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09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
分类号: E297.4
页数: 14
页码: 131-144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福建地区在抗战胜利前夕开展边区游击战争、领导爱国民主运动以及配合大军解放福建的情况。
关键词: 边区游击战争 爱国民主运动 福建省委

内容

第一节 开展边区游击战争
  一、闽浙赣边区
  抗战胜利前夕,省委机关从官烈迁往福清、林森、永泰交界的山区。
  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华中局致电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指出:福建部队应依靠山地,面向群众,继续进行隐蔽、分散的游击战争,准备应付内战;应加强群众工作,组织扩大民兵,加强军民关系,巩固党内团结,一切本着自力更生、不依靠外援方针,坚持阵地,并创造与扩大周围游击基地,确保电台联系。8月25日,华中局又致电曾镜冰,指出:“为粉碎国民党对我进攻,及求得在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使我能在闽浙赣边区建立强大根据地,必须加强闽北、闽东一带的隐蔽游击活动与地下工作,并求将来与浙南、赣东北打成一片。”
  根据华中局的指示精神,省委于9月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我们的方针任务的指示》,确定日后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一般的停止发展根据地,阻止敌人进攻,利用一切和平条件,保持群众联系,加深敌人矛盾,强化自己力量,做到一般的根据地巩固起来,准备大的军事力量,粉碎敌人进攻。”并提出为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进行的政治宣传、经济动员和巩固掩蔽根据地等5项工作。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省委进行整风学习。省委书记曾镜冰写了《论个人小资产阶级意识与无产阶级立场》的长篇文章,作为整风的学习材料。与此同时,活动在闽北、建松政、闽东、闽中、闽西北等地区的党组织和游击队都按照省委“九月指示”精神,或进行整风学习,或开展群众工作,巩固原有地区,开辟新区。
  1946年初,省委为筹措经费,派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特委委员林汝楠、闽中游击队参谋长叶良运等率领突击队,在莆田江口截击国民党押钞队伍,缴获现钞3850万元,为省委筹集了一笔可观的经费,但叶良运在战斗中牺牲。
  1946年6月,省委在福州召开会议,贯彻中共中央2月2日发出的《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同时总结几年来的斗争经验和教训,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战略转变问题。会议提出:利用目前相对和平的环境和条件,采取隐蔽的形式积极发展力量,停止公开进攻,准备游击战争,是当前的总任务。会后,曾镜冰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省委工作由左丰美主持。左丰美等到南古瓯地区召集闽北、建松政、闽东3个特委干部传达福州会议精神,为开展游击战争作准备。
  1946年6月,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根据国民党中央政府《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开始实行“全面警卫”、“分区清剿”的方针,将全省划为3个“清剿”地区和8个自卫地区,并与浙、粤、赣3省政府商定设立3个联防区,扩充兵力,派兵“清剿”,企图消灭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1946年11月25日至1947年1月15日,省委在国民党军队不断袭扰的情况下,辗转南平、古田、建瓯等地村庄,前后共用52天时间,秘密召开省代表会议。会上,由曾镜冰传达党的七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对福建工作的指示。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省委改为闽浙赣区党委,由曾镜冰任书记。会议召开期间的12月19日,华中分局又向区党委转发了中共中央《对福建行动游击战争方针的指示》,中共中央指出:“在敌人力量薄弱与我武装和群众基础较强大、游击战争条件成熟地区可立即开展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反征粮反抽丁及减租减息运动,建立和扩大游击根据地;但为避免过度刺激国民党当局与便利自己发展起见,开始不要和国民党军队主力作战,不要进攻较大城镇;在党的力量较弱的地区,应积极联系群众,进行分散隐蔽活动,“组织民变和准备发动游击战争的条件”。会议即转入讨论贯彻中央指示。1947年1月12日,区党委作出《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决定》;18日,区党委又发出《告闽浙赣全体党员书》,号召广大党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克服困难,发动爱国游击战争,开辟第二战场,为独立和民主的新中国而战。会后,曾镜冰赴上海向华东局汇报会议情况并电告中央。委员们则分赴各地进行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
  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致电闽浙赣区党委,肯定了福建省党代表会议制定的斗争方针,强调“应多从人民为生存而斗争的口号着想”,“先从敌人力量较薄弱的地方发动武装斗争,求得生存与发展,尤其在组织上开始不要铺张门面,过分刺激敌人”。3月19日,华中分局亦致电区党委,指出在福建开展游击战争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应选择一二个敌我力量对比、地形有利及群众斗争成熟的地区进行周密部署,发动游击战争,以取得经验教训和推动全党的转变;在游击战争未成熟地区,仍应当进行必要的准备。
  3月,曾镜冰从上海返回福建,于中旬在福州召集有福州、闽中地区党委成员参加的紧急会议。由于曾镜冰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躁冒进情绪,会议在“扫清保守思想残余”的气氛中,提出“放手放手再放手,勇敢勇敢再勇敢”的口号。3月16日,曾镜冰给各地委发出指示信,要求大家扫除保守思想,立即发动游击战争。4月中旬,曾镜冰又指示各地“准备三个月后,全省队伍大集中,以便消灭敌人一两个团,或几个大队”。
  4月上旬,曾镜冰前往古田发动澄阳暴动,创造“大胆放手发动游击战争”的经验。4月9日,在曾镜冰、左丰美的指挥下,游击队消灭澄阳反动地方势力,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取得暴动胜利。游击队扩编为“闽浙赣游击纵队”,共300多人,由左丰美任纵队司令兼政委,刘捷生任副司令。纵队下辖2个支队,由余三江、郑荣堂分任支队长。暴动胜利后,区党委命令左丰美带领闽浙赣游击纵队进军闽中地区戴云山,拟与黄国璋领导的闽中游击纵队会合,实现“左黄会师”,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队伍行进到永泰、闽清边界时,遭到国民党保安部队的堵击。激战中游击纵队受到损失,向导牺牲,队伍无法前进,只好撤回古田。后分3路到寿宁、浙江边区、屏古瓯及南古瓯地区活动。
  在闽中地区,闽中地委委员陈振先、林汝楠等人在福清龙高组织暴动,因举事仓促,遭到国民党保安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围攻,暴动失败,部分人员被捕罹难,游击队渡海转移到莆田。1947年4月,黄国璋率领从福清转移出来的游击队与罗迎祥、杨光辉领导的莆田游击队在甫田西亭会合,整编成闽中游击纵队(亦称戴云纵队),由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陈亨源为副司令员,林汝南为副政委,罗迎祥为参谋长,下辖3个中队共100多人。游击纵队在与左丰美部会师未成后,6月6日,在莆仙交界的钟朗桥九天关与国民党军队遭遇,激战1个多小时。战后,游击纵队撤往仙游、永春、南安一带,先后与高祖武带领的仙(游)南(安)永(春)游击队和许集美率领的晋南游击队会合。3支队伍合编建立“戴云纵队直属支队”。由罗迎祥兼支队长,林汝楠兼指导员,高祖武任副支队长,许集美任政工队长。7月5日,游击纵队在南安诗山遭国民党保安第一总队及地方武装1000多人的围攻,罗迎祥掩护队伍突围时牺牲。7月14日,队伍转移到德化暗林口,又遭国民党军队伏击,高祖武等10多人牺牲,仅剩数十人突围。
  在闽浙边区,1947年7月6日,中共闽浙边地委带领游击队攻打松溪渭田、周墩两个区乡公所取得成功,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成立闽浙边游击纵队,纵队长叶风顺,副纵队长池云宝。
  在闽东地区,原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旅政委阮英平受华东局派遣,回福建负责军事工作,担任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区党委安排阮回家乡闽东领导斗争。1947年8月,阮率领由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部分人员组成的“闽东人民谋生军”,先后攻打宁德洋中、七都、赤溪、虎〓等乡公所,缴获不少枪支,镇压一批反动分子。接着,又抽调城工部闽东工委所属的部分党员和谋生军组成武工队,在周宁、屏南、政和交界地区发动群众,恢复党组织,打开闽东工作的新局面。
  1947年6月,中共中央对皖、浙、闽游击战争发展方向与方式问题作了指示,指出这3省游击武装力量小且无主力骨干,不宜过急;强调蒋管区的游击战争,应从发动群众进行经济斗争搞起。7月10日,华东局对闽浙赣游击战争也作了指示(即灰日指示)。中央和华东局的指示,都批评闽浙赣区党委在领导游击战争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急于求成的急躁盲动情绪,强调闽浙赣边区的游击战争应着重于发动群众的求生存斗争,谨慎从事,切忌盲动。
  7月,区党委在林森县尚干召开会议,讨论上级指示,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下一步行动方针。8月28日,会议通过了《闽浙赣人民斗争特点与闽浙赣人民游击战争的指示——接受华东局灰日指示的指示》(又称八二八指示)。强调:游击战争是人民的战争,必须大力发动群众与依靠群众,不能违背革命发展不平衡规律,反对脱离群众的盲目冒进。目前应立即将一般武装与干部分散于各地,建立并加强党的组织,发动广大人民为生存而斗争,在此基础上发展更广大的游击战争。会后,这一指示传达到各地,各地游击武装开始分散活动。但在执行中也出现问题:有些干部不愿意实行部队分散地方化;有的则想放弃武装斗争,解散部队,以合法斗争来解决群众的要求。为纠正这两种偏向,闽浙赣区党委(9月后改为省委)发出《关于发动三十路游击运动指示》,要求各地迅速实行部队分散地方化,将现有部队分散组织30个以上的地方游击队,以便更广泛更密切地联系群众。接着在12月22日,省委又发出《坚决执行部队地方化》的指示,强调:“八?二八指示是我们的游击战的基本方针,三十路游击运动,实质上就是部队地方化,就是我们实行正确游击战争方针的具体口号。”
  1948年1月,省委机关迁到南平大凤。南古瓯地区从此便成为边区的领导中心。同月,省委通过《为展开广泛群众性游击战争恢复与建立民主根据地的决议草案》,确定1948年的任务:“首先不是破仓分粮,筹款缴枪,而是消灭地主阶级。”这个决议草案在原有《八?二八指示》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和本地区形势的发展制定出新的方针,即由发动群众求生存斗争为主进而转变为消灭地主阶级,摧毁反动统治基地,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性武装斗争,表明闽浙赣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3月,省委发出《为坚决发动农民,清算恶霸特务,开展游击战争,迎接解放军南下,实行分田废债,建立民主政权决议》。省委指示成立南古瓯中心县委。4月,在南古瓯地区开展除恶分粮斗争试点。4月底,省委在南平嵩岭召开会议,推广南古瓯经验。国民党当局对南古瓯地区的斗争惶恐不安,抽调省保安第四团、第五团和水警总队各1部,配合建瓯反动武装重点“围剿”该地区。在省委的部署下,边区游击纵队采取灵活战术,寻找有利战机消灭敌人,7月在古田石坑里村歼国民党1个保安支队;9月,在建瓯杨梅岭伏击国民党1个保安中队;10月,在南平桐坑袭击国民党保安队,在闽江截击国民党运输船,同时攻下了炉下、埂埕等地的乡公所;还夜袭南平洋后,烧毁国民党“围剿”南古瓯地区的指挥部。各地游击队也积极配合南古瓯地区的反“围剿”斗争,使国民党当局的重点“围剿”被粉碎,南古瓯游击根据地得到巩固。
  二、闽粤赣边区
  1945年8月9日,党中央对闽粤赣边区的工作方针和部署作了重要指示,指出:“闽、粤、赣边区党的工作方针,应以党的政治口号,放手发动群众,坚持与发展各地武装据点,实行人民武装自卫的斗争,并领导群众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掩护党的工作,发展和保护群众利益,以达到树立华南革命根据地的右翼基础的目的。”要求闽粤赣人民武装巩固和发展边区的据点和工作,争取一年内,在闽粤边建立星罗棋布的支点,以便“在大规模内战时能起华南一翼的牵制作用”。(①《中共中央关于闽粤赣边工作方针与布署的指示》,1945年8月9日。)
  8月28日至9月3日,中共闽粤边区委员会在平和水尖山举行扩大会议,贯彻中央指示,确定边区党组织新的任务: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决定王涛支队在不打乱建制的原则下,实行分散发展的方针,即以大队为单位,分散发动群众,扩大队伍,解决经济和创造新支点。会后,王涛支队分散活动。
  9月,国共两党正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福建当局却在闽西、闽南、闽中、闽东、闽北设立5个“绥靖区”,配备5个保安团,加上各县反动武装,向人民武装发动进攻。其时在杭武蕉梅边的王涛支队与韩江纵队第一支队在王寿山会合,于9月11日与国民党军在梅县松源发生战斗,闽西特委副特派员陈卜人等3人牺牲。10月,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出巡闽西、闽南,在南靖召开会议,部署保安第二、三团继续“清剿”闽西。为反击“清剿”,加强边区人民武装的领导,闽粤边委决定设立闽西、闽南军分区。闽西军分区由刘永生任司令员,林映雪任政委,杨建昌任副政委。闽南军分区由郑金旺任司令员,罗炳钦任副司令员,陈仲平任副政委。
  11月4日,中共中央转发香港分局书记方方《关于闽粤赣边区工作的意见》,指出:“目前形势决定你处不是集中大搞,而是分散发展的时期。”“去发展汀、瑞、宁、清、归、安、南、永隐蔽据点工作”;“王涛支队目前应采取分散行动,以班排为单位,配合工作人员向三年游击战争据点恢复工作”;“对漳州、厦门、汀州各城市及厦大等部门工作……采取精干隐蔽政策,长期埋伏。”该意见为闽粤边委的工作指明方向。同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成立中共闽粤边区临时委员会,由魏金水任特派员。
  1946年2月3日,国民党福建当局纠集优势兵力向闽西南地区进攻。临委决定集中王涛支队第一、三大队,于2月25日在闽粤赣中心县委领导的长胜支队配合下,攻下广东大埔高陂镇,筹款2200多万元,缴获一批枪支及军用品。但此战也暴露了目标,王涛支队一、三大队在平和锅子胨受到国民党吴子高部的追击,数人伤亡,副支队长巫先科牺牲,部队转移到南靖休整。王涛支队第四大队也受到国民党军队进攻,转入乌山休整。
  3、4月间,国民党当局把全省划分为4个“清剿”区,加紧进攻。鉴于人民武装力量较弱,集中行动十分不利,边区临委于5月20日发出《关于进一步执行分散隐蔽方针的指示信》。10月,王涛支队在成立两年后奉命解散,部队人员疏散到各地坚持斗争。
  7月,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王维到达闽西,向闽粤边临委传达党的七大路线和延安整风精神。11月,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决定,中共闽粤边临委撤销,另行成立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由魏金水任书记。
  此后半年内,国内形势开始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11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对南方各省乡村工作方针给方方等的指示》,指出:“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就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凡条件尚未成熟之地区,则采取隐蔽、待机方针,以待条件成熟,……但总目标仍然是积极发知公开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而不是不管条件是否成熟一概采取隐蔽方针。”并明确指示,闽西闽南等地原有根据地“应鼓励原有公开或半公开武装,紧紧依靠群众继续奋斗,不应采取消极复员政策。”次年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又派员向闽粤边传达分局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提出可在闽西、闽南首先发动,尔后向粤东发展。根据中央和香港分局的指示,闽粤边工委经过认真讨论,于3月9日发出《关于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指示,认为:国内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和平之门已经关死,因此,“现在一切和平幻想都是错误的了”,当前的任务是逐步引导群众从胜利的经济斗争走上反抗国民党征兵、征粮及其统治的政治斗争,“建立群众武装,掀起广泛的群众斗争”。鉴于闽西南反动势力比较强大,而粤东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工委提出:武装斗争应首先在粤东地区发动,而后是闽西南。同月,魏金水赴香港向分局汇报工委的意见,香港分局同意。魏于4月返回闽西,5月召开工委会议讨论新形势下的工作问题。会上,根据香港分局的指示,决定把闽粤边工委改为闽粤赣边区工作委员会,以魏金水为书记。
  1947年初夏,国民党军放松“清剿”,撤销“闽粤赣边清剿委员会”,从闽粤边抽走部分兵力,应付各地民变和补充前线。工委按原定的工作方针,从闽西抽调许多军事骨干入粤东。5月,工委在大埔将粤东武装和闽西部分武装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由刘永生任支队长,杨建昌任政委,程严、廖启忠、徐达任副支队长,王立朝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郑金旺任参谋长。粤东支队于6月10日袭击大埔县梓良乡,没收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的家产,烧毁乡公所的征兵名册。接着在粤东地区筹集经费,为扩大部队、大规模出击准备条件。
  6月18日,工委在大埔隘头召开工委执委扩大会议,决定工委和地委均建立主力部队,党委书记任部队的政委,正式成立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由刘永生任总队长,魏金水任政委,朱曼平任副政委。8月,在永定成立闽粤赣边总队闽西支队,支队长蓝汉华,副支队长郑永清,闽西特委书记林映雪兼任政委,邱锦才任副政委。闽南支队也在乌山建立,支队长李仲先,副支队长王汉杰,闽南特委书记卢叨兼任政委,陈文平任副政委。
  1947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后方的统治日益空虚。边区没有国民党正规军,只有零星保安部队、少数专员公署或县的自卫队及乡村地方反动武装。在兵力对比发生有利变化的情况下,工委提出“加速准备力量,迎接大军南下,壮大人民武装,配合全国总反攻,推翻闽粤赣边蒋匪统治,解放闽粤赣苦难人民”的新的奋斗目标。9月18日,工委又发出(关于武装斗争方针致总队及各地委的信》,提出今后的武装斗争应实行“普遍进行小搞,准备进行大搞”的方针。此后,边区总队在粤东频频向国民党军发动进攻,至1948年3月,先后创建6块游击根据地,人民武装发展到2000多人。与此同时,闽西支队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至4月,永和埔3县边区迅速发展成纵横100多华里的游击根据地。闽南支队则多次打退国民党军对乌山的围攻,并派出人员到诏安平原和诏饶边一带开辟游击区。从1947年2月至1948年3月,闽粤赣边区人民武装共消灭国民党武装2000多人,摧毁区乡反动政权100多个,边区人民武装发展到4个支队、20多个游击大队和100多个武工队,总兵力达5000余人,开辟游击根据地15块,人口达100多万。
  人民武装的迅速发展使国民党当局十分恐慌。1948年2月,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广州行辕主任、广东省保安司令宋子文和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经过协商,成立“闽粤边区剿匪总指挥部”,以涂思宗为总指挥,调集闽粤两省1万多兵力,企图消灭边区人民武装。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促进与迎接全国革命高潮,同月,中共香港分局发出《粉碎蒋宋进攻计划,迎接南征大军的指示信》。根据分局的指示,工委确定的行动方针是:普遍发展与建立主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限制,不要强调一时一地的得失,积极向外发展;大胆领导非党武装(包括土匪及民主人士武装),注意战术的运用,在有利条件下袭击占领城镇,尔后分散四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根据这一方针,春节过后,总队在永定消灭刘永图自卫中队。3月2日,总队和杭武蕉梅大队一举攻入蕉岭县城。宋子文、刘建绪、涂思忠等慌忙调整部署。但是,总队越打越勇,接连打败国民党军队的“六路进攻”。粤东支队也在大埔县马头山重创国民党军。涂思宗由于连连失败而被撤职,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被粉碎。人民武装则进一步发展壮大,7月,中共闽粤赣边工委决定成立闽粤赣边军事委员会,由魏金水任主席,朱曼平、林美南、刘永生任副主席。统一领导边区的武装斗争。至8月,边区共有总队及潮汕、粤东、韩江、闽西、闽南等5个支队,兵力约7000人,民兵近6000人。
  8月,中共闽粤赣边区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广东省大埔县召开,会议总结了一年工作,研究战略战术、群众斗争、统一战线、党的财政经济等重要问题。会议根据香港分局指示,撤销中共闽粤赣边工委。8月7日,选举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以魏金水为党委书记兼闽粤赣边区人民解放军总队政委,刘永生为总队长,朱曼平为党委副书记兼总队副政委,林美南为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总队政治部主任,王维为区党委组织部长。
  国民党当局不甘心失败,9月,宋子文又任命喻英奇为“闽粤边区剿匪总指挥部”总指挥,派兵对闽粤边区进行新的“清剿”。人民武装积极应战。1949年1月10日,边区总队一举解放大埔湖寮,全歼国民党美式装备1个中队,震动了整个边区。国民党军军心动摇,黄国权团的3个营长、9个连长押黄前来总队投诚。驻高陂市的李鹏大队长亦率部起义。闽西支队四战四捷,控制了永和埔大片地区。闽南支队也开辟了新的游击区。
  第二节 领导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下半年,内战爆发,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空前严重。福建也不例外,广大劳动群众生活日益恶化,迫切要求团结起来为生存而斗争。地下党组织因势利导,领导广大学生、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群众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成为革命斗争的第二条战线,配合了游击根据地内的游击战争。
  一、闽浙赣区
  1947年1月22日,闽浙赣区党委在林森县桐口乡龙山村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决定将闽江工委改为闽浙赣党委城市工作部,负责开展东南各省的城市工作。由庄征任部长,李铁任副部长。会上,庄征作《论开辟第二战场》的报告,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任务是:在学校内展开爱国运动,在工人中领导下层斗争;动员输送干部到农村去开展工作;广泛展开内应工作,多找军队关系;打入国民党政权机构内部,以取得情报,便利农村斗争;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打击国民党,瓦解国民党统治;开展经济工作,支援游击队。城工部机关设在福州仓前山程埔头璞园。会后,城工部努力壮大与发展党组织。在福州、厦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学校。不到1年时间,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农学院、福建学院、福建音专、师专、医学院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以及英华、三一、林森师范、福高等16所中等学校均建立了党组织。城市党组织还发展到闽、浙、赣、湘、粤、台6省80余县市。
  1947年8月,区党委在对待城工部的问题上,出现失误。由于城工部负责干部违反秘密工作原则,没有将从福州海关搞到的布匹及时转移,暴露目标,致使城工部委员孟起被捕并暴露了身份。区党委负责人怀疑这是庄征所为,在未作调查研究及逼供信的情况下,以“出卖孟起的内奸”罪名,错杀庄征,并任命李铁为城工部部长,林白为副部长。1947年年底至1948年初,各地又连续发生几起党组织受破坏及部队受损失事件,都发生在城工部骨干分散到各地委之后;再加上省委常委、军事部长阮英平到省委汇报途中,被歹徒谋财害命,而阮英平的警卫员又是城工部党员。根据这些事件,省委主要领导入无端怀疑城工部已成为国民党特务控制的组织。1948年3月,省委成立审查委员会对城工部进行审查。在审查中未认真调查研究,不请示中央,也不按党中央有关的审干政策办事,仅根据逼供得到的“口供”材料,便草率地认定城工部已成为被国民党控制的“红旗特务组织”,决定予以解散,并错杀了一些城工部骨干。广大城工部党员失去组织联系,遭受各种误解,处境十分艰难。但他们仍以革命利益为重,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寻找组织,独立自主地按照党中央的方针和区党委的原先部署继续开展工作。
  1948年4月初,国民党政府北平当局宣布取缔华北学生联合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大学学生举行抗议总罢课。消息传到厦门,厦门大学和闽南城工部党组织,通过学生自治会召开学生大会,决定罢课两天,成立“厦门大学人权保障委员会”,发表《反迫害、反饥饿罢课宣言》和《致华北同学书》,抗议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接着,传来国民党四川省主席王陵基镇压学生,造成“四?九成都血案”的消息,厦门大学地下党组织又领导学生罢课3天,抗议四川反动军警的暴行,并节食3天捐款慰问受难同学。
  美帝国主义在日本投降之后,利用日本进行反苏、反共,公然破坏波茨坦公约,庇护反动财阀和法西斯势力,恢复日本的军事工业和半军事工业,恢复日本的武装力量,引起全中国人民的愤恨和反对。1948年5月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场席卷全国的反对美国政府扶持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运动迅速兴起。福建各大、中学校学生和教职员,奋起响应。福建农学院地下党组织首先发动学生自治会,翻印有关“反美扶日”资料,广为宣传,并进行罢课。协和大学学生自治会发表了《为反对美帝扶植日本告全国同胞书》,组织学生罢课、集会。省立福州中学、福建学院、英华中学等校还约定举行联合示威游行,但遭到学校当局阻挠,仅省立中学学生冲出校门,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反对美国政府扶持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运动还波及厦门、泉州、漳州等市,福建的爱国民主运动达到新高潮。
  面对蓬勃兴起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镇压措施。1948年8月17日,行政院发布命令,实行所谓特种刑事检举,即由特务、暗探开列进步工人、学生的黑名单,第二天,这些工人、学生就要到特种刑事法庭“投案”,否则就予以逮捕。福建国民党政府也采取镇压措施。漳州被捕党员数人。省立福州中学被勒令停课,4名党员学生被勒令停学,2位被扣发毕业证书。
  8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对目前蒋管区斗争策略的指示》,根据当前紧急性情况及可能发展的情势,指出:在国民党进行疯狂的法西斯镇压作最后挣扎之际,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策略,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而不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在城市方面“应坚决实行疏散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在这次大检举中的斗争策略,要依据各个单位自己群众的觉悟程度和人数,实行合法斗争”。隐蔽后的组织形式,应“实行平行组织、单线领导、转移地区不转关系的方针”。“在检举风浪过去后,再谋有步骤的发展,以便积蓄新的力量等待时机”。
  福建党组织根据中央的指示,逐步转入隐蔽,转变斗争策略,开展分散、小型的活动。
  二、闽粤赣区
  抗战胜利后,闽南特委于1945年12月派宣传部长兼白区特派员罗林赴漳州。翌年又派张光、陈华分赴安溪龙门和厦门,协助罗林领导白区工作,并派党员到安溪罗岩宝溪小学、南安师范、同安中学、厦门大学、国立第一侨民师范等学校建立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发展组织的基础上,1947年夏,闽南地委决定分别建立安南同县工作委员会、厦门市工作委员会、南安诗淘码区工作委员会等工委,领导白区工作,这些组织直属闽南地委领导。
  1946年5月,闽南特委派张连等人到台湾建立中共台北支部。1947年“八?二八”台湾人民武装起义被镇压后,罗林、陈华再次派张连到台湾建立中共台湾工作委员会,由李法儒任书记。11月初,罗林在南靖交通站被捕叛变,导致厦门市工委书记陈华、安南同县工委领导入林金狮、林泗太和台湾工委领导入李法儒等先后被捕。李法儒叛变,致使台湾的一些党员相继被捕。台湾党组织与闽南地委失去联系。为避免更大损失,张连部署其余党员撤出台湾,分别转移到上海、杭州、福州、泉州、厦门、安溪、香港等地。1948年4、5月间,张连等经中共中央上海局的介绍到香港向中央香港分局章汉夫、乔冠华、李嘉人等人汇报情况,要求帮助恢复组织活动。5月,在九龙香岛中学成立中共泉厦临时工作委员会,由张连任书记。经香港分局帮助,泉厦临工委与闽南地委和闽粤赣边区党委取得联系并受其领导。6月,泉厦临工委决定建立厦门市临时工作委员会,由陈君实任书记。同时,又派一批党员去台湾,恢复台湾党组织的活动。
  10月,泉厦临工委决定以安溪为中心,开辟安永德漳游击区,先后抽调了二三百名干部进入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等县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第三节 配合大军解放福建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取得胜利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国民党政权,加紧在江南各省扩军备战,企图固守江南、伺机反扑。南京政府国防部编组了14个编练司令部,其中第一编练司令部,司令官王敬久,驻福建尤溪,辖第五军、第二十五军、第一二一军;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官胡琏,驻江西上饶,辖第十军、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军。1949年初,根据南京政府国防部下达给福建的征兵名额,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先后以驻闽独立第四团、保安第六团为基础,扩编成独立第五十师和第三二五师、三五〇师,编为第一二一军,由沈向奎为军长。1月,朱绍良接替李良荣担任福建省政府主席。3月,福建省政府将全省划为闽西、闽北、闽中3个“清剿”区,对福建各游击区进行“清剿”。
  一、闽粵赣边区
  1949年1月29日,经中央军委批准,遵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在广东省大埔县樟溪村成立,由刘永生任司令员,魏金水任政委,铁坚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朱曼平任副政委,林美南任政治部主任,王汉杰任参谋主任。边纵统辖一、二、四、七、八共5个支队和第一、第五、第七等3个直属团,兵力约8000余人。第一、二、四支队分别由梅州、潮汕、韩江支队改编组成;第七支队由闽西支队改编而成;第八支队由闽南支队改编而成。1949年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称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闽粤赣边纵队在华南分局和边区党委的领导下,在广东潮汕、梅埔地区,向国民党军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至3月,大小战斗42次,歼灭国民党军队1400余人,解放了有60多万人口的大片土地。边纵的兵力也扩大到1万多人。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千里长江防线全线崩溃。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乘胜向南挺进。在此大好形势下,闽粤赣边区人民武装加强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5月14日,国民党保安独立第一营营长蓝举初和保安第十三团团长曾天节分别在广东蕉岭、老隆起义。接着,广东第六行署专员李洁元、保安第十二团团长魏汉新与梅县县长张君燮亦率领保安第十二团宣布起义,和平解放梅县。从5月9日到20日,梅属地区的南山、大埔、蕉岭、梅县、五华、兴宁、惠来、平远等8个县城均获解放。在闽西,1949年5月,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李汉冲、练惕生,国民党驻军领导入傅柏翠,国民党上杭、龙岩、永定、武平、连城等县县长及福建保安第四团均宣布起义。在闽南,继国民党安溪县自卫大队李敬慎部起义之后,驻泉州国民党军三二五师副师长陈言廉也率部分官兵起义。
  至1949年5月,边纵直属主力部队有5个团共2000多人,5个支队共16个团约6000余人,另有县级武装及区武工队5000余人,民兵3万人。
  1949年6月3日,根据边区党委和边纵司令部的指示,边纵第七、第八支队在永定湖雷整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邱锦才为司令员、范元辉为政委,统一指挥闽西南人民武装。闽西各县相继成立独立团。更大规模地开展游击战争。
  正当革命形势十分有利的时候,原在江西中南部的国民党败兵胡琏兵团残部及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方天部共2.5万人,向汕头逃窜,途经闽粤边区,一路骚扰、抢粮,边区一些已获得解放的县城和乡镇又沦于敌手。
  8月下旬,刘永生率边纵第一、二、七团及警卫大队护送华南分局书记方方及分局机关北上江西赣州,8月31日,在江西会昌与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一一四师会师。与此同时,边纵第八支队亦在长泰与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先头部队会合。胡琏兵团离开闽西后,闽西各县的国民党残部见大势已去,也向广东潮汕地区撤退。边纵及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立即部署狙击,重新接管各县政权。从8月开始,边区人民武装相继解放永定、上杭、龙岩、漳平。10月17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二四〇师四三一团解放武平、连城。次日,边纵第七支队又配合四野部队解放长汀。至此,闽西全境宣告解放。在闽南,边纵第八支队与人民解放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侦察营密切配合,解放漳州。和平解放云霄、平和、华安等县。接着,闽南人民武装又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靖、漳浦、诏安等县。至1949年11月,除东山、金门及若干小岛外,闽南各县均获解放。
  二、闽浙藉边区
  从1948年夏季开始,国民党军加强对南古瓯地区的进攻。由于力量悬殊,闽浙赣省委决定撤离这一地区北上,向国民党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江西边境地区发展。在北上前夕的1949年2月3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南平上溪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①此名称以当时的历史文献为据。一些史书又称闽浙赣纵队或闽浙赣游击纵队。)以原闽浙赣游击纵队为主,加上闽浙边地区的一部分武装,先组编3个直属支队和1个教导队,由曾镜冰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左丰美任副政委,陈贵芳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黄扆禹任政治部主任。由于组建工作仓促,没有向各地明令公布这一决定和确定其与各地区游击武装的隶属关系,也没有对各地武装的整编工作作出部署。因此,除了直属支队和闽中支队外,其他各地区的游击队未改名称仍然各自独立作战。
  省委及纵队到达江西后,在资溪、贵溪、金溪一带发动群众,分化瓦解国民党军政人员,拦击国民党溃兵,迫使国民党贵溪县县长俞和楷及“赣东北青年服务总队”1000多名官兵投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相继解放了塘湾、文坊、花桥、上清等地区。1949年4月4日,华东局复电曾镜冰,指出省委和游击纵队的工作重心应当在福建,而不是江西和浙南。但是省委及纵队直属部队没有及时返回福建,仍在赣东北一带从事群众工作和策反工作。5月上旬,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进抵贵溪与闽浙赣纵队会师。华东局再次电促曾镜冰率部返闽。5月9日,曾镜冰电告华东局,承认过去行动的错误,表示“即遵示转回福建活动”。5月底,曾镜冰率省委机关与边纵直属支队回到建瓯。此时,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一部已率先入闽,解放了崇安、建阳、水吉、建瓯、南平、浦城、松溪等县城。
  与此同时各地游击队各自为战。1月,闽西北游击队整编为闽赣边游击纵队;2月,闽中游击队整编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4月,闽东的游击队整编为闽浙赣游击纵队第四、第五支队;同月,泉州游击队改名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司令部泉州团队。闽(清)古(田)林(森)连(江)罗(源)中心县委也组织起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积极开展游击斗争,打击国民党武装,有力地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建。
  5月,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第十五军第四十四、四十五师和五兵团第十七军第五十一师,在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迅速解放除光泽(1950年2月17日解放)以外的闽北地区。省委和纵队即把工作重点转到接管政权和支援前线方面。6月3日,建瓯军管会宣告成立,由曾镜冰任主任,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师政委崔子明任副主任,下设公安、财经、文教、交通、秘书等处。军管会制定了新区工作的有关制度、条例,任命了南平和建阳两个地委领导入及各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并派干部加强区、乡政权的建设。
  5月27日,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第三野战军派遣第十兵团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军进军福建。原驻闽北的二野调大西南。6月14日,十兵团先遣队抵达建瓯。7月底,大部队抵达建阳、建瓯一线。为配合十兵团的行动,6月18日,闽浙赣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大军供应及城乡工作等问题。30日,省委发出《关于大军供应工作指示》。7月初,成立闽北支前委员会,曾镜冰任主任。经过努力,至7月中旬,共筹集大米710余万斤,柴草900余万斤,马料130多万斤,食油10万多斤,盐10万多斤,部分满足了兵团大部队入闽所需粮草供应的需要。
  1949年6月19日,经党中央批准,在苏州成立新的福建省委,随十兵团南下入闽,统一领导即将解放的福建全省工作,省委到达建瓯后,根据中央指示,进行充实调整。原闽浙赣省委即撤销。新省委成立民工指挥部,由左丰美任指挥,黄国璋为政委,集中1000多名民工,组成运输队、担架队,为人民解放军运送粮食、弹药及伤病员等。
  这期间,驻防福建东南沿海的国民党兵力共有3个兵团10个军27个师约12万人,统由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指挥。蒋介石企图坚守福州、厦门,以确保台湾。6月21日,蒋介石从台湾飞抵福州南郊飞机场,召开临时军事会议,强调无福建即无台湾,表示决心固守福建以巩固台湾外围,并调整与整编福建防务机构,部署后勤补给。7月22日,蒋介石又乘军舰到达厦门,召集驻守在闽南的高级将领会议,严令坚守厦门。
  8月6日,十兵团发动福州战役。8月17日,福州解放,周围的永泰、连江、福清、长乐、闽清等县城也获解放。至8月23日止,除国民党七十三军、七十四军各一部逃往平潭岛外,其余均被解放军消灭,共歼灭国民党1个兵团部、3个军部、7个整师、5个师的一部或大部,加上保安部队等,计5万余人。
  新省委于8月19日从建瓯迁入福州。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由张鼎丞任主席,叶飞、方毅任副主席。为统一领导全省的军事工作,成立了福建军区,叶飞为司令员,张鼎丞为政委。8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开始接管旧政府各机关。9月14日,中共华南分局决定撤销闽粤赣边区党委。闽西、闽南2个地委归福建省委领导,原属广东、江西行政区域的地委划归新的广东、江西省委领导。
  8月底,十兵团一部在闽中游击队的配合下,又解放了莆田、惠安、泉州、青阳、安海等地区。
  9月16日,十兵团发起漳厦战役。经1个月战斗,解放了漳州、厦门及附近的广大地区,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1个要塞司令部、2个军部、7个师等计5万余人。10月24日,十兵团一部发起攻打金门的战斗。虽然解放军登陆成功,并向纵深猛插,因国民党守岛部队多达2万人,且又得到国民党军十二兵团的支援,双方兵力悬殊;加上解放军船只不够,恰逢退潮,后援不继,终于失利。
  1950年5月11日,人民解放军九十一师等部发起攻打东山战斗,12日解放东山。至此,福建省除金门、马祖等岛屿外,均告解放。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