大纲》以及关于加强对士兵的宣传工作的第五号通告等文件,在广大工农士兵群众中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军阀战争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制造军阀战争的主要动力是帝国主义。把宣传反军阀战争与打倒帝国主义结合起来,鼓动工农群众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
  (二)抗日救亡宣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福建党组织在各界群众中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9月21日,厦门中心市委发表《告闽南工农兵士贫民学生书》;10月17日,再次与团厦门市委联合发出告民众士兵书——《武装起来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号召全省人民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进一步加强抗日宣传工作。厦门中心市委先后发出《关于上海事变的紧急决议》、《为日本进攻热河占领山海关宣言》等文件。福州中心市委也于1933年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进占山海关宣言》,在人民群众中宣传《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1933年11月后,利用“福建市变”的有利时机,着重开展了反蒋抗日官传活动。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魔爪直接伸向福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表《反对傀儡自治告闽西南民众书》,组建闽西南抗日战讯社,创办《抗日战讯》。闽粤边特委创办的《农报》和《前哨周刊》也把抗日反蒋作为主要的宣传内容。同时,全省各游击区党组织印发大量反日反蒋的宣言、传单,并利用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宣传队,深人工厂、码头、农村、学校、兵营做广泛的宣传鼓动工作。到1937年上半年,各游击区抗日救亡团体迅猛发展。仅在闽粤边的靖和浦地区,农民救国会和农会会员就达2万多人。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向前发展。
  西安事变发生后,1937年2月7日,闽赣省委发出《关于开展抗日反帝斗争的决议》,号召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论职业、团体、宗教信仰、政治派别,一致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同时宣传中共联蒋抗日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使各游击区党组织的斗争策略顺利地由反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纠正党内存在的抵触情绪以及关门主义、报复思想和等待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民众中宣传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使团结御侮、共同抗日的呼声遍布全省各地,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实现国共合作奠定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广泛发动全省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闽粤赣边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必须把救亡运动开展为各党派各阶级的运动,要加强党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12月,省委宣传部长邓子恢在《前驱》刊物上连续发表《我对龙岩民众抗日救国的意见》、《怎样开展闽西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等文章,号召共产党员以及各界热心救亡的先进分子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宣传。在各地党组织的指导和影响下,以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骨干的抗日救亡团体遍及全省城乡各地,以戏剧、歌曲、墙报、漫画以及创办刊物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党的抗日政治主张深入人心,唤起民众奋起抗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活动深入进行。1939年,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以服务于抗日文化事业而著称的生活书店先后在南平和福州设立分店,销售救亡读物,宣传抗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朱德的《抗日游击战争》、周恩来和叶剑英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宋庆龄的《中国不会亡》等一批很有影响的抗战论著,均通过该书店传遍八闽。新四军福州办事处领导下的“战友社”则坚持出版《战友》周刊,宣传长期抗战的思想,揭露批判汉奸鼓吹的亡国论调以及破坏国共合作抗战言论。特别是永安抗战文化运动在这时期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人民抗日救亡的斗争。在游击区,党组织在领导抗日救亡的同时,还领导了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降的宣传。
  1939年9月,闽西南潮梅特委组织部长谢育才、龙岩县委书记魏金水联合发表对时局的书面谈话,以大量的5实,驳斥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共产党有阴谋”、“共产党破坏征兵”的谣言,并强调指出,必须揭露日本诱降政策和“和平运动”的阴谋,广泛开展反汪(精卫)、反汉奸斗争,巩固国共合作和内部团结,坚持抗战国策,维护闽西的和平团结,坚持抗战到底。与此同时,闽北、闽东、闽中等地区也在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广泛开展反投降、反内战的宣传活动。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一系列反共事件,福建党组织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宣传和斗争。1941年1月25日,闽西特委就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和平合作抗战发动闽西事变,发表《为反对内战反对投降紧急宣言》,表示要和闽西全体人民一道,反对顽固分子的专横暴虐,争取政治自由,维持和平团结,坚持抗战到底。同年10月以后,省委在采取“隐蔽精干”、“实行武装退却”策略的同时,一方面针对国民党顽固派政治瓦解的阴谋,加强了对广大党员和基本群众的阶级教育和革命气节教育,整顿巩固革命队伍;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统一战线的宣传教育。这一系列宣传活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反内战、夺取全国胜利宣传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委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和平建国的总方针,于1945年9月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我们的方针任务的指示》,及时地向全省各级党组织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三大宣传口号。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停战协定》签订后,为落实中央和平建国的方针,1月20日,闽西南特委发表《为和平建国宣言》,提出只要国民党当局承认闽西南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及给人民以民主自由,即愿与国民党共同开展和平建国建乡工作,使战后灾难的闽西南成为民主、自由、安宁、康乐的闽西南。2月24日,闽粤边区临委特派员魏金水在临委机关庆祝和平民主大会上,发表题为《掀起闽西南和平民主的热烈运动》的讲话,提出必须通过各种会议、报刊、公函、标语、口号等形式,加强对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知识分子等进行普遍深入的宣传教育。与此同时,福建党组织在闽北、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的大专院校和部分中学,建立读书会、时事研究会等组织,通过阅读进步书刊,交流心得体会,出墙报等形式,宣传和平民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迫害进步人士等罪恶事实,激发青年学生爱祖国、爱和平民主的热情。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省委着重进行反内战、反独裁、力争和平民主的宣传教育活动。党组织在福州、福安创办的书店,公开出售进步书籍。其中“致知书店”一直坚持开办到福州解放。城工部各级组织先后创办了数十种秘密报刊,在各界群众中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搞独裁的反动本质。许多青年知识分子通过阅读革命书刊,提高了政治觉悟,最后加入共产党组织。1947年初,党在城市的组织领导广大爱国学生以剪报、贴标语、开大会、签名、罢课、上街宣传等形式,开展抗议美军暴行活动。1948年8月,闽粤赣边区党委强调在宣传内容上,要多宣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传播游击区的各方面成就和人民英雄的斗争经验,以鼓舞人心,提高党的威信,集中打击少数主要的反动分子,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11月,又提出打倒蒋介石政权的10项主张,在群众中广为传播,着重宣传打倒蒋介石政权的坚定决心,向蒋介石政权的官兵和地主豪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出对蒋介石政权和军队中的反动分子和愿意放下武器、不率众反抗者实行区别对待;地主豪绅中不组织武装反抗的,也以中立人士对待。向各界人士宣传中共关于改善农民、工人生活,保护工商业及华侨家属,保护文教机关、宗教团体等主张。通过广泛宣传活动,在蒋介石政权内部及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争取和实现了闽西地方势力的起义投诚。
  1949年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福建,福建党组织着重进行迎接解放的形势和党及人民解放军政策的宣传,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护城、护厂、护校斗争。解放军渡过长江以后,福州地区党组织先后出版许多小报刊,编印多种小册子和大量宣传材料,登载新华社电文稿,报道解放区情况和解放战争胜利消息,刊登中共中央领导入讲话摘要,介绍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与城市关系密切的工商业政策等,这些内容在社会上广为传阅,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福建解放前夕,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的党组织印刷了大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吿蒋军官兵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本政策》以及《为反掠夺反破坏告厦门人民书》等宣传品,广泛散发、张贴于公共场所,并邮寄给省内国民党各级党、政、军要人以及企事业单位和工商界人士,使不少人消除了对共产党、解放军的顾虑,一些国民党党、政、军、宪、警人员认清形势,加深对共产党、人民解放军政策的了解,强大的攻心战起到鼓舞斗志、安定民心和瓦解敌人的作用,对福建解放及保护国家资财起了重要作用。
  二、宣传解放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一)抗美援朝、土改和镇反宣传
  1949年7月20日,省委作出《关于福建省文教接管方案(草案)》,开始接管旧政权的宣传部门。1950年3月17日,省委召开第一次宣教工作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宣传工作纪律性的决议》。会后,整顿宣传工作队伍,加强宣传工作纪律性,在城市开展提高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粉碎国民党势力经济封锁,克服困难,恢复生产的教育;在农村大力宣传剿匪、反霸、减租、生产救灾等政策,摧毁反动派在农村的思想统治,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基层人民政权。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省委在全省领导组织了570多万人的和平签名运动。11月初,为推动抗美援朝教育,省委召开第二次宣教工作会议,部署宣传教育工作。会后,在全省开展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清除一部分人头脑中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思想。同时号召全省人民以实际行动参加抗美援朝。
  1951年6月,结合制定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等工作,在全省开展以要求缔结五大国和平公约签名运动和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投票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活动,全省人民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得到加强,60%以上的人口订立爱国公约。随后又通过开展“爱国检查日”活动,开展生产评比,促进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
  与此同时,省委于1950年初发出《关于土改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结合抗美援朝教育,进行普遍而深入的土地改革宣传,讲清进行土改的正义性、必要性和意义。全省报纸、广播纷纷发表各阶层人士拥护土改的讲话或文章,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压迫和剥削的罪恶,反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改的呼声。1951年底,省人民政府通过《关于福建实施土地改革的具体意见》,为配合意见的实施,着重进行土改基本政策、步骤、方法教育,时事和反谣言教育以及诉苦教育,使土改运动变为广大农民自觉的行动,从而为全省全面进行土地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在抗美援朝及土改中,又结合进行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11月3日,省委作出《关于加强时事教育与镇压反革命活动宣传的指示》,要求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进行大张旗鼓的镇压反革命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宣传教育,号召全省人民积极参加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斗争。接着,省委召开两次扩大会,传达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的历次指示,并组织全省干部学习讨论,纠正宽大无边和太平麻痹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和政策水平。在广大群众中着重结合抗美援朝的时事教育,以报告会、座谈会、控诉会、展览会以及公审反革命分子大会等形式,揭露反革命分子罪行,宣传镇反政策。有条件的地区,还利用电影、幻灯、戏剧、广播、报纸进行直观教育。从1950年11月至1952年2月,《福建日报》陆续刊登72篇各地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报道和文章,形成浓烈的镇压反革命的舆论气氛。同时,对三大运动如何结合进行宣传,省委又先后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及加强镇压反革命活动宣传的指示》和《关于土地改革中结合镇压反革命工作的指示》,使三项运动的宣传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二)“三反”、“五反”运动宣传
  1951年底,全国开展“三反”运动。为使“三反”斗争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省委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和省委的有关文件,提高对“三反”斗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各级领导亲自作动员报告,带头在群众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检查干部中的官僚主义、铺张浪费现象和右倾思想,鼓励群众敢于斗争。
  1952年1月中旬,福州市委为消除群众不敢向领导提意见,怕被打击报复的思想包袱,专门制定处理压制民主的3项办法,对洪山区委主要领导干部压制群众提意见的行为作出处理,并在《福建日报》上公布,促进“三反”斗争的健康发展。
  1952年1月下旬,“三反”运动转入反贪污斗争阶段,省委着重宣传中央关于“多数从宽,少数从严”的原则,对有中小贪污行为的人,以思想教育为主,并号召他们在运动中立功赎罪,从而孤立了大贪污分子。3月,省委根据中央《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的精神,坚持“斗争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着重宣传对彻底坦白、积极退赃、真诚悔改者从宽处理和对抗拒坦白、有赃不退、狡赖顽抗者给予严办等政策,推动追赃定案工作顺利进行。
  6月下旬,省委召开省政法会议,布置结束“三反”工作。一方面进行“三反”复查,纠正各地在定案与量刑中存在的偏差,解决遗留问题;另一方面进行总结学习,对党员、干部进行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和认识资产阶级两面性的教育,清算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批判本位主义、山头主义、闹无原则纠纷、盲目自大以及无组织无纪律等错误倾向,达到了加强团结、提高工作效率、巩固“三反”成果的目的。
  在机关开展“三反”运动的同时,全省主要城市也在工商界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省委强调加强对工人进行政治教育,号召工人阶级发扬大公无私的精神,积极参加“五反”运动。同时,对各界人民特别是青年和妇女也进行教育,使他们了解“五反”运动的意义,积极参与“五反”运动。
  三、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1月,省委召开第二次党代表会议进行传达,并对全省学习、宣传工作作了部署。会后,全省各地(市)县相继召开县委扩大会、县区乡三级干部会,具体布置宣传任务。12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并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向农民宣传总路线的指示》。根据中央指示,省委从1953年冬到1954年春,在全省城乡运用报纸、电台和其他宣传工具,着重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宣传国家“一化三改”的方针政策、基本要求及其伟大意义;宣传总路线是照耀一切工作的灯塔。通过宣传,坚定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的“一化三改”运动。
  1953年12月17日,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向农民宣传总路线的几点意见》。省级机关抽调700多名干部,各专区、县也抽调大批机关干部下乡,加强农村的宣传工作,协助农村干部宣传总路线。全省每个乡都有一个工作组,90%以上的农民受到教育。在宣传教育中,着重采取算帐、对比、回忆、诉苦和现身说法等办法,宣传国家工业化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以及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意义,帮助农民克服在粮食问题上只顾个人发家,储粮惜售等待高价等思想倾向。同时,向农民进行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教育,总结办互助组和办初级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通过宣传教育,全省农民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向国家交售13亿多斤粮食;普遍组织互助组,并要求扩大办初级社的规模,激发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在城市的宣传中,依靠宣传员、报告员,举行各种报告会、群众会,向居民宣传总路线和粮食统购统销的意义和政策,宣传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以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道理,帮助群众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或是召开小型座谈会,以漫谈、回忆、对比和算帐等方式,并配合图片展览、幻灯、说唱等形象化宣传,帮助群众进一步了解总路线。对不能参加会议的老人、妇女还进行补课。80%以上的居民受到教育。全省各主要城市还专门举行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宣传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
  1954年后,结合农业合作化、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及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等任务,继续深入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1955年,在宣传总路线的基础上,突出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宣传活动,向农民宣传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指示,宣传农业合作社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华安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运用“四对比、五算帐”的方法(①四对比是比社与户哪个好,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哪个好,比剥削制度和没有剥削制度哪个好,比个人发展和共同富裕哪个好。五算帐是算灾害帐,算搞副业增加收入帐,算发挥劳动积极性增加工分帐,算贫农中农合作互利增产帐,算克服生产、生活困难帐。),向农民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和旧制度的落后性,这一经验在福建《农村工作通讯》上刊登后,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把»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亲自写了按语,指出:“四对比、五算帐”就是_民说明两种制度谁好谁坏,使人一听就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宣传教育,农民要求办社的热情高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四、宣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八大宣传
  1956年9月13日,党的八大召开前夕,省委发出《关于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适时地组织群众读报或收听广播,在学习宣传中注意汇集党内外各种思想反映,向省委宣传部汇报。党的八大结束后,9月28日,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八大”文件学习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八大文件,掌握精神实质,指导今后工作。随后迅速在全省干部、党员、群众中掀起学习宣传的高潮。10月30日,为把学习引向深入,省委宣传部又发出《组织讨论关于政治报告决议的几点意见》,要求在讨论政治报告决议时,弄通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党如何积极而又稳定、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如何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以及如何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等问题。同时,还要求各级党委和党组负责人根据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思想反映,及时向所属单位干部作辅导性的专题报告,藉以推动学习讨论的逐步深入。12月24日,省委宣传部再次发出《关于“八大”文件学习的通知》,要求将学习宣传工作转入联系实际检查工作阶段,确保党的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整风反右宣传
  1957年3月至4月,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人民日报》文章《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以改进作风,正确处理人民群众“闹事”问题,为紧接着要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作准备。4月27日,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对全省开展开门整风作具体部署。随后,各级党组织在干部中进行关于“为人民服务”、“有事和群众商量”、“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则是,非则非”的教育。同时,省、地、县派出干部下乡、下厂、下学校,调查机构庞大、手续繁多、办事迟缓等问题,了解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给下级机关和基层单位造成的困难和恶果,并和群众研究改正的办法,为县以上机关系统整风收集实际材料,结合改进工作,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6月,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始,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发出《关于当前宣传工作的通知》,对开展反右派斗争的宣传作了具体的部署。此后,全省各地着重在干部群众中揭露少数右派分子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教育干部改正缺点,加强和群众的联系,积极搞好工作;教育群众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积极帮助干部加以改正,搞好生产,使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巩固起来。在运动初期,对运动的指导思想的宣传,是比较稳妥的。但到8、9月,全省地(市)委宣传文教部长会议对反右斗争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以致决定在全省开展一个全民性的社会主义大辩论运动。9月21日,省委宣传部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印发会议的报告,对开展社会主义大辩论的目的、要求、步骤、做法具体确定下来,此后,全省的反右派斗争在所谓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方针推动下,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宣传
  1958年2月初,在全国“左”的情绪高涨的影响下,省委在全省农、林、渔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不切实际地提出“可能跃进、必须跃进、敢于跃进、跃进再跃进”的口号。2月下旬到3月初,省委先后召开紧急会议和工业会议,决定在全省开展“反浪费、反保守、比先进、比多快好省”的双反双比运动,并于3月底举行全民大跃进广播动员大会,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大胆跃进、迅速跃进、坚决跃进、全面跃进”。5月29日,省委发出《开展总路线宣传运动的指示》,30日,发出(在全省范围内贯彻社会主义总路线宣传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问题的指示》,进一步要求在党内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批判在大跃进过程中出现的“资产阶级思想”。6月5日,省委召开电话会议,具体布置了总路线的宣传工作,并宣布6月5日至7月初为总路线宣传月。6月7日,省委宣传部针对宣传中出现的问题,向各地(市)、县委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注意针对群众的思想进行宣传,多用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事实宣传,并要求把原来涂写的已经过时的标语口号,换以宣传总路线的标语口号。下半年开始,全省报刊出现许多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和报道。《福建日报》提出“苦战两年为全省每人平均两千斤粮食而斗争!”、“一年实现文化省!”;《泉州日报》提出“没有万斤、十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十万斤的收获!”;闽侯县提出“初步实行‘各取所需’!”、“一季收成等于40年收成!”等口号;报刊不断报道一个又一个所谓的“高产卫星”等等。同时,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农村合作社开展拔“白旗”、插“红旗”,批判“观潮派”、“秋后算帐派”等活动,进一步助长浮夸风、命令风和瞎指挥风。8月后,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的精神,把工作重点转向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9月,省委宣传部召集各地(市)、县委宣传部长座谈,提出具体意见。此后,全省各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大炼钢铁和大办人民公社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解放思想”,打破对炼钢铁的神秘观念,突破技术关,树立人人争上游的思想;宣传人民公社的性质和优越性、大办人民公社的成熟条件以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精神。全省出现“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和办人民公社一哄而起的局面,造成群众性的盲目蛮干和“共产风”的严重泛滥。
  到了1959年上半年,全省各地根据省委部署,普遍在农村广泛宣传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开始纠正“共产风”,批判“浮夸风”,干部和群众思想开始逐步冷静、稳定下来。但在当年下半年,又开展“反右倾”斗争,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再度混乱。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跃进”和“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才逐步停止下来。
  (四)调整国民经济宣传
  1961年初,为贯彻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精神,省委在宣传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同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学习毛泽东1930年写的《关于调查工作》(后来公开发表时改题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思想上提高对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认识,恢复党的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
  5、6月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省委在7月对中央会议精神进行传达贯彻,并对如何在二三年内克服暂时困难进行研究,决定对全省干部进行一次深入的政策思想教育。会后,各地组织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关于坚决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定》以及省委工作会议作出的关于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决定、意见等文件,统一全省干部的思想。9月,全省开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运动。各级宣传部门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造成热烈的气氛。各级党报特别是县有线广播突出报道了工人、青年学生参加农业生产作出显著贡献或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例。10月18日,为鼓励社员努力恢复生产,渡过生活难关,省委在实施“冬季自由种一季”政策的同时,下发《鼓足干劲,战胜暂时困难,争取新的胜利宣传提纲》。翌年3月,省委又下发《关于当前宣传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备耕和春耕工作,在广大工农群众中进行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执行农业六十条政策以及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形势逐渐好转。
  1962年5月,中共中央常委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大幅度调整。为配合城镇人口的精减工作,省委下发《到农村去,加强农业战线,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宣传提纲》。这两年的宣传教育活动对统一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动员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起了积极作用。
  五、宣传“阶级斗争为纲”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要求全党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宣传教育。12月,省委召开地、市、县委宣传部长会议,讨论宣传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事宜。鉴于农村存在“单干思想”,着重研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做法、步骤、注意事项等。10日,省委宣传部下发宣传提纲。开始批判“单干风”,用阶级斗争观点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走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
  1963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决定(草案)》(简称《前十条》)下达,部署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通称“四清”运动)。7月初,省委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10月,省委决定,在部分农村和城市基层单位围绕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这一中心,以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简称《后十条》)为依据,重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在非试点地区和单位,着重通过开展回忆、对比的群众性自我教育运动的方式,组织老工人、老贫农、老游击队员、老干部,大讲革命斗争史、土地改革史、集体化史、厂史、村史、家史等,对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阶级教育。《福建日报》陆续报道各地进行阶级教育的典型情况。
  1965年初,中共中央下达《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通称“二十三条”)。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和全省贫下中农代表会议,强调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会后,全省城乡社教试点单位广泛宣传“二十三条”。对于面上的阶级斗争教育,省委强调必须从阶级斗争教育入手,解决社队干部中存在的“右倾情绪”。接着,省委在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和农工部长会议上,提出在一切工作中突出政治。《福建日报》也陆续宣传、报道各地在一切工作中突出政治的典型及取得的“成效”。10月,省委常委召开扩大会,再次强调要反复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是搞阶级斗争,即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结束的地方,阶级斗争也继续存在,运动中的一切工作都要突出政治,思想领先,兴无灭资,错误地把阶级斗争提到了不应有的高度。
  六、宣传“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达,省委立即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对“文化大革命”运动作了部署,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一切党员干部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7月4日,省委召开万人大会,进行全省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大动员。8月8日,组织全省党员、干部、广大师生收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通称十六条)。10月,省文革领导小组召开各大学党委书记、各条战线领导小组会议,安排组织全省人民学习“十六条”,要求边学习、边讨论,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把“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8月26日,全省万人大会在省体育场召开,省委书记叶飞就“十六条”规定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目的、重点、形式等进行具体讲解。此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在全省全面展开。
  1966年9月,省委在号召“炮打司令部”的同时,着重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县以下农村文化大革命的规定》和《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号召革命师生不到工厂、农村串联,把工厂、农村稳下来,使广大工人、公社社员坚守岗位,搞好生产,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要求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要敢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敢于领导生产、领导工作,克服任何消极畏难情绪。但不久,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因而陷于瘫痪状态。党的宣传部门停止工作,由后来成立的军管会宣传组和革委会宣教组所代替。
  1967年5月29日,省军管会宣传组发出通知,强调宣传工作要紧紧掌握斗争大方向,要宣传坚决制止武斗,正确处理各革命造反派组织之间关系;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正确对待保守派组织,拥军爱民,回本单位闹革命以及宣传抓革命促生产等等。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通令,省军管会宣传组再次号召坚决执行,坚决纠正和反对打、砸、抢、抄、抓的歪风。但当时社会混乱,武斗盛行,宣传达不到效果。
  1968年11月7日,省革委会发出《关于深入宣传坚决贯彻党的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公报的决定》,各级革委会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和街道,宣传公报,组织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活动,把学习毛泽东著作庸俗化。1969年3月下旬,省革委会在全省组织学习毛泽东论教育和《红旗》杂志社《关于总结经验》的社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年4月,党的九大以后,全省各地开始系统地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开展“斗、批、改”。使“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里进一步具体化。1970年12月22日,省革委会政治部转发宣教组《关于当前宣传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宣传各条战线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型和经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此后,全省掀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以及“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的群众运动。
  1971年1月23日,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发出《关于贯彻落实毛主席一月八日重要批示开展一场自我教育整风运动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揭批陈伯达同整顿思想作风结合起来。4月,省委作出加强思想和政治教育的决定,进一步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方向,运动继续朝着“左”的方向发展。
  1971年,林彪出逃摔死在蒙古(“九一三”事件)后,为发动干部群众开展批林整风运动,全省共派出4.5万多人到基层单位帮助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批林整风运动的文件,在群众中进行以批林整风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使群众认清林彪反革命面目。翌年1月13日,中共中央下发《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揭批《“571”工程纪要》),全省各地培训近10万名宣讲队员,组织7万多名干部深入基层帮助搞好传达、引导揭批工作。
  1973年8月,党的十大再次肯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提出“要特别重视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教育,11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省结合“批林整风”,深入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大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展后,省委又把基本路线教育同“批林批孔”结合起来,并发出《继续搞好批林批孔,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迅速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的指示,全省各地的“批林批孔”运动,重点抓农村中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
  1975年3月,省委再次作出在连江、长乐、晋江、泉州三县一市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决定,并组织3314名工作队员到三县一市机关开展运动。省委在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同时,也宣传抓革命促生产,宣传安定团结。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省委根据中央抓各项工作整顿的指示,先后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工业学大庆会议和全省财贸系统学大庆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号召全省人民讲大局,讲党性,讲团结,清除资产阶级派性,搞好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全省形势发生可喜变化。
  1975年底,以陈佳忠、李庆霖和庄志鹏等人为首的造反派与江青反革命集团勾结在一起,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把斗争矛头指向省委,鼓吹“越乱越好”,煽动胁迫领导干部“转弯子”,并指使一些地方成立“运动办”、“反击办”取代党委的领导,全省再度陷入混乱,生产和建设又一次受到严重破坏,宣传内容亦随之转向。这种大动乱的局面一直到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才告结束。
  七、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拨乱反正宣传
  1978年9月,省委召开关于真理标准理论研讨会,组织理论界和部分实际工作者开展真理标准的学习和讨论,并通过报刊的报道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打破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两个凡是”,推动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省的宣传工作开始清除“左”的指导思想,进行全局性的拨乱反正。全省把宣传工作重点从前几年重点宣传两条路线斗争,转到着重宣传经济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方面上来。宣传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伟大意义,宣传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必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等。通过宣传,教育干部群众向前看,朝远看,朝大处看,不要纠缠在“历史旧帐”和“个人恩怨”的小帐上;宣扬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典型事例,把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上来。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7月5日,省委发出闽委[1981]37号文件(①省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1]22号文件的具体安排意见。中共[1981]22号文件的内容为: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宣传部《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在学习宣传《决议》的过程中,把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问题,同继续清理“左”的错误影响和克服社会上自由化倾向思潮结合起来,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结合起来。要求干部群众弄清《决议》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2年功过是非评价的基本要点,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加深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全省的拨乱反正工作。
  1984年下半年,省委在整党中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继续清除“左”的影响,实行对外开放、经济改革的教育,列为整党的重要内容。为了深入开展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宣传教育工作,省委宣传部先后召开全省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负责人会议以及省直机关领导干部和各地、市、县委宣传部长会议,进行贯彻部署。除在省电台、《福建日报》及其他报刊宣传外,全省各地还普遍召开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汇报会等,肃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实现全省党员、干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胜利完成全省的拨乱反正工作。
  (二)对外开放宣传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广东、福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省委立即组织全省进行对外开放的宣传教育活动。9月,省委工作会议确定把贯彻中央50号文件(①指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作为全省工作的中心。12月,省第三次党代会和省五届二次人代会也把贯彻中央50号文件作为加快福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年底,省委宣传部编发《关于我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宣传要点》下发全省学习。1980年1月,全省地、市、县委宣传部长会议后,省委宣传部又发出《关于我省1980年宣传工作安排意见》,对全省宣传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同年春节前后,全省上下大动员、大发动、大讨论,重点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福建省有利条件,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随后,省委连续举办地、县委宣传部长、理论骨干经济理论短训班、读书班,提高宣传干部的经济理论水平,为搞好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宣传工作打下基础。
  1980年4月,国务院批准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四市对外开放。5月,召开全省开放城市宣传工作会议,决定6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对外开放宣传月”活动,并对全省宣传队伍进行整训,共培训宣传骨干4万多名。这些骨干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对外开放宣传教育。仅福州市就有7000多名宣传员、报告员活跃在基层,向群众宣讲931场,全市群众受教育达90%。
  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经济特区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把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岛和进一步开放福州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重要决定。为促进对外开放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省委突出抓“对外开放是放不是收”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邓小平关于实行开放政策不是收而是放的指导思想和“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为配合宣传活动,省委宣传部编写了宣传提纲,《福建日报》开辟了专栏,均以《对外开放是放不是收》为题配发文章。8月,省委三届九次全会决定把对外开放教育作为第一批整党的学习内容。10月,省委根据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发出《关于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知》,要求以《决定》的精神指导改革,检验改革,促进改革,进一步从指导思想上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企业;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是放不是收。11月,省委又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思想解放、内外开放、权力下放、政策放宽。强调用“放”字闯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路子,加快全省的改革步伐,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是放不是收的宣传教育活动,搞得较为深入,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沿海开放较早的地区普遍感到开放不是“过头”而是不足,并采取措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经济建设速度。内地山区则克服“不是开放地带不冒险”的思想,也积极邀请华侨回乡探亲、观光、旅游、洽谈贸易,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促进外经外贸事业的发展。
  (三)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宣传
  1979年4月,针对社会上极少数人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右了和怀疑四项基本原则的两种思潮,省委在全省开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宣传教育活动。着重宣传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及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化的保证。教育群众认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提高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
  1982年,为清除在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上干部怕右,群众怕变的思想顾虑,结合农村开展“四、三、二”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反对走私和投机倒把,反对各种歪风邪气)活动,宣传中共中央[1982]1号文件(①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关于“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坚持集体化和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坚持农村集体经济实行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使农民提高认识,消除顾虑,促进全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
  1987年4月26日,为深入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全面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省委转发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学习教育的意见》,各级党组织培训和组织大批宣传骨干深入基层宣讲。12月,省委工作会议决定,在全省学习宣传十三大精神的基础上,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988年3月,省委下发《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意见》。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一套《基本路线教育通俗讲话》,在《支部生活》杂志上刊登,为基层提供参考材料。全省各地普遍开展国情、省情教育,生产力标准教育,改革开放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教育等5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1989年11月,为进一步消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省委四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12月13日,下发《中共福建省委关于今冬明春在全省城乡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省委宣传部编发了《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宣传提纲》和《关于东欧局势问题》等材料,提出宣传要点。各地运用国情资料和历史事例,讲清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回顾建国40年的伟大成就,讲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联系10年改革开放给国家、集体、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引导入们认识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充实新的内容,进一步坚定全省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990年4月后,省委决定把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引向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
  八、宣传新时期总任务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闭幕后,开始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形势任务。省委决定在全省按人口每500人选配1名宣传员,开展党在新时期总任务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增强在本世纪末实现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信心。
  1983年上半年,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要坚决,经济要抓紧”的指示,在农村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讨论,推广龙海白水公社党员联系户、团员关心户、妇女团结户、科技示范户的“四户”经验,促进全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完善和‘两户一体’(土地承包户、专业户、经济联合体)的发展。7月,省委三届七次会议要求全省党组织结合学习《邓小平文选》,宣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让群众明白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是关系四化建设和国家前途的大事,教育广大干部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年底,省人大常委会调整“六五”计划中经济特区建设、工业生产、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计划,提出争取实现工业“两位数、三同步”增长(即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要达10%以上,产值、利润、税收同步增长)的任务。全省对此进行了宣传。
  1984年2月17日,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开放、搞活、特殊、灵活”八字统一思想,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提措施,克服各种阻力,念好“山海经”,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福建日报》专门开辟《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快些更好些》专栏,并发表《牢记战略目标,放手搞活经济》社论,配合会议宣传。3月,为了搞活城乡经济,55位厂长、经理发出“松绑”、“放权”的呼吁,省委积极支持,在全省开展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宣传。《福建日报》在发表《呼吁信》后,连续发表一系列支持改革、放权松绑、搞活企业的专题报道。5月,又发表《让“包”字进城》的社论。6月,省委书记项南在省人民政府组织召开的55位厂长经理座谈会上,强调:“包”字下乡,农村很快变样;“包”字进城,城市也会变样。在舆论带动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在城市企业中广泛推行,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5年底,省“六五”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1986年4月,结合学习宣传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文件精神,省委作出在全省开展以宣传“七五”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形势政策教育。4月16日,省委宣传部下发《关于认真学习和宣传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文件,在全省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意见》。在农村着重宣传了中央〔1986〕11号文件(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在城市突出宣传“七五”计划头两年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把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为完成“七五”计划,实现十二大提出的总任务、总目标做贡献上来。
  党的十三大召开后,省委根据十三大提出的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制定了适合省情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全省经济全面发展,提前5年实现国民经济产值翻两番。为使全省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1988年3月和5月,省委宣传部与省体改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改革开放舆论宣传的通知》和《加速我省改革开放步伐的宣传提纲》,广泛宣传福建省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今后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宣传半月刊》根据统计资料,编发了《十年成就功在改革》的长篇文章。各新闻单位也采取各种形式,系统地报道全省各条战线的成就,进一步增强全省人民的改革开放意识,提高实现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的信心。
  1989~1990年,宣传贯彻党的十三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经济形势宣传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全省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得到深化。各新闻单位为配合经济形势宣传开辟了专门的栏目、节目,形成一定声势,进一步把全省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搞好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政策上来。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子恢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叶剑英
相关人物
宋庆龄
相关人物
谢育才
相关人物
魏金水
相关人物
康乐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陈伯达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陈佳忠
相关人物
李庆霖
相关人物
庄志鹏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项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闽侯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热河镇
相关地名
福建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闽侯县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大庆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