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闽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071
颗粒名称: 四、闽东
分类号: K269.4
页数: 3
页码: 95-9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闽东地区在中共福州市委的领导下,开展了武装斗争并建立革命根据地。各县党组织相继成立县委,发展农民抗捐税斗争和建立游击队。武装斗争取得一系列胜利,形成了许多小块的红色根据地,并建立了苏维埃政府。随后,游击队和红带会在闽东地区迅速扩展,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关键词: 反动武装 兰田暴动 闽东

内容

1928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要求以福州为中心的党的工作,应向闽东地区发展。在中共福州市委的领导下,福安、连江两地相继成立县委。1931年2月,福州市委巡视员邓子恢在福州主持召开福安工作会议,对年关斗争、农运、兵运、工运等工作作了具体决定,并改组福安县委,由马立峰任书记。1931年4月至8月,邓子恢受福州市委派遣,先后两次到福安巡视。与马立峰一起领导福安溪柄13乡的“平粜”、抗债斗争,取得了胜利。9月至10月,邓子恢又到连江透堡,与杨而菖一起领导“平粜”、“减租”斗争。在斗争中,福安、连江县党组织注意收缴反动武装的武器装备,先后建立起小型游击队,以武装力量支持斗争。
  1932年4月,中共中央在致厦门、福州两中心市委信中,指示福州中心市委,要加强对连江、福安“正在发展着的广大农民抗捐税斗争”的领导。福州中心市委当即决定,在闽东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新的苏维埃区域。市委派书记陶铸深入福安、连江指导工作,并调叶飞、赖金彪、曾志等人陆续来到闽东,充实与加强党的领导。这以后,武装斗争逐步开展。8月,连江县委在官坂合山村成立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三支队,支队长王调勋,政委杨而菖,全队30余人。9月,福安中心县委成功地领导了溪潭的“兰田暴动”,建立起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詹如柏、政委马立峰,全队20余人。这两个支队积极开展斗争,第一支队攻打了溪尾和常溪民团,队伍扩大到40余人。第十三支队则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连罗地区的3次“清剿”,开辟了以长龙、合山为中心的连罗红色区域,队伍发展到100余人。之后,连罗地区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九支队。与此同时,为了解除当地反动大刀会对革命的威胁,闽东党组织还建立了群众性的自卫武装——红带会。(①红带会是以大刀会公开形式组织的赤色武装,对内脱产称游击队,不脱产称赤卫队。)1932年底,第一支红带会在寿宁大安成立,继而遍布寿宁广大农村,并向福安、霞浦、宁德等县发展,人数最多时达10万人左右。
  1933年5月28日,叶飞、颜阿兰领导宁德县工农自卫队和红带会举行霍童暴动,攻打附近反动民团,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工农自卫队发展到1000多人。6月底,宁德县工农武装统一改编为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三支队,由颜阿兰任支队长。
  武装斗争的发展,促进革命根据地的形成。1933年5月,寿宁县革命委员会在寿宁赤陵洋成立,主席范铁民。随后,又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七支队,支队长赖金彪。8月1日,福安县革命委员会在福安北区成立,主席詹如柏。9月,连江县透堡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主席杨兆恩。中共罗源特支还在一些区、乡村建立起革命政权。10月22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又成功地领导了甘棠暴动,歼灭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一个排。次日,闽东工农游击第五支队宣告成立。经过一年多的斗争,闽东地区党组织建立了许多小块的红色根据地,工农武装迅速增强。
  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州发起“闽变”后,根据中央苏区和十九路军签订的《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新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发布《大赦令》,于1933年12月全部释放在押的政治犯。闽东党组织的领导入马立峰、范式人、杨采衡等人都获释。与此同时,闽东各地的海军陆战队都退守到宁德三都澳、飞鸾岭,闽东出现发展革命斗争极为有利的时机。
  1934年1月,杨而菖、陈茂章等人领导连罗游击队和工农群众万余人攻占了马鼻镇,成立镇苏维埃政府。接着,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展。1月中旬,连江县委在透堡召开全县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林孝吉为主席的连江县苏维埃政府。到2月中旬,全县共建立174个乡苏维埃政权(内含罗源的9个,现属闽侯的5个)。
  1934年1月7日,福安中心县委领导工农游击第一、五支队和赤卫队数千人占领闽东重镇赛岐,旋即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筹备处。同时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团,共300多人枪。接着,工农武装又围攻霞浦县城,先后占领柘洋(今柘荣县城)、福鼎重镇秦屿、寿宁南阳镇等地,在5县范围内建起了三四百里区域的红色政权。
  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召开,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以马立峰、叶秀藩为正、副主席。该政府先后辖有福霞、安德、安福、福寿、霞鼎、连江、罗源、周墩、霞鼎泰等9个县苏,42个区苏,800多个乡苏(其中畲族乡苏21个),300多个村苏,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在辖区内开展了分田运动,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武装。2月至5月,先后在福安霞西寺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二团,300余人,180多支枪;在连江透堡建立了独立第十三团,200多人枪;在寿宁建立独立营;在沿海建立3支海上游击队;在霞浦西洋岛建立海上游击独立营;6月,又建立独立第十团。
  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遭国民党特务破坏,闽东党组织与上级的联系中断。6月,为加强苏区的统一领导,福安中心县委和连江中心县委领导入在福安柏柱洋举行联席会议,成立由苏阿德(即苏达)任书记的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成为闽东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地方组织从1926~1990年,64年间的建立、发展、演变历程,重点记载中共福建省委员会领导机关的组织沿革、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子恢
相关人物
马立峰
相关人物
杨而菖
相关人物
陶铸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赖金彪
相关人物
曾志
相关人物
王调勋
相关人物
詹如柏
相关人物
常溪
相关人物
连罗
相关人物
颜阿兰
相关人物
范铁民
相关人物
杨兆恩
相关人物
范式人
相关人物
杨采衡
相关人物
陈茂章
相关人物
林孝吉
相关人物
叶秀藩
相关人物
霞鼎
相关人物
苏阿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