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闽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084
颗粒名称: 五、闽中
分类号: K269.4
页数: 2
页码: 113-1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闽中工农游击队在发展游击战争的过程中,成功转变为"闽中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二支队,动员群众开展四抗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对抗中,成功进行了多次袭击,包括劫持运钞车,引发国民党当局的恐慌。最终在福清琯口成功歼灭了国民党驻军,宣布福州戒严3天。
关键词: 闽中工农游击队 游击战争 抗日救国义勇军

内容

1934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机关被国民党特务破坏,市委常委王于洁脱险后赶到莆田,重建甫田中心县委,由他任书记,并整顿了党、团组织及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6月,福清党组织也受国民党破坏,从福州脱险的福州中心市委宣传部长黄孝敏及刘突军来到福清,在角楼成立中心县委,由黄孝敏任书记,建立了工农游击福清大队,在山区开展游击斗争。
  这期间,国民党在闽中的武装较弱,有利于闽中党组织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5月莆田和福清两个中心市委领导入在福清樟溪召开联席会议,成立由王于洁任书记的中共闽中特委。特委确定建立以常太为中心的莆仙边根据地和以罗汉里为中心的福(清)莆(田)永(泰)边根据地,革命武装统一番号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福清游击队为第一支队,甫田游击队为第二支队。从此,游击战争进入发展阶段。
  1935年8月,根据闽中特委关于在常太和罗汉里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的决定,特委领导入王于洁、潘涛在常太际川召开军事会议,成立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由郑金照(后为陈喜孙)任支队长,潘涛为政委。二支队在常太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抗粮的“四抗”斗争,镇压了一批地方反动势力,使国民党基层政权基本瘫痪,游击根据地因而形成。1936年3月,国民党调集反动武装500余人“进剿”根据地,游击队避实就虚,打出外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随后,游击队又出其不意转回根据地。
  与此同时,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在队长魏耿、政委黄孝敏(后为刘突军)的领导下,逐步建立起罗汉里游击根据地。第一支队改编土匪刘春水部,壮大了力量。随后,游击队多次袭击反动据点。1936年2月24日,第一支队在福清与闽侯交界的相思岭下何庄桥设伏,袭击福建省银行的运钞车,抓获总经理韩疆土、大田县长萨福畴等人,缴获现款200余万元。此举震动了国民党福建当局,立即调兵3000余人“围剿”罗汉里根据地。游击队撤出根据地,于6月下旬到达常太际川与第二支队会师。中共闽中特委在际川召开党团联席会议,决定把两支部队合编为“闽中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二支队,由刘突军任政委,吴德标任司令员,雷光熙、王铁成任副司令员。
  1936年7月中旬至8月,国民党调集500多兵力“清剿”常太游击根据地。闽中特委决定将红军游击队撤出根据地,向莆田、永泰边界地区转移,后在永泰山溪一带建立新区。国民党又调集莆田、永春、仙游3县保安团500人“清剿”新区。红军游击队主力撤往宁里、旗插安一带隐蔽,另由雷光熙率一路重回常太地区。11月下旬,闽中特委决定攻打福清琯口国民党驻军。23日夜,刘突军、吴德标、雷光熙、王铁成等人率40名骨干,一举歼灭琯口驻军,并利用国民党军驻地的电话向福清国民党县党部佯称琯口来了大批红军准备攻打福州,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宣布福州戒严3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于洁
相关人物
黄孝敏
相关人物
刘突军
相关人物
潘涛
相关人物
际川
相关人物
郑金照
相关人物
陈喜孙
相关人物
刘春水
相关人物
韩疆土
相关人物
萨福畴
相关人物
吴德标
相关人物
雷光熙
相关人物
王铁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