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闽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081
颗粒名称: 二、闽北
分类号: K269.4
页数: 2
页码: 111-1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35年初,闽北苏区撤出大安,形成分散游击战争;军分区司令员叛变,后由吴先喜接任;之后在崇安岚谷展开组织调整,开辟新区并扩大影响范围,短期失去与中央的联系。
关键词: 闽北游击战争 游击根据地 军分区司令员

内容

1935年初,闽北革命根据地大部丧失,国民党部队逼近闽北根据地首府大安。分区委致电请示党中央。中央回电指示: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等待主力红军反攻胜利。闽北分区委根据中央指示召开紧急会议,分区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黄道等人主张避敌锋芒,保存实力以图发展,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则主张死守大安,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决战,经激烈争论后,多数人同意黄道等人的意见,决定撤出大安,依托武夷山脉,南北分散活动,坚持游击战争,伺机打击敌人。分区委撤出大安后,于2月在长润源重新成立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政治委员卢文卿,政治部主任曾镜冰,参谋长张燕珍,下辖4个团,约2000余人。3月,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投敌叛变,带国民党军队一个团追杀分区委、军分区及后勤机关,幸遇吴先喜率领的西南独立团奋力抵抗,人员未受大的损失,但辎重装备大部丢失,仅有的一部电台被砸毁。从此,闽北苏区与中央的联系中断。随后,分区委任命吴先喜为军分区司令员;分区委机关转移到崇安县的温林关、岚谷一带,继续领导部队坚持游击斗争。
  1935年8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岚谷乡的黄龙岩召开会议,决定红军游击队分3路打出外线,开辟新区。由饶守坤、王助率领红二团、红三团挺进建瓯、松溪、政和一带,相机与闽东和浙西南红军游击队取得联系;由黄立贵率领红一团、红四团一营和浙西南挺进四纵队,西出建阳、邵武、顺昌与邵武独立营会合,恢复和巩固邵顺建游击根据地;由吴先喜率领红四团二、三营及西南独立团,西至资溪、光泽、贵溪、金溪地区,与刘文学游击队汇合,恢复金资光贵游击根据地。
  经过一年多的斗争,饶守坤、王助率领的部队在松溪、政和、古田和建瓯迪口等地开辟游击根据地,部队从1300多人增加到2000多人。黄立贵率领的部队在邵顺建地区站稳脚根后,又奉闽北分区委之命向闽东发展,在周宁政和两县交界的洞宫山区的禾坪村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师。1936年4月,黄道与叶飞相会,举行联席会议,商议成立中共闽赣省委及闽赣省军区。后因敌情紧张,两地区红军分开活动,失去联系,统一领导的计划未能实现。随后,黄立贵率部出击将乐、泰宁、建宁,开辟了邵(武)、将(乐)、泰(宁)游击根据地。吴先喜率领的部队于1936年初到达资光贵地区与刘文学游击队会师。随后,调整党组织,撤销原中心区委,成立资光贵中心县委,由吴先喜任书记;原建松政游击根据地得到恢复,游击队由100人发展到300余人。这期间,闽北游击区都相应调整有利游击战争发展的政策。到1936年底,闽北红军游击队活动范围扩大到北起信江,南至闽江,西到抚东,东达洞宫山脉的闽赣边区20余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道
相关人物
李德胜
相关人物
黄立贵
相关人物
卢文卿
相关人物
曾镜冰
相关人物
张燕珍
相关人物
吴先喜
相关人物
饶守坤
相关人物
王助
相关人物
刘文学
相关人物
邵顺建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建宁
相关人物
资光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