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理论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1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理论工作
分类号: D261.5
页数: 11
页码: 266-2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党组织在不同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情况。
关键词: 共产党 宣传工作 理论工作

内容

一、理论学习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福建党组织始终把组织干部学习马列主义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建党初期,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零星地学习中共中央发来的《向导》、《中央通讯》等刊物上登载的理论文章。1927年底,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收到中共中央发给的《列宁主义概论》、《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运动》等文章,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学习。1928年12月,省委在福州、厦门举办的干部训练班上,贯彻“六大”决议精神,结合学习关于农民运动、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问题,以后又在厦门、莆田继续举办4期,组织福州市委及各县委负责人学习。
  1930年5月,省委又分别组织开办工人干部和农民干部两个训练班,除学习政治问题、职工运动、农民运动、军事问题以及土地、苏维埃政权等问题的一些基本理论外,还增加了地方暴动和游击战争等内容。1931年3月,省委被破坏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活动也随之停顿下来。后来,在苏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又在苏区党员领导干部中恢复起来,但受王明“左”的错误影响,教条主义学习方法甚为严重。在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和《反对本本主义》文章中所提倡的正确学习方法的影响下,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得到一定的纠正。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决议指出:“必须加紧认真地提高全党理论的水平,自上而下一致地努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学会灵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一个实际斗争中来。”福建党组织认真贯彻决议精神,在党内掀起学习马列主义的运动。1939年1月,闽西南潮梅特委组织了有20名特委机关中、高级干部参加的研究会,同时举办4期有30名各地负责干部参加的训练班,学习基础理论,研究中国革命基本问题。9月后,福建省委在崇安举办了6期马列主义研究班,培训了大批干部和300多名青年学生。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后,福建各级党组织内逐步转向学习毛泽东思想,一直持续到福建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省委针对干部队伍中新干部多,旧人员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了解得很少,政策水平低,思想修养水平不高等情况,于1949年12月发出《关于在职干部学习的指示》,强调搞好干部理论学习是提高干部素质和推动工作的迫切的政治任务。省委决定成立以省委书记张鼎丞为主任的“全省总学习委员会”,各地、市委也相继成立分学习委员会,领导全省干部理论学习工作。根据大部分干部的实际水平和工作需要,首先组织干部学习华东局的《会师指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新区政策等文献文件,使干部明确任务,统一思想,团结奋斗。省委还决定创办省委党校,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全省党政领导干部。
  1950年5月,省委又作出《关于1950年在职干部学习的决定》,要求干部除学习形势政策外,必须结合实际有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主要是学习社会发展史、政治常识和中共党史,结合学习进行阶级教育。6月开始,干部理论学习分为高、中、初三组,地委级以上干部及理论水平较高的县主干参加高级组,以学哲学特别是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为主,并有重点地选读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的文献。县级干部及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区主干参加中级组,主要学习经济建设的基本知识。一般干部参加初级组,学习政治常识读本。年底后,高、中级组主要学习联共(布)党史、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初级组学习《经济建设常识读本》。1953年全省参加理论学习的干部有29190人,其中高级组244人,中级组2010人,初级组26936人。
  1956年起,为了使干部理论教育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需要,省委宣传部根据中央指示,制定和实施干部理论教育工作7年规划,分层次组织干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等基本理论,每年都有不少干部到各级党校学习。1958年“大跃进”期间,提出破除学习理论神秘的观点,组织了群众性的学哲学、用哲学活动,对提高干部群众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正常的干部理论学习却受到了干扰。
  1971年5月,“批陈整风”在全省逐步展开,省委根据毛泽东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指示精神,组织全省县以上领导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至1973年,全省在职干部主要学习中央规定的《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帝国主义论》等6本马列著作。
  1979年3月,省委宣传部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党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经济理论”的要求,部署县以上领导干部选读马列著作。党政机关和经济部门的干部,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1984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的决定的通知》。9月,省委转发省委宣传部《关于实现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的几点意见》,决定根据各条战线干部的不同情况,分为甲、乙、丙三级,组织学习。甲级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县级以上机关单位的干部,理论学习的学业程度要达到大学文科公共政治课同类课程的水平。乙级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干部,理论学习的学业程度要达到大学理工科公共政治课同类课程的水平。丙级为文化程度低的干部,主要学习文化。全省共在61个县,9个地、市和89个省直单位开展正规化理论教育。至1989年底,共有19万人次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国革命史》4门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的正规化培训,其中13万人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
  1989年12月,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决定》,要求全省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以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著等。
  1990年6月,省委宣传部在全省在职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正规化教育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表彰了18个先进县(区),35个先进单位,25名先进工作者和61名优秀学员。
  (二)学习毛泽东思想
  从抗日战争开始,福建党组织就开始组织干部学习毛泽东的报告和文件,1938~1939年,闽西南潮梅特委翻印分发《论持久战》8000份,《论新阶段》7000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策略问题》1000份,《中国青年运动新方向》1500份,供党内外干部学习。1940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作了《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4月,福建省委在党内作了传达学习。1941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党性和整顿党风的决定后,福建省委在整风中认真学习毛泽东关于反对主观主义的论述,并连续举办3期训练班,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对提高干部、党员的认识,克服错误思想,加强党性起了较好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建党组织在传达党的七大会议精神中,组织干部党员学习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及关于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讲话精神。1948年,福建党组织又组织干部学习了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以及《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毛泽东选集》1~4卷以及各种单行本的陆续出版发行,学习毛泽东著作在全省更加普及和广泛。1960年1月,省委常委林修德在全省地、市委书记和宣传部长会上专门作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动员报告。1964年10月,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县以上干部中部署用1年多时间,相对集中地学习《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1966年3月,省委召开全省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表彰先进集体276个,积极分子370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活动被引入歧途,学习内容被限制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3篇著作,背诵《毛主席语录》成了时尚,甚至在派别组织互相攻击时,也大打“语录仗”。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学习毛泽东著作逐步走向正常。1976年12月,省委发出《关于掀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决定》。1977年4月18日,省委又发出(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的通知》,省、地、县委普遍建立健全中心学习组,举办《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读书班124期,轮训各级干部17000多人,公社、厂矿、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共培训基层干部和理论骨干20多万人,推动了深入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3月,省委宣传部提出“全党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经济理论”的要求,部署党政机关经济部门的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81~1982年,全省各地分别举办《陈云文稿选编》、《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和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等经济论著读书班650期,参加学习的有47000多人。通过学习,总结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清理“左”的思想影响,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为了开创工作新局面,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1983~1984年,省委组织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全省共举办读书班529期,培训骨干48000人。1987年,全省干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本书。党的十三大闭幕后,全省组织17.4万名干部学习十三大文件,特别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12个观点。
  1988年7月,全省组织26.5万干部进一步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8月,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突出开展生产力标准的再学习、再讨论,全省有23.7万干部参加了学习讨论。
  1989年12月,省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决定》中,强调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建党学说的同时,要重点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著。1990年,全省培训学习骨干1.1万人。1990年下半年,全省干部普遍学习了《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和《当代社会主义若干问题讲话》,参加学习的县级以上机关干部达96%以上。通过学习,广大干部普遍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有关重大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二、理论宣传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
  福建党组织历来重视对干部、党员和群众的理论宣传。早在建党之前,一些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就开始组织各种团体,向福建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春,龙岩县白土桐冈小学教员邓子恢、陈少微等人在龙岩发起组织“奇山书社”,吸收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参加,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1922年,青年团员陈任民在福州组织“民社”,与方尔灏等人创办《冲决》周报、(尖兵》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杨峻德等人在北京组织“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把进步刊物传入闽北家乡。1923年,邓子恢等人在龙岩创办《岩声》刊物,销售到广东、台湾等12个省及南洋各地,是全省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11月,李觉民联络罗善培(罗明)等人在厦门组织“星火社”,出版《星火周报》,宣传革命思想。1925年1月,陈聚奎等人在福州成立“福建青年社”,创办《福建青年》,仅出1期,即遭警厅干涉而停刊。7月,共青团员翁良毓创办福州书店,经售马列主义书籍及党、团中央刊物等,开业不久即被查封,经理翁良毓被捕遇害。1926年春,共产党员陈国柱在莆田哲理中学组织“新读书社”。12月,共产党员唐生在泉州创办泉州书店。
  建党后,福建党组织更重视理论宣传工作。1927年2月,共产党员陈少微在福州主编《福建评论》,成为省内宣传革命理论、反击国民党右派言行的重要理论阵地。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遭到严重困难。土地革命战争展开后,党在群众中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在广大农村又开始活跃起来。宣传的重点,主要是结合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和共产主义前途教育。特别是在闽西、闽北等已经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的地方,党除了向工农群众广泛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宣传外,还通过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性的扫盲运动,使干部群众能逐步看懂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红色中华》、《红色闽北》、《红色闽赣报》等报刊。闽西苏维埃政府创办的列宁书局,还先后出版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ABC》、(社会主义浅说》等书籍。苏维埃政府创办的列宁小学等,既传授文化知识,也进行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前途教育,提高了苏区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
  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党的组织主要根据形势变化,着力在群众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抗战后期,在永安进步文化活动中,一批共产党员利用和创办各种刊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抗战形势,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革命本质。提高了福建人民抗日救亡的积极性。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福建群众性的爱国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福建各级党的组织通过组织秘密读书会、时事研究会等形式,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宣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进一步提高群众斗争的积极性。
  (二)宣传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党组织重视宣传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1951年6月,省委召开宣传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鼎丞作总结报告。会议针对部分干部存在的把政策宣传当作马列主义宣传的片面看法,强调不能仅仅宣传时事政策、“共同纲领”和新民主主义理论,应该更有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原理,包括宣传社会主义。会后,各地贯彻会议精神,注意扩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从思想上保证了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5年2月,省委宣传部根据中共中央通知精神,制订举办唯物主义演讲工作的计划,组织报告员演讲为什么要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学习唯物主义世界观等内容。1956年,演讲范围扩大到县机关、企业干部、学校教员,内容增加了经济问题通俗解释,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问题等,约9万人听讲,广大干部初步确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宣传“反修防修”
  1963年,中共与苏联共产党的关系破裂后,全国上下掀起批判“修正主义”的高潮。7月,省委宣传部举办以批驳苏共中央7月14日公开信为主要内容的“反修”学习讨论会,宣传、新闻、出版和党校部门领导参加,省委书记叶飞在座谈会上强调要看清“修正主义”集团的反动本质及虚伪性。9月后,省委陆续组织省、地干部和宣传理论干部学习讨论《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评论公开信的9篇文章。1964年4月,省委批准成立“反修”写作小组,任务是撰写“反修”文章,为华东局办的《内部文稿)提供稿件。
  (四)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在福建代理人煽动极“左”思想,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受到严重干扰破坏。这一时期,着重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把“文化大革命”说成为同修正主义路线、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要打倒所谓“走资派”,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等,致使极“左”思潮在干部群众中造成严重影响。1974年宣传“儒法斗争史”,1975年开展对《水浒》的评论,1976年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理论批判,错误地把这些宣传作为“反修防修”的措施。并把许多正确的东西当作“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东西进行批判,造成思想上、理论上的严重混乱。
  (五)宣传真理标准理论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福建省思想理论战线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基础上,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行拨乱反正的理论宣传,清除“左”的错误影响,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打好思想理论基础。1978年3月,省委组织专门力量,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深入揭批江青反革命政治纲领的实质。9月,省委召开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讨论会,为解放思想做好理论准备。1979年1月开始,省委宣传部分段召开全省理论工作务虚会,讨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对“文化大革命”评价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这一时期,在报刊和广播电台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同年6月,省委召开全省思想理论工作会议,传达学习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重点讨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问题。9月,省委在福州召开理论讨论会,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学习和讨论。同日,《福建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深入讨论真理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会后,各地通过传达贯彻和讨论,各级干部不同程度地消除了“左”的思想影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生产发展。
  (六)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
  1979年初,省委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①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在全省广泛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宣传。1981年省文艺界、理论界与全国一样,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影响。8月,省委召开座谈会,讨论全省思想战线问题。省直各有关单位、各地(市)贯彻省委座谈会精神,认真清理了文艺界、理论界、新闻出版界发表或出版的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文章和作品,加强领导班子的整顿和建设。这些措施明显地改变了思想混乱和领导软弱涣散的状况。1983年,省委贯彻中央[1983]36号文件(①中共中央关于传达邓小平、陈云同志讲话的通知。),开展清除精神污染的斗争。在理论界、教育界、文艺界,开展了对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批评,加强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研究。1987年初,省委根据中共中央[1987]1号(②中共中央关于向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传达《邓小平同志关于当前学生闹事问题讲话要点》的通知。)、2号(③中共中央关于向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传达《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各地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省委宣传部编写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书,印发全省,从理论上阐述两个坚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省委宣传部召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组稿会,动员和组织全省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撰写了167篇论文和12本论著。全省社会科学有关期刊都积极组织撰稿,并发表、刊登、播出有关理论文章。
  (七)宣传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理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广东、福建对外经济活动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有些干部担心搞了特区,会造成物资供应紧张、物价上涨;有人怕利用侨资、外资和同外国人做生意会犯方向错误等。针对这些情况,省委召开工作会议,部署于1980年春节期间在全省开展对外开放的宣传教育。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经济特区。省委宣传部针对部分人提出的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特区是不是搞租界等问题,编写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放不是收》的宣传提纲,从理论上阐述特区姓“社”不姓“资”等问题。并在全省广泛开展开放政策的宣传,通过宣传,消除人们的疑虑,增强全省人民的开放意识。
  为了推动城市改革的深入发展,1984年3月,在福州参加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名向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松绑”、“放权”的呼吁。省委在《福建日报》组织“松绑放权”大讨论。这场讨论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9月17日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宣传工作会议,强调经济改革理论宣传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各地贯彻会议精神,对改革的性质、所有制问题、企业经营自主权等理论问题进行宣传,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1985年,《福建日报》抓住“落实简政放权,努力搞活企业”问题,自8月至12月连续发表17组新闻与评论。同时,各新闻宣传部门还组织了对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宣传。根据省委部署,1988年着重宣传了外向型经济理论,促进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在企业大力宣传落实《企业法》。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后,着重宣传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关系,进一步为深入改革作舆论准备。
  (八)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为帮助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领会这一理论命题。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学习十二大报告问答》,省委党校编写《学习十二大报告辅导讲话》,《福建日报》、省人民广播电台等都刊登、播出理论文章,帮助干部、群众从理论上弄清:怎样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说农业生产责任制姓“社”不姓“资”,为什么搞四化建 设必须进行多方面改革等问题。1983年6月以后,省委宣传部根据省委的要求,部署在全省开展学习宣传《邓小平文选》活动,帮助干部、党员领会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1987年12月,省委宣传部和省委党校合编了《党的十三大文件学习辅导》。省内报刊、广播电视开辟专门栏目或节目,辅导宣讲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上述理论宣传,广大干部群众逐步加深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三、理论研究
  (一)机构与队伍
  1950年厦门大学成立经济研究所,王亚南任所长,这是国内最早的经济理论研究机构之一。
  60年代初,福建省先后建立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以及福建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及其所属中国语文学会、经济学会等6个学会,其他高等院校及省委党校也都加强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10年,福建省理论研究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机构都被撤销,理论刊物停办,理论研究队伍被解散。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福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事业恢复生机。1978年,省委决定恢复、健全理论教学和研究机构,选拔党性强,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优秀干部充实专业理论队伍。2月,重新成立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82年4月改为福建社会科学院》。7月,恢复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和所属各学会的活动。1980年充实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立台湾研究所,加强各大学、党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室(所)的力量。1983年3月,省委书记项南强调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要同步发展,理论研究工作要走在实际工作的前面。12月25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福建省社会科学和理论研究工作走上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轨道。
  1988年12月后,省直各单位和各地、市、县根据省委的要求,普遍健全研究机构,充实研究人员。到1990年,全省建立社会科学和理论研究机构70多个,省直80多个单位、9个地市、近60个县(区)成立了政策研究室,省社科联所属学会达114个,有会员5.6万多人。初步建立了一个多层次,适应福建省各项建设事业需要,门类比较齐全的社会科学和理论研究体系。
  (二)研究工作
  50年代初,王亚南发表了研究《资本论》的系列文章,被学术界誉为独树一帜的“王派”理论。50年代中期,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需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进行研究。
  60年代,福建省主要研究基础理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如政治经济学、史学,以及东南亚、华侨问题等,取得一定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1978年7月,厦门大学经济系主办全省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研讨按劳分配理论。1979年3月,省委召开全省价值规律讨论会,会上有学者提出,应把市场经济作为计划经济的一个补充等观点。同年9月,省委召开理论讨论会,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促进解放思想,消除“左”的影响。1980年10月,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省社科联联合召开“福建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理论讨论会”,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会议综合报告受到省委书记项南的重视。1981年11月,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在福州召开福建省特区经济理论讨论会,提出促进厦门经济特区加快发展的意见。1984年5月,省委宣传部组织省高校、省社科院等部门研究人员到福州市改革试点厂调查,省社科联先后8次召开双周理论讨论会,探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利用侨资台资、建设开发区等有关理论问题。1985年8月,省委宣传部、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等6个单位联合召开福建省首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提交论文200篇,探讨如何加强宏观调控、搞活企业、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等问题。1987年12月,省委宣传部、省体改委、省外经贸委等单位联合召开较大规模的“福建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理论研讨会”,对与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就此向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7条政策性建议。1988年,福建省出版了外向型经济专著4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发表(或提交)研究报告、会议论文200多篇。为配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1988年5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少川主编《外向型经济知识手册》,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0年2月,省委、省人民政府组织全省38个省直单位、9个地市、60多个县(区)共700多人参加改革重点调研课题,共撰写调研报告400多篇。“七五”期间,福建省入选国家社会科学项目达到109项,内容涉及经济学、财政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学科以及一些新兴边缘学科,使原来社会科学比较薄弱的福建省成为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较多的省份之一。福建在组织科研活动中,还注意发挥地方特色和学科优势。如对华侨问题研究的成果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六五”、“七五”期间发表的有关台湾问题专著和论文的数量均占同期全国的三分之二。
  省委、省人民政府还积极组织社会科学界与国外海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1978年后,接待了大批世界各地学者、专家来福建讲学访问,同时派出大批人员到国外留学、讲学、访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增进中外学者的相互了解,对提高学术水平,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祖国统一大业起了积极作用。
  (三)制订与实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1978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制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通知的精神,省委宣传部发动各有关部门,反复酝酿讨论,拟订福建省1978~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并由省委审定。1984年初,对此规划进行修订,选定两个文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问题和福建省有特色有优势的基础理论项目,以及带抢救性的课题,共有82个重点项目,并提出“七五”规划的设想。11月,省规划领导小组对“六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落实项目。
  1985年12月,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福州召开“七五”规划工作座谈会,讨论编制省社科“七五”发展规划,后经审议有85个项目被批准列为重点项目。1988年,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增补重点项目16项。1989年,为适应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的需要,又增补11个重点科研课题。
  到1990年底,全省共完成重点课题80项,占全部项目的71.47%。按原计划进度需要跨“七五”的有14项,占12.5%。共完成专著或论文集62本,1502万字。其中已经出版的52本,1354万字。完成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584篇,520万字,其中发表的论文428篇,379万字。
  为了鼓励先进,繁荣社会科学。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987年全省进行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优秀成果评奖,评出优秀成果19项,由省人民政府给获奖项目及作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1988年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全省性评奖活动,评出优秀成果256项,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188项。有的项目还获国家级奖励。
  四、队伍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战争环境的制约,福建各级党组织没有专业理论队伍,只有少数省级干校配有个别理论教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委开始着手进行专业理论队伍的建设。首先在省委党校开办政治常识教员班,中共党史辅导员班,培训专业理论干部。1953年,省、地(市)配备了专门从事干部理论教育的教员73人。省委宣传部设立学习室,组织和领导干部理论教育工作。1956年,中共中央分配给福建省理论教员编制233名,1957年实际配备了200名。此后,省委在省委党校举办中学政治教员班、政治理论教员班和中级理论班,培训宣传理论干部,充实中学和地、县理论队伍。各大学也相继建立马列主义基础研究室,配备专职理论教学干部,以适应学校教学及机关理论学习的需要。
  1961年,省委宣传部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讲师团工作的几项规定》,要求各地根据形势发展,每个县至少要配1名理论干部,地(市)委宣传部要有一位副部长兼地(市)委讲师团团长,并配备一名相当于县主干的讲师团副团长。
  “文化大革命”中,全省讲师团教员大部分被下放到农村、工厂劳动。党校、大学停办,理论教育队伍几乎被全部解散。
  1973年后,党校、大学重新开办,理论队伍才逐步恢复。但进展十分缓慢,至1978年,全省专兼职理论教育干部只有129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各级党组织更加重视干部理论教育。1979年4月,省委决定恢复讲师团,9个地(市)委和省直机关也于1980年前后相继恢复讲师团,成为全国恢复讲师团最早的省份之一。1981年初,省委宣传部恢复学习室。1982年2月5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局、省财政厅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工作的若干规定》,对讲师团的性质、任务、机构设置、编制、经费、师资队伍建设等都作出明确规定。1983至1990年,省委在党校又连续举办8期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培训班,培养了872名具有本科或大专学历的专业理论干部,充实各级理论教学队伍。在全省各级党委的重视下,理论教育干部队伍有了较快的发展。
  1984年9月,省委讲师团在省委宣传部学习室的基础上扩建。从1985年到1990年,省委讲师团共摄制教学录像240课时,复制教学录像片800多课时;编写或参与编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等13本教材及辅导丛书;编写《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等辅导读物10多种,共200多万字;举办全省理论教师和理论干部备课会13次,培训理论骨干1000多名;定期出版《福建理论学习》月刊,辅导干部学习理论,组织理论研究,至1990年共出版95期。
  1987年,专职理论教育干部和讲师团系统开始进行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工作。至1990年底,全省专兼职理论教育干部有1.6万人,其中评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640多人。各级讲师团共有149名教师和专业人员,其中副教授9名,讲师43名,助教97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明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马克思
相关人物
恩格斯
相关人物
列宁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
张鼎丞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林修德
相关人物
毛主席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薛暮桥
相关人物
邓子恢
相关人物
陈少微
相关人物
陈任民
相关人物
方尔灏
相关人物
杨峻德
相关人物
李觉民
相关人物
罗善培
相关人物
陈聚奎
相关人物
翁良毓
相关人物
陈国柱
相关人物
唐生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陈云
相关人物
王亚南
相关人物
项南
相关人物
何少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苏区镇
相关地名
中新镇
相关地名
延安市
相关地名
龙岩县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