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闽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091
颗粒名称: 四、闽北
分类号: E297.33
页数: 1
页码: 1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1937年,闽赣省委通过报纸和福州进步青年组织得到西安事变和国民党三中全会的消息,并从香港寄回了中共中央的文件。省委机关组织学习并调整政策,决定开展抗日斗争。然而,国民党当局对红军游击队进行进攻,造成闽北游击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省委继续做国共谈判工作,但遇到困难。后来,上海“八一三”爆发,国民党正规部队北调,导致对红军游击队的进攻缓和。通过谈判,闽赣省委与江西国民党达成停战协议。红军游击队停止军事行动并改编为抗日义勇军,同时国共谈判继续进行。红军游击队集中崇安整训改编后,被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随后参与皖南抗日战斗。
关键词: 闽赣省委 红军游击队 国共合作

内容

1937年1月,闽赣省委书记黄道从一张包盐的报纸上得到“西安事变”的消息,在打土豪缴获的书报中,又得悉国民党三中全会的消息。在此期间,突围到上海寻找党中央的吴华友辗转到达香港,从香港寄回《八一宣言》、《红军东进山西宣言》、《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救亡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等文件和书籍。闽赣省委机关便组织学习。2月7日,省委作出《关于开展抗日反帝斗争的决议》。3月7日,成立闽赣省军政委员会,主席黄道,副主席曾镜冰、曾昭铭。同日,省军政委员会政治部发出训令,要求广泛宣传,相应调整党的政策:一切知识分子,只要不是反动领袖,就准其加入反日阵线;保护小工商业,对较大的商家不能罚款,只能要他们捐款,对富农也不应捉来罚款与捐款等。3月28日,省委作出《关于红五月工作的决议》,号召联合一切能够联合的反日政治派别与武装,建立反日的巩固联盟。省委还向福建、江西国民党地方当局发出通电,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6月,国民党当局集结8个正规师和地方保安团,分路大举进攻闽北各游击根据地,游击队受到很大损失,省委机关被围困在建阳、邵武边境的猪母岗大山上达数月之久。闽北红军游击队只得分散隐蔽,在深山老林中坚持斗争。
  1937年7月,福建、江西、浙江国民党部队对闽北红军游击队加紧进攻。7月13日,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在战斗中牺牲。中共闽赣省委强忍悲痛,继续做促进国共和谈的工作。8月,省委派出的吴华友从香港寄回党中央文件。省委学习之后,由闽赣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黄道,副主席曾镜冰、曾昭铭联名致函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表明抗日诚意,提出合作建议。这时,由于上海“八一三”抗日爆发,驻闽北的国民党正规军北调,闽北国民党当局逐渐缓和了对红军游击队的进攻,并通过原光泽县的一个中共区委书记蔡诗山向黄道等表示愿意同红军游击队举行谈判。9月,省委通过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恢复了同党中央的联系。10月,闽赣省委派黄知真、曾镜冰等人前往光泽县大洲村与江西省第七区保安副司令周中恂、光泽县长高楚珩等人谈判,达成停止军事行动的协议。接着,闽赣省委派曾昭铭赴南昌,向项英报告谈判经过。项英指示:闽北红军即可停止军事行动,部队集中改编为抗日义勇军;与江西上层国民党的谈判,则由项英与国民党当局继续进行。曾昭铭返回传达之后,部队集中于崇安。但是,国民党当局仍然企图“收编”或消灭闽北红军游击队。崇安、邵武、建阳一带的国民党保安团和民团,接二连三地袭击红军游击队。红军游击队对这些挑衅和进攻给予坚决回击,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于1937年11月重新坐下来同红军游击队谈判。此间,中共南临委和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先后派顾玉良、张云逸、孙克骥、吴源生等到达福建。孙、顾分别到闽北游击区传达中央指示。根据这些指示精神,资光贵、建松政、邵光建等游击区先后都达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
  1937年底,闽北红军游击队集中崇安石塘整训改编,部队由原来的五六百人扩大为1300余人。1938年2月初,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到达石塘,传达军部命令,闽浙赣边和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由张云逸兼任司令员。2月9日,闽北红军游击队编成三支队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2月25日,五团由石塘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华友
相关人物
曾镜冰
相关人物
曾昭铭
相关人物
黄立贵
相关人物
熊式辉
相关人物
蔡诗山
相关人物
黄知真
相关人物
周中恂
相关人物
楚珩
相关人物
项英
相关人物
于崇安
相关人物
顾玉良
相关人物
张云逸
相关人物
孙克骥
相关人物
吴源生
相关人物
资光贵
相关人物
邵光建
相关人物
饶守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