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粵赣边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106
颗粒名称: 一、闽粵赣边区
分类号: E297.4
页数: 2
页码: 140-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在广东省大埔县成立,统辖5个支队和3个直属团,兵力约8000余人。边纵在华南分局和边区党委的领导下,向国民党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解放大片土地,兵力扩大到1万多人。随后,闽粤赣边区人民武装加强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至1949年5月,闽粤赣边区8个县城获解放。至1949年11月,除东山、金门及若干小岛外,闽南各县均获解放。
关键词: 华南分局 军事攻势 政治攻势

内容

1949年1月29日,经中央军委批准,遵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在广东省大埔县樟溪村成立,由刘永生任司令员,魏金水任政委,铁坚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朱曼平任副政委,林美南任政治部主任,王汉杰任参谋主任。边纵统辖一、二、四、七、八共5个支队和第一、第五、第七等3个直属团,兵力约8000余人。第一、二、四支队分别由梅州、潮汕、韩江支队改编组成;第七支队由闽西支队改编而成;第八支队由闽南支队改编而成。1949年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称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闽粤赣边纵队在华南分局和边区党委的领导下,在广东潮汕、梅埔地区,向国民党军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至3月,大小战斗42次,歼灭国民党军队1400余人,解放了有60多万人口的大片土地。边纵的兵力也扩大到1万多人。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千里长江防线全线崩溃。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乘胜向南挺进。在此大好形势下,闽粤赣边区人民武装加强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5月14日,国民党保安独立第一营营长蓝举初和保安第十三团团长曾天节分别在广东蕉岭、老隆起义。接着,广东第六行署专员李洁元、保安第十二团团长魏汉新与梅县县长张君燮亦率领保安第十二团宣布起义,和平解放梅县。从5月9日到20日,梅属地区的南山、大埔、蕉岭、梅县、五华、兴宁、惠来、平远等8个县城均获解放。在闽西,1949年5月,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李汉冲、练惕生,国民党驻军领导入傅柏翠,国民党上杭、龙岩、永定、武平、连城等县县长及福建保安第四团均宣布起义。在闽南,继国民党安溪县自卫大队李敬慎部起义之后,驻泉州国民党军三二五师副师长陈言廉也率部分官兵起义。
  至1949年5月,边纵直属主力部队有5个团共2000多人,5个支队共16个团约6000余人,另有县级武装及区武工队5000余人,民兵3万人。
  1949年6月3日,根据边区党委和边纵司令部的指示,边纵第七、第八支队在永定湖雷整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邱锦才为司令员、范元辉为政委,统一指挥闽西南人民武装。闽西各县相继成立独立团。更大规模地开展游击战争。
  正当革命形势十分有利的时候,原在江西中南部的国民党败兵胡琏兵团残部及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方天部共2.5万人,向汕头逃窜,途经闽粤边区,一路骚扰、抢粮,边区一些已获得解放的县城和乡镇又沦于敌手。
  8月下旬,刘永生率边纵第一、二、七团及警卫大队护送华南分局书记方方及分局机关北上江西赣州,8月31日,在江西会昌与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一一四师会师。与此同时,边纵第八支队亦在长泰与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先头部队会合。胡琏兵团离开闽西后,闽西各县的国民党残部见大势已去,也向广东潮汕地区撤退。边纵及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立即部署狙击,重新接管各县政权。从8月开始,边区人民武装相继解放永定、上杭、龙岩、漳平。10月17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二四〇师四三一团解放武平、连城。次日,边纵第七支队又配合四野部队解放长汀。至此,闽西全境宣告解放。在闽南,边纵第八支队与人民解放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侦察营密切配合,解放漳州。和平解放云霄、平和、华安等县。接着,闽南人民武装又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靖、漳浦、诏安等县。至1949年11月,除东山、金门及若干小岛外,闽南各县均获解放。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永生
相关人物
魏金水
相关人物
铁坚
相关人物
朱曼平
相关人物
林美南
相关人物
王汉杰
相关人物
蓝举初
相关人物
曾天节
相关人物
李洁元
相关人物
魏汉新
相关人物
张君燮
相关人物
李汉冲
相关人物
练惕生
相关人物
傅柏翠
相关人物
李敬慎
相关人物
陈言廉
相关人物
邱锦才
相关人物
范元辉
相关人物
方天部
相关人物
胡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