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日救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0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抗日救亡
分类号: E297.33
页数: 4
页码: 122-125
摘要: 该文描述了抗日时期福建各地的抗日斗争和党的组织活动,包括金门、厦门、福州、漳州、泉州、南平、福安等地的人民和党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组建抗日武装和抗敌后援会,以及发起宣传和组织工作的努力。
关键词: 党的组织 抗日斗争 抗敌后援会

内容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加紧南侵。国民党当局在金门几乎毫无戒备,金门岛除保安队百余人外,没有一支正规部队驻防。10月26日晨,日军开始对金门发动进攻,日军尚未登陆,国民党金门县长邝汉便擅离职守,带领眷属逃往大噔岛,然后转逃漳州。金门民众虽英勇抗战,但因敌强我弱,当日中午,日军便攻占金门县城。
  金门沦陷后,厦门备受威胁。重新恢复的厦门工委不顾当局的种种限制与禁令,派出党员参加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如厦门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中国妇女慰劳前方将士总会厦门分会、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厦门儿童救亡剧团、鼓浪屿青年抗敌服务团等,在其中发挥骨干领导作用,促进厦门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在福州,一些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当局领导成立的“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在其中及其属下的宣传工作团等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党组织还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福州民众歌咏团等公开活动的组织,充分利用合法地位开展抗日活动。
  在漳州地区,漳州工委领导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创办“芗潮剧社”,该剧社又发展成“龙溪民众救国服务团”。该团的主要领导人柯联魁、蔡大燮及负责组织工作的彭冲、陈松年等都是共产党员。这个团在两个月内,迅速发展到30多个分团和几十个突击队,团员达3000多人,遍布全区各地,漳州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十分热烈。
  泉州地区党组织派党员参加了晋江县各界抗敌后援会、泉州文化青年抗敌服务团、晋江县文化界战时服务团等抗日救亡组织,在其中发挥作用。党组织领导人直接领导《泉州日报》,进行抗日宣传。
  中共福安城区领导人郭文焕等部分党员、团员,在国民党县长程星龄的支持下,参加当局组织的抗敌后援会,出版《战鼓》(三日刊),报道战局动态,宣传抗日英雄事迹,刊登抗战文艺作品,这个刊物成为闽东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程星龄调离后,抗敌后援会的活动受到限制,《战鼓》也被迫停刊。
  1938年5月10日,日军为了牵制徐州战役及即将发起的武汉会战的中国军队,并为了进一步进犯华南、攻占广州、打通从上海到粤南的海上交通线,向东南沿海的重要战略基地厦门发起进攻。遭到驻守厦门的国民党守军七十五师及广大民众的英勇抵抗。但因双方实力悬殊,12日厦门全岛沦陷。在保卫厦门的战斗中,中共厦门工委及时派人同在厦门前线指挥作战的七十五师副师长韩文英取得联系,积极动员和组织民众支前、慰军、宣传、救护,打击汉奸,维护社会治安。日军进攻禾山等地,党组织发动民众参加壮丁义勇队,与守军一起阻击日军。当日军进入市区时,壮丁义勇队与日敌巷战,部分人员退至南普陀,凭险抵抗,至弹尽全部殉难。
  厦门市区沦陷后,工委机关和各抗日救亡团体的成员,以及在厦门的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干部撤到鼓浪屿。工委主持召开各抗日团体骨干会议,决定成立厦门战时服务团,由共产党员施青龙(施大德)、谢亿仁(谢仁丹)担任正、副团长,全团108人。会后,全团9个工作队分赴漳州、南靖、海澄、平和、长泰、同安、石码及龙岩等地,发动群众抗日救亡,武装保卫闽南。由厦门市工委派共产党员洪凌(学禹)、陈轻絮领导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7岁),在厦门沦陷后,撤退到漳州,后经汕头、广州,转香港赴东南亚各国进行宣传募捐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侨胞的欢迎,侨胞们深为儿童的爱国热情所感动,纷纷慷慨捐资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1938年6月15日,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书记方方发表文章,指出“誓死保卫华南,特别是保卫漳泉潮汕,收复厦门”是“最中心最迫切的”战斗任务。(①《闽西南目前形势与我们应有的努力》,1938年6月15日。)8月中旬,特委在龙岩白土召开第四次特委执委扩大会议,决定加紧指导地方党组织开展备战工作。8月,方方又发表文章,催促当局在军事上作出“应有的部署”,在一些战略要地建立抗战支点及外线支点,并呼吁当局“普遍武装广大群众”。(②《从目前战局谈到闽粤边军事上应有之部署》,1938年8月20日。)但这些抗战良策未能被国民党当局采纳。后来,特委在潮汕地区建立一支1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和500~600人的群众武装,在前线抗击日伪。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也在晋江、南安抗日前线建立一支拥有2000余人枪的“南联乡抗日自卫队”,并在党的工作基础较好的深坑、梅花岭、官桥、树兜、紫帽一带建立抗日据点。
  闽南党组织派张伯庭在莆田东坑、月塘等30余个村庄,组建一支200多人的不脱产抗日武装。党组织还在平潭建立一支以青年学生为主的抗日游击队,后发展成为“大富民众自卫团”,在海上英勇抗击日军。
  在福州地区,福州工委领导下成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成为市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力量。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及工委还派出党员到连江、闽侯、闽清等县建立党的组织及抗日救亡团体。闽清的“战时民教流动工作队”用文艺形式宣传群众,一直坚持到1940年夏天。
  在南平地区,1938年11月,中共南平特别支部扩建为南平工委。1939年6月,新四军福州办事处迁到南平,工作范围扩展到顺昌、沙县、大田及闽江沿岸,南平工委又改称闽江工委,工委书记由陈公生担任。闽江工委利用专署抗敌后援会的名义建立起“精神总动员宣导队”,深入顺昌、沙县、屏南、尤溪口等地,一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一面巡视各地党的工作。
  在福安,党员成立“民先队”等团体,使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开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邝汉
相关人物
柯联魁
相关人物
蔡大燮
相关人物
彭冲
相关人物
陈松年
相关人物
郭文焕
相关人物
程星龄
相关人物
韩文英
相关人物
施青龙
相关人物
施大德
相关人物
谢亿仁
相关人物
洪凌
相关人物
陈轻絮
相关人物
方方
相关人物
张伯庭
相关人物
陈公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